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三种模式2)

合集下载

幼儿园三种基本形态的认识

幼儿园三种基本形态的认识

幼儿园三种基本形态的认识
【实用版】
目录
1.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三种基本取向
2.学科中心取向
3.学习者中心取向
4.问题中心取向
正文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三种基本取向:
幼儿园课程设计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幼儿的学习和成长。

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中,有三种基本取向,分别是学科中心取向、学习者中心取向和问题中心取向。

1.学科中心取向
学科中心取向是一种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方法。

在这种取向下,教育者会根据学科知识体系,将各个学科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课程体系。

学科中心取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和整合。

这种取向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中的优点是可以帮助幼儿系统地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者中心取向
学习者中心取向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方法。

在这种取向下,教育者会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和能力出发,设计适合幼儿学习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

学习者中心取向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强调教育要适应幼儿的发展需求。

这种取向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中的优点是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问题中心取向
问题中心取向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方法。

在这种取向下,教育者会从幼儿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出发,选择幼儿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相关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

问题中心取向注重幼儿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强调教育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和社会实际。

这种取向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中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动机,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第三版课程设计 (2)

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第三版课程设计 (2)

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第三版课程设计一、项目概述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网络架构设计和系统集成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本次课程设计围绕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的核心内容,实现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复杂度的网络系统,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搭建、系统集成、安全优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项目需求1. 系统架构•设计和实现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复杂度的网络系统;•确定系统整体结构和组成模块,包括硬件、网络架构和系统配置等;•搭建基础设施,包括传输网络、数据中心和存储系统等;•确定系统的性能和容量需求,保证系统能够承受高负荷的同时,满足用户需求。

2. 系统集成•完成系统架构之后,进行系统集成工作;•集成各个模块,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完成系统运行环境的配置和管理。

3. 安全优化•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确定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提供相应的安全措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通过加密、认证和授权等手段,确保系统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三、项目实现本次课程设计将采用以下技术和工具:•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虚拟化技术:VMware虚拟机、KVM虚拟机等;•操作系统:Ubuntu、CentOS等;•系统集成工具:Ansible、Puppet等。

下面是项目具体实现步骤:1. 系统架构设计•根据系统需求,设计系统整体结构和组成模块;•搭建基础设施,包括传输网络、数据中心和存储系统等;•确认系统的性能和容量需求,保证系统能够承受高负荷的同时,满足用户需求。

2. 系统集成•完成系统架构之后,进行系统集成工作;•集成各个模块,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完成系统运行环境的配置和管理。

3. 安全评估和措施•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确定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收集有效的安全措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通过加密、认证和授权等手段,确保系统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四、项目收益本次课程设计的收益包括:•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网络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提高学生的网络架构设计和安全优化能力。

课程设计的三种模式

课程设计的三种模式

课程设计的三种模式
课程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它以自主学习为核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定制和创新思维为主导,允许学生主动创新的教育模式。

根据实施时期的不同,课程设计可以分为三种模式:预设课程设计,报告性课程设计和技术课程设计。

首先,预定课程设计通常在学习阶段实施,由提供者提供相关素材,学生根据指定的任务,采用自主思考、讨论和实践方法,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获得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定课程设计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探索新的课堂,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其次,报告性课程设计是一种涉及学生实践实践、整合学习知识并以其论文形式呈现的形式。

学生首先要进行实际实践,通过实践拓宽知识面,发掘问题,然后要对实际实践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实践结果提出解释和发现,最后将解释和发现写入文章,并提出有效的建议或解决方案。

最后,技术课程设计是以技术设计流程为核心的课程设计。

它以需求分析和理解需求等工程方法为基础,将学生投入到系统工程的技术环节中,学生可以在仿真设计实验室中实操,把所学到的理论和技术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根据课程设计要求分析问题,获得解决问题和实现实际目标的能力。

以上是课程设计的三种常见模式:预置课程设计,报告性课程设计和技术课程设计。

它们都是学习成果的视角,而非学习内容的视角,它们的实施过程都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创新构思,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发掘和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自主学习的经验,启发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第五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2)

第五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2)

(二)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 力为目的的教学设计
第五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课程开发
问题思考: 我国的学校课程存在哪些问题?
一、课程开发概述
几个概念的比较
课程编制: 课程设计: 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P96)
二、校本课程开发
什么是校本?
以学校为基地 以学校为基础 以学校为主体
什么是校本课程?
问题思考:为什么要重视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超越学科中心与知识本位取向 凸显本学科在目标、内容、方法上的特点 按照知识类型组织教学
以安德森、梅耶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对知识的 分类,即按照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 知识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征
认真研究学生的阶段特征和学习准备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参考资料\课程开发与教学设 计\案例 蜗牛教学.doc 考虑学习活动中动力(情意)因素与智慧(认知)因素 和策略因素的统一 注意学生课堂学习心理动力变化同教学事件的配合
全面设计教学目标,不能只注重知识 领域的目标,而忽视其他领域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
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 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述方法
如《地理》课在讲到“人类与环境”课题时,要求 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这样的目标可以表述 为 1.1 能说出可持续发展的大概意思。 1.2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批判现实中破坏环境的思 想和行为。 1.3 对有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例子的材料, 能指出这些例子并作出批判和评述。
教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 教师要关注学生 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 要注重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设计:从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
教学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有效的教学设计必然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参考资料\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在何种情形下学生 学得最好.doc

S7-200PLC基础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 (2)

S7-200PLC基础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 (2)

S7-200PLC基础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成为自动化控制领域中的重要控制设备之一。

S7-200PLC是西门子推出的一款常用的小型PLC系列。

本课程旨在介绍S7-200PLC的基础操作及编程实现,通过实例设计培养学生对PLC的基本认识及应用技能。

二、课程目标2.1 具体目标•了解S7-200PLC的基本硬件结构和操作方法;•熟练掌握S7-200PLC的编程语言及常用指令;•通过实例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够独立完成PLC控制任务。

2.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PLC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PLC控制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课程大纲3.1 硬件结构及操作方法•硬件结构的组成和特点;•PLC的基本操作和调试方法;•PLC的仿真和调试方法。

3.2 编程语言及常用指令•常用编程语言的介绍及其区别,如STL和LAD;•常用指令,如XOR、AND、OR等;•程序的逻辑设计。

3.3 实例设计与操作•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清洗系统控制设计;•综合性实例设计。

四、课程教学安排4.1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介绍PLC的基本知识;•实例教学:通过实例设计案例,引导学生掌握PLC系统的编程与调试方法;•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PLC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自主学习: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自主学习能力。

4.2 教学进度课时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第一课时S7-200PLC硬件结构及操作方法理论讲授第二课时S7-200PLC编程语言及常用指令理论讲授第三课时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实例教学第四课时清洗系统控制设计实例教学第五课时综合性实例设计实例教学第六课时实验操作实验操作第七课时实验操作实验操作第八课时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第九课时课程总结理论讲授五、课程评估与考核方式5.1 评估方式•平时成绩(70%):包括作业、实验、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评估;•期末考试(30%):主要考察学生掌握PLC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博弈论课程设计 (2)

博弈论课程设计 (2)

博弈论课程设计1、引言博弈论是现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由经济学家和数学家共同合作发展起来的。

博弈论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中的决策行为和相互关系,以及在涉及决策行为和相互关系的情景中个体或组织如何做出理性的决策。

博弈论在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工程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博弈论的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博弈论的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博弈论的知识。

2、课程设计2.1 美国拍卖模拟实验美国拍卖是一种竞价拍卖。

在竞拍过程中,买家通过不断提高他们的出价来争夺商品,最后出价最高者获得商品所有权。

美国拍卖的特点是出价者可以随时根据拍卖过程中的信息改变他们的出价。

该模拟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竞卖过程的模拟来让学生学习博弈论中的核心概念,如策略、博弈纳什均衡等。

该实验还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竞价策略与结果的关系,提高学生思考和策略制定的能力。

2.2 博弈纳什均衡实验博弈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一个博弈中,如果所有参与者都选择了他们各自的最优策略,那么这个博弈就到达了一个均衡状态,称为纳什均衡。

该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找到博弈的纳什均衡,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自主思考能力。

同时,这个实验中涉及到的博弈模型也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3 连续混合策略实验连续混合策略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连续混合策略中,玩家有一个概率分布,他们可以随机选择他们的行动。

在竞争和合作的情况下,连续混合策略被用来描述下注、选择行为模型等。

在本实验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制定连续混合策略并评估它们的效果。

通过该实验,学生将加深对复杂博弈策略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3、结语博弈论不仅仅是一种专业的数学知识,它已经成为了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工具。

实践是理论的检验,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博弈论的知识。

希望本文介绍的三个课程设计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博弈论的知识和应用。

游戏设计教程课程设计 (2)

游戏设计教程课程设计 (2)

游戏设计教程课程设计
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游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游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学会使用游戏开发工具和技术,能够设计和开发简单的游戏。

课程目标
1.建立游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学习使用游戏开发工具,如Unity、Construct等;
3.掌握游戏开发的基本技术,如场景搭建、角色设计、物品管理等;
4.能够独立完成简单游戏的开发和设计。

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周:游戏设计基础
1.游戏元素的分类和设计原则;
2.游戏规则和操作方式的设计;
3.游戏平衡的原理和实现;
4.游戏情境和剧情的设计。

第二周:游戏开发工具及其使用
1.Unity引擎的介绍和基本使用方法;
2.Construct开发工具的介绍和基本使用方法;
3.游戏开发中常用的美术资源和音效资源的获取和使用。

第三周:游戏开发基础
1.场景搭建和编辑;
2.角色的创建和控制;
3.物品的管理和使用;
4.场景中的特效和音效的使用。

第四周:游戏开发实践
1.学生自主完成简单游戏的设计和开发;
2.老师进行课堂点评和讲解;
3.学生进行游戏测试和优化;
4.学生进行游戏展示和分享。

评分标准
1.课堂出勤和参与度占比10%;
2.课堂作业占比30%;
3.期末项目占比60%。

参考书目
1.游戏设计入门:理论与实践;
2.Unity游戏开发入门教程;
3.Construct 2游戏开发入门与实践。

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附答案)

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B.杜威C.布鲁纳D.克伯屈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校课程D.综合课程13.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節 設計的要素
壹、課程設計的來源
即對學習者、知識、社會的觀點。 即對學習者、知識、社會的觀點。 科學作為來源: 一、科學作為來源: 強調科學的程序、程序性的知識、 強調科學的程序、程序性的知識、學習如何學習
但目前有不同的觀點, 但目前有不同的觀點,如後現代 主義、後實證主義。 主義、後實證主義。
陸、平衡
教材、學習者。 •教材、學習者。 個人、全體。 •個人、全體。
第三節 典型的課程設計
壹、學科中心設計
科目設計(subject 一、科目設計(subject design)
•歷史:文化史、經濟史、現代史… 歷史:文化史、經濟史、現代史… 英文:文學、寫作、演說… •英文:文學、寫作、演說… ◇缺點:忽視個人、社會。 缺點:忽視個人、社會。
想法 我們可 以提出 什麼辦 法解決?
事實 對於這個 問題,我 們已知的 事實有哪 些?
學習議題
行動計劃
依照想法, 要如何才能 我們還需 得到這些訊 要進一步 息? 了解什麼 訊息?
PBL課程設計與實施歷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BL課程設計與實施歷程: 課程設計與實施歷程
1.鷹架學習起點 1.鷹架學習起點 2.選擇課程主題 2.選擇課程主題 3.發展學習結構 發展學習結構: 3.發展學習結構:
什麼是課程設計
---951004-----951004--951004
•課程之成份或要素的安排,使其成為一 課程之成份或要素的安排,
個整體。 個整體。
但什麼是課程要素? •但什麼是課程要素?
※課程要素:目標、內容、 課程要素:目標、內容、 課程要素 方法與組織(經驗) 方法與組織(經驗)、評鑑
★課程與教學的關係… 課程與教學的關係…
二、社會作為來源: 社會作為來源: 學校的設立是為了社會的需求, 學校的設立是為了社會的需求, 社會中有多元文化, 社會中有多元文化,不同的族群 共同的課程預設了所有人要了解的 一般及普遍的知識
三、永恆與神聖的來源: 永恆與神聖的來源:
•偉人所提的永恆真理 精神層面,不一定是宗教, •精神層面,不一定是宗教, 如人生的目的。 如人生的目的。
設計層面的考量: 第二節 設計層面的考量:
壹、範圍
•內容的深度、廣度 內容的深度、 •認知、情意、技能 認知、情意、
貳、順序性
•促進學生累積、持續的學習。 促進學生累積、持續的學習。 原則: •原則: 1.簡單到複雜 1.簡單到複雜 2.先備知識 2.先備知識 3.整體到部分 3.整體到部分 4.按年代順序 4.按年代順序
四、知識作為來源: 知識作為來源:
後現代的觀點:質疑知識的本質、 後現代的觀點:質疑知識的本質、 建構
五、學習者作為來源: 學習者作為來源:
•以往進步主義、人文主義 以往進步主義、 •重視心理學的基礎理論 現代:建構主義, •現代:建構主義,授予學生 參與知識建構的歷 程。
貳、概念架構: 概念架構:
Delisle提出課程設計的步驟: Delisle提出課程設計的步驟: 提出課程設計的步驟 1.連結問題 1.連結問題 2.建立學習結構 建立學習結構( 2.建立學習結構(表) 3.面對問題 3.面對問題 4.再度面對問題 4.再度面對問題 5.呈現結果或成果 5.呈現結果或成果 6.評估結果或成果 6.評估結果或成果
一、水平組織
著重課程範圍(scope) (scope)和統整 •著重課程範圍(scope)和統整 (integration)的概念 (integration)的概念
二、垂直組織
強調順序性(sequence) (sequence)與 •強調順序性(sequence)與 繼續性(continuity) (continuity)的概念 繼續性(continuity)的概念
•學門之間整合設計,如統整主題單元, 學門之間整合設計,如統整主題單元, 目前九年一貫課中的學習領域。 目前九年一貫課中的學習領域。
缺點:深度、廣度之間的配合。 •缺點:深度、廣度之間的配合。
四、相關設計
•仍維持學門,但確認學門間的相關。 仍維持學門,但確認學門間的相關。
五、歷程設計
•強調一般程序的學習,可應用到全部領域。 強調一般程序的學習,可應用到全部領域。 如批判性思考、概念化等。 •如批判性思考、概念化等。 後現代的歷程設計課程,鼓勵學生分析結論, •後現代的歷程設計課程,鼓勵學生分析結論, 解構獲得結論的探究歷程。 解構獲得結論的探究歷程。這是後設知識 後設學習。 後設學習。
二、核心設計
以問題為中心。 •以問題為中心。
三、社會問題與重建主義設計
•創造更公平正義的社會為主要目的。 創造更公平正義的社會為主要目的。
問題導向學習
(problem(problem-based learning) 簡稱 PBL
特色: 特色:
1.透過與學生切身相關或學生 1.透過與學生切身相關或學生 關注的真實問題為中心, 關注的真實問題為中心,以建構 學習內容,非依照學科。 學習內容,非依照學科。 2.以學生為中心, 2.以學生為中心,並協助發展 以學生為中心 獨立探索及解決真實世界問題 的能力。 的能力。
•建立先備知識 •發展學習結構表
4.實踐行動計畫 4.實踐行動計畫 5.分享學習結果 5.分享學習結果
PBL課程所面臨的困境 PBL課程所面臨的困境
1.排課的限制 1.排課的限制 2.時間的壓力 2.時間的壓力 3.主題的選擇 3.主題的選擇 4.學生的準備度 4.學生的準備度 5.教師的負擔 5.教師的負擔 6.團體歷程的輔導 6.團體歷程的輔導 7.學習資源 7.學習資源
貳、學習者中心設計
一、兒童中心 •允許學生做課程的協商 二、經驗中心設計 生活經驗。 •生活經驗。 浪漫(激進) 三、浪漫(激進)的設計 •盧梭 哈柏瑪斯、 •哈柏瑪斯、批判主義 四、人文主義設計 允許人發展為全人, •允許人發展為全人,自我實現 合流教育:情意領域、 •合流教育:情意領域、認知領域的融合 超個人、先驗取向:強調直覺、先驗。 •超個人、先驗取向:強調直覺、先驗。 強調熱情、想像、驚奇。 •強調熱情、想像、驚奇。
參、繼續性
•重疊性、重現 重疊性、 Bruner螺旋式課程 Bruner螺旋式課程
肆、統整
•連接所有類型的知識和經驗。 連接所有類型的知識和經驗。 本世紀受到重視, •本世紀受到重視,因為增加對課程 質的了解及對個人如何建構意義 的認識
伍、銜接
各種課程向度之間的相互關聯性、 •各種課程向度之間的相互關聯性、 垂直或水平。 垂直或水平。
學門設計(discipline 二、學門設計(discipline design)
•假設:學校是知識世界的縮影, 假設:學校是知識世界的縮影, 學門反映了這個世界。 學門反映了這個世界。 學門包括內容結構與研究方法。 ◇ 學門包括內容結構與研究方法。
•Bruner: •Bruner:任何學門都可以用最有效且直接 的方式來教給在任何發展階段 的方式來教給在任何發展階段 任何小孩。 的任何小孩。 缺點: •缺點:忽視不能被歸為學門知識的廣大資訊 三、廣域設計
參、 問題中心設計
•以生活的問題為焦點,強調文化傳統, 以生活的問題為焦點,強調文化傳統, 著重當前社會未滿足的需求,也考量到個人的問題。 著重當前社會未滿足的需求,也考量到個人的問題。 對內容、學習者發展的重視。 •對內容、學習者發展的重視。
一、生活情境設計
•聚焦於學習解決問題的程序,歷程與內容統整於 聚焦於學習解決問題的程序, 課程的經驗中。 課程的經驗中。 •運用學生目前關心的事,以及存在 運用學生目前關心的事, 廣大社會立即發生的問題來當作起點。 廣大社會立即發生的問題來當作起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