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上海大学美学原理 第七讲 美学散步PPT课件
合集下载
《散步》ppt课件(24页)2

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并说说在文中哪里找到的相关依
据。
( )的儿
( )的妈
( )的妻
( )的“我”
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孝顺的)
“我”
母亲
(慈爱的)
(贤惠的)
妻子
(天真可爱的)
儿子
全文只写了散步这件小事,读来却饶有兴味,为什 么?(怎么写)
(1)真情美 (2)语言美 (3)结构美 (4)写法美
检查预习
请给下列括号里的字注音:
散(sàn)步 莫怀戚(qī) 很累(lèi)
熬(áo)
咕咕( gū) 分歧( qí)
一霎(shà )时 水波粼粼(lín ) 拆散(chāi) 信服(xìn fú) 嫩(nèn)芽
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写源自一件什么事情?文章记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 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温馨地散步的事情。
散步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漂流
家是一只船 家是温暖的港湾 家是永远的岸
——周国平《家》
教学目标: 1、感知内容,品味人物,理解感情 2、体会朴实而丰富的语言 3、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 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 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1982年毕 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为重庆师范大学文 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 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 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 说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等。
2.想想曾经的任性,回忆瞬间 的感动,爸爸妈妈我真想对你 说……
爷爷,您吃。
1.真诚行动: 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
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抒写亲情:
《散步》PPT优质课件

精彩课堂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 一处说“好似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 小题大做,透露出其中的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 讲一个道理,即: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散步》PPT优质课件
散步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散文,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精彩课堂
有人说,幸福的家犹如港湾,让我们的心疲惫时靠岸;有人说,浓浓的亲情犹如 甘泉,滋润我们枯涸的心田。家因为有了真爱而温馨,因为有了亲情而美好。那么, 家究竟是什么呢?是一所老房子,是一张旧照片,还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今天 我们来学习?散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进行一次别样的寻家之旅。
精彩课堂
2.拓展延伸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喜欢
看足球赛,妈妈喜欢看韩剧,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 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
精彩课堂
板书设计:
感谢聆听Biblioteka 精彩课堂3.作者选取“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 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互敬互爱的关系。那么作者是怎样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 意的呢?
通过散步,表达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 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 而“我〞已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 “我的母亲老了……她总是听我的〞,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 “我〞的话;妻子呢?在外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散步》ppt课件(45页)

散文:
• 散文是与诗歌 小说 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文相对的散文文章称为“ 散文”。及除诗 词 曲 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 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为“散文”。
• 现代散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叙事 记 人 状物 写景 说理的文艺性文体。范围广形式多 样兼有记叙 描写 议论和抒情等。
3、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4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 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 清晰。 课文以“散步”为线索,体现了中华民族尊 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齐读最后一段: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 ?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 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动作描写:“慢慢地”“稳稳地”表现了“ 我” 和妻子 尊老爱幼,生怕稍有闪失会给自己所背的亲人带来惊恐、不 安甚至害怕的心理。
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 界?
“我”和妻子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点上 ,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 人的义务;对下,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 形象地表明了“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小结——环境描写作用: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 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 “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
从字面上看,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 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 经不起摔的,所以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又有其象征意义:暗示中年一代责 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 ,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家庭、民 族、国家都是如此。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思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 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 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散步》ppt(经典实用)

正课
①提问:散步时发生了什么分歧?讨论并归纳: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 路,小路有意思。 ②提问:怎样解决这一矛盾?表现“我”什么性格?讨论并归纳:一切取决于 “我”——走大路。表现“我”爱幼,更尊老。 ③提问: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讨论并归纳:分几个层次读,为了使层次分明“后 来”、“不过”、“一霎时”、“我想”、“我想”、“我决定”、“我说”要重 读。读出“我”心理活动的几个层次。 (5)一波又起(第7段) ①提问:又起了什么波折?表现母亲什么性格?讨论并归纳: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变了主意。表现母亲听从儿子,更爱孙子。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 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
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 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
定教学目标为: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 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 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 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01
02
03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
2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2.难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 情意。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预习
预习
试朗读课文。
2024年度《散步》ppt课件(有教案)优秀课件

2024/3/23
8
关键段落解读与赏析
关键段落一
关键段落二
开头引入部分。通过简洁的语言,交代了 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为下文的展开 奠定了基础。
主体部分中的场景描写。作者运用生动的 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野风光图,使 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关键段落三
关键段落四
主体部分中的人物刻画。通过对一家四口 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家 庭角色,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实践活动与行为转化
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价值观的力量, 实现价值观的内化与行为转化。
17
当代社会现实意义探讨
2024/3/23
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如何通过有效的家庭教育和良 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积极心态。
环境意识与生态保护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为构建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贡献力量。
3
课程背景与意义
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学生成长的引导
适应新时代语文教育的要求,培养学 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责任等主 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文学经典的传承
通过解读《散步》这篇经典散文,让 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4/3/23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与技能
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 读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散 步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方式等。
2024/3/23
03
当代社会中散步的挑战与机遇
探讨当代社会中散步面临的挑战,如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限制、生活方
式的改变等,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如健康意识的提高、绿色出行方式
《美学》PPT课件(第1-8讲)

2、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英 国经验主义集大成者。 著作:《人性论》、 《论审美趣味的标准》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快感说——美的实质 美不能定义,只能凭感觉认识。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 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 种不同的美。” 美就等于美感。 “快感与痛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有的 随从,而且也是美与丑的真正本质。”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A、从实现美的途径角度讲:美是由适 当比例构成的客观事物的内在和外在 关系的总和。(《物理学》) 关系:指适当的比例,有内有外 美是客观存在
B、美的形式标准:“秩序、匀称与明确” (《形而上学》) C、美的效果:由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性。 (《诗学》) 《诗学》第7章
(二)中世纪
二、认识论阶段
不再执著于美的本体论研究,一切 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思想着、感受着 和知觉着的主体”,从主体对美的思考 和感受中探讨美的一般规律。 (一)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代表:荷迦兹、休谟 特点:认为一切认识从经验开始,采用 经验归纳法研究问题。
(二)大陆理性主义美学 代表:鲍姆嘉通、狄德罗 特点:怀疑一切,认为理性是判断认 识真理性的标准,只靠感性直觉不能 认识真理。 (三)德国古典美学 代表:康德、席勒、黑格尔 特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调和。
(2)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式的不同: 绝对精神 最高真实 在现实中 发展变化 理式 唯一真实 与现实割裂 永恒不变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是理念的 感性显现”(《美学》第一卷142页) A、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理念 形式:感性形象
强调了美和真的统一。“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是对康德过分强调纯粹形式的批判。
3、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重点)的
《散步》ppt课件(29页)

点拨: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 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 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等等内 容。 学法点拨:点拨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的角度。 1、可以对课文的涵盖的内容进行美点寻踪:情感 丰厚的句段,意蕴深刻的句段 2、可以对课文的写作手法或运用的一些技巧进行美 点寻踪:修辞丰富的句段、描写细腻的句段。 3、可以对课文的语言进行美点寻踪:用词生动的 句段、句式精美的句段 例: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 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有诗意的镜头。
散 步
莫怀戚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 课文内容,体味浓浓的亲情。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嫩芽 nèn 拆散 chāi 霎时 shà
熬过 áo
水波粼粼 lí n
分歧 qí
词语解释 信服: 相信并佩服。 熬: 忍受,艰苦支持。文中指母亲 又挺过了一个冬天。
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各得其所:
分歧:(意见、思想)不一致,有差别。
一、课文拾遗,创意解读 1、欣赏《散步》朗读,然后用不同的 表述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2、师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述 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3、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二、欣赏朗读,用不同的表述介绍课文中的 人物,然后概括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同学们思考,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1、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2、美在对称句式的反复运用 4、美在用生活的细节表达出一定的道理
3、美在“小家伙”的话表现出他的天真可爱
5、美在于生活的细节中表达出深爱的感情
6、美在结尾段表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 7、美在结尾段的最后一句话
散 步
莫怀戚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 课文内容,体味浓浓的亲情。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嫩芽 nèn 拆散 chāi 霎时 shà
熬过 áo
水波粼粼 lí n
分歧 qí
词语解释 信服: 相信并佩服。 熬: 忍受,艰苦支持。文中指母亲 又挺过了一个冬天。
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各得其所:
分歧:(意见、思想)不一致,有差别。
一、课文拾遗,创意解读 1、欣赏《散步》朗读,然后用不同的 表述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2、师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述 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3、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二、欣赏朗读,用不同的表述介绍课文中的 人物,然后概括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同学们思考,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1、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2、美在对称句式的反复运用 4、美在用生活的细节表达出一定的道理
3、美在“小家伙”的话表现出他的天真可爱
5、美在于生活的细节中表达出深爱的感情
6、美在结尾段表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 7、美在结尾段的最后一句话
[精品课件]《散步》PPT课件(49页).ppt
![[精品课件]《散步》PPT课件(49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03f175f1eefdc8d377ee329d.png)
相信儿子,能够背她过去
7、从他们的选择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尊老爱幼的浓浓的亲情,家庭的温馨和睦!
8、事情的结局是?
一家人在田野里温馨地散步
9、通过这件事,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 的家庭?
温馨和谐 幸福美满
融洽、祥和、温馨、 欢乐、幸福、美满、 和谐、谦让、亲情、责任……
研读课文,体会各个人 物形象,说说在“我”、妻 子、母亲、儿子四个人物中,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 滋润;家庭是港湾,为我们遮蔽一生的 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 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 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 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 的鱼塘… …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今 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 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之间那 浓浓的亲情。
所以,这里有个家庭伦理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下,两头 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一头。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 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 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我慢慢地, 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中的“慢慢地、稳稳地、仔细这几个词 语把我的小心翼翼描写得非常逼真,足以看出我对母亲的体贴 关心,惟恐母亲有闪失。
(细节描写体现人物情感。)
孝敬、稳重、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 不宠爱孩子,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文中的“我”是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的中年男人。 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候,有时可以兼顾两头,但有时无无法兼顾 两头。
如文中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的 时候,那么顾那一头呢?
“决定委屈儿子”就是要顾老一头。因为陪伴儿子的时间还 长,但父母风烛残年,尽孝心的时间不多。
7、从他们的选择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尊老爱幼的浓浓的亲情,家庭的温馨和睦!
8、事情的结局是?
一家人在田野里温馨地散步
9、通过这件事,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 的家庭?
温馨和谐 幸福美满
融洽、祥和、温馨、 欢乐、幸福、美满、 和谐、谦让、亲情、责任……
研读课文,体会各个人 物形象,说说在“我”、妻 子、母亲、儿子四个人物中,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 滋润;家庭是港湾,为我们遮蔽一生的 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 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 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 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 的鱼塘… …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今 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 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之间那 浓浓的亲情。
所以,这里有个家庭伦理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下,两头 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一头。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 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 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我慢慢地, 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中的“慢慢地、稳稳地、仔细这几个词 语把我的小心翼翼描写得非常逼真,足以看出我对母亲的体贴 关心,惟恐母亲有闪失。
(细节描写体现人物情感。)
孝敬、稳重、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 不宠爱孩子,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文中的“我”是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的中年男人。 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候,有时可以兼顾两头,但有时无无法兼顾 两头。
如文中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的 时候,那么顾那一头呢?
“决定委屈儿子”就是要顾老一头。因为陪伴儿子的时间还 长,但父母风烛残年,尽孝心的时间不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莱辛
《拉奥孔》
爱克曼辑录的
《歌德谈话录》
黑格尔
《美学》
维柯《新科学》
克罗齐
《美学原理》
《西方美学史资料编》
21
朱先生的西方美学史研究成果
二.《西方美学史》(上、下卷) 1.特色:精确、深刻、耐读 2.形成特色的原因: (1) 直接依据原始资料和原著; (2) 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把美学家
*诗集:《流云》
*《三叶集》 与郭沫若、田汉合著通
讯集
*注: 编过两本《中国美学 史资料选编》(60年代)
可惜在文革期间散失了
★29
诗集《流云》的序言:
当月下的睡莲还在轻睡的时候, 东方的晨星已渐渐的睡了。 我梦魂里的心灵, 披了件辞藻的衣裳,踏着音乐的脚步, 向我告辞去了。我低声说: ‘不嫌早么?人们还在睡着呢?!’ 他说:‘黑夜的影将去了, 人心里的黑夜也将去了! 我愿乘着晨光,呼吸清新的灵魂, 起来颂扬出生的太阳。’
_陶渊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
_杜甫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_李白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_辛弃疾
19
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朱先生把物的形象称为意象。
“物本身的模式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物的形象是‘美’这一
属性的本体,是艺术形态的东西。”
20
一.西方美学经典 著作的翻译
柏拉图
《文艺对话集》
第七讲 美学散步
一 朱光潜先生的学术历程 二 宗白华先生的学术历程
一、朱光潜先生 的学术历程
二、宗白华先生 的学术历程
2
“散步”释义
“散步是自由自在、无
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 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 宗白华 《美学散步》
学园派与逍遥学派
3
北京大学未名湖 4
一 朱光潜的学术历程
简历 (1)少年求学于:桐城中学 (2)青年时期就读于:武昌高等师范学 院、香港大学
系出发,接着朱先生讲。
2.对20世纪50年代 我国的美学讨论重新进行 评价。 3.对朱先生早期美学著 作的基本观点重新进行评 价。
12
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 界的代表人物: 蔡仪 李泽厚 朱光潜
蔡 仪
蔡仪先生的美学观点:
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
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
的典型性。 13
美学三派代表人物: 蔡仪、李泽厚、朱光潜
“中国美术界,如果有谁拿
出一部可以与朱光潜《诗论》比 高低的著作来,我以为这便是中
国美学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23
24
二、宗白华先生的学术历程
宗白华
25
1.和朱光潜先生的比较
宗白华
朱光潜
VS
:1920《叔本华哲学大意》
1924《无言之美》
留学: 德国
放在历史过程中去考察,理清每种美 学思想的来龙去脉和渊源联系; (3) 结合美学家的体系来研究他们的 术语和术语史。
22
对朱先生的评价
“朱光潜作为一代学术巨
匠,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影响,是 广泛而深远的。他的精神、人品、 学识,无时不在教喻和激励当代 中国美学学人。”
“诗学,是朱光潜理论体系 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英国,法国
座右铭“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 拿歌德的精神做人”
“以出世的精神 做入世的事业”
26
☆座右铭 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
——拿审美的眼光看世界
☆德国著名哲学家
☆美学观受康德影响: ☆强调审美的非功利 ☆美学思想的影响:
开辟了西方美学的新方向 ☆王国维深受其影响
叔本华 1788--1860
27
☆座右铭 拿歌德的精神做人 ——把歌德当作人生启示的明灯。
10
朱光潜、朱自清与 丰子恺的性格比较
朱自清:温恭和蔼、 平正严肃;属于古 典的多,浪漫的少; 得孔颜的多,得老 庄的少。
丰子恺:浑然本色、 无忧无嗔、无世故 气、无矜持气;
偏于老庄的多;
朱光潜:介于两者之 间。
丰子恺
朱自清 朱光1潜1
2、从朱光潜先生接着讲
“接着讲”:
1.从中国当代美学和中 国现代美学之间的继承关
30
孤在在在啊
星蓝微细
空风雨
天 末
里
下
诗 从
摇飘点何
摇来碎处
欲流落寻
坠水花
的音声
歌德给宗先生的启示: 《歌德人生之启示》
☆带给近代新的生命情绪: 对生命价值的本身的肯定
☆流动不居的生命与圆融谐和的形 式的统一
1799—1832歌德
28
*著作: 《美学散步》 《艺境》 《歌德研究》
*译著: 《判断力批判》
*主要论文: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 意识》。
解放前的主要美学著作有:
‘
16
朱先生的美学观点
美不在心,即不
存在于人的主观 意识中,也不在 物,即不存在于 客观事物中,它 存在于心物的关
系上.美是物的 形象,或者美是 意象.
17
对松树的不同看法:
审美:以美为最高目的 实用:以善为最高目的
科学:以真为最高目的
18
意象
意象是指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的融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工作于 :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浙江上虞 春晖中学、上海立达学圆 (3)出国留学于:爱丁堡大学、伦敦大 学、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 大学 (4)国内任教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
5
1、“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儒道精神的结合
儒 家 、 道 家 思 想 对 朱 先 生 的 影 响
6
儒家对朱先生的影响
李泽厚
李泽厚的美学观点:
美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它不在于自然的
属性,而在于事物的
社会属性,即客观
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
14
美学三派代表人物:蔡仪、李泽厚、朱光潜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纸上听?
15
对朱先生早期美学著作的基本 观点重新进行评价
不推诿到未来。
此地: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
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
地去做。
8
朱先生勤勉学术的入世精神:
例:六十岁学俄语
学习的俄语著作:《联共党史》 《三姐妹》 《樱桃圆》 《父与子》 《母亲》
契 诃 夫
屠
高
格
尔
涅 夫
基9
朱先生勤勉学术的入世精神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朱光潜
“我的美学观点,
是在中国儒家传统 思想的基础上,再 吸收西方的美学观 念而形成的。”
朱光潜
朱先生反对悲观哲
学、厌世主义,推 崇孔子的执着精神 和人格。
7
朱先生的入世观
“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此身担当
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此时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