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作业答案

合集下载

工程测量-绪论(带答案)

工程测量-绪论(带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单选题1、地面点到高程基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该点的( B )。

A。

相对高程B.绝对高程C.高差 D。

高度2、地面点的空间位置是用( A)来表示的。

A。

地理坐标B。

平面直角坐标 C.坐标和高程 D.高差和角度3、绝对高程的起算面是( B ).A。

水平面B。

大地水准面C.假定水准面 D.水准面4、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是( B ).A 法线B 铅垂线C 经线D 任意直线5、测量工作的基准面是(B ).A 水准面B 大地水准面C 水平面D 假定水准面6、测量工作主要包括测角、测距和测( A )。

A 高差B 方位角C 等高线D 地貌7、( B )的基准面是大地水准面。

A。

竖直角 B. 高程C。

水平距离 D. 水平角8、工程测量是一门测定( D )的科学。

A平面位置 B高程 C A、B都不是 D A、B都是9、测量工作的计算基准面是(A)。

A.参考椭球面 B.高斯投影面 C.大地水准面 D.水平面10、大地水准面是(C )。

A.计算工作的基准面 B.一个规则的平面C.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D.一个规则的曲面11、水准面处处与铅垂线( A )A。

垂直 B.平行 C.重合 D.斜交12、同一范围内,用水准面代替水准面影响最大的是( C )A.水平距离 B.水平角度C.高程 D.竖直角度13、大地水准面是通过( C )的水准面。

A 赤道B 地球椭球面C 平均海水面D 中央子午线14、水准面是通过( C )A 赤道面的平面 B平均海水面向陆地延伸形成的封闭曲面C 海水面向陆地延伸形成的封闭曲面D 中央子午线的平面15、相对高程的起算面是( C )。

A.水平面B。

大地水准面C。

假定水准面 D。

椭球面16、已知某地面点的高斯坐标为(3427321。

34m,36548475。

43m),则该点位于第( B )带内A。

34 B. 36 C。

35 D. 1817、已知某地面点的高斯坐标为(3427321.34m,36548475.43m),则该点坐标自然值为( B )A。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绪论1 .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答:( l )数据( Data )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

数据的种类有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正文等。

数据与其语义就是不可分的。

解析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数据的概念就是广义的。

早期的计算机系统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处理的数据就是整数、实数、浮点数等传统数学中的数据。

现代计算机能存储与处理的对象十分广泛,表示这些对象的数据也越来越复杂。

数据与其语义就是不可分的。

500这个数字可以表示一件物品的价格就是 500元,也可以表示一个学术会议参加的人数有 500人,还可以表示一袋奶粉重 500克。

( 2 )数据库( DataBase ,简称 DB ) :数据库就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与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与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 3 )数据库系统( DataBas。

Sytem ,简称 DBS ) :数据库系统就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解析数据库系统与数据库就是两个概念。

数据库系统就是一个人一机系统,数据库就是数据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就是在日常工作中人们常常把数据库系统简称为数据库。

希望读者能够从人们讲话或文章的上下文中区分“数据库系统”与“数据库”,不要引起混淆。

( 4 )数据库管理系统( DataBase Management sytem ,简称 DBMs ) :数据库管理系统就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于科学地组织与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与维护数据。

DBMS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纵功能、数据库的运行管理功能、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功能。

解析 DBMS就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的软件系统,就是计算机中的基础软件。

目前,专门研制 DBMS的厂商及其研制的 DBMS产品很多。

护理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

护理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重点难点重点:1.南丁格尔对护理学的伟大贡献;现代护理学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护理学的主要任务、范畴及工作方式。

难点:1.现代护理学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护理工作方式。

二、考点测试(一)选择题A1型题1.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照顾家中伤病者,形成主要的照顾方式是A.“自我保护”式B.家庭式C.宗教式D.社会化服务E.护理社团2.中世纪护理仅仅限于简单的生活照料,其原因是A.生活经验缺乏B.社会重男轻女C护士分工不明确 D.护理工作繁重E.宗教的束缚和影响科学3.护理专业的诞生是在A.17世纪中叶B.18世纪中叶C.19世纪中叶D.20世纪初期E.20世纪中叶4.南丁格尔接受短期的护理训练是在A.凯塞威尔斯城护士训练班B.圣托马斯医院护士训练班C.英国伦敦护士训练班D.佛罗伦萨护士训练班E.战地医院护士训练班5.南丁格尔扭转了英国朝野轻视护理工作的观念,其主要原因是A.出身名门与上层社会交往密切B.南丁格尔具有渊博知识C.克里米亚战争中卓有成效的工作D.撰写多篇着作指导护理工作E.创立了科学的护理制度6.国际护士节选定为每年的A.4月12日B.5月12日C.5月21日D.12月5日E.6月12日7.国际护士节时间的确定是根据A.南丁格尔创办第一所护士学校的日期B.南丁格尔诞辰纪念日C.南丁格尔接受英国政府奖励的日期D.宣布南丁格尔奖章的日期E.南丁格尔逝世纪念日8.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率领的护士团最终使士兵的病死率由42%降到9.南丁格尔发表的论着中被认为是护士必读的经典着作是A.医院札记B.护理札记C.护理福利札记?D.卫生统计札记E.护理社会学札记10.南丁格尔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是于A.1850年德国B.1872年美国C.1888年英国D.1860年英国E.1880年意大利11.“护理是一门艺术,需要有组织性、实务性及科学为基础”,提出此观点的护理学者是A.奥瑞姆B.罗伊C.雷宁格D.南丁格尔E.纽曼12.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了A.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3 / 18C.生物社会医学模式D.生物-心理精神医学模式E.生物一心理医学模式13.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特点不包括A.病人从个体扩展到对群体的护理B.护理教育方面有完善的教育体制C.护士角色呈现多元化发展D.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社区和家庭E.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是医生的助手14.1977年WHO提出的战略目标是A.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B.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C.2000年人人享有均衡的营养D.2000年人人享有公费医疗E.2000年人人享有医疗保险15.中医的“三分治,七分养”中的“养”是指A.护理B.中医C.食疗D.医疗E.药疗16.《护士条例》的实施时间是A.1888年5月B.1983年1月C.1995年6月D.2004年1月E.2008年5月17.1884年在上海妇孺医院推行“南丁格尔护理制度”的是A.英国传教士巴克尔B.美籍约翰逊女士C.美国护理学者莉迪亚·海尔D.美国护士麦克奇尼E.中国钟茂芳18.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创建于A.1835年广州B.1888年福州C.1920年北京D.1921年上海E.1909年江西19.中国护理界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最早名为A.中华护士会B.中国护士会C.中华护士学会D.中华护理学会E.中国护理学会20.将“nurse”一词译为“护士”的护理前辈是A.南丁格尔B.钟茂芳C.王瑗瑛D.林菊英E.韩德森21.国际护士会的简称是A. ICNB. ANA C CAN D. WHOE.NANDA22.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将护理教育确定为5 / 18A.岗位培训B.中等护理教育C.专科护理教育D.本科护理教育E.继续教育23.1983年,在全国率先恢复护理本科课程的医学院校是A.燕京大学B.协和医学院C.岭南大学D.天津医学院E.齐鲁大学24.医院设护理部,实行护理三级管理制,要求病床应保证在A.100张以上B.150张以上C.200张以上D.250张以上E.300张以上25.我国首次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是在A.1990年B.1992年C.1993年D.1994年E.1995年26.我国举行首届全国护士执业考试是在A.1992年B.1993年C.1994年D.1995年E.1996年27.中华护理学会设立护理科技进步奖的时间是在A.1992年B.1993年C.1995年D.1996年E.1998年28.为加强我国护理界与国际间的交流,1985年卫生部在北京设立了A.护理教育中心B.临床护理中心C.全国护理中心D.世界卫生护理发展中心E.国际护理交流中心29.适用于重症监护病人的护理工作方式为A.个案护理B.功能制护理C.小组护理D.责任制护理E.系统整体化护理30.不属于基础护理解决的问题是A.饮食的护理B.清洁护理C.腹腔穿刺的护理D.口腔护理E.排尿护理31.护理学是医学科学领域中的一门A.以技术操作为主的专门科学B.研究医学的科学C.综合性应用科学D.从属于医疗的辅助科学E.研究社会的科学32.下列不属于护理交叉学科的是A.护理心理学B.护理美学C.护理管理学D.护理教育学E.护理学基础33.个案护理的工作特点为A.护士责任明确但耗费人力B.护士提供连续的整体护理C.护士分为小组进行护理活动D.各级护士各司其职7 / 18E.护士工作任务单34.将护士分为“治疗护士”、“办公室护士”等用以完成护理任务的工作方式为A.责任制护理B.小组制护理C.综合护理D.功能制护理E.个案护理35.以分组方式对病人进行全面护理的工作方法为A.个案护理B.功能制护理C.系统化整体护理D.责任制护理E.小组制护理36.以病人为中心,由责任护士对病人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制的护理工作方式为A.责任制护理B.小组制护理C.功能制护理D.个案护理E.系统化整体护理37.有关系统化整体护理内涵的叙述不妥的是A.病人是所有的人B.对病人生活和疾病进行护理C.服务于人的生命全过程D.实施全身心整体护理E.重视人与环境的平衡A2型题38.张某,男,52岁。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习题1.热空气与冷水间的总传热系数K值约为42.99k c a l/(m2・h・℃),试从基本单位换算开始,将K值的单位改为W/(m2・℃)。

[答案:K=50M(m2・C)]。

解:从附录查出:1k c a l=1.1622×10-3K W·h=1.1622W·h所以:K=42.99K c a l/(m2·h·℃)=42.99K c a l/(m2·h·℃)×(1.1622W·h/1k c a l)=50w/(m2·℃)。

2.密度ρ是单位体积物质具有的质量。

在以下两种单位制中,物质密度的单位分别为:S I k g/m2;米制重力单位为:k g f.s2/m4;常温下水的密度为1000k g/m3,试从基本单位换算开始,将该值换算为米制重力单位的数值。

〔答案:p=101.9k g f/s2/m4〕解:从附录查出:1k g f=9.80665k g·m/s2,所以1000k g/m3=1000k g/m3×[1k g f/(9.80665k g·m/s2)]=101.9k g f·s2/m4.3.甲烷的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符合下列经验公式:今需将式中p的单位改为P a,温度单位改为K,试对该式加以变换。

〔答案:〕从附录查出:1m m H g=133.32P a,1℃=K-273.3。

则新旧单位的关系为:P=P’/133.32;t=T-273.3。

代入原式得:l g(P’/133.32)=6.421-352/(T-273.3+261);化简得l g P=8.546-3.52/(T-12.3).4.将A、B、C、D四种组分各为0.25(摩尔分数,下同)的某混合溶液,以1000m o l/h 的流量送入精馏塔内分离,得到塔顶与塔釜两股产品,进料中全部A组分、96%B组分及4%C组分存于塔顶产品中,全部D组分存于塔釜产品中。

反应堆热工水力学作业解答

反应堆热工水力学作业解答

反应堆热工水力学作业参考答案第一章 绪论1-2、二氧化铀的熔点、密度、热导率、比热的特性如何?答:未经辐射的二氧化铀熔点的比较精确的测定值为︒±152805C 。

辐射以后,随着固相裂变产物的积累,二氧化铀的熔点会有所下降,燃耗越深,下降得越多。

熔点随燃耗增加而下降的数值约为:燃耗每增加10000兆瓦·日/吨铀,熔点下降32°C 。

二氧化铀的理论密度为10.983/cm g ,但实际制造出来的二氧化铀,由于存在孔隙,还达不到这个数值。

加工方法不同,所得到的二氧化铀制品的密度也就不一样。

热导率:①未经辐照的二氧化铀,可以粗略的认为,温度在1600°C 以下,热导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超过1600°C ,二氧化铀的热导率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又有某种程度的增大。

②辐照对二氧化铀热导率的影响总的趋势是:热导率随着燃耗的增加而减小。

应该指出二氧化铀热导率的影响与辐照时的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体来说,温度低于500°C 时,辐照对热导率的影响比较显著,热导率随着燃耗的增加而有较明显的下降,大于500°C 时,特别是在1600°C 以上,辐照的影响就变得不明显了。

③氧铀比对氧化铀的热导率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氧铀比的增加,氧化铀的热导率将显著减小。

二氧化铀的比热可以表示成温度的函数:在25°C <t <1226°C 的情况下, 262)15.273/(1061051.238.304+⨯-⨯+=-t t c p在1226°C <t <2800°C 的情况下,41036231059.11012.11071.2789.225.712t t t t c p ---⨯-⨯+⨯-+-=在上面两式中,p c 的单位是)·/(C kg J ︒,t 的单位是C ︒。

1-3、反应堆对冷却剂的要求是什么?答:在选择合适的冷却剂时希望具有以下特性:① 中子吸收截面小,感生放射性弱② 具有良好的热物性(比热大,热导率大,熔点低,沸点高,饱和蒸汽压力低等),以便从较小的传热面带走较多的热量。

《水力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水力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μ=0.95。现测得水银压差计读数hp=150mm,问此时管中流量Q是多少。
解:
Q K
Hg 油
1 hp
பைடு நூலகம்
d12 2g 0.22 2 9.807
其中: 0.95; K
4
d1 d2
4
1
4
0.2 0.1
4
1
0.0359
hp 0.15 (m)
Q K
Hg 油
1 hp
可第行3章性判定:当
h1
增大时
yC
h1
h212 增大,则
IC yC A
减小,-1即2-
第2章 水静力学
作业 7、密闭盛水容器,已知h1=60cm,h2=100cm,水银测压计 读值△h=60cm。试求半径R=0.5m的半球盖AB所受总压力 的水平分力和铅垂分力。
解:(1)确定半圆中心压强P0
p0 h Hg g g(h2 h1) 76.(1 KPa)
Δh
解:找到基准面

vA
dB dA
2
vB
0.4 0.2
2
1.5
6m
/
s
×A
HA
zA
pA
vA2 2g
0
30 9.807
62 2 9.807
4.89m
HB
zB
pB
vB2 2g
1.5
40 9.807
1.52 2 9.807
5.69m
第3章
18
HB HA BA
-18-
第3章 水动力学
(kPa)
(2)计算水平分量Px Px po A p0 R2 59.74KN
(3)计算铅垂分力Pz

数据库概论习题参考答案

数据库概论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绪论习题参考答案1、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参见P3、4、5页)参考答案: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2.使用数据库系统有什么好处(参见P12页)参考答案:数据库系统使信息系统从以加工数据的程序为中心转向围绕共享的数据库为中心的阶段,这样既便于数据的集中管理,又有利于应用程序的研制和维护,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和相容性,提高了决策的可靠性。

3.试述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区别和联系。

(8、9、10页)参考答案:1)数据结构化是数据库与文件系统的根本区别。

在文件系统中,相互独立的文件的记录内部是有结构的,管其记录内部已有了某些结构,但记录之间没有联系。

数据库系统实现整体数据的结构化,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

2)在文件系统中,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记录,粒度不能细到数据项。

而在数据库系统中,存取数据的方式也很灵活,可以存取数据库中的某一个数据项、一组数据项一个记录或或一组记录。

3)文件系统中的文件是为某一特定应用服务的,文件的逻辑结构对该应用程序来说是优化的,因此要想对现有的数据再增加一些新的应用会很困难,系统不容易扩充。

而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不再针对某一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具有整体的结构化。

5.试述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9、10、11页)参考答案:数据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6.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哪些(4页)参考答案: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纵功能、数据库的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7.试述数据模型的概念(13页)、数据模型的作用、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

(14、15页)参考答案:数据模型(Data Model)也是一种模型,它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四版)周何琴课后习题答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四版)周何琴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绪论作业1. 将下列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1)11001010B=202 (2)00111101B=61(3)01001101B=77 (4)10100100B=1643. 将下列十进制数分别转换为二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

(2)76= 100 1100B =4CH(4)134= 1000 0110B =86H4. 求下列十进制数的BCD码(1)327=11 0010 0111(BCD码)(2)1256=1 0010 0101 0110(BCD码)6. 求出下列10进制数的原码、反码和补码(2)+85 (4)-85解:85=0101 0101B原码:+85= 0101 0101B -85= 1101 0101B反码:+85= 0101 0101B -85= 1010 1010B补码:+85= 0101 0101B -85= 1010 1011B10. 画出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框图,说明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框图如下:微处理器CPU:控制微处理器与存储器或I/O设备间的数据交换;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等操作;判定和控制程序流向。

微处理器主要完成:(1)指令控制:从存储器中取指令,指令译码;(2)数据加工:简单的算术逻辑运算;(3)操作控制:在微处理器和存储器或者I/O之间传送数据;(4)时间控制:程序流向控制。

存储器:用来存放数据和指令。

I/O接口:主机和外设间的桥梁,提供数据缓冲驱动、信号电平转换、信息转换、地址译码、定时控制等各种功能。

I/O设备:输入原始数据和程序,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信息,送入存储器去等待处理。

输出运算结果。

总线:连接计算机系统中各功能部件的信息通道。

第2章 8086CPU作业2. 8086CPU内部由哪两部分组成?它们的大致是如何工作的?答:(1)8086CPU由指令执行部件EU和总线接口部件BIU两部分组成。

(2)①BIU先执行读存储器操作,从给定地址单元中取出指令,送到先进先出的指令队列中等待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作业参考答案一. 名词解释1.下游技术(下游加工过程):是一种技术,即下面加工过程的技术。

人们通常把工业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比作河流:微生物育种技术为上游技术,发酵技术为中游技术,那么产物分离及产品制作即为下游技术。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概念:对于由生物界自然产生的或由微生物菌体发酵的、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酶反应等各种生物工业生产过程获得的生物源料,经提取分离、加工并精制目的成分,最终使其成为产品的技术,通常称为下游技术,也称为下游工程或下游加工过程。

2. 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即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清洁产品、清洁能源。

二. 选择1. 生物工业下游技术是指(C )。

A、“物质分离”B、“产品加工”C、“物质分离”和“产品加工”三. 选择题1 分离是混合的逆过程,是一个熵增加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四. 简答题1 产品的分离提取工艺应考虑那些因素?答:某一具体产品的分离提取工艺与下列情况有关:(1)是胞内产物还是胞外产物;(2)原料中产物和主要杂质浓度;(3)产物和主要杂质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差异;(4)产品用途和质量标准;(5)产品的市场价格;(6)废液的处理方法等。

2 与目的产物混合的杂质主要包括那些成分?答:与目的产物混合的杂质包括:1.生物反应过程中的副产物2.未消耗完毕的原料;3.生产过程中加入的化学试剂;4.生产设备材料物质。

第2章下游技术的理论基础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亲和色谱:利用生物物质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或者说是利用了某些生物物质之间特异的亲和力进行选择性分离的一种色谱分离技术。

二填空1 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分离操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平衡分离过程)、(拟平衡分离操作)、(非平衡分离操作)。

2 从工程学的角度来说,物性差异(越大),作为分离基础的实际利用价值越大。

3 一般地说,物质间的化学作用与物质间的物理作用力相比,选择性(更强),在高度选择性的精密分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简答题1 以物理过程为基础的分离操作可分为那几种操作过程?答:以物理学过程为基础的分离操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平衡分离过程:建立在相平衡关系上的。

利用相的组成差别进行混合物体系的分离。

2.拟平衡(速度差)分离操作:在混合物体系本身所占有的空间之外加一个能引起物质分离的势能场,在它的作用下,形成分离场。

3 .非平衡分离操作:1、2以外均划归其中,利用物质移动速度差和广义的、基于“屏蔽效应”的分离操作。

2 生物高分子特异性结合作用包括那几种可逆结合作用?答:生物高分子特异性结合作用包括有:1.离子间的相互作用2.氢键结合3.硫水性相互作用4.对金属原子配位5.弱共价键结合第2章下游技术的理论基础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亲和色谱:利用生物物质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或者说是利用了某些生物物质之间特异的亲和力进行选择性分离的一种色谱分离技术。

二填空1 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分离操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平衡分离过程)、(拟平衡分离操作)、(非平衡分离操作)。

2 从工程学的角度来说,物性差异(越大),作为分离基础的实际利用价值越大。

3 一般地说,物质间的化学作用与物质间的物理作用力相比,选择性(更强),在高度选择性的精密分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简答题1 以物理过程为基础的分离操作可分为那几种操作过程?答:以物理学过程为基础的分离操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平衡分离过程:建立在相平衡关系上的。

利用相的组成差别进行混合物体系的分离。

2.拟平衡(速度差)分离操作:在混合物体系本身所占有的空间之外加一个能引起物质分离的势能场,在它的作用下,形成分离场。

3 .非平衡分离操作:1、2以外均划归其中,利用物质移动速度差和广义的、基于“屏蔽效应”的分离操作。

2 生物高分子特异性结合作用包括那几种可逆结合作用?答:生物高分子特异性结合作用包括有:1.离子间的相互作用2.氢键结合3.硫水性相互作用4.对金属原子配位5.弱共价键结合第3章发酵液预处理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凝聚:指在电解质作用下,由于胶粒之间双电层电排斥作用降低,电位下降,而使胶体体系不稳定的现象。

2. 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桥架作用,使胶粒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

3. 助滤剂:是一种不可压缩的多孔微粒,它能使滤饼疏松,滤速增大。

二选择题1. 在过滤分离中,滤液通过滤饼的速率与其黏度成( B )。

A、正比B、反比C、无关2. 微生物代谢产物大多(A )。

A、分泌到细胞外B、存在于细胞内三判断题1 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是浓缩目标产物(×)。

2 絮凝剂须有长链的线性结构,越长越好(×)。

3 除去发酵液中的杂蛋白质的最常用方法是离心分离(×)。

四简答题1微生物发酵液有那些特性?答:微生物发酵液的特性可归纳为:①发酵产物浓度较低,大多为1%一10%,悬浮液中大部分是水;②悬浮物颗粒小,相对密度与液相相差不大;③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④液相粘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⑤性质不稳定,随时间变化,如易受空气氧化、微生物污染、蛋白酶水解等作用的影响。

这些特性使得发酵液的过滤与分离相当困难2 除去发酵液杂蛋白质的常用方法有那些?答:杂蛋白质的除去常用方法:(1) 沉淀法:蛋白质是两性物质,在酸性溶液中,能与一些阴离子(三氯乙酸盐、水扬酸盐)形成沉淀;在碱性溶液中,能与一些阳离子(Ag+、Cu2+、Zn2+、Fe3+等)形成沉淀。

(2) 变性法:使蛋白质变性的方法很多,如:加热,调节PH,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加热法。

(3) 吸附法:加入某些吸附剂或沉淀剂吸附杂蛋白质而除去。

3 发酵液过滤与分离的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答:微生物发酵液的特性可归纳为:①发酵产物浓度较低,大多为1%一10%,悬浮液中大部分是水;②悬浮物颗粒小,相对密度与液相相差不大;③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④液相粘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⑤性质不稳定,随时间变化,如易受空气氧化、微生物污染、蛋白酶水解等作用的影响。

这些特性使得发酵液的过滤与分离相当困难。

通过对发酵液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即可改善其流体性能,降低滤饼比阻,提高过滤与分离的速率。

1)降低液体粘度:加水稀释法和加热法2)调整pH:等电点沉淀法3)凝聚与絮凝4)加入助滤剂:助滤剂是一种不可压缩的多孔微粒,它能使滤饼疏松,滤速增大。

如:硅藻土、纤维素、石棉粉、珍珠岩、白土、炭粒、淀粉等。

5)加入反应剂:不影响目的产物,可消除发酵液中某些杂质对过滤的影响,提高过滤速率。

五. 论述题1利用离心法和过滤法进行固液分离的原理、常用设备及优缺点。

(一)离心法:原理:离心机是利用转鼓高速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来实现悬浮液、乳浊液分离或浓缩的机械,由于离心力场所产生的强大离心力,所以利用离心分离可分离悬浮液中极少的固体微粒和大分子物质。

常用设备:按其作用原理不同,可分为过滤式离心机和沉降式离心机两大类。

前者转鼓上开有小孔,有过滤介质。

主要用于处理悬浮液固体颗粒较大、固体含量较高的场合。

后者转鼓上无孔,不需过滤介质。

主要用于处理固液、液液固等分离。

优点:具有分离速率快,分离效率高、液相澄清度好。

缺点:设备投资高、能耗大,此外连续排料时,固相干度不如过滤设备。

(二)过滤法:原理:悬浮液通过过滤介质时,固态颗粒与溶液分离。

根据过滤机理不同,过滤操作分为澄清过滤和滤饼过滤。

在澄清过滤中,所用的过滤介质为硅藻土、砂、颗粒活性炭、玻璃珠、塑料颗粒等,填充于过滤器内即构成过滤层;也有用烧结陶瓷、烧结金属、粘合塑料及用金属丝绕成的管子等组成的成型颗粒滤层,当悬浮液通过滤层时,固体颗粒被阻拦或吸附在滤层的颗粒上,使滤液得以澄清。

此法适用于固体含量少于0.1g/100ml、颗粒直径在5~100μm的悬浮液的过滤分离。

滤饼过滤中,过滤介质为滤布,包括天然或合成纤维织布、金属织布;毡、石棉扳、玻璃纤维纸、合成纤维等无纺布。

滤饼过滤按推动力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即重力过滤、加压过滤、真空过滤和离心过滤。

优点:固相干度好,无需设备,能耗低,经济成本低。

缺点:容易形成滤饼,分离效率低。

第4章微生物细胞破碎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细胞破碎技术:是指利用外力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使细胞内物质包括目的产物成分释放出来的技术。

化学渗透法:某些化学试剂,如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金属螯合剂等可以改变细胞壁或细胞膜的通透性(渗透性),从而使胞内物质有选择地渗透出来,这种处理方式称为化学渗透法。

二填空题1 (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酵母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葡聚糖);霉菌细胞壁主要由多糖组成,其中大多数的多糖壁是由(几丁质)和葡聚糖构成的。

2 细胞破碎的目的是释放出细胞内目的产物,方法很多。

按其是否使用外加作用力可分为(机械法)和(非机械法)两大类。

3 机械法主要有(珠磨法)、(高压匀浆法)、(超声破碎法)和X-press法等。

在机械破碎法中,由于消耗的机械能转为热量会使温度上升,在大多数情况下要采用(冷却)措施,以防止生物产品受热破坏。

4 非机械法有(酶溶法)、(化学渗透法)、物理法和干燥法等。

5 细胞破碎率测定方法主要有(直接测定法)、(目的产物测定法)和(导电测定法)三种。

三判断题1 细胞壁破碎的主要阻力是连接细胞壁网状结构的共价键(√)。

2 革兰氏阳性菌比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要薄。

(X )四简答题1 细菌、酵母、霉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答:细胞破碎的主要阻力来自于细胞壁,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其细胞壁的结构特性是不同的。

1)细菌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肽聚糖;主要阻力—肽聚糖的网状结构。

2)酵母菌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葡聚糖(30%一34%)、甘露聚糖(30%)、蛋白质(6%一8%)和脂类;主要阻力—壁结构交联的紧密程度和它的厚度。

3)霉菌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几丁质和葡聚糖;主要阻力—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纤维状结构。

2 影响细胞壁破碎难易程度的主要因素。

答:微生物细胞壁的形状和强度取决于细胞壁的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

破碎细胞要克服的主要阻力是连接细胞壁网状结构的共价键。

在机械破碎中,细胞的大小和形状以及细胞壁的厚度和聚合物的交联程度是影响破碎程度的重要因素。

细胞壁结构与细胞破碎关系:细胞个体小、球形、壁厚、聚合物交联程度高是最难破碎的。

在使用酶法和化学法溶解细胞时,细胞壁的组成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细胞壁的结构。

五论述题1 论述细胞壁破碎常用的五种方法。

答:细胞壁破碎常用的五种方法有珠磨法、高压匀浆法、超声波法、酶溶法和化学渗透法。

1)珠磨法:利用进入珠磨机的细胞悬浮液与极细的研磨剂一起快速搅拌或研磨,研磨剂、珠子与细胞之间的互相剪切、碰撞,使细胞破碎释放出内含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