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硝酸盐在肉制品加工中的作用及其替代品研究进展
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含量的测定分析及代替物研究

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含量的测定分析及替代物研究摘要亚硝酸盐是国际公认的致癌物质,因其兼具发色剂、防腐剂和增强风味的作用,而在食品的加工和贮存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以肉制品应用最广。
但是其用量一旦超标就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
因此如何测定和控制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的量就变得十分关键,使其既能发挥它在肉制品中的作用,同时又能将其危害降到最低。
目前国内外定量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荧光法、催化动力法及离子色谱法等。
本文先简述亚硝酸盐的作用及其危害,再分别对几种常见的测量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进行介绍,包括分光光度法、示波极谱法、荧光法、离子色谱法、化学发光法、以及各种联用技术等,从而对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含量的检测有一个整体认识,最后再对亚硝酸盐替代物进行探讨。
借此引起大家对亚硝酸盐安全的关注和提高对食品健康的认识。
关键字:亚硝酸盐含量测定方法替代物AbstractNitrite is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carcinogens, both because of their hair color, preservatives and the role of enhanced flavor, and in food processing and storage process is widely used, of which the most widely used meat. But the amount would be exceeded if serious harm to the human body. So how to measure and control the nitrite content in meat products to become very critical, so that it can not only play its role in meat products, while minimizing its hazards.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food at home and abroad main methods of nitrite in spectrophotometry, 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try and catalytic ion chromatography.In this paper, We start with the general described the role of nitrite and the danger . Then give a description of measured for several common methods of nitrite content.,including spectro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 fluorescence method and ion chromatography, catalytic dynamical method, and various coupled techniques,etc.Thus nitrite content in meat products have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detection and eventually substitute for nitrite are discussed. To arouse concern about the safety of nitrite and raise awareness of food health.Key word:nitrite assay measure substitute目录前言 (4)第一章亚硝酸盐概述 (5)1.1.亚硝酸盐的性质及用途 (5)1.2.亚硝酸的危害 (6)1.3亚硝酸盐中毒表现 (7)1.4国家标准 (8)1.5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方法 (8)第二章.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方法 (9)2.1电化学分析法 (9)2.1.1极谱法 (9)2.1.2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10)2.1.3化学修饰电极法 (11)2.1.4其他电化学方法 (13)2.1.5小结 (13)2.2.光度分析法 (14)2.2.1催化光度法 (14)2.2.2分子荧光光度法 (14)2.2.3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 (16)第四章总结与替代物研究 (17)4.1替代物研究 (17)4.2总结 (19)结论 (20)致谢 (21)参考文献 (23)前言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亚硝酸盐,可使肉制品具有较好的色、香和独特的风味,并可抑制毒梭菌的生长及其毒素的产生,因此,很多国家允许将其作为发色剂、抗氧化剂、防腐剂而加入到肉制品中。
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替代物研究进展

以 得 到类似 的 发 色 、抑菌 效果 ,或者 可 以减 少亚 硝 酸 盐 的使 用量 。因此 ,在 肉制 品 中亚 硝酸盐 替 代物 研 究
受到 广泛 的关注 。
1 亚 硝酸盐 毒性
亚硝 酸盐可 能直接 作用 于DNA上的碱 基 ,使其发 生N一 硝化脱 胺造 成突 变 ;或 使蛋 白质 中酪氦酸 发生 亚 C一亚硝 化形 成 亚硝 基酪 氨酸 ,干 扰 其功 能 。 同时 ,
Abs r c : n me t r d ci n n ti So e p l d a h o o a ta d p e e v t e t n u e t em e t f t a t I a o u t , i t i f n a p i st ec l r n n r s r a i o e s r h a p o re t e v o b t rc l r f v u n x u e Ho v r n ti se s o a t t h mi e ma e i l e o e t o o , a o ra d t t r . e e we e , i t i a y t c h t e a n t ra c mp s d fo re wi d o e r m
亚 硝酸 盐也 是一 种 强氧 化 剂 ,能将 血 液 中正 常的 低铁 (e 血红 蛋 白氧 化成 高 铁( e 血 红 蛋 白 ,同时还 会 F ) F )
阻碍 正 常血红 蛋 白释 放 氧 ,严 重时 可 引起机 体 迅速 死
常容 易导 致成 品 中亚 硝酸 盐 残 留量过 高 而 引起 人体 中 毒 ,所以 多年 来 各 国科学 家 一直 在寻 找 它 的有效 替 代
关键词 :亚硝 酸盐 ;亚硝 酸盐替 代物 ;发 色剂 ;防腐剂 ;多组 分 系统
肉制品中亚硝盐替代物的研究进展

此 ,世 界各 国对食 品 中亚 硝酸 盐 残 留量 的规 定 个不 一
致 ,且 要求 日趋严 格 ,英 国为2 0X1 、F 0 0 AO/ HO W
生成鲜艳的、亮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 NO 。亚 Mb )
硝 基肌 红 蛋 白遇 热后 ,释 放 硫基 ( S 变成 具 有鲜 红 一 H)
2 1 牟 第 1期 总 第7 0 0 0 0 辱 期
i
肉类研究
M EAT RES EARCH
十 目 肉 女 f ☆ №
CHI NA E^ RESE R H E NT M T ^ C C ER
W W W . cm r . c cor . n cn
2 1 01 0. 0
肉制 品中 硝盐 替 代 物 的研 究进 展
皮 晓娟, 邹程焓
不 是 十 分 清 除 ,可能 是 NO 卜与 蛋 白质 结 合 生 成 一 种 铁 - T Y的复 合物 ,从 而 阻止 了丙 酮酸 降 解和 释 HI RO
印象 ,直接影响肉制品的销量,在肉制 品中加入亚硝
收稿 日期 :2 1-0-2 0 8 5 0
作者 简介 :皮晓娟 (9 5 18 -),女 ,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现代食品加工理论与技术
Ke r s n t t; u cin; am s s b tu e y wo d : i ie f n to h r ; u si t r t
中图分类号 :T 22 S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132 1) — 06 0 0 1 82 ( 01 04- 3 0 0
酸 盐 的主 要作 用 之一 就 是赋 予 肉 品诱 人 的颜 色 。发 色 机 理 :亚 硝酸 盐 在一 定 的酸 性 条件 下会 生 成 亚硝 酸 。
亚硝酸钠及其替代品的研究及应用

亚硝酸钠及其替代品的研究及应用亚硝酸钠及其替代品的研究及应用亚硝酸钠作为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加工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其着色、防腐、抗氧化的作用,广泛应用于熟肉类、灌肠类和罐头等动物性食品。
其形状很像食盐,若人误食后或在肉制品中添加量过多时,可使人体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的能力而引起组织缺氧性损害,摄入0.2~0.5g即可引起食物中毒,3g可致人性命。
鉴于其安全性问题,如何降低亚硝酸钠在食品中的残留量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目前尚未发现可以单独完全替代亚硝酸钠的物质,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应以功能物质的复配研究为重点。
1 亚硝酸钠的性质、作用及应用1.1 亚硝酸钠的性质亚硝酸钠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棒状或粉末,无臭,味微咸,吸湿性强,易溶于水,对水的溶解度为:室温时66g/100mL,热水中166g/100mL,比重为2.168,熔点276.9℃,沸点320℃,在空气中慢慢被氧化成硝酸盐,遇弱酸分解放出棕色三氧化二氮气体,微溶于乙醇,水溶液呈碱性,pH值约9,相对密度2.17。
有氧化性,与有机物接触能燃烧和爆炸,并放出有毒和刺激性的过氧化氮和氧化氮的气体。
亚硝酸钠的热稳定性高,可用高温热还原法制备:Pb(粉)+NaNOs=PbO+NaNO.。
该反应式产物PbO不溶于水,将反应后混合物溶于热水中,过滤,重结晶,得到白色晶状的亚硝酸钠。
1.2 亚硝酸钠的作用亚硝酸钠主要用于腌制肉食类食品,添加亚硝酸钠不仅可以抑制肉毒芽孢杆菌,并且可以防止鲜肉在空气中被逐步氧化成灰褐色的变性肌红蛋白,而使肉制品保持鲜红色。
但是亚硝酸钠的添加会使肉制品中亚硝酸钠残留进入人体,与蛋白质的氨基酸、磷脂等有机物质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产生的胺类反应生成亚硝胺2),亚硝胺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会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
亚硝酸钠在肉制品中的作用机理大致可以分为三步:(1)亚硝酸钠与肌肉中的乳酸作用,产生游离的亚硝酸。
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及替代物研究

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及替代物研究张洁;于颖;徐桂花【摘要】目前肉制品生产中普遍使用亚硝酸盐作为发色剂, 亚硝酸盐赋予肉制品诱人的色泽,并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但亚硝酸盐具有毒性,可与胺类物质生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食品中亚硝酸盐质量分数的检测方法,对肉制品、蔬菜等食物中亚硝酸盐检测所用的光度法(格里试剂比色法、催化光度法、荧光分析法) 、色谱法、电化学法的测定原理及其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作了评述,并对肉制品加工中亚硝酸盐残留量的降低途径进行了探讨.【期刊名称】《农业科学研究》【年(卷),期】2010(031)002【总页数】5页(P68-72)【关键词】肉制品;亚硝酸盐;检测方法;替代物【作者】张洁;于颖;徐桂花【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750021;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750021;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7.5肉类制品中用的发色剂主要是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例如火腿、腊肉等肉类食品在亚硝酸盐作用下能使肉品保持鲜艳的亮红色,具有独特风味,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但亚硝酸盐的使用量超过一定标准(>150mg/kg)会对人体产生致癌和致畸作用[1].世界各国对食品中亚硝酸盐使用量的要求日趋严格,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分别规定了硝酸钾或亚硝酸钠每日的允许摄食量为≤0.5 mg/kg体质量,亚硝酸钾或亚硝酸钠每日的允许摄食量为≤0.2mg/kg体质量.我国对亚硝酸盐的添加量也有严格的规定,规定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质量分数必须≤30m g/kg[2].所以,降低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的残留量是肉制品加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 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的作用1.1 发色作用猪屠宰后在无氧条件下肌糖原发生酵解产生乳酸,ATP转变成ADP,释放磷酸,使肉的pH下降至5.4~5.6,成为酸性环境,亚硝酸钠在酸性条件下还原成亚硝酸.NO和肌肉中的肌红蛋白(M b),血红蛋白(H b)作用,分别生成亚硝酸肌红蛋白(M b-NO)和亚硝酸血红蛋白(Hb-NO).由反应(3)可知,NO的量越多,则呈红色的物质越多,肉色则越红,加热时更明显,犹如新鲜瘦肉的颜色,可以明显提高肉制品的感官质量,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提高肉制品的商品性.1.2 抑菌作用肉品在生产过程中容易被肉毒梭菌污染.肉毒梭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可以产生毒性极强的肉毒毒素,对人的致死量为9~10mg/kg,其毒力比氰化钾强1万倍.亚硝酸盐是良好的抑菌剂,在pH 值4.5~6.0的范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肉毒梭菌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其主要作用机理在于NO2-与蛋白质生成一种复合物(铁-HITROY复合物),从而阻止丙酮降解生成ATP,抑制了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且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形成HNO2后,分解产生NO2,再继续分解成NO和O2,氧可抑制深层肉中严格厌氧的肉毒梭菌的繁殖,从而防止肉毒梭菌产生肉毒毒素而引起的食物中毒,起到了抑菌防腐的作用.1.3 螯合和稳定作用在肉制品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能使泡胀的胶原蛋白的数量增多,从而增加肉的黏度和弹性,是良好的螯合剂[3].另外,亚硝酸盐能提高肉品的稳定性,防止脂肪氧化而产生的不良风味.2 亚硝酸盐的毒性2.1 急性危害NaNO2对人的中毒剂量为0.3~0.5 g,致死剂量为2~3 g.当机体吸收过量的NaNO2后,由于NaNO2具有还原能力,造成机体组织缺氧,引起呼吸困难、皮肤发绀、血压下降等症状,严重者昏迷惊厥、呼吸衰竭而死亡.2.2 慢性危害NaNO2可以生成HNO2,HNO2的NO可与肉中蛋白质分解产物胺类反应形成一种强致癌物亚硝胺.人类的鼻咽癌、食道癌、胃癌、肝癌等都与亚硝胺有关.据有关资料报道,日本患胃癌比例高与日本人常食用咸鱼和腌菜有关.在海鱼中含有较多胺类,腌菜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二者合成亚硝基胺类物质而使人体致癌.3 几种常用的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及特点3.1 光度法3.1.1 格里斯试剂比色法 GB 5009,033-2003测定方法中,其中有一种方法就是格里斯试剂比色法,其原理是在弱碱性条件下,用热水从样品中提取NO2-,然后用亚铁氰化钾和乙酸锌沉淀蛋白,过滤后在弱酸条件下NO2-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后,再和N-1-萘基乙二胺耦合形成红色偶氮染料,最大吸收波长为538 nm,所选择的显色剂不一样,最大吸收波长也有所不同.针对国家对西式蒸煮和烟熏火腿卫生标准(GB 13101—1991)的规定和工艺的不同,以及检测过程中温度、放置时间、pH对显色的影响,在检测火腿中的NO2-时,格里斯试剂比色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均高于盐酸萘乙二胺法.3.1.2 催化分光光度法主要原理是在一定的温度和酸性条件下,NO2-对KBO3氧化染料(或指示剂)而褪色的反应具有较明显的催化作用,且在一定NO2-质量浓度的范围内,吸光度变化与NO2-质量浓度成较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可用该原理定量溶液中NO2-的质量浓度.此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试剂消耗量少,改变了现行国家标准中使用α-萘胺为显色剂的不利现状[4].朱克永研究利用孔雀石绿与溴酸钾在磷酸介质中的褪色反应速度受NO2-质量浓度的影响,测定了肉制品、果蔬类制品中亚硝酸盐的质量浓度,提高了测定方法的准确性、稳定性和灵敏度,并且回收试验结果亚硝酸盐的质量分数在4~200mg/kg时,平均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回收率85%~105%[5].路桂红采用加速氧化比色测定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的质量分数(催化比色测定),根据亚硝酸盐能够加速碘酸钾氧化甲基橙褪色的原理,建立了肉类制品中微量亚硝酸盐质量分数的比色测定,反应体系的最大吸收峰为340 nm,亚硝酸盐测定的线性范围是0~7.5μg,回收率达80%~102%[6].3.1.3 荧光分析法荧光分析法的原理是亚硝酸盐与过量的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剩余的对氨基苯磺酸与荧光胺作用,生成稳定的荧光团和无荧光的水解产物,在激发波长436 nm,荧光波长495 nm下荧光强度与对氨基苯磺酸的量成正比.对氨基苯磺酸原始量与重氮化后过剩的对氨基苯磺酸的量的差值为与亚硝酸盐发生重氮化反应的对氨基苯磺酸的量,进而计算出亚硝酸盐的质量浓度.该方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选择性强、试样用量少,且不受检测液本身颜色和浑浊的干扰,也不受样品稀释度的影响.缺点是操作较复杂,对环境因素敏感,干扰因素较多,而且适用范围不广(因为能发生荧光的物质相对较少).李劲松、吴爱东利用亚硝酸和L-酪氨酸的荧光反应对NO2-进行测定,并对可能的干扰离子进行了详细研究,还对牛奶、肉制品、自来水、泉水中的NO2-进行了直接测定,效果很好[7].3.2 色谱法3.2.1 离子色谱法离子色谱法是液相色谱法的一种.主要原理是当淋洗液携带样品进入分离柱后,样品离子便与离子交换功能基的平衡离子争夺树脂的离子交换位置,经过多次竞争达到交换平衡.由于不同离子对树脂固定相的亲和力不同,通过淋洗液的不断淋洗,各种离子便先后从色谱柱上被洗脱下来,实现了分离.通过检测器,即可经检测器检测各种离子,得到一个个色谱峰,然后与标准进行比较,根据保留时间定性,根据峰面积或峰高定量.王心宇等利用紫外线检测-离子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NONO2-N,NO3-N的检出限分别为4μg/L和10μg/L[8],此方法适用于测定肉制品、奶粉、蔬菜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该方法的优点是不必使用专用检测器(如紫外线检测器),且分离完全,干扰少,检测灵敏度能达到有关卫生安全标准要求,具有准确、简便、易推广的特点,是较为实用的检测方法.3.2.2 高效液相色谱法彭景龙探讨了食品中NO2-质量浓度的重氮化耦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方法,将食品样品中蛋白质、脂肪除去后,NO2-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再与N-1-萘乙二胺耦合之后,进行HPLC分析[9].杨华梅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测定卤肉制品中NO3-及NO2-的质量浓度[10],该方法选择四丁基溴化铵作为离子对试剂,与NO3-和NO2-阴离子形成中性缔合物,在甲醇-混合磷酸盐流动相中,被非极性键合相柱(ODS)分离并定量检测.该方法灵敏度高,并且样品中其他成分如色素、动物性蛋白等对检测不构成干扰.3.2.3 气相色谱法在硫酸介质中,NO2-与环己基磺酸钠反应生成环己醇亚硝酸钠,环己醇亚硝酸钠在常温下成气态,顶空进样,用FID检测器进行检测.该方法的取样量较少,简单快速,抗其他离子干扰的能力强,提高了灵敏度和准确度.也可利用NO2-用KM nO4氧化为 NO3-,用酸作催化剂,控制一定温度,使NO3-与苯发生反应生成硝基苯,萃取,然后利用选择性强的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该生成物,从而测出样品中NO2-的质量浓度[11].3.3 电化学法3.3.1 示波极谱法 GB 5009,033—2003测定方法中,另外一种方法是示波极谱法.试样经沉淀蛋白质并除去脂肪后,在弱酸性条件下,NO2-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在弱碱性条件下再与8-羟基喹啉耦合形成橙色染料,该染料在汞电极上还原产生电流,电流与NO2-的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可与标准曲线比较定量.李琼等测定香肠中NO2-的质量浓度时,对此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品红的NO2-溶液,在弱碱性条件下与8-羟基喹啉耦合生成偶氮化合物,此偶氮化合物在-0.70 V下具有非常灵敏的极谱波,易于检测[12].3.3.2 伏安法郑志祥等研究了在酸性介质中以玻碳电极(GCE)为工作电极的铁氰化钾电催化还原亚硝酸盐的电化学行为及电分析方法[13].当K3 Fe(CN)6质量浓度一定时,电催化还原峰电流与NO2-浓度在4.0×10-7~1.0×10-4 mol/L范围时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运用方波伏安法在优化条件下测定了水样中亚硝酸盐的质量浓度,测定结果令人满意.郭昌山等也系统研究了用导数伏安法测定肉类食品中的亚硝酸盐质量分数的方法[14].亚硝酸盐检测的方法层出不穷,除了上述介绍的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如化学发光法、毛细管电泳法、气相流动分析-红外检测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催化动力学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利弊,因此在应用时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4 降低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的研究以上阐述了亚硝酸盐在肉制品生产中的作用及对人体的危害,找到亚硝酸盐的替代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但至今还未找到一种理想的能够完全替代亚硝酸盐的物质.鉴于以上原因,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研究减少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的措施,并降低亚硝胺生成的可能性,其方法有:4.1 化学方法4.1.1 添加发色剂降低亚稍酸盐的残留量4.1.1.1 红曲色素.郑立红等将红曲色素加入到发酵香肠中,获得了良好的感官品质,得到了红曲色素和亚硝酸钠加入到发酵香肠中的可行性结论[15].为了有效地抑菌和抗氧化,低硝腊肉中红曲色素的添加量为0.14g/kg,亚硝酸钠的使用量为0.04g/kg,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感官要求,还可增加肉制品中氨基酸的质量分数,风味独特[1].4.1.1.2 亚硝基血红蛋白.亚硝基血红蛋白是以新鲜猪血为原料制备而成,可用于肉制品的着色.亚硝基血红蛋白代替亚硝酸钠作为肉制品的着色剂,可降低肉制品中亚硝酸根的残留,避免因其引起的形成致癌物质的可能.亚硝基血红蛋白色调与亚硝基肌红蛋白一致,能满足人们对肉色的要求,感官状态完全接近亚硝酸钠的发色效果.经过试验分析,亚硝基血红蛋白适用于肌红蛋白含量低的肉制品,如鸡肉、猪肉等.加工过程中适宜使用真空处理,以防止脂肪和色素氧化,着色效果良好且稳定持久,风味独特,可实现肉制品的低硝化,而且来源丰富、价格便宜,是肉制品中比较理想的着色剂[15].4.1.1.3 氨基酸与肽.唐爱明报道,为了降低亚硝酸根的残留,减少形成亚硝胺的可能性,在亚硝酸和三甲胺的混合物水溶液中加人碱性氨基酸,在氨基酸呈中性和酸性时,则完全可以阻止二甲基亚硝胺的生成,并有良好的护色效果[16].如0.5%~1%的赖氨酸和精氨酸等混合物,并同时使用10 mg/kg亚硝酸钠可使灌肠制品的色调相当好.杨锡洪等采用组氨酸与血红蛋白形成配位复合物,替代亚硝酸钠的发色作用[17].灌肠试验表明,制备的无硝色素可以赋予肉制品理想的红色,且色泽稳定.4.1.1.4 抗坏血酸及其衍生物.薛丽等研究发现,在亚硝酸钠添加量相同的条件下,添加 0.05%的Vc可以明显降低香肠中亚硝酸钠的残留量,成品中亚硝酸钠的残留量可以降低86.78%[18].烟酰胺和Vc配合使用有使肉制品发色和防止褪色的作用,用量一般为0.03%~0.05%.在肉品腌制时加入葡萄糖后经细菌作用,能使肌肉中的天然(或加入的)亚硝酸盐迅速转换成NO与M b和Hb结合,而生成MbNO和HbNO,可以促进亚硝酸盐的分解,增强颜色的稳定性.葡萄糖有很好的发色作用,但食用时产品经蒸煮颜色易变暗[19].4.1.2 添加抑菌剂降低亚硝酸盐的残留量4.1.2.1 山梨酸盐.在肉制品中添加2 600mg/kg的山梨酸盐对肉毒梭菌的抑制效果和添加156mg/kg亚硝酸盐的效果相同.当山梨酸盐与亚硝酸盐联用时,亚硝酸盐的质量浓度至少应为40mg/kg.4.1.2.2 延胡索酸酯类.延胡索酸甲酯和延胡索酸乙酯以1 250~2 500mg/kg的量使用时,对肉毒梭菌的抑制作用和使用120m g/kg的亚硝酸盐一样,但是延胡索酸酯类对产品的感官可接受性还没有被深入地研究[6].4.1.3 添加天然物质降低亚硝酸盐的残留量4.1.3.1 姜蒜汁、大葱液.张平等报道姜汁提取液对亚硝酸盐有清除作用.可以阻断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化学合成,从而有很好的防癌作用[20].赵云斌等对大葱清除亚硝酸盐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发现,大葱液对亚硝酸盐有较高的清除率,80℃每30min内大葱液对10μg亚硝酸盐的清除率最高为98.8%.研究表明,大葱中的有机硫化物可以有效清除亚硝酸盐,反应机理为巯基与亚硝酸盐形成的亚硝酸酯[21]. 4.1.3.2 芦荟.秦卫东报道,芦荟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与添加量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清除作用受pH值和作用时间的影响.在pH为4,反应时间达到60min时,清除率达到最大.将芦荟以15%添加到狗肉制品中的结果表明,芦荟复合肉制品中亚硝酸钠的残余量为16.86mg/kg,降低了35.26%[22].4.2 生物方法4.2.1 乳酸链球菌素研究表明,在不影响肉制品色泽和防腐效果的情况下,加入一定量的乳酸链球菌素(Nisin),可使亚硝酸盐的质量分数由原来的150mg/kg降到40m g/kg,又能有效地延长香肠的货架期.若添加0.2 g/kgNisin,亚硝酸盐的添加量减少到0.04 g/kg,香肠中的菌落总数可降低到3200个/g,抑菌效果明显.4.2.2 乳酸菌发酵在肉制品中加入产乳酸的细菌如乳杆菌属的嗜酸乳杆乳酸菌等微生物菌、保加利亚乳杆菌、链球菌属中的乳酸链球菌等,使其产生乳酸,降低pH,产生出游离亚硝酸,接着分解生成-NO,-NO与肌红蛋白结合,形成对热稳定的亚硝基肌红蛋白(呈玫瑰色),有利于降低-NO的残留量,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23].2002年5月,湖南农业大学何煜波等[24]利用乳杆菌属中的清酒乳杆菌、双发酵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等混合菌种用于香肠发酵,菌种接种量为107 cfu/g,发酵温度为36℃,发酵时间为20~24 h,经过发酵,产品pH值很快降低,抑制了腐败菌的生长,且产生乳酸菌特有的发酵香味,产品中亚硝酸盐的残留量和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均比对照组有所降低.4.2.3 酶法处理亚硝酸盐还原酶大多数是胞内酶,这些胞内酶在细胞内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在细胞外效果较差.通过转基因技术对亚硝酸还原酶编码基因进行改造,使其在细菌中的表达强度增大,从而增加亚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为其在食品中应用奠定基础[25].5 研究展望亚硝酸盐作为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加工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由于其安全性问题,测定方法和降低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的残留量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虽然科学工作者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在这方面还有一段路要走,今后的研究方向可集中在以下方面.5.1 菌种选育发挥微生物的潜在能力,对微生物进行选种和育种改良,通过调节培养条件或改变基因,即利用突变体,从技术上对菌种加以改良.目前降解亚硝酸盐的菌种多为乳酸菌,因此,可从乳酸菌中选取不同的菌种,进行定向诱导,从而选育出降解亚硝酸盐效果理想并能稳定遗传的菌种.5.2 多菌种发酵利用不同菌种间性能互补的特点,可选用毛霉、乳酸菌、酵母菌等混合菌种对肉制品发酵,通过研究试验方法,借助对比试验、随机试验和回归正交试验,对混合菌种发酵结果与肉制品质量特性进行亚硝酸盐降解率的定量分析,以便寻求到符合设计目标值并且稳定性高的最佳参数组合.5.3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从具有亚硝酸盐还原酶的微生物细胞中,提取出酶再进行固定化,此为固定化酶法.将具有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的微生物直接固定化,此为固定化微生物方法.这两种方法均可用于肉制品生产中,从而降低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残留量.【相关文献】[1]王东,李开雄,朱永涛,等.新型肉制品着色剂亚硝基血红蛋白色素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6,(8):178-181.[2]周家华,杨辉荣,黎碧娜,等.食品添加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163.[3]杜庆.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和控制[J].肉类研究,2008(3):55-58.[4]刘长增.动力学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亚硝酸根[J].分析化学,2000,28(11):1 362-1 365.[5]朱克永.催化光度法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J].四川食品与发酵,2001,36(3):50-53.[6]路桂红,吴定.加速氧化比色测定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J].肉品卫生,2001(10):29-31.[7]李劲松,吴爱东.亚硝酸盐氮的荧光光度法测定[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9,35(11):510-511.[8]王心宇,项新华,涂晓明,等.紫外检测-离子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J].化学分析计量,2002,11(2):28-29.[9]彭景龙.重氮化耦合H PLC法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J].粮油食品科技,2006,14(5):48-50.[10]杨华梅.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卤肉制品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J].中国热带医学,2008,8(3):469-470.[11]史东坡.蔬菜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气相色谱法测定[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2):245-247.[12]李琼,奚旦立,陆光汉,等.单扫描示波极谱法测定香肠中的亚硝酸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2):106-108.[13]郑志祥,犹卫,高作宁.酸性介质中铁氰化钾电催化还原亚硝酸盐的电化学行为及电分析方法研究[J].化学传感器,2007,27(4):55-59.[14]郭昌山,展海军.导数伏安法测定肉类食品中的亚硝酸盐[J].肉类研究,2007,97(3):41-43.[15]郑立红,陈尚武,任发政.猪血亚硝基血红蛋白在肉品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科学,2005,26(12):257-260.[16]唐爱明.乳酸菌降解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机理及菌株筛选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2004:36-38.[17]杨锡洪,夏文水.亚硝酸盐替代物—组氨酸发色作用的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5,24(5):102-106.[18]薛丽,蓝红英.V c对降低香肠亚硝酸钠残留量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6(6):65-67.[19]熊潮慧,陈一资.香肠制品中降低亚硝酸盐残留量的措施[J].肉类研究,2005(4):26-30.[20]张平,叶文慧,石志华.姜汁对亚硝酸盐清除作用的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5,17(4):73-75.[21]赵云斌,胡樱,王增珍,等.大葱清除亚硝酸盐的实验研究[J].食品科学,2001,22(5):76-78.[22]秦卫东,王忠.芦荟清除亚硝酸盐的能力及其在肉制品中的作用[J].食品科技,2005(12):20-22.[23]唐爱明,夏延斌.肉制品中亚硝酸盐降解方法、机理及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04,20(2):35-44.[24]何煜波.香肠发酵乳杆菌的基本特性[J].肉类工业,2002(6):22-26.[25]马鹏飞,马林,孙君社,等.减少食品中亚硝酸盐危害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5,26(增刊):170-172.。
亚硝酸盐在腊肉加工中的作用及其替代物的研究进展

亚硝酸盐在腊肉加工中的作用及其替代物的研究进展陈瑶;刘成国;罗扬;王冬冬【摘要】传统腊肉制品加工中,添加到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因具有形成特征色泽和抑制肉毒梭状芽胞杆菌的生长、抗氧化、增强风味等重要作用而成为不可完全替代的多功能添加剂.但是硝酸盐添加过量,可使人体血红蛋白中的Fe2+氧化成Fe3+失去携氧能力并且所分解产生的亚硝基可与肉蛋白质分解的胺结合生成具有致癌性的亚硝胺.因此,在腊肉制品加工中必须严格控制亚硝酸盐的添加量,并积极地寻找亚硝酸盐替代物.【期刊名称】《肉类研究》【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5页(P32-36)【关键词】腊肉;亚硝酸盐;亚硝胺;替代物【作者】陈瑶;刘成国;罗扬;王冬冬【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5.2腊肉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肉制品之一。
它是将原料肉用食盐、亚硝酸盐、糖以及香料腌制后,再经烘烤、烟熏、晾晒等工艺加工而成的生肉类制品。
腊肉具有色泽美观、香味浓郁、耐储藏等特点,由于其加工制作多在腊月间,因此称为腊肉。
腊肉因其颜色、香气、味道独特而著称于世,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特点[1]。
我国具有悠久的腌腊肉制品加工历史和精湛的加工技术,也有众多的传统腊肉品种。
腊肉因其颜色、香气、味道独特及其耐储藏的特点,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蕴藏巨大生命力,在我国肉制品产品的消费量非常巨大。
但是,通过市场调查和化学检测发现,在腊肉制品加工时亚硝酸盐添加过量,其含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情况比较严重[2]。
过量的硝酸盐在肉制品中热处理加工时易形成亚硝基二甲胺和亚硝基吡咯烷等致癌、致突变、致畸物质,从而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3]。
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的应用1.亚硝酸盐在肉制品加工中的作用亚硝酸盐是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是肉制品加工中重要的食品添加剂。
亚硝酸盐呈白色或淡黄色颗粒状粉末,味微咸似食盐,易溶于水,还原性强,呈弱碱性反应,能够赋予肉制品特有的鲜红色,有效改善组织结构,对肉毒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以作为防腐剂应用在肉制品加工中。
但因其外观和滋味与食盐相似,导致误食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1)发色作用为防止腌制时原料肉中的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因氧化而形成高铁肌红蛋白和高铁血红蛋白,使肉制品失去原有的天然色泽,生产中人们常使用亚硝酸盐作为发色剂来维持肉制品的鲜红色,可明显提高肉制品的感官品质。
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亚硝酸盐在肌肉乳酸的作用下形成不稳定的亚硝酸,进而分解成亚硝基,氧合肌红蛋白中的氧气被亚硝基取代,生成对热稳定的亚硝基肌红蛋白,使肉制品加工后仍能保持诱人的鲜红色,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抑菌作用亚硝酸盐还具有一定的抑菌性,主要是对一些致病菌如肉毒梭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孢杆菌和产气荚膜杆菌等的生长繁殖起到抑制作用。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又称肉毒梭菌,属于厌氧性的梭状芽孢杆菌,属革兰氏阳性菌,可产生芽孢,其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肉毒毒素,比氰化钾毒性大,对人的致死量为10-9mg/kg。
食用感染肉毒梭菌的食品24h即表现出临床症状,死亡率达一半以上。
另外,火腿、香肠等发酵肉制品的加工过程给肉毒梭菌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使得这类产品在此过程中极易受到肉毒梭菌的感染,而且其芽孢耐热,100℃下约6h才能被杀死。
将亚硝酸盐添加到肉制品中,在微酸性条件下,生成的亚硝酸会分解释放出氧气,使深层无氧环境变成不利于肉毒梭菌生长的有氧条件,从而抑制肉毒梭菌的生长和繁殖以及肉毒毒素的产生。
亚硝酸盐的抑菌能力与其残留量的浓度、温度、时间、pH值等环境因素相关,其中受pH值影响最大。
当pH值为6时,其对肉毒梭状杆菌等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pH值大于6.5时,其抑菌能力逐渐减弱。
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概述、检测方法及其替代物的研究进展

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概述、检测方法及其 替代物的研究进展□裴倩如汪强唐文屹黄宇赵嵩马鞍山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C,«sir»行业■科技文苑摘要:亚硝酸盐是广泛应用于肉制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食品添加剂之一,其在产品的色泽、风味及延长货架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同时,亚硝酸盐又具有一定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尤其是慢性毒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引起了广大消费者对它的警惕。
因此,探求若干种适用性较强的新型添加剂用以取代亚硝酸盐势在必行。
本文通过 概述亚硝酸盐的性质、功效、潜在风险及国内外关于亚硝酸盐有效替代物的最新科研成果,以期为肉类食品添加剂 的推陈出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替代物进展1前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普通群众生活条 件的稳步提升,消费者对于食品质量的关注度激增,尤其是 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愈加严苛。
在肉制品中,亚硝酸盐作为 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究其原因是亚硝酸盐可使 腌腊肉制品保持独特的色泽、质构、防腐性能及口味。
并且, 它还能削弱存在于腌腊肉制品中的脂质氧化反应,具有有效 控制腌腊肉制品中湿度的功效11]。
然而,普通消费者对于食 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愈加焦虑,科学饮食、绿色食品等一系 列的新颖观念逐步走进大众视野,并渐渐深入人心。
随之而 来的是,亚硝酸盐在消化吸收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够加大致癌 风险的亚硝胺类物质引起了广大学者和消费者的热议,人们 迫切需要找到合适的亚硝酸盐替代物。
但是,国内外众多科 学研究学者尚未探寻到功能性与安全性兼优的添加剂足以彻 底取代亚硝酸盐在腌腊肉制品中的应用。
目前,针对低硝肉 制品的生产技术,相关方面的专家提出了采用功能相近的添 加剂代替部分亚硝酸盐的方法,甚至可以研发一种多组分系 统生产无亚硝酸盐腌制肉[2]。
本文通过概述亚硝酸盐的性质、 功效、检验方法、潜在风险及国内外关于亚硝酸盐有效替代 物的最新科研成果,希望能为肉类食品添加剂的推陈出新提 供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亚硝酸盐在肉制品加工中的作用及其替代品研究进展. 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年级2009级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班级09食品1班学号060409126姓名张龙指导教师刘晶晶职称副教授亚硝酸盐在肉制品加工中的作用及其替代品研究进展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060409126 张龙摘要: 综述了亚硝酸盐在肉制品加工中的作用、对人体的危害以及亚硝酸盐替代品的研究进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肉制品低硝化或无硝化的关注会越来越多,寻找亚硝酸盐的替代品,尤其是既能够降低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的使用量、又能够强化肉制品营养的添加剂,将成为肉品工业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功能性肉制品开发的又一途径,是未来肉制品加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亚硝酸盐肉制品作用替代品Function of nitrite in processing of meat products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its substituteAbstract:It discussed the function of nitrite in the processing of meatproducts,the harm of excessive nitrite and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itssubstitut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healthy consciousness of people,there is more attention in meat products by searching substitute of nitrite,especially the food additive that can reduceusage quantity of nitrite and improve nutrition of meat products,it will be an important domain of research of meat industry,be the way to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meat products and also be developing current of the processing ofmeat products in the future.Key words: nitrite;meat products;function;substitute1亚硝酸盐在肉制品加工中的作用1.1亚硝酸盐的发色作用①肉制品在加工时要经过原料肉腌渍这一道工序,肉品在腌渍时食盐会加速肉中的肌红蛋白(Mb)和血红蛋白(Hb)的氧化,形成高铁肌红蛋白(MetMb)和高铁血红蛋白(MetHb),使肉失去原有的天然色泽,而变成灰红色、灰棕色,易使人对腊肉制品产生腐败的感觉,从而影响其感官品质,也影响人们的食欲。
因此在腌渍过程中常使用亚硝酸盐作为发色剂。
添加亚硝酸盐可以在肉中产生独特、稳定的腌制色泽。
鲜肉中肌红蛋白为还原型,呈暗紫色,很不稳定,易被氧化变色。
还原型肌红蛋白分子中二价铁离子上的结合水被分子状态的氧置换,形成氧合肌红蛋白,色泽鲜红。
此时铁仍为二价,因此这种结合不是氧化而是氧合。
当氧合肌红蛋白在氧或氧化剂的存在下进一步将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时,生成褐色的高铁肌红蛋白。
呈色反应主要是②:亚硝酸盐在微酸性条件下形成亚硝酸。
其次,亚硝酸非常不稳定,在腌制过程中被还原性物质作用形成一氧化氮(NO)。
NO的形成速度与介质的酸度、温度以及还原性物质的存在有关。
最后,NO与还原状态的Mb反应结合生成亚硝基肌红蛋白,亚硝基肌红蛋白遇热后放出巯基生成稳定的具有鲜红色的亚硝基血色原,赋予肉特殊的腌制红色。
抗坏血酸的存在可以阻止NOMb被空气的进一步氧化,使其形成的色泽更加稳定。
亚硝酸盐的发色作用可明显提高肉制品的感官品质。
1.2 亚硝酸盐的抑菌作用亚硝酸盐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孢杆菌和产气荚膜杆菌等致病菌的生长繁殖起抑制作用,其抑菌能力受在肉制品中残留量的浓度及pH值等环境因素影响。
亚硝酸盐的抑菌机理尚不清楚,可能是NO卜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一种铁一HITROY的复合物,从而阻止了丙酮酸降解和释放ATP的过程,破坏了细菌的生长环境,而亚硝酸盐在肉中生成亚硝酸后,分解生成NO和O2 ,氧可以抑制深层肉中厌氧的肉毒梭状芽孢杆菌③。
而Greyer(2001)认为在腌肉中只有游离的亚硝酸盐才具有抑菌效果。
④1.3亚硝酸盐的抗氧化作用脂质氧化是肉及肉制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是指脂类物质在肉及肉制品加工和贮藏期间,由于热、光、氧气、微生物、酶类、金属离子等作用,产生不良风味,降低食用品质,甚至生成有毒物质的过程⑤。
这就是俗称的“过煮味”(Warmed-Over-Flavor,WOF),添加亚硝酸钠可以防止WOF⑥⑦。
亚硝酸钠在肉中的抗氧化作用被广泛认为是4种机理:亚硝酸钠通过与碳-碳双键反应使肉中的脂肪部分稳定;与血红素蛋白中的铁形成稳定的复合物,防止血红素蛋白催化降解过氧化氢;与某些微量元素进行螯合反应,这些微量元素可能是脂肪过氧化反应的氧化前体;与肉中的成分反应生成亚硝基和亚硝酰基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
1.4亚硝酸盐增强风味的作用亚硝酸钠能够预防肉产品“过热味”的产生,因为它具有抗氧化能力,它能够抑制肉制品中的脂肪颗粒的自动氧化过程。
肉制品中添加亚硝酸钠后,由于脂肪自动氧化而生成的羰基化合物的浓度有明显的降低,从而不会有脂肪氧化味的产生。
另一方面亚硝酸钠产生典型的腌肉风味。
研究表明,腌肉风味是由许多化合物累加效果产生的复合感觉。
风味的定义很多,通常是指摄人口腔的食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使人产生短时的、综合的生理感觉。
董庆利等(2007)在研究不同亚硝酸盐添加量对低温蒸煮香肠风味时发现,添加亚硝酸盐后蒸煮香肠新检出乙醇、1一丁醇、(E)一2一己烯一1一醇、(E)一2一庚烯一1一醇、(E)一2一辛烯一1一醇、薄荷醇、3一甲基丁醛、己酸、松萜和4一硝基邻苯二酰胺等l0种化合物,而罗勒烯、吡咯和四甲基吡嗪未被检出;同时还发现,添加亚硝酸盐后的蒸煮香肠腌肉风味加强,以150mg/kg的添加量的风味物质相对含量较多⑧。
亚硝酸盐提高风味的机理总结起来有:第一,亚硝酸盐通过与不饱和脂肪酸反应稳定脂质组成⑨⑩;第二,与微量元素螯合以阻止离子的催化作用11;第三,与铁中心配位,与血红素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的降解12。
2 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由于在肉制品加工中,适当的加入亚硝酸盐能起到良好的发色和抑菌作用,因而许多国家都允许将其作为发色剂、抑菌剂、抗氧化剂等加入到肉制品中。
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如加入量过多,搅拌不均匀或者加工工艺不合理等等都可能会导致残留量过高,人食用后会引起中毒。
人体中毒量为O.3—0.59,致死量为39。
FAO/WH0(1985)规定,ADI值为O~5mg/kg(以亚硝酸纳计的亚硝酸盐总量)。
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可把正常血红蛋白(Fe2+)变成高铁血红蛋白(Fe3+)。
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载氧能力,从而导致组织缺氧,对人体造成危害,产生头晕、呕吐、全身乏力、心悸、皮肤发紫、严重时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抽搐而衰竭死亡。
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亚硝酸,亚硝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产生亚硝基。
而亚硝基能够与人体蛋闩质代谢产物仲胺类化合物结合生成亚硝胺。
研究表明,亚硝胺对人体具有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
人体胃液的pH值低,适合亚硝胺类物质的生成,所以亚硝酸盐的摄入量不容忽视。
另外,大量文献显示,经常摄入亚硝酸盐还有致癌作用。
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亚硝酸,亚硝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产生亚硝基。
而亚硝基能够与人体蛋白质代谢产物仲胺类化合物结合生成亚硝胺。
研究表明,亚硝胺是一种极强的致癌物质。
据动物实验,一次多量或长期摄入都可引起癌症,特别是胃癌。
因为亚硝胺类物质合成需要在酸性条件下,而胃中含酸较多环境条件适中。
目前还没有发现能耐受亚硝胺而不致癌的动物。
亚硝胺在体内微粒体羟化酶作用下,经过一系列代谢,形成终致癌物,促使自由甲基(CH,·)将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鸟嘌呤O。
或O,位甲基化,使细胞产生突变、癌变b1。
因此,国际上对添加亚硝酸的问题十分重视,在没有理想的替代品之前,应把量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3 亚硝酸盐替代品研究进展亚硝酸盐存肉制品加工中作朋虽然很多,但是其对人体危害之大使肉制品实现低硝化或无硝化已经迫在眉睫。
但是肉制品无硝化加T系统的成本较使用亚硝酸盐要高,目前还很难实现商业化生产。
另外,人们获取的亚硝酸盐的途径较多,相对而言,谈及肉制品无硝化为时过早。
因此,在肉制品加工中,提倡低硝化,生产低硝肉制品。
随着人们膳食水平的提高,腌制肉类已成为人们每日膳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只有寻找亚硝酸盐替代品,降低亚硝酸盐的使用量,减少其在肉制品中的残留量,才能保证人们的健康。
目前,人们寻求使用的亚硝酸盐替代品有两类:一类是部分或完全替代亚硝酸盐的添加剂,这种物质应该由发色剂、抗氧化剂、螯合剂和抑菌剂混合组成;另一类是在常规亚硝酸盐浓度下能够阻断亚硝胺形成的添加剂。
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物质能够完全替代亚硝酸盐,而是采用相当于亚硝酸盐的某一作用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的腌制剂替代亚硝酸盐的全部作用。
如今亚硝酸盐替代品腌制系统主要有红曲米色素,抗坏血酸一葡萄糖系统,乳酸链球菌素,麦芽酚一有机铁盐系统等。
3.1发色剂替代物在有亚硝酸盐的肉制品的发色过程中,亚硝酸被还原生成NO,从而使肉制品变成诱人的鲜红色。
现在一般直接添加到肉制品中代替亚硝酸盐使用的色素有红曲色素、甜菜红、熟制腌肉色素(血红素,CCMP)等。
王柏琴等(1996)采用1600mg/kg的红曲米色素和2000mg/kg的山梨酸钾作为亚硝酸盐的替代品制作香肠,以150mg/kg的亚硝酸钠制作的香肠作为对照组,色泽、口感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而常温下的货架期却由3个月延长到6个月13。
研究发现,抗坏血酸可以很好地稳定肌肉色泽,其最佳添加量为原料肉的0.01%一0.05%o¨。
抗坏血酸具有很强的还原作用,对肉质品的发色、防止褪色及防止亚硝胺的形成效果显著。
烟胺与磷酸盐类柠檬酸及其钠盐、葡萄糖酸6内酯等混合使用,也有相同的效果。
现在国外已研究出一种新型的肉类发色剂,可以取代传统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
这种新型发色剂是在五碳糖和碳酸钠组成的混合物中,再添加一定量的烟酸酞胺,就能完全得到与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相同的发色效果,发色后肉类呈现的颜色很好,并且还具有延缓肉类褪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