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板块

合集下载

文言文全解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全解翻译及注释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注释:1. 晋太元中:晋朝太元年间,指东晋时期,公元376年至396年。

2. 武陵人:武陵地区的人,武陵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

3. 捕鱼为业:以捕鱼为职业。

4. 缘溪行:沿着溪流行走。

5.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6. 忽逢桃花林:忽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

7. 夹岸数百步:两岸相隔数百步,形容桃花林非常宽阔。

8. 中无杂树: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9. 芳草鲜美: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

10. 落英缤纷:落花纷纷飘落。

11. 渔人甚异之: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12. 复前行:继续向前走。

13.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译文: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地区的人以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他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落花纷纷飘落。

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全文注释及翻译如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地区的人以捕鱼为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忽然他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落花纷纷飘落,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复前行,欲穷其林。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注:本文选自东晋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通过描述一个渔夫偶然发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之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

文言文五步翻译口诀

文言文五步翻译口诀

文言文五步翻译口诀
文言文五步翻译口诀如下:
1、留(保留法):凡国名、朝代、年号、地名、人名(字、号等)、官职名、
物名、器皿、数量词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翻译。

如《桃花源记》中“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句中的南阳刘子骥,地名人名,不译。

2、换(替换法):关注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固定句式等,翻译时应把古词换
成现代词。

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3、删(删减法):翻译时可删减词语,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
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等。

简单说就是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狼》:“骨已
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
删去。

4、补(增补法):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这里译文时“见”的前面应加上“桃花源中的人”,“乃”前也要加“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5、调(调位法):翻译时,有些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
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
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十篇】(最新)

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十篇】(最新)

1.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桃花源记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1.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鱼我所欲也孟子及其弟子〔先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与通欤;乡通向;辟通避)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板块:文言文翻译练习(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板块:文言文翻译练习(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板块文言翻译专项精练真题精练6篇,对话命题人优化练习9篇,掌握解题方法【真题精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2022全国甲卷)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

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

”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伐秦,非计也。

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

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

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真题精练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2022全国乙卷)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翻译与注释 ⾃相⽭盾 韩⾮〔先秦〕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在句⾸,引起议论。

2.⽂⾔⽂短篇翻译与注释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下。

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媪⽅磨铁杵。

问之,⽈:“欲作针。

”太⽩感其意,还卒业。

译⽂ 磨针溪是在象⽿⼭脚下。

世世代代相传李⽩在⼭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条⼩溪,遇见⼀位⽼妇⼈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什么,⽼妇⼈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妇⼈⾃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块武⽒岩。

注释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走进文言文原文与翻译1单元

走进文言文原文与翻译1单元

0、黄婉聪慧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解字词: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③诏:皇帝的命令④以:凭借⑤奇:特别*⑥如:像⑦为:担任⑧爱:喜爱⑨应:回答⑩奇:认为与众不同译文: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

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当地所见告诉皇上,皇太后下令问日食多少。

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描述。

黄琬当时7岁,在祖父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太阳的像初升之月?”黄琼大为惊讶,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于是认为黄琬与众不同而十分喜爱他。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启示: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格式,看问题要从多重角度发掘问题、分析问题,这运用到你的学习中就是要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在考虑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

不能把眼光只放在这里。

1、杨修啖酪人饷魏武一杯酪。

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

众莫之解。

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注释:1.饷:用食物赠送。

2.魏武:指魏武帝曹操。

3.酪:牛、羊等的乳制品。

4.题:书写。

5.次:依次。

6.至:到了。

7.杨修:曹操的谋士。

8.教:让。

9.啖:吃。

10.复:又。

11.便:就。

12.以:把。

13.莫:没有。

14.解:理解句子解释:以示众:(曹操)把(盖子上的字)给众人看。

众莫之解:众人没人能够理解写这个字的原因。

文言文短句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短句翻译及注释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注释:1. 学而:学习之后。

2. 时习:按时温习。

3. 说:通“悦”,高兴。

二、《论语·为政》原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注释:1. 三省:反省。

2. 吾身:自己。

3. 忠:忠诚。

4. 信:诚信。

5. 传:传授。

三、《论语·八佾》原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翻译:八佾(古代舞蹈队形)在庭院中跳舞,这是可以容忍的,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注释:1. 八佾:古代舞蹈队形,由八行八列组成。

2. 是:这。

3. 可忍:可以容忍。

4. 孰:什么。

四、《论语·里仁》原文:富而不骄,贫而不谄,何如?翻译:富有而不骄傲,贫穷而不谄媚,怎么样?注释:1. 富:富有。

2. 骄:骄傲。

3. 贫:贫穷。

4. 谄:谄媚。

五、《论语·雍也》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注释:1. 己所不欲:自己不愿意承受的。

2. 施:施加。

通过以上翻译及注释,我们可以看出《论语》中的这些短句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

学习这些短句,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为人处世。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这些短句,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译文① 袁安答道:"天下大雪,人们都在 挨饿,不应该再求别人。"
译文② 洛阳令认为袁安是一个贤明的人, 推荐(他)做了孝廉。
(例)读下面的文章,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李贺,字长吉,七岁能辞章……每日旦出, 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即书投 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 ①及暮归,足成之。……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 多,即怒日:“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② 《李
(三)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兼任。 署: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
(四)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 官为荣) 左迁:降职。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废弃不用。
(五)其它
知:主——执掌、主持。
1、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诸:放在句中时等于“之于”。(如“投诸渤海之 尾。”)
• 顷之:一会儿。“顷之,持一象笏至” 《项脊轩志》 • 久之:很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 后:过了。“后五年,吾妻来归” 《项脊轩志》 • 望:农历每月十五。“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
碑记》
• 是时:这时候。“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 人” 《五人墓碑记》
• 既而:不久。“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五人墓 碑记》
• 食顷:一顿饭工夫。“食顷,帘动,片纸 抛落” 《促织》
• 斯须:一刻工夫。“斯须就毙” 《促织》
翼日:同“翌日”,次日。“翼日进 宰” 《促织》
• 无何:没多久。“无何,宰以卓异闻” 《促 织》
• 瞑:日落,天黑。“迷花倚石忽已瞑” 《梦 游天姥吟留别》
• 夙:早晨。“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诗经 三首》
贺传》
译文①: (他)不是先定好一个题目然后写诗,也 不像别人那样受那些条、框的限制。
②:他母亲让婢女掏出锦囊中的纸条, 看见许多所写的诗句,就生气地说:"这孩子 要呕出心来才肯停下来啊!"
古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两类:
一是时间名词,如“翌日”“期 年”“望” ;
一是时间副词,如“须臾”“俄 而”“良久” 。
以下例释均是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 中搜集整理的,若能熟练掌握,应试时 必当大有用场。
• 旦日:第二天。“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 讽齐王纳谏》
• 明日:第二天。“明日,徐公来” 《邹忌讽 齐王纳谏》
留、对、换、增、删、调”等)六字法进 行。
[例]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汤(商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 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入吾网。”汤曰:"嘻, 尽之矣!非桀(夏桀)其孰为此?"汤乃解其三面,置 其一面,更教之祝曰:"昔蛛罞 (蜘蛛)作网罟,今之 人循序。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 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 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 汤去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把"非桀其孰为此"译为现代汉语。译文:
• 适:刚才。“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
• 曩:从前。“曩者辱赐书“ 《报任安书》
• 已而:过了些时候。“已而相如出” 《廉颇 蔺相如列传》
• 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即用现代汉语的词 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 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
•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
在完成文言文语句翻译时要注意按照: “留、换、补、删、调、贯”(也有的提”
• 卒:终于。“卒与尸合” 《五人墓碑记》 • 素:一向。“素不闻诗书之训” 《五人墓碑记》 • 猝:突然。“难于猝发” 《五人墓碑记》
• 是月:这一月。“是月丁未” 《登泰山记》 • 须臾:一会儿。“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
记》
• 是日:这一天。“是日,观道中石 刻” 《登泰山记》
• 寻:不久。“寻蒙国恩” 《陈情表》 • 既望:历每月十六。“七月既望” 《赤
• 期年:满一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 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 即日:当天。“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 饮” 《鸿门宴》
• 熹微:天未大亮。“恨晨光之熹微” 《归去 来兮辞》
• 既:已经。“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 • 暮夜:晚上。“至暮夜月明” 《石钟山记》 • 向:先前。“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石钟山
把"召医而尤其故"译成现代汉语。译文:
[答案]译为:“把医生叫来责问这是什么缘故”。
[例]读下列文章,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 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 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 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①令以为贤,举为 孝廉。② 一一《后汉书•袁安传》
壁赋》
• 少选:不多时。“少选当毕” 《柳毅传》 • 良久:很久。“又哀咤良久” 《柳毅传》
• 俄:一会儿。“俄有武夫出于波间” 《柳 毅传》
• 俄而:一会儿。“俄而祥风庆云” 《柳毅 传》
• 有顷:一会儿。“有顷,君复出” 《柳毅 传》
• 岁:年。“不数岁,田百顷” 《促织》
• 少间:一会儿。“少间,帘内掷一纸 出” 《促织》
“不是夏桀,谁能做出这种事情呢?”(反问句) 主旨:广施仁德,天下归心
[例]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
曰:“惟伏神(中药名,外形像竽)为宜。“明日买 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 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 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戚然惭, 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 人者众矣,又谁辨焉!
(一)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二)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缺职 改:改任官职。
放在句末时等于“之乎”。(如“不识有诸?”) 焉:放在句中时等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如:“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盍:放在句中等于“何不”。(也常写作“曷”、 “盖”)
(如:“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2、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有时是两个, 有时是三个连用。有的放在句首,有的放在句末。连 用的虚词重点一般总是最后一个。 常见的虚词连用:者也、也欤、也已矣、焉耳矣、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