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文化常识整理
2021年唐宋八大家文学常识

We end all together, and then start over.整合汇编简单易用(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唐宋八大家文学常识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
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
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
著有《嘉佑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
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世称苏东坡。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
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
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
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
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属今江西),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
“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众,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
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
他的学术和__,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
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叙。
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叙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唐宋八大家1、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宋代的2、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祖籍昌黎,世称谥号“文”,又称。
他是唐代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并称“韩柳”,有“__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简介

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简介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下面小编整理了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河南方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人物生平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二十五岁后,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三十六岁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五十岁后,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五十七岁终。
小升初语文 文学文化常识专题(二)含答案详解 (2)

小升初文学文化常识专题文学文化常识(二)1.(2020某工大附中入学)填空。
“令”是古代用来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____________”字,都属于对别人的尊称。
那么“令尊”“令堂”“令爱”分别指对方的、、。
2.(三2020某铁一中滨河学校入学)填空。
(1)《宿建德江》这首诗是朝诗人写的。
(2)________,视死忽如归!——(3)“唐宋八大家”中唐朝的两位分别是、:(4)《水浒传》中从最初占据水泊梁山的梁山英雄排座次,直至被朝廷招安,梁山寨主先后共有三位,他们是、、。
(5)“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____之口。
(6)“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的主角是。
(7)清朝诗人郑燮借竹言志,用“,”两句来暗喻自己身处艰难环境仍顽强拼搏。
3.(2019某工大附中入学)下列文学常识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A.天文、地理、文学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C.孔子、孟子、老子D.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4.(2019某师大附中入学)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高尔基,苏联作家,他的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散文诗《海燕》等。
B.《出师表》中,诸葛亮以恳切的言辞,向刘禅提出开张圣听、赏罚公平、亲贤远佞的建议。
C.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D.鲁迅的《藤野先生》、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绿》三篇文章的体裁都是散文。
5.(2019某师大附中入学)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B.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
后用“总角”代指儿童。
C.乡试,科举制度中每三年举行的一次全省考试,由秀才去应试,考中者称为“进士”。
唐宋八大家知识点汇总

唐宋八大家知识点汇总“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六先生文集》,因并三苏为一家,所以实际是“八先生文集”。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唐宋八大家知识点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唐宋八大家知识汇总101韩愈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韩愈比较著名的散文有《师说》、《马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
02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代表作有《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溪居》、《江雪》、《渔翁》。
03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北宋诗文的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影响力最大的一篇文章是《醉翁亭记》。
04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王安石。
影响力比较大的作品有《登飞来峰》、《泊船瓜洲》、《梅花》等。
05曾巩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代表作有《墨池记》、《游山记》、《醒心亭记》等。
06苏轼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其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中国古代唐宋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唐宋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唐宋文学常识1.《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大量运用了赋、比、兴表现手法,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2.《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
3.《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
5.《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
6.《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7."楚辞"是由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作家作品共16篇,编辑而成。
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招魂》《九歌》《怀沙》《哀郢》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离骚》。
8.《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前145~前90),今陕西韩城人。
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划时代的伟大创造,其记事时间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总结了我国古代3000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历史,被称为我国第一部"正史",在史学、文学、哲学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作者班固(32~92),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
《汉书》记载两汉230年间的历史。
10.所谓"乐府双璧":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合称,汉代古乐府民歌(汉乐府)中最著名的两大代表作。
11.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唐宋八大家散文知识点

1、卒.然临之而不惊卒同“猝”2、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3、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4、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疲困5、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少厚6、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7、不称.其志气符合8、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取得信用9、此其所挟持..者大,而其志甚远也抱负10、登崇..畯良进,选拔;推崇11、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具备;都;用,被任用12、爬罗剔抉....选拔并培养造就人才....,刮垢磨光13、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追求舍弃14、焚膏油以继晷..以穷年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劳累的样子......,恒兀兀15、独旁搜而远绍.继承16、《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形容文章艰深难懂17、跋前踬后....,动辄得咎形容进退两难。
踬,绊倒18、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消耗,浪费;粮仓19、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批评20、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山脚21、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2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a--n. 深度。
穷:a-- v.走到尽头。
23、则其至.又加少矣v--n.到达的人。
24、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25、常在于险远..。
a- n.险阻僻远的地方。
26、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弄错,使…错。
传:v-n,流传的文字。
名:n-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27、拥火以.入表修饰28、独.其为文犹可识只29、是.岁十月之望.这农历每月十五30、顾.安所得酒乎可是31、履.巉岩,披.蒙茸名词作动词,踩着分开32、玄裳缟衣....黑裙白衣33、听.其所止而休焉听凭34、此三者,吾遗恨..也留下的遗憾35、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推究36、函.梁君臣之首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3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38、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39、其后用兵,则遣从事..告庙官名,这里泛指属官古代祭品,一猪一羊..以一少牢40、负而前驱..走在前面41、翳.长袖遮蔽,掩映(可看作使动用法)42、美可茹.吃43、与其..无悔于后与其……不如……誉,赞扬..有誉.于前,孰若44、黜陟..不闻官员的降职和提升45、趑趄..不前犹豫不前46、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没有才能47、连不得志于有司..主管考试的官员48、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凭吊49、为我谢.曰告诉50、乃能衔.哀致.诚.含着,怀着表达心意51、比.得软脚病近来52、请归取其孥.家眷53、将成家..而致汝安家54、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骤然55、而汝抱无涯.之戚.也边悲哀56、未可以为信.也真实57、死而.有知如果58、不克.蒙其泽矣能59、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同“殓”,给私者穿衣入棺葬时下棺入墓穴60、遇用事者...得罪掌权者61、踔厉风发....形容议论言辞奋发,滔滔不绝62、泛滥停蓄....形容文笔或汪洋恣肆,或深厚凝练63、其俗以男女质.钱抵押64、子本相侔.相等65、故坐.废退因他人获罪而受牵连66、愿以柳易.播交换。
文学常识大全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唯一的长篇抒情散文。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13、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4、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过秦论》。 15、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 16、《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 17、汉代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采集、整理、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知识点大全【共10页】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知识点梳理留侯论1.重点词语⑴必有过人之节(节操、操守)⑵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⑶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通“猝",突然)⑷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哪里)⑸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微:隐约;见:通“现”,显露,表现)⑹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利用)⑺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⑻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⑼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与“迎"是同义,欢迎)⑽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⑾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就、完成)⑿臣妾于吴者(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2.一词多义⑴过①必有过人之节(超过,超越)②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错)⑵见①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同“现”,动词,显露、表现)②匹夫见辱,拔剑而起(介词,被)⑶其①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代词,他,他的)②彼其能有所忍(助词,常用在“彼"之后)③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④非子房其谁全之?(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3.古今异义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怀有的抱负)⑶其身之可爱(值得爱惜)⑷其君能下人(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⑸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4.词类活用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⑶臣妾于吴者(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
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奴仆)⑷油然而不怪者(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⑸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均为使动用法。
惊:使……受惊。
怒:使……发怒。
)⑹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5.固定短语⑴所以“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毁》1.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又人称“韩吏部”。
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2.君子:指旧时贵族阶级士大夫。
3.三皇:燧人、伏羲、神农。
4.五帝:颛顼、帝喾、尧、舜、大禹。
《桐叶封弟辩》1.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朋党论》1.四凶:尧时共工、驩兜、三苗、鲧合称“四凶”。
2.糕、夔、后稷和契,四人都是舜的大臣,分别掌管刑法、音乐、农事、教育。
后稷和契分别是周人和殷人的祖先。
《留候论》1.圯上之老人:黄石公,相传他曾要求张良拾履,以试验其忍耐力,左后授其《太公兵法》。
2.伊尹:商朝开国功臣。
3.太公:姜太公,即吕尚,周朝开国功臣。
《进学解》1.国子先生:唐代对国子博士的尊称。
唐代主管教育的机构为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负责教学。
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
2.六艺: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3.太学:和国子监一样是国家最高学府。
书院是地方性学府。
中国古代的学校,是按照礼制和规模来称谓的,分为塾、庠、序、泮宫、辟雍等,这些称谓,大抵是在上三代(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并落定为礼制规范。
4.表“贬官、免官”的词语。
(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
②降职并外放。
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2)窜:放逐、贬官。
如韩愈《进学解》:暂为御使,遂窜南夷。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道。
(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
(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
如①《晋书卷二十八》: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
②《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何间相。
③《晋书卷二十八》: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如《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9)黜、绌:废掉官职。
如①《国语·晋语一》:(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②《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
③高启《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10)免:罢免官职。
如《史记·吕后本纪》:王陵遂病免归。
(11)夺:削去,罢免。
《日喻》1.声律: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汉字单音节的特点,三国时李登作《声类》,以宫、商、角、徵、羽分韵,首以五声配字音。
:文中指诗赋。
《丰乐亭记》1.五代:唐崩溃后相继建立在黄河流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越州赵公救灾记》1.鳏寡孤独: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
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
孤:年幼丧父的孩子。
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2.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晦指每月农历月末。
望:每月农历十五;既望:每月农历十六。
【以花命名各月份诗意别称】正月——柳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十一月——葭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腊月——梅月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3.致仕:表示辞官退休。
致有“交出”、“交还”之意。
致事、致政、致位、致禄。
表示辞官退休的词语还有乞骸骨、解印、解佩、解冠、解绶、解龟、初衣(做官前穿的衣服)、投冠(古代做官必戴冠,投冠表示辞去官职)、挂冠、挂绶、释绂(系印章的丝绳)、释冕(古代官吏所戴的礼帽)《黄州快哉亭记》1.舍:古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我国古代表示长度的词语主要有:寸、尺、咫、寻、常、仞、丈、步、里、舍。
《钴鉧潭西小丘记》1.匝旬:周旬,即十天。
一个月分三旬,为上旬、中旬、下旬。
又有十岁为一旬。
《游褒禅山记》1.浮图:梵语音译,对佛或佛教徒、佛塔的称呼,也专指和尚。
也作浮屠佛图。
《伶官传序》1.《五代史记》:欧阳修撰写,记载了公元907年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
2.少牢: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战国策目录序》1.战国策:西汉刘向整理编订,主要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言行。
2.二帝三王:古代儒者以唐尧、虞舜为二帝,以夏禹、商汤和周文、武三代之王为三王。
3.苏秦:战国时期洛阳人,曾游说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合纵攻秦。
4.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辅佐秦孝公推行变法,封于商。
5.墨子:春秋战国之际宋国人,思想家,提倡“兼爱”、“薄葬”。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1.误承圣问:没有能力接受圣上的垂问。
误承,在正式场合的客套用语,表示辜负。
2.中国:中原地区。
3.藩镇:地方节度使,掌握军政大权,成为分裂割据势力。
文中指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藩镇大将石守信等的兵权。
4.相坐之法:被荐者犯了罪,推荐的人也要连带论处。
5.闾巷之人:平民百姓。
6.监司台阁:指监司、御史台、龙图阁等官位。
监司,宋朝设转运使,管理国家财赋运输,后兼理边防、狱讼,负责监察各州郡,叫监司。
御史台,主管监察机关。
龙图阁,收藏皇家图书兼备皇帝顾问的机构。
7.升遐:皇帝去世。
8.取进止:是写给皇帝的奏章上的套语,相当于“请裁夺”。
9.奏:是“进”的意思,奏议是古代臣吏进言、进谏和政论类文章的总称。
奏、奏议、奏疏、奏状、奏札、对策、上书等皆可以归入奏议的范围。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1.小学: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
2.不悉:不详细,书信末尾套语,表示其余的事不细说了。
《答司马谏议书》1.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旧时书信结尾客套语。
不任,不胜。
区区,谦辞,用于自称。
《上枢密韩太尉书》1.执事:手下办事的人。
这是旧时书信中的敬辞,不直接称呼对方,表示尊敬。
2.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段太尉逸事状》1.领行营节度使:领,兼任。
2.火伍:泛指队伍。
古代兵制,五人为伍,十人为火。
3.晡食:晚餐。
晡,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
按顺序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4.司农卿:为司农寺长官,掌国家储粮用粮事物。
5.太史氏:史官。
6.传状:古代人物传记大致包括传、行状、碑志等体裁。
“传”肇始于司马迁《史记》中的史传。
“状”,即:“行状”,原是在请人撰写墓志铭或上报史馆时提供的逝者生平资料后来演变为传记的一种,记录人物逸事逸闻的则称为“逸事状”。
《祭十二郎文》1.季父:排行最小的叔父。
伯(孟)、仲、叔、季。
2.薨:去世。
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僧侣--圆寂\坐化\羽化\涅盘。
道家--驾鹤西游3.万乘之公相万乘,指天子。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公,三公。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相,宰相。
4.终丧:古礼,人死三年除服,称终丧。
5.尚飨:古代祭文结语,意为希望死者灵魂来享用祭品。
6.祭文:是古人为祭奠去世的亲朋好友而写的文章,用来表达对亲友逝世的哀痛惋惜之情并祈请逝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自唐宋始,祭文成为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文体。
《柳子厚墓志铭》1.皇考:死去的父亲。
生曰父,死曰考。
2.太常博士:太常寺属官,掌宗庙礼仪。
3.博学宏词:唐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属于制科。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4.集贤殿:又名集贤书院、集贤殿书院,中国唐代收藏典籍之所。
5.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或对父母长辈的称呼。
口语中,丈夫或妻子尊称自己的配偶,也叫大人;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来指代父母。
6.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
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碑文刻写好后放置于墓穴中。
也叫墓志、墓铭、墓记。
《泷冈阡表》1.阡表,墓表,记叙死者事迹、褒扬其功德的文体。
阡,墓道。
2.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
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
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
立于墓前,也叫墓碑或墓表。
3.三世:曾祖、祖、父母三世。
也指夏、商、周三皇时期。
4.郊:古代郊为祭天大典,皇帝多于此时对大臣加官以示恩宠。
5.路:“路”宋朝的省级区划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