第14课中世纪王权与教权综述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王权与教权ppt

【高中历史】王权与教权ppt

王权与教权的争夺为什么在11世 纪的德意志国家表现尤为明显?
中世纪四分五裂的神圣罗马帝国
卡诺莎觐见足以表明教皇当时已经 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且也具 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其后,教权进一 步膨胀,到13世纪时,教皇已经基本实 现了对西欧教会的集权统治,罗马教廷 也成为西欧中世纪封建统治的中心,处 于万流归宗的地位
克洛维皈依天主教后,维也
纳主教阿维图斯写信给他说: “你的信仰是我们的胜 利,……神圣的天意已赋予 你作为我们时代的主宰者”。
罗马教皇阿那塔秀斯二世致
书克洛维,希望他成为支撑 基督教会的“铁廊柱”,为 此基督教会也“将赋予你对 你所有敌人的胜利”。
法兰克人克洛维是第一 个接受基督教的日耳曼 部落首领
祝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罗马天主教会就有上帝创建 2、唯有教皇有权被称为普世的
3、唯有他能罢黜或恢复主教的职位
12、他(教皇)可以罢免皇帝 19、他(教皇)自己不被任何人审判 22、圣经为证,罗马教会过去没有犯 任何错误,将来也不会犯任何谬误
教权 > 王权
11世纪主教任权之争中,亨利四世(左) 将格列高利七世(右)赶出罗马城(绘画)
十字军东征 (1096~1291)
“……我们要声明,要陈 述,要解释,要正式宣告, 服从罗马教皇的统治,是众 生得救所完全必需的。” ——卜尼法斯八世 《神曲》(但丁):
卜尼法斯八世(当时未死) 死了以后,他和其他几位教皇被打 入地狱的第8层——脸朝下栽进 一条裂缝中。
——腓力四世
世俗贵族
天主教会
开创干预世俗君主废立先例: 丕平献土(公元8世纪中叶)
754年,丕平得到罗马教皇的加冕

第14课中世纪王权与教权综述

第14课中世纪王权与教权综述

2、王权与教权联盟的表现 496年,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751 年丕平篡位,创建加洛林王朝 “丕平献土” 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 800 年查理加冕称帝 3、王权与教权联盟的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王权实行世俗统治 教权实行精神统治
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共同维持封建统治
二、王权与教权的对抗------教权高于王权(11-13 世纪) 1、教权高于王权的背景
时代背景: 封建等级制形成于西欧封建制形成的过程中,8 世纪上半期的采邑改革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发展,在封 建主的层层分封过程中形成封建等级制. 等级君主制形成于西欧封建制确立后,随着城市 的复兴,商品经济的活跃,市民阶层的形成,王权呈加 强之势. 政权形式: 封建等级制是国王与各级贵族组成的统治秩序 和政权形式.国王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实际权力有限.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 一种政权形式.
754年,丕平得到罗马教皇的加冕
罗马梵蒂冈的教皇国
查理大帝跪在教皇 利奥三世(公元 795-816年在位) 面前接受加冕,称 “罗马人的皇帝”, 他的帝国也被称为 “罗马帝国”。
格列高利七世1075年敕令(片断) 1.罗马天主教会仅由上帝创建。 2.唯有教皇有权被称为普世的。 3.唯有他(教皇)能罢黜或恢复主教的职位。 12.他(教皇)可以罢免皇帝。 19.他(教皇)自己不被任何人审判。 22.《圣经》为证,罗马教会过去没有犯任 何错误,将来也不会犯任何谬误。 这一敕令所规定的王权与教权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能形成这种关系?
教会强调教权至上,权势膨胀 王权衰弱
为什么?
2、典型事例:1077年,“卡诺莎觐见” 3、影响:教皇具备与君主抗衡的能力 13世纪教权达到极盛 罗马教廷成为西欧封建统治中心

中世纪的王权与教权

中世纪的王权与教权

中世纪的王权与教权在中世纪的欧洲,王权和教权是两个重要的权力机构。

王权代表着政治和世俗的权威,而教权则代表着宗教和精神上的权威。

这两个权力机构在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世纪的王权与教权,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一、王权的特点与运作方式中世纪的王权源自古罗马帝国的遗产,但在中世纪发展出了独特的特点与运作方式。

首先,中世纪的王权是继承性的,即由君主家族世袭而来。

这种继承性的特点使得王权在社会中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其次,中世纪的王权享有政治上的绝对权威。

国王被视为上帝任命的统治者,具有神圣的地位。

他们承担着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并对国家事务做出最终决策。

第三,王权还拥有军事力量,并控制着领土和资源。

国王可以组建自己的军队,以保卫国家的领土和利益。

此外,国王还可以通过有效的行政机构来规范国家的运作,确保权力的稳定和延续。

二、教权的特点与运作方式在中世纪的欧洲,教权由天主教教廷所代表。

教廷是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威机构,总部设在罗马。

教廷的首领是教皇,他被认为是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

教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教权宣称拥有绝对的宗教权威。

教皇被视为上帝代表的代表,他有权解释和制定宗教教义,并对信徒的信仰和行为进行约束。

其次,教权拥有庞大的财富和土地。

教廷通过独特的经济体系,如十字军东征和教会奉献等,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土地。

这使得教皇和教廷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第三,教权还通过宗教法庭来维护神权。

宗教法庭是教廷设立的专门法院,负责审判宗教罪行和异端行为。

这种法庭的存在使得教权能够对信仰异端和异教徒进行打击和镇压。

三、王权与教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中世纪的王权和教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首先,王权和教权在某种程度上互相依存。

王权需要教权的祝福和宗教合法性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教权则需要王权的支持和保护来维护自己的教会权威。

此外,王权和教权经常会因为权力和利益的竞争而发生冲突。

第14课 王权和教权

第14课 王权和教权

查理加冕
二、王权和教权之争
格里高利七世1075年敕令(片段)
1、罗马天主教会仅由上帝创建。 我,作为教皇, 2、唯有教皇被称为普世的。 位于上帝与芸芸众生 3、唯有他能罢黜或恢复主教的职位。 之间,高于世间一切 „„ 12、他(教皇)可以罢免皇帝。 的帝王。 „„ 19、他(教皇)自己不被任何人审判。 „„ 22、圣经为证,罗马教会过去没有犯任何错误, 将来也不会犯任何谬误。
——王斯德《前工业文明与地域 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王权和教权
互相利用
5-11C
互相争斗
卡诺莎觐见
11-13C
克洛维皈依 丕平篡位 丕平献土 查理加冕称帝阿维尼翁囚13C末教权胜利
王权胜利
王权与教权此消彼长与当时社会的 政治经济密切联系
第 14 课
王权和教权
一、王权和教权合作
相互利用
王权
相互依存
教权
克洛维皈依
丕平献土
我的天职是用武力 保卫教会, 使它不 受异教徒的攻击, ——基督教会得到 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 ——罗马教会掌握 而神圣的教父,你 ——体现了“君权 官方承认 的职责是用祈祷支 干预世俗君主的先例 了世俗权力 神授”的古老原则 持我的武力。
13世纪下半叶,十字军运动日 趋没落以至最终失败之后,罗马教 皇的威信骤然降低,教权开始步入 下坡路。„„十字军运动的展开及 其失败,也使西欧封建主的状况发 生了重要变化。那些热衷于谋求独 立发展的大小贵族骑士,纷纷奔赴 东方战场,不少人阵亡在外,这给 长期陷于割据的西欧国家客观上提 供了一个排除分裂因素,加强中央 集权的有利时机。
雄厚的经济实力
军事大权 控制思想
在整个中世纪, 在德国,仅981年 教会占有的土地 • 如果做一个哲学家 的兵员,队伍中就 约占当时西欧耕 意味着反对圣保罗, 有3/4是由教会提 地的1/3,其中 我将永远不做哲学 供的。1136年罗塞 1/3又直属于罗 家;如果亚里斯多 马教廷,天主僧 耳二世出征意大利 德要把我和基督分 侣和罗马教廷成 时,就提供了74% 开,我将永远不当 为西欧最大的封 的兵力。 亚里斯多德。

王权和教权:中西宗教文化的不同地位,体现中西方政治权力的异同

王权和教权:中西宗教文化的不同地位,体现中西方政治权力的异同

王权和教权:中西宗教文化的不同地位,体现中西方政治权力的异同'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文化的地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的社会中,宗教文化一直不占主导地位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也对世俗的王权保持臣服。

而西方则不同,在基督教的绝对超越性的比照下,世俗的王权势力不仅没有绝对的统治权力,而且还经常处于教会势力的笼罩之下。

在中西方的社会中,王权和教权对比下,中西方宗教文化的不同地位,体现中西方政治权力的异同。

中国:政治权力阴影下的宗教1,在中国古代王权一直处于绝对至上的地位,而宗教则只是世俗王权的附庸首先,在中国古代王权一直处于绝对至上的地位,而宗教则只是世俗王权的附庸。

因为,中国的宗教并不是一种脱离政治权力的存在,经常受到世俗王权的制约和限制,甚至宗教想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获得更高的社会上的认可度,都需要借助王权的支持,在得到相应的地位后,宗教还需要对世俗王权服务。

比如,清朝册封西藏的达赖喇嘛,就是王权对宗教支持下,宗教转而服务王权的例子。

其次,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不仅是世俗的绝对统治者,还是天赋神权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君王既是政权上的统治者,号称人间帝王;更是神权在人间的延伸,号称天子。

比如,《史记·五帝本纪》中说:'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讲的就是天子执政,可观天命。

周天子也被称为是'受命于天',还有'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观点。

在这样的封建君主专制下,宗教的权利不可能超越君权。

甚至,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大宗教——佛教、道教,也没能避免一直被世俗王权'又打又拉'的命运。

2,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是它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王权政治'磨合'的一个过程再则,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是它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王权政治'磨合'的一个过程。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传入中国后印度佛教所秉持的'削发''不事嫁娶生养'等原则,和中国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等观念有冲突。

王权与教权

王权与教权

互为依存
强化王权;
•教会为获得国家的 •丕平篡位 大力扶持,以发展壮 •丕平献土 •查理加冕 大自己 卡诺莎觐见
•奠定教皇国基础, 并使罗马教会掌 握了世俗权力
教皇当时完全摆 脱了世俗君主的 控制,具备了与 之抗衡的能力 教权由盛转衰, 各地教会依附于 世俗政权
相互斗争、 1 1 ~ •教会权势的膨胀; 教权高于王 1 3 世 •王权的衰弱 纪 权 1 3 世 •13世纪末叶,十字 军运动失败导致教 相互斗争、 纪 以 后 权衰弱; 王权上升、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 教权衰微
王权与教权
合作 争斗
王胜教衰
一、加洛林王朝与教会
——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和互相依存
1、背景:
王权期望教会能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强化王权, 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竭力与王室结为同盟,以获得国家 的大力扶植。
(西欧)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 态发展出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 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 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 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 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 ——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
13课
14课
三、沃姆斯宗教协定 (1122): – 德意志的主教和修道院长不再由皇帝任命, 而由教士组成的选举会议推选;在德意志选 举主教时,须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的情况下 进行;选举中如有意见分歧,皇帝有权裁决 ;德国主教授任时,首先由皇帝授予以权标 为象征的世俗职权;然后由罗马教皇授予以 权戒和牧杖为标记的宗教权力;主教叙任权 统归教皇掌握,皇帝不能干预。 – ——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关于 主教叙任权之争暂告中止
二、卡诺莎觐见 ——相互斗争,教权高于王权
1、背景:11世纪起,教会权势膨胀,王权软弱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 表 演 , 发 挥 想 象 )
新 天 鹅 湖 城 堡
三 王权高于教权
阿维尼翁之囚(1309年) 人物:法王腓力四世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 影响:英国法国的中央政府权力逐步得 到加强,但是教权由盛转衰。

阿维尼翁之城
阿 维 尼 翁 教 皇 宫
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王权与教权 相互利用 时间 5至11 世纪 背景 重大事件 影响 教皇开始干 预世俗君主 的废立;奠 定了教皇国 的基础。 教皇具备了 与世俗君主 抗衡的能力 王朝希望为自己的统 克洛维皈依 治披上合法化的外衣; 基督教 教会借助国家,发展 丕平献土 壮大自己的势力 查理大帝加 冕 教会权势的膨胀,王 权的衰弱 卡诺沙觐见
相互斗争 教权高于王 权
11至13 世纪
相互斗争 王权上升 教权衰弱
13世纪 十字军导致教权衰弱; 阿维尼翁之 末以后 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 囚 阶层的支持,王权加 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各地教会依 附于世俗政 权。


德皇亨利四世对教皇对其五位近臣的处罚置若罔闻,满不在 乎,依然重用这些近臣。当时他正忙于镇压国内萨克森地区 的叛乱,腾不出手来对付教皇。等到国内叛乱平定之后,他 便立即乘胜南下意大利,支持当地反教会改革势力,并于 1075 年在米兰、斯波莱托等地继续自行任命新主教。“陛 下,教皇下达过敕令,不准国王或皇帝任命主教,我们这样 做行吧?”,一个年事已高的大臣担醒说。 “怎么,你们害怕了?我是德国的一国之主,难道德国的事 还要听他教皇的摆布?!” 同年圣诞节,德皇亨利四世甚至指使罗马反教会改革的贵族 闯入圣彼得大教堂,劫持了正在做弥撒的教皇,押在占奇尤 斯的城堡中。后因一批宗教改革派教徒围攻城堡,教皇才获 释返回。格里高利七世返回后恼羞成怒,立即给亨利四世写 了一封充满了威胁语气的信,并痛斥德皇的行径是“兽行”。 亨利四世针锋相对, 他马上召集德国的所有主教于1076 年 元月在沃姆斯召开帝国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七世,并指 控教皇雇佣凶手暗杀皇帝。会后,还用侮辱的口吻给教皇发 出了一封信,斥责格里高利七世用狡猾的手段当上教皇,又 行为不轨,与马蒂尔达伯爵夫人关系暖昧。信的结尾处说: “……你,现在已不是教皇,而是个假僧侣。我,神圣的亨 利皇帝率领全体主教正式对你说:“滚开”。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原因: 原因:
1、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希望获得王室的支持 、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 2、王权则期望教会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神圣外衣 、
影响: 影响:
1、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2、“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罗马教会掌握了 、 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部分世俗权力。 部分世俗权力。
思考: 思考
1075年 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导致“ 1075年,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导致“卡 诺莎觐见” 1302年 诺莎觐见”;1302年,卜尼法斯八世发表更 强硬的通谕却导致“阿维尼翁之囚” 强硬的通谕却导致“阿维尼翁之囚”。为什么 同一主题的两个文件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同一主题的两个文件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时代背景不同
1309年法王腓力四世把教皇迁居法国南部小城 年法王腓力四世把教皇迁居法国南部小城 阿维尼翁 。
影响: 影响:
1、“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 阿维尼翁之囚” 是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2、教权势力急剧衰落,教会基本上依附于世俗政权。 、教权势力急剧衰落,教会基本上依附于世俗政权。
11至13 教会权势的膨胀;王 教会权势的膨胀; 11至 权的衰弱。 世纪 权的衰弱。
卡诺莎觐见 教皇当时完全 摆脱了世俗君 主的控制, 主的控制,具 备了与之抗衡 的能力 阿维尼翁 之囚 教权由盛转衰, 教权由盛转衰, 各地教会依附 于世俗政权。 于世俗政权。
13世纪 13世纪末叶 世纪末叶, 13世纪 13世纪末叶,十字军 末以后 运动失败导致教权衰 弱;商品经济的发展 和市民阶层的支持, 和市民阶层的支持, 王权加强。 王权加强。
表现: 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世纪教权王权之争中,亨利四世(左)将格列高利七世(右)赶出罗马城(绘画)
在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廢黜後,聖格列高利七世 對神職人員和憤怒的國王處以絕罰,選自弗賴辛(Otto von Freising)的編年史;現藏德國耶拿大學圖書館。
“……我们要声明,要陈 述,要解释,要正式宣告, 服从罗马教皇的统治,是众 生得救所完全必需的。” ——卜尼法斯八世 《神曲》(但丁):
统治基础: 封建等级制的统治基础是各级封建贵族. 等级君主制中贵族与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 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作用影响: 封建等级制中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 裂割据状态. 等级君主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
一、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互相依存(5-11世纪) 1、王权与教权结盟的原因 教会为了发展和壮大势力,获得国家扶植 王权期望获得合法神圣的统治外衣
小结
互相利用 互相争斗
王权
获得合法神圣的统治 外衣,强化王权
卡诺莎靓见反映了王 权旁落和教权膨胀
教权
获得王权的大力扶持, 阿 维 尼 翁 之 囚 反 映 了 并掌握世俗权力 王权的再度兴起和教 权的衰落
小结
1.在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相互争斗中,哪一 种倾向是基本的倾向? 2.王权与教权争斗的力量消长呈现什么趋 势?为什么?
754年,丕平得到罗马教皇的加冕
罗马梵蒂冈的教皇国
查理大帝跪在教皇 利奥三世(公元 795-816年在位) 面前接受加冕,称 “罗马人的皇帝”, 他的帝国也被称为 “罗马帝国”。
格列高利七世1075年敕令(片断) 1.罗马天主教会仅由上帝创建。 2.唯有教皇有权被称为普世的。 3.唯有他(教皇)能罢黜或恢复主教的职位。 12.他(教皇)可以罢免皇帝。 19.他(教皇)自己不被任何人审判。 22.《圣经》为证,罗马教会过去没有犯任 何错误,将来也不会犯任何谬误。 这一敕令所规定的王权与教权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能形成这种关系?
卜尼法斯八世(当时未死) 死了以后,他和其他几位教皇被打 入地狱的第8层——脸朝下栽进 一条裂缝中。
——腓力四世
世俗贵族
天主教会
阿维尼翁教皇宫 召开三级会议 (1302)
市民
时代背景: 封建等级制形成于西欧封建制形成的过程中,8 世纪上半期的采邑改革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发展,在封 建主的层层分封过程中形成封建等级制. 等级君主制形成于西欧封建制确立后,随着城市 的复兴,商品经济的活跃,市民阶层的形成,王权呈加 强之势. 政权形式: 封建等级制是国王与各级贵族组成的统治秩序 和政权形式.国王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实际权力有限.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 一种政权形式.
教会强调教权至上,权势膨胀 王权衰弱
为什么?
2、典型事例:1077年,“卡诺莎觐见” 3、影响:教皇具备与君主抗衡的能力 13世纪教权达到极盛 罗马教廷成为西欧封建统治中心
我,作为教皇, 位于上帝与芸芸众
三、王权与教权的对抗------教权走下坡路(13世 纪末以后) 1、背景: 十字军东征失败,教会威望骤降 等级君主制确立后,英、法等国王权逐步加强 2、典型事例:1309年,阿维尼翁之囚: * 教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3、影响:教权衰落,对西欧各国事务干预能力明 显下降
2、王权与教权联盟的表现 496年,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751 年丕平篡位,创建加洛林王朝 “丕平献土” 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 800 年查理加冕称帝 3、王权与教权联盟的作用
王权实行世俗统治 教权实行精神统治
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共同维持封建统治
二、王权与教权的对抗------教权高于王权(11-13 世纪) 1、教权高于王权的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