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挂上了树梢——萧红-赏析

合集下载

《春意挂上了树梢》

《春意挂上了树梢》
③通过对比,揭示出春意只是少数人 的,多数人感觉不到人间的春意。表 达作者对人世不公的谴责。
重点句子含义鉴赏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 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 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反语(手法),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含对 不幸者深切的同情(分析),以愤激之语表 达对人世不公的谴责(作用及情感)。
这过路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穿着长袍短褂的,非常清洁。 看那样子也伸不出手来,因为他的手也是很洁净的。不用说那 就是绅士一流的人物了,他们是站在一旁参观的。
看那马要站起来了,他们就喝彩,“奥!奥!”地喊叫着。 看那马又站不起来,又倒下去了,这时他们又是喝彩,“奥奥” 地又叫了几声。不过这喝的是倒彩。
就这样马要站起来,又站不起来地闹了一阵以后,仍然没 有站起来,仍是照原样可怜地躺在那里。这时候,那些看热闹 的觉得也不过如此,也没有什么新花样了。于是星散开去,各 自回家去了。”
推荐阅读:萧红《呼兰河传》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



挂 上

树谢
梢!
3、课文标题含义鉴赏
对比是指作者把两个相矛盾(或相反对) 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给予 对照比较,俗点说,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 显得更坏等等。用对比的方法,能凸显特征, 揭示矛盾,言志抒情都很强烈,给人以深刻 印象。
对比——使文章 结构更紧凑 主题更鲜明
感情更浓烈
①使用对比手法
②富人与穷人的对比,自然与社会的 对比。
①描写角度: 嗅觉和视觉相结合 ②修辞手法: 通感、比拟 ③字、词的表现力和作用:“蹿” ④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活泼
⑤思想情感: 春天到来的喜悦
鉴赏话题

萧红《春意挂上了树梢》赏析

萧红《春意挂上了树梢》赏析

萧红《春意挂上了树梢》赏析萧红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

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和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

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

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

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

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

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小沿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

这样好的行人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

“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

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

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

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

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

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的夜。

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

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震响。

萧红春意挂上树梢的构思特点

萧红春意挂上树梢的构思特点

萧红春意挂上树梢的构思特点
萧红的作品常常以细腻、深沉的情感描写和锐利的社会批判为特点。

而在她的小说《春》中,萧红则以一种充满生机和朝气蓬勃的笔调,描绘了春天中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

具体来说,这篇小说中呈现了以下几个构思特点:
1. 对自然的赞美和感受:萧红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观的细致描摹,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和赞美之情。

她用“春意挂上树梢”、“春光正好”等生动的描写,营造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美好的春日景象。

同时,她也通过对草木花卉的描绘,表现了自然界中各种生命的生机和活力。

2. 对人性的深刻剖析:除了对自然的感受,萧红在《春》中也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展现出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她通过对小区居民的描写,呈现出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行为。

比如,女主人公的孤独、两位少年的成长、老夫妻的默契等等,这些都表现了人性中复杂而真实的一面。

3. 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最后,萧红在《春》中也通过对小区居民之间的互动,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比如,小区里的一些家庭对女主人公的冷漠态度、两位少年之间的阶级冲突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公和不平等。

总之,《春》是一篇充满生命力和情感的小说,它用温暖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向读者展现了春天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及原文

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及原文

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及原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是高二语文学习的可以之一,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

大家对《春意挂上了树梢》这一课文有什么看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及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教学设想】以“春意”为核心,引导学生读懂文中陶醉于春意和感受不到春意的两类人的特点,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及以点带面的方式揭示出的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群的形象特征;以学定教,以问带疑,还原情境,引导学生读懂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作者选定这些人物和场景来表现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从学生预习时对萧红的了解情况引入,消除学生对教师、文本的陌生感,创设情境。

再以霍建起导演的电影《萧红》公映,这位远离人们七十年的作家又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并引起热议这一话题,拉近学生与作家的距离。

2.教师范读全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带进文章的情境。

让学生在听朗读时进一步熟悉课文,同时结合预习和听读感受提炼概括文意。

问:文章围绕“春意挂上了树梢”,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的不同活动?学生概括,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提示和鼓励。

(描写了三月哈尔滨不同人物的生活场景,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日伪时期东北地区中下层人民悲苦凄凉的生活现状。

)二、问题梳理概述预习时学生所提问题,投影展示学生问题较为集中的几类:1.题为“春意”,为什么文中却多次描写命运悲苦的人?如何理解“春意”?温暖的题目,为什么读来却有苦涩凄凉的情感?2.为何写不同类型的人的活动?为什么反复写到中国人与外国人?如何理解汪林这一人物形象及写她的作用?3.作者萧红写这篇散文的背景、心情和态度;4.第8段的理解;“三月”句两次出现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1.文题及开头给人暖意,写了怎样的“暖”?学生关于文题的问题:文题为“春意”,但文章读来苦涩,入眼却又感觉暖意。

如何表现的?(1)三月的哈尔滨有怎样的暖意?①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②蹿着芽;③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春意挂上了树梢

春意挂上了树梢
作者介绍
萧红,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 作品《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 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 斗争的作品之一。著名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
本文写于1936年,以哈尔滨为背景。 这是一个有特色的大都市,硝烟过 后,这里的天空依然蔚蓝,春意依 然能够挂上树梢,外国人和一些中 国富人照样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但浸透血泪的人仍在这里苦熬人生。
世天界到上来这的一欣些喜不之幸情的。 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
反语.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含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 有愤世嫉俗的味道.
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细节描写,照应了上文”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 含蓄地表现了汪林享受春天的惬意,生活的无忧无 虑.
赏析汪林的形象
文本研读
汪林是一个衣食无忧,心中只有自我,并不关心底 层人民冷暖的小姐形象.她代表了作者所刻画的 社会众生相中的一类人.
你认为真正的春天是怎样的,它真的存在 吗?
感谢观赏
只是中少国富数人的七,分多之数一人 感觉不人到人间八的分春之意一,
浸透血泪的人们仍在苦
南端墙角、 被人间熬遗弃人生。多
转角 的人们
快乐 哀哭
文本研读
萧红的语言很有韵味,质朴之中不乏清丽,有些句子,语言朴 素,却意味深长,颇具表现力,尝试品味下面的句子:
暖风如清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
运用通感,从视觉的角度写触觉感知的暖风,使风的形 象生动起来,写出了春天融融的暖意,流露出作者对春
中央大街充满音乐
文本研读
晚 上
流浪人的,日本舞场的,外国饭店的 在风雪中寂寞的大街又号叫起来了
的 各色各样的人跑满了街

央 大 街
年轻的人排在商店的窗子前跟着音 乐唱歌,和姑娘们一道说笑

评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

评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

评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作者:徐君善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11期《春意挂上了树梢》一文是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的第三专题“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即抒情散文专题中的一篇文章。

综观全文,萧红是用写实的手法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描写了日伪统治下的哈尔滨,对其病态进行了沉痛的揭露:中国的富家小姐、外国绅士太太在舞场的作乐嬉笑与中国烂脚乞丐在街边的呜咽哀号、盲人卖艺时头部的歪曲构成了极不协调的畸形对此。

作者愤慨道:“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

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让读者不由感慨:在日寇铁蹄下的“春意”只能引来叹息。

这就是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历史时期,作者萧红那炽热的反帝爱国情绪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及同情弱者、悲悯贫苦的感情。

那么,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仅仅是她强烈的民族意识吗?萧红走的是一条独特的文学道路,萧红的创作没有经历一般小资产阶级女作家大抵要经历的由抒写自我转向反映社会的过程,恰恰相反,萧红经历的是由普遍情感形式转向个性化情感形式的过程。

同样,她的人生路也是充满坎坷。

童年的生活并不幸福,从十七八岁到三十一岁去世,萧红在每个城市住过的时间不超过一年,即使是在上海这一座城市,她还搬过七八次家。

这是不是意味着萧红从未有过安定的“家”呢?威廉·布莱克说,时间是一个男人,空间是一个女人。

作为一个女性,萧红以她对空间的敏感意识到家乡这个观念。

她的第一任未婚夫汪恩甲没有给她一个家。

结识萧军后,二人没有固定收入,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

但他们患难与共,感情融洽。

最重要的是,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今哈尔滨道里区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

故此将自己的第一本散文专集命名为《商市街》,是不是也能表明萧红对这个“家”的重视和眷恋呢。

与萧军分手后,经历了一番波折后,在1938年与端木蕻良结婚直至1942年1月在香港逝世。

期间也是颠沛流离,“家”无定所。

萧红春意挂上树梢的构思特点

萧红春意挂上树梢的构思特点

萧红春意挂上树梢的构思特点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春意挂上树梢》是一部代表作品,该作品表达了她对复杂的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对《春意挂上树梢》的构思特点的详细分析。

再次,小说以较为幽默诙谐的笔调,讽刺了封建社会和人们的愚昧无知。

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和对话都充满了幽默感和诙谐感。

例如,村长忧心忡忡地盼着洞房新娘能够来村里生个儿子,而新娘却害怕连门槛都跨不过去;聪明的刁金花对社会女子的肤浅与虚伪表示不屑;社会女子对于农村的无知和贬低等等,这些情节和对话都贴切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想法,给读者带来了轻松和愉快的阅读体验。

最后,小说以悲剧结局,通过反转揭示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腐败。

小说的结局是悲剧的,村长最终因为自己的贪污被判了刑,而农民和新娘受到了更大的伤害。

小说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对社会的批判,使读者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怀疑和思考。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学阅读板块: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师版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学阅读板块: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师版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学阅读板块提要文学阅读板块,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

……拓展阅读名家文学:萧红《春意挂上了树梢》春意挂上了树梢①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

(看似描写早春景象,实则富有深意)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和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

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

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

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

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

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小沿的帽子。

自然环境和街景的描写,渲染出早春的和暖气息,为读者呈现了日伪殖民统治下的城市风貌,在这样的背景下,汪林作为典型人物第一次出场。

②“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③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

这样好的行人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从“我们”的角度感受早春,似乎一切都是美好的样子。

④“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⑤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象不存在似的。

“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⑥唉唉……!”⑦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乞讨声、嘴里的烂梨、冻坏了的肿腿,春天里、欢乐的街,却留着冬天的残痕,是那样的不和谐。

⑧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

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

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⑨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原文】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

天空打起朦胧
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和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

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
春来。

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

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

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
的夏景。

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小沿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

这样好的行人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

“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
得很残忍。

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

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
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
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

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

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

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的夜。

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
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

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震响。

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封闭住商店的窗子,但这只限于年轻人。

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于年轻人。

这好像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

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

中国人来混在这些卷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

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

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走……卷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

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

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

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1936年5月
注:中央大街,即哈尔滨中央大街。

【作品赏析】本文以“春意”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众多的材料组织起来,并多用对比、反复和照应,思路清晰,结构谨严。

“春意”贯穿文章始终。

开头描写春天的景色,由此带出两类人的活动,写人们的活动,按时间的先后,分别写白天的中央大街、院内、晚上的中央大街三个场景。

并有意让两类人的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外国人和一些衣食无忧的中国人逛逛街,晒晒太阳,唱着欢快的歌,尽情享受春光;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则在春光里乞讨、哀哭。

不仅如此,作者还配合运用反复、照应,如:“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街树蹿着芽”“树枝发出的芽”“树枝上嫩绿的芽子”。

这样的句子的使用,使前后勾连,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显得更为紧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