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考点解析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一、考点解析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读音kui二声,人名)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官名)。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感想:断章取义的确笑话百出。
凡事没弄清原委就妄下结论,可能会出大麻烦的。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方法指津1、读文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找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与(欤)、而已、(邪)”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高考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考点解析

高考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考点解析文言文是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阅读文言文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文言文,顾名思义,由文和言两部分构成。
文是文雅的辞采,言是特殊的古代语言用法。
因此,我们读懂文言文就要首先掌握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典故,其次就是了解古人行文的特殊词法和句法的应用。
鉴于此,笔者这篇文章主要探讨文言文中的词类用现象,以便莘莘学子阅读学习文言文。
现代文,几乎所有识字的人都能读明白,为什么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熟悉现代文的语法构成,或者说现代文的写作语言就是我们的生活常用语言。
文言文之所以会出现词类活用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语法而言的。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
一个规范完整的现代汉语句子具有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主语、谓语、宾语是主干成分,其他三种成分的位置是“定语定在主宾前,谓前状语谓后补”。
例如:帅气的小明在球场上不经意地踢出了一脚漂亮的贝氏弧线球。
而在文言文当中可能不会这么繁琐,也没区分的这么明白—比如谓语必须是动词或形容词,状语必须是副词等等。
但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要牢记一点:词,在其位谋其政。
意思就是不管这种词性能不能充当这种句子成分,它只要在这个位置上就一定要具有这个功能,所以就有了词类活用这种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这类现象是名词用在动词前,如果这个名词不做主语,那么它就只能活用作状语。
因为汉代汉语的句子成分排列是“谓前状语谓后补”。
例句:乃遂收盛樊无期之首,函封之。
《鸿门宴》在这个句子中,“函”就是名词,放在了动词“封”的前边,但是“函”不做主语,主语是太子丹。
谓语是“封”,所以“函”在这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封”这个动作,翻译成“用匣子”。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在这里“朝”和“夕”都是方位名词用在动词“济”和“设”前面,但是不能作主语,因为主语是晋文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一、考点解析概括分析题是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板块必考题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
二、解题技巧1.仔细比对,找异同。
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
2.比对方法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
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
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常见设错误点命题设误1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的方式,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命题设误2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使事情发生的地点错位改变因果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四、概括分析题解题“两步骤”第一步:定比对区间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
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第二步:定比对角度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相比较,特别是要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设误角度进行细致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真题回顾1】(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高考文言文考点解析高考文言文考点详细解析

高考文言文考点解析高考文言文考点详细解析高考文言文考点解析文言文是高考语文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生需要特别关注的考点之一。
下面我们将对常见的高考文言文考点进行详细解析,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古文词汇考点在文言文中,古代的词汇使用频繁,考生需要熟悉并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
例如,考生需要掌握“夙兴夜寐”、“莫衷一是”等固定词组的意思,同时还要了解一些古代人名、地名的典故。
另外,考生需要注意同一字词在不同上下文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需要具备较高的辨别能力。
例如,“知”在不同文言文中的含义是有差异的,有的是指了解某种情况,有的是指明确、确信等意思,考生需要根据具体上下文来进行正确的理解。
二、文言文句法考点文言文的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考生需要掌握关于文言文句法的基本规则。
1. 成分的名称和位置:应该能够判断一个结构成分是主语、宾语、谓语、状语等,并能够判断其在句中的位置。
2. 句子结构: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句子结构,即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补结构和主系表结构,以及其它一些特殊的句式。
3. 句子成分的省略:要了解文言文中可以省略的成分,以及省略后的句子结构。
三、文言文修辞手法考点文言文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高考中也是重要的考察点。
1. 比喻、夸张、反问:考生需要了解文言文中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并能够正确理解其含义。
2. 排比、对偶、插句:考生需要注意文言文中对修辞的高度追求,要能够辨别出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3. 修辞的辨析:有时候文言文中出现多种修辞手法,考生需要能够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理解为什么选择某种修辞手法来进行表达。
四、文言文文化知识考点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的代表,其中蕴含了众多的文化知识和典故。
在阅读文言文时,考生需要了解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知识,这对于正确理解文意以及进行推理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五、文言文阅读技巧考点除了了解文言文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等内容外,考生还应该掌握一些阅读技巧,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专题文言概述与分析考点解析(课件)-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 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 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 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 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 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答案】A
二.张冠李戴(偷换对象) 文言中会出现多个人物,不同的人物所任官职,所做之事,相关要素的时间 、地点略有不同,命题者为了迷惑考生,考查考生对文章具体内容的理解掌握能 力,于是把以上各要素之间相互穿插,造成张冠李戴。(时间、地点、官职、人 物、事件五个要素匹配) 命题方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 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比对方法: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 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 ,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涉及到什么对象”,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 一致。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突破途径: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 对人物关系的叙述,对事件的详略安排来体察其“观点态度”;要运用辩证的观 点分析作者思想的精华和局限性;要弄懂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 获得什么启示;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加以区分;对议论 文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 者的观点态度。
语文 高考专题知识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文言文阅读一、(2022·唐山市开学摸底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
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
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
时恕昂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
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礼部..右侍郎丘浚进所著《大学衍义补》,上览之甚喜,擢礼部尚书,仍命礼部刊行。
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
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
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
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
五年五月,遣廷臣赍内帑银,赈杭、嘉、湖大水。
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
上悟,纳之。
太监李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
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
广惧,饮鸩死。
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
上怒,籍没之。
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
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
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
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故辞耳。
”上默然。
五月,帝不豫。
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
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
”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
”翼日,上崩。
谷应泰曰:孝宗恭俭仁明,勤求治理,置亮弼之辅,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绝嬖幸之门。
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B.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C.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D.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解析】“大学士万安”结交的对象是“万贵妃兄弟”,因此“万贵妃兄弟”不能断开,排除B、C项;“上在东宫”中,“上”是主语,“在东宫”是谓语,主谓结构,表意完整,应与后文断开,排除A项。
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一、考点解析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读音kui二声,人名)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官名)。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感想:断章取义的确笑话百出。
凡事没弄清原委就妄下结论,可能会出大麻烦的。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方法指津1、读文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找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与(欤)、而已、(邪)”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2021年新高考二卷文言文解析

2021年新高考二卷文言文解析一、背景介绍2021年新高考二卷文言文试题是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题难度较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对于考生来说,这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本文将从试题特点、考点解析、解题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题型。
二、试题特点1. 文本难度较大:试题所采用的文言文文本难度较大,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较好地完成题目。
2. 考点覆盖面广:试题涵盖了文言文词汇、语法、人物性格特点、历史背景等多个方面,对于考生来说,需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才能应对题目。
3. 题目设置灵活:试题题目设置灵活,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形式多样,考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题。
三、考点解析1. 实词理解:试题中涉及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考生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历史背景来理解这些实词的含义。
2. 虚词用法:试题中涉及一些常用的文言虚词,如“以”、“为”等,考生需要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3. 语法结构:试题中涉及一些文言文语法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
4. 人物性格特点:试题中涉及到一些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考生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来理解这些特点。
5. 历史背景:试题中涉及到一些历史事件和背景,考生需要了解相关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四、解题技巧1. 把握文章主旨:在阅读文言文文本时,考生需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主要内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2. 注重语境分析:在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时,考生需要注重语境分析,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3. 对比翻译版本:在解答一些主观题时,考生可以参考翻译版本的书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4. 合理安排时间:在解答文言文试题时,考生需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因为个别题目难度较大而耽误了其他题目的解答。
五、总结2021年新高考二卷文言文试题对于考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考生具备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高考文言文考点解析
作者:蒋宝清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7年第07期
【摘要】文章论述了高考文言文的考法和考点,并重点论述了解答文言文必须要在学习文言文中重点培养两种习惯:一是养成推断知识点的习惯,二是养成调整倒装句式的习惯。
【关键词】文言文;推断知识点;倒装句式
一、考点解析
近年来,高考选择的文言文均是传记中的典范之作,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较为浅易。
文言文阅读,翻译句子10分,新考纲中明确文言文考查能力层级为B级。
文言文考查内容侧重考查实词、活用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所以要求考生不仅要疏理把握文章大意,更要对文本内容深入理解。
历年来,文言文阅读皆是考生面对的难点之一。
要解决这个难题就要着重培养两种习惯。
第一,推断知识点的习惯。
如“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
”根据前文“岁大饥,人相食”,可推断出“矢”绝不是“箭”,而是同音字“屎”。
试想,百姓饥饿,当然是求生而不是求死,怎么可能吃射杀大雁的箭呢?“囊”仅译为“口袋”就与前句无关联了,如果译为“用口
袋装的雁粪”这一名词性短语就结构了前后句。
又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应推断为我对待“之”的态度应该“像亲哥哥一样”,名词“兄”活用为状语。
第二,调整倒装句式的习惯。
如“属天下丧乱,乃退耕于阳城,有终焉之志。
”句中的“乃退耕于阳城”,按现代语序应调整为“乃退于阳城耕”,译为“于是抽身引退在阳城种田”。
再如“周文帝欲官之,虬辞母老,乞侍医药,周文许焉。
”句中“母老”是“辞”的原因,语序应调整为“虬母老辞”,在“虬”后“母”前省略“以”字,译为“柳虬以母亲年迈为由推辞”。
以上两个倒装句是状语后置。
又如“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何以鼓士气”的现代语序是“以何鼓士气”,译为“用什么鼓舞士气”,属于宾语“何”置介词“以”前了。
又如“岁凶,清官银十万两为籴费”中“十万两”是数量词应限定官银,属于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句式大多有“于”“以”等介词标志,如果没有也可以补充出来,表明其后的内容是前面动词的处所、方式、原因等。
定语后置句中,后面的定语限定前面的名词的数量、归属、性质、特点等。
宾语前置句中的宾语是后面动词或介词的对象,如“何陋之有”“不自信”“何以
知之”等。
二、典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