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家但愿富贵,愿与君共蒲糜
[东门行翻译]东门行
![[东门行翻译]东门行](https://img.taocdn.com/s3/m/3255bcc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5.png)
[东门行翻译]东门行东门行篇一:柳宗元《相和歌辞·东门行》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作品,仿乐府诗体制而作。
相和歌辞·东门行唐代柳宗元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
鸡鸣函谷客如雾,貌同心异不可数。
赤丸夜语飞电光,徼巡司隶眠如羊。
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
凶徒侧耳潜惬心,悍臣破胆皆杜口。
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掩袂真无辜。
羌胡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
安陵谁辨削砺功,韩国讵明深井里。
绝咽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
柳宗元的文学成就柳宗元虽然只活到了46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一生留下许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
柳宗元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
《四库全书》所收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 2卷、新编外集 1卷,为现存柳集最早的本子。
宋童宗说音注、张敦颐音辨、潘纬音义的《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别集2卷、外集2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为现行影印本之最早者。
宋童宗说注《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
宋魏怀忠编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外集2卷、新编外集1卷、《龙城录》2卷、附录8卷,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文渊阁本。
宋廖莹中编注《河东先生集》45卷、外集 2卷、补遗、附录等,为宋人注本中最后的一种,有□隐庐影印宋刻世□堂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据以排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重印本。
明蒋之翘辑注《柳河东集》45卷、外集 5卷、遗文、附录等,虽采辑旧注,中多蒋氏自注的部分;有明三径藏书刻本、《四部备要》排印本。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
第二节 汉代诗歌

(二) 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上邪》 《有所思》 《孔雀东南飞》 《羽林郎》 《陌上桑》女子拒绝有权势男子的调戏 《上山采蘼芜》弃妇与故夫的邂逅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三) 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1 对死亡的厌恶之情 《薤露行》 《蒿里行》 汉代流行的丧歌,直接感伤生之短暂,死之容易, 写尽死后灵魂的苦惨。死亡被写成是无法回避而强 加于人的残酷事件。 2 乐生的愿望 《艳歌》 描绘出一幅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 人幻想自己升上云霄,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 贵宾。 《练时日》《华烨烨》是郊祀歌,写神界的精灵 来到人间,和创作主体生活在同一世界。
用典,本诗开头的“与君生别离”是化 用《楚辞· 九歌》中“悲莫悲兮生别离”的 句意;“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借用 《诗经· 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 内容;而“道路阻且长”则是直接袭用了 《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词句; “胡马”“越鸟”二句是引用《韩诗外传》 等书中所列的不忘本的典故;“岁月忽已晚” 则是暗用《采薇》中“岁亦莫止”的内 涵……当然用典不是机械地拼凑堆砌典故, 只有同作品特定的内容环境融为一体,才是 恰到好处的用典。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牖(yǒu)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
迂回诉说,耐人寻味。比如本来要说自 己因思念远方亲人而腰身瘦了,却偏说衣带 一天天宽松了,本要说青春无多,却偏说成 “岁月忽已晚”;本来要诉说自己的“剪不 断,理还乱”的思绪,却偏在结尾表示一切 撇开,只希望对方多多保重……这种含蓄深 沉的写法,和主人公善良的柔情互为表里, 正是中国诗歌传统的温柔敦厚诗风的生动体 现。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Ⅰ第19课《南朝诗两首》导学稿(学生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班级:姓名:小组:座号:一、课题:南朝诗两首(粤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9课)二、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句子,背诵、默写诗中名句。
2、①、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②、揣摩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3、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或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1、理解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2、体会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景的细腻及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学习过程(一)、课文导读:《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是谢灵运的名作之一。
诗题中的“池”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的刘宋景平元年(423)的春天。
当时正是刘裕代晋后,建立南朝刘宋王朝(420)不久。
谢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奈何。
诗中就是抒发了这样的感情。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
诗题的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
三山,在今南京西南,因有三座山峰相连而得名。
还望,回头望。
京邑,指京城建康。
(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诗人。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居会稽,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
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少好学,性奢豪。
曾任永嘉太守,后获罪被诛。
喜爱山水,常率众肆意遨游。
谢灵运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他开始,山水诗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
他的诗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与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是谢灵运的名作之一。
诗题中的“池”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诗韵之美之饮马长城窟

建安七子
“七子”之称出于《典论·论文》, 山阳王粲、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 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 合称“建安七子”。王粲为"七子之冠 冕",文学成就最高。“七子”中,孔 融年辈较高,政治上反对曹操。他公然 在父子的伦理上大反孔孟儒家旧说,被 曹操加以“败伦乱理”的罪名而杀害。
孔融之外,其馀六人则都是曹氏父子 的僚属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作家。他 们目击汉末的动乱,有的还经历困苦流 离的生活,他们又都有一定的抱负,想 依曹氏父子做一番事业,所以他们的作 品反映了动乱的现实,表现了建功立业 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王 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刘勰 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 “七子之冠冕”。三曹七子代表着建安 文学的高度与特征。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 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 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 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 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 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 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 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 何能久自全?
在音乐上,这三类也各具特色。相和是 美妙的民间音乐,所谓相和,是一种演唱方 式,含有"丝竹更相和"和"人声相和"两种意 思;鼓吹曲则是武帝时吸收的北方民族的新 声,当时主要用作军乐;杂曲只是一种声调 失传的杂牌曲子。在写作年代上,郊庙歌辞 中的《房中歌》最早,为高祖唐山夫人所作; 鼓吹曲辞中的《铙歌十八曲》是西汉作品; 相和歌则大部分产生在东汉,其中题为"古 辞"的,几乎全是"汉世街陌谣讴";杂曲年 代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五言作品,可以 看出民歌的影响。
汉代诗歌——精选推荐

汉代诗歌第四章汉代诗歌汉赋和散⽂是汉代⽂学的主要样式,诗歌虽然不如汉赋发达,但亦有可观者。
汉代的诗歌,逯钦⽴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前收录最全的本⼦。
汉代诗歌以乐府诗和《古诗⼗九⾸》成就最⾼。
第⼀节帝、妃诗汉代有些帝王的诗歌值得注意汉代最早的楚歌,可以追溯到项⽻的《垓下歌》。
汉五年(前202),项⽻被刘邦⼤军围困于垓下,⼭穷⽔尽,⾛投⽆路,他对着⼼爱的美⼈虞姬慷慨悲歌:⼒拔⼭兮⽓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歌和“霸王别姬”的故事,常被作⼀种爱情意义上的解释,但这是不充分的。
在⼥性作为男性附属品⽽存在的时代,⼀个权势⼈物遭受失败的最明确最严酷的标志,是他的⼥⼈将作为财产为胜利者所占有并重新分配。
倘若虞姬不⾃杀,那就是她的未来。
对项⽻这位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世的英雄来说,虞姬这个活⽣⽣的⼈物,以最刺激感情的⽅式,显⽰着他在短短⼏年内登上成功的绝顶⽽主宰天下,复⼜坠落失败的深渊⽽不能保护⼀个⼼爱的⼥⼈这样急剧的变迁。
他愈是对个⼈的能⼒保持骄傲和⾃信,就愈是感觉到在历史与命运的巨⼤压迫下,个⼈的渺⼩和⽆⼒。
与《垓下歌》相呼应的,是刘邦的《⼤风歌》。
《汉书·⾼祖本纪》载,刘邦过沛,置酒沛宫,悉召故⼈⽗⽼⼦弟佐酒。
发沛中⼉得百⼆⼗⼈,教之歌。
酒酣,上击筑⾃歌⽈:⼤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兮守四⽅?刘邦借着秦末农民战争的⼤风暴登上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个从社会底层出⾝的最⾼统治者。
他的⼈⽣之路的⽅向与项⽻相反,境遇的剧变却是相同。
⽀配这种剧变的命运⼒量同样是刘邦所难以理解的;并且,他也⽆法预料所打下的江⼭未来命运究竟如何能否有猛⼠来为他守卫四⽅?汉武帝刘彻著名的《秋风辞》:秋风起兮⽩云飞,草⽊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时兮奈⽼何?这⼀⾸优美的作品描写了典型的秋⾊,抒发了乐极⽣悲、⼈⽣⽆常的感伤。
乐府诗的阅读

乐府诗的阅读【例题解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选自《乐府诗集》)1.分析诗中男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
解析:进入自己的家门,迎接男主人公的不是欢乐、幸福的生活气息,而是“怅欲悲”,这是因为家中“盎中无斗米”“架上无悬衣”,连维持最起码的日常生活都不可能。
在这种无望的绝境中,消极只能待毙,拔剑而起才有生路。
看到丈夫走险拔剑而去,安分守己的贤妻劝他不要去做那“伤天害理”的事,但是她的苦苦哀告,并没有动摇丈夫出走的决心。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在经过较长时间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男主人公才下定最后的决心:选择了仅有的一条生路。
参考答案:男主人公在家里断炊的情况下,独自踏上冒险的道路,继而又心软动摇,因为家里还有妻儿。
等到无食无衣,悲伤绝望时,又重新燃起复仇的火焰,这次行动决绝果断,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铤而走险,走上反抗的道路。
2.请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解析:该诗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既有言谈举止的描写,如文中对男主人公的动作描写,对妻子哀求他的话语描写。
又有复杂心理的揭示,如文中对男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作了深刻细致的描写。
参考答案:作者并不用重笔描绘人物,而是极其简洁地对其进行白描与勾勒,但人物形象却活脱脱地立于纸上。
诗中的动作描写、对话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无不使此诗产生撼人心灵的艺术感染力。
汉乐府民歌多“缘事而发”,以叙事见长。
本诗除了具有这个特点之外,更突出的还在于作者用笔上的干净、凝练。
全诗宛如几个电影镜头,一经作者的精心剪裁与组合后,便形成了气氛浓重、形象鲜明、有声有色的有机整体。
【阅读指导】乐府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
阅读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了解乐府诗的由来,粗通乐府诗的题目乐府是汉武帝时建立的一个管理音乐的宫廷官署,负责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定乐谱。
东门行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乐府的演变
原本是主管音乐的机构名称, 始设于秦代。汉武帝时大兴乐府, 负责采诗制乐 ,以观民风。它由官 署的名称演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是魏晋以后的事。从魏晋起,部分 乐府诗开始脱离音乐而书面化,人 们又常常利用乐府旧题进行创作。 到了唐代,乐府又有了新的涵义。
唐代诗人丢开音乐而从内容 实质着眼,把那种继承和发扬汉 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 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也称为乐 府。宋元以后,又有人单从音乐 着眼,把曾经合过乐的“词”、 “散曲” ,也称为乐府。
心在山東身在吳, 飄蓬江海謾嗟吁。 他時若遂凌雲志, 敢笑黃巢不丈夫。
第二讲 《东门行》鉴赏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本诗 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并通过对本诗特色的 欣赏和领会,归纳汉乐府诗歌叙事性的主 要特色。
【重点难点】 本诗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 人物性格特征。
东门行
乐府诗集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
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 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 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 餔糜。上用沧浪天故,下当用此黄 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 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多杂言,参差错落,形式自由。 塑造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
题解
本篇选自《乐府诗集》, 属于《相和歌辞·瑟调曲》。 相和歌辞多从民间收集而来, 以楚声为主,是汉代乐府诗的 精华。
行是指歌行,是诗体的一种。
原因: 妻劝:
结果:
1.盎中无斗米 2.架上无悬衣 1.他家但愿富贵 2.贱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写作特色
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 语言朴素自然而又饱含感情,做到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采用杂言的句式,形式比较自由。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离愁别绪在现代人看来或许微不足道,然而在古代这却是最动情的话题之一。
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古代,每一次分离都将是“此去经年”,每一次归期都几乎是“未有期”。
由于每一次分离的未知数,古人便非常看重离别,于是也产生了不少流传千古的好诗句。
今天我们来试着欣赏一首关于离别愁绪的古诗,先把这首诗抄下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它是一首思妇诗。
有别离便有游子,有游子便有思妇,有思妇便有无奈的思怨与渴望重会的美好愿景。
从《诗经》中的《燕燕》到余光中的《乡愁》,千年来离愁别绪依旧流传不息。
无论是游子念家,还是别侣思归,这些容易产生共鸣而又经久未泯的话题,其中情愫总那么撩人心弦那么使人为之倾醉。
我们先看开头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我们发现它就像说话一样,把内心的那种情感直接就说出来了。
但慢慢品时,发现第一句竟然用了四个一样的字,这在以后的诗歌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尤其是五言诗。
“行行重行行”好像是一个人在行进的路途上自言自语,因为不知前途如何,也不知归宿在哪,便只好漫无目的一味的走啊走啊。
但从该诗的口吻及后面内容来说,这绝不是在送别,而且分别之后的那种思念,所以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思妇对游子当时出走的那一种无奈的惆怅,作者在这里反复低徊的表达行离之远。
到第二句,我们注意“生别离”这个词,一种解释是“生离死别”的分离,一种就是“活生生、硬生生”的分离,而这两种意思是可以兼容的。
杜甫在《梦李白二首其一》中说道:“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有时候我们无法辨明是“生离”带给人的痛苦更重还是“死别”带给人的痛苦更重,假如“生离”还可以再会,或许就算沉痛但相会的那刻依然将会是喜悦,而“生离”愈久重逢那刻的甜美便愈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世,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此情绵绵无绝期。
今生,我欲与君相伴,生死与君同,此情与白头共耳语。
不管,前世,还是,今生:但愿他家长富贵,吾只愿与君共蒲糜。
于菩提树下,守住清贫,清浅流年。
古来圣贤皆寂寞,忧愁之水从天上来,时为寒冬亦不断绝,惟有多情人留其名。
临流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直上九万里,去以六月息。
愿他家如鹏展翅高飞,登入高堂明镜,功成名就,我只愿与君一平如洗,知足常乐,安然一生。
愿与君偏安于桃花源处,与世隔绝,淡然处世,不为世俗所约束,随心所欲,释放爱的空气,尽情呼吸;不与名争,不与利搏,于泊船瓜洲处,择宁静一隅,我织网,君扑鱼,于柔情似水中与君共度一生。
云水深处,竹溪佳处,朝霞拨雾见彩云,层林尽染明媚春光;落幕黄昏,夕阳无限好,众鸟相与还,愿与君双双化蝶,双宿双栖,悠闲于山水中,流连忘怀天地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如若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吾亦于春暖花开处,掬一束春花,捻一指馨香,等候君骑马归来。
纵使岁月催人老,芳华尽摇落,吾亦与君同生死,同欢乐同悲伤。
树木枯老而折断为柴,草摇落而变衰,花落满地殇,桑田变沧海,吾心愿为君永留长青,不衰不竭,无怨无悔。
愿为君做一棵力争上游的树,长出笔直的枝干,嫩绿的叶,于风雨中锻造挺拔耸立的身躯;伸入青天,扎根大地,不折不挠,不卑不亢,对抗阵阵西北风,对抗阵阵狂沙。
即使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我的树枝,剥开了树皮,风干了水分,枯萎了,我的残干亦依然为君挺立不倒,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爱你的意志与坚定。
他家但愿富贵,愿与君共蒲糜。
等一个天高气清的日子,写一封锦书,寄一世思念,托于红尘阡陌,愿君安好,岁月如初。
错落时光,锦瑟流年,愿与君携手,与蓝天同呼吸,与白云同舞,与清风歌唱,苟纵心于物外,淡忘荣辱。
临流而不羡鱼,吾爱君心,天为证,地为鉴;日为媒妁之言,月为良人只约。
他家但愿富贵,愿与君共蒲糜。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此生愿与君终了,来世亦与君共赴红尘旧梦。
时间的脸,历经了沧桑,染上了苍凉,早已面目全非,而你的梦想,依旧在吾之心上流浪,迎着风吹来的方向,嘴角扬起清新自然的微笑,憧憬着有君的远方;君之梦想,君之远方,是吾寻找下一站幸福的方向。
带着君的梦想,吾会勇敢,我会坚强,一个人漂泊遥远的他乡,寻找爱存在的意义。
于时光里成长,承受那些抽丝剥茧的痛苦,因为懂得,所以云淡风轻。
于漩涡里生活,隐忍那些支离破碎的伤痛,因为懂得,所以淡如烟雨。
于爱情里挣扎,坚守那些死生契阔的誓言,因为懂得,所以无风无雨。
愿携君手,用温厚的文字纪念时光的成长,写下一纸诗意,淡墨红尘;携一缕馨香,淡忘悲与哀。
前世,今生:他家但愿富贵,吾只愿与君共蒲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