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命-教材教法分析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35第三单元 感悟生命内涵9《谈生命》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35第三单元感悟生命内涵9《谈生命》教案一. 教材分析《谈生命》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生命内涵。
这篇课文通过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学生思考和探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他们对生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对生命的问题会有更多的疑惑和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问题,帮助他们澄清观念,提高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提高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问题,帮助他们澄清观念,提高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问题,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感受。
3.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谈生命》的文本。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教学素材:与生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生命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激发他们对生命问题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问题。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谈生命》优秀教案(通用11篇)

•••••••••••••••••《谈生命》优秀教案(通用11篇)《谈生命》优秀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谈生命》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谈生命》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树立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观念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3、熟读、背诵精美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感受文章鲜活的形象,树立珍爱生命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品味、探究文中内涵深刻的语句。
四、设计思路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因此,在课堂中采取“激发兴趣—感知文意—品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方法。
让学生欣赏语言的美,并掌握一定的品读方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五、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伸出两瓣柔嫩的绿叶;一朵鲜花沐浴着阳光雨露,逐渐绽放;一只小海龟在大海浪涛的召唤下从沙滩迅速爬向大海……导言:大家看了上述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命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生命的文章,它就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散文——《谈生命》。
(二)感知文意1、老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多媒体配乐《高山流水》)要求学生在听读的同时,注意两个问题:(1)给生字注音。
(2)认真体会文章大意。
2、师: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把生命比作什么?学生答: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3、多媒体展示师:请看flash“一江春水向东流和一棵小树的生长”,结合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
提示:抓住关键词语,如“有时候……有时候”等词语。
4、老师小结:同学们描述得非常好,作者用散文诗般的优美的语言描述了生命的历程,揭示了生命的本质。
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作者带给我们的精神佳肴。
(三)品读赏析1、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1)对照多媒体展示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语句、感情朗读并赏析。
《谈生命》教案

《谈生命》教案第一篇:《谈生命》教案《谈生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生命的一般规律,树立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观念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3、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理解体会作者含蓄、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3、深刻认识生命的一般规律,养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品读法3、延伸拓展法4、自主学习法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生平;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细读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近日的几条新闻。
6月18日,一名14岁的初中生,因为与母亲发生争执,写完遗书之后,拆下房间窗户的防盗网,跳楼身亡。
10月30日,成都市锦江区一名10岁小男孩军军因为上课说话,被老师罚写千字检讨,军军回家后便从30楼跳楼身亡。
2013年8月份,患有先天性血管瘤、舌部的肿瘤大如铅球的谭义猛与病魔顽强抗争,考上海南大学,他用笔在本子上写下“我想要上大学,以健康人的体质”。
听完这几则报道后,同学对于生命是否已有了自己的思考?今天,我们来听听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对于生命的独特见解,希望我们都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
二、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
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
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
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
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
《谈生命》教学设计(15篇)

《谈生命》教学设计(15篇)《谈生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体味、推敲文中形象化的语言,了解其象征意义。
体会比喻、反复等修辞的妙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课文,体会__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__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导入)1、教师播放冰雪消融、种子发芽等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学生欣赏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联想到了什么。
(稍停)2、教师导语:我们大多数同学都联想到了春天、成长和生命,跨越时间的长廊,放眼世界万物,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一刻都会有生命的诞生和结束。
“生命”是古往今来,许多大文豪及“迁客骚人”们常谈常新的话题。
生命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对待生命?不同的人会告诉你不同的答案。
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谈生命的散文,一起来听一听冰心对生命持有怎样的看法。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1、快速默读,体会__内容与情感:⑴请学生打开书,速读课文,体会__情感与内容。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__内容,教师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学生默读全文。
)⑵设计问题:同学们喜欢__吗?为什么喜欢__?此文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畅所欲言,多角度挖掘__闪光点。
教师点拨,强调一点: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
)(空白点)2、自由研读,分析__比喻的妙处:教师提出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说其中比喻妙在何处。
(留空白,尊重学生的选择,有观点后可讨论,学生可以从关键词、哲理句、结构形式多角度进行分析,解决本课教学重点,同时教师适时进行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德育渗透。
)(本环节是本课主体部分,教师依旧播放舒缓的钢琴曲,学生自由研读课文,此处既是重点、空白点,也是德育点。
)3、朗读欣赏,更深层品读课文:请学生看大屏幕,带着对生命的珍惜与敬仰,再一次品读课文的比喻部分。
教师可对学生说:“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挑你感悟最深的段落,朗读给大家欣赏?”(尊重学生选择,留空白,请学生朗读喜欢的段落,教师配与课文相联系的“春水奔流”、“小树生长”等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欣赏,加深学生的体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内涵。
《谈生命》说课教案

《谈生命》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谈生命》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陈省身。
本文以生物学家的视角,对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过程和生命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内涵,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态度,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对生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生命的内涵和价值缺乏深入的思考。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生命的奥秘,提高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过程和生命的价值;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对生命问题的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过程和生命的价值。
难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作者对生命的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陈省身及其作品《谈生命》,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过程和生命的价值。
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态度。
4. 课堂交流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完善。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点评,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命。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生命价值的作文。
7. 板书设计谈生命陈省身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过程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过程和生命的价值;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分析生命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能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进行有效沟通。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独特。
《谈生命》说课教案

《谈生命》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谈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论文。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论述生命的方法。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生命的价值,从生命本身的诞生、发展过程来谈,从与其他事物的比较来谈,从社会方面来谈。
通过这些论述,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会从不同角度论述问题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学会如何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论述问题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 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3. 引导启发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4. 重点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设计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分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探究生命:《谈生命》教案解析

近年来,人类的科技水平快速飞跃,探究生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在“谈生命”这门课程中,我们将研究生命的本质和生命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本文将对《谈生命》教案的解析进行探讨,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以及探究这门课程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在《谈生命》课程中,我们将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
生命是地球上最神秘也是最宝贵的事物之一,它具有独特和灵活的特点。
生命的表现形式包括有其自身的复制和遗传机能、变异机制、动态平衡的维持机制和能量的传递等等。
与此同时,生命还表现为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反应性、与生物交流的行为、适应环境的繁殖和长期的生存。
这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我们在探究生命中需要了解的内容。
第二节: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一直是人类深入探究的重点,而《谈生命》课程中,我们将研究能够解释生命起源的各种假说。
目前,科学界公认的生命起源理论是化学起源论,它认为生命是从无机物逐渐演变而来。
而随着生命的不断演化,生命在地球上逐渐由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演化,出现了各种生物形态和功能的差异。
这一演化历程囊括了生物的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等领域,深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也能够为我们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生存的未来提供更全面的思考和优化。
第三节:生命在自然中的角色和意义在自然界中,生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维持生物系统的平衡、维护地球的生态不平衡,还是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生态服务,生命都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而探究生命在自然环境中的角色和意义,则可以为我们人类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未来。
通过学习不同生物的相互依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避免人类贪婪扰乱生态的种种后果。
同时,在生命研究的过程中,探究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也能够更好地发现我们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为人类未来的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谈生命》课程的解析探究了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以及生命在自然中的角色和意义。
九年级语文《谈生命》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九年级语文《谈生命》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谈生命》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语文《谈生命》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语文《谈生命》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冰心《谈生命》借助于自然界生命成长的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从而引导我们要享受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对生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可以引导他们从生活经验出发,领会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的体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关于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学生在以前都学习过,在本课作者运用得更多更妙。
二、课型、课时:讲授课、一课时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2、领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处;3、领会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品味关键语句,说说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2、给文章分层,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3、反复朗读、体味有关文段,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快乐而痛苦的人生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的感悟: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2、珍爱生命,战胜困难,享受生命中的快乐与痛苦。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
(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启发、讨论。
六、教具:多媒体、黑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教法分析:
《谈生命》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感悟人生、感悟生命”为主题,但是这些文章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空洞的说理,而是从自然、生活中的有感而发,所以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
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从结构上看,课文仅一段,即中间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层次来。
下面从文章的思想感情、思路章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谈生命”是一个寻常的话题,但本文开篇即生波澜,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
“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决定了全文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
总之开篇的话警醒眼目,提示话题。
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这里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但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情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而是显示“一江春水”亦即人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
“他聚集起许多细流……一泻千里”,这些句子非常连贯顺畅,有气势,有力度。
有几个重要的词语,“快乐勇敢”“享乐”“愤激”“怒吼”等,都是表示情绪色彩的,对刻画“春水”形象和表达作者的心意有很大作用。
再往下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与前一层有所不同的是,从“破壳出来”,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年”,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
但在情调、寓意上与上一层是一致的。
开头几句话,“生命又像……在烈日下挺立抬头!”细读之中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其中“聚集”“破
壳”“伸出”“挣脱”等词语对表达这种意义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快乐”“吟唱”“跳舞”“宁静和怡悦”等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与上一层是一致的。
最后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
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
开头几句气势非凡,“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大生命中之一滴”,语调高亢有力,表露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怀。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两句是作者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最富有思想情感的句子,也是全文点题之句。
作者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并表明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全文具有高亢、激昂、达观的情调,这种情调在结尾部分更加显著。
本文兼具感性化和理性化的特点。
以前者而论,“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过程,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是本文作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
以后
者而论,文章揭示了生命的一般规律、生命历程中的艰难与幸福的辩证法,以及幸福含义的多样性丰富性,揭示了宇宙生命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这些都是文章哲理意味、理性精神的表现。
另外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点,都是纯白话,但明朗、灵动、蕴藉,有韵味,上文提示的许多词语就是例证。
文中还有反复的语句,如“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有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大海(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落在)她的怀里。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种反复的语句,庄重而精警,生动又富含思想。
其中“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是一种特殊的感受,也许在常人的感觉和想像中,死亡是痛苦和悲哀的,但作者超越了这些,达到了非常人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语句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情思、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