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5 人教课标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结果: 噶尔丹自杀,平叛取得胜利
一、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 二、巩固统一 1、平定“三藩” 2、收复台湾 3、平定噶尔丹叛乱 4、尊重各民族文化
⑴尊崇儒家文化 ①表现: A.拜祭孔庙 B.恢复科举,延揽汉族文士
②影响: 既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 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
★功绩: ①管理边疆 平定噶尔丹叛乱 册封五世班禅 平息“三藩之乱” 收复台湾并设台湾府 ②抗击沙俄: 雅克萨反击战;划定边界 ③发展经济: 治理黄河,奖励垦荒,厉行节俭等 ★消极: ①兴文字狱;②实行闭关政策
育德勤民
中国皇帝排行前10名(官方版)
1.唐太宗李世民 2.秦始皇嬴政 3.清圣祖爱新觉罗.玄晔 4.汉武帝刘彻 5.隋文帝杨坚
4、结果:《尼布楚条约》
内容: 性质: 两国平等协商签订的第一个近代性质边界条约 意义: 法律上确定…肯定了…维护了…第一次使用了…
一、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 二、巩固统一 三、维护主权
四、评价康熙
积极: 康熙帝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君主,缔造了巩固和空 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子孙继承基业,共创”康乾 盛世”。(史实:“巩固统一”和“维护主权”的活动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政坛风云六十年——开创康乾盛世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 北接西伯利亚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西北达巴尔喀什湖
西跨葱岭
东临太平洋
清朝行政区划: 包括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南到南海诸岛
东南到台湾及 附属岛屿钓鱼 岛、赤尾屿等
如何评价康熙帝:
⑥辅政鳌拜专权
宫廷内部问题
一、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 二、巩固统一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共31张PPT)

观点二: 认为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 延误了历史的进程。所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 是落日的余辉。
认为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 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列强
的殖民扩张已经达到了中国的邻邦,俄国势力已经深入到我国的黑
龙江流域, 这种形势对于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却拒绝了 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 衰落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迈进的 最佳时机,给中国近代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
贞观之治、大唐 盛世的奠基人
捍卫统一多民族 国家(东北、西北 西方、西南、东南)
局限
暴政
晚年骄奢
文字狱等
局限性 根源: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局限
1.康熙铲除鳌拜的最主要原因是( D )
A.鳌拜目空一切,以首席辅政大臣自居 B.鳌拜制造冤狱,处死了苏克萨哈及其子孙 C.鳌拜大权独揽,不把年轻的康熙放在眼里 D.鳌拜专权与皇权专制发生矛盾
总之,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 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所创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的
盛世。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感悟历史—设计几种观点对康熙进
行评价达到价值观的体现
观点一: 称颂康熙是中国古代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1、稳定了朝廷秩序 2、巩固了国家统一,并维护了国家主权 3、弘扬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4、重视农业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准噶尔叛乱 鳌拜专权
台湾割据
稳定朝廷秩序 统一全国 加强民族团结 抵御外侮
是其重大的使命
三、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
(一)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三藩” ⑴“三藩”问题的由来 ⑵平定“三藩”的经 过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课标解读]主要掌握康熙帝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重大举措。
按照康熙帝活动的地理方位、从空间布局上进行有效记忆。
注意将康熙帝的活动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进程上进行理解把握。
命题主要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重点考查康熙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上的贡献,尤其注重考查台湾问题与雅克萨之战的区别。
试题难度设计适中,个别省区如天津将其作为必考内容,有可能出现选择题。
【情境激趣诱思】康熙与大一统下图图一是《康熙——中国大一统的缔造者》音像制品的封面;图二是《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康熙御驾西征的剧照;图三是二十五史之一《清史稿》封面。
【诱思探究】图一作品荣获中国国家音像制品奖国家奖。
图二作品展现了一个叱咤风云、文治武功的康熙,使康熙帝成为家喻户晓的古代明君。
而图三作品在对康熙皇帝的评价中写道:“圣祖……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以上这些评述描绘是否真实展现了康熙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功绩?【教材内容详解】一、少年康熙1.面临的形势(1)有利形势: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
(2)不利形势①国家统一上: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仍然坚持抗清斗争。
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明朝降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西南广大地区,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
②外部威胁上: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③社会矛盾上:满洲贵族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④朝廷政权上:康熙帝亲政后,辅政大臣鏊拜仍然专权,有时侵犯皇权。
康熙帝的历史使命:康熙初年,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在中央鳌拜专权,在地方割据势力尚未清除,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息,对边疆地区如台湾和西藏还没有完成有效的控制,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沙俄势力东来,侵入了我国的黑龙江流域。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ppt精编课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PPT课件 5 人教课标版

•
15、所有的辉煌和伟大,一定伴随着挫折和跌倒;所有的风光背后,一定都是一串串揉和着泪水和汗水的脚印。
•
16、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从未行动。有一天你总会明白,遗憾比失败更让你难以面对。
•
17、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一下子把你打垮,也不会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你一步登天,慢慢走,慢慢看,生命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
从上述材料对郑氏集团收复和经营台湾进行简 要评价。
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 和民族尊严,是民族英雄,一方面有利于台湾的 早期开发;另一方面与清政府分庭抗衡,逐渐形 成割据势力,使大陆与台湾形成分裂状态。
启用降将施琅,彰显胆略见识 武力收复台湾,安定东南海疆 台湾设府置县,促进联系发展
•
1、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而是你努力的不够多。
•
2、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秀,给来的人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好的交代。
•
3、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
4、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大悟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生本来就空,对人家笑笑,对自己笑笑,笑着看天下,看日出日落,花谢花开,岂 不自在,哪里来的尘埃!
捍卫者
总体认识: 他们采取了不同措施,顺应了人们 的愿望、时代的要求,促进了古代经 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做出的贡献。 他们实行专制中央集权,强化对人 民的控制。对其历史功过,要放在当 时的历史环境中给予正确恰当的评价。
•
11、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来没有努力过,还怡然自得地安慰自己,连一点点的懊悔都被麻木所掩盖下去。不能怕,没什么比自己背叛自己更可怕。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15张)

自主预习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合作探究
(3)平定噶尔丹叛乱: ①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引兵内犯。 ②康熙帝三次亲征,先后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平 定了叛乱。 (4)加强民族团结: ①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 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②乌兰布通战役胜利后,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正 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清朝在蒙藏地区特封 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 佛,又达到了分而治之的目的。
自主预习
问题1 问题2
合作探究
问题 1 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各项举措有什么重大意义?
(1)平定三藩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维护了国家统一,符合 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2)派清军进入台湾,并设立台湾府,实行与大陆大体相同的政策, 不仅巩固了东南海防,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 展。 (3)亲征噶尔丹,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全歼顽敌的伟大胜利,在 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它扫除了漠北、西北地区一大 不安定因素,稳定了那里的社会秩序;加强了清政府对喀尔喀蒙古、 卫拉特蒙古的管辖与治理;增强了清朝对外反侵略的能力,筑成了 一道抗击沙俄南侵的铜墙铁壁。
自主预习
问题1 问题2
合作探究
(4)通过康熙帝的努力,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走向空前的巩 固和发展,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国家统一,既是中国历史发 展的必然,也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愿望,同时也说明康熙帝的实践顺 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自主预习
问题1 问题2
合作探究
【例题1】 康熙帝非常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和管辖,如①两次 雅克萨之战②平定噶尔丹叛乱③收复台湾 ④册封班禅,使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以上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 正确的是(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说课稿

3、康熙帝南巡中哪件事最令你震撼?
康熙29年至36年(1690—1697年),三次亲征,平定 准噶尔部叛乱。
康康熙熙5555年年((11771166年年))谕,:变海“外开如海西”洋为等“国禁,海千”百。年后, 康中熙国5恐7受年其(累17。18此年朕)逆,料历之时言11。年编成《康熙全览图》。
——《清圣祖实录》
满汉合璧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
顺治18年(1661年,8岁),即位。 康熙6年(1667年,14岁),亲政。 康熙8年(1669年,16岁),智擒鳌拜。 康熙20年(1681年,28岁),平定三藩。 康熙22年(1683年,30岁),平台湾。 康熙23年(1684年,31岁),首次南巡。“弛海禁”。 康熙24年至28年(1685—1689年),部署两次雅克萨 之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设计意图』以康熙57年(1718年)编成的《康熙全 览图》导入课题,既直奔主题,又为课堂小结做好铺 垫。两个小问的设计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 经验,激发兴趣,同时活跃课堂氛围。
康熙帝真的有过“微服私访”吗?
《康熙起居注》 《清圣祖实录》 《清史稿·圣祖本纪》
『设计意图』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 获取可信史料的思维品质。同时引出本课的线索:康 熙23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南巡。
『设计意图』此部分作为本课的小结,在完成大事年 表后,最后呈现《“康弛熙海全禁览”图》、时重间新轴严及申康海熙禁55年 谕旨,将时、空、人融为一体。将康熙帝还原到特定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件(共22张PPT)

参 考内容
• 问题出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不是为了中国的统一 而是为了对抗清政府的 施琅收复台湾是为中央政权服务的 他完成了祖国的统一 而郑成功是保卫中国领土不被外国侵占 联系目前局势 就很清晰了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统一祖国 从这个角度讲施琅的功绩比郑成功大 其实两人都功盖千古 无所谓谁更大 评论
——摘自教师教学用书
17—18世纪东方(中国)与西方(英法)对比表
第三组:思想文化
Hale Waihona Puke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文字狱在顺治时期并不严重。到康熙时,清政府
的政权逐渐得到巩固,统治者对老百姓(尤其是汉族
知识分子)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也逐渐加强,因此文
字狱也日益剧烈。最著名的有“《明史》狱”和
“《南山集》狱”。
——摘自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抗击沙俄入侵
巩固
缔 造、
维护
巩
固、
册封五世班禅
奠 基
内地危机 尊崇儒家文化 缓和、加快
宫廷危机 智擒鳌拜
稳定、显示
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合作探究康熙时 期的东西方世界
17—18世纪东方(中国)与西方(英法)对比表
第一组:政治
1689年10月,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 案》。法案规定: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 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 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 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 会。
“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 也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 ——李建军《影响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科学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康熙皇帝对古法与西法的认识前后有何异同? (7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简介
清圣祖仁皇帝 名爱新觉罗·玄烨 (1654-1722) 8岁登基 14岁亲政 69岁驾崩 在位61年 年号 康熙 (康,安宁;熙,兴盛) 万民康宁,天下兴盛
走近康熙
生于忧患的少年康熙
康熙即位之初面 临怎样的严峻形势?
走近康熙
沙俄侵入 黑龙江流域
耿精忠 吴三桂 尚可喜
郑氏政权
平定三藩
亲自指挥 启用汉将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课标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 固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中的作用。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康熙帝为多民族国家巩固 统一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发展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中的作用。
说明
“少年皇帝”一目为课外阅读
内容。
康熙是谁?——你所了解的康熙
清朝十二帝
入关之前: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雅克萨之战 《尼布楚条约》
尊崇儒家文化
作用
评价
评价康熙
巩固 维护
缓和、加快
Hale Waihona Puke 缔 造、 巩 固、 奠 基
宫廷危机
智擒鳌拜
稳定、显示
感悟康熙
讨论
结合康熙帝巩固统一和维护主权的措施, 谈谈你感受到他的哪些优秀品质呢?
聆听教诲
历时多年
数次亲征 措施得当
……
胸有大志,目标明确…… 坚韧不拔的意志…… 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和实践精神…… 实现理想的各种知识储备和个人素养 ……
从上述材料对郑氏集团收复和经营台湾进行简 要评价。
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 ,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 和民族尊严 ,是民族英雄 ,一方面有利于台湾的 早期开发;另一方面与清政府分庭抗衡,逐渐形 成割据势力,使大陆与台湾形成 分裂状态。
启用降将施琅,彰显胆略见识 武力收复台湾,安定东南海疆 台湾设府置县,促进联系发展
1683年,清军进入台 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 清朝。
1684年,清政府设置 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实现了统一。
材料一:噶尔丹自立为准噶尔汗。他向康熙帝提出:“圣上 君南方,我长北方。” 1690年,在沙俄支持下,他悍然进军 内蒙古,康熙帝亲自带兵在 乌兰布通 打败噶尔丹。 1696年, 康熙帝再败噶尔丹于昭莫多。噶尔丹众叛亲离,次年服毒自杀。
乌 苏 里 江
明确以“两河一山”为边界肯,定了“两江一岛”属中
走近康熙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 北接西伯利亚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西北达巴尔喀什湖
西跨葱岭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 东
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临 太
平
洋
清朝行政区划: 包括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南到南海诸岛
东南到台湾及 附属岛屿钓鱼 岛、赤尾屿等
掌握重兵,割据称雄
重用绿营
吴三桂
耿精忠 尚可喜
叛乱范围: 云南 、贵州、 广东、 广西、 福建等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
? 材料一:“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郑成功
? 材料二: 郑成功及其子郑经在收复台湾后,仍然用 南明永历年号,以明朝遗臣身份继续与清廷对抗。 “三藩”之乱爆发后,郑经乘机率军进攻福建等 地……郑氏所部数年煽乱于东南沿海…… ——《中国通史全编》(下)
康
开尊
熙
科崇
帝
取儒
组
士家
织
,文
编
延化
撰
揽 拜:
的
汉祭
书
族孔
籍
文庙
书
士 恢;
影
复
试一试! 雅克萨之战
项目 原因 目的 性质 过程 结果 意义
主要表现 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袭 巩固东北边境,维护国家主权
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亲自东巡,组织收复战争,双重手段运用 签订《尼布楚条约》(第一个近代性质) 明确了边界,巩固了边疆,维护了主权
清太宗皇太极
入关之后: (1) 清世祖 顺治 (1644-1661)
(2) 清圣祖 康熙 (1661-1722) (3) 清世宗 雍正 (1723-1735) (4) 清高宗 乾隆 (1736-1795) (5) 清仁宗 嘉庆 (1796-1820) (6) 清宣宗 道光 (1821-1850) (7) 清文宗 咸丰 (1850-1861) (8) 清穆宗 同治 (1861-1875) (9) 清德宗 光绪 (1875-1908) (10) 溥仪 宣统 (1908-1912)
—《中国通史全编》(下)
材料二:“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 连营。战伐因生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康 熙
思考: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什么?为了能 长久“息兵”,康熙对蒙、藏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
巩固了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 加强与蒙藏民族 的团结,尊重喇嘛教,特封四大活佛,分而治之。 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治。
课外延伸
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问题
两种不同的评价观点
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称颂——是一位杰 出的封建帝王。
另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重新评价——延 误了历史的进程,认为康熙帝有才无识, 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循误国。所谓 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
单元归纳 古代中國的政治家
建立者
开拓者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 、心情就像衣服,脏了就拿去洗 、无论你正遭遇着什么,你都要 、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 、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 、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 10、有些事想开了,你就会明白
感悟康熙
周恩来曾说: “清代以前,不管 是明、宋、唐、汉, 各朝代都没有像清 朝那样统一。”这 与康熙帝执政61年 的积极作为是分不 开的。
课标《:评统述一康多熙民帝族在国巩家固的统捍一卫的者多康民熙族帝国》家知中识的结作构用。
面临危机
边疆危机 内地危机
解决措施
平定三藩 统一台湾
平定噶尔丹 分而治之
捍卫者
总体认识: 他们采取了不同措施,顺应了人们 的愿望、时代的要求,促进了古代经 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做出的贡献。 他们实行专制中央集权,强化对人 民的控制。对其历史功过,要放在当 时的历史环境中给予正确恰当的评价。
、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 、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 、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
恢复开科取士
康熙十七年(1678),曾开“博学鸿儒科”,由在京三品以上大 臣,在外各地督抚,保荐有一定才学和声望的知识分子,直接进 行殿试,只考诗赋,不考八股,一经录取,即授翰林院官职。这 一次“特科”,招罗了汉族知识分子中的“名儒” 143 人。
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