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习题课文本(1)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第四章答案

G(s)H(s)=
Kr s(s+1)(s+3)
σ根 s=3-K+ω轨r4-3-迹+p4s132ω1-3的+~3ω32分p===s2-离+001K点.p-3r=3:KK~0θrr===012+ωω6021,o=3,=0+±1810.7o
8
jω
1.7
s1
A(s)B'系(s)统=根A'轨(s迹)B(s)
s3 p3
s=sK2±r没=j24有.8.6位×于2K.r根6=×4轨80.迹6=上7,. 舍去。
2
第四章习题课 (4-9)
4-9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 试绘制出
根轨迹图。
G(s)H与(s虚)=轴s交(0点.01s+1K)(系0.统02根s+轨1迹)
jω
70.7
解: GKK(rr=s=)10H5(0s)=ωω2s1,(3=s=0+±17000K.7)r(s+50)
s1
A(s)B'(系s)统=A根'(轨s)迹B(s)
s3 p3
p2
p1
-4
-2
0
((24))ζ阻=尼03.振5s2荡+1响2应s+s的81==K-r0值0.7范+围j1.2
s=s-s10=3=.-80-56.8+50K.7r×=20=s.82-=54×-.631..1155×3.15=3.1
-2.8
450
1080
360
0σ
0σ
第四章习题课 (4-2)
4-2 已知开环传递函数,试用解析法绘制出系
统的根轨迹,并判断点(-2+j0),(0+j1),
第四章习题课讲义

用方程解决问题习题课
班级姓名
一、基础练习:
1.一个数的3倍比它的2倍多10,若设这个数为x,可得到方程________________。
2.我校球类联赛期间买回排球和足球共16个,花去900元钱,已知排球每个42元,足球每个80元,则排球买了________个。
3.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75,这三个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例题评讲:
例1:七(1)班举行了一次集邮展览,展出的邮票比平均每人3张多24张,比平均每人4张少26张,这个班共展出邮票的张数是多少张?
例2:某下水管道工程由甲、乙两个工程队单独铺设分别需要10天、15天完成.如果两队从两端同时施工2天,然后由乙队单独施工,还需多少天完成?
例3:初一年级王虎同学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只看到:“甲、乙两地相距160千米,摩托车的速度为45千米/时,汽车的速度为35千米/时,
?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方程解答。
课后作业
1.方程20x =的解是 。
2.若代数式13x x +-
的值是2,则x 的值是 。
3.方程432-=+x m x 与方程6)16(2
1-=-x 的解相同,求m 的值。
4.妈妈买了一篮苹果,分给家里人,每人3个还剩3个;每人4个还差2个;问家有几口人?妈妈共买了几个苹果?.
5.某商品进价1500元,按商品标价的七折出售时, 利润率为12%。
则这件商品标价是 多少元?
6. 一艘轮船在A 、B 两个码头之间航行,顺水航行时需8小时,逆水航行时需12小时,已知该船在静水的航行速度为每小时20千米,求水流速度和A 、B 两个码头之间的距离。
第4章怎样求合力与分力(习题课)课件2(沪科版必修1)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如何根据实际效果分解重力,应注意球 与接触面间作用力的特点.
•球1重力分解如图9甲所示,F1=Gtanθ,F2=
;
•球2重力分解如图乙所示,F1′=Gsinθ,F2′=Gcosθ.
•
图9
•
•题后反思:(1)弹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或接触点的切面 垂直.(2)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是进行力的分解的重要依据,
()
•图14
•解析:参照图14分析:保持F1与F1和F2的夹角α不变,当F2 增至F2′时,F1和F2的合力F变为F′,由图象可直观看出F>F′, 即两分力中一个力增大,合力不一定增大.同理可分析出: 两个力都增大,合力可能增大,可能减小,也可能不变, 故C、D两项正确.
•答案:CD
•
图15
•2.如图15所示,重力为G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 将那重么力G分解为垂直斜( 面向)下的力F1和平行斜面向下的力F2, •A.F1就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方向与F1方向相同,大小为Gcosα •C.F2就是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 •和D.F2共物五体个受力到的重作力用、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静摩擦力、F1
•∴1 N≤F12≤15 N •而F3在F1、F2合力的范围内, •所以三个力合力的最小值Fmin=0 •∴0 ≤F≤24 N.
•答案:0≤F≤24 N
•题型二 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
•图8 •[例2] 如图8所示,光滑斜面的倾角为θ,有两个相同的 小球,分别用光滑挡板A、B挡柱,挡板A沿竖直方 向.挡板B垂直于斜面,则两挡板受到小球压力的大小之 比为__________,斜面受到两个小球压力大小之比为
•如图13所示,质量为m的等边三棱柱静止在水平放置的 斜面上.已知三棱柱
第4章_习题课-电子衍射花样标定 (1)

放大倍数K,K=Lλ
Rd L 电子衍射基本公式
晶带定律描述了晶带轴指数[uvw]与该晶带内所 有晶面指数(hkl)之间的关系。
晶带定律 hu kv lw 0
零层倒易面:通过倒易原点且垂直于某一晶带轴的二 维倒易平面。用(uvw)0* 表示。
111
//
110
例2. Mg2SiO4 a=4.67, b=10.2, c=5.99
k = 2.15mm.nm
Ri di
4.3 5 8.8 2.44 8.8 2.44 10.5 2.05
80o 25o
di hkl
0.5 020 0.244 112 0.244 112 0.205 132
[011]γ
022γ 111γ
-111γ 000
1 1 1 1 11
0 2 20 2 2 0 -2 2
复合斑点
[011]γ
[001- ]α
022γ
1- 11γ 011 // 001
111γ
110α
000
020α
1-10α
011 // 001
五. 结构消光规律
衍射束的强度I(hkl) 和结构因素F(hkl)有关,
即 I (hkl) ∝∣F (hkl)∣2
F (hkl)表示晶体中单位晶胞内所有原子的 散射波在(hkl)晶面衍射束方向上的振幅之
和。
F (hkl)=0 叫结构消光
N
F(hkl) f j exp[ 2i(hx j kyj lz j )] j 1
2d sin n
d 为衍射晶面间距。 λ为入射电子束的波长。 θ为入射束与衍射晶面之间的夹角。 n为衍射级数(n = 0, 1, 2, 3 ……), 当 n=0就是透射束,与入射束平行。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第4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4 章网络层4-01网络层向上提供的服务有哪两种?试比较其优缺点。
答案: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
虚电路的优点:虚电路服务是面向连接的,网络能够保证分组总是按照发送顺序到达目的站,且不丢失、不重复,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目的站地址仅在连接建立阶段使用,每个分组使用短的虚电路号,使分组的控制信息部分的比特数减少,减少了额外开销;端到端的差错处理和流量控制可以由分组交换网负责,也可以由用户机负责。
虚电路服务适用于通信信息量大、速率要求高、传输可靠性要求高的场合。
虚电路的缺点:虚电路服务必须建立连接;属于同一条虚电路的分组总是按照同一路由进行转发;当结点发生故障时,所有通过出故障的结点的虚电路均不能工作。
数据报的优点:数据报服务不需要建立连接;每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进行转发,当某个结点发生故障时,后续的分组可以另选路由,因而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
数据报服务的灵活性好,适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不高、通信子网负载不均衡、需要选择最佳路径的场合。
数据报的缺点:数据报服务是面向无连接的,到达目的站时不一定按发送顺序,传输中的分组可能丢失和重复,提供面向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每个分组都要有目的站的全地址;当网络发生故障是,出故障的结点可能会丢失数据,一些路由可能会发生变化;端到端的差错处理和流量控制只由主机负责。
4-02网络互连有何实际意义?进行网络互连时,有哪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答案:网络互连暗含了相互连接的计算机进行通信,也就是说从功能上和逻辑上看,这些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组成了一个大型的计算机网络。
网络互连可以使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进行通信,方便了信息交流,促成了当今的信息世界。
存在问题有:不同的寻址方案;不同的最大分组长度;不同的网络介入机制;不同的超时控制;不同的差错恢复方法;不同的状态报告方法;不同的路由选择技术;不同的用户接入控制;不同的服务(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方式;等等。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后习题:第四章(含答案)

第四章习题答案1.某电容传感器(平行极板电容器)的圆形极板半径)(4mm r =,工作初始极板间距离)(3.00mm =δ,介质为空气。
问:(1)如果极板间距离变化量)(1m μδ±=∆,电容的变化量C ∆是多少?(2)如果测量电路的灵敏度)(1001pF mV k =,读数仪表的灵敏度52=k (格/mV )在)(1m μδ±=∆时,读数仪表的变化量为多少?解:(1)根据公式SSSd C d d d d d dεεε∆∆=-=⋅-∆-∆ ,其中S=2r π (2)根据公式112k k δδ∆=∆ ,可得到112k k δδ⋅∆∆==31001100.025-⨯⨯= 2.寄生电容与电容传感器相关联影响传感器的灵敏度,它的变化为虚假信号影响传感器的精度。
试阐述消除和减小寄生电容影响的几种方法和原理。
解:电容式传感器内极板与其周围导体构成的“寄生电容”却较大,不仅降低了传感器的灵敏度,而且这些电容(如电缆电容)常常是随机变化的,将使仪器工作很不稳定,影响测量精度。
因此对电缆的选择、安装、接法都有要求。
若考虑电容传感器在高温、高湿及高频激励的条件下工作而不可忽视其附加损耗和电效应影响时,其等效电路如图4-8所示。
图中L 包括引线电缆电感和电容式传感器本身的电感;C 0为传感器本身的电容;C p 为引线电缆、所接测量电路及极板与外界所形成的总寄生电容,克服其影响,是提高电容传感器实用性能的关键之一;R g 为低频损耗并联电阻,它包含极板间漏电和介质损耗;R s 为高湿、高温、高频激励工作时的串联损耗电组,它包含导线、极板间和金属支座等损耗电阻。
此时电容传感器的等效灵敏度为2200220/(1)(1)g e e k C C LC k d d LC ωω∆∆-===∆∆- (4-28)当电容式传感器的供电电源频率较高时,传感器的灵敏度由k g 变为k e ,k e 与传感器的固有电感(包括电缆电感)有关,且随ω变化而变化。
第4章 电化学基础与金属腐蚀(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Yao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与金属腐蚀1)查出下列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值,判断各组中哪种物质是最强的氧化剂?哪种物质是最强的还原剂?-/Cr ;① MnO-4/Mn+2, Fe+3/Fe+2; ② Cr2O-27/Cr+3,CrO2③ Cu+2/Cu,Fe+3/Fe+2,Fe+2/Fe。
/Mn+2, Fe+3/Fe+2解:① MnO-4ϕO(MnO-/Mn+2) = 1.51 V ; ϕO(Fe+3/Fe+2) = 0.7714MnO4- (+ H+)是最强的氧化剂,Fe2+是最强的还原剂。
-/Cr② Cr2O-27/Cr+3,CrO2ϕO(CrO-27/Cr+3) = 1.232 V ; ϕO( CrO2-/Cr) = -1.2 V2Cr2O72- (+ H+)是最强的氧化剂,Cr是最强的还原剂。
③ Cu+2/Cu,Fe+3/Fe+2,Fe+2/FeϕO(Cu+2/Cu) = 0.3419 V ; ϕO(Fe+3/Fe+2) = 0.771 V ; ϕO(Fe+2/Fe) = -0.447 VFe3+是最强的氧化剂,Fe是最强的还原剂。
2)对于下列氧化还原反应:①指出哪个物质是氧化剂,哪个物质是还原剂?②写出氧化反应以及还原反应的半反应式(需配平)。
③根据这些反应组成原电池,分别写出各原电池表示式。
(a) 2Ag++ Cu(s) =2Ag(s) + Cu+2(b) Ni(s) + Sn4+=Ni+2+ Sn+2(c) 2I-+ 2Fe3+=I2 + 2Fe2+(d) Pb(s) +2H++ 2Cl-=PbCl2(s) + H2(g)解: (a) 2Ag++ Cu(s) =2Ag(s) + Cu+2Ag+是氧化剂,Cu(s) 是还原剂。
半反应:还原反应Ag++ e = Ag 氧化反应Cu = Cu+2+ 2e-原电池符号:-) Cu∣Cu+2‖ Ag+∣Ag (+(b) Ni(s) + Sn 4+= Ni +2+ Sn +2 Sn 4+是氧化剂,Ni(s) 是还原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2版)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部分习题参考解答第四章机械加工质量及其控制4-1什么是主轴回转精度?为什么外圆磨床头夹中的顶尖不随工件一起回转,而车床主轴箱中的顶尖则是随工件一起回转的?解:主轴回转精度——主轴实际回转轴线与理想回转轴线的差值表示主轴回转精度,它分为主轴径向圆跳动、轴向圆跳动和角度摆动。
车床主轴顶尖随工件回转是因为车床加工精度比磨床要求低,随工件回转可减小摩擦力;外圆磨床头夹中的顶尖不随工件一起回转是因为磨床加工精度要求高,顶尖不转可消除主轴回转产生的误差。
4-2 在镗床上镗孔时(刀具作旋转主运动,工件作进给运动),试分析加工表面产生椭圆形误差的原因。
答:在镗床上镗孔时,由于切削力F的作用方向随主轴的回转而回转,在F作用下,主轴总是以支承轴颈某一部位与轴承内表面接触,轴承内表面圆度误差将反映为主轴径向圆跳动,轴承内表面若为椭圆则镗削的工件表面就会产生椭圆误差。
4-3为什么卧式车床床身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要求高于垂直面内的直线度要求?答:导轨在水平面方向是误差敏感方向,导轨垂直面是误差不敏感方向,故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要求高于垂直面内的直线度要求。
4-4某车床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为0.015/1000mm,在垂直面内的直线度误差为0.025/1000mm,欲在此车床上车削直径为φ60mm、长度为150mm的工件,试计算被加工工件由导轨几何误差引起的圆柱度误差。
解:根据p152关于机床导轨误差的分析,可知在机床导轨水平面是误差敏感方向,导轨垂直面是误差不敏感方向。
水平面内:0.0151500.002251000R y∆=∆=⨯=mm;垂直面内:227()0.025150/60 2.341021000zRR-∆⎛⎫∆==⨯=⨯⎪⎝⎭mm,非常小可忽略不计。
所以,该工件由导轨几何误差引起的圆柱度误差0.00225R∆=mm。
4-5 在车床上精车一批直径为φ60mm 、长为1200mm 的长轴外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 操作系统通过()来扩充主存空间。
A.对内存的管理
B.分页管理
C.固定分区管理
D.虚拟存储管理
2. 单道程序系统一般采用下列哪种存储管理方式()。
A .固定分区 B. 一个分区 C. 可变分区 D. 分页式管理
3. 操作系统使用()技术使计算机能实现进程的并发执行。
A. 中断
B. 查询 C .同步 D. 互斥
4. 固定分区一般采用()进行主存分配。
A. 首次适应分配算法
B.最优适应分配算法
C. 最坏适应分配算法
D.顺序分配算法
5. 静态重定位是装入作业时,需要()。
A.执行 B. 地址转变
C. 修改变量
D. 不需要任何改变
6. 动态重定位是在作业的()中进行的。
A .编译过程 B. 装入过程 C.修改过程 D. 执行过程
7. 编程过程所涉及的地址称为()。
A. 物理地址
B. 逻辑地址
C .程序地址 D. 一段非连续的地址
8.关于存储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A 以硬件为主,软件为辅
B.以软件为主,硬件为辅
C. 以软件实现
D. 不需要任何软件
9. 主存分配算法可以提高()。
A.内存的调用速度
B. 设备对内存的反应
C. 内存的利用率
D.CPU的利用率
10. 效率最高的主存分配算法是()。
A.首次适应分配算法
B.最佳适应分配算法
C.最坏适应分配算法
D.不能确定
11. 快表属于()的一部分。
A.内存
B. 硬盘 C .高速缓存 D. 寄存器
12.()页面淘汰算法会产生Belady现象。
A.先进先出 B.最近最少使用
C.最不经常使用 D.最佳
13. 对于缺页中断,操作系统()。
A. 必须处理
B.不必处理
C 可处理也可不处理 D. 视情况而定
14.下面关于碎片说法错误的是()
A 在页式存储管理中,碎片不可能大于页
B 在段式存储管理中,碎片不可能大于段
C 固定分区和可变分区都可能产生碎片
D 碎片一但产生就不可再使用
15.在段式存储管理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每段长度不一
B. 利用段表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转换
C.段间绝对地址一定不连续
D.可利用快表来提高计算机的速度
16. 动态重定位技术依赖于()
A重定位装入程序 B重定位寄存器
C地址机构 D目标程序
17.由固定分区方式发展为分页存储管理方式的主要推动力是(A);由分页系统发展为分段系统,进而以发展为段页式系统的主要动力分别是(B)和(C)。
A~C:①提高主存的利用率;
②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③满足用户需要;
④更好地满足多道程序运行的需要;
⑤既满足用户要求,又提高主存利用率。
18.在固定分区分配中,每个分区的大小是()
A相同且固定 B不同但固定
C可能相同可能不同且固定
19.关于非虚拟存储器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A.要求作业在运行前,必须全部装入内存,运行中也一直驻留内存
B. 要求作业在运行前,不必全部装入内存,运行中不必一直驻留内存
C.要求作业在运行前,必须全部装入内存,运行中不必一直驻留内存
D. 要求作业在运行前,不必全部装入内存,运行中必须一直驻留内存
20.静态重定位是在作业的(A)中进行的,动态重定位是在作业的(B)中进行的。
A、B:①编译过程;②装入过程;③修改过程;④执行过程
二、填空题
1. 主存储器空间一般分成()和()。
2.存储管理的目的是尽可能的方便用户和()。
3.采用()重定位的系统不支持“程序浮动”。
4 .把逻辑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的工作叫做()或者()。
5. 重定位的方式有两种()和()。
6.固定分区存储管理依据“下限地址<=绝对地址<=()实现存储保护。
7.在段页式系统中,为了获得一条指令或数据需要访问内存()次。
8.很好的解决了“零头”问题的存储管理方法是()。
9.虚拟存储管理系统的基础是()理论/原理。
10.在段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内存等分成(),程序按逻辑模块划分成若干()。
11.如果按分页式存储管理的方法对内存实现管理,每一页的大小为256个字节,已知某一逻辑地址为(094A)H,则其中对应的页号为()页内偏移地址为()。
12. 在段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每道程序都有一个()表和一组()表。
13. 采用段式存储管理的系统中,若地址用24位表示,其中8位表示段号,则允许每段的最大长度为()。
14.首次适应算法的空闲分区链用表是按()顺序链接的。
三、判断题
1.即使在多道程序设计环境下,用户也能设计用物理地址直接访问内存的程序。
2.内存分配最基本的任务是为每道程序分配内存空间,其所
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
3.为了提高内存保护的灵活性,内存保护通常由软件实现。
4.交换技术已不是现代操作系统中常用的技术。
5.地址映射是指将程序空间中的逻辑地址变为内存空间的物理地址。
6.虚拟存储器是物理上扩充内存容量。
7.为提高请求分页系统中内存的利用率,允许用户使用不同大小的页面。
8.在段页式系统中,以段为单位管理用户的虚空间,以页为单位管理内存空间。
9.每个作业都有自己的地址空间,地址空间中的地址都是相对于起始地址"0"单元开始的,因此逻辑地址就是相对地址。
10.零头也称为碎片,它一但产生之后就不可再利用。
四、问答题
1.固定分区、可变分区、页式、段式4种管理方式的地址如何转换?
2.对“碎片”的理解。
3.分析移动技术的利弊?
4. 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虚拟存储器,其最大容量和实际容量分别由什么决定?
5. 实现虚拟存储器要那些硬件支持?
五、计算题
1.某采用段式存储管理的系统为装入主存的一个作业建立了下表所示的段表。
回答:计算该作业访问[0,432],[1,10],[2,500]和[3,400]时的绝对地址。
2.表中给出了某系统中的空闲分区表,系统采用可变式分区存储管理策略。
现有以下作业系列:96K、20K、200K。
若用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来处理这些作业系列,试问哪一种算法可以满足该作业序列的请求,为什么?
3.某系统中,采用固定分区分配管理方式,内存分区情况如图所示。
现有大小为1K、9K、33K、121K的多个作业要求进入内存,试画出它们进入系统后的内存分配情况,并说明主存浪费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