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原虫(鞭毛虫)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 鞭毛虫--第一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

第十一章 鞭毛虫--第一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

第⼗⼀章 鞭⽑⾍ 鞭⽑⾍⾪属于⾁⾜鞭⽑门(Phylum Sarcomastigophora)的动鞭纲(Class Zoomastigophorea),是以鞭⽑作为运动细胞器的原⾍。

⽆⾊素体。

种类繁多,分布很⼴,⽣活⽅式多种多样。

营寄⽣⽣活的鞭⽑⾍主要寄⽣于宿主的消化道、泌尿道、⾎液及阴道⽑滴⾍对⼈体危害较⼤。

第⼀节 杜⽒利什曼原⾍ 利什曼原⾍(Leishmania spp.)的⽣活史有前鞭⽑体(promastigote)和⽆鞭⽑体(amastigote)两个时期。

前者寄⽣于节肢动物(⽩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于哺乳动物或爬⾏动物的细胞内,通过⽩蛉传播。

对⼈和哺乳动物致病的利什曼原⾍有:引起⼈体内脏利什曼病的为杜⽒利什曼原⾍[Leishmania donovani(Laveran et Mesnil,1903)],引起⽪肤利什曼病的为热带利什曼原⾍[L.tropica(Wright,1903)Lühe,1906]和墨西哥利什曼原⾍[L.mexicana(Biagi,1953)Garnham,1962],引起粘膜⽪肤利什曼病的为巴西利什曼原⾍(L.araziliensis Vianna,1911)等。

我国的⿊热病是由杜⽒利什曼原⾍引起的。

杜⽒利什曼原⾍的⽆鞭⽑体主要寄⽣在肝、脾、⾻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症状,如发热、肝脾肿⼤、贫⾎、⿐衄等。

在印度,患者⽪肤上常有暗的⾊素沉着,并有发热,故⼜称Kala-azar,即⿊热的意思。

因其致病⼒较强很少能够⾃愈,如不治疗常因并发病⽽死亡。

形态 寄⽣于⼈和其它哺乳动物单核吞噬细胞内的⽆鞭⽑体⼜称利什曼型(Leishmania form)或利杜体(Leishman-Donovan body),⾍体很⼩,卵圆形⾍体⼤⼩为2.9~5.7×1.8~4.0µm;圆形⾍体直径为2.4~5.2µm,常见于巨噬细胞内。

--原虫简介,阿米巴原虫,鞭毛虫

--原虫简介,阿米巴原虫,鞭毛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又称“痢疾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和其他组织 内(如肝、肺及脑),主要引起“阿米巴痢疾”。
一、形态
1、滋养体 2、包囊
寄生部位 外形 大小 胞质
细胞核
组织型滋养体
肠腔型滋养体
包囊
组织 不定,阿米巴运动
肠腔 缓慢
肠腔下段,外界 圆球形
直径20—40 ųm
配子生殖 雌雄配子——合子
P.vivax: in young schizonts the nucleus divides and the vacuole disappears; the cytoplasm is dense.
P.vivax: in about 48hours schizogony is completed. Mature schizont may contain 12-24 merozoites.
原虫
(protozoon)
概述
原虫:单细胞动物,虫体微小,具有运动、摄食、呼吸、
排泄、生殖等生命活动的全部功能。 大多数营自生生活,少数营寄生生活。
医学原虫:是指寄生于人体腔道、组织、体液或细胞内
的致病或非致病原虫,约40余种。
一、形态
单细胞动物
表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外质 基质 内质
细胞器
新陈代谢细胞器 伪足
10—30 ųm
内外质分明,食物泡内可 食物泡里吞噬有细 见被吞噬 的红细胞 (鉴 菌 别)
1个,泡状核
1个核同滋养体。
急性病人脓血便
亚急性病人稀便
直径10 —20 ųm 糖原泡和拟染色 体
1-4个 慢性病人/携带者 成形便

鞭毛虫

鞭毛虫

无鞭毛体寄生于巨噬细胞内
脾组织内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骨髓涂片中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骨髓涂片中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黑 热 病 患 者
同 患 黑 热 病
一 家 五 名 儿 童
侏儒型黑热病
患者女,26岁,肝脾肿大,腹水,身高120cm,体重 32kg,肝季肋下8cm,剑突下12cm,脾大平脐,质 硬。白细胞2.2x109/L, 骨髓片查见利杜体
成熟包囊具有4个核
苏木素染色
贾第虫包囊
苏木素染色
碘 液 染 色
贾第虫包囊
碘 液 染 色
三、检验
1 病原诊断
(1)粪检:生理盐水涂片法查滋养体 碘液染色法查包囊 浓集法查包囊 (2)十二指肠液或胆汁检查滋养体 (3)肠检胶囊法 (肠内试验法) (4)小肠活组织检查 2免疫诊断 ELISA、IFA、CIE等
皮肤型黑热病
• 多发生于黑热病治疗后期或黑热病治愈后, 故又称“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 • 临床表现类型 结节型(瘤麻风型):肉芽瘤性结节,不 痛不痒不溃烂,局部不麻木,结节内可找 到无鞭毛体 丘疹、褪色斑型:皮肤上出现暗红色含虫 丘疹,或大小不等的褪色斑疹
巨噬细胞核
巨噬细胞
无鞭毛体
无鞭毛体寄生于巨噬细胞内
二、形态特点
滋养体
呈倒置的梨形,大小为 9.5~12×5~15×2~4µ m。 腹面前部有吸盘状隐窝,泡状 核2个,虫体有四对鞭毛,轴 柱一对, 2个半月形 的中央小 体。
碘液染色
贾第虫滋养体
姬氏染色
染色滋养体
贾第虫滋养体扫描电镜照片
包囊
椭圆形 囊壁较厚 大小为 10~14×7.5~9µ m
男性尿道、前列腺等)
•致病机制

寄生虫学-鞭毛虫

寄生虫学-鞭毛虫
雌性白蛉摄入含无鞭毛体的单核/ 巨噬细胞于胃内 1天:发育为早期前鞭毛体 2天:前鞭毛体 3、4天:纵二分裂法繁殖,并移向 白蛉前胃、食道和咽部 一周:聚集在口腔及喙。
Βιβλιοθήκη
2.在人体内发育:
雌性白蛉叮刺 前鞭毛体进入人体的皮下组织。进 入单核巨噬细胞形成含虫空泡。 转变成无鞭毛体,分裂繁殖 单核巨噬细胞破裂。
(一)形态与生活史 morphology and life cycle
1.形态

morphology:
锥鞭毛体 具多形性,可分为细长型 (长20-40µm,宽 1.5-3.5µm,有一长6µm 的游离鞭毛)和粗短型(长15-25µm,宽 3.5µm)。鞭毛伸出虫体后,与虫体表膜相 连。当鞭毛运动时,表膜伸展,即为波动 膜。



髂骨穿刺:检出率为80%-90%。 淋巴结穿刺:检出率约在46%-87%, 脾脏穿刺检出率较高,达90.6%-99.3%。少用。
(2)培养法:用无菌方法将上述穿刺物接种于NNN培养基, 置22℃-25℃温箱内。 (3)动物接种法:把穿刺物接种于易感动物(如金地鼠, BALB/c小鼠等),1-2个月后取肝、脾作印片涂片,瑞氏染液 染色镜检。 2.皮肤活组织检查 结节处取样。染色镜检。




白蛉消化道 虫体呈梭形(10~20µm×1.5~4µm) 核位于虫体中部 动基体在前部 基体,鞭毛 培养时呈虫体前端聚集,菊花状。
细胞质呈蓝色,核呈 紫红色 前鞭毛体运动活泼

生活史life cycle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白蛉 (昆虫宿主)和人(或其他哺 乳动物宿主) 1.在白蛉体内发育:
白蛉 (Phlebotomus sand fly )

鞭毛虫

鞭毛虫

11
12
13
白 蛉
14
生活史要点:

人体内寄生部位:巨噬细胞内(肝、脾、骨髓 和淋巴结等); 致病期:无鞭毛体(利杜体);



传播媒介:白蛉 ;
感染阶段:前鞭毛体; 保虫宿主: 犬等其他哺乳动物。
15
三、致 病
细胞反复破坏、增生致脾、肝、淋巴结肿大; 浆细胞增生,球蛋白增加,白蛋白减少,白/球 蛋白比例倒置;
29
滋养体(未染色)
30
染色后的滋养体
31
二、生活史
仅有滋养体期,虫体以纵二分裂法繁殖
感染期:滋养体
寄生部位: 女性的阴道后穹窿、尿道 男性的尿道、前列腺等。 感染方式:直接或间接接触
致病期:滋养体
32
阴道毛滴虫生活史
33
三、致

虫体毒力 宿主生理状态
破坏阴道内环境
临床表现: 女性:滴虫性阴道炎。 男性:多带虫状态,也可引起尿道炎、前列腺炎。 阴道毛滴虫可能引起不孕症;
犬源型
病犬 丘陵地区 10以下儿童多见
自然疫源型
某些野生动物 荒漠地区 多为幼儿




常呈较大流行
散发
散发
吴氏白蛉 亚历山大白蛉 防治工作难度大
中华白蛉(家栖) 中华白蛉 (野或近野栖 ) 多数地区已消灭 偶见皮肤型病人 个别地区有 较难防治


27
六、防 治
1.治疗病人和感染者 葡萄糖酸锑钠,疗效可达97.4%。 抗锑病人采用
8
前鞭毛体
细胞质呈蓝色,核呈紫红色。
9
前鞭毛体在培养基内排列成菊花状
10
二、生活史

鞭毛虫 ppt课件

鞭毛虫 ppt课件

致病机理
脾肿大 脾功亢进
单核巨噬细胞 破裂、增生




量 繁
浆细胞
殖 免疫复合
淋巴结肿大 肝肿大 肝功受损
Ⅲ型变
肾功
物沉积
态反应
受损
WBC 抵抗力 全血 血小板 出血
RBC 贫血 Ⅱ型变态反应
白蛋白
球蛋白 白蛋白 排出
白/球蛋白倒置
致病性
内脏利什曼病时出现免疫功能受损,患者不仅有特 异性细胞免疫的抑制,而且对其他病原生物产生细胞免 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的能力降低,即非特异性抑制,这可 能与患者体内原虫大量繁殖,产生抗原太多, 机体处于 免疫无反应(anergy)状态有关。因此患者极易并发
粘膜皮肤利什曼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形 态(1)
➢ 无鞭毛体Amastigote : 椭圆形、核圆、 动基体、 基体、根丝体
➢ 寄生部位:人体或哺乳动物单核巨噬 细胞内, 二分裂繁殖
鞭毛根 动基体
细胞核
A Macrophage Filled With Leishmania amastigotes
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杜氏利什曼原虫 热带利什曼原虫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 巴西利什曼原虫
皮肤利什曼病 (东方疖)
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杜氏利什曼原虫 热带利什曼原虫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 巴西利什曼原虫
皮肤利什曼病 (采胶工溃疡)
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杜氏利什曼原虫 热带利什曼原虫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 巴西利什曼原虫
形态(1)
滋养体
半个梨形 腹面凹陷呈两个吸盘 泡状核1对 四对鞭毛 营二分裂繁殖

医学教学原虫、阿米巴、鞭毛虫

医学教学原虫、阿米巴、鞭毛虫
•加强水源管理
•隐形眼镜注意消毒卫生
蓝氏贾第鞭毛虫
Giardia lamblia
一、形态(Morphology)
1.滋养体(trophozoite):
半个梨形 腹面凹陷呈两个吸盘 泡状核1对 四对鞭毛 营二分裂繁殖
Another example of a Giardia lamblia troph. The two nuclei are easy to see in this image.
四、阿米巴感染的免疫特点
•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 •细胞因子参与:IFN M
超氧化物杀伤
五、诊断(Laboratory
diag病n原o学si检s)查(etiological examination)
• 粪便直接涂片:急性期查滋养体; 标本要求:鲜温洁
• 直接涂片碘染色法:查包囊
• 包囊浓集法 • 其它:直肠镜活组织检查
形 态(1)
无鞭毛体
•椭圆形、核圆,动基体、基体、 根丝体 •寄生人体或哺乳动物单核巨噬细 胞内,营无性繁殖
Leishmania amastigotes, bone marrow aspirate, Giemsa stain
形 态(2)
前鞭毛体
•梭形、核位于中央 动基体、基体、前鞭毛 •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
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
•诊断性穿刺:骨髓80%安全 •体外培养或动物接种
<免疫学>
•血清学反应
流行情况
•分布:长江以北 •传染源:病人及病畜 •媒介:中华白蛉
我国黑热病的分布
• 人源型(平原区) 青壮年 家栖白蛉 山东 • 犬源型(丘陵区) <10y儿童 野栖白蛉 青海 • 自然疫源型 <2y幼儿 野栖白蛉 新疆 (荒漠区) 野生动物

第六节-鞭毛虫病

第六节-鞭毛虫病

❖ 4、诊断:根据病状,血清学和动物接种 试确诊。血清学检查可用琼脂扩散试验, 或间接血凝试验,或补体结合反应。
❖ 5、防治:同伊氏锥虫病。可用呋喃西林 1.4g,配成0.14%溶液,呋喃西林用量不 应少于1g和大于1.8g。也可用贝尼尔, 每公斤体重3.5mg,配成5%的溶液,深部 肌肉注射。每一次,连用3天。
❖ 2、发育史:马媾疫锥虫在马的生殖器官 粘膜组织内,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 3、病状: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个月, 病初体温常呈中度升高,以后逐渐恢复 正常。典型的症状可分为三期:
❖ 第一期:即水肿期。公马阴茎肿胀,逐 渐蔓延到包皮、阴囊、腹下及后肢内侧
❖ 等部位,在水肿部位上的粘膜或皮肤上 发生如豌豆大小的黄红色结节和溃疡。 这种结节和溃疡可以自愈,愈后留下无 色素的白斑。尿道粘膜潮红、肿胀,常 排黄色粘液。母马生殖器官也发生相同 的病状。病马性欲亢进,发情不正常。 此期症状约持续一个月。
❖ 第二期:即发肤病变期。病马在身体各部, 特别是胸腹、臀部的皮肤陆续发生圆形或 椭圆形的扁平肿块,直径约4—20cm,内 含浆液,时现时隐的“丘疹”。此为马媾 疫所特有的症状之一。
❖ 第三期:即麻痹期。随着全身症状的逐渐 恶化,病马某些运动神经出现不同程度的 麻痹现象。常见的是颜面神经麻痹,表现 为嘴唇歪斜,耳及眼睑下垂。若病情进一 步恶化,则呈现后躯部位肌肉萎缩,共济 失调,体质衰弱,迅速消瘦,以至卧地不 起,极度衰竭而死。但土种马的症状往往 不十分明显。
❖ 2、发育史:胎三毛滴虫寄生于母牛的 阴道、子宫和公牛的阴茎、包皮的粘膜 表面及输精管内。通过胞口摄取粘膜、 红细胞,微生物等食物或以体表渗透方 式吸收营养,以纵二分裂繁殖。
❖ 3、流行病学:病牛是主要的感染来源, 尤其是病公牛往往无临床症状,可带虫 达三年之久,。主要是通过病牛和健康 牛交配时,生殖器官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在人工授精时,使用了带虫精液或沾染 虫体的输精工具也能造成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虫(鞭毛虫)
1.贾第虫的感染期是()
A.滋养体
B.包囊
C.卵囊
D.四核包囊
2.贾第虫滋养体的鞭毛数目是()
A.4根
B.1根
C.4对
D.3对
3.贾第虫主要的传染源是()
A.病人
B.病畜
C.保虫宿主
D.无症状携带者
4.贾第虫主要的致病作用是()
A.对宿主组织的溶解性破坏作用
B.破坏宿主巨噬细胞
C.虫体增殖吸附并覆盖肠上皮阻碍营养吸收
D.侵袭并破坏红细胞
5.贾第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
A.小肠
B.十二指肠
C.结肠
D.回盲部
6.贾第虫生活史过程包括()
A.滋养体
B.包囊
C.滋养体和包囊
D.前鞭毛体
7.不属于贾第虫滋养体形态结构特征的是()
A.道梨形
B.有波动膜
C.腹面有两个吸盘
D.有4对鞭毛
8.贾第虫可引起()
A.前列腺炎
B.尿道炎
C.阴道炎
D.胆囊炎
9.怀疑某人有贾第虫感染时,检查标本应选择()
A.痰液
B.粪便
C.血液
D.尿液
10.检查贾第虫包囊常用的方法是()
A.粪便直接涂片法
B.饱和盐水漂浮法
C.透明胶纸法
D.碘液染色法
11.对疑似贾第虫感染者,而多次粪检阴性者,还应检查()
A.外周血
B.尿道分泌物
C.痰液
D.十二指肠引流液
12.被粪便污染的食物可能使人感染的鞭毛虫是()
A.溶组织内阿米巴
B.隐孢子虫
C.贾第虫
D.阴道毛滴虫
13.十二指肠引流法可用于检查()
A.肺吸虫卵
B.血吸虫卵
C.贾第虫滋养体
D.钩虫卵
14.贾第虫的致病阶段是()
A.成熟的四核包囊
B.滋养体
C.成虫
D.虫卵
15.贾第虫病的重要传染源是()
A.急性病人
B.粪便排出包囊的人
C.转续宿主
D.携带包囊的宠物
16.阴道毛滴虫生活史的发育阶段有()
A.滋养体和包囊
B.包囊
C.滋养体
D.滋养体和配子体
17.阴道毛滴虫的感染途径是()
A.经皮肤钻入感染
B.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
C.经血液感染
D.经蚊子叮咬感染
18.下列样本中不能查到阴道毛滴虫滋养体的是()
A.血液
B.阴道分泌物
C.尿液
D.前列腺液
19.阴道毛滴虫引起阴道炎的主要原因是()
A.滋养体破坏红细胞
B.滋养体侵入阴道上皮
C.滋养体引起阴道溃疡
D.滋养体皮坏阴道的自净作用
20.阴道毛滴虫可寄生的部位有()
A.女性阴道后窟窿
B.女性阴道和尿道
C.女性生殖道、男性泌尿生殖道
D.女性泌尿生殖道、男性泌尿生殖道
21.人体血液丙种球蛋白缺乏易感的原虫是()
A.阴道毛滴虫
B.疟原虫
C.贾第虫
D.弓形虫
22.贾第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
A.贫血
B.脓血便
C.高热
D.腹泻
23.阴道毛滴虫的运动方式是()
A.变形运动
B.螺旋式
C.直线式
D.曲线运动
24.不属于机会致病原虫的是()
A.隐孢子虫
B.肺孢子虫
C.弓形虫
D.阴道毛滴虫
25.阴道毛滴虫的致病机制主要是()
A.原虫溶解阴道上皮细胞
B.增强乳酸杆菌的糖酵解作用
C.妨碍乳酸杆菌的糖酵解作用
D.原虫侵入阴道上皮细胞
26.阴道毛滴虫感染阶段是()
A.包囊
B.滋养体
C.卵囊
D.子孢子
27.生活史中只有滋养体时期的原虫是()
A.疟原虫
B.阴道毛滴虫
C.贾第虫
D.弓形虫
28.不属于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结构特征的是()
A.细胞核1个
B.前鞭毛1根和后鞭毛4根
C.轴柱1根
D.波动膜1个
29.生活史中没有包囊阶段的原虫是()
A.贾第虫
B.阴道毛滴虫
C.溶组织内阿米巴
D.结肠内阿米巴
30.不属于阴道毛滴虫的寄生部位的是()
A.男性的生殖道
B.女性的尿道
C.女性的阴道
D.女性的消化道
31.阴道毛滴虫病原检查的常用方法是()
A.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B.碘液涂片法
C.饱和盐水漂浮法
D.透明胶纸法
32.不属于阴道毛滴虫的流行因素的是()
A.病人及带虫者
B.直接接触传播
C.滋养体抵抗力强 C.包囊抵抗力强
33.检查阴道毛滴虫的常用方法是()
A.粪便检查法
B.阴道内镜检查
C.阴道分泌物生理盐水镜检
D.阴道分泌物碘液染色镜检
34.滴虫性阴道炎最常见的症状是()
A.外阴水肿
B.血尿
C.阴部瘙痒,白带增多
D.月经不调
35.不属于阴道毛滴虫传染方式的是()
A.使用公共浴池
B.性接触
C.粪-口途径
D.使用坐式马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