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病讲座
中药调理脾胃讲座心得体会

一、讲座背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脾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提高人们对脾胃健康的认识,普及中药调理脾胃的知识,我国某知名中医药研究机构举办了一场关于中药调理脾胃的讲座。
我有幸参加了此次讲座,收获颇丰,现将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二、讲座内容本次讲座邀请了我国著名中医脾胃病专家进行主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专家详细介绍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包括消化、吸收、转化水谷精微等。
同时,针对脾胃的病理变化,分析了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脾胃气滞等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
2. 中药调理脾胃的原理与方法专家阐述了中药调理脾胃的原理,即通过调整脾胃的升降、寒热、虚实等病理状态,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
接着,介绍了中药调理脾胃的常见方法,如疏肝解郁、健脾益气、清热解毒、化湿止泻等。
3. 常见中药调理脾胃的药物及配方专家列举了调理脾胃的常用中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连、黄芩、白芍、当归等。
并针对不同体质和病情,给出了相应的中药配方。
4. 脾胃保健与饮食调养专家强调了脾胃保健的重要性,指出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对脾胃健康至关重要。
同时,介绍了适合脾胃虚弱者的饮食原则,如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避免生冷油腻等。
三、心得体会1. 提高对脾胃健康的认识通过本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脾胃健康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与人体免疫力、精神状态等方面密切相关。
因此,关注脾胃健康,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学习中药调理脾胃的方法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中药调理脾胃的原理、方法和常用药物。
这些知识让我对中药调理脾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在日常生活中调理脾胃提供了理论依据。
3. 重视脾胃保健与饮食调养讲座强调脾胃保健的重要性,指出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对脾胃健康至关重要。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脾胃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障身体健康。
治疗脾胃病经验ppt课件

(七)辛开苦降 半夏泻心汤
辩证要点: 1、虚:脾气虚、胃阳弱----乏力、便溏、泄泻; 2、实:气机升降失常----胃脘痞满、腹胀; 3、寒:胃阳不足----恶食生冷、脘腹冷痛; 4、热:脾胃纳运不健、食积化热上蒸----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
胃喜通降而恶壅滞,故治疗上以通降为要。
通降:调畅气血,疏其壅塞,散其郁滞,承胃腑 通降下行之性,使气机调畅。
通降十法
理气通降(气滞) 加味香苏饮 化瘀通络(血瘀) 气:金延香附汤;血:猬皮香虫汤 通腑泻热(热结) 承气汤类 实 散寒通阳(寒凝) 良附丸 平肝降逆(肝郁) 旋覆代赭石汤 导滞降胃(胆扰) 董式清胆和胃汤 辛开苦降(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
(八)升清降浊 中气下陷,症见体瘦纳少,食则不运,腹胀如坠,病久不愈。 积劳积损,脾胃损伤,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虚运化无权,胃失和降,虚中夹滞。 脾胃同治,升降并调。 常用方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升麻、柴胡、大腹皮、枳壳 腹胀便稀:以升清为主; 腹胀便干:以降浊为主。
(九)辛甘通阳
谢谢
(二)化瘀通络
多气多血
瘀血胃痛
初起在气,以胀为主------金延香附汤;
久则入络,以痛为主----猬皮香虫汤。
猬皮香虫汤: 炙刺猬皮:祛瘀止痛,活血止血 炒九香虫:通滞气,壮元阳
五灵脂 川楝子、延胡索 乳香、没药
胃宜降则和,腑以通为补。治疗血瘀重型胃痛。
行气活血止痛
(三)通腑泄热 胃中积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者
(七)辛开苦降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炙)三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中医胃肠讲座心得体会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医胃肠健康的讲座,由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主讲。
这次讲座让我对中医理论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身的健康管理有了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让我认识到中医理论在胃肠疾病诊断中的独特之处。
中医认为,胃肠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专家在讲座中详细介绍了中医诊断胃肠疾病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外在表现,以及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内在因素,中医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作出准确的诊断。
其次,讲座中提到的中医治疗方法让我耳目一新。
中医治疗胃肠疾病注重调理脾胃,强调“治未病”的理念。
专家介绍了多种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推拿等。
其中,中药治疗以其温和、副作用小的特点,成为胃肠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讲座中,专家详细讲解了不同中药的功效及其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让我对中医药的疗效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此外,讲座还强调了饮食调理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饮食不当是导致胃肠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家建议,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富含纤维的食物。
同时,要注重饮食的规律性,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胃肠功能的正常。
在讲座的最后,专家还针对现场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治疗胃肠疾病不仅需要医生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患者自身的积极配合。
只有患者与医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这次讲座,我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体会:1. 中医理论在胃肠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中医治疗方法多样,注重调理脾胃,有助于恢复胃肠功能,减轻患者痛苦。
3. 饮食调理在胃肠疾病治疗中至关重要,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4. 患者与医生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共同面对胃肠疾病,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经验探讨ppt课件

4
脾胃病治疗路径
1、治疗方案:全面 2、辩证论治:规范 3、诊治思路:严谨 4、主方加减:辩证 5、临床疗效:保证
5
经验之谈
重在辨证 妙在用药
治病求本 法有所依 遣方有据
配伍合法 剂量精准
药力相佐
6
调理脾胃的用药特点
半夏泻心汤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 若辩证得当可投此方。 如夹有热郁者,可用紫苏之辛和公英 之苦,合为升降开泻剂,疗效亦好。
25
痞证——寒热虚实
寒热虚实在痞证遣方用药过程是必须要考虑的总纲 。 阴寒内盛者,多用附子、肉桂、炮姜、毕拨等振奋 中阳。
郁热内生者,可选黄连、红藤、地榆等苦味清解之 品。
胀、痛相较 ,胀更常见。 辨胀比辨痛 更重要
细察其病 或燥或湿、在 脾在胃,选用 不同方药治疗
脾运不及 则乏力消瘦, 胃气上逆则嗳 气呕恶
22
痞证辨治要点
虚胀痞满属虚证或虚兼寒证,经 用甘温、甘平诸法,重在培补中气。 属气胀或食胀者,于行气消食品 中佐用扶中药,不宜过分破气伤正, 慎用大黄等通泻峻剂。 胀病多虚,痛病多实,所以由 胀转痛者,应祛邪为主;由痛转胀者, 应扶正为先。胀痛并见者,邪正兼治。
18
痞证 病因
1.外邪(幽门螺杆菌(HP) )
2.饮食无节
3.禀赋不足(自身免疫)
19
痞证 病因
4.肝胃不和(胆汁反流)
5.暴饮暴食
6. NSAID消炎药
20
痞证
临床表现
1.上腹痛、不适感
2.上腹胀、早饱
3. 反酸嗳气 恶心
21
பைடு நூலகம்
痞证辨治要点
辨胀痛
脾胃病讲座精选全文完整版

2024/11/18
2
二.诊查要点
1、望舌象
望舌象包括望舌质,舌体,舌苔三部分。舌为心 之苗,舌质的色泽变化,舌体的形态改变,反映人体 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盛衰。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 由胃气的蒸腾所生,有苔质,苔色等变化,反映病位 的浅深,疾病的寒热性质,病邪的进退和胃气的有无 等。
2024/11/18
8. 脘腹刺痛:
宜活血和胃,用白芨,三七,蒲黄,灵脂等,以上 三种病症均可加白芍30g,炙甘草10g,予柔肝缓急。
2024/11/18
26
9.呃逆嗳气:
宜平冲降逆,施半夏,橘皮,生姜,苏梗, 赭石,丁香,柿蒂,香橼,佛手等。
10.痞满,胀满实证:
宜理气通脾,用枳壳,榔片,厚朴,旋覆花 等,满闷虚证者,宜健脾和胃,用党参,云苓, 陈皮,半夏,生白术(30~60g),运脾除湿, 畅腹消胀。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2024/11/18
17
证治分类
前方活血化瘀 ,后方化瘀止痛,合用加强活血化瘀作用 --胃痛如针刺或痛有定处之证
丹参饮: 丹参--活血消瘀止痛 檀香、砂仁--行气和胃
失笑散: 蒲黄、五灵脂—活血消瘀止痛
2024/11/18
2024/11/18
4
• 舌苔有色泽,厚薄,润燥等变化。 • 有苔——表示胃气存在,有抵抗病邪的能力; • 少苔,剥苔,无苔——表示胃气受损或胃阴损耗; • 其程度少苔较轻,剥苔,无苔较重;舌苔由薄变厚,表示病邪
逐渐加重,舌苔由厚变薄,表示病邪逐渐减轻。
• 《灵枢·经脉》篇指出,足太阴脾经“散舌下”,必要时
8
四、证治分类 证治分类
中药调理脾胃讲座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前言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脾胃疾病已经成为困扰广大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药调理脾胃的方法,我参加了此次中药调理脾胃讲座,现将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二、讲座内容概述本次讲座由我国著名中医专家主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脾胃的功能与重要性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才能健康长寿。
2. 脾胃疾病的常见病因脾胃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失度等。
其中,饮食不节是导致脾胃疾病的主要原因。
3. 中药调理脾胃的基本原则中药调理脾胃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合适的方剂和药物。
4. 常见脾胃疾病的中医治疗讲座中介绍了常见脾胃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
5. 中药调理脾胃的日常保健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保健对脾胃健康也十分重要。
讲座中介绍了如何通过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进行脾胃保健。
三、心得体会1. 增强了对脾胃疾病的认识通过本次讲座,我对脾胃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脾胃疾病不仅会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导致全身性的健康问题。
因此,预防和治疗脾胃疾病刻不容缓。
2. 学会了中药调理脾胃的基本方法讲座中介绍了中药调理脾胃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剂,使我掌握了中药调理脾胃的基本方法。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以所学知识为指导,合理运用中药调理脾胃。
3. 重视日常保健讲座中强调了日常保健对脾胃健康的重要性。
我将在今后的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度运动,以增强脾胃功能。
4.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参加本次讲座,我意识到自我保健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脾胃病讲座》课件

营养均衡:多 吃蔬菜、水果、 粗粮等富含纤
维的食物
适量运动:促 进消化,增强
体质
运动调理
适度运动:选择适 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如散步、慢跑、瑜 伽等
运动时间:每周至 少进行3-5次,每 次30-60分钟
运动强度:以微微 出汗为宜,避免过 度疲劳
运动后注意:及时 补充水分,避免受 凉感冒
Part Five
脾胃病患者的日常护理
心理护理
保持积极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学会自我调节: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沟通,获得支持 培养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等,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
生活护理
饮食调理:清淡易消化,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 眠,避免熬夜
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紧 张、焦虑、抑郁
调理方法
饮食调理:合理膳 食,避免辛辣、油 腻、生冷食物
生活习惯:保持良 好的作息习惯,避 免熬夜、过度劳累
运动调理:适当运 动,增强体质,提 高免疫力
情绪调理:保持心 情愉悦,避免过度 紧张、焦虑、抑郁
饮食调理
饮食规律:定 时定量,避免
暴饮暴食
饮食清淡:避 免辛辣、油腻、
脾胃湿热:表现为 口苦、口臭、大便 黏腻、舌苔黄腻等 症状
脾胃虚寒:表现为 胃痛、胃胀、胃寒、 腹泻等症状
脾胃实热:表现为 口干、口苦、大便 干结、舌苔黄厚等 症状
脾胃病的症状
●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
腹胀、腹痛、腹泻
●
恶心、呕吐、反酸
●口干、口苦、口臭源自●疲劳、乏力、失眠
●
皮肤干燥、粗糙、暗沉
●
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
胃肠中医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胃肠中医的讲座,聆听了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收获颇丰。
此次讲座不仅让我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胃肠疾病的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中提到的中医整体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胃肠疾病并非单一器官的问题,而是与整体机能失调密切相关。
这种观点使我意识到,在治疗胃肠疾病时,不能仅仅着眼于症状的缓解,更要关注整体机能的恢复。
其次,讲座中详细介绍了中医对胃肠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胃肠疾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邪侵袭等因素引起。
通过调理脾胃、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等方法,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这让我明白了,中医治疗胃肠疾病注重的是调整人体的内在环境,从而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再者,讲座中提到的中医治疗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中医治疗胃肠疾病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食疗等。
其中,中药内服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各种中药的药性、功效以及配伍原则,使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此外,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在缓解胃肠疾病症状方面也具有显著效果。
此外,讲座还强调了预防保健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这些预防措施对于预防胃肠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讲座让我对中医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医学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感受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我学习中医、传承中医的决心。
总之,此次胃肠中医讲座让我受益良多。
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中医素养,为更好地服务患者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将把讲座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预防胃肠疾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1
病讲座
一·概 述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四肢百 骸皆赖以所养,脾胃具有对水谷受纳和消化及对精 微的吸收和输布的作用,将水谷转化为人体需要的 物质基础——津液、营卫和气血,三者层层深化, 津液化生营卫,营卫化生气血。
随着现在社会节奏的加快,脾胃病的患病率也大 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社会70%~80%的人 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脾胃病。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泄肝以安胃)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13
病讲座
证治分类
本方疏肝理气,用于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柴胡疏肝散: 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柔肝止痛--佛手、延胡索 陈皮、枳壳、香附(苏梗)--理气和中--沉香、旋覆花 川芎—理血 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4
病讲座
• 舌苔有色泽,厚薄,润燥等变化。 • 有苔——表示胃气存在,有抵抗病邪的能力; • 少苔,剥苔,无苔——表示胃气受损或胃阴损耗; • 其程度少苔较轻,剥苔,无苔较重;舌苔由薄变厚,表示病邪
逐渐加重,舌苔由厚变薄,表示病邪逐渐减轻。
• 《灵枢·经脉》篇指出,足太阴脾经“散舌下”,必要时临诊
• 正确掌握诊脉方法,寸关尺要定位准确,指力适度, 浮中沉应细心体会,且病人体位要自然,注意异常脉 位置,如斜飞脉,反关脉。
• 胃病患者的脉象多为弦,细缓,数,涩等,右手甚显。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6
病讲座
三.病证相关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 当心而痛,膈咽不通,饮食不下” ,即指出该病是以胃 脘部疼痛,胀痞,满闷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2
病讲座
二.诊查要点
1、望舌象
望舌象包括望舌质,舌体,舌苔三部分。舌为心 之苗,舌质的色泽变化,舌体的形态改变,反映人体 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盛衰。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 由胃气的蒸腾所生,有苔质,苔色等变化,反映病位 的浅深,疾病的寒热性质,病邪的进退和胃气的有无 等。
该病包括了西医的“浅表性胃炎”,“浅表性萎缩性胃 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 “十二指肠炎” ,“反流性胃炎” ,“疣状胃炎” ,“食道 炎” ,“食道息肉” ,“食道癌” ,“胃癌” ,“胃贲门迟缓 症” ,“胃息肉”等。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7
病讲座
10
病讲座
证治分类
2.饮食伤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暴饮暴食,饮食停滞,胃中气机阻塞 嗳腐吞酸—宿食不化,食浊之气上逆 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胃失和降,气逆于上,食经
吐出气机得顺 不思饮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 大便不爽—食积下迫,大肠传导失司 苔厚腻,脉滑—宿食停滞之象
证机概要——饮食停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8
病讲座
四、证治分类 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症状--寒邪犯胃或饮食生冷,寒积于胃,寒凝气滞,不通则痛,恶寒喜暖,得 温则痛减,遇寒加重。
口淡不渴—胃无热邪 或喜热饮—热能胜寒 苔薄白—寒痛之象 脉弦紧—弦脉主痛,紧脉主寒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11
病讲座
证治分类
本方消食导滞--脘满不食、嗳腐吐食的胃痛证 保和丸: 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 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 连翘—清热散结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12
病讲座
证治分类
3.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肝气郁滞,肝气犯胃,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情志怫郁,气郁加重 嗳气、矢气则舒—气滞暂得缓解 脘闷嗳气,善太息—肝气郁结,肝气乘脾之征 大便不畅—气机不利 苔薄白,脉弦—肝郁气滞之象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15
病讲座
证治分类
本方清化中焦湿热--痛势急迫、胃脘灼热、口干口苦的胃痛
清中汤: 黄连、栀子--清热化湿--黄芩、蒲公英 茯苓、半夏、白蔻--健脾除湿--藿香、苍术 陈皮、甘草--理气和胃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16
病讲座
证治分类
5.瘀血停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痛如针刺,或似刀割—瘀血内阻,胃络壅滞,不通则痛 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血属有形之邪 食后或入夜痛甚—血属阴,食后、夜间瘀血加重 或见吐血黑便—瘀血内阻,血不循经 舌质紫黯,有瘀斑,脉涩—血瘀之象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3
病讲座
舌质红——多见于肝热犯胃或胃热积聚,并且舌苔黄 腻或灰腻,厚腻为脾胃俱热或食滞胃肠。 舌体胖边有齿痕——多见于脾胃气虚; 舌质淡舌体胖,苔厚白——为脾胃阳虚; 舌色红或绛,舌面无苔如镜——为胃津干涸之象; 舌红有裂纹或花剥——为胃阴不足,阴虚内热; 舌暗或紫暗或边有瘀点,瘀斑——均为胃络瘀阻之象。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14
病讲座
证治分类
4.湿热中阻证
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湿热蕴结于胃,胃气郁滞 嘈杂,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热中兼湿 纳呆恶心—湿热中阻 小便色黄—湿热内盛,下注膀胱 大便不畅—湿热蕴结于肠,气机不畅 苔黄腻,脉滑数—湿热中阻之征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还需查舌脉即舌下系带两旁的静脉,如增粗、增长迂曲暴露, 色紫色暗,其外侧小血管呈囊柱状,粗枝状或囊状突起,均提 示有瘀阻。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5
病讲座
• 2.察脉象
• 《难经》: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
• 肺为十二经之终始,营卫气血循行复会于气触之,易分辨。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9
病讲座
证治分类
前方理气散寒--外感风寒,胃气郁滞 后方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暴作、喜热恶寒得胃痛之证
香苏散 : 香附—理气止痛 紫苏—疏散风寒 陈皮—理气和胃——木香、乌药 甘草—益气和中
良附丸: 高良姜—温胃散寒——荜拨、干姜、吴茱萸、生姜 香附—理气止痛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