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
2. 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画境。
3.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
2. 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
2.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讨论其主题和风格。
2. 提问:《使至塞上》是谁的作品,其主题和风格有何特点?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
2. 讲解《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2. 每组选出一代表进行分享。
Step 4:诗歌创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以《使至塞上》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大家共同欣赏和讨论。
三、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小论文,分析其背景和特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维的《使至塞上》,使学生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诗歌创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背诵情况、小论文质量等。
3. 创作展示:诗歌创作创意、表达能力等。
六、教学拓展Step 1:对比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找出其他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2. 与《使至塞上》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其异同。
Step 2:欣赏影视作品(15分钟)1. 播放与边塞诗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
2. 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作品中的边塞风光和情感表达。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1+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
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使至塞上》。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3)准备生字词卡片和PPT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使至塞上》。
(2)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堂初始,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使至塞上》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个人感悟,分享对诗文的欣赏心得。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与诗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1篇)

《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1篇)《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1篇)《使至塞上》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大屏展示)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 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三)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和作者王维。
分析并欣赏《使至塞上》的诗词意境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的诗意和主题。
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王维的背景和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
激发学生对《使至塞上》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讲解逐句解析《使至塞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和主题。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讲解诗词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3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师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惑。
2.4 欣赏与创作播放《使至塞上》的朗诵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模仿《使至塞上》的风格和意境。
2.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使至塞上》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推荐相关的诗词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范围。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创作等。
3.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的诗词创作,关注其对诗意和主题的理解和表达。
3.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如《使至塞上》的原文和相关注释解析。
4.2 多媒体资源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朗诵视频或音频、图片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3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参考资料,如关于王维的背景介绍、诗词鉴赏方法等,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拓展。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教学步骤的时间安排。
5.2 教学时间预计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为45分钟。
第六章:教学评估与反馈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创作等。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体会我国古代文人丰富的情感,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
(文化自信)2.了解律诗的文体知识。
积累优美的诗句。
(语言运用)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思维能力)4.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审美创造)《使至塞上》学习重点: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够准确、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全诗。
2.掌握“征蓬”“孤烟”“长河”“候骑”等词的意思,积累诗中名句。
学习难点:3.品味本诗的雄浑遒劲的语言特色,学习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的写法。
4.发挥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人表达的对个人荣辱沉浮的达观之情。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观看《经典咏流传》节目,听音乐世家唱出王维《使至塞上》,感受边塞的二、教学过程资料补充1.律诗1.律诗的基本特征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基本特征如下:(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资料补充解读文题“使”即“出使”。
“至”是“到”的意思。
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次联作者开始描写所见之景。“征蓬”是被风吹起远飞的蓬草,“归雁”是回归北方的大雁。 枯草随风飘飏,天暖鸿雁北归,说明这是初春时节。两句一天上、一地下,以汉塞胡天相对,展 现了一个辽阔的空间,诗人的旅程放置到这样一个背景下显得愈加辽远。这里请注意,两句从字 面上看是写景,而实际上寓有象征意义。在古诗中,“蓬” 和“雁”是和行旅密切联系的两个意 象,蓬转常象征人的行踪飘泊不定,雁归则常暗示着季节并反衬人的不归。它们在这首诗里同样 含有上述意味,不仅描绘出一个空阔苍茫的背景,也映衬出 “单车”的孤独和寂寞。
使至塞上
shizhisaishang
目
壹 品读诗歌
录
贰 知人论世
叁
壹 品读诗歌 表现了诗人孤寂情绪与深切感受
品读诗歌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翻译】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守护在边关的战士,路经的属国已经过了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又像那北归的大雁一样,正在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看见有孤烟直上,黄河边上的落日浑圆。 行程迢迢,到达萧关的时候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说文解字
使 【释义】 出使
至 【释义】 到
单 车 【释义】 一辆车
问 边 征 蓬 【释义】 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
【释义】 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兵。
归雁
【释义】
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 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 天 【释义】 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 方地方。
说文解字
大漠
【释义】
孤 烟 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使至塞上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诗歌进行赏析;(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2)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和和平繁荣的美好愿景;(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3)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会。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2)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的把握;(3)如何将这些哲理和情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和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句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3)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思考题目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指导讲解。
4. 诗歌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诗歌进行赏析;(2)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心得,进行互动交流;(3)教师总结诗歌的审美特点和价值意义。
5. 情感体验:(1)学生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2)学生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和和平繁荣的美好愿景;(3)教师引导学生将诗歌所传达的思想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品味诗中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使至塞上》。
“使”,出使。
“至”,到。
“塞上”,边塞。
题目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诗人。
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
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
其作品魄力雄大,一变古来的钩斫画法,创渲谈的破墨法。
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2、背景资料:《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守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
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作于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
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是激愤而又抑郁的。
使至塞上,意思是奉命出使到边塞。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和经过。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
诗人以“蓬”“雁”自比,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也暗示其内心的不平。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
“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直”一“长”一“圆”,气势磅礴,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
点明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四、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明确:这两句诗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诗人以传神的笔调描绘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
大漠向无边的远方延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但这仅是平面的构图,接以“孤烟直”三个字,便有了立体感。
“孤”显出人烟的稀少。
“直”表现出诗人对边塞景物的惊异。
“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添了构图的活泼感。
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示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这里,圆与方、动与静、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远与近、轻与重、明与暗、升与沉、景与情等多样、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形成一种和谐美。
五、教师小结:
《使至塞上》的一、二和七、八句叙事,三、四、五、六句写景。
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
单车问边,连个随从也没有。
行程遥远,要过居延属国,到西北边陲。
虽行至萧关,却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征蓬出塞,大雁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首联:出使经过;颔联:边塞形势;
颈联:落日所见;尾联:到达边塞。
————奇特壮美的风光,抑郁孤寂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