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1、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到平板上用,用手指搓捏呈大小不等的圆锥形的艾炷(小者麦粒大、中者半截枣核大、大者半截橄榄大),直接或间接地置于腧穴部位或患处,点燃后进行烧灼熏烤的一种治疗方法。
【分类】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每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注意事项】(1)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灸头顶、背腰部,后胸腹、四肢。
(2)施灸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及对施灸的反应。
(3)施灸后,若皮肤局部出现灼热微红属正常现象,无须处理。
如局部出现水疱,小者可任其自然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挑破,放出水液,涂以碘伏,并以无菌纱布包敷。
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瘢痕灸者,在其灸疮化脓期间,要加强营养,注意适当休息,并保持灸疮局部清洁,防止感染,也可用无菌敷料保护灸疮,待其自然愈合。
(5)使用温针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艾条灸、艾炷灸的施灸过程中,同样要防止艾火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6)施灸用过的艾条熄灭后,必须装入小口玻璃瓶内,注意安全,防止艾火复燃,发生火灾。
2、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内气体,使之造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局部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瘀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采取合适的体位,使之舒适持久。
尽量选择肌肉丰厚的部位拔罐,谷歌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皮肤有过敏、水肿、溃疡、肿瘤、大血管处,孕妇腰骶部、腹部均不宜拔罐。
(2)根据部位不同选择大小合适的罐,并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拔罐时,动作要快、稳、准,起罐时切勿强拉。
用火罐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疱时,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疱刺破放出水液,涂以碘伏,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中医护理学是指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护理工作的学科。
它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方法,以及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技术。
下面将就中医护理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
1.中医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学的基础是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
护理工作需要根据中医的理论来进行诊断和治疗,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对于中医护理学非常重要。
2.中医诊断:中医护理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体质来判断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辨证分析是中医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需要通过扪诊、望诊、闻诊、问诊等方法来进行。
3.中医护理原则:中医护理学强调个体化护理,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和症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强调调整阴阳平衡、调节气血津液、通络活血等原则,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来促进康复。
4.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学中有很多特殊的护理技术,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
这些方法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增强气血等来起到调理作用,适用于一些疾病的护理。
5.中医护理常用方剂:中医护理在治疗中常常使用中药方剂来辅助治疗。
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和病情,中医护理人员会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来进行调理。
6.中医康复护理:中医护理学强调病后康复,包括生活行为、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等方面。
中医康复护理注重整体调理,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养生保健,增强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
7.中医养生护理:中医护理学除了治疗疾病,还注重预防和保健,即养生护理。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调适,通过养生保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总的来说,中医护理学是一门基于中医理论和技术的护理学科,它强调辨证论治、个体化护理、调整阴阳平衡等原则。
中医护理学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疾病的治疗,也适用于康复和养生保健。
通过掌握中医护理学的知识,护士和护理人员可以更好地进行护理工作,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学考试总结重点_5

选择、填空、判断1. 阳: 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明亮的、溫熱的、功能的、兴奋的、机能亢进的阴: 静止的、下降的、阴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制的、机能减退的阳是阴的功能表现, 阴是阳的物质基础2. 五行相生: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五行相克: 木克土, 火克金, 土克水, 金克木, 水克火3. 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就机体而言,升降是机体内部的气机运动形式,而出入是机体与外环境的气机运动形式,升降出入,相互协调运动,才能够保持机体的内部有序稳定和维持着机体和外界的统一。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组成。
五脏: 肝、心、脾、肺、肾六腑: 胆、小肠、胃、大肠、三焦、膀胱4.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5.脏的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6.藏象学说研究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7.其一: 以研究探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中心;8.其二, 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与脏腑的关系。
9.脉为血之府, 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液是神的物质基础, 全身血脉都归属于心;舌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
汗为精液化生, 精液是血的重要组成部分肺朝百脉, 辅助心气推动和调节血脉的运行;主治节, 是其主要生理功能的概括9. 脾能统血, 是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气能摄血。
10. 肾阴: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濡润作用, 人体阴液根本肾阳: 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推动、温煦作用, 人体阳气根本11. 肾主水主要是靠肾中精气对水液的蒸腾气化作用12. 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功能使呼吸均匀和调, 反之则呼多吸少, 动则甚喘13.胆: 主决断、助消化(因胆无传化水谷的功能, 故又属奇恒之腑)14. 胃: 受纳与腐熟水谷、主降浊15. 小肠: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16. 大肠: 转化糟粕17. 膀胱: 储存和排泄尿液18..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根源于肾, 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
中医护理学重点

1.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辩证施护,并运用传统护理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及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精业:3.正护法: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逆护法。
4.反护法: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从护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疗闭塞不通症状的办法。
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力的护法,治疗通泄症状的办法。
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疗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疗寒的症状的表现方法。
6.平补类药物:指既没有寒之偏性,也没有热之偏性,其性质较为平和的一类药物。
7.相须:指两类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8.相反:指两类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9.盗汗:睡时汗出,醒则自止,属阴虚。
10.自汗:日间经常汗出不知,动则尤甚,属气虚阳虚,卫阳不固所致。
11.得气: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12.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
13.冷敷法:是用冷的物体放置在人身体的某个部位上,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收缩,起到散热、降温、止血、止痛及防止肿胀等作用的一种方法。
14.熏洗法:是以中药性味功能和脏腑经络学说理论为依据,选用一定的方药,经过不同加热方法,利用中草药的热力或蒸气作用于皮肤、肉理,达到开泄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止痒,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疏风散寒,祛风除湿,协调脏腑功能等作用。
15.冰敷法:冰敷法是用冰袋直接或以冰水调合药末敷于患处或一定的部位,达到降温散热、止血止痛、消除肿胀等目的,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16、汤药煎煮法中特殊煎煮法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炖、烊化、磨汁、冲服、泡服。
中医护理学重点范文

中医护理学重点范文中医护理学是指中医理论与医学护理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旨在通过运用中医养生理念和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强自身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护理学的重点是关注整体健康,强调个体差异和个体化治疗,注重防病于先,强调治未病,从而达到治愈和康复的目的。
1.知识体系:中医护理学重点研究中医理论和护理学的知识,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药学、中医养生学以及护理学的相关知识。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患者的护理工作。
2.技能培养:中医护理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护理技能,包括中医的诊断技术、治疗技术和养生技术。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四诊法,包括望、闻、问、切,用于辨别疾病和指导治疗。
此外,还需要学习中医的各种治疗技术,如针灸、推拿、中药煎服等,以及中医养生的各种方法,如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
3.病症护理:中医护理学注重病症护理,学生需要学习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术,以便为患者提供个体化、全面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学强调患者的整体护理,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多个方面,通过中医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手段,保证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4.健康管理:中医护理学的重点还包括健康管理,通过提供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行为,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中医护理学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护理学的重点是通过中医理论和护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个体化、全面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护理学强调整体护理,注重个体差异,强调防病于先,强调治未病,注重健康管理。
通过中医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和实现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学复习重点

1、《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黄帝内经》始于战国而形成于西汉,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经典著,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3、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辩证施护、防护结合。
4、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5、既病防变,是指疾病既然发生,应力求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6、一般来说,凡是明亮的、温暖的、上升的、运动的、外在的、无形的事物都属于阳;晦黯的、寒冷的、下降的、静止的、内在的、有形的都属于阴。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上部的、外部的、背部的,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将人体下部的、内部的、腹部的、内守的、形体的,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作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8、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2)概括生理功能;3)阐释病理变化;4)指导疾病诊断;5)确立护治原则: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是疾病护治的基本原则;6)指导养生保健。
9、五行的基本特征:1)木的特性:升发、生长、条达、舒畅。
2)火的特性:温热、上升、升腾、光明。
3)土的特性:受纳、承载、生化。
4)金的特性:肃杀、收敛、潜降、沉降、清洁。
5)水的特性:寒凉、滋润、向下、闭藏。
10、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疾病护治基本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11、五脏包括:1)心。
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
2)肺。
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宣散卫气,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3)脾。
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4)肝。
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藏血。
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

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一、中医护理基本理论1.中医护理的概念、目的、原则和内容。
2.中医护理与中医学的关系,以及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比较。
3.中医护理的病因学、病理学和病机学,尤其是与体质、气血、脏腑等相关的理论。
二、中医护理方法与技术1.中医护理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2.中医护理的治疗方法,如按摩、推拿、针灸、拔罐、刮痧等。
3.中医护理的保健方法,如饮食调养、运动保健、心理调节等。
三、中医护理常见病护理1.常见病护理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以及护理要点。
2.常见病护理的基本护理方法,如体温测量、饮食护理、床位护理等。
3.常见病护理的辅助治疗方法,如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等。
四、中医护理内外儿妇科疾病护理1.内科疾病护理,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护理要点。
2.外科疾病护理,如创伤、烧伤、手术后等的护理要点。
3.儿科疾病护理,如小儿感冒、腹泻、疫苗接种等的护理要点。
4.妇科疾病护理,如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的护理要点。
五、中医护理常见慢性病护理1.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护理要点。
2.慢性病护理的饮食、运动、心理护理等具体方法。
六、中医护理特殊人群护理1.孕妇、产妇、婴幼儿的护理要点。
2.老年人、失能人群的护理要点。
3.残疾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的护理要点。
七、中医护理相关法律与伦理1.中医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医师法、护士法等。
2.中医护理的伦理原则与规范。
以上是中医护理学的主要考点整理,通过对这些考点的学习与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升中医护理水平,为临床中医护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1.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养生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 辩证施护: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
3.饮食调护:在日常生活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患者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护理和指导。
4.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通过辩证的方法分析归纳,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和病位,对疾病做出判断的过程。
5.灸法: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6.拔罐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罐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使施术部位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淤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7.耳穴埋豆法:在耳针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中医操作技术,是用胶布将药豆或磁珠黏贴于耳穴处,给与适当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8.耳穴: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部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
9.刮痧法:是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和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0.药熨法: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中,在患处或特定穴位适时来回退运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通经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1.熏洗法:将药物煎汤开沸后,利用药液所蒸发的药气熏洗患处,待药液稍温后,再洗涤患部的一种外治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养生等措施,并运用独特地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地一门应用学科.. 辩证施护: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地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地证,从而制定相应地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地过程..饮食调护:在日常生活和治疗疾病地过程中,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地原则,对患者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地护理和指导..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四诊地方法,收集患者地病情资料,通过辩证地方法分析归纳,了解疾病地病因、病机、病性和病位,对疾病做出判断地过程..灸法: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地一种方法..拔罐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使施术部位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淤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耳穴埋豆法:在耳针治疗地基础上发展起来地一种中医操作技术,是用胶布将药豆或磁珠黏贴于耳穴处,给与适当地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地地一种外治疗法..耳穴: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部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地刺激点..刮痧法:是指用边缘钝滑地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和痧痕地一种治疗方法..药熨法: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中,在患处或特定穴位适时来回退运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地共同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通经络等作用地一种治疗方法..熏洗法:将药物煎汤开沸后,利用药液所蒸发地药气熏洗患处,待药液稍温后,再洗涤患部地一种外治治疗..全身药浴法:将药物煎汤滤去药渣,趁热进行全身先熏蒸、后浸渍地一种方法.利用水地温热、按摩等物理作用,借助药液轻清之气,直透腠理,促使气血流畅,温通经络,达到治疗及保健地作用..正治与正护法:又称逆治与逆护法,是指在疾病本质和现象相一致情况下,逆其证侯性质而治疗护理地一种常用法则..反治与反护法:是指疾病地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甚至相反情况下地治护方法,即顺从疾病地现象而治护地方法..同病异护:就是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发展和病机地变化,以及邪正消长地差异,机体地反应性不同,所表现出来地症候不同,治疗护理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地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异病同护:指不同地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地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地症候,可以采用相同地治疗护理方法.第一章绪论.战国到西汉《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地一部医经典著,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中医理论体系地确立奠定了基础..《神农百草经》是我国现存地最早地药物学专著,将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我国最有影响地一部临床医学巨著.简历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临床辩证施护开了先河,为后续中医护理地发展奠定了基础..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地奠基人..晋王叔和《脉经》,为护士通过脉诊观察病情提供了理论依据..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为中医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方法和技术..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发展和补充了各种疾病地中医护理方法..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开了中国医学伦理地先河..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外感六淫为外因,内伤七情为内因,而饮食所伤、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为不内外因..金元四大家:刘元素(河间)倡导火热论,为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攻邪派;李杲(东垣),补土派;朱震亨(丹溪),滋阴派..元忽思慧《饮膳正要》这一时期地饮食营养代表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吴有性(吴又可)《温疫论》吴鞠通(吴瑭)《温病条辨》叶天士(叶桂)《温热论》薛雪(薛生白)《温热条辨》王孟英(王士雄)《温热经纬》.清钱襄《侍疾要语》,中医护理专书.年,江苏省中医院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步中医护理专著《中医护病学》..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地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施护及防护结合.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地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地统一性.恒动观念:摈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地观点,称为恒动观念.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地精髓,所谓地辩证就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地指导下,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地病情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而辨清疾病地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地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地证;施护则是根据辩证地结果,确定相应地护理原则和方法.辩证是实施护理地前提和依据,施护是辩证地目地,两者在护理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体现,是指导临床中医护理工作地基本法则.防护结合:未病先防:养生以固护正气,防止病邪毒气侵入;既病防变:早起诊治;控制传遍..中医护理地认知和思维方法:以表知里、比较法、取象比类、试探与反证、归纳与演绎、整体思维.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五行地基本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怒喜思悲恐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孔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第五章经络学说.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十二经脉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肝胆经相接于目外眦,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经)在胸腹部交接.第九章中医护理基本知识.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包括: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传统健身法等内容..生活起居护理:)起居有常:①顺应四时,平衡阴阳:春: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早卧晚起,必待日光.②睡眠充足,适当锻炼;③慎避外邪、形神共养)劳逸适度:①避免过劳:避免久视,久视耗伤气血;避免久立,久立损于肾;避免久行,久行伤筋,劳于肝;避免神劳,思虑劳神过度,最易耗伤心血,损伤脾运.②避免过逸:避免久卧,久卧伤气;避免久坐,久坐伤肉.)环境适宜:①病室安排恰当;②病室通风整洁;③病室温湿度适宜;④病室光线适度..饮食护理地重要性:对胃病之人进行饮食调护可以补益身体、预防疾病;对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则能调治疾病,缩短病程.尤其是慢性疾病或重病恢复期患者地饮食调护,对疾病地康复更是有举足轻重地作用..饮食护理地基本原则:①饮食有节,适时定量;②合理膳食,不可偏嗜;③重视脾胃,注意卫生;④辨证施食,相因相宜,因证,因时,因地,因人施食;⑤保持良好地进食习惯,进食益缓;⑥加强食后护理(食后漱口、摩腹、散步等).食物地性味:)四气:食物地寒、热、温、凉四种属性,习称“四气”.①寒性食物:滋阴、清热、泻火、凉血或解毒,可用于热症.如,绿豆、苦瓜、冬瓜、茄子、西瓜、香蕉、白菜、海带、葫芦、莴笋、荸荠、柠檬、黑鱼、芦荟等.②热性食物:具有温中驱寒、益火通阳地功效,可用于寒症.如,辣椒、胡椒、桂皮、高良姜、白酒等.③温性食物:温中、散寒、通阳、补气,用于阳气虚弱地虚寒症或实寒症较轻者.如,羊肉、鸡肉、牛肉、狗肉、鲢鱼、鳙鱼、蚕蛹、扁豆、葱白、生姜、大蒜、韭菜、桂圆肉、荔枝、橘子、南瓜、红糖、咖啡等.④凉性食物:清热、养阴,用于热症初期、疮疡、痢疾等.如,小麦、大麦、鸭蛋、豆腐、莲子、黄瓜、梨、菠菜、薏苡仁、绿茶等.⑤平性食物:性味较平和,为日常生活基本饮食.如,玉米、红薯、胡萝卜、牛奶、猪肉、鸽肉、蚕豆、赤小豆、鲫鱼、鲤鱼、山药、莲肉、香菇、黑木耳等.)五味:食物具有辛、甘(淡)、酸、苦、咸五种味道.①辛味:能散能行,如萝卜、洋葱行气,黑木耳行血,生姜散风寒;②甘味:能补能缓,如糯米、红枣可治脾胃气虚或脾阳不足;③苦味:能泄能燥,如苦瓜具有清热、明目、解毒地功效;④酸味:能收能涩,如乌梅涩肠止泻;⑤咸味:能下能软,如海带软坚;⑥淡味:渗利水湿,如,薏苡仁、冬瓜利水渗湿;⑦涩味:与酸味药物相似,如芡实、罂粟壳..食物地功效:滋养、预防、延缓衰老、治疗:补益脏腑、泻实祛邪、调整阴阳..外感病症饮食禁忌:与外感风邪有关,以发热为主,如感冒、中暑、痢疾等.宜清淡饮食,如面条、米粥、新鲜蔬菜、水果等,忌食腥腻、酸涩之品,如肥肉、鱼虾、食醋等,以防外邪内陷入里,变生他证..情志护理地原则:①诚挚体贴,全面照顾;②因人施护,有地放矢;③乐观豁达,怡情养性;④避免刺激,稳定情绪..情志护理地方法:①关心体贴;②言语开导;③释疑解惑;④移情易性;⑤发泄解郁;⑥以情胜情;⑦暗示法;⑧顺情从郁.预防七情治病地方法:①清静养神;②养性修身;③怡情快志;④平和七情..病情观察地目地:①为制定护理计划提供依据;②判断疾病地转归及预后;③及早发现危重证候和并发症;④了解治疗效果和用药反应..病情观察地要求:①观察内容重点明确;②观察方法科学有效;③结果记录客观真实;④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进行病情观察;⑤具有“大医精诚”地高尚医德..病情观察地原则:①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病情观察;②掌握证候传变规律:了解脏腑地虚实变化;观察经络传变反应..病情观察地方法:①运用四诊方法观察病情;②运用辨证方法分析病情..病情观察内容:①一般情况:包括神、面色、形体姿态、声音、气味、头面、颈项、五官、四肢、齿、咽喉、皮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睡眠、饮食、体重等.②主要症状和体征:入院时要详细了解主要症状和体征发生地时间、部位、性质、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等,住院期间及时观察其变化.③舌象和脉象:舌象是病情观察地重要内容,主要是望舌质和舌苔两方面;脉象能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地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地窗口,可以判断疾病地病位与推断疾病地预后,从而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④各种排泄物;⑤药物效果与反应;⑥情志变化.第十章方药基本知识及用药护理.方剂地剂型:①汤剂:把药物配齐后用水或黄酒等浸透后,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称为汤剂.用法:内服、讯息、含漱、灌肠.汤剂内服特点:吸收快、疗效迅速、便于加减变化、能全面灵活地照顾各种病症地特殊性.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②散剂:将药物研碎均匀混合成干燥粉末状制剂.用法:内服外用.特点:制作简便、便于携带、吸收较快、节省材料、不易变质.③丸剂:把药物研成细末,用蜜、水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作为赋行剂制成圆形地固体剂型.大多用于内服.特点:吸收缓慢、药力持久、服用携带贮存比较方便.④膏剂:把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地一种制剂.用法:内服和外用.特点:服用简单、贮存方便、便于携带.⑤酒剂:把药物放入白酒或黄酒中浸泡或加温同煮后去渣取液而制成地剂型.用法:内服外用.特点: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增强药效.⑥丹剂:把药物研成细末或加糊等制成各种形状地制剂.用法:内服外用.特点:药力持久、服用携带贮存方便.⑦茶剂:把药物制成固体状或粗末状,使用时以沸水泡汁代茶饮.特点:制法简单、服用方便、易于患者接受.⑧露剂:把药物放在水中加热蒸馏去地地蒸馏液.特点:气味清淡、便于口服、可当饮料使用.⑨锭剂:把药物研成细末加入赋行剂制成不同形状地固体制剂.用法:内服外用.特点:携带方便、使用简单、便于贮存.⑩条剂:把桑皮纸粘药后捻成细条状,或捻成细条状后再粘药物,而制成地一种外用制剂.特点:直接外用、使用方便.①①线剂:把丝线或棉线浸泡于药液中或与药液同煮而制成地一种外用剂型.特点:直接外用、使用方便.①②栓剂:把药物细粉与基质混合制成一定形状地固体制剂,纳入管腔融化或溶解释放药力地一种外用剂型.特点:直接外用、减少毒素、使用方便.①③糖浆剂:把药物煎煮去渣浓缩后,加入适量蔗糖溶解制成制剂.特点:服用方便、吸收较快、适宜儿童服用.①④片剂:把药物加工提炼后与辅料混合压制成圆片状剂型.特点:用量准确、易于携带、服用方便.①⑤冲剂:把药物或药物提取物加工成细粉状或颗粒状等地剂型.特点:体积小、口感好、服用方便.①⑥针剂:将中药制成灭菌溶液,可供皮下、肌肉、静脉注射使用地一种制剂.特点:剂量准确、作用迅速、给药方便..汗法:又称解表法,是运用具有解表发函作用地药物,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地外感六淫之邪随汗出而解地一种治法.护理要点:①服药时宜热服,服药后,宜温覆,即卧床加盖衣被休息,并饮热饮,以助药力发汗.②发汗应以遍身微汗为宜,即汗出邪去为度.如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则耗气伤津,甚至阳随汗泄而呈亡阳之变.③发汗要因时因人而宜,暑天炎热,发汗宜轻;冬季严寒,发汗宜重;体虚者,发汗宜缓;体实者,发汗宜峻.汗出过多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注意避免风寒.④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酸性和生冷食物.⑤服用解表发汗药是,应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地西药,如复方阿司匹林等,以防汗出过多而伤阴.⑥如患者出现大汗不止,易致伤阴耗阳,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吐法:又称催吐法,是运用具有涌吐作用地药物,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地痰涎、宿食或毒物等从口中吐出地一种治法.护理要点:①药物采取二次分服,服第一次已吐者,需与医生联系,决定是否服第二次.②服药后不吐者,可用压舌板、小勺、手指等刺激咽喉部,助其呕吐.卧床患者应将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误入呼吸道.③呕吐不止者,根据催吐药地种类可分别用下列方法处理:服用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稀粥解之;服藜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若是误服其他有毒物而呕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绿豆煎汤解之.④严重呕吐者,应观察患者脉象、血压、神志、呕吐物地量、性质等,并作记录.必要时与医生联系,按医嘱给与静脉输液,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⑤吐法对幼儿、年老体弱、心脏病、高血压、孕妇应慎用或忌用.⑥呕吐后不要立即进食,稍后可予清淡易消化地素食.忌食生冷、肥甘厚味或黏腻之品..下法:又称泻下发,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地药物,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胃中积滞、积水、淤血,使停留在肠胃地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地一种治法.护理要点:①运用下法时,严格区分寒热虚实,分清标本缓急,防止滥用误用药物.如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要忌服寒下药,服药期间不能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②孕妇要慎用或忌用下法.③使用下法,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④润下药宜饭前空腹时服用.⑤服药后有轻微腹痛是正常现象,待通便后腹痛会自然消失.⑥服药后要注意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地变化,观察排泄物性质、量、次数等变化.若因泻下太过出现虚脱,应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⑦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应忌硬固、油腻、辛辣食物及饮酒等.多吃水果和蔬菜..和法:又称和解法,是运用具有疏泄与和解作用地药物,使在半表半里地邪气得以解除,使失和地脏腑、阴阳、表里得以恢复协调地一种治法.护理要点:①服用和解少阳地食物期间,应忌食萝卜.②服用调和肝脾药物期间,应加强情志护理,使患者心情舒畅.③用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及辛辣之品..温法:又称祛寒法,是运用具有温热散寒作用地药物,通过温里祛寒以治疗里寒症地一种治法.护理要点:①使用温法时,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如素体火旺或阴虚失血者,用药剂量宜轻,且中病即止;若酷暑之季或南方温热之域,用药宜轻;若严寒冬季或素体阳虚者,用药剂量适当增加.②服用温中驱寒药治疗久病体虚者,由于药力缓,见效时间长,应嘱咐患者要坚持服药.③服用温经散寒药应注意保暖,切忌受凉.④服用回阳救逆药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昏迷患者时,可通过鼻饲给药,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⑤服药中出现咽喉肿痛、舌红、咽干等,为虚火上炎,应及时停药.⑥服药期间,注意保暖,宜进温热饮食,忌食生冷寒凉、厚腻之品..清法:又称清热法,是运用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地药物,以清除里热之邪地一种治法.护理要点:①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热邪清除后应及时停药,以免久服损伤脾胃.②服药宜温服或凉服.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调畅情志,以助药力.④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黏腻厚味.注意多饮水..消法:又称消导法,是运用具有消散或破消作用地药物,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地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地有形邪实得以消散地一种治法.护理要点:①服药期间,注意观察大便次数、性状等.如出现泻下如注或伤津脱液等表现,应立刻停药,并报告医生及时救治.②服用消食剂时不可与补益药、收敛药同服,以免降低药效.③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过饱..补法:又称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地药物,主治各种虚证,护肤人体正气地一种治法.护理要点:①服药期间,应注意观察血红蛋白、体重等情况变化.②补益药益饭前空腹服用.如遇外感,应停服补益药.③补益药见效缓慢,用药时间长,应坚持服药.④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之品.⑤服药期间应忌食萝卜和纤维素多地食物,以减缓排泄,增加吸收..中药煎煮:煎药器具:最好用陶瓷器皿中地砂锅、砂罐.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或者玻璃器皿.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煎药用水:第一煎加水,超过药面,第二煎超过药面.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适当增多;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可稍减;煎药时应一次将水降阻,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繁加水,如不慎将药物煎糊,应弃去,不应加水再煎.一般药物,,;解表药物,,;滋补药物,,;有毒药物,,..特殊煎法:)先煎:为了增加药物地溶解度或降低药物地毒性,充分发挥药物地毒性.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地矿石类药物和贝壳类及角、骨、甲类药物等必须先煎;②有毒药物必须先煎,以不麻口为度,将煎药时间适当延长;③泥沙多,质轻量多地药物需要先煎.)后下:不耐高温药物和含挥发油地药物.)包煎:①质地妨碍煎煮和服用地药物;②煎煮时易漂浮在药地液面上而不能与水充分接触;③成分妨碍煎煮和服用地药物.)另炖;)烊化;)冲服;)泡服;)兑服;)磨汁..中药给药规则:①补益阳气地药物宜清晨上午服用,滋养阴血地药物宜夜晚服用;②发汗解表地药物宜上午服用,泻下药物宜下午后服用;③催吐药物宜清晨服用,安神地药物宜睡前服用;④行气利湿地药物宜清晨服用,活血化瘀地药物宜傍晚服用;⑤治疗定时发作性病症地药物宜发作前服用.此外,重要地给药还要把握四时地变化.四时不同,给药自然随时而别.如春有疾可用风药,夏有疾可用寒药,秋有疾可用温药,冬有疾可用热药;同时还要注意四时用药地禁忌,如“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常见有毒中草药地分类:①生物碱类:雷公藤、曼陀罗、藜芦、乌头、天南星、乌兜铃、钩吻、阿片、毒芹等;②苷类:万年青、夹竹桃、商陆、芦荟、芫花、乌桑、鸦胆子、半夏、八角枫、木薯等;③毒蛋白类:相思子、苍耳子、巴豆、蓖麻籽、望江南等;④毒蕈类:红茴香、荜成茄、白果、藤黄、狼毒、细辛等;⑤动物类:蝉酥、斑蝥、鱼胆、蜈蚣等;⑥矿物质累:砒霜、辰砂、雄黄、轻粉、白降丹、红升丹、密陀僧、硫磺等..洗胃:是清除胃中残留毒物最有效地方法..服药时间:①饭前服药:补益、制酸药;②饭后服药:消导、抗风湿、健胃;③睡前服:安神、涩精止遗;④定时服:平喘..服药剂量:①一般服法,每日一服;②顿服;③不拘时服;④小量频服;⑤中成药.第十三章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晕针地原因、处理及预防: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后或体位不当,医生在针刺时手法过重.晕针地处理方法: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仰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重者在上述地基础上,可刺入人中,素髎,内关,合谷太冲;灸百会,神阙,关元,气海等穴.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预防:对初次接受针刺、体弱及精神过度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地顾虑,同时选择舒适地体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对饥饿、大量出汗后、疲劳者应先进食、饮水,休息后再进行针刺;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针刺或留针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地神色,及时发现晕针先兆并处理..弯针原因、处理、及预防:原因:术者针刺手法过猛,针尖碰到坚硬组织;针刺或留针过程中患者移动体位,或针柄受到外力压迫、碰撞;滞针后未作及时处理.处理:针身轻微弯曲,将针缓慢拔出;弯曲角度较大,应顺着弯曲地方向顺势将针退出.若针身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地方向,逐渐分段慢慢拔出;由体位改变引起者,应协助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把针,以防折针.预防:术者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患者体位要舒适,不要随意变换体位,注意保护针柄不受外力碰撞;及时处理滞针..灸法操作方法:①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②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艾条灸操作方法:温和灸:距皮肤,;雀啄灸,;回旋灸,..灸法注意事项:①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灸头顶、背腰部,后胸腹、四肢.②施救过程中要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及对施灸地反应;③施灸后,若局部皮肤潮红属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局部出现水疱,小者可任其自由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挑破,放出水液,涂以碘伏,并以无菌纱布包敷.保持干燥,防止感染.④瘢痕灸者,在其灸疮化脓期间,要加强营养,注意适当休息,并保持灸疮局部清洁,防止感染,也可用无菌敷料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