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学生对碳及其氧化物知识的掌握,培养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结合课堂所学,绘制碳及其氧化物相互转化的概念图,以直观展示各物质之间的联系。
2.实践作业:
-设计并实施一个家庭小实验,如用醋和小苏打观察二氧化碳的生成,或用碳粉和氧化铜粉末进行一氧化碳的还原实验。
2.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碳及其氧化物的直观认识。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注重课堂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评价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评价学生掌握碳及其氧化物知识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实验、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评价作业时,不仅关注答案的正确性,还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碳及其氧化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差异;
-碳及其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
2.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点。
2.学生总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碳及其氧化物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含教学反思)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1)第1课时碳的单质 (1)第2课时碳的化学性质 (4)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7)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0)第1课时二氧化碳 (10)第2课时一氧化碳 (15)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8)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1课时碳的单质【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4.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使学生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木炭、活性炭对红墨水的吸附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C60、碳纳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帮学生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碳氏三兄弟”一天碳氏家族的三个兄弟在表功,老大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硬的,我能破石开山”;老二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软的,我很滑,能导电,但我过后留有痕迹”;老三说:“我在当前社会上广泛应用于高科技材料”。

你能总结出它们性质的特点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碳的单质提出问题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1.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

2.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比较及用途:课堂讨论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知识拓展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章)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

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与碳60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和碳的化学性质。

课题2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支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课题3通过实验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

学生在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和有关氧气的知识后,再学习碳及其氧化物是顺理成章的。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前几单元里已获得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跟氧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习碳的单质的基础上,学习碳的氧化物的性质等,认识碳酸及碳酸盐,为今后学习酸、碱、盐、金属的知识打下一个基础。

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并具有以下特点:(1)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2)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3)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4)图文并茂,教材中许多内容是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形成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形成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教学思路:在进行碳的单质时,应注意联系自己生活中用刀或见到的物质以及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来分析它的结构、性质及其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要积极参与活动与探究,讨论、归纳、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与物质状态和性质的关系,学习碳的氧化物时应注意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及社会实际分析归纳碳的氧化物的性质、用途以及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学习本单元时,要“突出典型、体验探究、挖掘本质、揭示规律、掌握类型”这种从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主要方法之一。

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以图代文,以帮助学生理解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及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图形,理解图示涵义,掌握图示有关知识,想象、推测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为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奠定必备的基础。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一、教学课题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第一课时)二、教案背景本单元知识往往被学生看成是零碎、易懂、难记的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比较多。

复习的过程中希望通过一些趣味性的实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用两课时进行复习。

第一课时进行物质性质的复习,第二课时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对比学习方法复习。

三、教材分析:“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阶段一个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单元,涉及知识内容较广,化学反应方程式繁多,物质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

根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 本课力求让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序的知识结构,了解C→CO→CO2→H2CO3→CaCO3之间的转换关系。

其中运用的化学知识链的学习模式,其中,对今后的“酸、碱、盐”学习,有着方法指导意义。

三、教学策略:1、依据《面对面》内容,对复习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通过知识的整理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2、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评和训练;3、在重点内容上设置情境,调动兴趣,发展能力。

四、教学方法:思考、讨论、实验探究、讲解、归纳、练习五、教学流程:先设置情境,调动兴趣,从框架图入手,引出CO、CO2和C,再引导学生写出其它碳和碳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又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实验解答课本上的一些习题,同时想借助趣味性的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就是设计了部分练习对有关知识进行巩固。

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交叉图近一步认识C 、CO 、CO2 、H2CO3、CaCO3等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能正确描述本单元有关实验的现象,并通过网络搜索使语言表述更规范。

(4)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理顺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联系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等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结论。
3.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共同讨论和探究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
2.设计小组合作实验,如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和交流。
5.作业小结: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自我调整和提高,同时提醒学生积极参与复习和预习,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准备。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与过程的有机结合,注重了学生的兴趣培养、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知识整理和课后巩固,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发现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相互鼓励和反馈,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
3.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巩固等环节,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热情,使他们感受到化学的乐趣和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好奇心,使他们意识到科学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
4.能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优秀教案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优秀教案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优秀教案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优秀教案一、二氧化碳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易溶于水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支持燃烧。

2、化学性质(1)CO2 + H2O = H2CO3 H2CO3 = H2O + CO2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

(2)CO2 + Ca(OH)2 = CaCO3 + H2O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二、一氧化碳1、可燃性: CO + O2 = CO22、毒性: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中毒。

3、复原性: CO + CuO = Cu + CO2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二氧化碳制取的学习,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2〕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过程,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根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步擅长合作、勤于考虑、严谨务实、勇于创新和理论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教学难点:探究二氧化碳和水、石灰水的反响原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教学用具:1、仪器:锥形瓶、长颈漏斗、止水夹、集气瓶、火柴、盖玻片、双孔塞及导管、托盘天平、烧杯、矿泉水瓶、试管。

2、药品及相关物质: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蒸馏水。

教学过程:回忆一下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制氧气的原料?化学方程式?实验装置?通过同学们预习课本知道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和化学方程式。

〔问〕大家想想:能不能利用制氧气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呢?〔答〕可以。

因为都是固体和液体反响,而且不需要加热。

问题:怎样判断瓶中是否充满了二氧化碳气体?〔答〕:用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假设燃着的木条熄灭,那么证明搜集满。

动手操作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学生活动〕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利用所提供的仪器或者自己选择有关仪器,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贵阳四十中杨敏【教材的地位】本单元深入细致地研究了碳和碳的氧化物,其中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入,又对以后的学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以复习中要注重碳单元的系统知识整理归纳,学会梳理和组合相关知识的串联方式,强调要重读课本,俯视课本,完整构建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达到掌握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并运用其性质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复习效率;同时让学生学会梳理知识,变正为零,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教育,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知识的整理和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讨论、合作与交流、讲解、比较等【教学过程】1.猜谜语,引出复习主题[投影]---猜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一对孪生兄弟,一个坚硬无比,光彩夺目;一个柔软滑腻,灰黑一团。

(打两种单质) 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她驱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她奋不顾身扑向烈火,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

(打一氧化物) 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气味,还原又可燃。

(打一氧化物)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揭晓谜底,指出谜语中所涉及的物质为碳的单质及碳的氧化物,继而引出本节课主题-----碳和碳的氧化物。

2.知识点梳理,进入复习内容[教师]能正确猜出谜底,是偶然吗?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谜语中的描述,正是谜底所对应的物质的性质体现。

例如,在第一个谜语中“坚硬无比,光彩夺目”正是金刚石的性质“无色透明的固体,很坚硬,经琢磨可成璀璨夺目的钻石”的体现,“柔软滑腻,灰黑一团”正是石墨的性质“深灰色,很软,有滑腻感”的体现。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考点1
碳的物理性质和用
教学反思
考点3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碳和碳的氧化物》
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化学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10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碳和碳的氧化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全面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即
(1)、掌握碳、CO、CO2性质和用途,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本单元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有规可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⑴建立以CO2为中心的化学反应网。
⑵实验室制取CO2的有关知识。
2、难点:⑴如何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课的讨论、练习等活动。
⑵探究实验室制取CO2.装置的选择与连接。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学生在化学认知活动中发展起来并在解决与化学相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关键素养,反映了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方式与结果的水平。这一素养不仅体现了学生从化学视角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方式,而且反映了学生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结果。因此,化学核心素养同时具有指向认知结果的“结果属性”和指向认知过程的“过程属性”。
(2)、掌握实验室制取CO2所用的药品、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检验和验满的方法,并初步说明所用的试剂、装置、收集方法的原因。
(3)、建立以CO2为中心的化学反应网。
(4)、CO2、CO的检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并通过示例讲解,练习反馈让学生再次感受、体验碳和碳的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抚宁区骊城学区坟坨初级中学吴京一、设计思想1、第六单元知识较为零散,学生多数反映易学难记,针对此特点,本节复习课重点在于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在回忆碳及碳的氧化物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复习过程中得到较好的提升;2、本单元中考的要求为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为此设置了对应的练习让学生加深认识;希望通过本节复习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巩固所学知识,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初步认识温室效应的含义。

能设计和完成二氧化碳制取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发挥想象力并结合老师给的本单元知识树枝干,增添适当的枝叶,让这一棵大树完整,将本单元知识归纳、梳理。

再利用这些知识解答一些与本单元有关的不同层次的例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培养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归纳总结碳和碳的氧化物相关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四、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1.多媒体信息技术2.中学学科网3.河北远程教育网五、教学方法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的教学。

以服务中考为目的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五、复习深入,升华能力 C.石灰石和稀盐酸D.石灰石和稀硫酸1.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们收集了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废气,为了确认这种废气的组成,他们在实验室按如下装置进行了实验。

(1)B装置中盛放足量浓氢氧化钠溶液,其作用______。

(2)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A装置和D装置完全相同,其作用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认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可以利用,于是设计如下装置除去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收集一瓶一氧化碳,准备进行后续的探究。

其中最合理的装置是_____(填序号,瓶内为氢氧化钠溶液)思考,做题。

讨论(1)生讨论得出答案: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2)生讨论得出答案:Fe2O3+3CO==2Fe+3CO(3)生讨论得出答案:A是检验废气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D装置用来检验反应中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进而推断出废气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4)生答:长颈漏斗、集气瓶提升难度,让学生学有所获重点讲解第(4)问,通过①②装置的作用不能完成题目要求引出要综合①②装置优势,必需选择③装置,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六、直击中考,真题演练(一)关于单质碳的性质和用途中考考了哪些呢?(7年6考)1.(2013·河北)对如图所示的事例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①:用墨绘制的古画保存至今——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B.图②:往鱼缸里不断通入空气,增加水中含氧量——氧气不易溶于水C.图③:利用悬挂重物的细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D.图④:用等大的力拉伸和压缩弹簧,弹簧形状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有关2.(2017·河北)理论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活性炭由于具有很强的性,可以清除冰箱内的异味。

3.(2014·河北)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请回答下列问题:(4)小明家新装修的房间中放有几包活性炭,其目的是。

4.(2013·河北)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生活用水净化过程中常用吸附色素和异味。

生答:D生答:吸附性生答:吸附有害气体(或吸附甲醛)生答:活性炭师生一起走进中考,感悟中考的魅力.师:连续几年中考都考察了活性炭的吸附性,真有这样的作用吗?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视频吧!(二)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考又考了哪些?(7年6考)1、(2011·河北)从如图所示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甲实验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B.乙实验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丙实验利用杠杆提起砝码的过程中省力但费距离,说明使用机械可能省功D.丁实验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2.(2017·河北)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学生观看“活性炭吸附性”视频生答:C放松心情,激发兴趣复习知识的同时挑战中考。

(2)乙实验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多时,除了要检验两种气体样品的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相同,实验现象是,。

3.(2012·河北)如图所示,在蒸馏烧瓶内加适量石灰石和稀盐酸,经检验产生的气体充满烧瓶时,将一气球紧套在瓶口,气球逐渐胀大。

然后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中NaOH 溶液注入烧瓶并振荡,气球迅速缩小并被吸入烧瓶内。

(1)检验产生的气体充满烧瓶的操作是。

(2)气球被吸入烧瓶是由于NaOH溶液与瓶内气体反应,使瓶内气压变小。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来源:Z,xx,](三)关于“二氧化碳的制取”中考又考了哪些?(7年4考)1.(2015·河北)(3)如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实验时若向试管中加入的盐酸过多,可能产生的后果是生答:还要控制滴入澄清石灰水的量相同,实验现象是呼出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的石灰水没有变化。

生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烧瓶口,木条熄灭,说明气体充满烧瓶。

生答:2NaOH+CO2===N a2CO3+H2O。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液体溢出试管。

提升能力,激发兴趣。

2.(2011·河北)在一次实验课上,各小组同学用在不同地点找来的小石块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明发现,相邻小组气体产生的速率比自己小组的快。

小明将这一情况报告老师,老师鼓励他们对此问题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影响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速率的因素是什么?【作出猜想】①不同地点石块中碳酸钙含量不同;②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③还可能是。

【设计实验】(1)验证猜想①是否成立,要设计的实验:分别取大小相同、质量相同、的石块,加入质量相同、的稀盐酸进行实验。

(2)验证猜想②是否成立,对盐酸的要求是。

【交流讨论】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剧烈程度,粗略地比较反应速率。

若要做到精确比较,应该测量的实验数据是。

【拓展延伸】上述实验中,小明采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用此方法探究“催化剂对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等(答出两点即可)。

生答:CaCO3+2HCl===CaCl2+H2O+CO2↑。

生交流讨论回答:石块大小不同(或石块质量不同或盐酸质量不同)生答:不同地点、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生答:溶质质量分数不同。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回答:相同时间内收集的二氧化碳体积(或收集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所需的时间)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回答温度、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或溶液质量、压强巩固利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通过本题的练习,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以高度的自信心、良好的心态迎接中考,做好迎考复习。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七、小结八、作业布置师引导:今天的化学课我们回忆了哪些知识?知识树上有几大树干?每个树干上有几个分叉?各个分叉上有几片树叶?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同学共同努力一起栽种、修剪的知识树,那么,今天作业是制作自己心中的“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树”看谁的树长的更茁壮、更茂盛。

回顾所学加深记忆通过学生自己制作知识树加深对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的掌握。

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自主发展的目的。

板书设计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七、学习效果评价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

本节课采取故事导入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简单的方法。

使学生从常见的生活情境中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本节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更主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激情,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三个环节:通过知识树的构建,教师了解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社通过学生自己互教,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基础巩固练习,提高学生自信。

第四、五环节:学生做习题的过程中复习知识,对不同答案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生生互教增加对知识的掌握。

随着复习的深入,提升难度,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实现了分层教学!第六个环节:师生一起走进中考,感悟中考的魅力,揭示中考的神秘面纱,通过本环节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以高度的自信心、良好的心态迎接中考,做好迎考复习。

第七、八个环节: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学生通过自己栽种、修剪的“知识树”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同时起到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自主发展的目的。

附件1:“死亡谷”的故事据说,很早以前,在我国的昆仑山附近,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山谷,名叫死亡谷,这个谷有着"地狱之门"之称。

据说只要入谷之人,没有一个能走出来。

生活在这个大峡谷的村民,宁愿让牛羊死在戈壁滩上,也不敢去里面去放牧,这个谷真的有这么神秘吗?一个炎热的夏天,爱探索的“小王”带着一条叫“小黄”的狗,提着点燃的蜡烛,走进了个山谷,哪里可谓阴森森,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小王越走越害怕,没走多久狗就死了,紧接着蜡烛熄灭了,吓得小王,发疯了一般,从山谷里往外跑,幸运的他平安的出来了。

他得意地说:“原来我是福大命大。

”他真的是运气好吗?秦皇岛市初中化学教师基本功系列比赛(说课)《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师:吴京单位:抚宁区骊城学区坟坨初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