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导读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导读(整合)

《三国演义》导读(整合)

▪ 刘备怕袁绍追赶,与关羽直奔张飞驻守 的古城。路上经过卧牛山时,遇到了赵云, 便一同前往古城。 刘备与两个弟弟重新团 聚,又新得赵云、关平、周仓三人,于是 大家杀牛宰羊庆贺团圆。但刘备考虑古城 太小,便率领人马驻扎汝南,招兵买马, 另谋大事。
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出于对兄长刘备的结拜誓言,以及保 护兄嫂不被侵犯和与张辽的情谊,同意暂时归 降曹操。关羽得到了刘备在袁绍处 ,立即向 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 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 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 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东岭关、洛阳、汜 水关、荥阳关、黄河渡口 ),立斩孔秀、孟 坦 韩福、卞喜、王植、秦琪 等六员大将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真三国,假封神”



三国演义中有关“三”的故事
▪ 桃园三结义、 ▪ 三英战吕布、 ▪ 三让徐州等 ▪ 土屯山关公曰三事 ▪ 三顾茅庐、 ▪ 荆州公子三求计 ▪ 诸葛亮智取三城 ▪ 三气周瑜、 ▪ 三江口周瑜放火
七神:华佗神医、孔明神算、关羽神威、 张飞神声、赵云神将、黄忠神箭、 管辂神卜
官渡之战
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区,“挟天子以令 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势力迅速发展。北方 的最大军阀袁绍率10万精兵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曹操。 当时,曹操兵少将寡,率主力2万北上迎敌。第二年, 袁、曹两军相峙在官渡。曹操采用声东击西,各个击 破的战术,奇袭袁军,斩袁绍的大将颜良。然后,曹 操又诱敌深入,斩袁绍的大将文丑。两战皆败,损失 两员大将,袁军士气低落,但袁绍自恃兵多粮足,定 要同曹操决一死战。监军沮授劝袁绍说,曹操兵少粮 缺,难于持久,不如跟曹军长久相持。袁绍不听,决 意急速进攻,谋士许攸献计说:曹兵固守官渡,后方 必然空虚,可分兵偷袭许。袁绍又不听,坐失了良机。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读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读
而死。(五十六)
八十五回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
刘备新亡,曹丕乘机联络辽西羌兵、南蛮王孟获、 孙权等五路大军攻打蜀国,蜀国上下惶惶不安, 孔明却推病不上朝,数日闭门不出,分析每一个 对手的特点,只是派出了几股疑兵,写了几封书 信,就各个击破敌人。孔明并未与敌军真正交手, 就退去了五路大军。
九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三城
马谡拒谏失街亭后,诸葛亮作了那几件事情 表明了他能够明正军法,奖罚分明?
①欲赠金五十斤给赵云,赏绢一万匹给赵云的 部卒,来表彰赵云在街亭之战中不折一人一骑, 不丢辎重的功劳。 ②虽有蒋琬等人的劝阻,仍将自己平日一贯倚 重且关系甚好的马谡斩首,以明军令。 ③上表刘禅,承认用人之失, 要求自贬三等。
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不尽全力辅佐后主,以尽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呢!”
---白帝城托孤
刘备仁厚(谅黄权第85回) 刘备为关羽报仇伐吴,命黄权屯驻江北,不久
刘备战败,黄权撤退之路被吴军封死,遂率军投降 曹魏。有人建议刘备逮捕黄权的妻、子。刘备认为 是他的过错导致战败,才使黄权没了退路。投降曹 魏是迫不得已之举。不准有关部门逮捕黄权的家人, 并“待之如初”。
之计。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饮 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 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英雄,曹操一 一加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 与操耳。”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著落于地下,恰好雷 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们 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帝建宁二年(169)起,至晋武帝太康 元年(280)止,其间一百余年的战争风云、历史波涛和政治 旋涡。全书以蜀刘政权为中心,写出了魏、蜀、吴三国的盛衰 历史。

《三国演义》导读

《三国演义》导读

《三国演义》一、名著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绘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公司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现出那个时代尖利复杂又极具特点的政治军事矛盾,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弘大、个性鲜亮,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很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优秀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故事梗概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民生凋零。

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官军望风而逃。

为抵挡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

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

那刘备是中山靖王以后,汉景帝阁下玄孙,身长七尺五寸,虽然堕落基层,以贩麻鞋、织席为业,但不失龙子龙孙的风范。

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一身英气,只因杀死富豪,正漂泊江湖。

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以卖酒杀猪为业,并在当地有一所庄子。

三人萍水相遇,但都有为国卖力之心,因此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喝酒。

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一道去投了刘焉。

刘关张参军后就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他们一败黄巾于琢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不久,又救出被张角战胜的董卓,但董卓见刘备是白身,其实不酬谢。

张飞震怒,要斩董卓,被刘备劝住。

刘关张与朱俊、孙坚攻击黄巾,大胜。

朱俊、孙坚皆受封赏,只有刘备被冷淡。

过了好久,刘备才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

就任四月,督邮来县巡视,刘备出城迎接,极为谦和。

而督邮却特别骄横,开始时怒斥刘备诈称皇亲,虚报伟绩;接着,见刘备无礼品赠送,就假造“县尉害民”之罪,有意诬陷。

张飞知道真相后,震怒,骑马到达馆驿,挣督邮头发揪住,扯出馆驿,向来扯到县衙门前马桩上拴住,当着众多百姓,扯下柳条,往督邮两腿上狠力鞭打,一连打断了十几根柳条。

完整版)《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

完整版)《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

完整版)《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整本书阅读——《三国演义》如果你想简单了解三国故事情节的脉络,那么可以把《三国演义》读“薄”一些;如果你想了解三国时代的背景,那么可以把《三国演义》读“厚”一些;如果你想抓住三国人物的精彩片段,那么可以把《三国演义》读“活”一些;如果你想熟记三国诗词常识,那么可以把《三国演义》读“死”一些。

___、___、___,“德”“谋”对决,纵横驰骋;___、___、___,“智”“慧”对决,明争暗斗;___、___、___,“亲”“情”对决,手足相残;___、___、___,“忠”“勇”对决,义薄云天。

读《三国演义》,不仅能学历史,还能享受人生沉浮的洗礼!导读任务(一)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一回二、讨论主题1.你知道什么是演义吗?从《三国演义》这个名字上你能知道些什么?2.关于作者___,你知道多少?三国历史,你了解多少?3.小说前面的《临江仙》词是点睛之笔,其风慷慨悲凉,传唱不绝,背诵这首词并默写一遍。

4.梳理本回情节脉络:十常侍之乱→(不求形同,但求神似)→幽州募兵→三英结识→()→剿灭黄巾5.根据文字描述为___、___、___三人画像,比一比谁画得更像。

6.学会做人物名片(贯穿整个阅读过程)姓名所属团队个人经历主要事迹性格特点7.仔细阅读___、___出场的文字,看看有什么不同,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

导读任务(二)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二回二、讨论主题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鞭打督邮”情节,注重细节。

2.在鞭打督邮事件时,___和___各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梳理本回情节脉络:___赴任___→(二龙山关云长单刀赴会)→挂印弃官→灵帝驾崩→()。

导读任务(三)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三回二、讨论主题1.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___是如何说服___投奔___的。

2.结合第三回情节,谈谈___的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课程介绍与背景•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目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与开发•教学延伸与拓展课程介绍与背景《三国演义》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文学价值与影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该书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三国演义》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该书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教学内容与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030201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找和整理与《三国演义》相关的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参与方式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三国演义》相关章节,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课后作业布置与《三国演义》相关的思考题和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氛围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导入环节分析重点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历史作用讲解《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梳理《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让学生了解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让学生扮演《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进行情景模拟和对话练习阅读分析归纳小结总结《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强调《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及相关研究资料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方法有效性评估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和有效学习。

(完整版)三国演义导读

(完整版)三国演义导读

(完整版)三国演义导读滚滚长江东逝⽔,浪花淘尽英雄。

是⾮成败转头空:青⼭依旧在,⼏度⼣阳红。

⽩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春风。

⼀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部长篇章回⼩说,是历史演义⼩说的经典之作。

⼩说描写了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盾和⽃争。

在⼴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极具特⾊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对后世产⽣了深远的影响。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

元末明初著名的⼩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说的⿐祖。

⼀⽣著作颇丰,与施耐庵合著《⽔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内容简介(⼀)故事起⾃黄⼱起义,终于西晋统⼀,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争。

书中⽤⼤量篇幅描写了⼏次⼤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

每次战役各有特⾊,很少雷同,是我国古典⽂学中描写战争的成功之作。

内容简介(⼆)作者塑造了⼀⼤批个性鲜明的⼈物形象:爱民如⼦的刘备,⾜智多谋的诸葛亮,打着“扶持汉室、拯救黎民”旗号,挟天⼦以令诸侯的曹操等。

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

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三国⼈物(⼀)出场⼈物1183⼈,主要⼈物400余⼈)五⼤集团系列代表⼈物曹魏集团董卓、吕布、袁绍、刘表汉末军阀集团曹操、张辽、郭嘉、典韦蜀汉集团刘备、关⽻、张飞、诸葛亮、赵云、黄忠孙吴集团孙策、孙权、周瑜、鲁肃、吕蒙、黄盖司马集团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邓艾典型⼈物分析——曹操字孟德(⾯⾊惨⽩/⽬光锐利)评价:治世之能⾂,乱世之奸雄⼈⽣信条: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负我他是中国历史上⼀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学家。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被忽略了,⽽对他残忍、奸诈的⼀⾯⼜夸⼤了。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涉及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材中的《三国演义》选,共计13篇,全书共32万余字。

本书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撰,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历史名人关羽、张飞、刘备、诸葛亮为主角,描绘了三国时期的社会与政治风貌,展现了男儿当顶天、江山如画的时代气象,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仁爱、智慧、勇气等伦理观念。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历史人物,掌握其生平事迹、人物性格和代表作品。

3.熟悉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历史、社会和人生意义。

4.感悟中国传统美德和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读几段经典语句:“桃园三结义,天下无贼”“吾虽赴死,义不抛也”等。

让学生感受这些语句所代表的忠诚、勇气和仁爱精神。

(2)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让学生了解其地位和影响。

提问:“罗贯中为何写三国演义这样的作品?他希望向读者传达哪些思想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2.阅读教材(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章节,阅读教材,掌握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挖掘人物的性格、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2)学生以个人为单位,阅读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各类习题和探究题,并进行自我检测。

(3)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小说的情节和结构,反思小说所反映的历史、社会和人生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每一个章节、每一个人物所代表的人物形象、艺术形象及其思想道德内涵等方面的主题和含义。

(4)老师批注学生的问答作业,评定学生分数,及时给予反馈。

3.精读教材(1)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对于部分篇章,可以进行精读的建议。

小学语文五年级《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了解三国英雄人物,梳理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了解赤壁之战的英雄形象。

2.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赤壁之战人物形象的异同,理解《三国演义》“因文生事"的文学创作原则。

3.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体会《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实质是拥美德、反暴政。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鉴赏《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人物形象的异同,理解“因文生事"的写作手法。

2.难点:体会拥美德、反暴政的主题思想。

三、教法、学法1.教法: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问题探究法,对话教学法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查阅资料法四、课时:1 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由杨升庵的《临江仙》导入。

过渡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梁启超《李鸿章传》)。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英雄荟萃的《三国演义》,去品品英雄的人生,看看三国的风云。

二、比一比,三国英雄知多少?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作英雄?过渡语:《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魏、塑造了500 多位人物形象,被世人称为“第一才子书”,也被称为“英雄的史诗"。

那么你对英雄的定义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示课件:第7 版《现代汉语词典》:本领高强、勇武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

过渡语:《三国演义》以时间为顺序,交错叙述魏、蜀、吴三国形成的历史。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小说一开始,描写汉末大乱,各路英雄陆续登场。

2.《三国演义》中有哪些人可以被称为英雄?过渡语:那么《三国演义》中,你知道的英雄有哪些?教师出示课件:猜猜以下描写是哪位英雄?诸葛亮: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即三顾茅庐: )
由于徐庶的推荐,刘备、关羽、张飞三次 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小僮说 诸葛亮刚外出远游。第二次刘备只见到 诸葛均,就留下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 然后冒雪回去。第三次恰好诸葛亮在 午睡,刘备一直等到他睡醒更衣后才 得以相见。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 诚心感动,最终答应出山共图大业。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 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 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 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 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 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 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 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南安、安定和天水三城互为依靠, 于是孔明一面对南安围而不打, 一面派出两名将士化装成南安的守将, 出使安定、天水二城求援。安定守将 崔谅中计投降,随后他前往南安借劝 说太守杨陵投降之名与杨陵合谋诈降 生擒孔明,孔侯弹琴退仲达 (空城计) 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 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 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 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 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恐城 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 刘备为关羽报仇,率全国之兵讨伐吴国,兵败退守白 帝,一病不起,诏诸葛亮等大臣到白帝,抚其背说: “我有幸得先生相助而成就帝业。然而我甚浅陋,未 采纳丞相之言而伐吴,自取其败,悔恨莫及。我死在 旦夕,不得不以大事相托。”于是将遗诏递给诸葛亮, 一手掩泪一手把着诸葛亮的手说:“先生的才能十倍 于曹丕,一定能完成统一大业。刘禅软弱,先生以为 可辅佐则辅佐,若不可辅佐,则请先生自为成都王。” 诸葛亮听罢,手脚无措,流泪跪拜在地说:“臣怎敢 不尽全力辅佐后主,以尽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呢!” ---白帝城托孤
诸葛亮三气周瑜 一气: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取荆州, 在南郡与曹仁大战中了毒箭,诸葛亮趁机占领南 郡等地,周瑜火气攻心,箭伤破裂。 (五十一) 二气:周瑜与孙权设下美人计,准备把刘备扣下, 逼诸葛亮交出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周瑜 “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再次病发。 (五十四、五十五) 三气:周瑜想用“假途灭”来向刘备讨还荆州, 又被诸葛亮识破,率兵攻打失败,结果病死了。 临死前,他说:“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 而死。(五十六)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 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 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 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 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 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 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 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 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 “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 曹操命大将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 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 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 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 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 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 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 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 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 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 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 了自己的威望。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
曹操大军压境时,刘备率部从荆州向南 撤退,荆州十余万百姓自愿跟随刘备撤 退。有人对刘备说:“我们应该赶快退保江 陵。现在带着这么多老百姓,能作战的人 不多,若曹操大军追上,何以拒之?”刘备 说:“夫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 奈何弃之。”虽然形势危急,不弃民先行。
刘备摔阿斗 : 赵云于乱军中救回阿斗,双手 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 地日:“为汝这孺子,几损我 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 阿斗,泣拜日:“云虽肝脑涂 地,不能报也!”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似伪。--鲁迅
相关情节:
1、陶谦三让徐州,他坚决不受;(十二回) 2、刘表要把荆州让于他,他也不接纳; 3、刘璋暗弱,保不住益州,他因为与刘璋是 同宗,就不肯抢夺他的地盘; 这些都在显示他的"仁"。
刘备 ——“仁君”典范: “仁”为赢得民心手段: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 丰足”;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 本”; 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 拜”。 “仁”为安身立命准则:宁失军师不强徐庶 所难;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三让徐州 而不受,出入荆州而不夺,兵临西川不忍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 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 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 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 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 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 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三十九回
四十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 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 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 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 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 大败而归。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 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 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 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 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 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 倒对方。
马谡拒谏失街亭后,诸葛亮作了那几件事情 表明了他能够明正军法,奖罚分明?
①欲赠金五十斤给赵云,赏绢一万匹给赵云的 部卒,来表彰赵云在街亭之战中不折一人一骑, 不丢辎重的功劳。 ②虽有蒋琬等人的劝阻,仍将自己平日一贯倚 重且关系甚好的马谡斩首,以明军令。 ③上表刘禅,承认用人之失, 要求自贬三等。
第九十六回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 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 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 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 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 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 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 就完成了任务。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蔡夫人早对刘备怀有戒心,当他听到 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为继承人时, 就对刘备起了杀心,遂与弟蔡瑁密谋, 以刘表的名义在襄阳设下“鸿门宴”, 请刘备赴会。在宴会上,伊籍将蔡之 害计密报刘备,并引其从西门单骑 速逃,蔡瑁随后追至檀溪,刘备纵马 下溪,马前蹄忽陷,刘备挥鞭急呼, 马忽似龙驹,纵身而起,跃过檀溪, 刘备脱险。
号:卧龙。有经天纬 地之才,鬼神不测之 机。是“千古良相” 的典范。谥为“忠武 侯”
三十九回(初出茅庐)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刘表的大儿子刘琦因“继母不能相容,性命 只在旦夕”问计于刘备,刘备让他问诸葛亮, 诸葛亮借故推托。到了第二天,刘琦又两次请 求诸葛亮给他出主意,又遭到了拒绝。于是刘 琦对诸葛亮有一古书请他一观。乃引孔明登一 小楼,孔明曰:“书在何处?”琦泣拜见求他 相救,孔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楼,只见楼梯已 撤去。又见刘琦连哭带跪,甚至还“掣剑欲自 刎”,只好让他效仿“重耳在外而安”的例子, “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则可以避祸矣 。
《三国演义》第60回刘备说:
• 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操以 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 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 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 不忍也。
仁义是他笼络人心、夺取天下的手段
诸 葛 亮
孔 明
面如冠玉, 眉清目朗, 纶巾羽扇, 鹤氅皂绦。
火烧博望 火烧新野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挥泪斩马谡 借东风 空城计 三气周瑜 智取汉中 七擒孟获 六出祁山
• 《三国演义》集中刻画了刘备的“仁”, 关羽的“义”,曹操的“奸”,孔明的 “智”,张飞的“勇”,周瑜的“妒”, 孙权的“稳”,司马懿的“滑”,孟获的 “赖”……
刘 备
玄 德
面如冠玉 两耳垂肩 双手过膝
为人忠厚 知人善任 爱民如子(仁君圣主)
刘备携民渡江 三顾茅庐 火烧连营 永安托孤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 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 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 之计。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饮 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 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英雄,曹操一 一加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 与操耳。”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著落于地下,恰好雷 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
第三十回 水镜先生好似阻拦的推荐激发了刘备寻访孔明的热情, 听农夫吟诵,使孔明的形象进一步真实,他的才气进一 步展现,初次寻访孔明不见,加上崔平州之言,让人甚 是泄气,然而刘备欲使孔明知其殷勤之意,踏雪而行, 虽彤云密布犹不能挡。……对卧龙岗的两次环境描写, 既写出了光阴飞逝,又衬托了人物心情。景物的变化让 人心情焦虑、失望顿生。“既不见,自归去罢 了。”“问他则甚!风雪甚紧,不如早归。”卤莽的张 飞不知儒生的重要,打打杀杀是他的信条,所以他难以 理解大哥的所作所为究竟是为何。作者正是通过对他的 描写反衬了刘备的礼贤下士。
刘备仁厚(谅黄权第85回) 刘备为关羽报仇伐吴,命黄权屯驻江北,不久 刘备战败,黄权撤退之路被吴军封死,遂率军投降 曹魏。有人建议刘备逮捕黄权的妻、子。刘备认为 是他的过错导致战败,才使黄权没了退路。投降曹 魏是迫不得已之举。不准有关部门逮捕黄权的家人, 并“待之如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