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血片制作方法共27页
疟疾血片制作

薄 血 膜 制 作
▲将推玻片向1的方向稍抽回,当 血液充满推玻片适当宽度(约 2cm)后,以一定均匀的速度 向2的方向滑动(约2.5cm)。
制作薄血膜:
制作薄血膜:
◆血涂片质量评价: 血膜均匀、厚薄度合适、无空泡、无划痕
薄血膜头体尾位置和形状好、无停顿起伏、 两侧留出空间
注意: 血滴大,速度快、角度大 血滴小,速度慢、角度小
血片的制作续…
2、采血时间:症状发作后数 小时至10小时之内。
3、采血部位消毒:用沾有碘 酒的棉棒在患者手指末端、 耳垂、拇趾或足跟(婴幼 儿)从内向外画同心圆。
4、采血:将采血针迅速刺入 取血部位1~2mm深,用大 拇指、食指协同挤出血滴。 第一滴血因含有酒精,用 棉签擦去。再挤出第二滴 血用于制作血片。
二、血片染色
▲血片染色在血片的制作过程中是 一个重要的环节,染色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疟原虫的检出率,也是 直接影响疟疾病例确诊与否的关键。
▲ 疟疾血片的染色有瑞氏染液和吉 氏染液两种,我们现在重点介绍吉 姆萨染液染色法。
血片染色续…
▲ 染液为省寄生虫病防治所统一配制的吉
姆萨染液;为方便开展工作,经省寄生虫 病防治所反复试验,缓冲液选择市面上供 应的娃哈哈矿泉水为佳(在条件允许时配 制pH7.0~7.2的缓冲液为最佳选择)。 ■注: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 Baso姬姆萨染液:
疟疾血片制作
临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史爱军 2016年3月
主要内容
■血片的制作 ■血片的染色 ■影响血片制作质量的因素及
注意事项
◆重点应掌握的要点:
▲疟疾血片厚、薄血膜的制作要领。 ▲疟疾血片制作注意事项。
▲掌握血片制作技巧、反复练习。
疟原虫血片制作

疟原虫血片的制作工需要材料1 .采血器材:75%酒精棉球、一次性采血针、玻片、推片、铅笔、干净的绸布或化纤布。
2 .染色材料:①姬氏原液②.蒸储水或纯净水:①稀释姬氏原液②染色时冲洗染液③固定剂:①用甲醇或无水乙醇(乙醇含量达99.9%),固定薄血膜②用无水乙醇擦洗油镜头。
④脱油剂:无水乙醍或二甲苯:镜检后的血片脱镜油。
油镜头脱油可用无水乙醍:无水乙醇的7:3混合液擦拭。
⑤擦镜纸。
二、采血前准备:1.玻片准备⑴我们现在用的玻片都是除去油渍的脱脂玻片,使用前可用绸布擦去玻片上纤维和浮灰,即可使用。
⑵新的尚未脱油脂的玻片:用洗衣粉水洗净后,一一浸泡于95%的酒精中约一周时间,然后一一取由,用软而洁净并没有棉花纤维的细布擦干,擦亮,收藏好。
⑶已用过的旧玻片:先消毒后用洗涤剂清洗,去除污渍,再一一浸泡于95%的酒精中约一周时间,然后一一取由,用软而洁净并没有棉花纤维的细布擦干,擦亮,收藏好2.玻片编号:在玻片的磨砂端用铅笔进行编号。
玻片编号、检验报告单号和登记号应一致,并具有唯一性。
3.采血时间:⑴间日疟、三日疟原虫患者可在发作的任何时间进行采血,但由于患者刚发冷发热以后,大部分是在环状体期,故这一时期区别疟原虫种类是不容易的。
所以在发作后的6〜8小时内采血为最佳,这时环状体以滋养发育成晚期滋养体,较易识别。
⑵。
恶性疟原虫;从理论上讲,因为恶性疟原虫的裂体生殖是在内脏的毛细血管内进行的,所以在发作之前,患者的末梢血液中不易查到,但实际情况不尽如此,一般在受感染者的末梢血液中,随时能见到少量的恶性疟原虫的环状滋养体;虽然如此,较理想的采血时间,是在发作后的20小时左右,因为这个时候,环状体虽已发育至最高峰,但尚未回到内脏毛细血管中去进行裂体生殖。
环状体的数量和构造。
有助于疟原虫种类的鉴别,恶性疟原虫的配子体很容易识别,但在初发时,一般需要在发作7〜10日后才能在末梢血液在由现,应当注意。
4.采血的部位和方法;部位:以耳垂采血为主。
疟原虫镜检血片的制作与染色课件

厚血膜外观:圆形厚薄均匀,无划痕。过厚易于脱 落,过薄达不到检出率的要求。
4.推制薄血膜
用干棉球抹净玻片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片下缘 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 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25~35° 角,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膜,厚度 应以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为佳。
吉姆萨(Giemsa)染液由天青、伊红组成。染料中天青是 碱性的,伊红是酸性的。染色的原理是基于在酸性染料中具 有染色作用的阴离子和细胞内的碱性物质相结合,而碱性染 料中的阳离子和细胞内的酸性物质相结合,所以酸性的细胞 成分被碱性染料所染色,而碱性的细胞组分则被酸性染料染 色。
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 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 胞浆为酸性,与 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 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天青均可结合,染淡紫色,称为 中性物质。
(2) 采血针:使用一次性釆血针。
(3) 玻片盒:
(4) 75%乙醇棉球:用于采血前后的消毒。
(5) 标签记号笔:用于玻片上书写号码。
2. 采血部位及取血方法 采血部位以耳垂较为 合适,也可在手指末端采血,婴儿可从拇趾或 足跟取血。先用75%乙醇棉球消毒取血部位后, 以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深, 然后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和右手中指协同挤出 血滴。
2. 染色用水
常用的染液的稀释用水和染色的冲洗用水,是中 性的蒸馏水或经煮沸过滤的冷开水,也可用井水、 河水、泉水或雨水。为了使血膜着色较好,应用 pH7.0~7.2水效果最佳。
可配制缓冲液用于染液的稀释和染色后的冲洗。 配制pH6.6~7.4缓冲液时,先制备好两种贮备液。 贮备液Ⅰ为每1 000ml蒸馏水含9.5g 磷酸氢二钠, 贮备液Ⅱ为每1 000ml蒸馏水含9.07g 磷酸二氢钾。 配制pH6.6~7.4的缓冲液时,将两种贮备液按一定 比例混合后,用蒸馏水稀释成各种浓度的溶液。
疟原虫的制片技术

位 置: 玻片左半部分或第4格前缘到第6格中部。 外 观: 舌状,厚薄均匀,无划痕。在玻片上形成
平铺的红细胞,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
注 意: 推制时速度要均匀。血滴大小、推片与载
玻片之间夹角大小及展开血膜的速度快慢等会影响血 膜的厚薄。
正确的推片姿势
标准的疟原虫血片
制片注意事项
疟大滋养体和裂殖体。
注 意:(1)用抗疟药之前取血(用药后镜检结果
往往是阴性);(2)取血后应尽快制片(血细胞和 疟原虫的形态保存完好)。
血膜的种类
用于检查疟原虫的血膜用两种: 一种是将血液涂成薄膜状,称为薄血膜; 一种是将血液涂成圆盘状,称为厚血膜。
要求:一张玻片上同时制作厚、薄两种血膜!!
血膜的位置
管等
记号笔:写标签 水、纸巾:用于清洗、拭干推片
样本要求
末梢全血:指尖、耳垂末梢全血,婴幼儿可取拇趾
或足跟部全血。现场取血现场制片。
静脉全血:采用抗凝管采血。最好取血后立即制片,
如果血液放置时间过长会影响镜下形态。冷冻后的血 液不能用于制片。
骨 髓:临床上可用于确诊恶性疟感染,可查到恶性
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
血片染色好坏除与玻片清洁度、血片制作质量和染色 技术等有关外,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染液稀释后使用)血片制作 (二)染 色
容
所需设备
载玻片:清洁无油污,以免血膜受污染或脱落 推 片:边缘光滑,用完后及时清洗,以免影响下次使
用
微量采血吸管:20ul,取血时可供参考 胶 头:与微量采血吸管配套,注意不要吸进血液 取血所用的设备:75%酒精棉球、一次性采血针、抗凝
注 意:(1)固定薄血膜时甲醇一定不要碰到
疟原虫血片制作及染色

血膜染色 (二)染色的原理
染色化学反应反应的示意图:
疟原虫细胞浆的阴离子(COO—)+ 美蓝阳离子—→呈蓝色
┏天青(染媒作用) 疟原虫核的阳离子(NH3+)+┫
┗伊红阴离子
-→ 呈紫红色
血膜染色 (二)染色的原理
蛋白质本身是阴阳电荷是相等,带有两基性的。所 以其所带阴阳电荷的数量可受周围液体的酸碱度( PH)而改变,在偏酸的溶液中阳离子增加,易于伊 红结合,着色偏红。在偏碱的溶液中阴离子增加, 易于美蓝结合,着色偏蓝。这就说明了为何配制染 液的酸碱度直接影响了血片染色的质量,偏酸着色 过红,偏碱着色过蓝。所以在染血片时稀释液要控 制在PH7.2,最为适宜,疟原虫的结构才能清晰可见 。
血膜制作(工具准备)
一次性采血针、75%酒精、棉棒(球),载玻片, 推片,记号笔或铅笔。
血膜制作(取血操作)
取血方法 采血部位一般人为耳垂,指头, 通常在耳垂取血。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 取血部位(冬季用手捻动耳垂使其充血后 再行消毒),待酒精干后,用左手拇指和 食指紧捏耳垂上方,右手持消毒采血针( 一人一针,避免血传疾病)迅速刺入耳垂 下端1~2毫米,不宜过深或过浅。然后用 右手中指轻轻向上挤压出血。
成批血片染色:将已固定薄血膜的血片插入染色缸, 倒入2%吉氏染液稀释液(2毫升原液加中性蒸馏水 98毫升稀释均匀即成),同时对厚薄血膜染色30分 钟,然后用清水注入染缸将染液通过溢出方式洗去, 再用清水浸洗1-2次,干净后将血片标本(血膜面朝 下)插于晾干板上,待干后镜检。
单张血片染色:薄血膜经固定干燥后,用中 性蒸馏水(或娃哈哈矿泉水)1ml,加吉氏 母液1~2滴,混合均匀后滴入血片标本上, 染色10~20分钟,然后用清水轻轻将片上的 染液冲洗干净,晾干镜检。
疟原虫检验技术

疟原虫检验技术1)薄血膜(thin blood film)制作方法(1)采血:临床上取病人耳垂或指尖血(2)操作方法:取病人末梢血1滴,置载玻片的中部,使推片和玻片保持30~40度夹角,将血滴在推片边缘展开后,匀速向前推动,即形成舌状血膜。
2)厚血膜(thick blood film)制作方法(1)采血同薄血膜法(2)操作方法:厚血膜可置于薄血膜的另一端。
取病人末梢血2-3滴,自里向外顺着一个方向徐成直径约1cm大小,厚薄均匀的血膜。
厚、薄血膜间用蜡笔画线分开。
充分晾干后,滴加蒸馏水于厚血膜上溶血,将水倾去,晾干后与薄血膜一起染色。
3)固定、染色(1)瑞氏染色:先用蜡笔在血膜两端划上线,以防染液外溢。
瑞氏染液为甲醇溶液,血膜不需预固定、此染色法快速,适于临床检验,但较易褪色,保存时间不长。
滴加瑞氏染液数滴,使之覆盖血膜,约1~2min后血膜被染液中的甲醇固定,再加与染液等量的缓冲液或蒸馏水,轻摇载玻片,使染液与稀释液混匀,3~5min后用缓冲液或自来水从玻片一端冲洗,晾干后镜检。
4)注意事项(1)玻片要洁净,无油脂。
血量适中,推速均匀,以防血膜过厚、过薄或出现条状横纹。
血片在干燥过程中,避免灰尘或苍蝇脱吸。
(2)厚薄皿膜制备在一张载玻片时,应注意在厚血膜溶血前必须先用甲醇固定薄血膜,以避免接触水而使薄血膜上的红细胞溶解。
厚血膜溶血时间不可太长,不要振荡,以防血膜脱落。
(3)染液是甲醇溶液,切忌混入水滴,否则发生沉淀,妨碍染色,故染液发现有沉淀时不可再用。
(4)滴加染料切忌太多,否则染料残渣粘在血膜上无法洗净,影响检查。
加水后必须与染料充分混合,否则发生染色不均。
冲洗血膜时应流水直接将染液冲去,避免染料粘着血膜。
2013.4.15疟原虫血片制作染色

血片的染色 (一)染液的种类及染色原理
注意:蛋白质是二性电解质,当其处于较等电点为酸的溶液中时, 便呈碱的作用,即与酸或阴离子结合,这就说明为何在染液偏 酸时,伊红的着色力强,使红细胞着色鲜艳而淋巴细胞和原虫 的胞浆着色不显著;反之,蛋白质在偏碱的溶液中呈酸的作用 而中和碱基,也就说明为何染液偏碱时,红细胞和嗜伊红白细 胞的颗粒等被染成紫兰色。
2014-6-27 12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
3. 血膜让其自然干燥,切忌用太阳晒或火烤, 干透后才能用甲醇固定薄血膜。夏天标本尽可 能24~48小时内固定染色;冬天也不能超过 72小时。放置时间越久,厚血膜越不易溶血, 染色效果也差。若不能及时染色,薄血膜宜先 用甲醇固定(1~3分钟)然后用过滤清水或自 来水对厚血膜溶血,晾干后包好置干燥器于冰 箱内保存,用时将干燥器置室温中1~2小时后 取出染色。
血片的染色 (一)染液的种类及染色原理
染色原理:伊红是酸性水溶性钠盐,美兰是碱性 水溶性盐酸盐,当它们各自溶化水中时,就离 解为带阳电和阴电的离子。伊红主要离解为酸 性的阳离子,在遇到碱性的蛋白质如血红蛋白、 嗜伊红白血球颗粒等即可结合成不易溶于水的 沉淀物染成红色。美兰主要离解为碱性的美兰 离子,美兰就与疟原虫、淋巴和大单核细胞的 胞浆、嗜碱性白细胞的颗粒等酸性蛋白质结合 染成兰色。
2014-6-27
7
薄血膜血量及涂片法
薄血膜 取洁净的载玻片2张, 1 张平置在桌上,以左手拇 指,食指夹持载玻片两端 (手指切勿接触玻片表面), 用另一张边缘平滑(最好为 磨口边缘)的载玻片做推片, 用推片一端边缘的中点从取 血部分刮取约1~1.5微升的 血量(相当于 1/4火柴头大 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 片接触,并形成 25~35 度 夹角,待血液向两侧扩展约 2 厘米宽度时,均匀而迅速 地轻轻向左推出(约 2.5 厘 米长)且边缘带有“舌状” 的薄血膜。
疟原虫血片制作方法

第2页
血膜制作(取血操作)
取血方法 采血部位普通人为耳垂, 指头, 通常在耳垂取血(现场取血提议用大头针 采血, 一人一针, 防止血传疾病)。先用 75%酒精棉球消毒取血部位(冬季用手 捻动耳垂使其充血后再行消毒), 待酒精 干后,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捏耳垂上方, 右 手持消毒针快速刺入耳垂下端1~2毫米, 不宜过深或过浅。然后用右手中指轻轻向 挤压出血。
疟原虫血片制作方法
第23页
影响染色效果原因
(7)染色后不要直接将染液倒掉, 应沿玻 片或染色缸边缘加水使染液表面一层溢出, 并轻轻冲洗, 以免染液色素颗粒沾污血膜。
疟原虫血片制作方法
第24页
显微镜普通结构
1.镜座
9.粗调整器
2.镜柱
10.细调整器
3.镜臂
11.齿板
4.倾斜度关节 12.镜台
5.镜筒
疟原虫血片制作方法
第22页
影响染色效果原因
(6)染色用水 染液稀释用水和染色后冲洗用水 应选择Ph7.0~7.2清洁水, 通常使用新鲜蒸馏水 或过滤冷开水, 以及自来水、井水、河水、泉水和 雨水等。假如偏酸或偏碱, 可用缓冲蒸馏水调整。 染色后发觉血膜颜色偏蓝(偏碱)或偏红(偏酸) 时, 可用与之相反酸、碱度水冲洗血片给予纠正。
疟原虫血片制作方法
第11页
血片染色 (一)染液种类及染色原理
染色原理: 伊红是酸性水溶性钠盐,美兰是碱性 水溶性盐酸盐,当它们各自溶化水中时,就离 解为带阳电和阴电离子。伊红主要离解为酸性 阳离子,在碰到碱性蛋白质如血红蛋白、嗜伊 红白血球颗粒等即可结合成不易溶于水沈淀物 染成红色。美兰主要离解为碱性美兰离子,美 兰就与疟原虫、淋巴和大单核细胞胞浆、嗜碱 性白细胞颗粒等酸性蛋白质结合染成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