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童趣》

合集下载

2024年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

2024年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

2024年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3)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2)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感受童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写作特色。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把握课文主题,感悟童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经历过一些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童趣的文章,看看作者小时候都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

二、自主探究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感悟课文主题,体会童趣。

四、课堂练习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提问: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童趣?二、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2.体会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探讨课文中的哲理。

三、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童趣?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2.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写一篇关于童趣的作文。

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写一篇关于童趣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探究、课堂讲解、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童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童趣》教案篇一【课文说明】课文很有情趣,三种物外之趣都是视觉加想像形成的,这种想像是把对象大化、美化、理想化,诸如蚊子成了白鹤。

这一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内容有趣,就不至于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

读懂了,会对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产生好感。

【目标】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回味无穷。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已的童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趣事童真的。

记忆二、整体感知自主生成问题──合作学习──教师指导1、教师先讲解一些有关学习文言文的初步知识。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相关疏通字词句)三、合作学习1、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直译课文,不明白的句子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⑴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见二虫斗草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然后在学习小组中复述课文内容,要求生动、有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朗读课文五、小结老师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技巧。

六、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读课文二、问题探究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大班交流,教师引导;1、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2、本文第二节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3、参照注释,说说作者所指的物外之趣是什么?4、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三、拓展创新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物外之趣的经历?请说给同学们听听。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童趣》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童趣》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童
趣》课件
文言文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

特点:简洁、典雅。

意义: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

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
2、用心领会,能见言而知意
3、积累文言词汇
作者及作品简介
沈复(1763~?)
中国清代散文家。

字三白,号梅逸。

江苏苏州人。

工诗画、散文。

一生为幕僚。

《浮生六记》
一部自传体作品。

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

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

《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读准字音
童稚()藐()小
项为()之强()鹤唳()云端
怡()然称快凹()凸()
土砾()壑()。

七级语文上册 《童趣》课件 人教新课标(通用)

七级语文上册 《童趣》课件 人教新课标(通用)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5:21:19 A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2021/5/112021/5/112021/5/11May-2111-May-21

MOMODA POWERPOINT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1/5/112021/5/112021/5/11Tuesday, May 11, 2021
指导朗读,了解文意
1.正音。 藐(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 怡( )然 土砾( ) 壑( ) 虾( )蟆( )
正确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 有物外之趣。
§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
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学生自由朗读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 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 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 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 §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 ③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 §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正浓(代二虫) 驱之别院(代虾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
专家告诉

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2021年5月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七年级语文上《童趣》教学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童趣》教学课件

《童趣》背景及作者简介
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善于以简洁生动的笔触描绘生活琐事,抒发独特的人生感悟。
《童趣》是一篇描写童年趣事的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描写,展现了儿童天真烂漫、充满好奇心的特点。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角色扮演:体验童年游戏乐趣
游戏选择 教师提供若干童年游戏选项,如“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学生分组选择游戏。 角色分配与准备 学生分组后,分配游戏角色,准备游戏道具,熟悉游戏规则。 游戏体验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游戏,体验童年游戏的乐趣,并通过游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创意写作:以“童趣”为主题进行创作
引导学生珍惜童年时光,保持童心童趣
通过文本解读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感受童年的美好和纯真。 鼓励学生保持童心,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追求真实、善良和美好。 引导学生理解童趣的内涵,学会在成长过程中保持一颗童心,享受生活的乐趣。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
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对人生的影响。
知识点梳理与讲解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重点字词注音及解释
鹤唳(lì)
鹤鸣。
童稚(zhì)
儿童幼小,幼稚。
藐(miǎo)小
微小。
怡(yí)然
安适、愉快的样子。
凹凸(āo tū)
高低不平。
土砾(lì)
土块。
重点字词注音及解释
重点字词注音及解释

七年级上册《童趣》课件.

七年级上册《童趣》课件.

七年级上册《童趣》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童趣》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文章的作者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童趣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童趣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生字词,体会童趣的内涵。

教学重点:朗读技巧的培养,文章主题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童年照片,引发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教师讲解并示范朗读。

3. 课文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讲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童趣主题。

4. 朗读训练: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给予评价与指导。

5.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字词: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便于学生记忆。

2. 课文结构:用图表形式展示,清晰易懂。

3. 童趣主题:用关键词进行标注,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五遍。

(2)朗读课文,录音至班级群。

(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童趣的理解。

2. 答案:(1)见附件。

(2)见附件。

(3)示例:童趣是指童年时代那种无忧无虑、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状态。

它体现在课文中,如:作者对自然界的好奇、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导入、有趣的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生字词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关于童年的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体会童趣的内涵。

组织一次“童年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

初一上册语文《童趣》课件【三篇】

初一上册语文《童趣》课件【三篇】

②理解只有擅长察看,擅长联想一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累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次序,认识各层粗心。

○教课重点①频频朗诵,领悟课文粗心。

②初步认识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如何借助察看、想像,获取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前让学生频频朗诵,并能正确地读出停留,那么句意也就简单掌握了。

第一课时○教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悟课文粗心。

○教课方案导入新课香港是一矢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 ?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到达少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考虑地就在楼与楼的缝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考虑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异的、平和的,一些大人们看来不足挂齿小事,经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很多的兴趣。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述童年如何借助察看、联想、想像,获取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诉我们,只有察看得认真,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诵课文第一遍,教师范读 ;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留第三遍,教师高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

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藐,项为之强,鹤唳,怡然,凹凸,为壑,癞虾蟆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部分,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部分,只需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为双音词,就能够了; 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说,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着的。

教师依据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

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诵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依据课 * 释疏导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议论沟通,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议论沟通,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启迪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悟课文粗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具体章节为《童趣》。

详细内容包括:作者沈复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画卷。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童年的美好时光,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童趣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的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童年趣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3. 精讲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关键词汇和句子,分析作者描绘童趣的手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道关于童趣的写作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童趣》2. 作者:沈复3. 重点词汇:童真、童趣、回忆、想象力、审美能力4. 课文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我的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我的童年趣事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田野里捉蜻蜓。

那天阳光明媚,蜻蜓在空中飞舞,我们追着蜻蜓跑,笑声洒满田野。

突然,我发现了一只特别大的蜻蜓,便激动地叫来小伙伴们一起围捕。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将它捉住。

那一刻,我们欢呼雀跃,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

还有一次,我跟着爷爷去河边钓鱼。

刚开始,我耐心地等待鱼儿上钩,可过了好久都没有动静。

我便开始不耐烦,一会儿看看天空,一会儿玩玩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童趣》三维目标新教案
沈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2.背诵、理解全文。

过程与方法
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0 课时
一、作者简介
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检查预习
童稚zhì藐小miǎo 拟nǐ强jiāng 唳lì怡yí砾lì壑hè庞páng
三、学生自读课文
注意理解下面词语。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四、问题探究
1、“飞蚊成鹤”,表现了少年时期的“我”的什么特点?
2、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我”这样做的好处?
3、“我”为什么能获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备什么条件)?
4、文中除了“飞蚊成鹤”之处,还写到了什么“物外之趣”(即把什么看作什么)?
5、为什么“我”“呀然一惊”?文中的庞然大物指什么?
6、“我”为什么要打癞蛤蟆并“驱之别院”?
五、师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问题,了解全文大意。

六、集体朗读课文,请一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七、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译全文;
2、熟读全文,背诵全文。

第11 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翻译全文:
附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三、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一、二”。

四、明确全文主旨:表现了童年的我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五、请学生讲讲自己曾有过的“物外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文背诵;
2.完成翻译作业;
七、板书设计:
仔细观察、富有爱心、想象联想物外之趣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虾蟆
八、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