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检测》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环境微生物检测

环境微生物检测
目录
• 环境微生物检测概述 • 环境微生物的种类与特性 • 环境微生物检测方法 • 环境微生物检测的应用 • 环境微生物检测的挑战与展望
01
环境微生物检测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环境微生物检测是对环境中微生 物的数量、种类、分布等进行检 测和分析的过程。
特点
环境微生物检测具有多样性、灵 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能够 快速准确地反映环境中的微生物 状况。
耐受性强
霉菌对干燥、高温等不良环境 条件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毒素产生
部分霉菌可产生毒素,如黄曲 霉素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
酵母菌
食品中常见
酵母菌在食品中常见,如面包、酒类等,是食品发酵的主要微生 物。
有益作用
酵母菌在食品发酵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产生酒精、二氧化碳等。
无害性
大部分酵母菌对人体无害,少数种类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空气质量检测
检测空气中的细菌、病毒、 霉菌等微生物,评估空气 质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检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 颗粒物,如二氧化硫、一 氧化碳、PM2.5等,评估 空气污染程度。
ABCD
监测空气中的花粉、尘螨 等过敏原,为过敏体质人 群提供预警。
监测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 为核事故等突发事件提供 科学依据。
展望
新技术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 展,下一代测序(NGS)等新技术在环境
微生物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标准化与规范化
建立和完善环境微生物检测的标准化和规 范化体系,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
性,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自动化与智能化
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提高检测效率, 减少人为误差,是未来环境微生物检测发 展的重要方向。
目录
• 环境微生物检测概述 • 环境微生物的种类与特性 • 环境微生物检测方法 • 环境微生物检测的应用 • 环境微生物检测的挑战与展望
01
环境微生物检测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环境微生物检测是对环境中微生 物的数量、种类、分布等进行检 测和分析的过程。
特点
环境微生物检测具有多样性、灵 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能够 快速准确地反映环境中的微生物 状况。
耐受性强
霉菌对干燥、高温等不良环境 条件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毒素产生
部分霉菌可产生毒素,如黄曲 霉素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
酵母菌
食品中常见
酵母菌在食品中常见,如面包、酒类等,是食品发酵的主要微生 物。
有益作用
酵母菌在食品发酵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产生酒精、二氧化碳等。
无害性
大部分酵母菌对人体无害,少数种类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空气质量检测
检测空气中的细菌、病毒、 霉菌等微生物,评估空气 质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检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 颗粒物,如二氧化硫、一 氧化碳、PM2.5等,评估 空气污染程度。
ABCD
监测空气中的花粉、尘螨 等过敏原,为过敏体质人 群提供预警。
监测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 为核事故等突发事件提供 科学依据。
展望
新技术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 展,下一代测序(NGS)等新技术在环境
微生物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标准化与规范化
建立和完善环境微生物检测的标准化和规 范化体系,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
性,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自动化与智能化
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提高检测效率, 减少人为误差,是未来环境微生物检测发 展的重要方向。
环境微生物-绪论PPT课件

❖ 1866年Haeckel提出三界系统, 把生物分为动物界、植物界和原 生生物界
❖ 1969年Whittaker根据细胞组织 及营养吸收方式的不同提出生物 分类的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 动物界;微生物分别属于五界中 的三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和 原生生物界
精选ppt课件2021
动物界;微生物分别属于五界中
的三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和
原生生物界
❖ 1980年Woese等提出古细菌的概
念,又建议将生物分真核生物、
真细菌和古细菌三精选个pp概t课件念2021
13
二、微生物的特点
(一) 个体极小、结构简单
精选ppt课件2021
14
二、微生物的特点
(二)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精选ppt课件2021
精选ppt课件2021
10
生物的总称。
1.1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地位
二、微生物的分类
❖ 在微生物发现之前,生物分为: 动物界和植物界
❖ 1866年Haeckel提出三界系统, 把生物分为动物界、植物界和原 生生物界
精选ppt课件2021
11
1.1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地位
二、微生物的分类
❖ 在微生物发现之前,生物分为: 动物界和植物界
镇江高专专科学校化工系
环境微生物
任课教师:*** QQ: ********* E-mail:***********
精选ppt课件2021
0
教学安排与成绩评定
❖ 教材:
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微生物》周凤霞、白京生主编 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环境微生物学》王家玲主编
❖ 教学安排:
总学时:40 学时(理论)+ 16 学时(实验)
❖ 1969年Whittaker根据细胞组织 及营养吸收方式的不同提出生物 分类的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 动物界;微生物分别属于五界中 的三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和 原生生物界
精选ppt课件2021
动物界;微生物分别属于五界中
的三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和
原生生物界
❖ 1980年Woese等提出古细菌的概
念,又建议将生物分真核生物、
真细菌和古细菌三精选个pp概t课件念2021
13
二、微生物的特点
(一) 个体极小、结构简单
精选ppt课件2021
14
二、微生物的特点
(二)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精选ppt课件2021
精选ppt课件2021
10
生物的总称。
1.1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地位
二、微生物的分类
❖ 在微生物发现之前,生物分为: 动物界和植物界
❖ 1866年Haeckel提出三界系统, 把生物分为动物界、植物界和原 生生物界
精选ppt课件2021
11
1.1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地位
二、微生物的分类
❖ 在微生物发现之前,生物分为: 动物界和植物界
镇江高专专科学校化工系
环境微生物
任课教师:*** QQ: ********* E-mail:***********
精选ppt课件2021
0
教学安排与成绩评定
❖ 教材:
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微生物》周凤霞、白京生主编 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环境微生物学》王家玲主编
❖ 教学安排:
总学时:40 学时(理论)+ 16 学时(实验)
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PPT课件

17
第17页/共80页
二、无菌检查
4.供试品的无菌检查
•无菌检查法包括
• 薄膜过滤法 • 直接接种法
•只要供试品性质允许,应采用薄膜过滤法。 •供试品无菌检查所采用的检查方法和检验条件应与方法适 用性试验确认的方法相同。 •无菌试验过程中,若需使用表面活性剂、灭活剂、中和剂 等试剂,应证明其有效性,且对微生物无毒性。
3d
培养基
生孢梭菌
空白
1支
枯草芽孢杆菌
各2支 胰酪大豆胨液体
白色念珠菌 黑曲霉
培养基
20~25℃
5d
【10版:改良
马丁培养基】
结空果白判定:
1支
空白对照管应无菌生长,若加菌的培养基管均生长良好,判该培养基的灵敏
度检查符合规定。
16
第16页/共80页
二、无菌检查
3.方法适用性试验(方法验证试验)
•当 进 行 产 品 无 菌 检 查 法 时 , 应 进 行 方 法 适 用 性 试 验 , 以 确 认 所 采 用 的 方 法 适 合 于 该产品的无菌检查。若检验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应重新进 行方法适用性试验。 •验 证 时 , 按 “ 供 试 品 的 无 菌 检 查 ” 的 规 定 及 下 列 要 求 进 行 操 作 。 对 每 一 试 验 菌 应 逐一进行验证。 •方法适用性试验也可与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同时进行 。
24
第24页/共80页
二、无菌检查
4.供试品的无菌检查
•结 果 判 断
• 当符合下列至少一个条件时方可判试验结果无效: • (1)无菌检查试验所用的设备及环境的微生物监控结果 不符合无菌检查法的要求。 • (2)回顾无菌试验过程,发现有可能引起微生物污染的 因素。 • (3)供试品管中生长的微生物经鉴定后,确证是因无菌 试验中所使用的物品和(或)无菌操作技术不当引起的。
第17页/共80页
二、无菌检查
4.供试品的无菌检查
•无菌检查法包括
• 薄膜过滤法 • 直接接种法
•只要供试品性质允许,应采用薄膜过滤法。 •供试品无菌检查所采用的检查方法和检验条件应与方法适 用性试验确认的方法相同。 •无菌试验过程中,若需使用表面活性剂、灭活剂、中和剂 等试剂,应证明其有效性,且对微生物无毒性。
3d
培养基
生孢梭菌
空白
1支
枯草芽孢杆菌
各2支 胰酪大豆胨液体
白色念珠菌 黑曲霉
培养基
20~25℃
5d
【10版:改良
马丁培养基】
结空果白判定:
1支
空白对照管应无菌生长,若加菌的培养基管均生长良好,判该培养基的灵敏
度检查符合规定。
16
第16页/共80页
二、无菌检查
3.方法适用性试验(方法验证试验)
•当 进 行 产 品 无 菌 检 查 法 时 , 应 进 行 方 法 适 用 性 试 验 , 以 确 认 所 采 用 的 方 法 适 合 于 该产品的无菌检查。若检验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应重新进 行方法适用性试验。 •验 证 时 , 按 “ 供 试 品 的 无 菌 检 查 ” 的 规 定 及 下 列 要 求 进 行 操 作 。 对 每 一 试 验 菌 应 逐一进行验证。 •方法适用性试验也可与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同时进行 。
24
第24页/共80页
二、无菌检查
4.供试品的无菌检查
•结 果 判 断
• 当符合下列至少一个条件时方可判试验结果无效: • (1)无菌检查试验所用的设备及环境的微生物监控结果 不符合无菌检查法的要求。 • (2)回顾无菌试验过程,发现有可能引起微生物污染的 因素。 • (3)供试品管中生长的微生物经鉴定后,确证是因无菌 试验中所使用的物品和(或)无菌操作技术不当引起的。
环境微生物学 PPT课件

或转化、微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此即污染微生态学
研究内容。 (3)在治理污染的人工构筑系统中微生物的作用与应用,
此即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主要内容。
(4)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此即环境微生物监测技术。
(三)环境微生物学学科特点
1、以微生物学为基础,与微生物生态学联系紧密。 2、是实用性极强的独立学科。与发酵微生物、工
五 环境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一)环境微生物学概念
环境微生物学是由普通微生物学发展起来的环境 科学和环境工程相结合的一门理论基础学科。
以普通微生物学为基础,在研究微生物一般规律 的同时,着重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微生物活动对环境和人类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环境污染 控制工程中有关微生物学原理的研究。
非细胞结构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等; 细胞结构的:
①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
②属于真核生物的酵母菌、霉菌、蕈菌、单细胞藻类、原 生动物等。
脊髓灰质炎病毒
H1N1病毒
我们生活中的微生物
土壤 水体 空气 极端环境 皮肤 肠道 •••••• 土壤:细菌数亿/g
人口腔中的微生物
教学安排
54 学时,3学分
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 30% 期中考试成绩 20% 期末考试 50%
主要参考教材: 殷士学主编. 环境微生物学.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参考书目: 1. 乐毅全,王世芬主编.环境微生物学.北京:化学工
业出版社,2005 2. 和文祥,洪坚平主编.环境微生物学. 北京:中国农
我国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发展
我国环境微生物学科研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
目前研究的成果:
1、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在70年代初分离筛选有效 微生物,成功处理氯丁橡胶、腈纶、TNT炸药等工 业废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球衣菌处理生活污水及 光合细菌处理豆制品废水。
研究内容。 (3)在治理污染的人工构筑系统中微生物的作用与应用,
此即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主要内容。
(4)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此即环境微生物监测技术。
(三)环境微生物学学科特点
1、以微生物学为基础,与微生物生态学联系紧密。 2、是实用性极强的独立学科。与发酵微生物、工
五 环境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一)环境微生物学概念
环境微生物学是由普通微生物学发展起来的环境 科学和环境工程相结合的一门理论基础学科。
以普通微生物学为基础,在研究微生物一般规律 的同时,着重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微生物活动对环境和人类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环境污染 控制工程中有关微生物学原理的研究。
非细胞结构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等; 细胞结构的:
①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
②属于真核生物的酵母菌、霉菌、蕈菌、单细胞藻类、原 生动物等。
脊髓灰质炎病毒
H1N1病毒
我们生活中的微生物
土壤 水体 空气 极端环境 皮肤 肠道 •••••• 土壤:细菌数亿/g
人口腔中的微生物
教学安排
54 学时,3学分
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 30% 期中考试成绩 20% 期末考试 50%
主要参考教材: 殷士学主编. 环境微生物学.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参考书目: 1. 乐毅全,王世芬主编.环境微生物学.北京:化学工
业出版社,2005 2. 和文祥,洪坚平主编.环境微生物学. 北京:中国农
我国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发展
我国环境微生物学科研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
目前研究的成果:
1、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在70年代初分离筛选有效 微生物,成功处理氯丁橡胶、腈纶、TNT炸药等工 业废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球衣菌处理生活污水及 光合细菌处理豆制品废水。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PPT演示课件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PPT演示课件
目录
• 微生物学基础 • 环境工程中的微生物应用 • 微生物检测与评价方法 •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技术 •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前沿研究动态 • 总结与展望
01
微生物学基础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 01
微生物的多样性 02
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意义 03
微生物分类与形态
常见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介绍从环境样品中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方法和步骤,如平板划线 法、稀释涂布法等。
微生物的培养与计数
详细讲解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培养基的配制以及微生物的计数方法, 如平板计数法、比浊法等。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
介绍常见的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如糖发酵实验、蛋白质分解实验 等,用于鉴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免疫学方法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检测微生物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具有高 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生物传感器法
利用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抗体等)作为识别元件,结合换能器将生 物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具有快速、准确、自动化等优点。
环境工程微生物评价指标体系
微生物多样性指数
通过测定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 及其分布情况,评价环境的微生物多
废气处理中的微生物技术
01 生物滤池法
利用附着在滤料上的微生物降解废气中的有机物, 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02 生物洗涤法
将废气通入含有微生物的营养液中,通过微生物 的代谢活动去除废气中的污染物。
03 生物滴滤法
在生物滤池的基础上,通过向滤料上喷洒营养液, 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增强废气处理效果。
环境工程领域的微生物技术应用需要稳定的微生物群落支持,如何维持
目录
• 微生物学基础 • 环境工程中的微生物应用 • 微生物检测与评价方法 •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技术 •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前沿研究动态 • 总结与展望
01
微生物学基础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 01
微生物的多样性 02
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意义 03
微生物分类与形态
常见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介绍从环境样品中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方法和步骤,如平板划线 法、稀释涂布法等。
微生物的培养与计数
详细讲解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培养基的配制以及微生物的计数方法, 如平板计数法、比浊法等。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
介绍常见的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如糖发酵实验、蛋白质分解实验 等,用于鉴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免疫学方法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检测微生物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具有高 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生物传感器法
利用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抗体等)作为识别元件,结合换能器将生 物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具有快速、准确、自动化等优点。
环境工程微生物评价指标体系
微生物多样性指数
通过测定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 及其分布情况,评价环境的微生物多
废气处理中的微生物技术
01 生物滤池法
利用附着在滤料上的微生物降解废气中的有机物, 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02 生物洗涤法
将废气通入含有微生物的营养液中,通过微生物 的代谢活动去除废气中的污染物。
03 生物滴滤法
在生物滤池的基础上,通过向滤料上喷洒营养液, 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增强废气处理效果。
环境工程领域的微生物技术应用需要稳定的微生物群落支持,如何维持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课件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和个体形态的
观察
补做实验一 下周实验课暂停一次
第一部分: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一、背景介绍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分布
二、实验目的 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三、实验原理 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要素,在实验
室中培养微生物 灭菌的方法和原理 培养基的特性
四、实验方法 1、倒平板
2、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五、实验报告
记录你所培养的微生物的形态
观察时间4月5日(下周四)
12:00——13:00
梅老师班:外间202
尹老师班:里间203
三、个体形态的观察 1、细菌:简单染色法(接种环,取样)
Hale Waihona Puke 、酵母:水封片3、放线菌:插片法
4、霉菌:切片
作业:
1、将观察的细菌、酵母菌、放线菌、霉 菌其菌落特征填入表格
2、划出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简图
3、初步判断你所培养的环境中的微生物 属于哪一大类并说明理由
预习:实验七 生物体内部组织细胞的切片观察(一)
天每
开个
放孩
;子
有的
的花
孩期
子不
是一
菊样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秋是
天牡
开丹
放花
;,
而选
有择
的在
孩春
➢ He who falls today may rise tomorrow.
子天 是开
梅放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冬是
天荷
开花
放,
选
择
在
夏
我们,还在路上……
观察
补做实验一 下周实验课暂停一次
第一部分: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一、背景介绍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分布
二、实验目的 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三、实验原理 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要素,在实验
室中培养微生物 灭菌的方法和原理 培养基的特性
四、实验方法 1、倒平板
2、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五、实验报告
记录你所培养的微生物的形态
观察时间4月5日(下周四)
12:00——13:00
梅老师班:外间202
尹老师班:里间203
三、个体形态的观察 1、细菌:简单染色法(接种环,取样)
Hale Waihona Puke 、酵母:水封片3、放线菌:插片法
4、霉菌:切片
作业:
1、将观察的细菌、酵母菌、放线菌、霉 菌其菌落特征填入表格
2、划出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简图
3、初步判断你所培养的环境中的微生物 属于哪一大类并说明理由
预习:实验七 生物体内部组织细胞的切片观察(一)
天每
开个
放孩
;子
有的
的花
孩期
子不
是一
菊样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秋是
天牡
开丹
放花
;,
而选
有择
的在
孩春
➢ He who falls today may rise tomorrow.
子天 是开
梅放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冬是
天荷
开花
放,
选
择
在
夏
我们,还在路上……
医院环境微生物PPT课件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医院环 境微生物监测数据进行分 析,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 科学依据。
医院环境微生物防控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医院环境复杂,微生物种类繁多,防控难度较大;医护人员和患者流动性大, 增加感染风险。
机遇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发展,医院环境微生物监测和管理将更加便捷、高 效;同时,国家和社会对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为医院环境微生物 防控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02
03
水体微生物监测
对医院内的水源进行定期采样, 通过培养或快速检测方法,评估 水体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04
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解读
数据整理
对收集到的微生物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包括 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如描 述性统计、趋势分析等,揭示医院环境微生 物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 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医院感染 事件。
06
医院环境微生物的未来展望
新技术、新方法在医院环境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01
02
03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利用PCR、基因测序等技 术,实现对医院环境中微 生物的快速、准确检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
利用生物传感器对医院环 境中的微生物进行实时监 测,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 性。
医院环境微生物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微生物种类与数量
医院环境中存在大量微生物,包 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它们的 数量和种类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
切相关。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医院环境中的微生物可通过空气 、水、食物、医疗器械和医护人 员的手等途径传播,增加医院感
染的风险。
医院环境微生物防控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医院环境复杂,微生物种类繁多,防控难度较大;医护人员和患者流动性大, 增加感染风险。
机遇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发展,医院环境微生物监测和管理将更加便捷、高 效;同时,国家和社会对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为医院环境微生物 防控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02
03
水体微生物监测
对医院内的水源进行定期采样, 通过培养或快速检测方法,评估 水体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04
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解读
数据整理
对收集到的微生物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包括 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如描 述性统计、趋势分析等,揭示医院环境微生 物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 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医院感染 事件。
06
医院环境微生物的未来展望
新技术、新方法在医院环境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01
02
03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利用PCR、基因测序等技 术,实现对医院环境中微 生物的快速、准确检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
利用生物传感器对医院环 境中的微生物进行实时监 测,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 性。
医院环境微生物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微生物种类与数量
医院环境中存在大量微生物,包 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它们的 数量和种类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
切相关。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医院环境中的微生物可通过空气 、水、食物、医疗器械和医护人 员的手等途径传播,增加医院感
染的风险。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PPT课件

谢谢观看
03
实验步骤
样品采集
采集环境中的水样、 土壤样、空气样等, 确保采集的样品具有 代表性。
记录采集时间、地点、 环境条件等信息,以 便后续分析。
使用无菌容器或薄膜 采集样品,避免交叉 污染。
样品处理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稀释,使微生物分 散。
对样品进行富集培养,提高微生物的 数量。
对样品进行过滤或离心,使微生物与 杂质分离。
结果应用
环境监测
实验结果可以为环境监测提供依 据,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和
数量,评估环境质量。
公共卫生
实验结果可以为公共卫生领域提 供参考,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种 类和数量,评估其对人类健康的
风险。
科学研究
实验结果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数 据支持,深入探究环境中微生物
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05
实验总结
实验不足与改进
实验不足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操作显微镜时还不够熟练,有 时会出现观察不准确的情况。此外,我在实验数据处理方面 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记录不准确、分析不全面等。
改进方法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计划在课后多加练习使 用显微镜,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同时,我也要加强学习数 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统计方法和软件应用 技巧。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ppt 课件
目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结果分析 • 实验总结
01
实验目的
掌握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理
01
微生物检测是利用特定的方法和 技术对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 和计数,以评估环境卫生状况和 潜在的健康风险。
02
基本原理包括微生物培养法、免 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基于不同原理,能够对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进行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7
空气中微生物总数目前用CFU/m3, 计量。即每立方米空气落下的细菌数,一 般以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500-1000 CFU /m3以作为空气污染指标。
h
8
11.1.2 空气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控制空气微生物污染,必须减少空气 中微生物的来源,特别是微生物污染严重 的医院,肉类加工等行业废水废物的处理 消毒工作;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减少微 生物滋生;绿化造林也是净化市气、除尘、 杀菌和吸收有害气体的重要途径;另外空 气消毒和空气净化器对净化空气也起一定 的作用。
发光细菌法已被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规定为测定水环境急性毒性的国家标准。
h
28
11.3.1 发光细菌检测的原理
细菌的发光过积是菌体内一种新陈代谢的生理 过程。菌体含有荧光素、荧光酶、ATP等发光要 素,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细胞内生化反应而产生微 弱荧光。
毒物浓度与菌体发光强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 发光细菌法就是利用灵敏的光电测量系统测定毒 物对细菌发光强度的抑制程度进而反映环境中毒 物毒性大小,用发光度表征毒物所在环境的急性 毒件。
传播方式:除了饮水不卫生外,更多的是通过食物以及 昆虫血液传播
如疟疾是蚊子传播,食用生肉感染肉类寄生虫等
h
15
11.2.2 水质指示微生物——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是人肠道中正常的寄生菌, 是一群需氧和兼性厌氧的,能在37℃,24h 内使乳糖发酵产酸产气的革兰阴性无芽孢 杆菌,又称总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作为水体被粪便污染的指标, 也是饮水、食品等的细菌学常规检验指标 之一,通常用“大肠菌群指数”和“大肠 菌群值”表示。
h
29
h
30
11.3.2 发光细菌法检测的操作
目前国内外发光细菌的测定常用的有两种方法。 ①新鲜发光细菌培养测定法
即将发光菌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当条 件下(20±0.5)℃振荡培养到对数生长期,配制含3 %NaCl盐度的适当浓度的菌悬液加入测试管中, 再加入待测液,使之与菌液接触,作用5~15min 后,读出并记录对照管和样品管发光强度。此法 操作较为简便。
h
19
11.2.2.2 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有多管发酵法 与膜滤法。 1.多管发酵法(即最大可能数法, MPN ) 发酵法是大肠菌群测定的国家标准方法。分为 三步。 A.初发酵 目的:水中大肠菌群存在与否的初步判断。
h
20
A.初发酵
方法为将水样置于糖类液 体培养基中,在一定温度 下,经一定时间培养后, 观察有无酸和气体产生, 即有无发酵,而初步确定 有无大肠菌群存在。如采 用含有葡萄糖或甘露醇的 培养基,则包括副大肠杆 菌;如不考虑副大肠杆菌, 则用乳糖培养基。由于水 中除大肠菌群外,还可能 存在其它发酵糖类物质的 细菌,所以培养后如发现 气体和酸并不一定能肯定 水中含有大肠菌群,还需 根据这类细菌的其它特性 进行下两阶段的检验。
到淋巴组织,脾脏肿大, 躯干上出现红斑,胃肠
壁溃疡产生腹泻。
伤寒沙门氏菌
h
12
二、痢疾杆菌
痢疾杆菌可引起 细菌性痢疾(与阿 米巴痢疾不同), 症状为急性腹泻, 通常大便中有血 及粘液,某些病 例中有发烧。
h
13
三、霍乱弧菌
病症:霍乱
症状:轻型病例中, 只造成腹泻。
在较严重或较典
型的病例中,除腹泻
h
23
在此阶段,先将上 一试验产酸的菌种 移植于品红亚硫酸 钠培养基(远藤氏培 养基)或伊红美蓝培 养基表面(划线接 种是为了分离出单 菌落,防治菌落不 纯干扰结果),这 一步氧气可以阻止 厌氧芽抱杆菌的生 长,而上述培养基 所含染料物质也有 抑制许多其它细菌 生长的作用。
远藤氏培养基 划线分离单菌落
第11章 环境微生物检测
h
1
11.1 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与控制
11.1.1 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1)撞击法
撞击法是采用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 样器,通过抽气动力作用,使空气通过狭 缝或小孔而产生高速气流,使悬浮在空气 中的带菌轮子撞击到转动的营养琼脂培养 基平皿上。经37℃、48h培养,计算出每 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细菌菌落数。
根据肯定有大肠菌群存在的初步发酵 试验的发酵管或瓶的数目及试验所用 的水样量,即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 查表得出结果。
h
25
(2)膜滤法 使用的滤
膜是孔径为 0.45~ 0.65μm的微 孔滤膜;
转移至伊红美兰 平板上。
h
26
11.2.3 水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控制水体微生物的污染首先必须从源头 做起,即控制排放废水,尤其是医院废水 等微生物的含量,避免大量有害微生物进入 水体;
h
21
试验中的培养基中加入了酸碱指示剂紫色的溴甲酚紫, 产酸时指示剂变黄,同时培养基中口朝下放置了装满同 样培养基的小试管,产气时小试管中会封闭一段气体, 被作为培养中是否产气的依据。
h
22
B.平板分离
目的:鉴定产酸产气菌的染色特征、好氧与否、 芽孢特征。
根据:大肠菌群在固体培养基上可以在空气生 长,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和不生芽孢的特性
列为评价化学物质安全性的首选力法。
h
34
11.4.1 Ames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鼠伤寒沙门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在 不含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但当受到致突 变物作用后,大量细胞在遗传物质的特定座位发 生基因回复突变而成为野生型,能自行合成组氨 酸,此时培养物中虽不含组氨酸。组氨酸缺陷型 菌株亦能生长并形成菌落。
h
41
⑦检测农药在微生物降解前后的致突变性, 了解农药在施用后代谢过程中对人类有无 隐患。
⑧筛选抗突变物,研究开发新的抗痛药。抗 诱变因素在抗癌作用上至关重要、随着遗 传毒理学的发展,通过筛选已发现天然食 物如蔬菜类、茶叶、中草药等都员有抗诱 变作用。
h
42
11.5 生物传感器
11.5.1 生物传感器的定义与分类 传感器是能感受特定的被测量的物质
h
31
②冷冻干燥发光细菌制剂测定法
即把培养到对数生长期的发光细菌, 以冷冻干燥法制成干粉剂,使用时加入冷 的2%NaCl溶液复苏,使其恢复到原来的生 理状态和发光水平,然后用于测定。这是 国家标准方法,其优点是可实行测定的质 量控制。冻干粉可长期保藏方便使用,操 作简便,节约时间。
h
32
11.3.3 发光细菌法的应用
抗药性质粒。 ③紫外线损伤修复缺陷
h
38
④自发回变
⑤回变特性——诊断性试验 ⑥组氨酸营养缺陷型
(4)操作方法 Ames试验的典型操作方法有平板掺入
试验和斑点试验两种。
h
39
11.4.2 Ames试验的应用
①检测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的致突变性, 由此推测其致癌性。
②检测水源水和饮用水的致突变性,探索较 现行方法更加卫生安全的消毒措施。
并避开空调、门窗等空气流通处。检测点 数越多越准确,以20~30个测点数为宜, 最少在负压下抽滤空气,使空气 通过经灭菌的微孔滤膜,空气中细菌被截 留在膜上,然后将膜转移到培养基上,使 滤膜与培养基完全贴紧,倒置于37℃恒温 箱培养24h。通过计平板上的菌落数,测定 空气中细菌的数量。
h
44
③以被测目标与分子识别元件的相互作用方 式进行分类有:生物亲和型生物传感器和 代谢型或催化型生物传感器。
三种分类方法之间互相交义,相互渗 透。
其次,消除微生物兹生的环境。净化水 体,对地表水、游泳池水要进行定期检测, 必要时加入消毒剂以杀灭微生物。
h
27
11.3 发光细菌的微毒检测
发光细菌法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 一种微生物检测环境水质毒性的新方法。 发光细菌法简便、快速、灵敏、精度高, 凡有毒化合物、废水、废物的生物毒性均 可测定。
外,症状还包括呕吐、
“米汤样”大便、腹疼
和昏迷等。病程短,
严重的常常在症状出
现后12h内死亡。
电镜照片使用的是结晶紫
单染色,若革兰氏染色则
为阴性红色
h
14
四、寄生虫
真菌一般通过接触传染,不通过水传播,
引起疾病的原生动物和小型后生动物也由水传播,通常 称为寄生虫。在目前发现的几千种原生动物中只有20种 能引起人类疾病
36
(2)试剂 牛肉膏蛋白陈培养基
牛肉膏5.0g,蛋白胨10.0g.Nacl 5.0g,水
1000mL.pH7.2~7.4
S9mix 大鼠肝匀浆S9与NADP、G-6-P、KCl、
Na2 HPO4、KH2PO4和水配成混合液。
h
37
(3)菌种鉴定 在试验之前都要进行全面的生物学特
性和敏感性鉴定,符合要求才能使用。 ①脂多糖屏障丢失 判定是否是缺陷型 ②R因子 判断菌体是否存在或失去了某种
Ames试验就是通道在培养物中加入待测物, 根据不含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茵 株长出回复突变菌落数目的多少判断待测物的致 突变性。
h
35
(1)试验菌株
采用鼠伤寒沙门菌变异株TA97,TA 98, TAl00,TAl02四种菌种,又增加了TA1535, TA1537,TA1538共七株。
h
h
9
日本建议的评价空气清洁程度的标淮见表
h
10
11.2 水的微生物检测及控制 11.2.1 水质的细菌学检测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关于 饮用水中的细菌标准与大肠菌群数量标准为
1.细菌总数≤100个/ml 2.大肠菌群≤ 3 个/L
h
11
一、伤寒杆菌
病症:伤寒或副伤寒。 表现:持续发烧,牵涉
③检测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致突变性,结 合化学分析,追踪污染源,为研究防治对 策提供依据。
h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