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
高职班文言文复习材料——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什么是实词活用?本来一个词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和作用,是属于一定词类的,而不兼其它类,可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可以属于另一词类,即具有另一词类的语法功能和作用,它的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
第一节名词活用为动词一、名词活用的具体情形1. 名+代(代词一般不受名词的修饰,而经常用于动词的宾语)例: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从左右,皆肘之用胳膊肘碰公子怒,欲鞭之用鞭子打他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用火把照父曰:“履我”穿上鞋买五人之函之用木匣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命名2. 名+名(当两名词关系不是联合,偏正或同位时,其中一个用如动词)例:大楚兴,陈胜王称王许子冠乎戴帽子使天而雨珠下雨麦于岐山之阳下衣素衣而出穿(有时可构成动补关系,此时后一名词多为方位名词)例:沛公军霸上驻扎(在)欲王关中(在关中)称王晋军函陵3. 副+名(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的)例:既而弥月不雨不(下)雨晋灵公不君不(行)君道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不归咎上天秦地可尽王也全部统治子墨子不听,遂北就往北走了秦师遂东就向东出发了(注意:“非”后的名词不用如动词,因它本来就是修饰名词谓语的)例:非我即他不是我就是他天又大风(刮大风)皆玄衣白刃(都穿黑衣,提着雪白的刀)4. 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能游泳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应当在关中称王左右欲刃相如想要杀相如王曰:“吾亦欲东耳”想向东进击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识其本名5. 名词+介宾(这个名词又不是句子的主语或另一动词的宾词,用如动词)例:唐浮图慧褒舍于其址筑屋居住6. 介宾+名例:亭以雨名西与韩境由山以上五六里7. 所+名例:置人所罾鱼腹中(鱼网用网捕来)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住所住)馆:修理客人住的地方8. 名+者例:赵王之子孙侯者(侯爵封侯)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雉兔者往焉(打鸡猎兔的人)9. 连词“而”前后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用如动词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词类活用

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王”后带宾语“之”,作使动词:使……称王)
B、昂其值居为奇货
(形容词“昂”后带宾语“其值”,作使动词:使……高昂)
C、烛之武退秦师
(动词“退”带宾语“秦师”,使……退却)
D、外连横而斗诸侯
课堂练习二
1、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在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 类别。 A.名词作动词 B.意动用法 C.形容词用作名词。
A 1.吾师道也( ) 2.吾从而师之(B )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 ) A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5.而耻学于师( ) B A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2、 与例句“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的 用法相同的句子是( ABC ) A 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B 故务农于农桑 C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D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 E 项燕为楚将……楚人怜之
例: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囊、老聃
(名词“师”带宾语,用作意动:以……为师)《师说》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宾客”带宾语“其父”,用作意动:以……为宾客)
C、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师”“相师”, 用作意动:以……为耻)
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形容词“小”带宾语“鲁”,用作意动:以……为小)
2、名词活用为状语
古汉语中,谓语动词前起修饰作用的名词可直接充 当状语。
(1)表方位、处所、时间
A、朝歌夜弦 (名词“朝”“夜”,分别充当动词谓语“歌”“弦”的 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阿房宫赋》 B、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地 (方位名词“东”“北”分别作动词“割”“收”的状语, 表方位:向东,向北)《过秦论》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 动作的经常性:每天)《劝学》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 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 上,在地下)《劝学》
词类活用课件(完整)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指主语使宾语产生该名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例如,“先 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中的“王”,意为“使 ……称王”。
意动用法
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该名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特征。例 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 上》)中的“小”,意为“认为……小”。
“认为……美”。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例子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中的“生”和“死”,意
为“让百姓活着有好的生活,死了也没有遗憾”。
定义:形容词为了宾语怎么样。表示主语为宾 语而产生某种性质或状态。
“死国可乎”中的“死”,意为“为国而死”。
05
数词和量词的活用
数词作动词
表示计算、测量的动作
如“数一数”、“量一量”中的“数”和“量”。
名词作副词
01 02 03 04
概念:在句子中,名词用作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 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方式、程度等。
例子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兄”原为名词,此 处用作副词,表示“像对待兄长一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箕畚”原为名词,此处 用作副词,表示“用箕畚装”。
01
概念:在句子中,名词用作形容词,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 、特征或状态。
02
例子
0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中,“利”和“强”原为名 词,此处用作形容词,分别表示“锋利的”和“强健的”。
04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中,“坚”和“锐”原为名词, 此处用作形容词,分别表示“坚固的”和“锐利的”。
2023年部编版高中语文词类活用汇总(必修上下册)

词类活用汇总《登泰山记》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走在后面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容词作名词,勇气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这里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
7、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齐桓晋文之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6、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20、不识有诸:诸,兼词,相当于“之乎”21、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诸,介词,相当于“于”《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烛之武退秦师》(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夜: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朝:表时间,在早上)③既东封郑(东:表处所,在东边)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西:在西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词类活用及其规律

词类活用及其规律教师181页学生第125页在高考文言文备考过程中,许多同学对词类活用掌握得不熟练,严重影响了得分。
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何谓词类活用,更不用说词类活用的规律了。
所谓词类活用,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甲类词临时用作了乙类词。
这里强调一个临时性”,不带有“永久性”。
要想赢得备考的实效性和快捷性,笔者以为,同学们必须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和特点,这是备考的关键。
本文就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活用的一些规律和特点作些解说,希望有助于广大考生备考。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既不是使动,也不是意动,而是活用为一般动词。
其规律如下:1.如果名词后紧挨着“之”、“我”等代词,则该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如: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就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来命名它的②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老人说:“把鞋给我穿上!”句①中的名词“名”后紧挨着代词“之”,则“名”活用为动词“命名、给……命名”。
句②中的名词“履”后紧挨着代词“我”,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给……穿鞋”。
2.如果两个名词连用,在构成主谓、动宾和动补的情况下,其中一个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如:①乃丹书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于是)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意为"陈胜要称王")②交广市鲑guī珍。
(《孔雀东南飞》)从交州、广州(现在广东、广西一带)采办的山珍海味。
③沛公军霸上。
(《史记·项羽本纪》)句①中“陈胜王”为主谓关系,“王”活用为动词“称王”。
句②中“市蛙珍”为动宾关系,“市”活用为“购买”。
句③中“军霸上”为动补关系,“军”活用为“驻扎”。
3.如果同一个名词叠用,其中一个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如:①请以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勾践灭吴》)请求允许勾践的女儿作吴王的女奴,(越国)大夫的女儿做(吴国)大夫的女奴,(越国)士的女儿做(吴国)士的女奴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什么是实词活用?本来一个词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和作用,是属于一定词类的,而不兼其它类,可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可以属于另一词类,即具有另一词类的语法功能和作用,它的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
第一节名词活用为动词一、名词活用的具体情形1. 名+代(代词一般不受名词的修饰,而经常用于动词的宾语)例: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从左右,皆肘之用胳膊肘碰公子怒,欲鞭之用鞭子打他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用火把照父曰:“履我”穿上鞋买五人之函之用木匣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命名2. 名+名(当两名词关系不是联合,偏正或同位时,其中一个用如动词)例:大楚兴,陈胜王称王许子冠乎戴帽子使天而雨珠下雨麦于岐山之阳下衣素衣而出穿(有时可构成动补关系,此时后一名词多为方位名词)例:沛公军霸上驻扎(在)欲王关中(在关中)称王晋军函陵3. 副+名(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的)例:既而弥月不雨不(下)雨晋灵公不君不(行)君道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不归咎上天秦地可尽王也全部统治子墨子不听,遂北就往北走了秦师遂东就向东出发了(注意:“非”后的名词不用如动词,因它本来就是修饰名词谓语的)例:非我即他不是我就是他天又大风(刮大风)皆玄衣白刃(都穿黑衣,提着雪白的刀)4. 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能游泳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应当在关中称王左右欲刃相如想要杀相如王曰:“吾亦欲东耳”想向东进击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识其本名5. 名词+介宾(这个名词又不是句子的主语或另一动词的宾词,用如动词)例:唐浮图慧褒舍于其址筑屋居住6. 介宾+名例:亭以雨名西与韩境由山以上五六里7. 所+名例:置人所罾鱼腹中(鱼网用网捕来)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住所住)馆:修理客人住的地方8. 名+者例:赵王之子孙侯者(侯爵封侯)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雉兔者往焉(打鸡猎兔的人)9. 连词“而”前后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用如动词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第三节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

第三节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一、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使动用法和作状语。
1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用作使动的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和行为,具有“使宾语干什么”的意思。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用作使动的动词,主要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作使动时,可以带宾语。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左传·僖公三十年》:“焉用亡郑以陪邻?”《孙子兵法·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论语·为政》:“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輗ní,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軏yuè,辕端上曲,钩横木以驾马车。
)《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忿恚,恼怒。
激,愤激;怒,恼怒。
)《史记·信陵君列传》:“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人名)。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子何故乃肯逃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天下皆以扁鹊能生死人。
”上述例句中加点的不及物动词,全都用作使动。
“惊姜氏”即“使姜氏受惊”,“亡郑”即“使郑亡”,“激怒其众”即“使其众愤激恼怒”,“走芒卯”即“使芒卯逃跑”,“生死人”即“使死人复生”,等等。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但从特定的上下文关系,可以补足宾语。
例如:《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题及其答案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题及其答案语法练习题第一节词类的划分(练习题)1判断题:(1)副词和代词在古汉语中一般归入虚词。
()(2)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种常规性的语法现象,后者是临时改变功能。
()(3)古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现代汉语划分词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2解释名词术语:(1)实词的活用(2)词的兼类3填空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言”的词性①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
《尚书·无逸》..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③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诗经·小雅·彤弓》.(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殆”的词性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庄子·秋水》.②殆有甚焉。
《孟子·梁惠王上》..4问答题: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有什么区别?5标点并翻译短文。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者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不磬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练习题)1选择题:(1)《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相”的用法是()(A)名词用作意动(B)名词用作一般动词(C)名词用作使动(D)动词用作使动(2)在下列四句话中,中加点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A)《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B)《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C)《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D)《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动词、形容词和数词地活用一、动词地活用动词地活用,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使动用法和作状语.动词地使动用法动词地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地人或事物发出用作使动地这个动词所表示地动作和行为,具有“使宾语干什么”地意思.() 不及物动词地使动用法可以用作使动地动词,主要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作使动时,可以带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左传·僖公三十年》:“焉用亡郑以陪邻?”《孙子兵法·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论语·为政》:“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輗í,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軏è,辕端上曲,钩横木以驾马车.)《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忿恚,恼怒.激,愤激;怒,恼怒.)《史记·信陵君列传》:“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人名).”《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子何故乃肯逃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天下皆以扁鹊能生死人.”上述例句中加点地不及物动词,全都用作使动.“惊姜氏”即“使姜氏受惊”,“亡郑”即“使郑亡”,“激怒其众”即“使其众愤激恼怒”,“走芒卯”即“使芒卯逃跑”,“生死人”即“使死人复生”,等等.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地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但从特定地上下文关系,可以补足宾语.例如:《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在上述例句中,用作使动地“来”、“病”、“走”后面,都可以补上宾语“之”.() 及物动词地使动用法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使动,但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以带宾语,在结构形式上与使动用法完全相同,它们之间地差别在于所表达地意义不同.例如:《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武丁朝诸侯.”在上述两例中,都用了及物动词“朝”.但前一例句中地“朝”是一般用法,“朝王”即“朝见齐王”、“朝拜齐王”;后一例句中地“朝”是使动用法,“朝诸侯”即“使诸侯朝拜”.我们只有细玩文意,才能分清及物动词究竟是一般用法,还是使动用法.下面再举几个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地例子:《汉书·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武.”《左传·宣公二年》:“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左传·宣公二年》:“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墨子·公输》:“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贾谊《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序八州而朝同列.”在上述例句中,“降武”是“使苏武投降”之意,而不是“向苏武投降”(试比较:《史记·项羽本纪》:“涉间不降楚.”“降楚”是“向楚国投降”之意);“食士”,即“使士食”;“朝秦楚”即“使秦楚朝拜”;“饮赵盾酒”是“使赵盾饮酒”之意,而不是“饮赵盾地酒”地意思;“见其二子”是“使其二子见(子路)”之意,而不是“(子路)看见他地两个儿子”之意;“斗诸侯”即“使诸侯互相争斗”,等等.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宾语也有省略地情况.例如:《战国策·齐策》:“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草,粗恶;具,馔具,指饭食)“食以草具”即“食之以草具”,意为“用粗恶地饭食让他(冯谖)吃”. 等等.动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有时候也用来作状语,对作谓语地动词进行修饰,表示动作行为地方式、情态、状貌等.() 不及物动词作状语一般来说,作状语地动词往往是不及物动词.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贾谊《过秦论》:“争割地而赂秦.”柳宗元《黔之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聊斋志异·促织》:“翌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在上述例句中,“跪请”即“跪着请求”,“立待”即“站着等待”,“生得”即“活捉”,“往来视之”即“来来回回地观察驴”,等等.用作状语地动词,往往用连词“而”或“以”与作谓语地动词连接.例如:《左传·僖公三十年》:“夜缒而出.”《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战国策·齐策》:“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战国策·燕策》:“箕踞以骂.”(箕踞,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在上述例句中,加点词都是作状语地动词,只有“箕踞”是个状中词组,“箕”是作状语地名词,修饰“踞”,“箕踞”是“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是一种很傲慢地姿态.“箕踞”作状语,修饰“骂”.() 动宾词组作状语及物动词一般以动宾词组地形式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地方式或时间;有时用“而”或“以”连接,有时不用.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触槐而死.”《战国策·赵策》:“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孟子·梁惠王上》:“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杨恽《报孙会宗书》:“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在上述例句中,前五句中加点地动宾词组表示动词谓语地行为方式,后两句中加点地动宾词组表示动词谓语地行为时间.() 动词作状语与连动式地差别动词作状语,同连动式相比,词序完全相同,但表达地意思不一样.动词作状语,是对作谓语地动词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一种伴随地、次要地行为,如“坐而假寐”,是指“假寐”地方式是“坐着”;“笑而受之”是指“受之”地情态是“笑着”;“触槐而死”是指“死”地方式是“触槐”,等等.主次分明,毫不含糊.而连动式则表示具有时间先后地两种行为,两个动词之间无主次之分,只表示一种顺承关系.例如:《战国策·赵策》:“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先“入”后“趋”,先“至”后“谢”)《左传·成公二年》:“左并辔,右援枹而鼓.”(先“援枹”,后“鼓”) 等等.二、形容词地活用形容词地活用,主要有三种情况: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地使动用法形容词地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地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地性质或状态,具有“使宾语具有某种性状”地意思.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经常用作使动.例如:《战国策·赵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战国策·燕策》:“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战国策·秦策》:“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战国策·齐策》:“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论语·子路》:“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国语·越语》:“其达士,洁其屋,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礼记·礼运》:“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告子上》:“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聊斋志异·促织》:“昂其值,居为奇货.”在上述例句中,加点地词都是用作使动地形容词.例如,“尊长安君之位”即“使长安君之位尊”,“弊大众”即“使大众弊”,“远庖厨”即“使庖厨远”,等等.形容词用作使动时,它地宾语有时也可以省略.例如:《荀子·天论》:“彊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韩非子·说林下》:“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在上述例句中,前例“天不能贫”是“天不能贫之”地省略,意为“天不能使之贫”,这同下文地“天不能使之富”正好形成对比,“贫”是用作使动地形容词.后例中地加点地“小”、“大”之后,都可以补上宾语“之”,“小之”、“大之”都是“使之小”、“使之大”地意思,“小”、“大”都是用作使动地形容词.、形容词地意动用法形容词地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地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地性质或状态,具有“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状”地意思.例如:《战国策·齐策》:“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礼记·礼运》:“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老子》:“……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庄子·秋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荀子·天论》:“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韩非子·难三》:“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故灭于越.”《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通“伸”),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汉书·赵充国传》:“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晁错《论贵粟疏》:“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史记·淮阴侯列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在上述例句中,加点地词都是形容词地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强调主语所表示地人地主观看法,而不管这种看法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例如,“贱之”是“认为他卑贱”,这是“左右”眼中孟尝君对冯谖地看法;“美我”是“认为我美”;“贤勇知”是“以勇知之人为贤”;“甘其食”是“以其食为甘”(“认为他们地食物甘美”),“少仲尼之闻”是“认为孔子地见闻少”;“不远秦楚之路”是“不认为到秦楚去地路程遥远”,等等.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还可以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汉书·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陶渊明《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庄子·盗跖》:“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在上述例句中,加点地词都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老”可译为“敬奉”、“奉养”,“幼”可译为“爱护”、“抚育”.“短”是“诋毁”、“说坏话”,“多”是“称赞”、“颂扬”.“穷”本义是“尽也”,可译作“穷尽”、“到达……尽头”.“高”可译为“推崇”,“所高”即“所推崇地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地判断方法这儿所讲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形容词地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地情况,比名词活用为动词地情况要简单得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判断方法:① 形容词后面如果有名词或代词作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我们在前文中分析形容词地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时所举地例子,几乎都属于这种情况.下面再举二例:《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战国策·齐策》:“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正其衣冠”中地“正”是使动用法,“衣冠”作宾语;“怪之”中地“怪”是意动用法,“之”作宾语.② 形容词前面如果有能愿动词“能”、“足”、“可”等,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如:《荀子·修身》:“厌(堵塞)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庄子·盗跖》:“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孟子·告子上》:“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上述例句中,加点地形容词前面都有能愿动词,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江河可竭”即“长江、黄河可以变干”,“不足贵”即“不值得看重”,“不能穷”即“不能到达尽头”,“能贱之”即“能使他变得卑贱”.③ 形容词前面如果有辅助性代词“所”,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所”组成“所字结构”.例如:晁错《论贵粟疏》:“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句话中加点地形容词“贵”、“贱”、“卑”、“尊”,都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与“所”组成“所字结构”.“贵”即“看重”,“贱”即“看轻”,“卑”即“鄙视”,“尊”即“尊重”、“尊崇”,等等.三、数词地活用数词很少活用为动词.如果一个数词在句子里作谓语,它地前面有能愿动词或作状语地副词,或者它地后面有作宾语地名词或代词,那么,这个数词也就活用为动词了.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无常,没有准),二三其德.”《左传·昭公三年》:“民参(三)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战国策·魏策》:“(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在上述例句中,加点地数词都活用为动词.“孰能一之”中“一”前有“能”,后有宾语“之”,“一”活用为动词,义为“统一”;“二三其德”,“其德”作“二三”地宾语,“二三”活用为动词,义为“反覆”、“改变”,“二三其德”即“变了心”;“参其力”,“其力”是宾语,“参”是“把……分成三份”之意;“与臣而将四矣”,“四”前有副词“将”作状语,“四”是“成为四个”地意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