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彬有礼和谐交际_间接言语行为在礼貌原则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交际中直接、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原则的关系

交际中直接、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原则的关系

交际中直接、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原则的关系1. 定义在社交交往中,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

直接言语行为指的是使用语言直接表达意思的说话方式。

例如:“你能否帮我一下?”或者“请把这份文件拿给我。

”这些表述态度和含义都非常明确,没有掩饰和遮蔽的成分。

间接言语行为则指的是使用具广义的、间接的表达方式来传递自己的意图或情感。

例如:“我很喜欢你今天的衣服,颜色非常搭。

”或者“这道题解法和我想的不太一样,我想再跟你请教一下这个问题,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这两个不同的言语形式在社交行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指人们在社交交往中需要遵循的基本规范和规则。

它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2.1. 礼貌原则的基本原则礼貌原则的基本原则是针对三个方面的:•社交交往中需要尊重别人的感受和权利。

•社交交往中需要尽力使得自己所说的话让别人舒服和愉快。

•社交交往中需要尽量减少别人不必要的麻烦和不愉快。

2.2 礼貌原则的类型下面是社交交往中的常见礼貌原则类型:•尊重性礼貌: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可以增强社交关系。

•互惠性礼貌:合理的维持他人与自己之间的交往特判,双方都受益。

•礼节性礼貌:我们通过遵守社交交往的规矩可惠及到周围的人。

•擦除性礼貌:能够去除不必要的争执和不愉快。

在社交交往中,我们需要按照各种情况来综合运用各种礼貌原则。

3. 社交交往中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原则在社交交往中,直接表达言语行为是一种非常直接的表达方式。

直接的沟通方式可以让人们及时地清晰地理解对方的意思,而且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还能够表达自己的强烈愿望和态度。

但是,在使用直接言语行为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有意识地遵守社交交往的礼貌原则。

例如,尽量在表达自己的意图之前先说一句礼貌的话语,或者在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时候避免使用一些过于尖锐和刺耳的语言。

直接言语行为有时候会让别人感到比较强烈的压力,因此在用直接言语行为沟通时,我们需要注意对方的情绪和反应,并随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态度,以保证社交交往的顺畅和愉快。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动机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动机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浅析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动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孔祥曼【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论题。

它最初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

而后,在其理论基础上,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间接言语行为在人们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繁。

那么,人们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目的何在?本文在论述了间接言语行为定义和分类基础上简要分析了人们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动机。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 日常交际 使用动机一、 间接言语行为的定义约翰•塞尔将间接言语行为定义为“通过实施另一种施事行为的方式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施事行为”。

传统语法根据句子的形式把句子分为三大类,即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

它们各自对应的语言功能分别为:陈述事实,提出问题,发出命令或请求。

但当句子的功能和结构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时,我们就在行使一个间接言语行为。

二、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塞尔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发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成功地沟通是有条件的。

这一条件就是发话人和听话人享有共知的背景信息。

于是,塞尔将间接言语行为进行了分类: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1.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指对“字面用意”作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

也就是根据句子的句法形式,按习惯可以立即推导出间接的“言外之力”。

这类行为就是那些已经被约定俗成地表达了的间接言语行为,而且已经形成一种习惯用法或语言形式。

这类言语行为我们日常交流中应用广泛,所以听话人会很容易理解,一般不会造成交际失败。

2.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要依靠语境和说话双方的共知语言信息来推导,它更多地取决于互知的背景信息和所处的语境。

在这种言语行为中,人们所使用的间接言语行为句并不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习惯表达方式,因而说话者的用意与其所使用的语句的字面意义之间的联系较不固定。

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_礼貌原则的运用对言语交际的几种制约

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_礼貌原则的运用对言语交际的几种制约

T H E SO U T H O F C H IN A T O D A Y 2008.03 今日南国 179
不同维度的理解。从他之后“批判”这个 词成了日常生活和人文社会科学中出现 次数最多的词语,但是现在生活中这种 批判精神正在渐渐衰退。在现代生活中, 人们的思维应该有两个不同的维度:一 个是现实生活的认同,另一个是对现实 生活的批判。在我国现代也缺乏这种批 判精神。在这样的环境下,康德的感性、 知性、理性学说可以重新激活这种批判 精神。
综上所述,对于康德感性、知性、理 性学说我认为应该坚持“洋为中用”的态 度,充分吸收它的精华,尤其是学习它的 精神。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康德感 性、知性、理性学说。现在对康德的研究
还处于初步阶段,今后要进一步深入研 究,并进行理论创新,为我们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 [1][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 ].邓晓 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 [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3]见君.理性之梦[M ].北京:中国社 会出版社,2005. [4]张明仑.实践意志论[M ].南宁:广 西人民出版社,2002.
学,可以多睡一会儿,我不想起床这么早。 京大学出版社,2000.

儿子并没有直接陈说他不想起床, 而是
[5]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 讨
用简短的名词句加一句末语气词表达了 选[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他的意思。而在例 2 中又是另外一种情
[6] 邵凤芝.礼貌原则在交际中的意
形:母亲在五点钟催促女儿起床,女儿因 义与应用[J].语言学,2006.
2008 年 3 月 (总第 85 期)

politeness principle定义

politeness principle定义

politeness principle定义
彬彬有礼原则是一种语用学概念,用于描述人们在交际中如何通过礼貌和尊重
他人的方式来维持和谐的社会互动。

这一原则认为,人们在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中应该体现对他人尊重、关心他人感受、避免冲突和争执的态度。

彬彬有礼原则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和礼貌。

在言语交流中,遵循这一原则的人们
会尽量使用礼貌的语言,包括称呼、问候、感谢和道歉等,以展示他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

在非言语行为中,彬彬有礼原则要求人们保持适当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姿态,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善意。

彬彬有礼原则的应用范围广泛。

无论是在正式的商业谈判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的互动交流中,遵循这一原则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避免冲突和误解、增进合作和友谊。

在跨文化交流中,尤其需要注意彬彬有礼原则,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礼仪和沟通方式可能存在差异,遵守彬彬有礼原则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和误解。

总之,彬彬有礼原则是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它要求人们在交际中表现出尊重、关心和友善的态度。

遵循这一原则可以促进和谐的社会互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时刻牢记彬彬有礼原则,并努力将其体现到我们的言行中。

基于礼貌原则的管理言语行为间接运用效应

基于礼貌原则的管理言语行为间接运用效应

基于礼貌原则的管理言语行为间接运用效应作者:陆肖乐林灵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5年第05期【摘要】指示性言语行为(命令、指示、要求、建议、说服、批评、劝告、警告等)是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用于沟通和管理的言语行为,不过从本质上而言,这些言语行为却是“不礼貌的”或“失礼的”。

为了使管理言语行为礼貌得体,必须间接地施行指令类言语行为,借助“间接”来促进交流沟通,维护和协调管理双方的人际关系,实现有效的管理。

【关键词】言语行为管理礼貌间接运用效应【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116-03在注重人性化管理,构建和谐语言环境的现代管理模式中,管理者的言语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能通过管理者艺术性的话语,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产力,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言语行为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意义言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其社会地位,并通过社会地位得以体现。

实施言语行为者使用某一种说法而不用另一些说法,这跟其社会背景、文化观念和实施言语行为时的语境有关。

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承担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管理职能,扮演着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同时,中国传统遵循“三纲五常”的“差序格局”社会结构,人们的言语行为受到社会期望所制约,一般上对下、长对幼、师对生之间往往可以“名正言顺”地实施“指示性”言语。

在权势的社会地位和上下有别的文化观念等因素制约下的管理模式中,拥有权力的一方即管理者,在言语的使用上常会占据发号施令的主动地位,而被管理者则处于被动的地位,管理者在实施“命令”、“威胁”、“警告”、“要求”等“指示性”言语行为时,通常都是“理直气壮”地直接指示即可。

传情达意、维护调节社会关系是言语行为的两种主要功能。

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言语,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

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

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

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
礼貌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原则,也是遵循社会公共秩序的一种表现。

在社会中,若是缺
乏礼貌,就会破坏人际关系,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因此,礼貌的言行是我们和谐相处的
基础,关系到我们的生活情趣和团结交往。

首先,我们应该用热情的态度来待人,及时与他人交流,友好待客,给人以尊重和友善的
待遇,不要随意指手画脚,无论是在言语行为上还是在礼仪上,都应该表现出尊重和体贴,客观相待,避免言语伤人。

其次,我们应当懂得礼貌,尊重他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

在社会
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如果发生矛盾,我们应该懂得如何正确处理,而不是想
要获得面子,盲目攻击他人。

再者,我们应该学会遵守语言行为的礼貌原则,避免使用粗鲁的语言攻击他人或者造谣诽谤,以免坏了形象,也不要挑衅他人,更不要发表不文明言论,也不要影响他人生活,更
不要侮辱他人,这样行为都是不礼貌的。

最后,我们应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礼貌原则,礼貌待人,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给
自己和他人以安全感,是提升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

总之,礼貌是一个人赢得他人尊重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人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懂
得文明礼貌,尊重他人,才能够在社会上获得良好的形象和口碑,从而赢得他人的尊重与
认可。

礼貌原则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2

礼貌原则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2

礼貌原则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如今的社会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各种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是最重要的,在更好的交流沟通之中我们才能有效及时地获取更多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才能为我自身所用,才能更好的发展。

因此,交际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语言的交际又是最常用到的,我们应当更好地运用语言交际在生活中的作用,所以我们就必须掌握语言交际中的技巧。

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和社会行为。

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能没有语言,不能没有语言的运用,不能没有言语交际活动。

进入信息时代,语言的运用、言语的交际,更具有空前的价值。

而一个人的语言水平、言语行为和言语交际能力,则是构成他的社会德行、人格教养、文化素质的基本条件私表征。

有效地运用语言交际的技巧,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沟通。

首先,在人与人的语言交际中我们应当遵守一些原则才更好地达到我们交际的目的。

我们的国家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自古就崇尚礼仪,礼貌是各语言、各文化所共有的普遍现象,它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建立、维持和巩固和谐的关系,促进社会交往。

礼貌是一种可以观察得到的社会现象,但它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特定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折射。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认识到礼貌的文化特性,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中去,我们才能透过表象揭示出礼貌的本质特征,才能成功地实现交流。

因此礼貌原则是我们在与人交际之中的根本,我们要了解礼貌原则进而有效地运用它。

礼貌原则包括:一、策略准则,即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通常可以理解为使他人受损最小和使他人受惠最大。

二、宽宏准则,即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表达为使自身受惠最小和使自身受损最大。

三、赞扬准则,即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表达为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和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四、谦虚准则,即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表达为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和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论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

论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

论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摘要: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间接的语言去提出请求或做出拒绝,目的是为了使其更加委婉和礼貌,以维护双方的友好关系。

本文便从语用学角度,对间接言语行为在使用中的礼貌功能做了一个简单的剖析。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礼貌面子1、引言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常常使用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在我们的话语交际里,间接言语行为普遍存在,并大大超过直接的言语行为(jacobl.mey: 2001)。

间接言语行为是相对于直接言语行为而言的。

所谓直接言语行为是指话语直接表达言外行为。

相反,间接言语行为就是话语和言外行为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说话者不会直接表达他们的意图(yan huang,2007)。

而brown和 levison.又把它看作是表达礼貌的一种方式。

所以,本文将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礼貌功能进行简要分析。

2、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众所周知,奥斯汀率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他认为语言不应该仅仅被用来告知或描述某个事情,而是应该用来行事的。

后来,在奥斯汀基础上,赛尔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他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间接地完成另外一种言语行为的情况。

也就是说,说话者往往不会直接说出他们的意图,而是采用另一种言语行为拐弯抹角的去表达(贾敏,2011)。

总体来讲,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两类,即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相对而言,前者理解起来比后者更容易,因为它完全可以从形式或者字面意思上理解。

而后者必须依赖语境,需要依靠双方的共有知识和所处的语言环境进行推理。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非规约性言语行为比规约性更间接。

3、间接言语行为的礼貌功能间接言语行为被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间接言语的使用通常都是出于礼貌的目的(yan huang, 2007)。

由于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频繁,那么,在交际过程中注意礼貌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交际过程中注意礼貌,维护对方的面子,有利于使交际顺利的进行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年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www1xuebao1net199 彬彬有礼 和谐交际———间接言语行为在礼貌原则中的应用 木艳娟[摘要]礼貌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处世方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起着“调节和润滑”人际关系的作用,使人与人的交流实现和谐的交流。

间接言语行为在言语中十分常见,以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成为礼貌原则良好的实现手段。

促进了人际沟通,达到了更好的人际交往效果。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礼貌原则;人际交往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8)S1—0199—03 作者简介:木艳娟,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法语语言文学硕士。

四川成都 610041 礼貌原则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它既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反映这一个人的交际技巧和应变能力,充分展示了这个人的良好教养和优雅风度。

礼貌也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礼貌让人们互相打招呼,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得体,与亲人、朋友、同事、上级等建立和谐的关系。

而礼貌同时涉及到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规范。

非语言交际规范主要指态度、动作、手势、表情等;而在语言方面,出于礼貌,人们往往会在交际中含蓄的表达自己,而间接言语(indirect s peech)就是通常被用以含蓄表达自己的礼貌的语言。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以言行事,直接通过话语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的是直接言语行为(direct s peech act);通过话语行为取得了话语本身之外的效果的是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 peech act)。

在一定语境条件下,话语意义常常不是词汇意义的简单相加。

说话人的话语意义(ut2 terance meaning)和语句意义(sentence meaning)会以多种方式分离。

我们要讨论的间接言语行为就会使这两种意义分离,即通过一种别的行为而间接实施的以言行事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在话语交际中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种,其影响制约因素也很多,本文着重从礼貌的角度来分析间接言语行为。

一、间接言语行为及其解释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最早由英国哲学家Austin(1962)提出,他先是区分了述事(constative)话语和行事(perf or mative)话语。

述事话语指陈述、描写事情的过程或状态,它可以用真假值来分析;行事话语指说话本身已构成了行事的某些环节,行事话语所表达的活动无法用真假值来分析,但有意义,说话人可以以言行事。

两种句子的基本形式可能一样,因此结构形式不是表述句和施为句的区别性特征。

例如:“I p r om ise t o give her ten dollars.”,这是行事话语,但“He p r om ised t o give her ten dollars.”是述事话语,因为该句只是描述一件事。

后来,Austin又把语言行为分为“以言指事”(l ocuti on)、“以言行事”(il2 l ocuti on)、“以言成事”(perl ocuti on)三类。

他最感兴趣的是以言行事,以至后来以言行事几乎成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代名词。

继Austin之后,Searle(1975)提出了适切条件(felicity conditi ons)和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 peech)。

适切条件指一个言语行为为实现其目的而必须达到的标准,它包括“准备条件”,“诚实条件”和“本质条件”。

如“准备条件”(p reparative conditi ons)是指某人是否有资格完成某种言语行为。

不符合这些条件的话语被认为是不恰当的(infelicit ous)。

间接言语行为就是指其语言形式不直接反映交际目的,而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的现象。

他的间接言语行为基于以下假设:(1)显性施为句或明显的以言行事可通过施为动词获知说话人的语用意义;200 外国语言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4月(2)许多语句实际上都是隐性施为句,其中陈述句表达“陈述”,疑问句表达“询问”,祈使句表达“命令”等言语行为;(3)语句本身表达的这些言语行为称作“字面用意”,它与间接的“言外之力”(语用用意)相对,后者是在“字面用意”的基础上做出的推断;(4)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规约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说话人的“字面用意”推断出其“言外之力”,即语用用意。

下面我们从间接言语行为的种类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是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对“字面用意”做出一般性推断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也就是根据话语的句法形式,按照习惯就可以推断出其“言外之力”。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主要是出于对说话人的礼貌的考虑,例如:“Pouvez-vous parler p lus f ort?”(声音能再大一点吗?)“Tu peux ouvrir la porte?”(可以打开门吗?)我们可以按习惯根据这两个句子的话语的形式推断出它们不是要简单地询问是否有能力“大声说话”或是“开门”,而是表达“请求”。

在这些类型的句子中,大都可以加上礼貌性的标记语“s’il vous p la t”(请)。

其次是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这种言语行为比较复杂,所以这种话语主要通过说话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所处环境来推断。

例如:A:———Il fait très chaud.(好热啊)B:———Dés olée,mais maintenant je n’ai pas d’argent sur moi.(很可惜,身上没有带钱。

)这个交谈中,A实际上想吃冷食,他没有直接说出来,而B回答到:“很可惜,身边没带钱”不能买冷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出于某种考虑,不直接反映交流目的,而是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

间接施为性比直接的以言行事行为多出来的不是句子意义,而是说话人的意图。

间接言语行为在言语交流中是非常普遍的,陈述句不表陈述,疑问句不表疑问的例子比比皆是,使得人们不仅要了解话语的字面意义,还须了解说话人的真正目的,如果说话人的间接用意和听话人的理解不一致,就很可能是由于双方的语言信息不足,语境不清楚,甚至会引起误会。

一般说来,间接言语行为是出于两种原因,一种是由于说话人不能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才不得已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比如忘记了想要表达的事物,就换其他方式来描述。

另一种原因是说话人出于某种意图而采取间接方式,这种情况一般是考虑礼貌的因素。

二、礼貌原则礼貌是一种常见的语用现象,在交际中不可或缺,引起了语用学届的关注。

利奇(Leech)、莱可夫(Lakoff)、布朗和列文森(B r o wn&Levins on)等人都提出了与合作原则互相补益的礼貌原则。

利奇从“惠”,“损”的角度提出六条礼貌准则:(1)策略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Tact maxi m (in i m positives and comm issives)(a)使他人受损最小 (b)使他人受惠最大(2)宽宏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Gener osity maxi m(in i m positives and comm issives)(a)使自身受惠最少 (b)使自身受损最大(3)赞扬准则(用于指表情和表述)App r oba2 ti on maxi m(in exp ressives and assertives)(a)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 (b)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用于表情和表述)Modesty max2i m(in exp ressives and assertives)(a)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 (b)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5)赞同准则(用于表述)Agree ment maxi m(in assertives)(a)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 (b)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6)同情准则(用于表述)Sy mpathy maxi m(in assertives)(a)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 (b)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这些准则基本上解释了话语显得礼貌与否的原因,但忽视了可能决定礼貌程度的语境因素,忽视了礼貌的得体性。

因为在现实中,使用过分礼貌或不够礼貌的语言都会显得不合适,甚至产生另一种会话含义。

比如:A:———Tu as achetét on manteau?(你那件外套买了没有?)B:———Oui,j’ai achetémon manteau.(是的,我已经买了我的外套)非常礼貌的句子也许会传达容易引起误会的意思。

让A认为B在耍脾气(买衣服是我自己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年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www1xuebao1net201事!)或是不高兴(你那么关心我买衣服有没有买衣服?)其实,简单的回答“oui,je l’ai acheté.”(是的,买了)就可以了。

相比之下,布朗和列文森(B r own&Levins on)提出的礼貌策略显得更加清晰:他们认为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 on,简称为MP)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

礼貌的概念是通过某种语言策略达到给交际各方都留点面子的目的,因此这种理论通常被称为“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简称为FST).礼貌原则恰到好处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经常以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令人满意地解释了那些不符合格莱斯(Grice)合作原则的话语,从这一点上来说,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益的。

三、间接言语行为在礼貌原则中的语用功能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从礼貌的角度看,它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表示委婉的拒绝。

当别人向我们提出邀请或请求,直接的拒绝会伤害别人也显得自己没有礼貌,缺乏交际技巧。

既要适当的拒绝他人,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我们经常会选择使用间接言语行为来完成这个目的。

比如:A:———Voulez-vous voir un fil m ce s oir?(今晚一起看电影好吗?)B:———J’ai du travail ce s oir.(我还有工作要做。

)B的回答没有直接回绝说“不”,却间接拒绝了A的邀请。

因为B还有工作要处理,晚上没有时间和A去看电影。

2.表示委婉的请求命令。

布朗和列文森曾指出,面子是全世界各民族都有的一种概念,只能保护,不能破坏。

请求有可能会被拒绝或是令对方为难;命令可能会使对方感觉自己与说话人的地位悬殊。

因此当我们向别人发出请求或命令时,如果使用间接言语行为,既不会使对方感到尴尬,也可以拉近说话双方的地位距离悬殊,保全了谈话双方的颜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