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介绍
二十四节气介绍

●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 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
参考。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简短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简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是我国古代智
慧的结晶,也是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它们根据太阳在黄经上位置的不同而确定,共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二十四个节气。
在这些节气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更融合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和民族传统,反映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
1.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年之
计在于春。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大地回春,气候逐渐暖和。
2.雨水:雨水时节,雪开始融化,大地逐渐回暖,降
水增多,春雨润物,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惊蛰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时候雷鸣
蛰伏,冬藏的生物慢慢苏醒,开始休养生息。
4.春分:春分是白昼和黑夜等长的日子,代表着阴阳
平衡,人们要注重身心调养,保持身体健康。
5.清明:清明时节,春风吹绿了大地,万物生长,是
祭祖扫墓的时节,也是旅行踏青的好时机。
6.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雨水充沛,谷种
初播,农民们开始繁忙的春耕生产。
在这二十四个节气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文化内涵,每个
节气都有其象征意义和寓意。
通过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能够感受古人智慧的独特魅力,体会传统文化的深远内涵。
愿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尊重这一中华传统文化,让二十四节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美好寓意和精神寄托。
二十四节气表完整版

二十四节气表完整版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老传统的民间气象学,用来指导农事、生活和节庆。
按照太阳视运行轨迹,把一年分成24个“节气”,每个“节气”约相隔15度,串联成一年的气候周期。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表的完整内容。
1. 立春•日期:2月3日或4日•天气特征:春寒料峭•习俗:过年后开始做喜事、踏青,祭灶送财神等2. 雨水•日期:2月18日或19日•天气特征:春雷潜鸣•习俗:种植春季作物,开展田间农事3. 惊蛰•日期:3月5日或6日•天气特征:桃始华、鹰化为鸠•习俗:注意营养搭配,预防春困4. 春分•日期:3月20日或21日•天气特征:春回大地•习俗:户外踏青,祭祀祖先5. 清明•日期:4月4日或5日•天气特征:落花开遍•习俗:扫墓祭祖,赏花祈福6. 谷雨•日期:4月19日或20日•天气特征:百花齐放•习俗:注重防霜灾害,助长农作物生长7. 立夏•日期:5月4日或5日•天气特征:蝉始鸣,麦秋生•习俗:开始播种各种夏植,务农护林8. 小满•日期:5月20日或21日•天气特征:五月芝麻长,发云深•习俗:劳动人民勤劳耕作,播种夏粮夏麦9. 芒种•日期:6月5日或6日•天气特征:蚕吐丝•习俗:夏至前后太阳直射影响最大,要注意应对阳光辐射10. 夏至•日期:6月21日或22日•天气特征:鹿角解•习俗:各地多用热火禾秸来驱虫11. 小暑•日期:7月6日或7日•天气特征:蟋蟀居壁•习俗:炎炎夏日,人们要注意清洗,以免长痱子12. 大暑•日期:7月22日或23日•天气特征:大暑尚不惧•习俗:暑天宜于清淡饮食,以免伤胃13. 立秋•日期:8月7日或8日•天气特征:凉风至•习俗:预示着秋天的来临,农民也开始着手秋收14. 处暑•日期:8月22日或23日•天气特征:天气尚热•习俗:此时气温开始逐渐回落,人们需注意保暖预防感冒15. 白露•日期:9月7日或8日•天气特征:白露恐不露•习俗:注意防秋燥,多食蔬果16. 秋分•日期:9月22日或23日•天气特征:寒露至,栋扉开•习俗:中秋节临近,要准备月饼、柚子等食品17. 寒露•日期:10月8日或9日•天气特征:早霜凄凄•习俗:凉爽的气候,需注意保暖防寒18. 霜降•日期:10月23日或24日•天气特征:鹅毛大雪•习俗:感受初冬来临,要预防感冒等疾病19. 立冬•日期:11月7日或8日•天气特征:蚯蚓结底•习俗:冬季需注意保暖,多吃滋润食物20. 小雪•日期:11月22日或23日•天气特征:雁北离•习俗:天气寒冷要注意保暖21. 大雪•日期:12月6日或7日•天气特征:草木黄落•习俗:注意防寒保暖,多吃温补食物22. 冬至•日期:12月21日或22日•天气特征:腊日杀牲,腊瓜巳秃•习俗:冬至至腊年,是最寒冷的期间,需加强保暖23. 小寒•日期:1月5日或6日•天气特征:雁始还•习俗:寒冷的天气要注意保暖,宜多食补24. 大寒•日期:1月20日或21日•天气特征:水泽渐冰•习俗:寒冷严冬之时,民间要注意防寒。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二十四节气及其介绍

二十四节气1.立春(Spring Begins):这是春季的开始,通常在公历的2月3日左右。
立春之后天气逐渐转暖,春意渐浓,标志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来临。
2.雨水(Rain Water):雨水节气通常在公历的2月18日左右。
这时气温逐渐回暖,降雨增多,代表着雨水开始充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Waking of Insects):惊蛰节气通常在公历的3月5日左右。
在这个时候,气温继续上升,春雷开始出现,冬眠的昆虫也开始苏醒。
4.春分(Vernal Equinox):春分节气通常在公历的3月20日左右。
这时白昼和黑夜长度相等,阳光直射赤道,标志着昼夜平分,春天进一步深入。
5.清明(Clear and Bright):清明节气通常在公历的4月4日左右。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起始日,也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6.谷雨(Grain Rain):谷雨节气通常在公历的4月19日左右。
这时天气渐暖,雨水充足,是谷类作物播种的好时机。
7.立夏(Summer Begins):立夏节气通常在公历的5月5日左右。
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生长迅速。
8.小满(Grain Full):小满节气通常在公历的5月20日左右。
这时农作物已经进入充实生长期,但尚未成熟。
9.芒种(Grain in Ear):芒种节气通常在公历的6月5日左右。
这时农作物的籽粒开始成熟,准备收割。
10.夏至(Summer Solstice):夏至节气通常在公历的6月21日左右。
这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时刻,标志着夏季的正式来临。
11.小暑(Slight Heat):小暑节气通常在公历的7月7日左右。
这时天气渐热,但尚未到达酷暑的程度。
12.大暑(Great Heat):大暑节气通常在公历的7月22日左右。
这时气温最高,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Autumn Begins):立秋节气通常在公历的8月7日左右。
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天气逐渐转凉。
中国传统文化之24节气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之24节气介绍1、立春: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春节就是立春这一天,民国时袁世凯颁令将春节定为农历正月初一,但生肖仍以立春日开始计算。
立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前后,正好赶上六九,民间又有“春大六九头”的说法。
立春那一刻,将羽毛放在用钢钎插出的地洞上,羽毛会飞起来,表示地的阳气上升了。
立春之日人们还有吃春饼、咬萝卜的习俗。
2、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主要是讲天气开始变暖了,“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雨水一般在阳历的2月19日前后,不一定降多大的雨,所以俗语才说“春雨贵如油”。
3、惊蛰:“惊”指的是雷声,“蛰”说的是冬眠的虫兽,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阳历3月5日左右,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在地下的小动物们,虫卵孵化,万物复苏。
惊蛰时节肝阳之气上升,故宜食梨。
因为该节气与“二月二龙抬头”相近,在晋北地区还有吃面条、吃粉条的习俗。
4、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又称“日中”、“日夜分”,自该日起将一天天昼长夜短。
春暖花开,莺飞草长,谚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说。
春分也是插秧和植树的好时节。
5、清明: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在阳历4月5号前后。
清明时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自唐代起,民间就形成了祭祀祖先、踏青、插柳、放风筝的习惯。
6、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有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在阳历4月20日前后,这段时间多吃香椿可健胃、理气,提高免疫力。
南方则在这一天上树采茶。
7、立夏:夏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整理)图片介绍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图片)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
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0°)的一段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约15天。
这时太阳直射点由 5°57′S移至赤道。
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45°的时刻,即在3月5日(或6日)。
春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
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段时间(约15.2天),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
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
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月20日(或21日)。
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

立春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惊蛰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春分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清明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谷雨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小暑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立秋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
暑气就要散了。
白露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寒露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
霜降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
小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大雪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
冬至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小寒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介绍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华民族的二十四节气如今终于得到世界的认可。
二十四节气是指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24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于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方便记忆,人们编成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每年2月3日或4日,是立春时节。
“立”是“开始”的意思,《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8个节气名称。
自秦代以来,中国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中国传统将立春的15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5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5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碎冰片,从上面往下看,就像被鱼背着走一样。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3000多年历史,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
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后来逐渐演变成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动。
雨水公历的2月18日至20日,是雨水时节。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作为对这一时节降水现象的反映,“雨水”之名从此而来。
“拉保保”是一项与雨水有关的民俗活动,“保保”是“干爹”的意思。
在过去,到了雨水这天,不管天晴下雨,父母会带着孩子、拿着酒菜在人群中穿梭找干爹。
如果希望孩子长大有知识就拉一个文人做干爹;如果孩子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体强壮的人做干爹。
一旦有人被拉着,大多都会爽快答应,因为这是一件挺有面子的事。
雨水也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这一时期,水獭开始捕鱼了,他们习惯将捕到的鱼摆在岸边吃,就像作祭祀一样;5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5天,春雨降临,草木开始抽出嫩芽,大地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季节,天气忽冷忽热、变化不定,正所谓“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惊蛰每年3月5日或6日是惊蛰时节。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此时节,天上的春雷惊醒了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所以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传说在清代雍正年间,晋商渠百川将要“走西口”时,恰逢惊蛰之日,他的父亲拿出梨来让他吃下,随后嘱咐道:先祖贩梨,历经艰辛,创下基业,今日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
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为“长源厚”。
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
惊蛰日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有“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的说法。
再有,农谚中提到:“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这是说,中国大部地区已进入了春耕季节。
春分,顾名思义,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时节大约在公历的3月20日左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南半球则是秋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
《礼记》书:“祭日于坛。
”孔颖达疏:“谓春分也”。
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清潘荣陛著作《帝京岁时纪胜》中写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春分这一天,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
民间活动中,我们通常讲的“踏青”,从这一天正式开始;妇女、小孩放风筝,并在风筝上写祝福语,希望天上的神看到;无论男女老少都簪花。
此外,去野外采摘野菜也是一大乐趣,古人云:“写字弹琴,踏青挑菜”,说的就是这个时候。
清明作为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相传,晋公子重耳在流亡途中,饥寒交迫,饿得奄奄一息。
然而荒山野岭找不到吃的,随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肉汤让公子喝了。
后来重耳即位为晋文公,没有得到封赏的介子推客死绵山,临走时给晋文公留下一句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找到介子推遗体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准备养蚕。
谷雨谷雨的名称源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说,时间在每年的4月19日到21日。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此时海水回暖,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渔民下海捕鱼的好日子。
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渔民们在谷雨这天要举行海祭,祈求海神保佑。
因此,谷雨节也叫“壮行节”。
旧时海边,村村都有海神庙或娘娘庙,祭祀时刻一到,渔民们便抬着供品到庙前摆供祭祀;有的则将供品抬至海边,敲锣打鼓,面海祭祀,场面十分隆重。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
”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可以在桑树上见到戴胜鸟。
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
立夏公历5月5日到6日,是立夏的时间点。
《莲生八戕》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水稻栽插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
据史书记载,周朝时,帝王要在立夏这天,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民间相传孟获对诸葛亮言听计从。
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孟获答应,此后每年的立夏都来拜蜀主阿斗。
后来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掳走阿斗。
孟获便在每年立夏时带兵去洛阳看望,并且每次都要称阿斗的体重。
他扬言如果晋武帝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
因此,晋武帝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又糯又香的糯米豌豆饭款待阿斗,阿斗总会加倍吃下,体重自然就增加了。
有了孟获的“称人”之举,阿斗的日子过得很是清静安乐。
小满节气在公历时间的5月20日到22日左右。
小满的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
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丝为主。
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
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这样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此时,对于长江中下游而言,雨水的多少比较重要。
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就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降水可能就会偏少。
因此有民谚说“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芒种芒种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三国演义》中,有“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
这个“煮青梅酒”,说的就是在芒种这一天的习惯。
五六月份,梅子成熟,但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要煮制后方可食用。
芒种—忙种,顾名思义是很忙的节气,各地有各地的说法: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
这不难看出,芒种时节,我国从南到北都在忙种,农忙进入高潮。
夏至夏至节气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
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因此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古人认为鹿的角朝前生,属阳。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受到阴气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由此可见,夏至时节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喜阳的生物开始衰退了。
夏至时节,是江淮地区的“梅雨”时节,有时雨量过大,还会形成暴雨,易形成洪涝。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
而在岭南地区,荔枝的成熟也给人们带来了这个季节的口福。
小暑小暑节气在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有到最热。
此时,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民间说“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
”相传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被银河分隔在两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这一天可以相会。
那么,在他们中间横阻着一条银河,又没有渡船,怎么相会呢?于是,六月六这一天,天下的儿童多要将端午节戴在手上的“百索子”剪下来撂上屋,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像彩虹一样美丽的桥,以便牛郎和织女相会。
小暑的标志是“出梅入伏”,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需注意防涝。
大暑节气在每年公历的7月22日或23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汉族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