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 二轮专题二 地球上的大气
高三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

高三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地球上的大气是地球与外部空间的分界层,维持了我们的气候、支撑了我们的生命。
了解和掌握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以及改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气的组成地球上的大气主要由氮气(占78%)、氧气(占21%)和少量的稀有气体如氩气、氖气等组成。
此外,还有一小部分水汽、二氧化碳和氧臭化物等。
二、大气的层次结构大气可以分为五个不同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外空层。
1. 对流层是最接近我们的一层,大约有8-16千米厚,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天气现象,如云、降水等。
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2.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温度持续下降,高度约为10-50千米。
在此层中,气流以水平、平行层流的方式移动。
3. 中间层温度开始上升,层次结构变得更加稳定和均一,高度约为50-85千米。
4. 电离层位于地球表面之上,常含有游离的电子和离子,是无线电传播的关键区域,高度从85千米到600千米不等。
5. 外空层并不完全属于地球大气圈的一部分,其中包括行星际空间和太阳风等。
三、大气运动1. 大气的垂直运动主要包括对流、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
上升气流通常伴随着云和降水,是形成气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下沉气流则有助于形成干旱地区和高压系统。
2. 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包括风、涡旋以及气压系统的形成和传递。
地球上的风主要受到地转偏向力和压力梯度力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
四、大气中的环境问题1. 大气污染是现代工业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主要包括空气中的颗粒物、液体和气体的污染。
汽车尾气、工厂排放以及燃烧行为都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大气污染不仅损害了人类的健康,还对生态系统和气候产生了负面影响。
2. 温室效应是大气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能够吸收地球表面的热量并发生能量再辐射,导致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
这一现象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高考地理知识总复习第二部分地球的大气

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
层气
的层次
二、大气的热状况 1、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称为太阳辐射。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波长: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 0.15--4 微米,包括红外线 (大于 0.76 微米)、紫外线(小于 0.4 微米)和可见光(0.4-0.76 微米)三部分。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
①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相同点:各月气温都高达 20℃以上,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旱季和雨季)。 不同点:热带季风气候只存在北半球,雨季降水量比热带草原多;热带草原 南北半球都有分布,雨季降水量比热带季风气候少。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相同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不同点:最冷月平均气温,亚热带季风气候在 0℃以上,而温带季风气候在 0℃以下;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4、5 月--9、10 月),而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
3、反气旋与天气:在北半球,反气旋的东部以偏北气流为主,因其来源于 较高纬度,气温较低,水汽含量少,多出现降温风沙天气,在反气旋的西部,以 偏南气流为主,气温较高,水汽含量多,可出现升温和云雨天气;在反气旋的中 心附近,以下沉气流为主,不利于云雨的形成,多晴朗天气。因反气旋范围广 大,又经常稳定少动,所以在其笼罩下的广大地区经常持续干旱,重者成灾。 四、天气和气候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习: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1-2-1 含解析

1-2-1(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当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A.①减少B.②增加C.③增加D.④减少2.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C.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弱D.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④弱(解析)第1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导致气温升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增强,故①②④过程增加,③减少。
第2题,昼夜温差大,说明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即大气削弱作用弱;晚上散失的地面辐射多,即大气逆辐射弱。
(答案) 1.B 2.D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A.①处为陆风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4.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解析)第3题,此时,风从湖面吹向陆地,②为下沉气流,④为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
第4题,城市地面硬化,热岛效应增强,湖陆风增强;围湖造陆,湖泊面积缩小,湖陆风减弱;风从湖泊吹向城市,城市湿度加大,昼夜温差减小。
(答案) 3.D 4.C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
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如下左图)。
当夜晚温度降到4 ℃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
下右图示意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
读图完成5~6题。
5.“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A.9~10米B.7~8米C.6~7米D.4米以下6.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正确的是()①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②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③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空气对流运动程度④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止上层冷空气下压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第5题,据图可知,位于8米时大气温度最高,故把风扇装在此处,可以把热风吹向茶树,减小地面对流,有效地防霜冻。
地理二轮复习地球上的大气

地理二轮复习地球上的大气有人说,知识就是力量。
对我来说,知识就是幸福。
有了知识,你就可以区别真理和谬误,可以分清高尚与渺小。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球上的大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1)大气受热过程(2)大气的保温作用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1)形成原理示意图(2)温压关系:(如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如甲地),空气膨胀上升,则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气温低的地方(如乙地、丙地),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则近地面形成高压。
(3)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图中箭头①②③④)。
(4)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的关系:同一个地点,近地面的气压总是高于高空的气压。
(5)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的关系: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处等压面弯(凸)向高空;低压处等压面弯(凸)向低空。
(6)气压高低与天气的关系:低压区多阴雨天气,高压区多晴朗天气。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由于赤道和极地间受热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全球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具体图示如下(春、秋分日时):(2)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的。
就北半球来说,相对于二分日,大致是夏至日位置偏北,冬至日位置偏南。
4.锋面(1)锋面的判读(2)锋面气旋的判读(以下图为例)①锋面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
气旋在等压线向外弯曲处形成锋面,其中甲处形成冷锋,乙处形成暖锋。
②锋面性质:一般来说,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气旋中心东侧的低压槽处形成暖锋,西侧低压槽处形成冷锋。
③天气:锋面附近气流上升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会形成雷雨、暴雨、暴雪等天气。
甲锋面附近的降雨主要在A处(冷锋锋后),而乙锋面附近的降水主要在D处(暖锋锋前)。
5.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和特点(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和特点6.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北半球)7.气候类型及其判断(1)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下垫面(地形起伏状况、海陆分布、寒暖流等)、人类活动。
浙江省202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讲义 专题2:地球上的大气

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核心考点一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3、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受热,产生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大气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3、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5、热力环流实例(1)海陆风(2)山谷风(3)城市风二轮地理复习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影响风的三种力水平气压 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决定风速,影响风向地转偏 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不影响风速,改变风向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
降低风速,影响风向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风 作用力风向图示(北半球)高空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 平行近地 面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间有夹角,由高压吹向低压【核心考点二 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环流的形成(假设前提:a 地球不自转;b 阳光直射赤道;c 地表均匀):3.三圈环流的形成(假设前提:a 阳光直射赤道;b 地表均匀。
):4.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海陆分布对气压场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形成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亚洲(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 地球上的大气(讲)(含解析)-课件

地球上的大气考向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讲高考】1.考纲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热量在大气、地表之间转换的过程,并能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2.命题规律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区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形成机制。
明确大气的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及水平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与特点。
知道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学会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并能说明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的形成。
知道风形成的直接原因,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会在等压面图上判断某地风向。
【例1】(2015•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下列各题。
)逆温层上界强逆温层上界(每上升10米气温升高1℃)第9、10题图9、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1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9、A 10、C考点:本题考查读图能力,逆温现象及特征,影响逆温层上界峰值时间的因素。
【名师点睛】根据材料,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通过读图,要注意到图中下面曲线表示强逆温,相对来说,上面的曲线逆温较弱。
对流层气温是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出现逆温主要是近地面降温太快,导致出现下冷上暖的稳定大气结构。
白天有太阳辐射时,地面增温,逆温逐渐消失。
所以逆温最强时在日出前。
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热量的传递有时间差异,所以距地面近的强逆温层先达到峰值。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球上的大气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球上的大气固体、液体、气体较快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S)固体较慢(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不连续面地下深度波速变化莫霍界面33千米处(大陆部分)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处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3.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2)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各种成分的环境意义:低层大气组成体积(%)作用干洁空气N278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O221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CO20.033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03很少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水汽很少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很少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3)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臭氧的含量的变化)。
当前,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4.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基本特点:(1)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19~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
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大气层的基本特点见下表:垂直分层高度分布主要特点原因对流层低纬17~18km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0.6℃;②对流动动显着;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烈;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着。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基础巩固1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A。
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B.空气中水汽多,地表降温快C。
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D。
大气保温作用强,地表降温慢答案:C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第2~3题。
2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A.AB.BC.C D。
D3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
A B。
B C。
C D。
D解析:第2题,A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B是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是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D是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
第3题,结合上题的分析,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答案:2.D 3.C4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右图为“大气环流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F处气压比G处高B. E处气压比H处低C。
若该环流发生在城市地区,则G是市区,H是郊区D。
若该环流发生在沿海地区,则G是陆地,H是海洋解析:地球表面任何一点,低空气压均比高空气压高,相对G处,F 处为高空,故A项错误;相对H处,E处为高空,故B项正确。
市区气温比郊区高,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故H是市区,G是郊区。
若G 是陆地,H是海洋,仅考虑热力环流,一年中,沿海地区冬季时大气环流与图示相符,夏季相反;一天中,夜间时大气环流与图示相符,白天相反.答案:B5下面四种局部环流形势图中,不正确的是()解析:A图是局部热力环流图,地面受“热”点,气流应膨胀上升,反之遇“冷”点,则气流收缩下沉,故A图不正确;B图反映白天,吹谷风;C 图表示海滨夜晚,吹陆风;D图则表示城市与郊区之间,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
答案:A北半球某地气压(hPa)分布图读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正确的是()A.甲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资料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一、2015年广东考纲1、大气受热过程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4、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知识网络图三、基础知识梳理一、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平流层中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吸收红外线;②反射:反射太阳辐射;③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散射可见光中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①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大量吸收辐射;②辐射返回地面热量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地面的大气的运动同一水平面发生差异大气的运动。
2.热力环流实例四、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冬季。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五、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参看课本P37图2.13、2.14)2.季风环流(参看课本P38图2.15)成因风向气候类型分布范围东亚季风差异冬风夏风气候气候气候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季节移动(南亚西南季风)冬风夏风气候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六、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①太阳辐射主要影响到一地的。
而一地得到太阳辐射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其所处的。
②大气环流主要影响到一地的。
降水情况:其中上升气流流控制的地区;下沉气流控制的地区;受海风控制的地区;受陆风控制的地区。
③下垫面因素包括、等因素,主要影响非地带性气候的形成。
典型的非地带性气候类型(特例)⑴、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来自海洋的十山地十沿岸”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⑵、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地势”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⑶、东岸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西风带内山脉的坡”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面距海洋较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⑷、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现的分布特征,其原因主要是受,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2、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及成因(要能够在实际图中说出气候分布)⑴北半球气候分布模式图写出图中各代码代表的气候类型:①②③④⑤⑥⑦⑦北半球气候分布模式图⑵请分别写出六大洲的气候类型1、气候;2、_____________气候3、气候;4、_____________气候5、气候;6 、____________气候7、气候;8、_____________气候9、气候;(亚洲气候)1、气候;2、____________气候3、气候;4、____________气候5、气候;6、____________气候7、气候;(澳大利亚气候)1、气候;2、_____________气候3、气候;4、_____________气候5、气候;6 、____________气候7、气候;8、_____________气候9、气候;(拉丁美洲气候)1、气候;2、____________气候3、气候;4、____________气候5、气候;6、____________气候7、气候;8、____________气候9、气候;(北美气候)1、气候;2、_____________气候3、气候;4、_____________气候5、气候;(非洲气候)1、气候;2、____________气候3、气候;4、____________气候5、气候;(欧洲气候)⑶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及成因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形成原因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之间全年全年受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º~南、北之间全年高温,受和交替控制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10º~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全年高温,受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30 º大陆内部和全年受控制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间的大陆夏季冬季受影响地中海气候南、北纬之间的大陆夏季冬季夏受控制,冬受控制温带季风气候南、北纬之间的大陆夏季冬季受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大陆及岛屿全年受来者海洋的控制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之间大陆全年受控制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南、北纬之间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降水少且集中夏季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苔原气候分布在极地附近全年严寒,降水少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冰原气候分布在极地全年酷寒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高山气候中、低纬度的高大山地和高原垂直变化明显地势高,地势起伏大3.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判断气候类型气温特点(以温定带)降水特点(以水定型)(填写气候类型名称)夏雨型年雨型冬雨型少雨型热带型气候最冷月均温———亚热带型气候(含温带海洋性气侯)最冷月均温———温带型气候最冷月均温——————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运动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冷暖气团势力相当过境前天气受气团控制,天气,气温偏,气压偏。
受气团控制,天气,气温偏,气压偏。
天气现象: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受气团控制,天气,气温偏,气压偏。
受气团控制,天气,气温偏,气压偏。
降水位置—————天气实例北方夏季、冬季、春季华南的春雨连绵长江中下游的贵阳的。
低压系统高压系统气压状况气压中心低,四周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气流从流入,北半球时针,南半球时针从流入,北半球时针,南半球时针中心附近垂直气流中心附近天气我国的典型天气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长江流域7、8月的;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锋面气旋。
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槽中,与槽线重合。
八、大气环境问题(一)、全球气候变暖1、形成机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主要是CO2),大量吸收更多的辐射,大气的保温作用更为明显。
2、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①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②大量砍伐(特别是热带雨林)。
3、气候变暖的危害:①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②使中低纬度加剧,干旱趋重,粮食减产;③造成全球各地气候异常,极端天气现象频发等。
4、防治措施(思路为减排、固碳):①减少的燃烧;②加强节能技术的研发,提高的利用率;③开发利用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等;④植树造林;⑤提高人类低碳环保意识,自觉节能;⑥开展国际合作;(二)、酸雨问题(西欧、北美、日本;我国地区)1、酸雨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产生的、等酸性气体,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
2、酸雨危害:①使河湖水,危害水中生物如鱼类的生存;②使土壤,危害森林、草原及农作物;③腐蚀;④危害人体健康3、酸雨的防治措施(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①限制煤的生产和使用;②研究煤炭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③加快烟气脱硫技术的开发应用;④开发利用能源;⑤改善交通环境,控制汽车尾气(三)、臭氧层破坏(典型地区:南极上空)1、成因:人类使用的制冷剂排放的破坏臭氧层。
2、危害:由于臭氧浓度降低,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增多,引起:①威胁人类的健康(眼睛、皮肤癌、免疫力);②破坏生态,各类生物,特别是鱼类幼苗;③使减产3、防治措施:禁止生产、使用,使用无氟制冷剂九、中国气候1、气温分布:冬季南北温差大(成因:)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成因:)2、降水分布①空间分布:从向递减;②时间分布:多,少。
③成因:风的影响3、我国夏季风与东部雨带移动规律(配合地图认识)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而且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降水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是与季风因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推移现象分不开的。
(1)5月,南岭一带,雨季开始。
(2)6月,雨带在大约摆动1个月左右,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季节,从天气系统角度分析,属于锋。
(3) 7~8月,雨带随锋面推进到等地,我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控制,出现天气。
(4) 9月,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
(5) 10月,夏季风从我国大陆上退出,雨季也随之结束。
温度带分布地区适宜农作物热带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椰子等)亚热带水稻、甘蔗、柑桔、茶、油菜暖温带冬小麦、棉花、苹果、梨中温带春小麦、甜菜、大豆寒温带干湿区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6、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配合地图说出我国各地形单元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分布(主要地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四、实战演练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题。
1、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2008年元旦前后,我国某地天气状况如表格所示。
1月2日比1月1日温差大,原因是1月日期天气状况最高气温最低气温1月1日晴间多云15℃5℃1月2日晴16℃2℃A.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B.晚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C.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大D.晚上气压升高,风力较大3、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为()①青藏高原距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大③地势高,空气稀薄④白天太阳辐射强⑤云层厚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①②③B.④⑤⑥ C.③④⑥D.②⑤⑥4.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C.降低了大气相对温度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各类循环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读图回答5~6题。
5.若该图表示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压a地低于b地B.气温a地低于b地C.若该环流发生在城市地区,则a是市区,b是郊区D.若该环流发生在沿海地区,则a是陆地,b是海洋6.若该图为冬季海陆间热力环流图,则()A.a为海洋B.b为陆地C.③为陆风 D.③为海风读某水库附近景观图,回答第7题:7、若在三峡水库边修建某度假村,右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风向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8.右图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其中表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下图为某气象科学家绘制的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回答9~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