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辽、宋、、金、元时期
宋辽金元960—1368宋辽金元时期包括北宋与辽及西夏

第七章宋辽金元(960—1368)宋辽金元时期包括北宋与辽及西夏(公元960—1127年)、南宋与金(公元1127—1279年)、元(公元1271—1368年)三个历史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各民族之间有矛盾,有斗争,后来逐步融合。
第一节北宋辽西夏(960—1127)一、北宋的中央集权1.北宋的统一赵匡胤代周称帝以后,原后周昭义节度使(治今山西长治)李筠联合北汉割据泽州(今晋城),淮南节度使(治今杨州)李重进也起兵反对赵匡胤。
赵匡胤于建隆元年(960年)六至十一月亲征泽州和扬州,先后灭二李,巩固了他的统治。
此后,赵匡胤即着手准备实现国家的统一。
其战略方针的主要特点是先易后难,先南后北。
自乾德元年(963年)至开宝八年(975年),北宋先后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势力。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死,其弟光义(太宗)即位,继续进行统一战争。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和吴越王钱俶先后献地投降。
北宋基本上统一了南方,转而全力进攻北汉。
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北汉主刘继元降,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结束。
但是,北宋的统一与汉、唐不能相比,在当时中国境内,除北宋外,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几个较强的民族政权与它对峙。
2.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君臣总结唐末五代君弱臣强、政权屡更的教训,认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于是,在权、兵、钱、法等几个方面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制度宋初的中央政权在形式上大致沿袭唐朝制度,但实际上省、台、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除少数部门外,多为闲散机构,有名无实。
宰相也不再由三省长官充当,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常称为“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
宰执办公地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
但宋朝宰相仅负责行政,最高军事首脑则是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亦称“执政”)。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共掌文武大权;另外,又设三司,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是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其长官为三司使,亦称“计相”,地位略次于执政。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
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
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
直至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
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
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
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政、政治和边防危机。
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
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x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
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五代十国辽宋金夏元时期演示文稿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 之一。
元朝行省的设置
中央政府是如何对行省进行有效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什么?
A、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B、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C、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D、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 简述元朝行省的设置所起的历史作用。 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一、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
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财政危机(积贫) “冗官、冗兵、冗费”现 象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 辽、西夏的威胁 军队战斗 (积弱) 力低下 政治危机 (阶级矛盾) 边疆危机 (民族矛盾)
问题探究1: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 怎样形成的?
“冗兵”
①政府将受灾 流民编入军队
宋金的关系
岳飞受到人民怀念的原因。
(1)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 岳飞抗金是正义战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受到 人民的尊敬。 (2)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屡败金军,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
(3)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反而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 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飞受到人民
部分封建士大夫的推动 目的:缓解社会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
措施
富 国
强 兵
育 才
内 容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缓解财政危机, 免役法 改变积贫局面。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缓解内忧外患, 保甲法 保马法 改变积弱局面, 将兵法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军器监 为变法育人才, 科举改革 造舆论 整顿太学
11.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历史现象分析】
赵宋王朝为什么只是能实现有限意义上的统一,而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却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统一,其中原因何在?
这主要是由两政权所处的不同时代及两政权统治者不同的内外政策和精神状态决定的。
首先,从他们所处的时代来看,两宋时期统一全国的时机根本不成熟,各种条件均不具备,而蒙古政权崛起时统一的时机已成熟了,表现在: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促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主要有: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⑤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二是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由知州管理地方政事,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中央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都收归中央。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的低下,而中央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
三是弱枝强干,守内虚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加强中央军队,削弱地方武装力量。这固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②从其精神状态上看,赵宋王朝的统治集团总体上腐朽的,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而蒙古政权的统治集团则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充满着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
【试题解析】
1、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就是少数民族的
中国历史朝代顺口溜解释

中国历史朝代顺口溜解释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中国24个朝代先后顺序是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南宋、辽国、金国、西夏、北宋、元朝、明朝、清朝。
其他口诀:1、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2、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
秦后西东汉,三国西东晋。
两晋南北朝,隋唐大一统。
五代和十国,宋辽与夏金。
元明清三代,中国疆土定。
3、黄夏商周春战秦,汉后三国接两晋。
南北二朝隋唐五,宋元明清依次轮。
4、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5、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6、五帝夏商两周秦,西汉东汉三国晋。
凉燕赵,夏汉秦,北继胡,南承晋。
隋唐两宋夏辽金,蒙元明清中华民。
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四字歌:中华民族,历史悠长。
三皇五帝,传位禅让。
夏建王朝,始立家邦。
汤伐夏桀,灭夏建商。
武王伐纣,西周胜强。
幽王贪色,身死国丧。
平王迁都,东周洛阳。
春秋五霸,齐桓宋襄。
晋文秦穆,还有楚庄。
战国七雄,彼此逞强。
秦楚齐燕,韩赵与梁。
嬴政统一,自称始皇。
反秦暴政,陈胜吴广。
楚汉相争,胜者刘邦。
刘建西汉,长安称帝。
王莽篡汉,改朝更制。
绿林赤眉,农民起义。
刘秀兴兵,反莽杀敌。
重建东汉,洛阳登基。
黄巾军起,分崩离析。
魏蜀与吴,三国鼎立。
司马代魏,西晋是立。
五胡乱晋,掳走怀帝。
睿都金陵,东晋续继。
宋齐梁陈,南方更替。
北十六国,五胡分治。
继有北魏,北周北齐。
南朝北朝,隔江对峙。
北周杨坚,取代周帝。
自立隋朝,南北统一。
灭隋建唐,高祖李渊。
一代女皇,武氏则天。
安史之乱,黄巢造反。
朱温灭唐,建梁都汴。
五代十国,分裂重现。
南北十国,各自苟延。
第八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指南针在航海交通上普 遍使用 传到阿拉伯和欧洲
(2)传播 传播: 传播
13世纪 13世纪
火药和火器方面在宋金时期有哪些发展? 火药和火器方面在宋金时期有哪些发展? 哪一项发明具有划时代意义? 哪一项发明具有划时代意义?火药和火 器是怎样外传的? 器是怎样外传的?
3、火药 、
唐中期已有制成火药的配方 唐中期已有制成火药的配方 唐末,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1)发展概况: )发展概况: 北宋在东京设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 北宋在东京设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 南宋发明管形火器“突火枪” 南宋发明管形火器“突火枪” 发明管形火器 火箭
人物
朝代
派别
代表作
李 煜 苏 轼 辛弃疾 柳 永 李清照
五代 北宋 南宋 北宋 两宋之交 婉约派
《虞美人》 虞美人》
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豪放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书江西造口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二、理学和哲学 宋代哲学发展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宋代哲学发展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理 学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学的理论来源是什么?谁是这一时期理 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有哪些思想主张? 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有哪些思想主张? 如何评价这些主张? 如何评价这些主张?北宋的史学成就主 要是什么?历史地位如何? 要是什么?历史地位如何?
《雨霖铃》 雨霖铃》 《声声慢》 声声慢》
2、宋代话本兴起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宋代话本兴起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其影响怎样? 有什么特点?其影响怎样? 3、元朝文学的哪一方面成就与唐诗 宋词并称?什么是元曲? 宋词并称?什么是元曲?元代剧作 家的杰出代表是谁? 家的杰出代表是谁?他有哪些主要 成就? 成就?
第五单元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元朝的大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元朝的大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1)它结束了唐末以来 ) 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明, 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明,清五百多年国家长 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2) 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 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 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4)元朝的统一, 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元朝的统一,还加强了中外文 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5)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 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统一的过程 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五 代 , 辽 , 宋 , 夏 , 金 , 元 时 期 907---1368 北 宋 与 辽 , 夏 , 金 中期社会危机 女真建国: 女真建国:1115年阿骨打建立 年阿骨打建立 灭亡: 灭亡:1127年, 年 金灭北宋 实行猛安谋克制度 宋金 宋金和战:东京保卫战与" 宋金和战:东京保卫战与"靖康 之变" 之变" 北 宋 加强中央集权
基础和条件:元朝建立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国家. 基础和条件:元朝建立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国家. 统一 多民 族国 家的 发展 (1)民族迁移 ) 表现 或形 式 (2)"汉人"概念扩大 ) 汉人" (3)新的民族形成 ) (4)加强边疆管辖 )
行省制度的影响 1,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 ,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由于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由于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使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2,行省制度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又一项重大变革,对后 ,行省制度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又一项重大变革, 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1)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 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 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2)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 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 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 各族人民 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 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 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 整体. 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
中华五千年的朝代顺序

中华五千年的朝代顺序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朝代顺序是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
一、概括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
二、具体时期1.先秦时期: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
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后,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公元前10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建都西安,国号定名为“周”。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秦朝、西楚、西汉、新朝、东汉。
秦的祖先大费因佐助禹治水有功,舜便赐其姓嬴氏。
大费的后人非子又因养马有功,周孝王封其秦邑,到了襄公时开始立国,遂取名曰“秦”。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攻入咸阳,后来刘邦在垓下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国号为“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曹魏、蜀汉、东吴)、晋朝、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家归为晋国。
公元265年,独揽曹魏大权的司马炎,逼魏元帝曹奂让位,自己当了皇帝,建都于洛阳,国名称“晋”。
4.隋唐时期:隋朝、唐朝。
公元581年,身为丞相又执掌兵权的杨坚,废掉北周静帝宇文阑,定都长安,国号为“隋”。
李渊在群雄逐鹿中扫平中原,以“唐”为国号。
5.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南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
唐末社会动乱,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6.宋元时期:宋朝(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朝。
公元960年,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取代后周而称帝,国号为“宋”。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族,建立了蒙古国。
传至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7.明清时期:明朝、清朝。
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