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的名言和孝的故事最佳答案
孝的名言和故事

孝的名言和故事孝道是中国文化和道德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许多关于孝的名言和故事。
以下是一些关于孝的名言:1. “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
” - 《后汉书》意思是,孝道是百种善行之首,是各种善良行为的根源。
2.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 - 《诗经》意思是,父亲生了我,母亲养了我,照顾我、爱护我、教育我,从小到大一直支持我,我要报答他们的心意,但这种恩情就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3. “养老者,天下之大孝也。
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 《礼记》意思是,养老是天下最大的孝道。
孝道是百种善行之首,是各种善良行为的根源。
一个人应该立身行道,在社会上做出成就,以便在历史上留下名声,让父母感到自豪。
以下是一些关于孝的故事:1. 闵子骞孝母:相传闵子骞的母亲去世后,他驾车去安葬母亲,但车子却陷在泥潭里无法自拔。
闵子骞发现后,立即将车停下,跪下来向天祷告,希望上天保佑母亲的灵魂得到安息。
祷告完毕,他的车突然从泥潭中出来,顺利将母亲安葬。
2. 郯子孝父:相传郯子的父母年老体弱,他的身体也不太好。
为了照顾父母,郯子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在家里专心照顾他们。
有一天,他听说父母喜欢吃桃子,便独自一人跑到山上,为了摘到最好的桃子,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病情。
3. 项羽尽孝:相传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曾经为楚国制定过许多军事策略。
项燕死后,项羽的父亲项梁又继续为楚国效力。
项羽长大成人后,得知自己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为楚国而死,于是他在战争中尽力保护楚国的领土,并为祖父和父亲报仇,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
孝亲故事与名言警句

孝亲故事与名言警句
1. 孟母三迁:孟母为了让儿子能够学习成才,三次搬家换邻居,以求能够给儿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2. 顾恺之扶母过街:顾恺之为了孝敬自己的母亲,曾经在大街上扶着母亲慢慢走过,而自己就在旁边跑着。
3. 李时中为母求医:李时中为了救治患病的母亲,把自己费劲心血挣来的医药费全部都借了出去。
4. 陆游送老母归西:陆游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竟然亲自背着母亲穿过大山,以便让母亲安心回到故乡。
5. 古时一个孝子:据传古时有一个孝子,每天都要用自己的气息温暖老母亲的身体,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气息会让母亲觉得温暖和安慰。
名言警句:
1. “顺天时而行忠孝,逆天时而行忠孝,此乃孝道之本。
”
2. “孝心是家庭的阳光,家和才是家庭的幸福。
”
3. “孝顺是中华国民的传统美德,是家国情怀的流淌,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
”
4. “孝顺父母,义不容辞;尊师重道,传家之风。
”
5. “有爱心的人才有孝心,有孝心的人才有情感,有情感的人才有生命的温度。
”
6. “一份孝心,是一份深深的感恩。
上天赐予了我们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在
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己所能回报。
”
7. “父母是你人生的第一任导师,无论你今后的人生路走得如何,都不能忘记他们曾给你的青春年华。
”
8. “孝顺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幸福,更是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
9. “孝顺父母,不论远近,无比重要!”
10. “爱,是用行动去表达的!孝,是用付出去证明的!”。
孝顺的名言和故事

孝顺的名言和故事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为重要的一项。
古往今来,无数的名言和故事都在传颂着孝顺的重要性和美好。
“百善孝为先”,这句简单而深刻的名言,直接点明了孝顺在各种善行中的首要地位。
它告诉我们,无论做多少好事,如果不孝顺父母,那都算不上真正的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的这句诗,用小草微弱的心意去报答春天阳光般的厚恩,形象地表达了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难以回报。
父母的爱如春日暖阳,温暖而无私,子女的孝顺无论如何都难以完全回馈这份深情。
《二十四孝》中,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比如“卧冰求鲤”,王祥在寒冬腊月,为了能给继母捕到鲤鱼,竟然解开衣服卧在冰上,想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块。
最终,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冰面自动裂开,两条鲤鱼跃出水面。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王祥的孝顺之心,哪怕面临极端的困难,也毫不退缩。
“戏彩娱亲”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老莱子为了让父母开心,虽然已经七十多岁,却还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手持拨浪鼓,像小孩子一样在父母面前玩耍,只为了让父母忘却烦恼,享受欢乐。
还有“鹿乳奉亲”,郯子为了给双目失明的父母治疗眼疾,披上鹿皮,混入鹿群中挤取鹿乳。
其艰辛和危险不言而喻,但他为了父母的健康,义无反顾。
在现代社会中,也有许多孝顺的典范。
有一位普通的工人,名叫_____,他的父亲因病瘫痪在床,母亲也身体不好。
他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照顾父母的起居,为父亲翻身、擦身,给母亲做饭、喂药。
多年来,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始终尽心尽力地照顾着父母。
他说:“父母生我养我,现在他们需要我,我就要在他们身边尽孝。
”还有一位年轻的女孩_____,她的母亲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
她不仅没有嫌弃母亲,反而更加细心地照顾母亲的生活。
她带着母亲四处求医,陪母亲聊天解闷,用自己的爱和耐心,让母亲的病情逐渐稳定。
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陪伴。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以工作忙、压力大为借口,忽略了父母的感受。
关于孝的名人名言和故事

关于孝的名人名言和故事“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无数名人都对孝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述。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子女陪伴父母的重视。
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古代,子女若远离父母,父母难免牵肠挂肚。
但如果确实有必要外出,也一定要告知父母去处和归期,让父母安心。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不仅强调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还将这种敬爱之心推广到他人的长辈身上。
真正的孝道不应仅仅局限于自家亲人,而应是一种广博的关爱。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
他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刘恒在位 24 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三国时期的陆绩,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小小的年纪就知道孝顺母亲,实在难得。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
每天晚上,他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在现代社会,也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故事。
比如有一位普通的工人,他的母亲因病瘫痪在床。
为了照顾母亲,他每天下班后就匆忙赶回家,为母亲做饭、擦洗身体、按摩,夜里还要多次起来查看母亲的情况。
尽管工作辛苦,生活压力大,但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始终默默地陪伴在母亲身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孝道。
还有一位年轻的女孩,她的父亲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劳动能力。
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她放弃了去大城市发展的机会,留在家里一边种地,一边照顾父亲。
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让父亲能够安心养病。
这些名人名言和故事告诉我们,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关爱和陪伴。
孝的名言和故事

孝的名言和故事
孝道是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孝的名言和故事。
以下是一些与孝道相关的内容和拓展:
1. 孝道的名言
- 父子之间没有什么比孝道更重要的了。
——《论语》
- 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
——《后汉书》
-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
——《汉书》
2. 孝的故事
-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了就要去做,哪怕自己认为是错的。
”子路听后感叹道:“夫子说得太对了,即使是错误的事情,听到了也要去做。
”
-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三次搬家。
最后孟子成为了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 明朝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大修宫殿,浪费了大量的国家财富。
他的父亲万历皇帝曾向他提出警告,但他并没有听取。
后来,他的父亲在临终前对他说:“你荒废了国家,这是我的悲哀。
”嘉靖皇帝听后深感愧疚,连忙改正错误,实行“万历中兴”。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名言和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品质。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尊重父母,关心父母,尽力帮助他们减轻负担,让他们过上幸福健康的生活。
关于孝的名言和孝的故事最佳答案

关于孝的名言和孝的故事最佳答案关于孝的名言警句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长幼有序。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关于孝的故事二十四孝应该是指《二十四孝图》上所描绘的二十四个故事:01 孝感动天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继承王位。
舜登天子位后,对其父仍毕恭毕敬,封其弟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03 啮指痛心曾参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日家中来客,母亲不见曾子,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急忙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缘由。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子释然。
04 百里负米仲由也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孝亲故事和名言警句

孝亲故事和名言警句1. 孝亲故事: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孩子,冬天为让父亲睡个暖和觉,自己先钻进冰冷的被窝暖热,再让父亲睡。
哎呀,这孩子多贴心呀!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父母也会为我们捂热被窝一样。
名言警句:“百善孝为先”。
就像这句话说的,孝顺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呢!2. 孝亲故事:子路借米。
子路为了满足父母想吃米饭的愿望,翻山越岭去借米。
哇塞,他可真有毅力呀!这不就跟我们为了父母的心愿努力去做一样嘛。
名言警句:“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孝顺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呀,难道不是吗?3. 孝亲故事:包拯辞官侍母。
包拯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毅然辞官回家。
这得多大的决心呀!这就好像我们会为了陪伴生病的父母放下手中重要的事情一样。
名言警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们对父母的恩情怎么报答得完呢?4. 孝亲故事:刘恒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亲自为母亲尝药,多孝顺呀!就如同我们细心照顾生病的父母那般用心。
名言警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也要关爱其他老人呀!5. 孝亲故事:郯子鹿乳奉亲。
郯子为了给父母取鹿乳,竟然扮成小鹿。
哎呀呀,这也太有创意了吧!这和我们绞尽脑汁为父母做事不是一样的嘛。
名言警句:“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把孝悌做到极致,那可不得了呢!6. 孝亲故事: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为了安葬父亲,不惜卖身为奴。
这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呀!就像我们会竭尽全力为父母解决困难一样。
名言警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对待父母就是要这样呀!7. 孝亲故事:孟宗哭竹生笋。
孟宗的孝心竟然能让竹子长出笋来,太神奇了吧!这就好像我们的真心能为父母带来奇迹一样。
名言警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我们要时刻记得父母的年龄呀!8. 孝亲故事:涌泉跃鲤。
姜诗夫妻对母亲极为孝顺,连鱼都感动了。
哇,这就是爱的力量呀!就像我们用心对父母,他们也会感受到。
名言警句:“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孝亲敬老名言警句和故事

孝亲敬老名言警句和故事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中国有很多关于孝亲敬老的名言警句和故事,它们不仅是文化的转载,更是道德的传承。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孝亲敬老的名言警句和故事。
名言警句1. “有儿方知父母恩。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只有当一个人成为父母后,才会真正明白父母养育之恩。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对父母的回报。
2. “孝悌忠信,友于兄弟。
”这句话出自《大学》,它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而忠于国家、忠于朋友也是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3. “一日有余,以备不时之需。
”这句话出自《孟子》,意思是每天多余的时间可以准备未来的需要。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提前规划,孝敬父母也需要提前规划,让我们的父母在晚年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4. “吾之于人也,如吾之于父母也。
”这句话出自《孟子》,意思是我们应该像孝顺自己的父母一样,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要关心他人。
5.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三年内不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使自己得到父亲的赞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需要持续不断的坚持和努力。
故事1. 山鬼老爷爷传说有一位老爷爷,每天在山上散步。
他经过一处木屋时,看到一个年轻人在摆弄砍柴刀,他便问这个年轻人要做什么。
年轻人告诉他,他要赶快把树砍倒,以便用木材修建自己的房子。
老爷爷告诉他,这些树都已经种了很多年了,你砍掉它们就会导致山林的破坏。
听了老爷爷的话,年轻人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受到启迪,明白了保护山林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孝敬他们的人,也包括孝敬我们的家园。
2. 坚定的信念《孝经》中有一则故事,讲的是一位孝顺的女孩。
她的父亲被官府抓走,要求她嫁给贪官,才能救父。
女孩拒绝了这个条件,坚定的信念感动了天上的神灵,最终她的父亲被释放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孝的名言和孝的故事最佳答案关于孝的名言警句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长幼有序。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关于孝的故事二十四孝应该是指《二十四孝图》上所描绘的二十四个故事:01 孝感动天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继承王位。
舜登天子位后,对其父仍毕恭毕敬,封其弟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03 啮指痛心曾参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日家中来客,母亲不见曾子,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急忙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缘由。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子释然。
04 百里负米仲由也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仍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却也不可复得。
”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孔子家语·致思》)05 芦衣顺母闵损,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郯子是春秋时期的人。
郯子父母年老时患眼疾,需要饮用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常身穿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12 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
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安帝时任魏郡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
14 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崔山南,唐代博陵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
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19 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
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 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
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
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14、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出自《劝报亲恩篇》。
15、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
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6、亲有过,谏使更。
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
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7、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8、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出自(明)《增广贤文》。
19、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
出自(清)《增广贤文》20、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
出自《劝报亲恩篇》。
21、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2、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