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的考点分析
高考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考点解析

高考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考点解析文言文是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阅读文言文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文言文,顾名思义,由文和言两部分构成。
文是文雅的辞采,言是特殊的古代语言用法。
因此,我们读懂文言文就要首先掌握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典故,其次就是了解古人行文的特殊词法和句法的应用。
鉴于此,笔者这篇文章主要探讨文言文中的词类用现象,以便莘莘学子阅读学习文言文。
现代文,几乎所有识字的人都能读明白,为什么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熟悉现代文的语法构成,或者说现代文的写作语言就是我们的生活常用语言。
文言文之所以会出现词类活用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语法而言的。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
一个规范完整的现代汉语句子具有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主语、谓语、宾语是主干成分,其他三种成分的位置是“定语定在主宾前,谓前状语谓后补”。
例如:帅气的小明在球场上不经意地踢出了一脚漂亮的贝氏弧线球。
而在文言文当中可能不会这么繁琐,也没区分的这么明白—比如谓语必须是动词或形容词,状语必须是副词等等。
但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要牢记一点:词,在其位谋其政。
意思就是不管这种词性能不能充当这种句子成分,它只要在这个位置上就一定要具有这个功能,所以就有了词类活用这种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这类现象是名词用在动词前,如果这个名词不做主语,那么它就只能活用作状语。
因为汉代汉语的句子成分排列是“谓前状语谓后补”。
例句:乃遂收盛樊无期之首,函封之。
《鸿门宴》在这个句子中,“函”就是名词,放在了动词“封”的前边,但是“函”不做主语,主语是太子丹。
谓语是“封”,所以“函”在这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封”这个动作,翻译成“用匣子”。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在这里“朝”和“夕”都是方位名词用在动词“济”和“设”前面,但是不能作主语,因为主语是晋文公。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真题回顾+优化练习+答案解析)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真题回顾+优化练习+答案解析)一、考点解析概括分析题是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板块必考题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
二、解题技巧1.仔细比对,找异同。
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
2.比对方法。
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
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
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常见设错误点四、概括分析题解题“两步骤”【真题回顾】【真题回顾1】(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
”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推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
”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考情分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考情分析01高考文言文考情分析近几年的文本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类型的丰富多彩、内容的博大精深,旨在引导考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涉猎传统典籍,并从中汲取精华和养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题型变化主要呈现以下特点:①注重关联教材,选项例句大多出自中学课文;②注重课内外联动,增强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我们梳理出以下几个新趋向:01 文体类型趋于多样考查的文本打破了“二十四史”“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类文化典籍“百花齐放”。
文体类型更多样,不局限于纪传体、纪事本末体,议论文亦有可能考查;文本形式可能变一个语段为两个甚至多个出自不同文化典籍的语段,文本间相互阐释,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02 命题形式不断创新文言文阅读题型一直相对稳定,但也会“稳”中求“变”。
比如,往年通常将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考点放入翻译题中考查,而2022年则将文言实词单独命题,或与古代文化知识组合命题。
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11题一些传统考点会采取新的命题形式出现在考生的视野中。
如断句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
03 加强与课本的联系高考命题一直注重课内外关联,虽然文言文选文是课外的,但答案却与课内所学紧密相关。
从考查目的的角度看,今后命题将更加重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重视考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积累运用的能力。
02文言文实词实词看不懂,就约等于文言文看不懂。
高中阶段,常用得文言文实词大约有180个左右。
在理解翻译文言文实词时,出了套用其常见意义,更要注意以下两种情况:01 词类活用翻译文言实词时,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判断其所充当的成分,然后推断词性,考虑其是否出现了词类活用现象。
02 通假字若实词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不通,考生可以考虑是否出现了通假现象。
但要注意,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可胡乱代替。
考生应以课本中的通假字为基础,作一定量的积累。
03文言文特殊句式除了实词,在文言文中另一个失分点是特殊句式。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试题分析】2024年新课标Ⅱ卷的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延续2023年新课标卷的特点——变单一文本为复合文本。
材料由三部分组成,分别选自《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和《论衡•非韩》。
材料一讲述魏文侯礼敬名士段干木的故事,材料二讲述汉太子与“商山四皓”的故事,材料三则是汉代思想家王充对上述两个历史故事的评述。
这是学考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检测的表现。
第10题,断句题。
自2023年本题由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后,这是对考生准确理解语意的要求的提升,而避免了运用比较排除法做题的侥幸。
第11题,文化常识和文言字词含义。
选项一半来自课文,另一半来自材料推断。
第12题,设置四个选择题,考查学生疏通全文文意、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错误选项有一定的隐蔽性,有效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归纳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13题,考查重要实词、固定结构的翻译能力。
第14题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
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三王充议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材料一中“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与材料二中“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两件事的相似之处。
两件事情表面上无关,但在“力少则修德”上是相通的,试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将崇德重礼、尊贤敬长转化为自觉行为。
【命题趋势与启示】纵观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梳理出以下几个新趋向:(1)文体类型趋于多样。
考查的文本打破了“二十四史”“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类文化典籍“百花齐放”,如《论衡•非韩》《读通鉴论》卷三。
文体类型更多样,不局限于纪传体、纪事本末体,议论文亦有可能考查;群文阅读与双文本阅读并重文体多样。
文本形式变一个语段为两个甚至多个出自不同文化典籍的语段,文本间相互阐释,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2)命题形式不断创新。
文言文阅读题型相对稳定,但也会“稳”中求“变”。
比如,往年通常将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考点放入翻译题中考查,而2022年以后将文言实词与古代文化知识组合命题。
专题文言概述与分析考点解析(课件)-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 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 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 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 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 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答案】A
二.张冠李戴(偷换对象) 文言中会出现多个人物,不同的人物所任官职,所做之事,相关要素的时间 、地点略有不同,命题者为了迷惑考生,考查考生对文章具体内容的理解掌握能 力,于是把以上各要素之间相互穿插,造成张冠李戴。(时间、地点、官职、人 物、事件五个要素匹配) 命题方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 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比对方法: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 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 ,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涉及到什么对象”,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 一致。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突破途径: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 对人物关系的叙述,对事件的详略安排来体察其“观点态度”;要运用辩证的观 点分析作者思想的精华和局限性;要弄懂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 获得什么启示;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加以区分;对议论 文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 者的观点态度。
2021年新高考二卷文言文解析

2021年新高考二卷文言文解析一、背景介绍2021年新高考二卷文言文试题是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题难度较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对于考生来说,这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本文将从试题特点、考点解析、解题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题型。
二、试题特点1. 文本难度较大:试题所采用的文言文文本难度较大,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较好地完成题目。
2. 考点覆盖面广:试题涵盖了文言文词汇、语法、人物性格特点、历史背景等多个方面,对于考生来说,需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才能应对题目。
3. 题目设置灵活:试题题目设置灵活,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形式多样,考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题。
三、考点解析1. 实词理解:试题中涉及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考生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历史背景来理解这些实词的含义。
2. 虚词用法:试题中涉及一些常用的文言虚词,如“以”、“为”等,考生需要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3. 语法结构:试题中涉及一些文言文语法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
4. 人物性格特点:试题中涉及到一些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考生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来理解这些特点。
5. 历史背景:试题中涉及到一些历史事件和背景,考生需要了解相关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四、解题技巧1. 把握文章主旨:在阅读文言文文本时,考生需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主要内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2. 注重语境分析:在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时,考生需要注重语境分析,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3. 对比翻译版本:在解答一些主观题时,考生可以参考翻译版本的书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4. 合理安排时间:在解答文言文试题时,考生需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因为个别题目难度较大而耽误了其他题目的解答。
五、总结2021年新高考二卷文言文试题对于考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考生具备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高考文言断句考点解析及应对策略

高考文言断句考点解析及应对策略一、考点解析福建省以《2021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为依据,参照教育部颁发的现行《全日制一般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福建省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专门出台《2021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高考语文的考点及题型等作了详细规定,其中在文言文阅读部分明确提出文言断句的考测要求。
《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也确实是给古书断句。
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差不多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点用“、”断开,叫“读”(dòu)。
文言断句事实上考测学生对文句内容的明白得。
因此,将断句考点单列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二、试题分析2021年北京卷考题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从考生答题情形看,存在的问题是:1、读不明白文段,不知如何下手,不知从哪断开,致使断的位置不对,该断的没断,不该断的断了。
2、可不能使用技巧。
缺少文言断句知识,不能借助句首词、句尾词。
3、文言句式把握得不行,或者说不能区分古今词义。
如:第⑤句“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在“福”与“化”之间、“极”与“深”之间能断开的人专门少,都断成“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学生们错误地认为“福化”“极深”都为一个词,不能区分古今词义,不明白得句意,没有把握文言对称句式而造成断句错误。
因此,第一通读全段把握总体意思;其次了解实词“亡”“将”的词义,把握虚词“而”的用法;最后还要注意到前后有相同的句式。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阅读文意概括分析

命题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 方式 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
比对 方法
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 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 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注意是否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与被动 方式等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甲卷第12题D项)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 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原文: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 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 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 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 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 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
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 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 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 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答案 有误。“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中的“主动”错。从 原文来看,应是契丹主动议和,而非宋朝皇帝。选项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
说其中一个
比对 注意选项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 方法 与原文相关句子比对一下,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 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 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原文: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 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 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 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 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文言文的考点分析(1)冯为民1.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18套试题都考了实词,每卷4个文言实词(有两卷例外,北京卷“仍赐白金万两仍:于,又”和重庆卷“为我死,王则封汝则:如果”中的“仍”和“则”是虚词),一共考查了70个,分列如下。
新课标卷1:登、录、振、勒,新课标卷2:代、属、昧、恣,全国大纲卷:遂、遏、累、旷,北京卷:籍、典、预,天津卷:谢、访、颔、落,重庆卷:知、刺、抟,江苏卷:然、及、制、诫,八、浙江卷:堪、诬、御、平,广东卷:第、推、绳、知,山东卷:茹、秀、被、狎,湖北卷:氏、假、浼、诣,上海卷:闻、布衣、息、善,江西卷:从事、工、质、昏,辽宁卷:著、释、格、阴,福建卷:会、意、慑、虞,四川卷:向、遂、赀、勒,安徽卷:亲戚、反覆、舆、由,湖南卷:次、投、度、诣。
其中“勒”、“遂”、“知”、“诣”等都出现了两次。
从所考实词看,只有极少数的是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之内的,就算重复的,也只有12个,如“属”(新课标卷2)、“谢”(天津卷)、“知”(重庆卷,广东卷)“及”(江苏卷)、“堪”(浙江卷)、“被”(山东卷)、“假”(湖北卷)、“善”(上海卷)、“质”(江西卷)、“阴”(辽宁卷)、“度”(湖南卷),绝大多数是考纲之外的,看上去是明显超纲,但实际上已是数年来的默认,已是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的常态,因为虽然是考纲中没有的,但在阅读文言文时是常见的,有时是不能绕开的。
其中只有上海卷沿袭自家传统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要求写出“闻”、“布衣”、“息”、“善”等四个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且有一个是双音词,2013年只有上海卷、江西卷与安徽卷考了双音词,总共是4个,“布衣”是词的活用,“从事”、“亲戚”、“反覆”等都属古今异义现象。
从上列实词中可看出,考纲中没有的高频词,发而是命题的重点,因为这些词在中学教材的经典课文里都接触过,且是需要了然于胸的。
对文言实词考查得重点仍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的考查类型很多,是重中之重,主要涉及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必须根据特定语境,并结合文意判断才能准确理解。
2.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最具灵活性,意义往往随文而定,“意义”和“用法”关系密切,高考将二者并提,辨析文言虚词应把它放在特定语境中加以具体分析,尤其要注意其所在位置、前后搭配等,要联系上下句,而不能孤立地就句论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其实是很高的,但高考为了降低难度,缩小范围,考纲规定考生必须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重点,只是由于试卷题量的压缩,便不是每套卷子必考,2013年的18套试卷中,单独命制文言虚词的有9套,分别是:北京卷考的是以、所、何、之,天津卷考的是以、为、乃、而,浙江卷考的是且、也、则、之,广东卷考的是以、为、而、者,山东卷考的是因、于、而、乃,上海卷考的是与、为、而、者,另有主观题的“之”,四川卷考的是其、以、且、之,安徽卷考的是因、而、乃、所,湖南卷考的是而、以、乃、之,重庆卷与实词混合出题只考了“则”。
所考的虚词,共涉及15个,都在考纲规定的18个重点虚词之内,而“乎”、“若”、“焉”三个未考,出现频率高的是:“以”、“之”、“为”、“而”等,是与考生的能力基础相吻合的。
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设题一般给出四组8个句子,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高度关注课内知识与高考题目相结合,但语境具体,多涉及课内文言典范语句,难度较低。
解答此类试题,既要运用所学知识,联系课本篇目中常见虚词的用法进行推断,又要联系上下文加以判断,通过比较辨析,筛选出正确答案。
答题时只要看清题目要点,结合全句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准确地辨析便不难。
2013年高考文言文的考点分析(2)冯为民3.文言断句与句式的考查文言断句即句读。
古人作文往往“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所以,读古书需要自己断句,叫做“明句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断句题型有有两种,一是客观型题,提供选择项,二是主观型题,要求在应断处划线(用“/”标注)。
取材上,或直接在阅读文段中选取,或另选一段文字。
2013年18套卷中有8套卷有断句题,其中另选材料采用主观题型的分别是:北京卷取材于《中论·修本》,重庆卷取材于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江苏卷(加考题)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湖北卷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四川卷取材于《论语·尧曰》,而浙江卷、广东卷、江西卷、湖南卷的断句题都属信手拈来的客观题。
要准确句读,一定要弄懂语段大意。
断句的基本方法是: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推断,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推断,借助句子结构的完整性来推断,运用古代文化知识来推断。
文言句式多放在文言文翻译中综合考查,完整的考点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句子翻译的分值在文言文阅读题中往往最大,全国18套卷子中,只有北京卷例外,“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的客观题型出现,且只有3分,其余的都是主观题,江西卷仍保持12 分。
翻译题分值大,失分多的原因并不在没有掌握翻译的方法、技巧,而在于没有读懂需要翻译的文言句子。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前提是“理解”,就是能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文句的具体含义,并能对该句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做出相关分析;要拿到高分还有一点也不可忽视,就是翻译要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理解难、译准难的根源在于未看清特殊句式和关键词语,未洞悉得分点。
解决的根本之道是:读懂句意、了解句式、明了词义。
文言句子就是考纲中所谓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和极少固定句式。
2013年的翻译题都有所涉及。
如江西卷中“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就是判断句,上海卷的“苟,子何欲?”就是明显的宾语前置句,新课标卷2中“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既是状语后置现象,也是明显的被动句。
天津卷中的“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就含有典型的固定句式“无乃……欤?”至于省略句就太常见了。
4.信息筛选与辨别、内容概括等信息筛选与提取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2013年共有10卷对此进行考查。
均采用定向考查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排除干扰因素,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要求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
根据阅读材料具体情况的不同,命题形式也可稍有所不同。
新课标卷1是“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新课标卷2“是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全国大纲卷是“表明杜瑗、慧度父子军政才干的一组”,,江苏卷是”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湖北卷是“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辽宁卷是“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
这些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包括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
而有别于上述聚焦于“人”的题,下列的几题尤引起关注,即山东卷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江西卷的“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福建卷的“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重庆卷的“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筛选的信息更广泛,“描写”“场面”“间接表现”等很丰富,也有筛选文中论证某个观点的。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分析题干的要求是什么,然后逐一分析所给例句,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有时还需要再看分组情况,确定答案。
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历来是文言文阅读题的重点,分析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考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要求考生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或推理,确认与原文意思不符的选项,无论是归纳、分析还是概括,都是建立在全文的基础之上的。
每年都有多份卷子设此题,根据选文材料的不同,要求分析归纳的角度和试题的表述也有不同。
2013年的大多数试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江西卷、四川卷、湖南卷未设考题,北京卷表述为“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天津卷则是“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浙江卷则是“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的赏析评价题,上海卷中则是主观鉴赏评价题。
言文阅读的鉴赏评价,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考查指向有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欣赏作品中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从总的方面看,考点是“守正”的,但也有的是有新意的,像上海卷就将传统的客观题以主观化,福建卷的文化经典选读中的“概括”与“评析”都很有新意。
信息筛选与辨别、内容概括等题的大体要领是:把握文体特点,整体把握文意,抓好关键语句,尤其是有删改的选文,文气都不很连贯,阅读时要更为谨慎。
2013年高考文言文的选材特点冯为民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语文中占居重要位置,2013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总体特征是守正出新,平稳中略有变化,题型成熟而多样,难易搭配合理适度,百花齐放。
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都严格以考纲为命题依据,落实基础,突出能力立意,重视人文性、选择性,符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只是各套试卷在命题角度上有细微差别。
文言文阅读题主要考查学生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考查重点是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综合提炼,并能加以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涉及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多种能力层级。
从文体特征上看,2013年全国18套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选用的文体较为多样,主要分人物传记、散文。
写人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地位始终举足轻重,传记类文历来一直占主流,2013年选用散文势头似乎压倒了传记类文,但其中的“事略”、“墓志铭”等仍是写人的,具有非正史的传记性。
18套中正史传记文共10套选用,分别是新课标卷1《马文升传》(约540字)节选自《明史》、新课标卷2《李揆传》(约540字)节选自《旧唐书》、全国卷大纲卷《杜慧度传》(约800字)节选自《宋书》、北京卷《曹彬列传》(约650字)取材于《宋史》、江苏卷“李丰”(约660字)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广东卷《张咏传》(约600字)选自《宋史》(有删节)、四川卷《金履祥传》(约750字)节选自《元史》,还有三套卷采用“双语料”命题的试卷中也涉及人物传记,分别是上海卷其一是《卜式传》(约410字)选自《汉书》(有删改)、安徽卷中的一则语料《南越王》约140字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湖南卷最为特殊,也是出新的有益尝试,两则语料都分别选自裴松之为注,其中一则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约430字,主要是引《诸葛亮传》中的传文,评述73字,另一则是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中的文段,约220字,两则材料构成了互文性解读语境,可谓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