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摆测物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三线摆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三线摆测转动惯量实验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三线摆的测量,研究物体在不同摆动角度下的转动惯量。

转动惯量是描述物体旋转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动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原理1. 三线摆的构造三线摆是由三条相互垂直的细线组成,其中两条细线固定在同一端点,另一条细线则通过一个支点悬挂。

当三线摆摆动时,细线的张力会产生扭矩,使得摆锤绕支点旋转。

2. 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为:I = m * r^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r为物体的半径。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量三线摆在不同摆动角度下的周期和角速度,从而求得物体的转动惯量。

三、实验步骤与结果分析1. 实验准备(1) 准备三线摆、计时器、直尺等实验工具。

(2) 将三线摆调整至水平状态,使两条细线的夹角为90°。

(3) 在三线摆的一端挂上质量为m的小球。

(4) 将三线摆调整至合适的初始位置,使其摆动幅度较小。

2. 实验过程与数据记录(1) 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记录三线摆的周期T;(2) 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记录三线摆的角速度ω。

(3) 根据公式I = 2π/T * ω^2 * r,计算出小球的转动惯量I;(4)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测量三线摆在不同摆动角度下的数据。

3.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随着三线摆摆动角度的增大,其周期T逐渐减小;这是因为在摆动过程中,重力作用在小球上的分力逐渐增大,使得小球受到的回复力减小,从而导致摆动周期变短。

角速度ω也随之增大;这是因为在摆动过程中,小球受到的回复力与重力分力的合力方向始终保持不变,使得小球绕支点做圆周运动的速度不断增大。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物体在不同摆动角度下的转动惯量与其固有属性有关。

三线扭摆法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扭摆法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扭摆法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三线扭摆法测转动惯量一、实验目的通过三线扭摆法测量转动惯量,掌握该方法的实验技能,了解转动惯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若一刚体绕固定轴旋转,其转动惯量 $I$ 与它的质量和转动轴的位置有关。

转动惯量的一般定义如下:$$I=\sum_{i=1}^{n}m_i r_{i}^{2}$$其中 $m_i$ 是刚体的质量,$r_i$ 是物质元素 $i$ 到转动轴的距离。

本实验采用三线扭摆法来测量转动惯量。

三线扭摆法是利用固定点对物体进行转动,通过测定牵引力和转动角度,计算出转动惯量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有三点:①牵引线上的张力是扭矩的产生者;②张力方向沿着放线筒的切线方向;③转动对象由牵引力和回复弹力制约,可视作单摆。

三、实验装置与材料实验装置:三线扭摆实验装置、摆重、量角器、数字秤、公称半径 $R$。

实验材料:- 铁环、铝盘、铜管、紫铜管等多种材料的转动物体;- 测量器材:数字角度计、数字秤、定义杆、卷尺。

四、实验步骤1.测量铁环的质量与公称半径 $R$。

2.将铁环等摆物挂到三线扭摆轴上,调整摆物中心与扭轴重合,使物体能够振动稳定。

3.按照图示接线,并调整牵引线的张力,使扭轴垂线上任意点产生一个恒定的、不被阻力消耗的扭矩。

同时安装量角器,记录牵引线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角度 $\theta$。

4.用定义杆观察铁环的振幅,用数字角度计准确记录铁环的振幅角 $A$。

5.连续观察铁环的摆动,并记录一组 $N$ 次数据,每次记录相应的 $\theta$ 和 $A$ 值。

为了确保数据准确,需要等待摆物达到稳定状态后才进行测量,且每次测量前应恢复摆物到竖直位置。

6.将每次测量得到的 $\theta$ 值与 $A$ 值带入计算公式中,计算相应的牵引力 $F$,转动惯量 $I$。

最后将 $I$ 的测量误差计算出来。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将实验中测得的数据代入计算公式,可以得出铁环的转动惯量$I$,单位为 $kg\cdot m^2$。

三线摆法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法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法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三线摆法测量物体转动惯量的原理和方法。

2、学会使用秒表、游标卡尺、米尺等测量工具。

3、研究物体的转动惯量与其质量分布及转轴位置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三线摆是由一个均匀圆盘,用三条等长的摆线(摆线长度为 l)对称地悬挂在一个水平的圆盘上构成。

当圆盘绕垂直于盘面的中心轴OO' 作微小扭转摆动时,若略去空气阻力,圆盘的运动可以看作简谐运动。

设圆盘的质量为 m₀,半径为 R₀,对于通过圆盘中心且垂直于盘面的轴的转动惯量为 I₀。

当下盘扭转一个小角度φ 后,它将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简谐振动,其周期为:\(T₀=2π\sqrt{\frac{I₀}{m₀gh}}\)其中,g 为重力加速度,h 为上下圆盘之间的距离。

若将质量为 m 的待测物体放在圆盘上,且使待测物体的质心与圆盘的中心轴重合,此时系统对于中心轴的转动惯量为 I,则系统的摆动周期为:\(T =2π\sqrt{\frac{I}{(m + m₀)gh}}\)联立以上两式可得待测物体对于中心轴的转动惯量为:\(I =(m + m₀)\frac{T²}{T₀²}I₀\)三、实验仪器三线摆实验仪、游标卡尺、米尺、秒表、待测物体(圆环、圆柱等)、电子天平。

四、实验步骤1、调节三线摆的上、下圆盘水平。

通过调节底座上的三个旋钮,使上圆盘水平。

然后,在下圆盘上放置水准仪,调节下圆盘的三个地脚螺丝,使下圆盘也处于水平状态。

2、测量上下圆盘的半径 R₀和 R 以及两圆盘之间的距离 h。

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上、下圆盘的半径,测量 6 次,取平均值。

用米尺测量两圆盘之间的距离 h,测量 3 次,取平均值。

3、测量下圆盘的质量 m₀和待测物体的质量 m。

使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下圆盘和待测物体的质量。

4、测定下圆盘的摆动周期 T₀。

轻轻转动下圆盘,使其在平衡位置附近作小角度摆动。

用秒表测量下圆盘摆动 50 次的时间,重复测量3 次,计算出平均摆动周期 T₀。

三线摆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转动惯量实验报告三线摆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引言:转动惯量是描述物体旋转惯性的物理量,它对于理解和研究物体在旋转过程中的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三线摆的转动惯量,探究不同参数对转动惯量的影响,并验证转动惯量与物体几何形状、质量分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实验装置与方法:本实验采用三线摆装置,由一根细长的杆上悬挂一个小球,并通过细线将小球与杆连接。

实验过程中,调整细线的长度,使得小球能够在水平面内自由摆动。

通过改变小球的质量、杆的长度以及细线的长度等参数,来研究它们对转动惯量的影响。

实验步骤:1. 测量杆的长度:使用尺子准确测量杆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测量小球的质量:使用天平准确测量小球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3. 调整细线长度:通过调整细线的长度,使得小球能够在水平面内自由摆动。

4. 测量摆动周期:用计时器测量小球在摆动过程中的周期,并记录下来。

5. 改变参数:依次改变小球的质量、杆的长度和细线的长度,重复步骤3和步骤4,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参数下的转动惯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1. 质量对转动惯量的影响:保持杆的长度和细线的长度不变,改变小球的质量,测量摆动周期。

通过计算转动惯量,我们可以发现质量与转动惯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转动惯量随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2. 杆的长度对转动惯量的影响:保持小球的质量和细线的长度不变,改变杆的长度,测量摆动周期。

通过计算转动惯量,我们可以发现杆的长度与转动惯量之间存在二次关系,即转动惯量随杆的长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3. 细线长度对转动惯量的影响:保持小球的质量和杆的长度不变,改变细线的长度,测量摆动周期。

通过计算转动惯量,我们可以发现细线长度与转动惯量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即转动惯量随细线长度的增大而减小。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转动惯量与物体几何形状、质量分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质量对转动惯量有直接的线性影响,而杆的长度和细线的长度则对转动惯量有非线性的影响。

三线摆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1 理解转动惯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2 掌握三线摆测转动惯量的方法和步骤2.1 通过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巧2.2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3.1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3.2 提高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二、实验器材与材料1. 三线摆:一个固定在支架上的三线摆,摆锤长度约为30cm,摆角为0°至180°。

2. 弹簧秤: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

3. 细绳:用于连接三线摆的摆锤和固定点。

4. 计时器:用于记录实验时间。

5. 笔记本: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

6. 砝码:用于校准弹簧秤。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1. 将三线摆调整到水平状态,确保摆锤与固定点在同一水平线上。

然后,用细绳将摆锤与固定点连接起来,使细绳呈“8”字形。

2. 用砝码校准弹簧秤,使其精确度达到0.1g。

3. 将待测物体(如小球)放在三线摆的摆锤上,记录物体的质量m和摆锤的高度h。

注意保持物体与摆锤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

4. 使用计时器记录物体从静止开始到达平衡位置所需的时间t。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取平均值作为实验数据。

5.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I和摆长L的关系式:I = (m * L^2) /2h^2。

其中,m为物体质量,L为摆长,h为摆锤高度。

6.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转动惯量与物体质量、摆长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测量了三线摆测转动惯量的方法,并得出了物体转动惯量与质量、摆长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巧,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物体的质量越大,转动惯量越大;摆长越长,转动惯量也越大。

这与理论知识相符,说明我们的实验方法是正确的。

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如当物体质量较小时,需要增加计时器的精度才能准确记录物体到达平衡位置的时间;当摆长较大时,需要增加砝码的重量才能使弹簧秤精确度达到0.1g。

三线摆法测量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法测量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法测量转动惯量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说到转动惯量,这个名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深莫测?其实啊,转动惯量就像是物体在转动时的一种“固执程度”,越大就越难转,越小则容易旋转。

这次实验的目的就是用三线摆法来测量转动惯量,弄明白这个“固执”的家伙到底是怎么回事。

2. 实验原理2.1 三线摆的构造三线摆,顾名思义,就是有三根线的摆。

这三根线可不是随便的线,而是精心设计过的,用来让我们测量转动惯量的。

在实验中,通常会有一个旋转的物体,比如一个小圆盘,然后把它固定在三根线的底端,让它可以自由转动。

这样的设计不仅有趣,还特别实用,简直是物理界的“神器”!2.2 转动惯量的计算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有点复杂,但别怕,咱们只要记住几个关键点。

首先,要知道物体的质量和它的形状,这些都会影响到转动惯量。

然后,通过测量摆动的角度和时间,我们就能用公式把这些数据转化成转动惯量。

简直就是数学和物理的完美结合,既能动脑又能动手!3. 实验步骤3.1 准备工作实验开始之前,我们得先准备好所有的工具和材料。

首先要有一个稳稳当当的三线摆,别让它像风筝一样乱飞。

然后就是我们的小圆盘,别忘了它的质量哦!接下来,准备一个计时器,用来测量摆动的时间。

这可不是“玩儿命”,而是要让数据更加准确。

3.2 实际操作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实验啦!首先把圆盘挂在三线摆的底端,调整好位置,确保它能顺利转动。

然后,轻轻地拉一下线,让圆盘开始摆动。

此时,大家都要屏息凝神,静静观察,记下摆动的时间和角度。

每个人的心里都像打鼓一样,不知道结果会不会让我们大吃一惊。

4. 数据记录与分析实验结束后,数据就像金矿一样,等着我们去挖掘!记录下每次摆动的时间和对应的角度,把这些数据整理成表格,简直就像是给自己上了一堂数学课。

然后,利用转动惯量的公式,把这些数据代入计算,得出最终结果。

此时,心里简直乐开了花,看到数值就像是在解锁成就,既有成就感又充满期待。

5. 实验总结经过一番折腾,转动惯量终于在我们的手中显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还体会到了动手实验的乐趣。

三线摆测物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测物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测物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三线摆测量物体转动惯量的原理和方法。

2、学会使用秒表、游标卡尺、米尺等测量工具。

3、研究物体的转动惯量与其质量分布、形状和转轴位置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三线摆是由三根等长的悬线将一圆盘水平悬挂而成。

当圆盘绕中心轴扭转一个小角度后,在重力作用下圆盘将做简谐振动。

其振动周期与圆盘的转动惯量有关。

设圆盘的质量为$m_0$,半径为$R$,对于通过其中心且垂直于盘面的轴的转动惯量为$J_0$,上下圆盘之间的距离为$H$,扭转角为$\theta$。

当下圆盘转过角度$\theta$ 时,圆盘的势能变化为:$\Delta E_p = m_0g \Delta h$其中,$\Delta h$ 为下圆盘重心的升高量,可近似表示为:$\Delta h =\frac{R^2 \theta^2}{2H}$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圆盘的势能变化等于其动能变化,即:$\frac{1}{2} J_0 \omega^2 = m_0g \frac{R^2 \theta^2}{2H}$又因为圆盘做简谐振动,其角频率$\omega =\frac{2\pi}{T}$,所以有:$T^2 =\frac{4\pi^2 J_0}{m_0gR^2} \cdot \frac{H}{R^2}$设待测物体的质量为$m$,放在下圆盘上,此时系统的转动惯量为$J$,则系统的振动周期为$T'$,有:$T'^2 =\frac{4\pi^2 J}{(m + m_0)gR^2} \cdot \frac{H}{R^2}$则待测物体对于中心轴的转动惯量为:$J =\frac{T'^2 (m + m_0)gR^2 H}{4\pi^2 R^2} J_0$三、实验仪器三线摆实验装置、游标卡尺、米尺、秒表、待测物体(圆柱体、圆环等)、天平。

四、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量下圆盘、待测物体的质量。

2、用游标卡尺测量下圆盘、待测物体的直径和高度。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3三线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3三线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实验名称:三线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1 实验目的1)掌握水平调节与时间测量方法;2)掌握三线摆测定物体转动惯量的方法; 3)掌握利用公式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2 实验仪器三线摆装置 计数器 卡尺 米尺 水平器 3 实验原理3.1 三线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机械能守恒定律:ω20021I mgh =简谐振动:tT πθθ2sin0= t T T dt d ππθθω2cos 20==通过平衡位置的瞬时角速度的大小为:T 002πθω=; 所以有:⎪⎭⎫⎝⎛=T I m gh 02122πθ根据图1可以得到:()()1212!BC BC BC BC BC BC h +-=-=()()()()22222r R l AC AB BC --=-=从图2可以看到:根据余弦定律可得()()022211cos 2θRr r R C A -+= 所以有:()()()()02222112121cos 2θRr r R l C A B A BC -+-=-= 整理后可得:102102sin 4)cos 1(2BC BC Rr BC BC Rr h +=+-=θθH BC BC 21≈+;摆角很小时有:2)2sin(00θθ= 所以:H Rr h 220θ=整理得:2204T H mgRr I π=;又因3b R =,3a r = 所以:22012T H mgab I π=若其上放置圆环,并且使其转轴与悬盘中心重合,重新测出摆动周期为T 1和H 1则:2112112)(T H gab M m I π+=待测物的转动惯量为: I= I 1-I 03.2 公式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圆环的转动惯量为:()D D M I 222181+=4 教学内容4.1 三线摆法测定圆环绕中心轴的转动惯量1)用卡尺分别测定三线摆上下盘悬挂点间的距离a 、b (三个边各测一次再平均); 2)调节三线摆底坐前两脚螺丝使上盘水平3)调节三线摆悬线使悬盘到上盘之间的距离H 大约50cm 左右,并调节悬盘水平; 4)用米尺测定悬盘到上盘三线接点的距离H ;5)让悬盘静止后轻拨上盘使悬盘作小角度摆动(注意观察其摆幅是否小于10度,摆动是否稳定不摇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
=
2.2%
(5) 圆环的转动惯量:
总转动惯量:
I1
=
(M
0 + M1 )gRr
4π 2 H
⋅ T12
=
(479.0
+
201.3) ×10−3 × 9.794 × 7.286 ×10−2 4 × 3.142 × 48.08×10−2
× 3.906 ×10−2
×1..43052 = 2.046 ×10−3 Kg.m2 18.96
2. 比较两种方法求 I0 的优劣?
3. 总结霍尔开关在实验中应用注意事项。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教案
【参考数据记录】
1. 转动惯量的测量 (1) 表 1 10 个周期地测定
测量项目
预设次数 10 个 1 周期 2 的总 3 时间 t 4 (s) 5 平均时间(s) 平均周期(s)
心轴共同的总转动惯量为:
I1
=
(M 0 + M1 )gRr
4π 2 H
• T12
其中各量与 1 中相对应。
(3—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教案
将式 3—2 变形可得质量为 M1 物体对中心轴的转动惯量 I M1 :
IM1 = I1 − I0
(3—3)
3. 质量为 M 2 的物体绕过质心轴线的转动惯量为 I ,转轴平行移动距离 d
用作图法处理 数据。
【仪器调节】 1. 三线摆调节:
(1) 调节上盘水平:把水平仪放在上圆盘上,调节启动盘锁紧旋钮。 (2) 调节下盘水平:把水平仪放在下圆盘上,调节上圆盘的三个摆
线调节旋钮。 2. 调节霍尔开关探头和计时仪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教案
(1) 调节霍尔开关探头的位置,使其恰好在悬盘下面粘着的小磁钢 的下方 10mm 左右,此时计时仪的低电平指示发光管处于刚好 能亮。起动盘启动后须复位到起始位置。
(2) 表 2 上下圆盘几何参数及其间距离( cm )
测量项目 D1
次 1 14.808 数 2 14.816
3 14.810 平均值 14.811
H
48.11 48.07 48.06 48.08
a
12.894 12.508 12.456 12.619
b
R= 3a r= 3b
3
3
6.720
6.706 6.868
10.402
平均值 11.382 12.101 2.552
【参考数据处理】 1. 转动惯量的数据处理 (1) 各量的平均值:见各表中。 (2) 计算 R、r 的值:见表 2。 (3) 计算 d 的值:见表 3。 (4) 悬盘空载时的转动惯量: 实验值:
I0
=
M 0 gRr 4π 2 H
⋅ T02
=
479.0 ×10−3
3-4
2
则两个质量为 M 2 的圆柱体对中心轴的总转动惯量为:
IM2
=
1 2
(I 2

I0 )
3-5
3 1.悬盘 2. 同心圆刻槽线 3. 圆柱体
图 3-1
4.由平行轴定理,可从理论上求得:
I
M

2
=
1 2
M 2r柱2+M 2d 2
3-6
5. 改变上下圆盘之间的距离 H(5 次),测量下悬盘摆动的周期 T0(5 次),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教案
三线摆测物体转动惯量
免费就好~#^_^
【实验目的】 1. 学会使用三线摆(IM—1 新型转动惯量测定仪) 2. 了解掌握霍尔开关的原理 3. 掌握转动惯量的多种测量方法 4. 设计数据处理方法
【实验仪器】 IM—1 新型转动惯量测定仪、霍尔开关传感器、多功能毫秒计、游标卡尺、 米尺。 【仪器外形】
圆环转动惯量:
I M1 = I 1 − I 0 = 2.046 ×10−3 − 1.343 ×10−3 = 0.703×10−3 Kg.m2
理论值:
M D D I 'M1 = 1
8
(
1
2 内
+
外2 )
=
1 8
×
201.3 × 10 −3
×
((11.382 ×10−2
)2
+
(12.101×10−2 )2
)
= 0.6944 ×10−3 Kg.m2
绝对误差:
ΔI M1 = I M1 − I M′ 1 = 0.703 ×10−3 − 0.6944 ×10−3 = 0.009 ×10−3 Kg.m2
结果表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教案
I M1 = I M1 +ΔI M1 = (0.703+0.009) ×10−3 Kg.m2
(2)将两个相同的圆柱体按照下悬盘上的刻线对称地放在悬盘上,相距
一定地距离 2d = D槽-D柱
(3)测量摆动周期 T2 。 (4)测量圆柱体地直径 D柱 和悬盘上圆柱体所处地刻线直径 D槽 。
【实验数据记录】
1. 表 1 个周期地测定
测量项目
悬盘质量 M 0 =
圆环质量 M1 =
预设次数
20
20
总时 1
相对误差:
Er
=
ΔI M1 I M1
×100%
=
0.009 ×10−3 0.703 ×10−3
×100%
= 1.3%
(6) 平行轴定理的验证
(2) 调节计时仪的次数位置(预设次数小于 65 次),然后按 RESET 键复位,一旦计时仪开始计时,次数预置改变无效。须按 RESET 键复位后才有效。
【仪器结构】
1、起动盘锁紧螺母 2、摆线调节锁紧螺栓 3、摆线调节旋扭 4、启动盘 5、摆线 6、悬盘 7、霍尔开关传感器 8、底板调节螺钉 9、底板 10、计时毫秒仪 11、磁钢 【实验步骤】 1.读出悬盘质量 M 0 ,测出圆环和圆柱质量 M1 、 M 2 ,填入表中。 2.调节 8,使 9 水平 3.松开 2,调节 3,改变 5 的长度,使 6 水平。 4.安装 7,使之在 11 正下方 5~10mm 处,并连接 10。 5.计时毫秒仪预置次数的设定:根据霍尔开关一个周期输出两次 低电平,若测 10 个周期的时间,计时毫秒仪预置次数应设置为 20。(注意: 一旦计时仪开始计时,次数预置改变无效。须按 RESET 键复位后才有效。) 6.使 6 静止,打开电源,松开 1,向左向右小于 5 度对称转动 4。 7.观察 11 是否对称 7 扭摆,是就按 10 的 RESET(复位)键。 8.当 10 计时停止,记录数据,填入表 1 中,再按 10 的 RESET(复 位)键,再记录数据。若摆角减小到霍尔开关不能一个周期两次 输出低电平时,重新摆动悬盘。直至记录需要的数据。 9.把圆环放在悬盘上,其质心落在悬盘的
4. 写出结果表达式 I1 = I1 +ΔI1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要求尾数对齐。
5. 把公式 I0
=
M 0 gRr 4π 2 H
• T12 变形为 H
=
M 0 gRr 4π 2 I0
• T02
=
λ
• T02 ,根据表 4
的数据,作出
H − T02 图,求出斜率 λ ,并求出转动惯量 I0 。
【思考练习】 1. 实验中误差来源有哪些?如何克服?
用 公 式 R = 3 a 和 r = 3 b , 其 中 a = a1 + a2 + a3 ,
3
3
3
b
=
b1
+ b2
+b 3

3
(2)用米尺测量上下圆盘间的距离 H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教案
(3)记录圆盘测定质量 M 0 。
(4)测量下圆盘摆动的周期 T0 :轻轻旋转上圆盘,使下圆盘悬盘作扭转
2. 写出结果表达式 I0 = I0 +ΔI0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要求尾数对齐。
3. 计 算 圆 环 的 转 动 惯 量 I M1 的 绝 对 误 差 ΔI M1 , 公 式 为
⎜⎜⎝⎛
ΔI M1 IM1
⎟⎟⎠⎞2
=
⎜⎜⎝⎛
ΔI1 ΔI1
⎟⎟⎠⎞2
+
⎜⎜⎝⎛
ΔI 0 I0
⎟⎟⎠⎞2 ,
ΔI1 和 ΔI0 由各自地误差传递公式计算。
【预习要求】 1. 理解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2. 掌握 IM—1 新型转动惯量测定仪的使用及基本操作方法 3. 掌握霍尔开关的原理及应用范围 4. 测量数据的设定及数据处理方法
【实验原理】
依照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扭角足够小,悬盘的运动可以看成简谐运
动,结合有关几何关系得如下公式:
1. 悬盘空载时绕中心轴作扭摆时得转动惯量为:
I0
=
M 0 gRr 4π 2 H
• T02
(3—1)
其中 M 0 是圆盘质量; g 是重力加速度( g = 9.80m • s2 ); r 、 R 分别指
上下圆盘中心的到各悬线点的距离; H 是上下圆盘之间的距离; T0 是圆盘
转动周期。
2. 悬盘上放质量为 M1 物体,其质心落在中心轴,悬盘和 M1 物体对于中
绝对误差: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教案
ΔI
=
I0

I

0
= 1.343 ×10−3 −1.313 ×10−3
= 0.03 ×10−3 Kg.m−2
结果表示:
I 0 = I 0 +ΔI = (1.34+0.03) ×10−3 Kg.m−2
相对误差:
Er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