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缺点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优缺点及经济效益分析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优缺点及经济效益分析在现代建筑领域中,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正在逐渐受到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开始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以期能够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并减少资源浪费。
本文将探讨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优势和不足,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一、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优点1. 提高施工效率:相比传统的现场兴建方式,装配式建筑采用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使得施工过程更加精确和高效。
预制构件在生产线上进行制造,然后运输到现场进行组装。
这种流程可以大大缩短项目周期,并降低不同环节之间的交叉影响,从而提高了整体施工效率。
2. 保证质量安全:装配式建筑使用先进设备和技术进行生产和组装,在控制质量方面表现出色。
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和规范,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建筑质量的影响。
此外,在现场施工环境中,可以通过控制装配细节和参数来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3. 减少资源浪费:装配式建筑能够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预制构件在工厂中进行生产,可以更好地管理原材料,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此外,由于设计和生产过程受到高度规范和标准化的约束,使用的材料数量也会相应减少。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缺点1. 设计限制:由于装配式建筑需要进行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很多特殊形状或非常规结构难以实现。
因此,在面临设计方面的挑战时,装配式建筑可能不如传统建筑灵活。
2. 初期投资成本较高:与传统现场兴建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需要在项目前期花费更多资金进行设备采购、生产线建设等。
这些初始投资可能会使得项目初期负担较重。
3. 运输和安装困难:部分装配式构件体积庞大、重量较重,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困难。
此外,现场组装也需要较多的设备和工人参与,可能增加施工管理的复杂性。
三、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经济效益分析1. 成本节约: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设计和批量生产降低了项目成本。
由于在制造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控制各个环节,并且利用率更高,可以大大减少原材料浪费,并降低劳动力成本。
装配式建筑的优缺点及评价

装配式建筑的优缺点及评价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工程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对于传统的施工方式,装配式建筑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和缺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装配式建筑的优缺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评价。
一、装配式建筑的优势1.高效快速:相对于传统施工方式,装配式建筑采用预制构件在工厂预先加工完成后直接安装到施工现场,大大减少了现场施工时间。
同时,由于整个过程都在受控环境下进行,因此可以有效避免天气等外界因素对施工进度造成的影响。
这种高效快速的施工方式不仅能够提高项目竣工速度,还能够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2.质量可控:装配式建筑中所使用的构件是经过严格设计与生产流程生产出来的,具备较高质量保证。
与传统施工相比,采用装配式建筑会减少人为错误和材料浪费,可以达到更高的质量标准。
此外,工厂化生产还保证了施工过程的可控性,能够进行全程监控和质量控制。
3.环保节能:在装配式建筑中,原材料的使用相对较少,并且由于在工厂内预先加工完成,减少了现场废弃物的产生。
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减少了水泥等对环境有害物质的使用,从而减少了污染和能源消耗。
因此,装配式建筑被视为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建筑模式。
4.安全可靠:装配式建筑大部分构件都是在工厂内生产完成并经过严格检测合格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这就避免了现场操作带来的风险和安全隐患。
此外,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全面监控,及时处理任何存在的问题。
二、装配式建筑的缺点1.初始投资较高:与传统施工相比,采用装配式建筑需要搭建专门的生产线和设备,并且需要进行详细设计和预制构件制作工作。
这些初始投资成本较高,可能会增加项目的总投资额。
2.设计限制较大: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在生产前需要进行详细设计和工程计算,因而对设计师的技术要求较高。
此外,装配式建筑的模块化特点决定了一旦设计确定,改动难度相对较大,所以需要充分考虑到后期的功能和布局调整。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优缺点及相关技术要点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优缺点及相关技术要点现代建筑行业一直在追求更加高效、节能、环保的施工方式,装配式建筑作为其中的重要发展方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
本文将从优缺点及相关技术要点三个方面探讨装配式建筑施工。
一、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优点1. 提高施工效率:相比传统施工方式,装配式建筑采用预制构件,在生产厂房内进行模块化生产,整体或部分组装完成后再运输至现场进行快速安装。
这种模块化生产与现场安装相结合的方式节约了大量人力和时间,可以提高施工效率。
2. 质量可控:由于预制构件在规范化的生产条件下制造,并经过严格质量检验和监控,其质量可控性较高。
因此,安全性更高、稳定性更好,并且相对于传统施工方式,材料的损耗也有所降低。
3. 节约资源:通过减少现场浪费和减少材料浪费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利用既有结构以及再生材料,减少建筑废弃物产生。
4. 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装配式建筑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灵活组合,实现形式多样化的设计。
而且,由于其构件可循环使用,可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缺点1. 初始投资较高: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资。
这主要是由于需要设立专门的生产基地、购买先进的设备以及培训技术人员等。
因此,在初始阶段可能会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2. 运输和安装难度:预制构件在运输和安装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
一方面,较大尺寸的构件可能无法通过标准道路运输;另一方面,在现场组装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各个构件之间的精确度和拼接质量,以确保整体性能符合要求。
3. 设计约束:装配式建筑需要考虑到构件生产及拼装的限制条件。
这就要求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预制构件的规格、形式和承重性能等因素,以确保设计的可实施性。
4. 可替代性差:传统建筑方式下,某些特殊构件或装饰细节可以采用个体化制作的方式,实现更好的美观效果。
而在装配式建筑中,这种个性化需求可能无法满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新旧建筑对比的感想

新旧建筑对比的感想一、引言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场所,也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随着时代的变迁,建筑风格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对新旧建筑进行对比,并分享个人的感想。
二、新旧建筑外观对比1. 新建筑外观现代建筑注重创新和科技感,设计风格多样。
常见的新建筑外观特点包括:简洁明快、线条流畅、色彩鲜艳、采用大量玻璃幕墙等。
例如,上海中心大厦就是一座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它采用了大量玻璃幕墙,并且外形独特,成为了上海市区内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标之一。
2. 旧建筑外观传统建筑注重历史和文化传承,设计风格相对单一。
旧建筑通常采用木质或者石质结构,外墙常常涂以白灰或者红色等颜色。
例如,在中国南方城市苏州,有许多古典园林和民居,这些园林和民居都是采用传统的建筑手法和材料建造而成,它们都具有浓郁的文化历史气息。
三、新旧建筑内部对比1. 新建筑内部现代建筑内部设计多样,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
常见的新建筑内部设计特点包括:空间开放、采光好、设施齐全、装修豪华等。
例如,在北京市CBD区域,有许多高档写字楼和商场,这些场所内部设施齐全,装修豪华,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2. 旧建筑内部传统建筑内部设计相对简单,注重功能性和节约。
旧建筑通常采用木质或者石质结构,在室内布置上也讲究布局合理、朴素大方。
例如,在中国南方城市杭州,有一些古老的庭院式民居,这些民居虽然不大,但是它们却布局合理、精致典雅,并且在室内装饰上也讲究朴素大方。
四、新旧建筑的优缺点对比1. 新建筑优缺点新建筑优点在于:外观独特、内部设施齐全、采光好等。
缺点在于:建筑寿命短、不易维护、对环境污染严重等。
2. 旧建筑优缺点旧建筑优点在于:历史文化价值高、环保节能等。
缺点在于:使用寿命较短、不易维护和改造、安全隐患大等。
五、个人感想新旧建筑各有其优缺点,但是个人认为,传统建筑具有浓郁的文化历史气息,而现代建筑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该兼顾保护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经济,让新旧建筑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城市的美丽风景线。
国内外几种建设模式比较

国内外几种建设模式比较背景介绍在建筑行业中,建设模式是指建筑项目相关的各方之间在设计、施工、质量控制、安全、环保、验收、维护等方面所采用的工作方式、组织形式、协作机制和管理方法等。
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各种新的建设模式也不断涌现。
本文就针对国内外几种建设模式进行比较,帮助读者了解各个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建设模式一:传统建设模式传统建设模式是指建筑主体与施工单位分离,工程分包到各个企业或个体户,在施工过程中由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分别监理,工程款支付则按分项支付。
这种建设模式是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建设模式之一。
优势1.在市场中存在时间较长,处理各种建筑任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2.非常灵活,易于适应各种不同的建筑需求。
3.由于分包商有很大的自主权,这种模式有利于各建筑业务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良性发展。
4.建筑主体和施工单位不交叉,有利于避免利益冲突。
缺点1.不同的企业之间很难协调一致,严重影响项目进程和质量。
2.现代建筑技术无法得到广泛应用,使得施工过程往往存在安全隐患。
3.由于每个参与建设的企业和个人都有自己的盈利目的,极易出现分包、增项等不合理现象,导致成本和工期增加。
建设模式二: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是指由一家企业承担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包括初步设计、施工设计、施工、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全部过程。
优势1.因为设计和施工由同一家公司负责,所以协调地更好,引入现代化技术更加轻松易行。
2.整个项目进程更加稳定和合理,由于一体化的关系,追溯和调查问题更加容易。
3.精简了建设单位、质量监督、各级审批等环节,简化了流程,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4.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采用了先进的社会化管理模式,把工程企业、施工企业及其它相关企业有效聚合为一个社会性企业。
缺点1.诉讼机制较复杂,一般必须规定委托人就所涉事项进行仲裁,这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
2.施工按照设计部门的要求进行,限制了施工单位的创新性,对一些实在不可行的方案必须实施。
浅谈第四代住宅建筑

浅谈第四代住宅建筑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住宅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再是一个仅仅只能提供给人们温暖、安全的庇护所了。
绿色、多元、人性、科技、生态等等词汇都逐渐成为了它销售的噱头,这是因为人们对它的需求已经逐渐开始从“刚需”转变为“改善型需求”了,是一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的空间环境,一种精神寄托的港湾了。
城市灯红酒绿的喧嚣,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压迫”,快节奏的生活工作都让人们疲于奔波,无处不在的天网监控让每个人无所遁形,这些都是人们迫切希望“逃离”的生活环境。
有些环境是人们不能掌控和改变的,然而有一些是可以实现的,比如自己的房子。
所以,原本的“筒子楼”式住宅已经不在是大部分人们所追求的了,人们需要一个可以让自己暂时“避世”的环境,乡村田园的生活,可以养花种菜,遛狗逗鸟的私密空间。
大平层,空中花园,跃层等等一系列住宅产品词汇的涌现,也暗示着原来的“电梯洋房”逐渐成为过去,新兴的第四代住宅应该就是在这样的“形势所迫”中诞生了。
本文探讨了住宅建筑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第四代住宅建筑”的由来以及它与绿色建筑理念、人居美学的关系,对其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希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第四代住宅,绿色建筑,人居美学,空中森林花园第1章绪论1.1 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住宅”建筑始终伴随着华夏民族,贯穿着整个历史长河走到今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人们的“刚需”。
作为一个商品,更新换代是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
但是直到最近几年“第四代住宅”这个词汇被提出来之后,好像才相应有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划分解释,显得颇为牵强。
一些资料文献上最被人们提及认可的解释是这样的:第一代住宅是茅草房、第二代住宅是砖瓦房、第三代住宅就是我们现在居住的电梯房。
而“第四代住房”,这个词汇据说是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次提出来的,上面对它的解释是这样的:它是将郊区别墅和胡同街巷还有传统四合院结合起来的新式绿色建筑概念,又称“空中庭院”“空中森林花园”。
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优缺点 艺术史论文

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优缺点班级:建072班姓名:卢杏杏学号:2007301207中国的传统建筑即为中国的古代建筑。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其建筑艺术也有自己的独特体系。
无论是单体建筑中各部分的精益求精,还是建筑群体组合的别致韵味,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瑰宝。
而反观中国当代的建筑,受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很深,建筑形式也追随欧美国家的脚步,在中国大地之上已经有多个世界建筑大师的杰作。
也就是说,在当今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种建筑体系、两种建筑思潮,即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
认清两者的优缺点对于我们学习建筑会很有帮助。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点可以集中概括为四个字——意境非凡。
无论是单体建筑的各部分形态、装饰色彩;还是群体建筑的布置组合,无不代表了一种意境,无不引起人们的共鸣。
这是西方现代建筑中高超的建筑技术所堆砌的“方盒子”所不能比拟的。
比如说中国古代单体建筑中的“大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以建筑的第五立面而著称。
在天空的映衬下,其伸出的屋檐、优美的弧线、起翘的屋角以及屋脊上的鸱吻、骑凤仙人、走兽等,传递出一种与天同在的意味。
如北京天坛的祈年殿采用的是三层的重檐攒尖顶,采用青色琉璃砖贴面,与天同色,且宝顶耸直而上,使祈年殿有超凡出世与天接近之感。
再比如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组合,更是将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
如北京故宫中轴线上自南而北由大清门(低小)——T型狭长庭院——天安门(高大)——长方形庭院——端门(高大)——纵长型庭院——午门(高大)——横长宽阔庭院——太和门(低小)——方形宽大庭院——太和殿(高大)。
在到达主殿太和殿前需经过1600多米长的轴线以及高低大小不同的五门五院,以衬托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威严。
其他内廷和外朝两侧的附属建筑与庭院相对减小,以突出三大殿为中心的皇权象征。
再如中国古典园林入院后一般需经过百米长的曲折、狭小、时明时暗的走廊或庭院,才到达主景的山明水秀,而这一过程正是人们情绪得到净化进而进入悠游山水的意境。
优缺点对比: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优势与劣势

优缺点对比: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优势与劣势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是如今建筑领域中两种常见的建造方式。
它们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在不同场景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本文将对装配式建筑和传统建筑进行优缺点对比,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性。
一、装配式建筑的优势1.1 施工周期短相较于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利用工厂预制模块化构件,施工过程简化且高度标准化。
这使得施工周期大幅缩短,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同时,预制构件既可以与现场施工同步进行,也可提前完成,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1.2 质量可控在工厂生产环境下,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可以接受更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监测。
相比之下,在野外施工中容易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对质量管理存在一定挑战。
通过预先设计所需尺寸及构造要求,并依托现代设备技术来保证生产质量,在装配过程中能够确保较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1.3 能耗低装配式建筑运用了更好的隔热材料和节能设备,以达到优化建筑能耗的目的。
它们使用先进的保温、隔热和通风系统,有效减少了能源消耗,提高了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这种节能特点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1.4 绿色环保装配式建筑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少量废料,且可回收再利用。
相比传统建筑现场施工过程中会造成大量浪费,这种方式更加符合绿色环保理念。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所需水、电等资源也相对较少,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装配式建筑的劣势2.1 设计受限装配式建筑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到模块化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尺寸规范等因素。
因此,在个性化和特殊形态方面可能会有一定局限性。
相比之下,传统建筑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更多的创作和变化。
2.2 成本较高尽管装配式建筑可以通过工厂化生产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控制,但其上市前的研发、制造以及运输成本都较高。
此外,装配式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换部件,增加了维修成本。
2.3 技术要求高装配式建筑依赖于先进的生产线及技术设备,对生产工人的要求相对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缺点
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缺点
到20世纪20年代,新建筑运动进入高潮,其中以“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流传较广。
促使中国现代建筑形成的客观原因有:随着市场上各种生产技术与生产材料的发展,给建筑业带来了各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建筑业不同模式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使得建筑业不断地以旧换新,不断地向前发展;结构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促进了人们对建筑业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也提高了人们对建筑物的功能有了各种新的要求;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建筑师们不得不给现代建筑物赋予各式各样的新功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口剧增,使得建筑学家们在构思建筑物的结构时不得不考虑建筑空间所能承
载的人从而现代房屋建造量急剧增长,楼层越来越高,建筑类型也不断增多。
1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点
1.1 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
建筑的使用要求,如居住、饮食、娱乐、会议等各种活动对建筑的基本要求,是决定建筑形式的基本因素,建筑各房间的大小,相互间联系方式等等,都应该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
现代建筑已不像古代建筑那样,在古代社会,人类居住等活动分化不细,建筑功能的发展也不是十分成熟,如中国古代木构架大屋顶式建筑形式几乎可以适用于当时所有功能的建筑:居住、办公。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品质逐步提高,越来越注重于对生活的享受,所以现代的
建筑师们在建筑构思时必须考虑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如:安全性、耐久性、实用性、抗震性,从而进行在已有的建筑中改进现代建筑的风格与功能。
1.2 现代建筑具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性
现代建筑不仅讲究外观的优美,同时也注重技术的合理性。
随着人们审美观的不断提高,现代建筑的外观已不同于古代建筑,不再只像宫殿、庙宇等。
现代建筑比起古代建筑更善于根据地域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型建筑,其在结构技术上也表现出现代技术的高超性,如:美国建筑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是建筑与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它的成功在于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分不出先有山林、溪水,后有别墅;还是先有别墅,后有溪水、山林;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设计师将已有建筑及环境特征作为新建筑的创作基础,建筑着眼于历史文脉的继承和总体的协调,平面形成对大礼堂的围合,体量高度控制在低于礼堂5m左右,将新馆、老管及礼堂构成了一个整体和谐的环境。
1.3 建筑空间是建筑的实质,是建筑设计师空间设计及其表现
建筑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现代建筑不仅注重外观,而且更注重建筑空间内部的设计。
随着人们对建筑空间内部的不同要求,现代建筑空间内部已出现不同于古老建筑
内部的各种形式,如:现代建筑空间内部可以被分隔为不同的小空间,其各个小空间在使用功能上是不同的。
1.4 现代建筑主张创造建筑新风格,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形式
建筑体现了一种文化,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建筑标志,即建筑风格体现时代风格。
如:中国广州白天鹅馆(1982年建成),以高低层结合的优美体型和浓郁德尔岭南风格中庭,现代建筑中融入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庭院、园林,既富有现代气息,又有浓郁的名族韵味,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游泳馆,是该”中心”的五大场馆之一(1990年建成),建筑面积为37500平方米,长99m,宽200m,6000座位,观众厅呈八角形,其两端采用70 m和60m的塔筒,以斜拉索吊起大面积,双坡凹曲形金属屋面的屋顶,表现了体育建筑的力量和技巧的特性,使人产生中国传统建筑凹曲屋顶的联想,又富有鲜明的时代感。
1.5 注重建筑的经济性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既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
将经济性理念融于建筑设计的过程之中,可以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利用,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6 反对外加的建筑装饰,提倡建筑美应和使用功能、材料和结构相结合
建筑装饰是建筑装饰修饰工程的简称。
现代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将所装饰的主体与客体有机的结合,成为统一、和谐的整体,以便丰富艺术形象,扩大艺术表现力,加强审美效果,并提高其功能,同时建筑装饰也与客体的功能紧密结合,适应制作工艺,发挥物质材料的性能,省工省料,并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享受者以美感。
2 现代建筑的缺点
2.1 层高较小
现代建筑较古老建筑而言,楼层越来越高,但层高较古老建筑相对有所降低,环境中有害的粉尘和气体集中在两米二、三左右,因此现代建筑采光相比较少,室内空气不怎么流通。
由于空间面积不怎么宽裕,所以个人活动范围小,整个空间给人以压抑的感觉。
2.2 建筑质量下降
现代许多建筑的抗震性都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值,以至于许多工程不能符合“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
由于偷工减料等原因造成不坚固的危险容易毁坏工程,使得中国出现了许多“豆腐渣工程”,如:1999年1月4日,重庆綦江彩虹桥的那一声巨响,建成仅为3年的桥突然整体倒塌,40人死于非命之后,全国“豆腐渣工程”塌声四起,而且坍塌的速度也不断被刷新;云南省投资3.8亿元修建的云南省昆禄公路正式通车才18天,就出现路基沉陷,路面开裂。
2.3 现代建筑与当地环境或历史文化背景不协调
现代的许多建筑由于只讲求美观而忽略了其当地的环境或历史文化背景,如:饱受争议的央视新大楼,在建筑艺术上应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风格,然而,央视新大楼不仅没有贯彻这一点,而且完全丧失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古城西安看不到很多高层建筑,设计的非常优美,环境非常好,非常有利于创作,“八水绕长安”之说,应该是水资源丰富,但我们看到这些河大部分的时间里是缺水的,水资源并不丰富,在突显传统格局时,需要正本求源,不能只看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历史文化的内涵。
2.4 现代建筑缺乏合理布局
由于建筑量的需求,建筑物占用了大量的土地面积,同时由于许多不合理的建筑风格问题,现代建筑使得许多地方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我国北京存在各种建筑物布局不合理问题、拉链工程问题、城市积水问题、车辆无处停放等等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北京是一座既有现代元素又很有传统的古典元素的城市,但由于许多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使得一些古老建筑比如四合院被不断地拆迁,这样的举措显得格外的不尊重城市的历史,又何谈去展望城市的未来呢?由于北京存在各种建筑物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而使得北京的交通问题一直以来都
是北京居民最关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然而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又谈何容易呢?种种原由都来自于建筑师们在建筑时不注重合理规划的问题。
2.5 现代建筑对历史建筑进行商业化运作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更有很多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建筑,这对于中国的每一个公民来说都是一种值得骄傲的荣耀,如:北京故宫、阿房宫、河北曲阳的北岳庙、等等。
然而由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中国的建筑业走向了另一个不同于人们预想的方向,中国的现代建筑数不胜数,但是却破坏了许多的具有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比如:铜锣湾的利舞台广场,这里原本是利希慎家族在上世纪20年代购入利园山地皮后兴建,设计以西式为主,糅合东方特色,是香港首间类似设计,也是当时唯一一间既可上演粤剧,也可放映电影的戏院。
上世纪90年代,由于香港地价起飞,利氏家族考虑拆卸利舞台以求更大经济效益。
据说当时利氏家族曾向政府提出将利舞台作为历史建筑送给政府保管,但要以利舞台对面的一块地作为交换。
政府没答应,利氏家族就把利舞台以4.5亿港元卖给了其旗下的希慎兴业,新主人将利舞台拆掉后重建了一幢三十多层高的大厦,利舞台70年的风华与沧桑,就此被埋葬,中国的一个具有历史地位的建筑也因此而绝迹于世。
3 结束语
现代建筑虽然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日常的生活需求,但其在各个方面存在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现代建筑我们不能一味的站在批判的角度或是只站在欣赏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我们应该将其优、缺点都看在眼里,并应该在优点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它的好处,甚至可以将其扩大化,同时我们也不能包庇其缺点的存在,应该正视其缺点的存在,更要多多的考虑其缺点存在的原因,并应努力做出改
正,让我们的建筑不再因质量的问题而使那么多无辜的生命白白牺牲;不再使建筑与当地的环境或历史文化背景格格不入;不再白白的浪费土地资源,同时也更应该让我们中国的建筑走向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