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1005)
国内著名现代建筑

国内著名现代建筑在当今中国的大地上,矗立着众多令人瞩目的现代建筑,它们不仅是城市的地标,更是时代发展的见证。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创新的建筑技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中国在建筑领域的辉煌成就。
北京的“鸟巢”——国家体育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它的外观如同一个巨大的“鸟巢”,由纵横交错的钢梁编织而成。
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还充分考虑了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性。
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鸟巢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无数运动员在这里追逐梦想,无数观众在这里见证了辉煌时刻。
如今,它已成为北京的重要地标和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也是一座令人惊叹的现代建筑。
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超高的高度,成为了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其外观设计独具匠心,顶部的风洞造型犹如一把开瓶器,既增加了建筑的独特性,又有效地减少了风阻。
站在环球金融中心的观景台上,可以俯瞰整个上海的繁华景色,黄浦江两岸的美景尽收眼底。
广州的“小蛮腰”——广州塔,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的外形婀娜多姿,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其独特的扭转造型不仅美观,还能有效抵抗风力。
广州塔集观光、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广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夜晚,塔身的灯光璀璨夺目,为城市的夜空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深圳的平安金融中心则展现了深圳作为创新之都的魅力。
这座摩天大楼以其简洁大气的外观和高效的内部空间设计,成为了深圳的新地标。
它不仅是一座商业写字楼,还拥有酒店、商场等配套设施,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除了这些超高层建筑,还有一些文化建筑也展现了中国现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比如苏州博物馆,它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
这座博物馆巧妙地将传统的苏州园林元素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既富有文化底蕴又充满现代气息的空间。
白色的墙体、灰色的瓦片和简洁的线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
另外,北京的中国国家大剧院也值得一提。
中国现代建筑

上海邮政大楼
上海邮政大楼 上海邮政大楼 陈毅塑像 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山东一路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金茂大厦 浦东的建筑群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位于浦西, 东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 合璧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 群”筑
一、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 二、苏州博物馆
三、国家大剧院
四、国家游泳中心
上海外滩
亚西亚大楼
上海总会 有利大楼 日清大楼
海关大楼正门入口
四方形的钟楼 交通银行大楼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大楼
正金银行大楼 扬子大楼 怡和洋行大楼
俄罗斯领事馆
俄罗斯领事馆 法邮大楼 礼查饭店
元芳大楼
中国现代建筑
中国现代建筑
中国现代建筑指的中国现代建筑是从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直至目前这段时 间的建筑活动,分为五个时期: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3.“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4.“设计革命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5.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
轮船招商总局(又名旗昌洋行),
中山东一路9号 大楼建于1901年,系英商玛孔逊洋
行设计,是一幢高三层砖木结构的
建筑。外貌为新文艺复兴式,各层 间都有明显的腰线。底层是石砌的 外墙,门窗为拱形木结构,第二、
三层正面原有古典柱式外廊,后被
改为房间。外墙采用红色花岗岩石 料,门斗上设凸出的阳台,内部楼 梯曲折,木扶手和栏杆雕花显得十 分精致。这里原来属美商旗昌洋 行,解放后大楼交上海港务监督局 等单位使用。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轮船招商总局 汇丰大楼 汇丰大楼建筑风格 汇丰银行伊(分行) 汇丰银行伊(分行) 汇丰银行伊(分行) 海关大楼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

19 年 落 成 的上 海 浦 东 金 茂 大 厦 是 一 座 99 超 高层 标 志性 建 筑 ,地 上8 层 ,地 下 3 ,集 8 层
办公 、餐饮 、娱乐 、购物和休闲等功能 于一 体 ,采用超高层建筑史上首次运用 的最新结 构 技 术 ,其 手 法 反 映 钢 、玻 璃 等 现代 材 料 构 造 的特 性 ,用 高 新 技 术 打 造 时 尚品位 。但 金 茂 大厦 的八 角 形 平 面 和 整 体 造 型 ,特别 是 由 底往上微微收分 的艺术效果酷似 中国的密檐 塔 ,尤其是从各个角度看它的整体 轮廓 、剪
婕
土 设 计 师 的作 品 ,却 能 把 世 界 先 进科 技 与 中
国传 统 建 筑 风格 结 合 起 来 , 由注 重 西方 文化
质 成 果 ,是人 类 文 明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以其 独 有 的艺 术形 式 体 现 了人 类 文化 在 不 同历 史
阶 段 的发 展 水 平 。 随着 人 类 文 明 的进 步 和 社
影 时 ,极 易 形 成 这 一 联 想 。金 茂 大 厦并 非 本
现代建筑所追求的不仅是建筑形式与结 构 功能 的合一 ,更重要的是 对空间精神 的深
度 理解 。
以著名 的奥运建筑——国家体育场 “ 鸟 巢 ”为例 ,奥运会是面 向世界各 国的体育盛 会 ,鸟巢 ” 的 主设 计 者 也不 是本 土 设计 师 , “ 甚
的表征转换成对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神韵 的捕 捉与追求 ,使这座高达40 米的摩天大楼成 2. 5 为海 派建筑 的里程 碑 。 北京首都 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于20 年 08 投 入 使用 ,它 是 奥 运 重 点 工 程 之 一 ,被 称 为 “ 界最 大 的有 顶 建筑 ” 世 。三 号 航 站 楼是 英 国 建筑 大师 N r nF s r oma ot 的得 意之作 ,他 习惯将 e 本土元 素融人建筑设计 ,只要有机会 ,我们 “ 定会 把 一 些 本 土 的东 西 加 人 到 我们 设 计 的 楼 宇 里 ,这 不 是 妥 协 ,更 不 是 模 仿 ,而是 一
中国现代建筑

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国家的主 要建设对象是694个大型建设项目,其中有苏联援 建的156个项目中的145项。这些项目基本上都是 由二三十年代留学归国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及他 们培养起来并在40年代已经参加设计工作的第二 代建筑师完成的。
北京儿童医院
1952-1954 华榄洪
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1953
广州华南土特产展览大会水产馆,1951,夏昌世
广州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1958
同济大学文远楼,设计人毕业于之江大学, 年仅26岁黄毓麟,合作者哈雄文
由于苏联在当时社会主义阵营中的特殊地位和在 战争时期它所给予中国的帮助和支持,以及当时 西方对中国采取的孤立政策,使得中苏两国之间 形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密切关系。全面学习和模 仿苏联成为当时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模式。在 中国的各个行业都有大量苏联专家直接参与各项 工作。建筑领域的情况也是这样。当时的苏联新 古典主义成为建筑形式的主流。1959年中苏关系 开始破裂之前,这些建筑对中国建筑界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广州白云宾馆 1973-1975
浙江人民体育馆,1967,屋盖为椭圆平面双曲抛 物面正交索网结构
广州东方宾馆 1972
韶山毛主席纪念馆 1976
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杨廷宝方案1972
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陈金涛1973-1975
北京十六层装配式公寓 1974
上海体育馆 1976
北京毛主席纪念堂
广州展览馆 1970s来自长沙展览馆1970s北京首都体育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张德沛、熊明、许振畅,1966-1968
乌鲁木齐机场1975
杭州机场1974
中国风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艺术表达

中国风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艺术表达摘要:现阶段,我国建筑风格越来越现代化,追求简约时尚,但在具体的主题设计方面逐渐暴露出些许问题,出现主题“同质化”倾向。
相似的建筑方案大量涌现,造成批量化生产的不良影响。
建筑设计者都看到了传统元素的价值,纷纷将其运用至自己的建筑设计中。
虽然在建筑中运用传统元素十分重要,但完全照搬照抄是不可取的。
现代建筑设计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对其有所突破和创新。
关键词:中国风;现代建筑设计;艺术表达引言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受西方建筑思想的影响较为深远,然而,近几十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有所回归,中国风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一种代表,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寻求中国风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艺术表达形式,突出建筑布局、符号运用等多种设计思想,强调建筑功能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完美统一,使现代建筑艺术既体现出时代特色,也能够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1 组成部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作用在于装饰,目的是增强建筑的美感,带给人美好的视觉体验。
随着历史的演变,传统元素得到洗礼与更迭,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具有极大的价值。
传统元素包括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题材,如彩绘、雕刻等。
无论哪种题材,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例如,花、鸟、鱼等元素,此类元素均被人们赋予了特殊意义,象征着吉祥与和平,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愿。
以建筑雕刻为例,主要包括三种雕刻元素,分别是木雕、石雕及砖雕。
不同的雕刻元素代表着不同的寓意,木雕主要用于骨架构件,带给人富贵华丽的视觉感受;石雕主要用于石碑、台阶等,通过雕刻不同的图案表达美好的期待;砖雕主要用于各种类型的墙体上,这种雕刻源于花草、鸟、山水、人,展示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求。
2 价值中国古代建筑有很多精巧的设计,如瓦梁上的花纹、让人赞叹不已的长城古建筑,其建筑理论与方法都可以应用到当今的环境设计中。
中国现代建筑风格

中国现代建筑风格一.中国现代建筑发展阶段中国现代建筑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1.1现代风格的诞生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
从20年代中到30年代中,几乎与以上海为中心的其他受现代建筑思潮影响的城市同时期,东北的大城市中也出现了当时流行于日本,被称作"日本近代式"的现代建筑,1.2 民族建筑形式形成初期早在19世纪后半叶,已经出现了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雏形。
这批建筑从单体建筑造型来说,主要有3类:①复古式建筑②古典式建筑③折衷式建筑。
1.3 50年代前期的复古主义把强调民族风格当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把“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提到建筑创作方向的高度来贯彻,从而掀起了创造民族形式的热潮。
1.4 国庆工程和中国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的出现为迎接国庆10周年,北京建造了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十大建筑,设计手法有明显进步,但基本上仍未摆脱中国和西方的古典构图体量和装饰元件的沿用、改造。
1.5 广州风格的崛起60年代前期,广州的建筑师在他们他们创造性地在现代建筑中有机地融合进具有传统特色的庭院、园林,造就了富有现代气息、又有浓郁民族意蕴的建筑意境,形成着引人注目的广州风格。
同时,北京、杭州等地也出现了一些格调清新的建筑,它们和广州风格一起,标志着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发展的重要转折。
1.6 多元风格──80年代的新趋向进入80年代后,“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改革方针推进了建筑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建筑思想开始摆脱狭隘的、封闭的单一模式,逐步趋向开放、兼容,中国现代建筑开始迈上多元风格的发展道路。
1.7 二十一世纪科技环保新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深入,现代建筑逐渐融合高科技和环保概念,逐渐向高科技与环保方向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China's modern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姓名:赵倩学号:200710600158 专业:07艺术设计环艺【内容摘要】: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展现于地平线上的一种巨大的空间形态。
这种为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构成的建筑,同时又反过来表现人自身。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传统是不能丢掉的。
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文化和争取传统建筑文化创新放在首要位置。
纵观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通过对中国建筑现代继承思潮的分析,来探讨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的关系。
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型转换是社会历史的必然产物,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不能停留于形式的模仿,而是要研究和认识形式所拥有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精神,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并加以现代体现,以求得当代建筑创新。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s a vector of human culture is created by human material civiliz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by the system on the horizon to show the form of a huge space. This man'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 posed by the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turn their own performance. For a country, the tradition is not lost. Our country has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history,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unique, is the treasure hou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treasure. This forced us to fight for the succes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priority. Through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the succession of ideas in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modern culture conversion is an inevitable product of social history, inheritance and rol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can not remain in the form of imitation, but to study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design has the form of ideas and artistic spirit, and truly understand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the nature of content, and the modern manifestation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order to achieve innovation.【关键词】: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现代建筑【Key wo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Traditional Culture;Modern architecture引言:中国建筑是中华文明之树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姓名:朱丽蓉学号:201113401190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指导老师:吴少昆【内容摘要】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展现于地平线上的一种巨大的空间形态。
传统建筑更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艺术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先人留下灵气的“场”,他们用建筑特有的语言,向我们展示出伟大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用崇敬的心情去打开中国建筑艺术的大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
但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逐渐被淡化甚至被抛弃而变得杂乱无章,致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词】传统建筑;现代建筑;传统文化引言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更是值得我们继承和珍爱,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不是简单地复古、倒退,而意在寻根,真正理解和领悟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我们要让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有机结合,使之在我们的设计中完美体现。
建筑是通过建筑的结构、建筑的形式、建筑的空间与环境的关系等艺术语言,表达出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对未来美好的追求。
以最概括的文字将中华几千年的建筑文化做一个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通过,建筑的结构—“木结构”、建筑的形式—“大屋顶”、建筑的空间—“四合院”、表达出建筑艺术的灵魂—“建筑意”。
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人类为了“艺术化的生存”。
建筑并不是木石砖瓦无情的堆砌,除了建筑的物质外壳之外,蕴涵在建筑中的“有意味的形式”,就是建筑意。
它反映出中国古建筑艺术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精彩的建筑意匠,也表达出中国古代建筑匠师超凡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感情世界。
大道至简—最复杂的问题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概括。
“木结构”、“大屋顶”、“四合院”、“建筑意”,这几个字可以代表中国传统建筑的全部特征与面貌。
现代建筑简洁、新颖、科技与创新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00年八国联军打 败了清政府,事后双方 都作出“调整”:满清 政府推行“新政”,基 督教本土化。
官民一心,力求改良,官工 如各处部院,皆拆旧建新,私工 如商铺之方有将大金门面拆去, 改建西洋者。
1929年10月征集上海市政府设计图案时提出:“建筑式样 为一国文化精神所寄,故各国建筑,皆有表示其国民性之特点 。近来中国建筑,侵有欧美之趋势,应力加校正,以尽提倡本 国文化之责任。市政府建筑采用中国格式,足示市民以矜式。 ”
上海市政 府大楼 1933 董大酉
在这一时期,还有两件事需要提到: 一是一批在海外学习建筑的中国留学生先后回国,并 在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领域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同时用现 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 二是中国建筑传统性和民族性的表达在主要采用“大 屋顶”形式之外,发展出另一种方式:建筑的形制是西洋 的,而装饰图案和建筑细部是中国传统的和民族的。如梁 思成先生1929年设计的吉林大学校舍和北京仁立地毯行( 1932),杨廷宝先生设计的北京交通银行(1931),还有 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1934赵深、童寯),南京国民 大会堂(1936奚福泉)上海中国银行(1936陆谦受)等。
传教士刚恒毅:“建筑术对 我们传教的人,不只是美术问题 ,而实是吾人传教的一种方法, 我们既在中国宣传福音,理应采 用中国艺术,才能表现吾人尊重 和爱好这广大民族的文化、智慧 的传统。采用中国艺术,也正是 肯定了天主教的大公精神。”
清政府新政运动,废科 举兴学堂,旧衙门改新政府 。学堂建筑和政府建筑采用 西洋形式。
1929年“首都计划”: “要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 ,而公署及公共建筑物尤当尽量采用”。
许多重要的政府和公共建筑普遍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如上海市政府大楼(1933董大酉)、武汉大学(1933开尔斯) 、南京国民党党史馆(1935杨廷宝)、南京中央博物院(1936 徐敬直)等。
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虽然和教会大学、教会医 院建筑的中国式形式上相同,但背景和出发点却很不相同,不 宜混为一谈。
陆军部 1906年
大理院 1910年
资政院的设计图,1910年 设计人:德国建筑师 Curt Rothkegel
“商铺之 方有将大 金门面拆 去,改建 西洋者。 ”
六国饭店 1910年
两个大学
清华大学 1911 国立大学 西洋风格
燕京大学 1920 教会大学 中国风格
两个大学 一个建筑师 H. K. 墨菲 (1877-1954) 美国人
北京图书馆 国际设计竞赛 1927,美国建筑师 V. Leth Moller
南京中山陵 国际设计竞赛 1925,吕彦直
但是,普遍的变化出现在北伐战争以后国民党统一中国的 1928~1937这十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觊觎,中国经济建 设的发展,激起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加之蒋介石本人对孔孟之 道的推崇,“中国本位”、“民族本位”、“中国固有之形式”成为 一时的口号。
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
秦佑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无需表达的表达” 建筑总是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社会 和时代的烙印。在当今中国大地上的建筑,哪怕是刻意求 洋的“欧陆经典”、“美国原版”,都脱不了“中国味” 。
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实质是传统性、民族 性的表达,而问题是:
是否需要表达? 如何来表达? 近百年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各种做法,未 能令人满意。中国的房子盖了千千万,却没有出现 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和现代作品。当然原因并不全在 (甚至主要不在)建筑师方面。 但,是摆脱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还是需要 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才能使中国现代建筑立于 世界之林?
北京辅仁大学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和协和医院
还有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长沙湘雅医院,成都华西医院等。
到20年代中期,一方面五四前后的思想启蒙运 动(对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的召唤)转 向民族救亡运动,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的 知识精英看到了西方世界也非理想榜样,这就促使 了民族主义思想的高涨。在此背景下,政府和公共 建筑开始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典型的是1925年 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和1927年美国建筑师Moller设 计的北京图书馆,而且有意思的是两者都是通过国 际设计竞赛中选的。
梁思成
(1901~1972)
1924~1927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建筑学院 学习
吉林大学(1929设计) 西洋建筑的形制, 中国传统建筑的细 部和装饰
仁立地毯行(1932,北京)
杨廷宝
(1901~1982)
1921~1925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建筑学院 学习
交通银行
1931,北平
正因为这条民族形式之路的兴起和发展有着中国人 希冀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心结,所 以在抗战胜利后继续不断,以至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之后,一方面在国民党退缩而占的台湾继续;一 方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陆以“社会主义的内容、民 族的形式”发展。
中国(近)现代建筑始于何年,姑且不论。这里以1900年( 一个新世纪的开始)作为行文的起点。这一年,义和团“扶清灭 洋”,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全中国四万 万五千万人,每人赔一两白银。每一场战争和冲突过后,冲突的 双方都要作出调整,战败方调整可能大一些,战胜方调整可能小 一些。
1900年以后,一方面清政府推行“新政运动”,废科举、兴 学堂,旧衙门改新政府等等,这时学堂建筑(如北洋大学堂、清 华学堂)和政府建筑(如大理院、陆军部、资政院)都采用西洋 建筑形式,并扩展到普通民用和商业建筑,这个趋势在满清王朝 被推翻之后继续存在。
清华大学 1919~1921
北京(燕京)大学 1924~1926
亨利•墨菲的燕京大学校园规划图
北京大学红楼
北京大学前身是 1903年设置的京 师大学堂,1905 年设分科学堂。 国立大学 西洋形式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理科教学楼和文科教学楼 1910年
欧美教会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基督教本土化 ” ,一个主要的措施是教会大学 和医院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楼房顶上加上中国式的大屋顶,尽管 设计者是外国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