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基础》教案

合集下载

2024版经济法基础教案完整版

2024版经济法基础教案完整版
与民法的关系 经济法与民法都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重要法律部门,但 经济法更强调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而民法更强调市场主 体的意思自治和契约自由。
与行政法的关系 经济法与行政法都涉及国家权力的行使,但经济法更侧重 于经济领域的国家干预,而行政法更侧重于国家行政管理 权力的行使。
与刑法的关系 经济法与刑法都涉及对违法行为的制裁,但经济法更侧重 于对违反经济法规的行为进行民事、行政等多元化制裁, 而刑法更侧重于对犯罪行为的刑罚制裁。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主要包括市场主体、市场行为、宏 观调控、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经济关 系。
经济法的本质与特征
经济法的本质
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是国家 为了维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而制定的 法律规范。
经济法的特征
经济法具有公法与私法相融合、强制性 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相结合、实体法与程 序法相统一等特征。
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
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和投 资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可 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01 02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含义
指国家为了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 和社会公共利益,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规范和制裁 的法律制度。
流转税法
包括税法的概念、原则、 体系和税收法律关系等。
涉及增值税、消费税、 关税等流转税的法律规
定。
所得税法
规范企业所得税、个人 所得税等所得税的征收
管理。
财产税法
包括房产税、车船税、 土地使用税等财产税的
法律规定。
金融法律制度
01
02
03
04
银行法律制度

经济法基础知识学习教案

经济法基础知识学习教案

经济法基础知识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

2. 掌握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律责任和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3. 了解我国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4. 提高学生的经济法素养,培养学生遵守经济法律法规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经济法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经济法的定义经济法的特征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2. 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3. 经济法律责任经济违法行为的种类经济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经济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4. 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诉讼解决5. 我国经济法律制度概述我国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我国经济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经济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律规定。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济法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经济法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实务操作法:模拟经济法律实务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经济法基础知识教程。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

3. 案例材料: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法案例。

4. 实务模拟材料:设计经济法律实务操作场景。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

4. 实务操作成果:评价学生在实务操作中的表现。

5. 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经济法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经济法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

2. 讲解经济法律关系:详细讲解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产生、变更和消灭,以及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

3. 分析经济法律责任:分析经济违法行为的种类、法律责任和承担方式。

4. 介绍经济纠纷解决途径:讲解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解决途径。

经济法基础知识教案

经济法基础知识教案

一、教案名称:经济法基础知识教案第一章:经济法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经济法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2)让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调整对象。

(3)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

2. 教学内容(1)经济法的定义与特征(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4)我国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经济法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经济法的兴趣。

(2)讲解经济法的定义与特征:阐述经济法的定义,分析经济法的特征。

(3)讲解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介绍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原则的具体运用。

(4)讲解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分析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让学生了解经济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5)讲解我国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介绍我国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让学生了解经济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5.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经济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案名称:经济法基础知识教案第二章:市场主体法律制度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市场主体的概念和分类。

(2)让学生掌握企业法人的法律制度。

(3)让学生了解个体工商户和合伙企业的法律制度。

2. 教学内容(1)市场主体的概念与分类(2)企业法人的法律制度(3)个体工商户的法律制度(4)合伙企业的法律制度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的兴趣。

(2)讲解市场主体的概念与分类:阐述市场主体的概念,分析市场主体的分类。

(3)讲解企业法人的法律制度:介绍企业法人的法律制度,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制度的具体运用。

经济法基础教案(精).docx

经济法基础教案(精).docx

《经济法基础》教案石新立第一章经济法概论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地位与作用,并理解和掌握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的调整对彖、经济法律关系及其构成、经济法律责任等基础理论,通过本章的教学, 提高学习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能力。

1•认知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地位与作用,并理解和掌握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律关系及其构成、经济法律责任等基础理论。

2.情感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在基本掌握经济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学习经济法的兴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能力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提高学习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济法的特征;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教学难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教学建议:结合相关法律部门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经济法特征、调整对象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式: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授课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引例2003年4月24日至27日,北京京鲁水泊食品有限公司销售龙安84消毒液(4 70毫升装), 应售4元/瓶,实售15元/瓶,抬高价格2.75倍。

北京市物价局认定该公司不执行法定价格干预措施,超最高限价销售龙安84消费液,决定对其处以4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并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

北京市物价局认为,该公司不执行法定价格干预措施,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有关法规、规章的违反,因而依法予以上述处罚。

思考方向:1.价格主管机关的价格规制行为的法律依据有哪些?2.价格法规的效力渊源有哪些?3.经济主管部门的市场规制行为和宏观调控行为的法律依据和经济法规范的效力渊源之间是何种关系?第一节经济法概述一、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要从以下三点把握这个概念:1•经济法是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2.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3.经济法调整的是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二、经济法调整的对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经济实体在组织领导、经营管理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过程屮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基础》电子教案

《经济法基础》电子教案

第一章总论(6学时) 课题1.1法律基础(2学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法的本质与特征2.掌握法律关系、法律事实和法的分类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难点:法律关系、法律事实。

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六、教学进程课题1.2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法律责任(4学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2.掌握仲裁、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行政复议适用范围及程序3.了解法律责任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难点:仲裁、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行政复议。

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六、教学进程第二章 会计法律制度(6学时)课题2.1会计法律制度概述、会计核算与监督(2学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会计法律制度概述2.掌握会计核算和会计档案管理要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难点:会计核算和会计档案管理要求。

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六、教学进程课题2.2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2学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会计机构和代理记账的业务范围2.掌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相关规定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难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会计岗位的设置。

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六、教学进程课题2.3会计职业道德、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2学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2.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难点: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

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六、教学进程第三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8学时) 课题3.1支付结算概述、银行结算账户(2学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支付结算的工具和原则2.掌握各类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和使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难点:各类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和使用。

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六、教学进程课题3.2票据(2学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票据的基础知识、票据权利与责任2.掌握票据行为3.掌握汇票、本票和支票的使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难点:票据行为和汇票、本票和支票的使用。

《经济法基础》教案

《经济法基础》教案

《经济法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2)掌握我国经济法的主要法律法规;(3)了解企业法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4)掌握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5)了解市场竞争法律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经济法律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经济法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经济法基本概念与特征(1)经济法的定义;(2)经济法的特征;(3)经济法的作用。

2. 我国经济法的主要法律法规(1)企业法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2)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3)市场竞争法律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法基本概念、特征、作用以及主要法律法规;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经济法律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4. 情景模拟法:模拟经济法律纠纷场景,培养学生分析经济法律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经济法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经济法基本概念与特征,让学生理解经济法的基本内涵;3. 介绍我国经济法的主要法律法规,使学生掌握相关法律知识;4. 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评价:考察学生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评价:测试学生对经济法基本概念、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3. 期末综合评价:评价学生对经济法的理解运用能力,以及法律素养的提高。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六章:企业法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1. 企业法人的概念与特征2. 企业法人的成立条件与程序3. 企业法人的权利与义务4. 企业法人的法律责任第七章: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1. 合同法的定义与适用范围2. 合同的订立与生效3. 合同的履行、变更与解除4. 合同的违约责任与救济措施第八章:市场竞争法律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1. 市场竞争的概念与特征2. 反垄断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3.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4. 市场竞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第九章:经济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1. 经济违法行为的概念与分类2. 经济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3. 经济犯罪的概念与特点4. 经济犯罪的刑事责任与刑罚第十章: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1. 经济纠纷的解决方式2. 仲裁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3. 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与基本程序4. 行政诉讼法的适用范围与基本程序七、教学方法与手段6. 企业法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企业法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7.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运用情景模拟法,模拟合同纠纷场景,培养学生运用合同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 市场竞争法律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市场竞争法律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9. 经济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结合法律案例,讲解经济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10. 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运用讲授法,讲解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及其相关法律规定,使学生了解各类纠纷解决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经济法基础教案

经济法基础教案

经济法基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经济学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经济法基础课程学习指导。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和主要内容,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提高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遵守经济法律法规、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经济法概述:介绍经济法的概念、特征、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

2.经济法主体:讲解经济法主体的分类、权利和义务。

3.经济法行为:分析经济法行为的特征、分类和效力。

4.经济法责任:阐述经济法责任的构成、承担方式和实现途径。

5.经济法制度:包括市场准入制度、竞争法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产品质量法制度等。

6.经济纠纷解决机制:介绍经济仲裁、经济诉讼等纠纷解决方式。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经济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和主要内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经济法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经济法知识。

五、教学安排1.总学时:32学时。

2.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经济法概述第3-4周:经济法主体第5-6周:经济法行为第7-8周:经济法责任第9-10周:市场准入制度与竞争法制度第11-12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与产品质量法制度第13-14周:经济纠纷解决机制3.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40%)。

六、教学资源1.教材:《经济法》(第二版),作者:X,出版社:X。

2.参考文献:《现代经济法教程》,作者:X,出版社:X。

3.网络资源:中国法院网、中国经济法网等。

4.案例库:整理相关经济法案例,供教学使用。

经济法基础知识学习教案

经济法基础知识学习教案

经济法基础知识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经济法的主要内容和原则3. 了解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4. 学会运用经济法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内容1. 经济法的定义与特征2. 经济法的主要内容a. 市场主体法律制度b. 市场秩序法律制度c.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d. 对外经济贸易法律制度3.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4. 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经济法的定义与特征,引发学生对经济法的兴趣2. 主体讲解:分别讲解经济法的主要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4.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分享学习心得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题,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知识测试:组织课堂测试或课后考试,评估学生对经济法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经济法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2.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经济法案例,用于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经济法的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4. 教学工具:使用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经济法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法的原理和应用。

2.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就经济法相关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经济法律法规之间的异同,加深对经济法体系的理解。

4. 实践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增强对经济法实际应用的感知。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经济法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经济法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难点:经济法原则的具体适用经济法律法规的解读与运用经济法案件的法律分析与判断八、教学计划第1周:经济法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第2周:经济法的主要内容(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第3周:经济法的主要内容(市场秩序法律制度)第4周:经济法的主要内容(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第5周:经济法的主要内容(对外经济贸易法律制度)第6周: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第7周: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第8周:案例分析与讨论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堂问答:通过即时问答,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本质
2.法的特征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2.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
3.法是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的行为规范
4.法是要求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
3.法的效力
1.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
2.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
3.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
4.法规体例
“假设”、“行为”、“处理”或“假定”、“处理”、“制裁”
地在何处。
3)属地与属人相结合的原则:不管行为人的国籍如何,也不管
行为发生地在何处,只要侵犯了该国利益就适用该国法律。
4.法规体例(逻辑结构)
1)法规的逻辑结构是指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说明法律规范是
由哪些因素或部分组成的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一般认为法律规范由假定(或称条件)、模式和后果三个部分
B•从新原则:新法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C.从轻原则:视新法和旧法哪个行为人处罚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轻,就适用哪个法。
2.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 法律在哪些地方生效
3.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
1)属地原则:不管行为人的国籍如何,都适用行为属于国家的 法律。
2)属人原则:是哪国公民就适用哪国的法律,无论其行为发生
国家产生(法产生)
法的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与国家一样)
二•法律的历史发展
1.习惯法:不成文的形式
2.成文法:公兀前18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法典》
春秋战国时期 魏国 李悝 《法经》
§1.2法律的概念特征及其效力
一.法的概念及本质
1.法律的概念: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
3.让学生掌握法的效力与法的体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专业文章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仔细、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法的概念和特征
2.法的效力
教学难点
法的体例
更新、补充、 删节内容
更新:法律的概念 补充:法律的表现形式
课外作业
预习第三、四节内容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第一节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3情感目标:敢于理性的表达自己观点
§1.1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一•法的产生
原始社会: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 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原始社会后期:
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手工业从畜牧业中分离、
J出现商人)
氏族社会变化(血缘联合相对弱化、氏族内部人之间的平等
1关系打破、出现阶级)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1经济法的课程属性
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企业、公司、金融、 会计、税收等各个经济领域,并成为企业、公司及相关人员行 为处事的法律依据及标准。
2.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法知识或知识基础
2能力目标:培养自己专业知识的阅读能力与分析能力


(
学年

学期)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章节 名 称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1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2法律的概念特征及其效力
授课课时
2课时 授课形式新授理论课
使用教具
板书、PPT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了解法的本质
2.让学生理解法律的概念,熟悉法律的表现形式及法的特征
4) 地方法规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5) 部门规章一一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及其直属机构在其职权范
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如央行《支付结算办法》,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 露管理办法》。
6) 司法解释 一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指导 性文件和法律解释。
7) 国际条约或协定
2.法的本质:
组成
假定:法律规范中适用法律规范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 行为发
生的时空、各种条件等实际状态的预设。
女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 第46条规定:合伙协议约 定合伙企业经营期限的,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合伙人可以退 伙……”。
模式:指法律规范所规疋的行为规则部分,具体规疋人们可 以作什么或禁止人们作什么的部分。(可为、应为和勿为) 女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58条规定:任何机关 和单位不得侵犯企业依法享有的经营自主权;不得向企业摊 派人力、物力、财力……”。

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2.律的表现形式
1)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
2)法律一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 文件。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3) 仃政法规 国豕取咼仃政机关的国务院制疋的规范性文
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 合伙 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等
后果:指法律规范中指出的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的部份。
女口:《税收征管法》第60条规定:“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处2000元以下罚款;……”。
小结两节课内容,突出法律的概念与特征,强调法的效力的问题。
授课章节 名 称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3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4经济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1)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2) 法是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专政的工具;
3) 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当时所处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二•法的特征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2.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3.法是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的行为规范
4.法是要求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
三•法的效力
一•法的产生
原始社会:习惯
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大分工T氏族社会变化T国家产生(法的产生) 二•法律的历史发展
习惯法:不成文的形式
成文法:公元前18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法典》
春秋战国时期 魏国 李悝 《法经》
第二节法律的概念及其效力
1.法的概念及本质
1•概念:
1) 狭义法律:宪法、法律
2) 广义法律: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规章
授课课时
2课时
授课形式
新授理论课
使用教具
板书、PPT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
1)法律生效时间和终止时间问题
法律生效时间:① 法律本身就规定了生效日期
②从公布之日起生效
2以新法代替旧法
3国家根据某种需要,明令宣布终止该法,并规定了终止日期
4有权规定撤销违法的法律、法规
2)法的溯及力:该项法公布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或行为,是否 适用该法的问题。适用就具有溯及力;不适用则不具有溯及力。 适用情形:A.从旧原则:新法不溯及既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