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同济文远楼详细解析
同济大学文远楼历史保护建筑检测_鉴定与加固_张克纯

34 技住宅科技 /2012.03
检测鉴定
除锈处理;其它部位梁、板、柱等承 重构件没有发现明显的混凝土剥落、钢 筋锈蚀、钢筋外露以及混凝土裂缝等损 伤情况;将浓度为 1% 的酚酞溶液注入 凿出的孔内,用游标卡尺量得混凝土碳 化深度均在 6mm 以上。 3.1.3 非承重构件的损坏情况
文远楼外墙和部分填充墙不同程度 出现裂缝,但凿开墙体粉刷层后,未见裂 缝贯穿,属于粉刷层裂缝,对结构安全没 有影响,只需将裂缝部位粉刷层作修复处 理即可,现场检测未发现房屋渗漏、白 蚂蚁虫害等现象。 3.2 倾斜及相对不均匀沉降检测
验算,房屋在不改变现有使用功能和使用 性能则必须进行大范围的加固处理。
荷载的条件下,除个别梁柱稍微低于承载 4.3 地基及基础承载力验算
能力要求外,其它主要承重构件的承载能
框架柱基采用的是柱下联合条形基
力基本上满足要求,只需对部分有初始损 础,部分为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伤和不满足构造要求的构件做局部加固修 部分墙体的基础是墙下条形砖基础。验
载大幅度增加,导致文远楼上部结构中部
为了确保结构在生态节能改建后的 分承重构件承载能力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安全使用,结构的安全性验算按照改造 即使不考虑地震荷载整个结构也需要作加
前不考虑抗震、改造前考虑抗震、改造 固处理。同时,由于改造过程中,有些部
后不考虑抗震、改造后考虑抗震四种情 位需要增加通风井道等设施,局部楼板需
而成的框架填
充墙,内墙为
黏土砖墙或灰
板轻质隔墙,
原结构各材料
强度等级不
详。
2.2 生态节能改
造要求
文远楼生
态节能改造工
程是同济大学
百年校庆重点
工程,也是建
同济大学文远楼改造工程历史保护建筑的生态节能更新

S‘时代建筑Time+觚h吒ectu陀2008,2
钱锋 魏崴 曲翠松 QIAN Feng,WEl w苟,QU Cui-song
同济大学文远楼改造工程
历史保护建筑的生态节能更新
PreserVed B u.Iding RenoVation with New Ene喑y Efflcient
J_
乙onCept
中图分类号:TU-86(25 J):TUl8 文献标识码:A
China}t waS used aLs teaChing bu¨ding.Du—ng 文章编号:1 005·684x(2∞8)02.∞56—06
I文远楼项目的背景情况 座落于同济大学校园东北角的文远楼(建筑
师:哈雄文,黄毓麟)建于195来自年,总建筑面积 5050m2。这幢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属于国际包豪 斯风格,其平面布局自由,功能流线合理.立面简洁 平整,是。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第一栋”,也是同 济建筑规划设计的一座精神财富的殿堂。1993年获得
2历史保护建筑更新的方法探索 若将一幢著名的历史保护建筑进行绿色和节能技
术改建,无疑提出了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这要求 以更严谨的科学态度.更慎重的技术遴选,更严整的 技术整合,更多方面的专家组合,但其结果将具有重 大突破性意义。这为下一步探索大规模现存的高能耗 建筑的节能化和生态化改建.走出一条针对中国各地 大批历史建筑的绿色节能技术运用的途径和方法,作 出试验和实践。
建筑先例分析

建筑先例分析目的先例分析是建筑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有效的观察和分析取决于正确的设计观和合适的方法。
通过对于经典先例的分析,可以点滴积累对于现代建筑的基本知识,获取现代建筑的基本语汇。
掌握建筑分析的方法,可为我们提供一种深入学习理解优秀建筑的工具,由此为设计提供各种有价值的想法。
内容在全面收集所选建筑先例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研读与分析。
以下提供的是一些可供选择的分析角度。
需要强调的是,优秀作品固然有着某些共性,但是建筑师在建筑中强调的重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焦点,都会因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因素或者建筑师的个人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具体的先例,当然并且也应该去选择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甚至可以在分析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视角。
1.背景——建筑师——建筑物2.环境——文化环境——物质环境——乡村——都市3.建筑——功能(计划)——空间——结构/ 重力/ 形式——光——视线(景观)——交通(Route, Transportation, Communication)——形象☻形体的体块与体量☻比例☻材料☻色彩——细部(细节)☻材料与建造☻关系(概念)要求以二人为一合作小组,在教师的辅导下选择一幢规模、性质合适的建筑实例,并通过多种不同途径(杂志、书籍、互联网)来收集相关资料,加以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同各小组之间发生积极的交流与探讨,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终成果要求包括:1、可揭示模型1:50 或1:100(视建筑物大小而定,并鼓励表达建筑环境)并可以辅以一系列不同比例的概念性解读模型。
(各)模型的制作方式与材料选择应对揭示、表现、突出建筑师的设计概念或者兴趣重点有所助益,而不仅仅是由二维图纸向三维实体的演变。
2、分析图纸不少于两张A2单幅图(594ⅹ420);墨线用器,辅以渲染或拼贴,构图自定。
并鼓励以不同手段与媒介(如模型照片,内部空间感知的模拟等)来呈现对于该建筑的认识。
3、过程及素材的记录、整理与呈现。
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室内“异形体空间”照明

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室内“异形体空间”照明胡文晔姚梦明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为庆祝百年诞辰,同济大学建造了一座创意新颖的大楼-----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
除了常规功能照明的需求外,其照明设计还要满足建筑的创新需求。
同济大学位于上海东北部,是中国最知名的大学之一,以其优秀的建筑学院、领先的建筑理念和风尚而闻名。
因此,该学院为庆祝百年华诞而建造的综合楼正应体现前沿的技术和突破性的理念。
这座高100米、占地46,240平方米的教学科研综合楼于2007年5月竣工。
从外部看来,建筑是一个简单的立方体,但在这种简洁刚毅的外观内,其实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杰作。
照明设计强调利用合适的色温和显色性模拟自然光,整体照明环境配合简洁的建筑外观,氛围清雅,在室内异形体细节部分大胆的采用照明新技术和新方法,让到访者在整体自然柔和的环境中体会智慧的感悟。
这个简洁的立方体建筑内有七个模数化的L形单元,它们沿竖向顺时针90度螺旋上升,形成了中央贯穿建筑中心的16m×16m的通高大型中庭。
每个L形单元模块跨越了三层楼的空间。
在七个L形单元模块中,放置了七个造型独特的大型异形体,作为会议厅,国际会议中心,多媒体中心和休憩平台等。
复合中庭综合楼创新的风格和几何特点要求照明设计必须同时兼顾美学和实用性。
独特的建筑结构让灯具安装位置的选择变得复杂。
比如,每个L形单元数十米高的空间内放置着突出的巨大几何构造体,其顶部往往是曲面,使得接近天花安装维护变得不可能,灯具安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另外通透的复合中庭和多处街道视角对眩光的控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总体上,设计师希望在室内创造一种总有日光照射的感觉,同时还要用室内照明取代专门的室外泛光照明,用更节能的方式展示建筑立面的纯净和优雅。
因此,控制光的溢散、区分不同的几何结构和保证照明风格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
为创造自然舒适的照明氛围,灯具安装尽量隐蔽,并且使用较小功率的光源。
因此大空间的照明主要采用了35和70瓦陶瓷金卤灯,局部角落使用150瓦陶瓷金卤灯。
建筑系馆发展史

空间的心理环境
空间的心理环境又可以解释为建筑的氛围,影响的 是空间对我们心理的满足,一个好的建筑系馆不 仅要在功能上满足建筑学学生老师的需求,同时 建筑系馆作为建筑学的标志与学习的空间,它必 须要在心理上让大家得到满足。我觉得通过一些 细部的设计反应空间的心理环境。如建筑整体的 风格,建筑周围环境的设计,合理的交通流线建 筑入口及走道等公共空间 合理的空间组织也能给人一种好的心理环境
B楼(明成楼)
• 1987 年建成的建筑城规 学院明成楼,体形简洁、 富于雕塑感,具有现代建 筑特征。从平面布局上看, 设计依据不同的内容及活 动进行组织布局,采用小 空间围绕核心大空间,再 将各大空间串联起来的设 计手法。整个设计虽然大 致成对称布局,但是由于 主入口位置不在中轴线上, 使得整栋建筑的重点偏移, 形成强烈的不对称感,可 以说是学院派和包豪斯的 一次融合。
A楼文远楼
• 建于 1954年的文远楼是三栋建筑系馆中 早的一栋,在现代建筑传入中国的时期, A 楼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包 豪斯”的现代建筑风格。平面按功能灵活 布置,大空间位于两端,中间为教室、 办公等小空间。靠近入口处为阶梯教室, 以利于疏散。立面造型不对称设计,为 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学生在室内进行 设计的需要,用大开窗的设计来大量采 集自然光线。
• 包豪斯校舍是由格罗皮乌斯在1925年设计的。这个校 舍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它不再是用古典建筑语言 写成的诗篇而是用现代建筑语言发表的宣言。校舍
总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主要由教学楼、实习工 厂、学生宿舍、办公区和休闲区 5个部分组成。 与巴黎美术学院完全按照古典建筑的语法的设计 不同,格罗皮乌斯通过功能上的分区使建筑呈现了 不对称的箱体组合,各个部分大小、高低、形式 和方向各不相同,没有主次之分,既独立分区, 又方便联系。这种平面形式因此成为了早斯现代主
建筑系馆优秀案例分析同济C楼

THANK YOU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二层平面图
二层作为交通空间存在,有一部直跑楼梯贯穿 整个楼面,使空间连续而又彼此分割,而洒下 的阳光与连续不断的空间使一系列上下通光的 光井成为师生们的休憩交流空间。
二层夹层平面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室内引入植物,为工业化的 建筑增加人为的气息
大空间有开阔的空间感,室 内的桌椅为人提供休息场所
室内引入植物为工业化的建筑增加人为的气息大空间有开阔的空间感室内的桌椅为人提供休息场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教室设置在南侧以获得良好采光卫生间对位设置便于铺设管道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七层的室外观景平台不仅将内部空间分割化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很好的交流休息的场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该建筑系馆采用银色灰色跟白色整体体现青色基调
总结———
光线成为建筑的主导——居中贯 穿东西的连廊系统
丰富的交通公共空间——中庭
材质的表现强于形体的表现—— 夺人眼球的新颖材料 建筑系馆对于建筑系学生来说有着极 其特殊的意义,过于追求材质所带来 的效果,忽视了学生生活在其中的心 理感受。冰冷的建材,工业化倾向明 显的风格使建筑馆失去了原有的亲和 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济陆续已有 三座建筑馆,而这座建筑馆在可持续 性的考虑上未免不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卫生间 配电室
会议区
茶座,休闲区 门卫传达 控制区 下沉式庭院为茶座区人 们提供休闲空间
一层平面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采用清水混凝土,抛光不锈钢板,铝材, 型钢,U型玻璃,平板玻璃等材质。体现 建筑厚重与轻盈、密实与通透的对比,现 代材料与传统材料的对比与结合通过现代 工艺技术演绎出来,具有强烈的现代感。
建筑设计—同济文远楼详细解析1

文远楼浅析1关键词:文远楼平面立面功能结构节点节能文远楼简介:静静地横卧在同济大学东北部葱茏草木间的文远楼,可以说是同济最具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的建筑之一。
虽然外表朴实无华,但这座建筑已经近花甲年岁,却又是中国现代建筑上的一座丰碑。
文远楼总建筑面积5050平方米,属于混凝土框架结构,这在50年代的中国可谓稀有。
建筑属包豪斯风格,平面布局自由流畅、功能分布于流线安排合理、立面设计简洁有力,可以说是“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第一栋”,是“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的一座精神财富”。
走进文远楼,无论是进厅、房间、楼梯还是细部设计,都显示了设计者对于现代建筑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它不仅娴熟而恰当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手法,更主要的是它真正从建筑理念到空间、功能的布局、处理,以至构件、细部的设计都贯穿了现代建筑思想。
尽管我们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它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当初,文远楼在设计时很注重结构和材料的节省,巧妙运用了工程学和力学原理。
”有位老师曾经告诉我们,“虽然用料节省了,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建筑的质量。
反而,经过岁月的考验,事实证明它更具牢固性和耐久性。
”作为09级的一名建筑学学生,文远楼对我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初入高等学府,文远楼便成为我学习专业课的基地,每天在这里听课、做模型、赶图,可以说对这座声名在外而又久经风雨的建筑有了亲身的体会。
虽然已经离开文远楼,但这里仍旧是我在同济最为熟悉的建筑,对它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与归属感,因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远楼作为分析对象。
建筑结构文远楼是典型的三层不对称的错层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
框架结构的承重部分是由钢筋混凝土或钢材制作的梁、板、柱形成的骨架结构承担,墙体只是起围护和分割作用。
由于墙体无需承重,这种结构防震性能好,比砖混结构更坚固,保温隔热隔音,使用寿命长,且可以灵活布置房间,不受楼板跨度的限制,随意分割内部空间。
因此文远楼平面和空间布局自由,空间相互穿插,内外彼此联系。
历史保护建筑的生态节能更新——同济大学文远楼改造工程

3文远楼中央采用地源热泵加辐射 吊顶系统部分的控制
典) 。在文远楼改建方案制定 的初期 专家梯队经反 复 比较推敲决定 借鉴法古斯工厂更新 的经验 , 已 将
经破 旧无法使用的钢窗更换为新的保温节能窗。
2 改善外 维护结构的保温 隔热 性能
新风温 度,根 据送风温度 和回风 温度的 比较 ,串级
个 1 O 阶梯教室—— 太 阳能 ( 6 人 燃气补燃 )吸收式 温构造进行展示 便 于参 观者了解保温层 的做 法。
热 泵。其 中值得一提 的是 3 0人报告厅的能源利用 0 3 智能灯光控制及设计
减 少送风量 也减少风 机的耗能 。当房 间的窗被非
法打开 时,系统将 自动关闭相关的设备 ( 3 。 图 )
源 。该系统的优点是运行费用低 , 比传统空调系统
在 节能 2 % ~ 5 %: 噪声 ,运行安静;不受室外温 要和 有效 手段 , 此领域 内具有丰 富经验的德国西 5 0 低 设计 并 度波动影响 高效、运行稳定 ; 对环境 影响小 ,绿 门子公司给予文远 楼改建项 目极大 的支援 ,
土壤 中的热量供 室内采 暖,此 时土壤 作为 “ 源 热 夏季则将 室内热量释放到土壤 中, 时土壤作 为 此 冷
应控制使得建筑更加节 电、视觉更加舒适。 4 楼 宇设备 控制系统 系统先进的楼 宇设备 控制系统是建筑 节能的必
参 考 文 献
l Eas b i t St dv W e i ii y u nYuan Bui di g — — l n R ef urbl hn ent unde Sust nabl and s l r al e Pr S V i na A pe t of he e er at o l s cs t W 1N Y UA N 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远楼浅析1
关键词:文远楼平面立面功能结构节点节能
文远楼简介:
静静地横卧在同济大学东北部
葱茏草木间的文远楼,可以说是同济
最具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的建筑之
一。
虽然外表朴实无华,但这座建筑
已经近花甲年岁,却又是中国现代建
筑上的一座丰碑。
文远楼总建筑面积
5050平方米,属于混凝土框架结构,
这在50年代的中国可谓稀有。
建筑
属包豪斯风格,平面布局自由流畅、
功能分布于流线安排合理、立面设计
简洁有力,可以说是“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第一栋”,是“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的一座精神财富”。
走进文远楼,无论是进厅、房间、楼梯还是细部设计,都显示了设计者对于现代建筑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它不仅娴熟而恰当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手法,更主要的是它真正从建筑理念到空间、功能的布局、处理,以至构件、细部的设计都贯穿了现代建筑思想。
尽管我们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它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当初,文远楼在设计时很注重结构和材料的节省,巧妙运用了工程学和力学原理。
”有位老师曾经告诉我们,“虽然用料节省了,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建筑的质量。
反而,经过岁月的考验,事实证明它更具牢固性和耐久性。
”
作为09级的一名建筑学学生,文远楼对我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初入高等学府,文远楼便成为我学习专业课的基地,每天在这里听课、做模型、赶图,可以说对这座声名在外而又久经风雨的建筑有了亲身的体会。
虽然已经离开文远楼,但这里仍旧是我在同济最为熟悉的建筑,对它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与归属感,因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远楼作为分析对象。
建筑结构
文远楼是典型的三层不对称的错层式、钢筋混凝土框架
结构建筑。
框架结构的承重部分是由钢筋混凝土或钢材制作的梁、
板、柱形成的骨架结构承担,墙体只是起围护和分割作用。
由于墙体无需承重,这种结构防震性能好,比砖混结构更坚
固,保温隔热隔音,使用寿命长,且可以灵活布置房间,不
受楼板跨度的限制,随意分割内部空间。
因此文远楼平面和
空间布局自由,空间相互穿插,内外彼此联系。
文远楼大胆而成功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观念和手法,它
的形象很自然地令人想到“包豪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现代主义风格深入影响中国,五十年代初诞生了一批非常优
秀的本土现代建筑,文远楼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
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是包豪斯飘到远东中国的第一粒
种子。
”
建筑平面
文远楼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部分:中间展厅和教师部分、300人报告厅和4个160人阶梯教室,总建筑面积5050平方米。
三个部分对应着建筑的三个大小高低不同的体块,功能分布与建筑外形设计相对应。
教室的设计通风开敞而明亮,且充分考虑到了专业性质,有利于不同班级甚至不同专业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习。
平面按功能需要灵活布置,在最接近入口的部位布置阶梯教室,以利于疏散。
在各阶梯教室均设有楼梯,也便于紧急情况的疏散,体现了对人性的考虑。
而这些楼梯的设计是值得我们细细推敲的。
“第一跑楼梯靠外墙设置使得挨着门厅的第二跑楼梯下方空间作为卫生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西北门厅楼梯第一步和第二步靠墙设置,有利于减少人流的干扰,但踏上后需要进行一次转折才能从真正的第一跑楼梯继续上楼.此时第二跑楼梯下的空间就可以作为储藏问为隔墙的l 20座阶梯教室服务。
零碎的消极空间被设计师不断整合,顾及了方案的经济性与合理性。
西南门厅的楼梯为三跑楼梯,既解决了高差.又形成了一处通高空间。
3部主要楼梯各不相同,通过巧妙的设计灵活设置,成为了文远楼内部空间塑造的主角(右图)。
”
建筑立面
文远楼的立面设计可以说充分考虑了现代建筑的气息,理性的横向长窗,自由的立面,从各个方向看去均会得到不同的感受。
建筑立面阶梯教室的部位,其开窗位置直接反映了内
部阶梯形的地面。
文远楼各个立面窗的布置可以说是自由而又理性的,
如教室一面为了提供学习者充足的采光,采用了大面积的
横向长窗,;而办公室的窗则形成竖向的重复,在重复中
又改变着窗的高度和上下两窗之间的高差。
在绘制文远楼详图时,我发现此楼立面上有一条条水平向的线条,奇怪的是,线条间距并非相等,在不同体块相交线处的线条,有些也未能交上。
有人认为,这些水平向分缝线划分窗扇,将立面纳入了一套严谨的几何尺寸中,。
这让我对设计师是以怎样的逻辑控制建筑外观与内部空间的关系产生了疑问。
“而对I 60人阶梯教室疏散楼梯问的审视则向我们打开了这扇窗户。
这里楼梯间一层与楼板尚有一定距离的窗,
到了二层则与楼板距离所剩无几。
这种非对位关系
产生了立面与剖面、外与内两套相互独立的逻辑。
产生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是两层阶梯教室的起坡和
层高的细微差别。
但两扇窗户从立面上看(右图),其
尺寸不仅相同.两扇窗户之间的距离以及上层窗户
与女儿墙上沿的距离保持基本相等,窗扇在立面中
位置的确定是以整体立面的效果为参照的。
中部小
教室和办公室部分的立面设计印证了这一意图,结
构开间和房间使用开间并非相互对应。
这在技术上
得益于框架结构带来的平面自由布局特性。
而在立面上,设计者在两个
房问之间设置了宽厚的、带有柱
头纹样的‘壁柱’,似乎表明这就
是结构柱。
但真正起到支撑作用
的是处于两个壁柱之间、分隔了
窗户的柱子,从而“迷惑”了观
察者。
这样避免了在整个立面的
中线出现柱子的情况,与传统建
筑开间划分的原则相似”。
虽然因为校园整体规划的
变动,使得文远楼的主入口正
对ABC广场,但经过改进的入
口依然颇具特色。
改造后的正
面加建了一排圆柱支撑的门
廊,圆形断面的廊柱毫无装饰,
反而有简洁的美,突出的阳台
将入口面完型.暗含了入口面
的对称性,台阶的设立也使入
口得以突出。
背面入口上卷的
弧形雨棚,造型新颖别致,混
凝土的厚重感使雨棚与整幢建筑浑然一体,与次入口的玻璃雨棚形成对比。
几个入口的灵活设计体现了设计师的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