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2021年唐宋八大家文学常识

2021年唐宋八大家文学常识

We end all together, and then start over.整合汇编简单易用(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唐宋八大家文学常识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

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

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

著有《嘉佑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

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世称苏东坡。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

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

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

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

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属今江西),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

“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众,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

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

他的学术和__,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

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叙。

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叙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唐宋八大家1、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宋代的2、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祖籍昌黎,世称谥号“文”,又称。

他是唐代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并称“韩柳”,有“__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语文知识点】唐宋八大家简介

【语文知识点】唐宋八大家简介

【语文知识点】唐宋八大家简介中国文坛最负盛名的就是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朝及宋朝出现的八位文学巨匠。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朝文学家。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是宋朝文学家。

1、韩愈韩愈,字退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同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贞元八年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因论事被贬,历都官员外郎等职。

元和二年,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后又因谏迎佛骨被贬至潮州。

长庆四年病逝,年57岁。

他的代表作品是《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2、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他一生作品达600余篇,骈文有近百篇,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贞元九年进士,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46岁。

他的代表作《永州八记》《柳河东集》《柳宗元集》3、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诗人。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但是科举之路却非常坎坷,两次落榜。

天圣八年,参加宋仁宗主持的殿试,位列二甲进士,而后被恩师胥偃定为女婿,步入官场。

他的代表作品代表作《欧阳文忠公集》4、苏洵苏洵,字明允,四川眉山人。

少时不好读,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返回家中,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北宋宝元三年,苏洵刻苦研读学问已成。

代表作《权书》《衡论》《嘉祐集》。

5、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

宋朝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嘉佑二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等地任职。

宋哲宗时,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等职。

有多方面的才能,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留下很多作品,苏轼善书,为“宋四家”之一。

代表作《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6、苏辙苏辙,字子由,嘉佑二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北宋文学家,诗人,官至宰相。

宋神宗时,为制置三司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

与父亲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代表作《栾城集》《诗集传》《龙川略志》《论语拾遗》《古史》7、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仙,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改革家。

文学常识9 唐宋八大家

文学常识9 唐宋八大家

韩愈图源:网络1.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首,有“3.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4.写作理论:“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祭鳄鱼文》:驱逐鳄鱼。

(4)《论佛骨表》:反对唐宪宗拜迎佛骨。

(5)《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孟东野:孟郊)(1)《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被贬原因:(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小雨:锋柳宗元图源:网络。

《唐诗》里面的刘禹锡的头像错误,应该是柳宗元。

1.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官至柳州刺史,又称“柳3.王孟韦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

》:《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寓言)“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3)《天说》:坚持唯物主义,阐述天人关系,但忽视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能动(4)《封建论》:论述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打击藩镇割据。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论述蛇毒与苛政之毒,反映社会黑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欧阳修图源:网络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谥号“文忠”,故称“欧阳文忠公”。

王安石图源:网络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世称“王临川”“临川先生”。

谥号“文”,荆国公”,故后人称其为“王荆公”。

《宋史•王安石传》:“天变不足畏,(2)王荆公体: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

唐宋八大家知识点汇总

唐宋八大家知识点汇总

唐宋八大家知识点汇总唐宋八大家知识汇总101韩愈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韩愈比较著名的散文有《师说》、《马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

02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代表作有《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溪居》、《江雪》、《渔翁》。

03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北宋诗文的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影响力最大的一篇文章是《醉翁亭记》。

04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王安石。

影响力比较大的作品有《登飞来峰》、《泊船瓜洲》、《梅花》等。

05曾巩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代表作有《墨池记》、《游山记》、《醒心亭记》等。

06苏轼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其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国考行测唐宋八大家知识点

国考行测唐宋八大家知识点

国考行测唐宋八大家知识点国考行测唐宋八大家知识点行测,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英文名Administrative AptitudeTest,简称AAT)的简称,它和智力测验一样,属于心理测验的范畴。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国考行测唐宋八大家知识点,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国考行测唐宋八大家知识点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唐代的两位是柳宗元、韩愈,宋代的六位是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在八大家之中,苏家父子有三个人,被称之为三苏,分别为父亲苏洵,两个儿子苏轼、苏辙,有“一门三学士”的美誉。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曾经担任过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他是唐朝时期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后人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韩愈的文章气势比较雄伟,说理很透彻,逻辑性非常强。

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著作《师说》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如文章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曾担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合称“韩柳”,与刘禹锡合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合称“王孟韦柳”。

他是一个关心社会现实的文人,无论写的是什么题材,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著有《柳河东集》等,有一首比较有名的诗《江雪》,全诗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苏洵,字明允,苏洵擅长写散文,他的散文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很犀利,对于北宋时期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抨击。

在二十七岁时,开始发愤为学,虽然发愤比较晚,但是非常的勤奋。

他的儿子苏轼回忆幼年伴随父亲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是受到其父亲的影响。

正是有了苏洵的勤奋读书,也就使得苏轼在幼年时期接受到良好的家教,为其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豪放词派开创者,此外,在诗、文学、书画等领域都有一定的造诣。

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

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

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进学解韩愈一.重点实词解释(是词类活用的,写出活用类型并解释)1.进学解使……有所进步.2.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实施.3.拔去凶邪,登崇畯良提拔同”俊”.4.孰云多而不扬提拔举用.5.细大不捐舍弃.6.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名作动,古时鞋里垫的草,这里指填补.张大.7.暂为御史,遂窜南夷贬谪.8.三年博士,冗不见治闲散同“现”..9.头童齿豁光秃缺损..10.11.12.13.14.15.卓荦为杰,校短量长卓越同“较”,比较.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求.乘马从徒使……跟从.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谋算同“卑”,低下..障百川而东之使……向东.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翻阅.二.重点虚词解释业精于勤荒于嬉由于之寻坠绪之茫茫定后标志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到障百川而东之代词于公不见信于人表被动,引出对象宰相之方也的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对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在三.重点句式1.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宾语前置2.寻坠绪之茫茫定语后置3.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被动句4.荀卿守正,大论是弘宾语前置四.句子翻译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的精通由于勤勉,而它的荒废是由于嬉戏;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而它的败坏是由于因循苟且.2.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具备很少优点的人都被录用,能治一种经书的人没有不被录用的;搜罗选拔人才并且培养造就人才。

3.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史书类典籍一定总结掌握它的纲要,论说类典籍一定探索出它深奥的道理。

不厌其多,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

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一年到头,孜孜不倦地研读。

4.少始知学,勇于敢为。

长通于方,左右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先生少年就懂得好学,勇于实践。

成年以后,通晓事理,行为得体。

先生的为人,可以说是很完美了。

唐宋八大家散文文化常识整理

唐宋八大家散文文化常识整理

《原毁》1.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又人称“韩吏部”。

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2.君子:指旧时贵族阶级士大夫。

3.三皇:燧人、伏羲、神农。

4.五帝:颛顼、帝喾、尧、舜、大禹。

《桐叶封弟辩》1.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朋党论》1.四凶:尧时共工、驩兜、三苗、鲧合称“四凶”。

2.糕、夔、后稷和契,四人都是舜的大臣,分别掌管刑法、音乐、农事、教育。

后稷和契分别是周人和殷人的祖先。

《留候论》1.圯上之老人:黄石公,相传他曾要求张良拾履,以试验其忍耐力,左后授其《太公兵法》。

2.伊尹:商朝开国功臣。

3.太公:姜太公,即吕尚,周朝开国功臣。

《进学解》1.国子先生:唐代对国子博士的尊称。

唐代主管教育的机构为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负责教学。

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

2.六艺: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3.太学:和国子监一样是国家最高学府。

书院是地方性学府。

中国古代的学校,是按照礼制和规模来称谓的,分为塾、庠、序、泮宫、辟雍等,这些称谓,大抵是在上三代(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并落定为礼制规范。

4.表“贬官、免官”的词语。

(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

②降职并外放。

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2)窜:放逐、贬官。

唐宋八大家散文知识点

唐宋八大家散文知识点

1、卒.然临之而不惊卒同“猝”2、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3、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4、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疲困5、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少厚6、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7、不称.其志气符合8、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取得信用9、此其所挟持..者大,而其志甚远也抱负10、登崇..畯良进,选拔;推崇11、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具备;都;用,被任用12、爬罗剔抉....选拔并培养造就人才....,刮垢磨光13、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追求舍弃14、焚膏油以继晷..以穷年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劳累的样子......,恒兀兀15、独旁搜而远绍.继承16、《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形容文章艰深难懂17、跋前踬后....,动辄得咎形容进退两难。

踬,绊倒18、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消耗,浪费;粮仓19、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批评20、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山脚21、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2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a--n. 深度。

穷:a-- v.走到尽头。

23、则其至.又加少矣v--n.到达的人。

24、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25、常在于险远..。

a- n.险阻僻远的地方。

26、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弄错,使…错。

传:v-n,流传的文字。

名:n-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27、拥火以.入表修饰28、独.其为文犹可识只29、是.岁十月之望.这农历每月十五30、顾.安所得酒乎可是31、履.巉岩,披.蒙茸名词作动词,踩着分开32、玄裳缟衣....黑裙白衣33、听.其所止而休焉听凭34、此三者,吾遗恨..也留下的遗憾35、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推究36、函.梁君臣之首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3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38、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39、其后用兵,则遣从事..告庙官名,这里泛指属官古代祭品,一猪一羊..以一少牢40、负而前驱..走在前面41、翳.长袖遮蔽,掩映(可看作使动用法)42、美可茹.吃43、与其..无悔于后与其……不如……誉,赞扬..有誉.于前,孰若44、黜陟..不闻官员的降职和提升45、趑趄..不前犹豫不前46、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没有才能47、连不得志于有司..主管考试的官员48、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凭吊49、为我谢.曰告诉50、乃能衔.哀致.诚.含着,怀着表达心意51、比.得软脚病近来52、请归取其孥.家眷53、将成家..而致汝安家54、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骤然55、而汝抱无涯.之戚.也边悲哀56、未可以为信.也真实57、死而.有知如果58、不克.蒙其泽矣能59、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同“殓”,给私者穿衣入棺葬时下棺入墓穴60、遇用事者...得罪掌权者61、踔厉风发....形容议论言辞奋发,滔滔不绝62、泛滥停蓄....形容文笔或汪洋恣肆,或深厚凝练63、其俗以男女质.钱抵押64、子本相侔.相等65、故坐.废退因他人获罪而受牵连66、愿以柳易.播交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之基础知识积累《祭十二郎文》一、通假字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_______”,美味食物)2、零丁孤苦(通“_______”,孤苦无靠)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_____”,死)4、敛不凭其棺(通“________”,给死人穿衣入棺)二、一词多义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_______,名词)②诚知其如此(___________,连词)③所谓天者诚难测(__________,副词)2、幸:①皆不幸早世(__________,形容词)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_________,动词)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__________,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_________,介词)4、省:①不省所怙(__________,动词)②汝来省吾(___________,动词)5、孤:①吾少孤(___________,动词)②零丁孤苦(___________,形容词)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___________,名词)6、长:①吾少孤,及长(___________,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___________,形容词)③长吾女与汝女(___________,动词)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___________,动词)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___________,副词)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___________,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___________,使动)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___________,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___________,动词)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___________,动词)②死而有知(___________,名词)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___________,动词)11、其: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___________,代词)②诚知其如此(___________,代词)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___________,副词)④其信然邪?其梦邪?(___________,动词)⑤又可冀其成立邪(___________,代词)⑥其又何尤?(___________,代词)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___________,副词)⑧敛不凭其棺(___________,代词)其的用法其一、代词1. 人称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

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其,代嫂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

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

(其,代十二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示代词。

(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前)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三、连词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词类活用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视茫茫(_____________________)5、将成家而致汝(_____________________)6、强者夭而病者全乎(_____________________)7、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古今异义的词1、将成家而致汝成家:①古:安家。

②今:男子结婚。

2、吾与汝俱少年少年:①古:青年男子。

②今: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

3、志气日益微志气:①义:精神。

②今: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几何:①古:多少。

②今:几何学。

5、少而强者不可保强者①古:强壮的人(生理上)。

②今:坚强的人(心理上)。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①古:成长立业。

②今:创立,有根据。

五、文言句式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6、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

“以”之后省略宾语“之”)7、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

即“汝从我于东”)六、难句翻译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shèng)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李愿归盘谷序》一、通假字1、才畯满前(通“__________”)2、秀外而惠中(通“_________”)二、词类活用1、则树旗旄()2、武夫前呵()3、处污秽而不羞()4、濯清泉以自洁()5、飘轻裾,翳长袖()6、升高而望远()7、美可茹……鲜可食()三、古今异义的词1、进退百官(古今:任免、升降)2、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古今:把持权利)3、奔走于形势之途(古今:地位和权势)四、文言句式1、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被动)2、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宾语前置)3、车服不维,刀锯不加(被动)4、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宾语前置)5、用力于当世者(介宾后置)6、触刑辟而诛戮(被动)7、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定语后置)五、难句翻译①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