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按章节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学习意义一、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二、研究内容:心理过程(知、情、意);心理状态;人格(个性心理倾向性、心理特征)三、教师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二节人的心理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神经系统的结构1.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由细胞体和突起(树突、轴突)组成。

三种神经元: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2.神经系统(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大脑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顶叶主要调节感觉;枕叶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对听觉刺激加工;大脑左半球是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2)周围神经: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实现发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第三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古希腊就已经有了心理学的萌芽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第二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意识一、什么是意识: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二、意识的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3.白日梦状态4.睡眠状态第二节注意<一、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最基本的特征,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伴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

2019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考纲

2019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考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务的个别的反应。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务的整体的反应。

感觉和知觉作为两种不同层次的心理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区别:(1)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的心理过程,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2)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知觉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3)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许多属性。

(4)人的感觉有无经验均能产生,经验可使感受性更加敏锐,但知觉的产生离不开经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和个性特点。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2)感觉与知觉之间是连续的,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3)感觉和知觉是同时进行的,应用:(一)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学生掌握知识包括四个环节: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感知教材的效果,就需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主要有:1、实物直观:通过观察实物和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2、教具直观(模象直观)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图表、幻灯等手段。

摸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材料。

3、言语直观:通过语言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三者配合使用,把语言和形象合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完好的效果。

(二)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结果。

1、根据感知对刺激度依有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

2、根据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对比规律,在绘图、制作教具或准备实验时,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显著。

在教学中,凡要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都必须突出强调,使它们从其内容中突出出来。

3、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应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关于“学”方面的研究:①提示学习结果的性质②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③阐明学习的过程④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2)关于“教”方面的研究: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作出有科学依据的回答3、新教师的特点:(三种错误观念)(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2)主修某一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积累过程4、教育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1)新手水平(2)高级新手水平(3)胜任水平(4)熟练水平(5)专家水平5、专家教师与新手老师的差异表现在:(1)关于专业知识,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2)关于问题的解决效率,专家与新手相比,在其专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3)关于洞察力的,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6、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包括:知识专长,管理专长,教授专长,诊断专长7、影响教师成长因素: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系统过程8、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历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几种主要的形式:(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2)微型教学(3)教学决策训练(4)反思训练(5)开展行动研究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1)发生认识论(2)建构主义的发展观(3)认知发展:①图式②同化③顺应④平衡10、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的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性(4)交叉性1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1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1)将同化与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2)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帮助老师识别出学生是否达到掌握某项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目标(3)皮亚杰的理论强调认知发展的累积性,即新的认知结构总是建立在原有的结构之上13、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心理发展的本质: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3)认知发展的三种重要观点:①内化②“最近发展区”理论③支架式教学14、维果茨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1)儿童通过将外部的对话加以内化来学习(2)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3)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地联系在一起15、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互相联系的阶段:(1)婴儿时期: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阶段(2)婴儿后期:获得自主感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3)幼儿期: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阶段(4)儿童期: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5)青年期:获得同一感避免角色混乱感阶段(6)成人前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7)成人中期: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感阶段(8)成人后期: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16、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1)帮助学生渡过勤奋和自卑危机(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17、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分别为:(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18、柯尔柏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对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提出的建议):(1)首先要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2)提供稍高于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与现有的水平加以比较,引起冲突(3)帮助个体体会冲突,使他们认识到采用下一阶段的判断方式更为合理(4)把下一个道德阶段作为当然道德教育的目标19、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1)权威型教养方式:接受+控制(2)专断型教养方式:拒绝+控制(3)放纵型教养方式:接受+容许(4)忽视型教养方式:拒绝+容许20、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表现在:(1)学业成绩(2)自我价值感(3)心理健康21、同伴关系在个体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表现在:(1)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求(2)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3)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22、认知方式:是指学生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所采用的习惯性方式23、认知方式差异:(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2)沉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3)整体型与系列型(英国心理学家戈登﹒帕斯克)(4)聚合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5)具体型与抽象型24、智力是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以及有效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力等25、认知结构的差异变量:(1)观念的可利用性(2)观念的可辨别性(3)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26、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在:(1)学生对所用感觉通道的偏好(2)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偏好(3)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4)对学科选择的偏好27、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识差异的教学手段28、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29、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模型分成四层:(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30、性格差异的鉴定方式:(1)自陈量表式测验(2)投射测验(3)情景测验(4)自我概念测验31、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1)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性格(2)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3)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制32、特殊儿童是指由于生理、智力、感觉、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无法在正常教育条件下获得学习效果而需要特殊教育措施及服务来发展其潜能的儿童33、特殊儿童的类型:(1)智力超常儿童(2)智力落后儿童(3)特定认知或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4)社交和行为问题(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自闭症)(5)生理和感觉缺陷(生理和健康损伤儿童、视觉损伤儿童、听力丧失儿童、多种严重残疾)34、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35、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36、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37、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有意义学习(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创造)和机械学习38、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代表人物: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1)刺激泛化(2)刺激分化(3)消退(4)恢复39、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斯金纳)(1)强化(2)消退(3)惩罚40、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学应用——程序教学,基本原则为:(1)小步子(2)要求学生做出积极反应(3)及时反馈(4)学生自定步调(5)低的错误率41、社会学习论的观察学习方式(班杜拉)(1)直接的观察学习(2)抽象性的观察学习(3)创造性观察学习42、观察学习的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运动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4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布卢姆)(1)掌握学习(2)自律学习(班杜拉)(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强化)44、布鲁纳认识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1)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2)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3)重视学习过程(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5)提倡发现学习45、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1)激进建构主义(2)社会建构主义(3)社会文化取向(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46、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47、建构主义学习观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和创建与使用、课程设计、学生心理辅导及教师的教育等48、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认识学徒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支架式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49、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1)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的心理为主要对象,着重探讨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心理(2)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且具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3)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4)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连续的,甚至有部分是重叠的(5)尊重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50、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提出一些具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1)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2)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3)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4)推崇人性中心课程(5)提倡情感型的师生关系51、构建出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3)开放课堂教学模式52、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命题、命题网络、图式53、三类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1)符号表征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54、同化过程的三种形式的命题学习:(1)下位学习(派生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2)上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55、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56、为了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讲课时应注意如下几点:(1)讲课速度不宜过快(2)重复比较复杂的材料(3)把重点写在黑板上(4)为学生提供一套完整和便于复习的笔记(5)为学生做笔记提供结构上的帮助57、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把智慧技能分为五个亚类:(1)辨别(2)具体概念(3)定义性概念(4)规则(5)高级规则58、教师需要知道促进辨别学习的下列条件,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1)刺激与反应接近(2)反馈(3)重复59、认知策略是指对人的心理加工过程起控制和调节作用的执行控制过程60、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省认知阶段61、认知策略学习的特点:(1)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2)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3)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数是启发式的62、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1)原有的知识背景(2)反省认知发展水平(3)学生的动机水平外部条件:(1)训练方法(2)变式与练习(3)有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63、简析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与“概念”这两个术语含义的异同:概念只包括本质特征,图式中也包括非本质的特征,如鸟的图式中可包括会飞的特征,但鸟的概念中只有羽毛这一特征64、试比较信息加工心理学中的“命题表征”与奥苏伯尔的“命题学习”两者的异同:两者都重视若干概念间的关系。

2019年福建省教师招考心理学考试大纲_笔记

2019年福建省教师招考心理学考试大纲_笔记

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大纲整理一、认知发展与教育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识记】【应用】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学生掌握知识包括四个环节: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感知教材的效果,就需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主要有:3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二)遵循感知觉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结果。

(感知觉规律的应用)1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3 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一)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二)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三)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四)引导学生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2)记忆的分类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种类:1、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类: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3、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4、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 3记忆的准确性,2记忆的持久性, 4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影响识记的因素: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5.识记的方法3.活动任务的性质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遗忘曲线”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防止遗忘的方法:1.及时复习 4.复习方法多样化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 掌握复习的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 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 2 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发展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019年阜阳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心理学必记考点三

2019年阜阳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心理学必记考点三

2019年阜阳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心理学必记考点三第五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考点一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情境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考点二学习与教学的五要素和三过程1.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六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考点一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所变的过程,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2.定向性与顺性:心理发展在正常条件下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不可逆,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在个体心理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是不同步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式发展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2)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个体心理发展既遵循共同规律,也存在个别差异。

考点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一1岁);婴儿期(1一3岁);幼儿期(3一6、7岁);童年期(6、7一11、12岁);少年期(11、12一14、15岁);青年期(14、15一25岁);成年期(25一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考点三学习准备的定义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考点四关键期的定义关键期是指个体的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考点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基本内容:人的认识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外部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2019年教师编制心理学复习精华完整版

2019年教师编制心理学复习精华完整版

2019年教师编制心理学复习精华完整版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2.心理现象及结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直觉、思维、想象、记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注意”:不是心理过程,而是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内在动力)需要、信念理想个性心理特征:(最稳定)能力、性格、气质(个性心理特征差异表现)(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三)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冯特“心理学之父”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被公认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四)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创立杜威安吉尔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

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依德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教师招聘《小学心理学》复习提纲_

教师招聘《小学心理学》复习提纲_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识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3、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心理—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其核心是思维,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

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而个性心理形成后又会影响心理过程。

4,学习心理学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小学教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节对心理的基本认识●识记:1、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

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4、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6、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领会:如何正确的认识人的心理?(科学的心理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具有客观的源泉。

只有客观现实作用人脑,人脑才能产生心理。

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决定性。

3、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的最高境界是实事求是。

4、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对于每个人来说,心理发展的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不可以倒退的。

比如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也不可以倒退。

2019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考试大纲

2019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考试大纲

2019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考试大纲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选拔新任教师,特制定本大纲。

一、考试性质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符合招聘条件的考生参加的全省统一的选拔性考试。

考试结果将作为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参加面试的依据。

招聘考试从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一)考试目标1.考查考生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

2.考查考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知识的领会与掌握情况。

3.考查考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务的理解、分析,以及运用心理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情况。

(二)考试要求1.要求考生理解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

2.要求考生能够较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3.要求考生掌握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理解、分析学校教育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考试范围主要包括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知识,以及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

考试内容: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一)普通心理学1.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2.注意及其特征3.感觉及其规律知觉特性4.记忆概述记忆品质5.思维概述问题解决想象及其种类6.情绪情绪理论挫折7.意志的品质8. 需要及其理论9. 能力概述能力测量10. 气质和性格概述人格测验(二)发展心理学1.皮亚杰心理发展观2.精神分析心理发展观3.行为主义心理发展观4.婴幼儿发展时期的重要研究(关键期、依恋、视崖、双生子爬梯等)5.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6. 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7.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三)教育心理学1.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人本主义)2.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培养3.学习迁移概述4.学习策略的学习与指导(四)社会心理学1.社会化自我概念社会知觉2.沟通与人际关系3.态度及其改变理论4.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5.侵犯行为及其矫正6.社会助长社会惰化从众暗示(五)统计与测量1.t检验、检验、检验的适用范围和条件2.描述研究数据基本特征的常用统计指标3.心理测验的正确使用4.评价心理测验质量的量化指标5.影响信度的因素及提高信度的方法6.影响效度的因素及提高效度的方法7.常模参照测验(六)变态心理学1.定义心理障碍2.注意障碍/多动症3.儿童的抑郁症和焦虑、强迫障碍4.智力发育障碍5.自闭谱系障碍(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1.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途径与方法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点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评价(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1.心理咨询主要理论(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格式塔疗法、森田疗法)2.咨询关系的建立3.心理咨询的常用方法与技术4.心理咨询的常见形式与一般程序5. 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素养(九)团体心理辅导1. 团体动力理论2.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类型、常用技术3.团体领导者的角色特点4.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的特殊成员及应对5.影响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因素第二部分实践技能(一)小学个别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三)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四)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四、考试形式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过程二、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又称个性的动力性。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3、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1)、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2)、先有心理过程,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心理特征。

(3)、个性心理形成后,对心理过程有制约作用。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产生的自然历程;(动物在本能行为的基础上对这些信号刺激建立起暂时联系,形成条件反射。

心理学家认为动物的演化只有到了能对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作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象的产生。

)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没有心理现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有心理现象。

2、动物心理的发展历程;(1)、感觉阶段。

无脊椎动物。

(2)、知觉阶段。

(3)、思维萌芽阶段。

灵长类动物。

3、人类个体发展史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4、心理是同脑密切联系着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社会实践不仅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基础,而且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

2、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能动: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能改造客观事实)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判断:大脑产生思想就象胆囊分泌胆汁一样。

(×)第三节科学心理学的孕育和诞生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历史,有一个很短达到发展历程。

一、理学的由来: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到思想。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879年作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心理学的分支:(简单了解)第四节心理学的性质与作用一、学科性质:1、是一门基础学科。

2、是一门边缘学科。

二、心理学的作用第五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与脑第一节神经系统一、基本单位1、神经元的结构和机能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是脑的建筑材料。

(1)、结构:是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

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膜组成。

突起由轴突和树突构成。

(2)、神经元的机能: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神经元的基本机能是:通过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神经元。

2、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及突触传递。

(不讲)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1、中枢神经系统(1)、脊髓:白质是轴突集中的地方灰质是细胞体集中的地方(2)、脑:脑干:延脑重要的中枢:呼吸中枢、心跳中枢桥脑:联系小脑左右半球的这样,大脑和小脑的联系通路。

中脑:瞳孔反射的中枢脑干呈网状结构,人的觉醒状态由脑网来控制的。

间脑:丘脑: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下中枢层。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协调的姿势大脑半球:大脑灰质较薄,含6层神经细胞。

第二节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一、感觉机能系统:感觉中枢----中央后回运动中枢---- 中央前回听觉中枢----颞叶视觉中枢----枕叶枕极三、大脑的联合机能系统4、言语机能联合区(1)、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2)、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接受性失语症(3)、视觉性言语中枢----失读症(4)、书写性言语中枢---运动性失写症四、大脑两半球机能的非对称性论述: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对称?吗左右半球的功能是怎样分工的?有什么试验?p44-45第三节高级神经活动巴浦洛夫学说—高级神经活动学说1、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2、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回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学派的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桑代克、斯金纳条件反射---操作(工具性)条件反射4、两种信号系统(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为人所独有。

5、动力定型(亦称定型):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简答:巴甫洛夫提出动力定型的学说结论第三章心理与行为的动力系统第一节需要一、概念及作用1、需要的概念二、需要的种类(简答)1、自然需要与社会性需要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三、需要的层次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论述)加入理论观点第二节动机一、需要与动机1、动机的概念2、诱因的概念3、动机的来源二、动机的种类1、好奇与寻求刺激2、好奇心引发的行为通常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① 感官探索② 动作操作③ 口头诘问第五章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各感受齐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受性与阈限之间的关系:成反比关系。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1840年,德国:韦伯重量差别阈限:k=△i/i差别阈限:j.n.d韦伯定率:不同感觉在中等刺激强度围的韦伯分数。

另一位:费希纳经验公式s=k logr费希纳定律:感觉的大小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此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第二节视觉一、产生的必要因素:1、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2、视杆细胞:呈柱状,密集在视网膜的边缘。

视锥细胞:密集在黄斑的中央凹附近,呈锥状。

专门感受强光和颜色,能分辨物体的细节。

简答:简要说明视觉(器官)和暗视觉(器官)。

p 95二、视觉现象及规律2、颜色视觉规律及色觉缺陷(1)、心理学上的颜色定义(2)、颜色的基本特性(3)、颜色的混合规律① 色光混合② 染料的混合1854年,h.格拉斯归纳出三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代替律。

色觉的缺陷:色弱、局部色盲、全色盲。

简答:色盲产生的原因。

p100第三节听觉一、1、适宜刺激:16 hz----20000hz2、听觉的传声和感声机制3、听觉的传导和中枢机制(1)、空气传导(2)、骨传导二、听觉现象及规律1、听觉的感受性:对1000—4000hz 特别敏感,耐受性也较高。

2、等响度曲线3、声音的遮掩现象4、声音的混合第四节其他感觉一、嗅觉与味觉四、机体觉(脏感觉)五、痛觉:是有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一种反应。

特点:①②③④⑤第五节感觉的基本规律一、同一类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适应现象(1)、适应: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① 暗适应:视觉感受器在暗环境下,岁弱光的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② 光适应。

2、后象和闪光融合现象(1)、后象(2)、分类:正后象、负后象(3)、闪光融合现象3、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

(1)、同时对比(2)、相继性对比(3)、色调对比二、不同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2 没有讲3、联觉:是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第六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述一、知觉的定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简答:感觉、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p122-124第二节一、知觉的基本特性:简答、论述1、知觉的整体性(定义)2、知觉的恒常性3、知觉的选择性(理解记忆)4、知觉的理解性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1、不讲2、定势(名词或简答)第三节一、空间知觉4、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分析人的深度知觉是怎样形成的。

(1)、单眼线索① 对象的重叠② 线条透视③ 空气透视④ 阴暗与阴影⑤ 运动视差⑥ 物体的结构级差⑦ 眼睛的调节(2)、双眼线索① 双眼视轴的辅合② 双眼视差(定义)p146-147简答:双眼视差是产生深度知觉的机制,能否加以证明?因为实体镜和立体电影都是利用双眼视差的原理制作的,可以产生非常鲜明的立体知觉感。

二、时间知觉(不太容易出题)三、运动知觉1、真动知觉2、似动知觉:物体四、错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歪曲知觉。

第七章记忆第一节概述一、记忆的定义简答:记忆的过程包括几个环节,它们之间的联系?二、记忆的作用: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是心理发展的基石。

三、记忆的分类(了解)第二节表象一、表象的定义二、表象的特征:1、直观形象性2、片断、不稳定性3、概括性4、可操作性:定义三、表象的作用:第三节记忆的三个系统保持时间编码方式容量如何转入下一级系统意识遗忘原因瞬时记忆 1分以鲜明想象 9个以上的项目注意× 自然衰退干扰短时记忆 1分以语音形象7±2 复述√长时记忆 1分以上语义形象无限×一、瞬时记忆1、定义:指外界刺激的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定瞬时的记忆。

2、种类:①②3、特点:①②③④简答二、短时记忆简答:短时记忆的特点:①②③④⑤三、长时记忆简答:特点:①②③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简答:三个记忆系统的信息是否都意识到?三个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有什么不同,相互联系的方式是什么?论述:试述三个记忆系统。

遗忘:定义学说名词:前摄干扰(抑制)和倒摄干扰(抑制)联想: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联想的种类:第八章思维与想象一、思维及其特征1、思维2、间接性表现:①②③3、概括性:① :是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性抽取出来,对其本质属性加以概括。

②:是从部分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

二、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形态不同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分为:求同思维、求异思维3、根据思维是否具有新颖性、独创性进行分类: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节、三节看第四节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问题解决(定义)。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特点1、问题解决的思维是指向性思维。

2、必须有一系列的运算系列3、必有认知成分的参与。

三、解决问题解决的因素1、迁移作用2、不相干多余信息干扰3、原型启发的作用4、功能固定性作用5、动机和情绪6、定势的作用第五节想象一、什么是想象?简答:形象与表象的区别和联系?三、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第九章言语第一节语言和言语的一般概述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

①②③二、言语活动的形式1、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书面言语2、部言语(解释)部言语的特点:① 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② 部言语具有片断性和简缩性③ 部言语比外部言语有较快的速度第二、三节不讲第十章情绪与情感第一节情绪、情感的一般概述一、情绪、情感的定义(和认识过程进行比较)二、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p260-261三、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两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五个方面)什么是两极性?第二节情绪理论一、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二、坎农—博德丘脑情绪理论三、情绪的三因素理论四、五不讲第三节情绪、情感的外显行为------表情一、表情的定义二、表情的性质:1、生物性2、社会性三、表情的种类: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身段表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