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与消化系统药物

我们国家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不是自愿的, 而是法律法规赋予我们的一项神圣职责,对于 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报告工作中发现的药品 不良反应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2. ADR监测工作的必要性
2.1 药品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药品因素:药理、剂量、用药方法、剂型、赋形剂、 质量等。 机体因素:人种差异、性别、年龄、病理状态、 营养、血型、个体差异。 2.2 药品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其局限性表现在药物 上市前所做的各项动物试验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 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动物实验:动物在遗传、代谢、酶系统、行为表现、 精神活动等方面与人类有很大的差异。 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病例少、观察对象的样本量 有限,一些少见的不良反应在上市前研究中很难发现;
5.1965 ~1972 年日本用氯碘喹预防肠道感染, 引起亚急性神经炎、运动麻痹即著名的“ SMON” 事 件,患者达7800多人,死亡350多人。到1970年确 认后停止使用。 6. 1966~1972年,母亲孕期用己烯雌酚防治先 兆流产,引致美国 300多例少女患阴道腺癌,潜伏 期十余年。 7.1970~1979年,英国发现β -受体阻滞剂心 得宁治疗心率失常导致眼-皮肤-粘膜综合症,这 是在每年约有100万患者使用规模下发现的
过量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以引起胃出 血,溃疡和穿孔。有人综合71份医学文献资料, 共计3064名服用皮质激素类药物者,消化性溃 疡的发生率为1.8%,而对照组为仅为0.8%,服 用皮质激素者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 对照组。穿孔性消化道溃疡多发生在接受皮质 激素药物治疗1周内。 茶碱类药物也会引起胃出血和穿孔,主要与其 增加胃酸分泌有关。钾盐可以损伤胃肠道黏膜, 引起小肠穿孔和出血;安体舒通、利血平、胍 乙啶、胍生都可以引起胃溃疡;此外,氯喹、 替尼酸、华法林等也有引起胃出血的报道。
老年人死于药源性疾病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老年人药源性疾病的常见 类型 老年人药源性疾病的治疗 与护理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药源性疾病概述
老年人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措施
老年人药源性疾病的社会 影响与挑战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药源性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药源性疾病: 由药物引起的 疾病,包括药 物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常见的消化系 统药源性疾病 包括胃炎、胃 溃疡、十二指 肠溃疡、腹泻、
便秘等。
老年人由于生 理机能减退, 对药物的耐受 性降低,更容 易发生消化系 统药源性疾病。
预防消化系统 药源性疾病的 关键在于合理 用药,避免药 物滥用和药物
相互作用。
其他类型
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 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 肾结石等
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共同探讨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共享研究成果和经验 推动政策制定和实施,提高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关注老年人健康需求与权益
研究老年人常见 疾病和健康问题
制定针对老年人 的健康政策和措 施
提高老年人健康 意识和自我保健 能力
引入专家:邀请 国内外知名专家 进行讲座和指导, 提高医疗团队的 专业水平
建立考核机制: 制定医疗团队考 核标准,定期对 医疗人员进行考 核,确保医疗团 队专业水平不断 提高
加强交流与合作: 鼓励医疗团队与 其他医疗机构进 行交流与合作, 共享经验和资源, 提高医疗团队的 专业水平。
推动多学科合作与交流
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卡马西平等,可能导致头晕、嗜睡、共济失调等 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可能导致失眠、焦虑、头痛等 抗帕金森药物:如左旋多巴、溴隐亭等,可能导致恶心、呕吐、头晕等
老年人要警惕药源性疾病

6求医问药人到了老年,由于身体免疫功能的下降,难免会患上这样或那样的疾病。
有些老人由于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所以常常要同时服用几种甚至十几种药物。
长此以往,他们很容易患上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又叫做药物诱发性疾病,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引发的某些疾病。
通俗地说,药物给人体造成的不良反应,轻的叫做副作用,重的就叫做药源性疾病。
如链霉素与庆大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耳聋,抗肿瘤药物博来霉素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广谱抗生素会造成伪膜性肠炎,降压药肼屈嗪可引起药物性红斑狼疮等,这些都属于药源性疾病。
可见,药源性疾病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是老年人尤应高度警惕的疾病。
那么,药源性疾病为什么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呢?一、老年人对药物的吸收不足人到了老年,消化功能会减弱(如胃肠黏膜的细胞数量减少、消化道蠕动功能降低、胃酸分泌减少等),这就会影响老年人对所服药物的吸收,使一些药物长时间地滞留在其体内,从而会导致老年人患上药源性疾病。
二、药物在老年人体内难以正常代谢药物进入人体后要在肝脏内进行氧化、还原和水解。
但由于老年人的肝功能下降,很容易使药物发生变态反应,从而使其发生过敏和中毒。
三、药物在老年人体内排泄较慢药物进入人体后要经过肾脏进行排泄。
但由于老年人的肾功能减退,其肾小球的滤过率和肾的血流量减少,使药物的排泄受到限制,导致大量的药物在其体内积蓄,从而易引发药源性疾病。
四、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分布不均匀由于老年人体内的水分和肌肉组织在减少,脂肪所占的比例相对增加,使一些亲脂性药物很容易积蓄在其脂肪内,从而易导致亲脂性药物中毒。
药源性疾病在临床上可分为多种类型,其症状也大不相同。
其中老年人易患的药源性疾病有以下几种:一、过敏性药源性疾病在该病的早期,患者常出现发热、皮疹、浮肿、嗜酸性细胞增多等情况,严重时患者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常引起该病的药物有青霉素、保泰松、消炎痛、炎痛喜康等。
二、功能性药源性疾病该病患者可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情况。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用药注意事项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用药注意事项[摘要]文章对消化系统疾病常见不合理用药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用药注意事项。
[关键词]用药安全中图分类号:r18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7-0218-01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上十分常见。
据统计,胃肠病和肝病引起的疾病负担占所有疾病的1/10。
随着医学的发展、发病机制的不断阐明及新药的开发应用。
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出现了新的进展。
然而随着消化系统疾病用药品种和联合用药的日益增多。
不合理用药现象亦随之出现,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
增加了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现将消化系统疾病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如下:一、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合用肠源性腹泻常与肠道菌群失调、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有关,这时微生态制剂是临床上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
常用的活菌制剂有两类:一是使用需氧菌消耗肠道内氧。
使之成为厌氧环境,促使厌氧菌生长,从而恢复菌群的平衡,该类药物有地衣芽胞杆菌活菌制剂、酷酸菌、蜡样芽胞杆菌活菌制剂等。
另一类则直接补充肠道正常菌。
如双歧杆菌活菌制剂。
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制剂等。
活菌制剂原则上不与抗生素合用,以免影响疗效。
若需同时应用抗生索以控制严重感染,可错开服药时间,或考虑应用死菌制剂,如嗜酸乳杆菌制剂、乳酸菌素等,该类药物不受抗生素的影响。
二、抑酸药与胃黏膜保护剂(铋剂和硫糖铝)合用抑酸药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常用药物,通常包括h2受体阻断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沙替丁、和罗沙替丁等和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等。
本类药物主要是抑制酸的制造和分泌或对进入胃囊的h+进行中和而使胃内ph值升高。
而铋剂如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需在胃酸的条件下形成保护层覆盖于溃疡面上,阻止胃酸、酶及食物对溃疡的侵袭,促进黏膜再生和溃疡愈合。
硫糖铝也需要在酸性环境下才能离解为八硫酸蔗糖聚合成不溶性的胶体而发挥黏膜保护作用。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食管:食管炎症(包括真菌性食管炎)、 食管溃疡、食管穿孔、食管狭窄
胃:NSAIDs相关胃病、类固醇溃疡、胃
穿孔、急性胃粘膜病变、胃息肉增生、 胃肿瘤
肠道:NSAIDs相关肠病、NSAIDs相关
性胶原性结肠炎、假膜性肠炎、出血性 结肠炎、结肠黑变病、麻痹性肠梗阻、
肠穿孔、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胃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一、概述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Drug-induced digestive diseases,DIDD)是常见的药源
性疾病,发病率占所有药源性疾病的20%40%,仅次于药源性皮肤损害,但有部分 资料显示其发生率高于皮肤损害,居药物
不良反应的首位。
二、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
药物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之一,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腹泻、喷
射性水样便,1天数次或数十次,用庆大 霉素、呋喃唑酮等治疗无效。
(四)药源性肠梗阻
药源性肠梗阻是由于药物不良反应
引起肠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致肠内
容物运行受阻,常见的有腹痛、腹胀、 停止排便等。 致病药物有NSAIDs、抗精神病药、 抗肿瘤药、抗凝剂、抗胆碱能药等。
抗精神病药大量或长期应用时,通
口服避孕药、头孢曲松等长期应用
可并发胆囊结石、胆囊炎。
(五)药源性腹泻
药源性腹泻常表现为水样便、糊状
便、脂肪泻、粘液脓血便、血性水样便,
或可见假膜,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腹胀。
致病药物有两大类:
抗生素类常见如林可霉素、氨苄西 林、头孢菌素等,可引起假膜性肠炎、
急性出血性结肠炎等;
非抗生素类如抗肿瘤药物、西沙必 利、牛黄等。
感受器、胃肠壁机械感受器、咽部感觉
药源性胃肠疾病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口服给药是最方便,最容易被患者接受的途径。
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而作用于全身,或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局部,因而最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据报道,药物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约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20%~40%。
ADRS可累及消化系统各部分,导致消化道黏膜完整性受损,消化管运动、腺体分泌功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药物不良反应作为消化系统药源性疾病的病因之一,它所引起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病毒、细菌、饮食、肿瘤、精神因素等)所致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几乎涉及消化系统疾病的所有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血、便血、黄疸、便秘等。
此外,还可出现发热、皮疹、乏力、肌痛、关节痛等消化系统以外的症状,也可能同时出现其他系统药源性损害症状。
其涉及器官包括食管、胃、肠道、肝脏、胆囊、胰腺、腹膜等。
一、药物引起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及症状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所引起的消化系统各器官严重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特别是药物性肝损害最常见,通常将药物对消化系统一般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在内。
一般情况下,口服药物从口腔经食管很快到胃,很少引起食管不良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药物可引起食管黏膜损害,此称药源性食管疾病。
药源性食管疾病常见表现形式有食管炎或食管溃疡,有时并发食管出血、狭窄、穿孔、食管感染等。
表现形式多样,程度轻重不一,但都有相似的起病过程。
通常在服药后4-12h 内出现突发胸骨后疼痛、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
胸骨后疼痛多呈持续性,进食不能缓解,反而加重。
可向颈、背、上肢等部位放射,可伴有咽喉部异物感及紧缩感。
a.一般反应。
很多药物都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的刺激反应,也是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
b.胃肠道黏膜炎症。
各类细胞生长抑制剂因能抑制细胞增殖影响上皮的修复而引起口腔炎、舌炎、食道炎及肠炎等。
伪摸膜性肠炎多见于广谱抗生素诱发的二重感染。
c.吸收不良综合征。
因为药物作用可引起小肠的消化与吸收功能受损,使食物中多种营养成分不能进入组织而从粪便中过量地排泄。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揭示了药物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肠道微生物在药源性消化系
统疾病中的作用。
临床研究进展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的流 行病学研究
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不同 药物与消化系统疾病之间的关联及其影响因 素。
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研究
针对不同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开展了诊断方法和 治疗策略的研究,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目录
•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 常见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
疗 •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不良反应
与应对
目录
•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与管 理
•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进展与 展望
01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是指由于药 物使用不当或药物不良反应引起 的消化系统疾病。
提高临床研究的严谨性和 可重复性
加强临床研究方法学的规范和 标准化,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 度和可重复性。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共同应对药源性消化系统疾 病的挑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进 展与展望
基础研究进展
01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深入探讨了药物对消化系统的具体作用机制,包括对胃肠道黏膜、消化
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
02Βιβλιοθήκη 药物代谢与排泄研究针对不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进行了研究,为预防和治疗药源
性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03
药物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
记录
保留用药记录和医疗记录, 以便在出现不良反应时进 行追溯和分析。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口服给药是最方便,最容易被患者接受的途径。
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而作用于全身,或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局部,因而最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据报道,药物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约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20%~40%。
ADRS可累及消化系统各部分,导致消化道黏膜完整性受损,消化管运动、腺体分泌功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药物不良反应作为消化系统药源性疾病的病因之一,它所引起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病毒、细菌、饮食、肿瘤、精神因素等)所致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几乎涉及消化系统疾病的所有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血、便血、黄疸、便秘等。
此外,还可出现发热、皮疹、乏力、肌痛、关节痛等消化系统以外的症状,也可能同时出现其他系统药源性损害症状。
其涉及器官包括食管、胃、肠道、肝脏、胆囊、胰腺、腹膜等。
一、药源性食管疾病1. 致病药物及临床表现一般情况下,口服药物从口腔经食管很快到胃,很少引起食管不良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药物可引起食管黏膜损害,此称药源性食管疾病。
药源性食管疾病常见表现形式有食管炎或食管溃疡,有时并发食管出血、狭窄、穿孔、食管感染等。
表现形式多样,程度轻重不一,但都有相似的起病过程。
通常在服药后4-12h 内出现突发胸骨后疼痛、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
胸骨后疼痛多呈持续性,进食不能缓解,反而加重。
可向颈、背、上肢等部位放射,可伴有咽喉部异物感及紧缩感。
常见药物有:(1)抗菌药物是引起药源性食管损害最常见的药物。
化学性刺激是主要原因,其食管损害常不严重。
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甲氧苄氨嘧啶、麦迪霉素、利福平等均有导致食管损害的报道,其中多西环素是引发食管损害频率最高的抗菌药。
(2)氯化钾由于氯化钾对食管黏膜的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可引起食管黏膜渗出、出血、溃疡和狭窄,甚至穿孔,无论氯化钾缓释片或肠溶片,均可引起严重食管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 药源性便秘
药物抑制或损害肠壁自主神经、干扰肠道平滑肌运动、 药物的成团反应、药物对肠道内环境的改变等可致药源性便 秘,常见药物有止痛剂、麻醉剂、抗胆碱能药、抗肿瘤药、 含阳离子制剂(铋剂、硫酸钡、硫糖铝)等。
一、概述
药物引起的损害,也和其他病因引起的损害一样,有其 流行病学特点。有潜伏期、发病机制、组织学改变、临床表 现及不同预后。
一、概述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Drug-induced digestive diseases,DIDD)是常见的药源性疾病,发病率占
所有药源性疾病的20%-40%,仅次于药源性皮肤损
二、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病因
(7)中药:据统计有数十种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有报 道可致肝脏、胃肠道损害。常见的有大黄、雷公藤、决
明子、苦参、牡蛎、何首乌、鱼胆、乌头及壮骨关节丸
、雷公藤片等.
三、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发病机理
DIDD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认为主要由A型 和B型不良反应所致,其中A型不良反应约占70%,B型不 良反应约占30%.
药物直接或间接损伤消化道粘膜,引起粘膜糜 烂、溃疡或血管破裂导致呕血与便血,少数患者可表现 为消化道大出血。 致病药物有NSAID、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抗生素 和抗凝剂等。
(三)药源性呕血、便血
NSAIDs是消化性溃疡的三大主要病因之一。而上消 化道出血是NSAIDs致胃肠损害最严重的并发症。 不同的NSAIDs在治疗剂量下对胃肠道损伤的危险性 程度有很大不同。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姜 政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一、概述
药源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 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 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一、概述
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剂量过大导致的药理作用或
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疾病。这一类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肝毒性药物分为本质性肝毒素和特异体质性肝毒素2
类.
三、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发病机理
本质性肝毒素常常发生在较短时间内,即会引起典型 的急性肝损害,与剂量相关,而与个体的敏感性无关.
这一类药物绝大多数是药物经细胞色素P450作用产生
毒性代谢产物如亲电子基、自由基等,后者与肝细胞内大 分子物质共价结合或产生活性氧基团而致细胞膜脂质的过 氧化,最终导致肝细胞坏死. (如2.硝基丙酰、三氯乙烷 及醋氨酚等)
(三)药源性呕血、便血
急性胃粘膜病变
(三)药源性呕血、便血
急性胃粘膜病变
(三)药源性呕血、便血
急性胃-食管粘膜病变
(三)药源性呕血、便血
胃角溃疡
(三)药源性呕血、便血
十二指肠溃疡
(三)药源性呕血、便血
胃溃疡伴活动性出血
(三)药源性呕血、便血
十二指肠溃疡伴活动性出血
(三)药源性呕血、便血
(二) 药源性恶心、呕吐
非常常见,药物刺激胃肠粘膜化学感受器、胃 肠壁机械感受器、咽部感觉神经或直接作用于呕吐中 枢引起。 抗肿瘤药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最高,大剂量顺铂
几乎达100%,环磷酰胺、甲氨蝶呤60%-90%,但长春新
碱小于10%,一些抗生素、麻醉药及洋地黄类药也常致 恶心、呕吐。
(三)药源性呕血、便血
药物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之一,所引起
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病因(病毒、细菌、饮食、肿瘤、
精神因素等)所致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基本相
似,几乎涉及消化系统疾病所有症状.
(一)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
通常在服药4-12小时内出现突发性胸骨后疼痛、 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 见于药源性食管炎和食管溃疡等.
(一)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
(四)药源性腹痛
结肠黑变病可能与长期滥用蒽醌类泻剂(如潘泻叶、 大黄等)有关,多数患者可有腹痛、腹胀等非特异表现。 口服避孕药、头孢曲松等长期应用可并发胆囊结石、 胆囊炎。
(五)药源性腹泻
药源性腹泻是由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大便次数增
多及粪便性状改变。临床特点包括水样便、糊状便或见有假
膜。
致病药物有两大类: 抗生素类常见如林可霉素、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等,可引 起假膜性肠炎、急性出血性结肠炎等; 非抗生素类如抗肿瘤药物、西沙必利、利尿剂、牛黄等。
有氟尿嘧啶、紫杉烷类、喜树碱、羟基脲、甲次 或数十次,用庆大霉素、呋喃唑酮等治疗无效。
(五)药源性腹泻
Martin等报道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 托拉唑)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腹泻,其次是恶心、呕吐及腹痛,
但其发生率极低,在标准化1000d的使用中约0.17~0.39d
(三)药源性呕血、便血
(三)药源性呕血、便血
每日消化道出血
*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 黑粪 * 呕血 * 出现全身症状 >5-10ml 50-100ml 250-300ml 400-500ml
* 周围循环衰竭
◆ 判断大出血最有价值的标准(BP\HR) ◆ BP<80mmHg,HR >120次/分
>1000ml
(三)药源性呕血、便血
常规剂量下,布洛芬最小,若以布洛芬的毒性为1.0,
双氯芬酸2.3、阿斯匹林4.8、萘普生7.0、吲哚美辛8.0、
吡罗昔康(9.0)。
长期口服NSAIDs的消化性溃疡发生率为10%-25%,服 药者胃溃疡发生率比一般人群大40倍,十二指肠溃疡发生 率大8倍左右。
(三)药源性呕血、便血
害,但有部分资料显示其发生率高于皮肤损害,居 药物不良反应的首位。
二、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病因
导致DIDD的药物种类较多,根据临床报道,可分为以下 几类: (1)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头孢菌素类、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均可致药源性肝病;长期应用林可霉素、
头孢菌素、氨苄西林等可致假膜性肠炎.
二、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病因
三、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发病机理
特异体质性肝毒素见于大多数肝毒性药物,该类药
物引起的肝损害与剂量无关而与个体的敏感性有关。特
异体质性肝毒素引起的肝损伤的潜伏期变化很大,可在 摄取药物后数月才发病,一般损害程度为轻中度,较少
引起严重肝损害。这类药物有氟烷、异烟肼、美芬妥英
和氯丙嗪等.
四、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
糖皮质激素诱发的溃疡往往是多发性的,且多伴有
出血等。
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中,泼尼松占4.98%,
氢化可的松占3.62%,地塞米松占1.81%,以3~14岁儿
童为多见,占73.8%。
(三)药源性呕血、便血
糖皮质激素致溃疡作用与用药量密切相关,当泼尼松 每天≥20g时,容易发生溃疡; 糖皮质激素致溃疡作用与服药方式关系甚大,长期或 每日多次服药者易发生不良反应,而采用隔日或清晨顿服, 其溃疡发生率较低。
胃-食管静脉曲张伴活动性出血
(四)药源性腹痛
药源性腹痛约占临床用药全部副作用的20%左右,常 见于药物引起的消化道炎症、溃疡、出血、穿孔、胃肠道运 动异常等。药源性胰腺炎、胆囊炎以腹痛为主要表现。 致腹痛的常见药物有抗生素类、NSAIDs、抗肿瘤药等。
(四)药源性腹痛
有研究发现磺胺异恶唑、柳氮磺胺吡啶等可诱发 急性胰腺炎。 止痛药、四环素、钙剂、硫唑嘌呤及利尿剂、雌激 素、糖皮质激素、甲硝唑、H2-受体阻止剂(甲氰咪呱、 雷尼替丁、法膜替丁)等均被证实可引发胰腺炎。
NSAIDs相关性胃肠病的发生机制与NSAIDs的局部毒性 和系统作用有关,NSAIDs直接通过黏膜表面进人上皮 细胞,干扰细胞代谢,导致细胞破裂及死亡。实验研究证
实NSAMDs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从而
消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
三、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发病机理
不同药物引起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不同,往往与药物 致胰腺变态反应、直接毒性损害、高脂血症、高钙血症 、堵塞胰管、影响胰腺血液供应等有关.
(2)抗结核药:已知抗结核药中除链霉素外,大部分可 对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其中异烟肼、吡嗪酰胺对肝脏 损害较大,在联合用药时更易发生。
二、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病因
(3)NSMDs:临床应用广泛,目前全世界每天有3000万
人使用,因此NSMDs相关性胃肠病发生相应增多.
(4)激素类药物: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
1 肝细胞毒损害
(1)肝炎型 黄疸出现前可有乏力、纳差、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尿色 深等前驱症状,但一般无发热。肝脏可肿大伴有压痛。ALT 明显增高,严重者可有肝衰竭,并发肝性脑病而死亡;轻症 可为无黄疸性肝炎。
肝脏的病理学改变轻重不一,类似于一般的病毒性肝炎,
(七) 药源性肝病临床表现
抗菌药物如多西环素、红霉素、阿莫西林、利福
平等常引起药源性食管疾病,主要为化学性刺激,损
害并不严重,多西环素的损害频率最高。 NSAIDs如阿斯匹林等也常引起药源性食管疾病。 氯化钾、硫酸亚铁、普萘洛尔、泼尼松等也可引 起药源性食管疾病。
(一)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
(一)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
(一)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
(三)药源性呕血、便血
抗菌药物对胃粘膜的损害为化学性刺激所致,最易发生 不适的有四环素、红霉素。 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可引起过敏性肠粘膜水肿,导致消 化道出血。 甲硝唑可使上消化道粘膜损伤,引起严重的腹痛、黑便。
(三)药源性呕血、便血
抗真菌药伊曲康唑可引起上腹不适、恶心。 抗肿瘤药物因应用剂量大疗程长、且多采用联合用药, 导致消化道损害十分常见,据报道甲氨蝶呤、6-巯嘌呤、 环磷酰胺均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三、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发病机理
中药所致DIDD可能与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中药的某些 成分致机体发生过敏反应有关,其作用机制正在进一步 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