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微课教案

合集下载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

2. 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画境。

3.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

2. 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

2.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讨论其主题和风格。

2. 提问:《使至塞上》是谁的作品,其主题和风格有何特点?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

2. 讲解《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2. 每组选出一代表进行分享。

Step 4:诗歌创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以《使至塞上》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大家共同欣赏和讨论。

三、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小论文,分析其背景和特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维的《使至塞上》,使学生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诗歌创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背诵情况、小论文质量等。

3. 创作展示:诗歌创作创意、表达能力等。

六、教学拓展Step 1:对比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找出其他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2. 与《使至塞上》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其异同。

Step 2:欣赏影视作品(15分钟)1. 播放与边塞诗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

2. 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作品中的边塞风光和情感表达。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征蓬”、“归雁”、“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的含义。

(3)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珍惜美好时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理解诗人表达的离愁别绪和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译文、诗人简介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解决生僻字词。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诗句,解释关键词语。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欣赏与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尝试仿写诗句。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背诵诗文。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王维的其他边塞诗,如《凉州词》、《使至塞上》等,分析其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探讨边塞诗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

3.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边塞诗,比较古代边塞诗与现代边塞诗的异同,思考边塞诗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1篇)

《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1篇)

《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1篇)《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1篇)《使至塞上》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大屏展示)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 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三)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通用12篇)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通用12篇)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当中加深对诗的理解,熟读成诵。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记忆名句,体会其中内涵。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二、作者及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三、擂台比赛教师范读自由读男女pk读全班pk 教师读四、赏析诗句:1.请大家先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描绘一下诗歌的主要内容由题目可看出:王维作为使节出使边塞。

2.你感受的或是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的?从那些诗句看出来的?请读出情感,并简要分析悲伤忧伤昂扬积极乐观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显失意情绪忧愁苦闷过居延:目的地之远特殊的地域欲问边:出使目的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蓬草,它成熟后枝叶干枯,跟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诗人自喻写出飘零之感,去国离乡与出塞的诗人此行相照应(正衬) 归雁—出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巢,适得其所,而此刻诗人却远离故土被排挤出朝廷(反衬)出作者对仕途的担忧以及离开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和作者王维。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使至塞上》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王维及其诗歌创作。

2. 朗读诗歌:全班同学齐读《使至塞上》。

3. 解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4. 欣赏诗歌:讨论诗歌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能分析《使至塞上》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诗歌解析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分析《使至塞上》的诗意和主题。

2.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解析。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诗意。

3.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析和见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和主题。

2. 学生能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诗歌鉴赏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使至塞上》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分析《使至塞上》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评价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3.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欣赏和感悟。

4. 进行诗歌创作或绘画活动,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感受到《使至塞上》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能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和感悟。

第四章:诗歌朗诵与表演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使至塞上》的朗诵技巧。

2. 进行诗歌表演活动。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字词辨析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和意境分析。

难点:(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文注释,自行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典故和比喻。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分享个人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四、作业布置:(1)背诵《使至塞上》。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边疆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3. 对比教学:与其他描写边疆的诗作进行对比,突出《使至塞上》的特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古诗《使至塞上》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这首古诗。

2. 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了解古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背诵。

2. 分析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了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意义和理解。

2. 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诗句和讲解。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王维和《使至塞上》这首诗。

2. 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步骤二:诗句学习(10分钟)1. 逐句讲解诗句的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分析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步骤三:背诵练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诗句的背诵练习。

2. 鼓励学生通过朗读和默写来加深记忆。

步骤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边塞诗,进行分享和讨论。

步骤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或者赏析文章。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这首古诗,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了解古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进行测试或者作业检查,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三、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或者赏析文章,可以包括对诗句的理解、对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以及对自己感受的描述。

2. 要求学生进行《使至塞上》的背诵练习,可以通过朗读和默写来加深记忆。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或者赏析文章的质量和背诵的熟练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7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可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解释全诗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大漠落日的图片,并引出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此句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激昂的,雄壮的,沉郁的,惆怅的还是其它?2、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工大唐属国。

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

引导语:结合上述背景,王维的心情并不激昂豪迈,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无奈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全文大意,并画出诗中表示地名和官职的词。

2、教师PPT出示属国、居延、萧关、燕然的位置。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情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请结合具体文本回答。

(时间:春天—归雁入胡天;地点:车上—单车欲问边;目的地:属国—属国过居延。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追问:这些景物的作用一样么?(不一样。

征蓬、归雁:用于自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用于描写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

)3、分小组讨论:全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悲苦无奈的情感?(首联:单车,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孤单之感;“车”欲问边,而不是人欲问,展示了出塞并非本愿的无奈;颔联:征蓬,蓬草本是深恋着土地,不随意移动,然而茎叶绷断只能被迫地随风而走,自喻身不由己;归雁,从南边归来的燕子本应归去中土,却出现在胡天,自喻离群失伴,孤单而行,并且雁也是可以自由地回归中土,而自己却不能自由地回归,也体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颈联:孤烟,狼烟也只是势单力孤,落日虽壮美,却也近黄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教案
【教学目标】
1、诗歌的学习以读为主,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从不同的角度对名句进行赏析,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3、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从不同的角度对名句进行赏析,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难点】
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公元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师生共同理解、赏析诗的内容、意境。

(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1、交代了作者出使边塞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的句子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的句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之情的句子是?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接下来我们来欣赏诗中的千古名句。

画面美
浩瀚沙漠,一望无垠。

无云无风,亦没有林木山石的干扰,视野是那么的开阔;烽火台上一股白烟冉冉升起,直入云霄;一条横贯沙漠的黄河绵绵流向远方;一轮圆圆的落日挂在天边。

给人一副很优美的边塞风景图。

苏轼说王维诗“诗中有画”,那怎么是一幅画呢?(图画是以色彩和线条作为媒介来再现事物的形象的艺术形式。


1、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广阔2、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3、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色彩鲜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是中华经典名句中的瑰宝。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拓展延伸
全诗善于捕捉典型景物作精心刻画,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达到了精心锤炼与自然质朴的交融统一。

后人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于此诗可见一斑。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对这两句诗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三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评诗的话,可以帮我们认识王维这首诗的高妙的艺术境界。

(三)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很自然贴切。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