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校正课程设计-- 线性控制系统校正与分析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审定成绩: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学生姓名罗衡班级0903班院别物理与电子学院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号14092500060 指导老师杜健嵘设计时间2011.12目录一、设计题目 (1)二、设计要求 (1)三、设计思路 (1)四、设计方法与步骤 (1)(1)确定系统开环增益 (2)(2)分析校正前系统性能指标 (2)(3)选择校正方案 (4)(4)设置校正装置的参数 (5)(5)分析校正后系统性能指标 (6)五、验证与对比 (8)六、参考文献 (9)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设计题目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2.0)(11.0()(0++=s s s K s G ,用相应的频率域校正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和静态性能:(1)相角裕度045≥γ(2)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05.0<ss e (3)系统的剪切频率s /rad 3<c ω二、设计要求(1)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2)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置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3)用MA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 (4)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三、设计思路根据题目要求的稳态误差 e ss 的值,确定开环增益 K ,再得到校正前系统的传递函数及频率特性,利用matlab 画出其 bode 图,从图形及结果可以得到校正前系统的相角裕度γ和剪切频率ωc ,判断这两项指标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则选择合适的校正装置,确定并计算出校正装置的参数 a 和 T 。

即得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然后得到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及频率特性,最后验证已校正系统的γ和ωc 是否都达到要求。

如果有指标仍未达标。

则须另取合适的w c 的四、设计方法与步骤(1)确定系统开环增益单位负反馈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为:)12.0)(11.0()12.0)(11.0()()(11)()s (K s s s s s s s H s G s R E +++++=+= 根据稳态误差的定义,在单位斜坡输入信号t t r =)((2s 1)(=s R )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为:K1)()(1)(lim)]([lim )(lim =+=⋅==∞→∞→∞→s H s G s sR s E s t e e s s s ss现要使稳态误差05.0<ss e ,则K>20,取开环增益K=21即可满足系统对稳态误差的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控制系统的超前校正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控制系统的超前校正设计

目录1 超前校正的原理及方法 (2)1.1 何谓校正为何校正 (2)1.2 超前校正的原理及方法 (3)1.2.1 超前校正的原理 (3)1.2.2 超前校正的应用方法 (4)2 控制系统的超前校正设计 (5)2.1 初始状态的分析 (5)2.2 超前校正分析及计算 (8)2.2.1 校正装置参数的选择和计算 (8)2.2.2 校正后的验证 (10)2.2.3 校正对系统性能改变的分析 (14)3 心得体会 (16)参考文献 (17)控制系统的超前校正设计1 超前校正的原理及方法1.1 何谓校正 为何校正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是系统整个特性发生变化。

校正的目的是为了在调整发大器增益后仍然不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的情况下,通过加入的校正装置,是系统性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

1.2 超前校正的原理及方法1.2.1 超前校正的原理无源超前网络的电路如图1所示。

图1 无源超前网络电路图如果输入信号源的内阻为了零,且输出端的负载阻抗为无穷大,则超前网络的传递函数可写为1R1()1c aTsaG s Ts+=+ (2-1) 式中1221R R a R +=> , 1212R RT C R R =+ 通常a 为分度系数,T 叫时间常数,由式(2-1)可知,采用无源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时,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a 倍,因此需要提高放大器增益交易补偿。

根据式(2-1),可以得无源超前网络()c aG s 的对数频率特性,超前网络对频率在1/aT 至1/T 之间的输入信号有明显的微分作用,在该频率范围内,输出信号相角比输入信号相角超前,超前网络的名称由此而得。

在最大超前交频率m ω处,具有最大超前角m ϕ。

超前网路(2-1)的相角为()c arctgaT arctgT ϕωωω=- (2-2) 将上式对ω求导并令其为零,得最大超前角频率m ω(2-3) 将上式代入(2-2),得最大超前角频率(2-4) 同时还易知 ''m c ωω=ϕm 仅与衰减因子a 有关。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标准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标准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教学标准目录一、前言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1.1课程的地位1.2课程的作用二、主要教学内容描述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2.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4.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5.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2.难点四、内容及要求1.模块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2.模块二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模块三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4.模块四自动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5.模块五自动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6.模块六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7.模块七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五、说明1.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2.模块学时分配3.考核方法及手段4.注意事项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必备基础知识:高等数学、物理学、电路、模拟电子技术一、前言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1.1课程的地位《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该专业的主干必修课之一。

本课程研究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线性控制系统的建模,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三大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的校正与计算机辅助分析。

1.2课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构成,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及系统时域、频域分析和校正方法,能初步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控制理论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教学内容描述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2、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4、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5、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开环与闭环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传递函数的概念,闭环系统传递函数的求取,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和频域分析法的概念和特点,熟练运用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稳态性和动态性指标,各环节对系统性能指标的影响以及提高系统性能指标的方法,校正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2、难点由原理图绘制系统方块图的方法,系统框图的等效变换,根轨迹的绘制,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由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确定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的方法,稳定裕度概念以及与系统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三频段法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串联校正环节对系统性能指标的影响四、内容及要求模块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教学内容(1)自动控制系统及其任务、控制的基本方式、负反馈控制原理(2)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分类、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2、教学要求(1)掌握开环、闭环控制系统的特点及闭环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基于自动控制原理的性能分析设计与校正院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3二、设计内容2.1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42.2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62.3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82.4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102.5控制系统的校正-------------------------------12三、课程设计总结------------------------------------17四、参考文献----------------------------------------18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设计,是课堂的深化。

设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MATLAB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

使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

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

通过此次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1.能用MATLAB软件分析复杂和实际的控制系统。

2.能用MATLAB软件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

3.能灵活应用MATLAB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标准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标准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二、课程定位自动控制原理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与前修课程《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传感器》课程相衔接,共同树立学生自动控制的理念;与后续课程《现代控制》、《交直流调速》、《电机调速综合实训》相衔接,共同培养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应用分析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的方式,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一些工程实例、熟悉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和频域分析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再学习能力。

三、设计思路根据对应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必备的能力和素质需求进行调查,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意培养学生面向工程的思维习惯,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使学生掌握控制原理的精髓,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培养目标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现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发展现状。

完成控制系统组成原理、系统调试方法,具体应从下述3个方面展开表述:1.专业能力目标:(1)掌握对常用简单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并能够提出性能改良方案。

(2)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常用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4)熟悉自动控制系统性能及根轨迹分析方法,掌握稳定性分析、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的分析方法。

2.方法能力目标:(1)学生具有资料学习和吸收能力;(2)具有独立进行分析、设计、实施、评估的能力;具有获取、分析、归纳、交流、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3)具有将知识与技术综合运用与转换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2)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有发展潜力。

线性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线性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线性系统的性能分析与校正0一五年十二月2016.1.15-22自动化摘要自动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农业、交通、航空及航天等众多产业部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改善了人们的劳动环境,丰富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在控制技术需求的推动下,控制理论本身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控制系统的校正问题,是自动控制理论的重要分支,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一种改善系统性能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针对线性系统进行时域及频域性能的分析,根据对系统的要求对线性系统进行校正,主要采用频域的校正方法,控制器采用串联超前校正装置或串联滞后装置进行系统的校正。

本文根据具体被控对象传递函数采用滞后校正装置进行系统校正。

对校正过程及校正步骤进行详细阐述。

同时给出采用之后校正装置时的控制器选择方法。

关键词:线性系统;时域分析;频域分析;串联滞后校正ABSTRACTAutomatic control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griculture, transportation, aviation anaerospace and other many other industries, greatly improve the social labor productivity, improve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of people, enrich and improve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However,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demand of control technology, the control theory itself 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The correction of contro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and it is also a means and metho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This paper analysis of time domain and frequency domain performance for linear system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ystem of linear system is corrected, mainly using frequency domain correction method. The controller uses series leading correction device or tandem lagging device for system calibration.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trol object transfer function using advanced calibration device for system calibration. The correction process and the correction step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At the same time, the selection method of the controller is given.KEYWORDS :Linear system; Time domain analysis;Frequency domain analysis; Series delay correction目录1. .................................................... 设计内容错误! 未定义书签。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总结词
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无需人为干 预,能够根据输入信号和系统内 部参数自动调节输出信号,以实 现特定目标的系统。
详细描述
自动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检测输 入信号,经过控制器处理后,输 出控制信号驱动执行机构,以调 节被控对象的输出参数。
自动控制系统分类
总结词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自动控制系统分为多种类型。
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03
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具备一定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
基础。
课程设计展望
加强实践环节
在未来的课程设计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通过更多的实验和项目实践,提 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软件测试与调试
对软件进行测试和调试,确保软件功能正确、 稳定。
控制系统应用实例
温度控制系统
以温度为被控量,实现温 度的自动控制,应用于工 业、农业等领域。
液位控制系统
以液位为被控量,实现液 位的自动控制,应用于化 工、水处理等领域。
电机控制系统
以电机转速或位置为被控 量,实现电机的自动控制, 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电动 车等领域。
详细描述
根据控制方式,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 控制系统;根据任务类型,可以分为调节系统、随动系统和 程序控制系统;根据控制对象的特性,可以分为线性控制系 统和非线性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组成
总结词
自动控制系统通常由输入环节、控制环节、执行环节和被控对象组成。
详细描述
输入环节负责接收外部信号并将其传输给控制环节;控制环节通常由控制器组 成,用于处理输入信号并产生控制信号;执行环节接收控制信号并驱动执行机 构;被控对象是受控对象,其输出参数由执行机构调节。

超前校正

超前校正

晋中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线性系统的性能分析与校正院别机械学院专业自动化学生姓名陈泽军班级13自动化本一班学号1314132104设计时间2016.1.15-22指导教师高翔评定成绩二0一五年十二月线性系统的性能分析与较正学生姓名:陈泽军导师:高翔摘要利用MAlIAB实现控制系统的串联超前校正设计,给出基于频率特性法的具体设计方法和通用程序,并对实例进行仿真.通过绘制出的各种响应曲线可以直观地将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比较,进而说明MATI.AB是控制系统兮析设计的有利工具,而且实现MATLAB同控制系统课程有机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关键词:串联校正;频率特性法;控制系统;MATLAB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correction oflinear systemsStudent Name: 陈泽军Tutor: 高翔ABSTRACT Realization of control system for series leading correction design using MAlIAB, are based on the concrete design method of the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general program, and for instance of simulation. By drawing out the response curves can be directly in the before and after correction of the system are compared, which shows that MATI.AB is a useful tool for the design of Xi analysis system. Furthermo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ATLAB control system course organic combination, not only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Keywords: series correction;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method; control system; MATLAB目录1.设计内容 (1)2.设计要求 (1)3.校正前系统分析 (1)3.1时域性能指标计算与MATLAB分析 (2)3.2根轨迹稳定性分析 (3)3.3频域指标的计算MATLAB分析 (4)4.校正方案的选择、比较与确定 (5)5.校正装置设计 (5)5.1 参数计算 (6)5.2 校正装置的选择 (7)6.校正后系统分析 (7)6.1 时域性能指标计算与MATLAB分析 (7)6.2 根轨迹稳定性分析 (9)6.3频域指标的计算与MATLAB分析 (10)7.校正前后系统性能指标的比较与分析 (11)7.1 动态指标 (11)7.2 静态指标 (12)7.3 小结 (12)8.设计总结 (13)9..参考文献 (14)1 设计目的1.1掌握系统性能的根轨迹分析,性能指标的时域和频域计算和MATLAB 仿真;1.2掌握系统的超前、滞后、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结构与频率特性; 1.3掌握利用MATLAB 对系统进行特性分析、校正设计与结果检验的方法; 1.4掌握串联校正的频域计算和MATLAB 仿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校正课程设计-- 线性控制系统校正与分析课程设计报告书题目线性控制系统校正与分析院部名称机电工程学院专业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单)班级组长姓名学号设计地点工科楼C 214设计学时1周指导教师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目录目录 (3)第一章课程设计的目的及题目 (4)1.1课程设计的目的 (4)1.2课程设计的题目 (4)第二章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6)2.1课程设计的任务 (6)2.2课程设计的要求 (6)第三章校正函数的设计 (7)3.1设计任务 (7)3.2设计部分 (7)第四章系统动态性能的分析 (10)4.1校正前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10)4.2校正后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13)第五章系统的根轨迹分析及幅相特性 (16)5.1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6)5.2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8)第七章传递函数特征根及bode图 (20)7.1校正前系统的幅相特性和bode图 (20)7.2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的特征根和bode图 (21)第七章总结 (23)参考文献 (24)第一章 课程设计的目的及题目1.1课程设计的目的⑴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补偿(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⑵学会使用MATLAB 语言及Simulink 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1.2课程设计的题目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25.0)(1()(0++=s s s K s G ,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滞后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角裕量 30>γ,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10-=s K v 。

\第二章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2.1课程设计的任务设计报告中,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对原系统进行校正(须写清楚校正过程),使其满足工作要求。

然后利用MATLAB对未校正系统和校正后系统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针对每一问题分析时应写出程序,输出结果图和结论。

最后还应写出心得体会与参考文献等。

2.2课程设计的要求⑴首先,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对原系统进行校正,使其满足工作要求。

要求程序执行的结果中有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和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校正装置的参数T,α等的值。

⑵利用MATLAB函数求出校正前与校正后系统的特征根,并判断其系统是否稳定,为什么?⑶利用MATLAB作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斜坡响应曲线,分析这三种曲线的关系?求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动态性能指标σ%、t r、t p、t s以及稳态误差的值,并分析其有何变化。

⑷绘制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根轨迹图,并求其分离点、汇合点及与虚轴交点的坐标和相应点的增益*K值,得出系统稳定时增益*K的变化范围。

⑸绘制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Nyquist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说明理由。

⑹绘制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Bode图,计算系统的幅值裕量,相位裕量,幅值穿越频率和相位穿越频率。

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说明理由。

第三章 校正函数的设计3.1设计任务首先,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对原系统进行校正,使其满足工作要求。

要求程序执行的结果中有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和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校正装置的参数T ,α等的值。

3.2设计部分对给出的开环系统分析,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0()(1)(0.251)K G S S S S =++,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v K 5s -≥,系统的相角裕度045γ≥,校正后的剪切频率2C rad s ω≥,步骤如下:⑴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已知系统函数为一型系统,静态速度误差系数5≥v K ,取5=v K ,则5)125.0)(1(*lim )(*lim 0000==++==→→k s s s k s s G s kv s s故:函数为:⑵利用已确定的开环增益,画出未校正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确定未校正系统的剪切频率0C ω,相角裕度0γ和幅值裕度K g 。

程序如下:k=5;num=[k];deng=[0.25 1.25 1 0];G0=tf(num,deng)figure(1);margin(G0)[kg,r,wg,wc]=margin(G0) %bode 的参数运行后的结果及图形:-100M a g n i t u d e (d B )Bode DiagramGm = -3.86e-015 dB (at 2 rad/sec) , P m = 7.33e-006 deg (at 2 rad/sec)Frequency (rad/sec)1010101010-270-225-180-135P h a s e (d e g )图3.1未校正的bode 图 幅值裕量L h= L (Wg )=-1.0000 幅值穿越频率Wg=2 想位裕量r =180-90-arctan(Wc)-arctan0.25*Wc =-7.3342e-006 °截止频率 Wc =2(3)由于r 的值不符合题目要求;r>=45°,则选取串联滞后校正;TsTs s G c β++=11)(1 考虑到滞后网络在新的截止频率wc ’’处会产生一定的相角滞后,选ϕ (wc ’’)= -6°,则:γ’’=γ’(wc ’’)+ ϕ (wc ’’),γ’’=45°,则γ’(wc ’’)= γ’’-ϕ (wc ’’)=51°;由γ’(wc’’)=180-90°- arctanwc’’-arctan0.25 wc’’=51°,解得wc’’=0.61rad/s 。

)125.0)(1(10)(++=s s s s G当wc’’=0.61rad/s 时,L’(w)=16.8dB;由20lgb+L’(wc’’)=0,解得b=0.145令1/bT=0.1wc’’,解得T=116.89s,滞后校正的函数为Gc=(1+16.95s)/(1+116.89s);因为这里wc’’<2不满足系统的要求,在原有的校正基础上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

串联超前校正可以使截止频率后移,所以可以在串联滞后环节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串联超前环节,使得wc’’>=2rad/s。

取wc=2rad/s,由L’’(w)曲线可得出L’’(wc)=-16.8dB–L’’(wc)=10lgaa=47.86T=1/wc(√a)=0.07则串联超前传递函数Gc2=(1+aTs)/(1+Ts)=(1+3.45s)/(1+0.07s)滞后-超前校正后的传递函数为Gk=Gs*Gc2=[5(1+16.95s) (1+3.45s)]/ [ s(s+1)(0.25s+1) (1+116.89s) (1+0.07s)]程序如下:s=tf('s')G1c=(1+16.95*s)/(1+116.89*s);G2c=(1+3.45*s)/(1+0.07*s);G0=5/(s*(s+1)*(0.25*s+1));Gs=G1c*G2c*G0;figure(4);margin(Gs')hold on ;grid[kg,r,wg,wc]=margin(Gs)运算后的图形及结果:-150-100-50050100150M a g n i t u d e (d B )1010101010101010-315-270-225-180-135-90P h a s e (d e g )Bode DiagramGm = 19 dB (at 8.32 rad/sec) , P m = -72.3 deg (at 2 rad/sec)Frequency (rad/sec)计算出的系统的幅值裕量,相位裕量,幅值穿越频率和幅值裕量 kg = 8.9316 相位裕量 r = 72.2703 幅值穿越频率wg =8.3154 相位穿越频率: wc = 2.0031 符合题目的要求,校正系统可以。

第四章 系统动态性能的分析任务:利用MATLAB 作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斜坡响应曲线,分析这三种曲线的关系?求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动态性能指标σ%、t r 、t p 、t s 以及稳态误差的值,并分析其有何变化。

4.1校正前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校正前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25.0)(1(5)(++=s s s s G 4.1.1程序如下:k=5;num=[k];deng=[0.25 1.25 1 0];G0=tf(num,deng)figure(1);G1=feedback(G0,1);step(G1)wen=dcgain(G1); %稳定值[y,t]=step(G1); [max_y,k]=max(y);%取数据,取最大值,及对应的时间tp=t(k) %峰值ct=(max_y-wen)/wen*100 %超调量r1=1;while(y(r1)<0.1*wen)r1=r1+1;endr2=1;while(y(r2)<0.9*wen)r2=r2+1;endtr=r2-r1 %上升时间s=length(t);while(y(s)<0.98*wen&&(y(s)<1.02*wen))s=s-1;endts=t(s) %超调时间figure(2);G1=feedback(G0,1);impulse(G1)figure(3);he=conv(conv([1 0],[1,1]),[0.25,1]);step(k,[he,0])ess=1-dcgain(G1)4.1.2动态性能指标σ%、tr、tp、ts以及稳态误差的值超调量σ%=ct=92.8468; 上升时间tr=2s调节时间ts=24.5 s 稳态误差ess=0峰值时间tp=23.75s4.1.3三种特性图形0510152025-2-1.5-1-0.50.511.52Impulse Response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图4.1校正前脉冲响应图0510152025-2-1.5-1-0.50.511.52Impulse Response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图4.2校正前阶跃响应图形在Simulink 窗口里菜单方式下的单位斜坡响应的动态结构图如下:图2.4.3结构图图2.4.4校正前斜波响应图形4.2校正后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校正后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92.4 s^2 + 102 s + 5-------------------------------------------------2.046 s^5 + 39.47 s^4 + 154.6 s^3 + 118.2 s^2 + s 动态性能参数及三曲线图;程序如下:s=tf('s')G1c=(1+16.95*s)/(1+116.89*s);G2c=(1+3.45*s)/(1+0.07*s);G0=5/(s*(s+1)*(0.25*s+1));Gs=G1c*G2c*G0figure(1);s=feedback(Gs,1);step(s)%阶跃wen=dcgain(s); %稳定值[y,t]=step(s); [max_y,k]=max(y);%取数据,取最大值,及对应的时间tp=t(k) %峰值ct=(max_y-wen)/wen*100 %超调量r1=1;while(y(r1)<0.1*wen)r1=r1+1;endr2=1;while(y(r2)<0.9*wen) r2=r2+1; endtr=r2-r1 %上升时间 s=length(t);while(y(s)<0.98*wen&&(y(s)<1.02*wen)) s=s-1; endts=t(s) %超调时间figure(2);s=feedback(Gs,1);impulse(s)figure(3);he=conv(conv([1 0],[1,1]),[0.25,1]);step(k,[he,0]) ess=1-dcgain(s)x=solve('5*(1+16.95*s) *(1+3.45*s)/ (s*(s+1)*(0.25*s+1)* (1+116.89*s) *(1+0.07*s))','s') figure(4);margin(Gs') hold on ;grid[kg,r,wg,wc]=margin(Gs) hold on ;grid4.2.1校正后动态参数运算结果:超调量σ%=ct=2.8675; 上升时间tr=7s 调节时间 ts=59.9458s 稳态误差ess=0 峰值时间tp=15.8741s 4.2.2三图形如下:01234567-0.20.20.40.60.811.21.4Impulse Response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图4.5校正后脉冲响应图形0.20.40.60.811.21.4Step ResponseTime (sec)Amplitude图4.6校正后阶跃响应图形4.7校正后的斜波图4.8校正后的斜波图4.2.3分析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斜坡响应曲线,这三种曲线的关系答单位斜波响应的一次导数是阶跃响应曲线,阶跃响应的一次导数是冲击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