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照明节能分析及系统设计实施方案
隧道照明设计方案

隧道照明设计方案1. 引言隧道照明是现代交通基础设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合理的照明设计,可以提高隧道的可视性和安全性,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一种有效的隧道照明设计方案,旨在为读者提供基本的设计原则和指导。
2. 设计原则在设计隧道照明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原则:2.1 安全性:提供足够的照明以确保驾驶员能够清晰地看到道路和其他交通标识,并采取措施减少眩光和阴影。
2.2 节能性:选择高效的照明设备和控制系统,以减少能源消耗。
2.3 可靠性:选择耐久且易于维护的照明设备,以减少维修和更换的频率。
2.4 美学性:通过良好的设计和布局,增强隧道的整体视觉效果。
3. 设计步骤3.1 照明需求分析:了解隧道的尺寸、形状和交通流量等基本信息,根据道路几何特征和照度要求,确定照明需求。
3.2 灯具选择:选择适合隧道环境的灯具,考虑其亮度、色温、色彩还原指数等因素,并确保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
3.3 灯具布局:根据隧道的尺寸和形状,合理布置灯具,确保照明均匀分布,避免产生阴影和眩光。
3.4 光控系统:采用智能光控系统,根据光照变化和交通状况自动调整照明亮度,提高能效性能。
3.5 照明控制:设计合理的照明控制策略,如智能感应开关、时钟控制等,以便根据隧道使用情况实现照明的开关和调光。
4. 设计细节4.1 照明亮度:根据道路照度要求和安全标准,合理确定隧道的照明亮度水平。
4.2 照明配光:选择具有较宽视场角的灯具,使光线能够均匀照射到道路和隧道内部,减少光线的反射和阴影。
4.3 光源选择:考虑到能源消耗和使用寿命等因素,选择LED 灯作为隧道照明的主要光源。
4.4 管理与维护:建立隧道照明的定期检查和维护机制,及时更换老化和故障的灯具,确保照明系统的持续有效运行。
5. 案例分析以某一实际隧道为例,展示使用本设计方案后的改进效果。
通过对原有照明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提高了隧道的可视性和安全性,减少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并节约了能源消耗。
隧道内部照明系统如何节能减排

隧道内部照明系统如何节能减排在现代交通体系中,隧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隧道内部照明系统的能耗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隧道照明系统的能效成为了重要的任务。
首先,合理的照明设计是节能减排的关键。
在隧道照明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隧道的长度、宽度、交通流量、车速等因素。
对于短隧道,可以采用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洞口的自然光,减少人工照明的开启时间。
而对于长隧道,则需要根据不同的路段进行分段照明设计。
例如,在隧道入口段,由于驾驶员从明亮的外部环境进入相对较暗的隧道内部,需要较高的亮度来适应视觉变化,此时可以采用加强照明的方式。
但随着车辆逐渐深入隧道,亮度可以逐渐降低,直至达到隧道中间段的基本照明水平。
在出口段,为了避免驾驶员从较暗的隧道内部突然驶出到明亮的外部环境而产生眩目,也需要适当提高照明亮度。
通过这种分段式的照明设计,可以在满足照明需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消耗。
其次,选择高效节能的照明灯具至关重要。
传统的高压钠灯等灯具虽然具有较高的亮度,但能耗较大,寿命相对较短。
而新型的 LED 灯具则具有诸多优势。
LED 灯具具有更高的发光效率,能够将更多的电能转化为光能,从而降低能耗。
同时,LED 灯具的寿命通常比传统灯具长得多,减少了灯具更换的频率和成本。
此外,LED 灯具还具有良好的调光性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亮度,进一步实现节能。
在选择 LED 灯具时,应关注其光效、色温、显色指数等参数,确保其能够满足隧道照明的要求。
智能控制系统也是实现隧道照明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通过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隧道内的交通流量、车速、亮度等参数,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自动调整照明亮度。
例如,在交通流量较小或车速较慢的时段,可以适当降低照明亮度;而在交通流量较大或车速较快的时段,则提高照明亮度,以保障行车安全。
此外,智能控制系统还可以根据时间、天气等因素进行自动调节。
隧道照明改造工程方案

隧道照明改造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和交通量的增加,隧道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管理和照明设施也日益受到关注。
隧道照明设施不仅对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关乎城市形象和环境亮化。
传统的隧道照明设施一般采用钠灯、汞灯等传统能源照明产品,存在能耗高、光效低、光污染严重等问题。
因此,对隧道照明进行改造,使用节能、环保、高效的LED照明产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二、项目内容本次隧道照明改造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选用LED照明产品替代传统照明设备,以提高照明效果、降低能耗。
2. 安装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照明设备的远程控制和自动调节,提升照明管理水平。
3. 提升隧道照明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与隧道监控系统进行联动,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4. 优化隧道照明系统的设计,提高光学效率,减少光污染,改善城市夜间环境。
5. 提供全方位的隧道照明改造方案和工程实施计划,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三、隧道照明改造设计1. 照明设备选型LED照明产品因其高光效、节能环保等优点,已逐渐成为隧道照明改造的首选。
在选用LED灯具时,需考虑其亮度、色温、色彩还原指数等参数,以满足不同隧道的照明需求。
同时,应结合隧道的实际情况,选择防水、防爆、抗腐蚀等特性优良的LED灯具,以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2. 照明系统布置隧道照明系统的布置需要考虑隧道的结构形式、长度、曲度、通风情况等因素,确保照明覆盖均匀、无盲区。
同时,应合理布置照明设备,以避免光线反射、眩光等问题,提高驾驶员的视觉舒适度和安全感。
3. 照明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根据隧道的交通状况、天气情况等自动调节照明亮度和色温,以提高能效、延长照明设备的使用寿命。
此外,智能控制系统还可以进行远程监控和操作,实现对隧道照明设备的实时管理和故障诊断。
4. 安全性设计隧道照明改造工程需充分考虑安全性设计,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将照明设备切换到应急模式,提供足够的照明亮度,并与隧道监控系统进行联动,以保障交通安全和逃生通道的照明需求。
隧道照明节能分析与系统设计方案

隧道照明节能分析与系统设计方案目前有关隧道照明的节能,重要是采用高功率因数的照明灯具(配高效电子镇流器)、隧道内两侧铺反射率高的装修材料、尽量缩短供电电缆长度以削减线路损耗、合理布置配电房的位置、集中调光控制、削减洞外亮度等方法。
为了进一步节能,设计者还把隧道内的灯具分为全日灯、黄昏灯、白日灯和应急灯等几个回路进行人工或主动的控制。
纵观现有的这些方法,虽然有肯定的节能结果,但在现实运行中照旧存在着电能的虚耗征象,以及营运过程中产生的与行车安全和隧道监控之间的矛盾等题目。
题目的提出一、现有隧道照明控制模式设计,在现实运行中存在相称大的电能虚耗。
目前,隧道照明设计者依据规范通常把隧道分为入口段、过渡段、中心段和出口段等四个段来设计照明,其中过渡段有两个,分别设计在中心段前后。
各段的长度和照度(lx)是从全年行车安全要求出发,对洞内最大照度的设计是以全年洞外最大亮度和最高行车时速来确定隧道内各段的灯具功率和灯具分布密度。
能够实现照明主动控制的特别很是有限,通常因线路布线回路的限定,只能做到2、3级人工或主动控制,对于如气候、车速、车流量等参数只是在设计阶段给予以最大值考虑,最终各段照明的长度和照度也始终是处于最大值状况。
对于气候、车速、车流量等时变参数无法从宏观上对整个隧道的照明进行自适应体例调制。
因此,目前这种传统设计与使用的隧道照明体系存在着大量电能虚耗题目。
二、现有隧道照明控制营运中节能与安全的矛盾凸起。
营运者为了节省电费,每每都不采用主动控制,由于现有的主动控制没有涉及气候和车流量等实时转变因素。
现实上营运者采用手动控制体例工作,在规定的时间人工开关隧道灯,白天全开灯,晚上关掉所有的灯。
部分营运者考虑白天电能虚耗紧张,有的只开全日灯。
这种灯控体例外观上有肯定的节能结果,但其实当洞外亮度小于1500cd/m2时,只要确保隧道内路面亮度总均匀度U0、亮度纵向均匀度U1以及各段亮度达到响应要求,吻合行车视觉要求,取其照度最小值即可,并非肯定要达到开全日灯时的亮度。
隧道灯光及照明系统施工方案

隧道灯光及照明系统施工方案隧道灯光及照明系统是隧道工程中十分关键的一部分。
正确的照明设计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照明效果,确保行车安全,同时也能提升隧道的美观度和用户体验。
本文将从照明系统设计、灯具类型选择、能耗控制等八个方面阐述隧道灯光及照明系统施工方案。
一、照明系统设计隧道照明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眼适应度、照明均匀度和照明亮度等因素。
采用均匀照明设计可以减少人眼疲劳感,提高行车安全性。
在设计方案中,应结合隧道的尺寸、车流量、行车速度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灯具和照明方式。
同时,还需要根据隧道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确定不同照明区域的光照强度、颜色温度等参数。
二、灯具类型选择在隧道照明系统的施工中,灯具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隧道灯具主要包括荧光灯和高压钠灯。
然而,随着LED技术的不断发展,LED灯具逐渐成为了最为理想的选择。
相较于传统灯具,LED灯具具有能耗低、寿命长、反应速度快等优势。
此外,LED灯具还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光线亮度和色温,实现智能照明控制。
三、照明控制系统照明控制系统是隧道照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设置光感器、时控器等装置,可以实现对照明系统的自动控制和节能管理。
例如,在低光照条件下,可以通过自动调节灯具的亮度来提供适宜的照明效果。
另外,照明控制系统还可以通过监控设备实时监测灯具的状态和工作情况,实现远程控制和故障检测。
四、灯具安装和维护隧道灯光及照明系统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安装和维护。
在安装过程中,要确保灯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发生松动和脱落。
此外,还要合理布置电缆和线管,避免电气故障和引发火灾。
在系统维护方面,定期巡检和维修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还需要注意灯具的清洁和防水处理,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五、能耗控制和节能措施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能耗控制和节能成为了隧道照明系统施工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可以通过配备节能灯具、使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优化运行策略等方式实现能耗控制。
隧道节能提升方案及措施

隧道节能提升方案及措施引言隧道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各行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隧道运行所需能耗巨大,导致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为了提高隧道的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节能提升方案和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隧道节能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1. 照明系统的节能升级隧道照明系统是隧道运行中最主要的能源消耗部分之一。
传统的隧道照明灯采用白炽灯或者荧光灯,能源利用率较低,寿命短,维护成本高。
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节能措施:- 使用LED照明灯具:LED灯具相较于传统照明灯具,能耗更低,寿命更长,而且可以根据光照需求进行调节,从而实现节能效果。
- 安装光感应调光系统:光感应调光系统可以根据光线亮度自动调整照明灯的亮度,避免能源的浪费。
2. 通风系统的优化改造隧道中的通风系统在保证空气质量和防止烟雾积聚的同时,也是能耗较大的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升通风系统的节能效果:- 使用高效节能风机:传统的通风系统风机效率较低,能耗较大。
选择高效节能风机可以降低能耗的同时提高风机的效率。
- 优化通风系统控制策略:通过合理设置通风系统的开启和关闭条件,减少能源的浪费。
例如在交通流量较大的时段加大通风量,在交通流量较小的时段降低通风量。
3. 能源回收利用在隧道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和废热。
合理利用这些废热和余热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并实现能源的回收利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能源回收利用措施:- 废热回收:传统的隧道通风系统会以烟气形态排放到大气中。
可以采用废热回收技术,将烟气中的余热通过热交换器回收,用于加热或供给其他用途。
- 光伏发电:利用隧道的顶棚或侧面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将阳光转化为电能,供给隧道照明或其他需要电能的设备。
4. 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是将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相结合,实现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的智能化。
在隧道中大规模应用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的同时,也可以实现节能效果。
隧道照明节能实施方案

隧道照明节能实施方案隧道照明是城市交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提供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度,还能够美化城市风景。
然而,传统的隧道照明系统存在能耗高、维护成本大、光污染严重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隧道照明节能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
传统的隧道照明常采用的是高压钠灯或者金卤灯,它们的能耗较高,光效较低。
而LED照明技术的发展,使得LED灯具成为了隧道照明的首选。
LED灯具具有节能、寿命长、亮度高、色温可调节等优点,能够有效降低隧道照明的能耗。
其次,我们需要合理设计隧道照明方案。
隧道的结构和长度不同,其照明需求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隧道的照明设计应该遵循“亮度均匀、无影区、无眩光”的原则。
通过合理的照明布局和灯具配置,可以有效降低照明能耗,提高照明效果。
第三,我们需要采用智能控制系统。
传统的隧道照明系统常常采用定时控制或者光敏控制,这种控制方式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容易造成能源的浪费。
而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根据车流量、天气情况等实时数据进行调节,实现精准控制,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隧道照明的维护管理。
隧道照明设备的维护管理对于节能效果至关重要。
定期的清洁、检查和维护能够保证灯具的正常运行,延长灯具的使用寿命,减少能耗。
综上所述,隧道照明节能实施方案需要从照明设备的选择、照明方案的设计、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以及维护管理等方面全面考虑,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实现隧道照明的节能目标。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城市交通建设和节能减排做出积极的贡献。
公路隧道照明设计与节能措施

公路隧道照明设计与节能措施摘要:基于节能技术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优化公路隧道照明节能设计不仅是降低公路运营方经济负担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隧道照明质量,保证出行安全的重要办法。
本文通过对隧道照明照明的特点和影响照明质量的因素分析,阐述公路隧道照明设计节能的具体策略,以此为隧道照明提供安全、高校的节能照明系统。
要害词:隧道照明;节能设计;安全1引言LED灯是日前公路隧道照明系统所采取的主要灯源,但是其操纵系统的滞后导致LED灯的节能效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因此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对节能照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以此提高隧道照明系统的节能效果。
2公路隧道照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由于公路隧道是当前山区公路建设常见的,因此配置相应的照明设备是保证出行安全的必要手段,与一般的公路照明相比,隧道照明在白日也需要进行照明,这样一来必定会涉及到节能问题,例如假如该隧道长时间没有车辆通过,但是隧道内的照明设施却一直亮,这样就会涉及到能源浪费问题。
结合相关的实践经验,公路隧道照明对于视觉的影响呈现以下特点:驾驶员刚进入隧道前的视觉问题。
一般由于隧道内外亮度差距,使得驾驶员在刚进入隧道内时存在黑洞问题;在进入隧道内时驾驶员存在适应滞后现象,也就是由于内外亮度的差别导致视觉在短时间内需要适应隧道的环境。
总体看影响公路隧道照明质量的因素主要包罗:隧道洞口亮度、洞口亮度变化与均匀度等。
3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设计策略3.1合理计算隧道洞外亮度隧道洞外亮度是驾驶人员接近隧道洞口时表示的亮度,实践证实假如隧道洞外的亮度过大,则对于隧道亮度的要求较高,因此基于节能考虑需要减小洞外亮度。
因此在公路施工设计中要尽可能降低隧道洞口的高度,经数据分析得,若把洞外亮度参数有4000cd/m2降低为3000cd/m2,可使照明费用降低25.4%。
3.2选择具有节能性强的照明灯具一般公路隧道内的灯具基本上处于长期工作的状态,因此对于隧道内的照明灯具而言具有较强的使用寿命要求,一般隧道照明灯具主要选择高压钠灯、无极灯以及LED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照明节能分析及系统设计方案目前有关隧道照明的节能,主要是采用高功率因数的照明灯具(配高效电子镇流器)、隧道内两侧铺反射率高的装修材料、尽量缩短供电电缆长度以减少线路损耗、合理布置配电房的位置、集中调光控制、减少洞外亮度等方法。
为了进一步节能,设计者还把隧道内的灯具分为全日灯、黄昏灯、白日灯和应急灯等几个回路进行人工或自动的控制。
纵观现有的这些方法,虽然有一定的节能效果,但在实际运行中还是存在着电能的浪费现象, 以及营运过程中产生的与行车安全和隧道监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问题的提出现有隧道照明控制模式设计,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相当大的电能浪费。
目前,隧道照明设计者依据规范通常把隧道分为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和出口段等四个段来设计照明,其中过渡段有两个,分别设计在中间段前后。
各段的长度和照度(lx )是从全年行车安全要求出发,对洞内最大照度的设计是以全年洞外最大亮度和最高行车时速来确定隧道内各段的灯具功率和灯具分布密度。
能够实现照明自动控制的非常有限,通常因线路布线回路的限制,只能做到2、3级人工或自动控制,对于如天气、车速、车流量等参数只是在设计阶段给予以最大值考虑,最终各段照明的长度和照度也始终是处于最大值状态。
对于天气、车速、车流量等时变参数无法从宏观上对整个隧道的照明进行自适应方式调制。
因此,目前这种传统设计与使用的隧道照明系统存在着大量电能浪费问题。
二、现有隧道照明控制营运中节能与安全的矛盾突出。
营运者为了节省电费,往往都不采用自动控制,因为现有的自动控制没有涉及天气和车流量等实时变化因素。
实际上营运者采用手动控制方式工作,在规定的时间人工开关隧道灯,白天全开灯,晚上关掉所有的灯。
部分营运者考虑白天电能浪费严重, 有的只开全日灯。
这种灯控方式表面上有一定的节能效果,但其实当洞外亮度小于1500cd/m2时,只要确保隧道内路面亮度总均匀度U0亮度纵向均匀度U1以及各段亮度达到相应要求,符合行车视觉要求,取其照度最小值即可,并非一定要达到开全日灯时的亮度。
其次, 存在一个洞口亮度不够的安全隐患问题。
由于一天中洞外亮度变化很大,按照司机行车从进入到离开隧道全过程的视觉适应要求,当洞外亮度较大时,入洞口亮度应和洞外亮度及洞内亮度有较好的交替,要考虑入口端洞口排出的大量废气可能降低亮度对比度和照明效果, 所以期间要保持洞口足够的亮度,否则在车子进入洞口的瞬间,司机眼前感觉一片黑暗,产生“黑洞效应”,如果前方有障碍车或行驶较慢的车辆,可能诱发连环撞车事故。
同样,当隧道出口洞外亮度很高时,隧道内离隧道出口一段距离的亮度不能过低, 以防止大型车辆后紧跟有小车,小车难以被发现、视认的情况发生。
因此,隧道内照明的节能不是简单地开关某些灯具,而是要求建立在行车安全基础上的最大节能。
有隧道照明控制营运中节能与隧道监控的矛盾。
隧道监控是隧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隧道照明与监控之间产生的矛盾主要在夜间。
营运者为了省电,夜幕降临时关闭隧道内所有的灯,由于目前国内隧道普遍采用非红外线摄像头,隧道内部一片漆黑,使得无法发挥有效监控,夜间直接造成从摄像头到监视器之间大量设备电能的浪费。
这种间断的监控也不符合重要隧道内所需的监控要求: 夜间,在有人进入隧道或发生偷盗、破坏等现象,很难被及时发现;在车辆发生故障或发生交通事故时,不但监控不到,而且在处理时不能提供必要照明。
在设计中应考虑在隧道发生紧急情况时,隧道内灯具能够根据需要自动控制照明亮度。
比如隧道内发生火灾或拥挤堵塞时,为帮助隧道及时排除危险,系统自动将全部灯点亮,系统的手动控制应能够可以在多处实现,如监控中心,隧道管理房或隧道内的其他位置等。
从安全、监控、节能及所能提供便利等方面综合考虑,夜间隧道内提供适当的照明是必要的。
节能方法在隧道照明系统的设计中,通常入口段和出口段灯具的密度和照度最大,中间段最小。
而中间段灯具的布设长度一般最长,其他各段灯具的布设长度根据隧道实际长度和实际要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根据国家<<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的设计要求, 隧道照明的设计应考虑车流量和车速的因素,所以影响隧道内灯具照度的设计主要有车速、车流量和洞外亮度三个因素。
当平均车速较大时,应按要求适当增加入口段和过渡段照明的长度和照度, 中间段、出口段的照度也应相应增加,反之相应减小。
有关研究机构曾做过现场实测, 在车辆通过隧道洞口前后,会很自然地降速,通过隧道时,车速普遍下降30%左右,因此在考虑车速对隧道内各段照明的长度和亮度的影响时,应注意考虑这一点。
当交通量大增时,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出口段的照度应相应增加,此时路面均匀度U0和纵向均匀度U1也应相应增加,反之相应减小。
影响洞内亮度设计的另一主要因素是洞外亮度, 洞外亮度除了和洞口所处的位置有关外,白天主要由天气状况决定。
晴天、多云、阴天、重阴的天气对洞内入口段、过渡段、出口段亮度的调节均产生较大影响, 洞外亮度增加,隧道内各段灯具的照度也相应增大,反之相应减小。
雨天或是大风的天气, 不但影响洞外亮度,还影响车速,而车速又直接影响隧道内各段照明的长度和照度。
在整个隧道照明的设计规划中, 就应该考虑节能问题。
比如入口段照明通常由基本照明和加强照明两部分组成,前者的灯具布置同中间段照明相类似,后者的加强照明采用功率较大的灯具。
由于洞外日光的投射进入,可利用作为入口段加强照明的部分,参照设计规范,可将离洞口10m以内的加强照明灯具予以省略。
在单向交通隧道中,出口段照明的设计,其长度可与入口段有所不同,据相关资料证实,出口段长度取60米是合适的,可省去几十米入口段高密度布置的灯具,由中间段布置较为稀疏的灯具取代。
出口段亮度也可有别于入口段,其亮度取中间段亮度的5倍即可。
在长隧道中,由于有充分的适应(过渡)时间,所以中间段亮度可适当降低。
为了提高司机行车安全系数,在设计较长隧道的照明时,过渡段应设计为TR1、TR2 TR3三个照明段,其亮度与长度的划分可采用CIE适应曲线作为依据。
由于隧道长度超过100米就要设置照明,当隧道里安装照明灯具时,它的长度通常是几百米、几千米,如果隧道交通是单向,灯具安装总长度可能达到几公里甚至更长, 如按照全年最大照度设计,单从洞外亮度这一指标分析,只要天气不是晴天,洞内亮度就是多余的,长时间势必造成电能的极大浪费。
所以,要把隧道内各段照明的长度和照度设计成能够根据实际要求(如洞外亮度等)不断调整变化,动态地实现对隧道内各段灯具照明的自动控制。
在长度小于1000米的隧道,设计时应实现对各段灯具照度的自动控制,在隧道长度超过1000 米,设计时应实现对各段的照明长度和照度的全面动态控制,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隧道照明能源的浪费,并提高行车安全系数。
举例分析大坪山隧道地处泉厦高速公路泉州段,全长1070米,设计为单向双车道交通,隧道照明分为3级,分别为0、1、2级。
0级照明在夜间使用,1级照明在早晨和傍晚使用,2级照明在白天使用。
其中全日灯250W, 24小时工作;白日灯、黄昏灯分别为400W, 白日灯只在白天工作,黄昏灯工作区间为从早上到黄昏。
隧道内灯具设计分为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出口段四个分段区间。
其中入口段102米,两个过渡段分别为42米,中间段786 米, 出口段102米。
大坪山隧道照明系统在设计中,中间段照明及夜间照明电能浪费严重:中间段设计亮度为8 cd/m2,根据车辆通过大坪山隧道时 80km/h 的平均车速及500辆/h 左右的交通量,其亮度只要达到2 cd/m2即可;夜间,设计照度为 83LX ,但根据大坪山隧道的交通量,其照度设计达到22lx 即可。
除了晴天时,入口段亮度设计( 90cd/m2)符合要求外,洞内各段在其他时候均造成电能浪费,如在阴天时,入口段亮度只需23cd/m2即可。
在运营管理中,大3000cd/m2,所以白天入口段照明存在 ”黑洞效应”的严重安全隐患。
大坪山隧道夜间全关灯,根据国家有关隧道内夜间调光的规定,在交通量较大时,夜间洞内亮度与白天中间段亮度(lin )相等,在交通量较小时,其亮度为 0.5lin ,但不小于1cd/m2。
根据车辆通过大坪山隧道的平均车速,隧道的过渡段长度可适当延长二、 三十米,以更好地适应司机行车视觉要求。
综合节能考虑,其出口段长度取60米,亮度取中间段亮度的 5倍(10 cd/m2 )即可。
系统实施方案网络的改造,并通过洞口的亮度检测器获得的参数,进行自动化控制。
为了减少灯具的改造费用,可以在不更换灯具的情况下,只在每盏灯上增加能实现连网 的遥控开关控制器即可。
或者将旧的电感式镇流器更换成具有联网控制功能的高压钠灯电子 镇流器,其性能更佳。
控制器局域网)网络来完成。
CAN 网络系统是德国BOSCH 公司专为汽车自动控制开发的,并 已取得国际标准化组织论证(ISO11898),总线结构参照了 ISO/OSI 参考模型。
其成本较低、实时处理能力强,在恶劣的强电磁干扰环境下能可靠工作, 通信介质可以是双绞线、 同轴电缆或光导纤维。
介于 CAN 网络的节点数量受物理线路特性的限制,配通常是一根电缆挂接 100多个以内的终端,其传输距离超过5公里,是普通的485总线传 输距离的5倍以上。
结合隧道照明特点,我们设计的隧道照明节能控制系统实施方案如下图 所示:坪山隧道白天只开全日灯,其照度只相当于夜间的照度(83IX),而晴天时洞外亮度超过目前的隧道照明系统可通过自适应模糊控制技术, 实时优化各段照明,以达到进一步节 电节能的目的。
要实现如大坪山隧道照明系统的节能,主要是如何对每盏高压钠灯完成开关为此,方案可采用目前在自动化控制方面先进的新型CAN (Con troller Area NetworkCAN 网络的节点数量分隧道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示意图(单洞)在上述方案图示中,我们采用了二级网络结构,第一级CAN 总路线上挂接着本地和远程 智能控制器、洞口和洞内的亮度检测器、以及m 个二级CAN 总线路由器等组成。
每个二级CAN 总线上挂接着n 个灯具开关或调光 CAN 控制器与数个照明紧急手动开关组成。
其中m 个CAN 路由节点主要是完成一级总线与二级总线之间的双向数据传输;成隧道照明自动控制与远程监控功能; 挂在第二级CAN 节点上的照明紧急手动开关提供司机器的命令,进行译码控制每盏灯具的开启、 关闭及调光。
图中上位机指设在隧道管理房的控 制计算机。
本地照明智能控制器完紧急照明局部开灯要求,及报警信号反馈等作用; CAN 开关或调光控制器实现接收本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