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兹莱插图作品的视知觉平衡艺术

合集下载

黑白视觉语言在比亚兹莱插图艺术中的体现

黑白视觉语言在比亚兹莱插图艺术中的体现

黑白视觉语言在比亚兹莱插图艺术中的体现作者:侯婉矜来源:《大观》2018年第12期摘要:研究黑白插画时不可不提的就是有着惊人才华和短暂生命的英国插图画家奥博利·比亚兹莱,他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的黑白装饰画家,是“新艺术”运动时期最突出的插图画家之一,是一位十分擅长黑白插画创作的艺术家。

细腻与装饰是比亚兹莱手绘线条的基本特色,典雅与高贵则是点线面表现时所营造的画面效果。

他的线条柔美,有极强的装饰意味。

他的作品中,为画面美感营造的细节和讲究的线条清晰可见,带领人们进入一个唯美、神秘又梦幻的世界。

关键词:比亚兹莱;黑白插图;装饰风格诡异的主题与耐人寻味的想象赋予了比亚兹莱笔下插画独特的装饰性与故事性。

黑白、诡诞、神秘的画面表现对比强烈,点线面的运用游刃有余。

他用黑白的视觉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不安能引起共鸣,发人深思。

“他的插图中非常明快的黑白对比结构和流畅而具有高度装饰性的线条,立即引起设计界和读者的注意。

这个风格,立即成为他的个人特征。

”一、颓美的黑白情感死亡、梦幻与情色主题总是游走在比亚兹莱的笔纸间,这样忧郁慌张的基调并不单单是精神层面的思考与探究,更是源于比亚兹莱的真实生活。

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大时代出现了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一种虚无感笼罩着英国。

幼年体弱的比亚兹莱患上了肺结核,母亲没有精力照顾他,他坚强乐观的姐姐玛白细心照顾他。

这种不治之症提醒着他时刻都要面对着疾病的折磨和死亡的恐惧。

他自知寿命不长,于是,绘画成为他表达自我的快捷途径,以简练概括的线条表达内心的苦闷和对世俗世界的批判。

这阴郁的心境,让比亚兹莱在无边绝望的黑暗中体味生命的脆弱与无力,又表现出对一线生机的孜孜渴求。

自从开始吸收惠斯勒与日本版画的风格以后,比亚兹莱便摒弃了拉斐尔前派的风格影响。

从此,富有创造性的诡诞黑白画风便成为了他的代名词。

比亚兹莱常常以隐喻的方式表达私有观念、占有欲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画面充满了肉欲的幻想。

美术作品形式

美术作品形式
图像与眼睛
——美术作品的形式
具象美术 意象美术
抽象美术
自然物象 具象美术
抽象美术
意象美术
观看动画电影《毕加索与公牛》
具象美术
具象美术作品中的图像对应于客观物象,客观物象的细微 之处都描绘得非常充分,物象的比例大小,空间的表现都严格 符合眼睛看到的情形。
《椅中圣母》
意大利 拉斐尔
《倒牛奶的妇人》 荷兰 维米尔(1632-1675)
《格尔尼卡》西班牙 毕加索
元 王冕 《墨梅图》
明 徐渭《墨葡萄图》
清 郑燮 《墨竹》
《国王与王后》 亨利· 摩尔(1898—1986)
抽象美术
抽象美术作品中的图像不能对应于于客观物象,它 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美术家的主观世界。这作品强调美术 作品形式要素的独立审美价值,或强调线,或强调色彩, 或强调光影,或强调工具材料本身特性等,并以此来表 现作者对旋律、节奏、均衡、对比、清晰、混沌等单纯 视觉元素的审美感悟。
《在那遥远的地方》 俄 希施金(1832-1898)
《松林的早晨》 希施金 (1832-1898)
《果熟来禽图》 宋 林椿
放杯书案上, 枕臂火炉前. 老爱寻劳画古贤?
《阿波罗和达芙娜》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贝尼尼
《摩西》 米开朗基罗
《 红 、 黄 、 蓝 的 构 成 》 , 蒙 德 里 安 1930
年 , 布 上 油 画
康定斯基 俄 《作品 X 》
康定斯基
《作曲 》
观看动画《看得见的歌》
吴冠中 现代水墨实验
现代抽象雕塑
练习
请辨识下面的美术作品分别属于哪一种 表现形式?
《青铜时代》1877 法国 罗丹
意象美术
意象美术作品不拘泥于客观物象的真实再现,美术 家的主观认识和情感渗透所占的成分要多一些。美术家 在这类作品中往往采用夸张、变形、重组等方法表现。

比亚兹莱晚期插画艺术特点

比亚兹莱晚期插画艺术特点

比亚兹莱晚期插画艺术特点摘要:奥博利·比亚兹莱是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插画风格为现代插画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后世的插画家影响深刻。

本文通过对比亚兹莱晚期的插画特点进行分析,从构图的对称、点状的线条、画面的立体感和形体的幻想以及巴洛克、洛可可装饰风格等绘画特点来探讨影响他晚期风格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比亚兹莱插画铜版画浙江理工大学!郑泓姚慧艺术平台奥伯利·比亚兹莱("#$%&'(&)%*+,&',-./0 -.1.)是-1世纪末最伟大的英国插图艺术家,他如流星一般短暂而闪亮的人生恰逢-1世纪下半叶欧洲社会转型和文化艺术变革时期,工业技术革命已得到长足发展,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劳动者和中产的市民家庭逐渐成为社会主体,艺术的服务对象也随之转移到他们中间,并受到他们的审美趣味影响。

这个阶段的英国正值维多利亚时期,当时画坛由皇家美术学院的艺术观念主宰,一直奉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艺术为典范,推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同时在社会上流行的是维多利亚时代那种秀媚甜俗和空虚浅薄的匠气艺术,这些状况预设了拉斐尔前派的产生;此外,大批量简陋的工业化生产和维多利亚时期的繁琐装饰两方面同时造成的设计水平下降。

于是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工艺美术运动开始繁衍,并逐渐转化为后来的新艺术运动。

一、新艺术运动巨匠———奥伯利·比亚兹莱-.2.年成立的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们认为真正的艺术存在于拉斐尔之前,他们企图发扬拉斐尔以前的艺术来拯救英国绘画,特别强调观察自然状态,对文艺复兴初期艺术中直接而真诚的态度感同身受,相信中世纪文化有着后来时代所失去的正直精神和创造性,并一致认为艺术的实质是心灵的,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注重个人感受,追求伤感、迷茫、惆怅的艺术情调。

而大约发生于-.32年至-.13年间的工艺美术运动的肇始者是曾作为拉斐尔前派艺术家之一的威廉·莫里斯。

比亚兹莱对浮世绘的创造性吸收

比亚兹莱对浮世绘的创造性吸收
论比亚兹莱对浮世绘的创造性吸收
彭 芳
(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设计系 4 3 0 0 7 2 )
z g l i u @w r i . c o m. c n
摘 要: 比 亚兹莱 ( 1 8 7 2 -1 8 9 8 年) 是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 杰出 的英国 画家。 他的 作品从日 本浮世 绘中 吸
黑色块变形夸张到了 无以 复加的地步, 在今日 看 来如同一幅现代的服装效果图。 整个画面线条清
晰,色调单纯,画家用大 白的底色衬托大黑的形 体 ,为了强 调平 面装饰 性而有 意忽 略立体 纵深 感。这种纯粹的大黑大 白的日本风格 ,在这 以后 也成了 比亚兹莱 的典型风格 。
现力和灵活优美的装饰性。 他们从未知的 远东神 秘世界的一种绘画样式中寻求到了新的启迪和
他一举成名,并刊登在 《 画室》杂志 的创刊号里 。
他的 名字第一次与著名作家王尔德及一位有声誉 的出 版商莱恩联系在一起。自 此,比 亚兹莱辞去 了 他在保险 公司的职位,成为 一名专职的画家。 画 面中 表现的是莎乐美在约翰反复拒绝了她 的爱,并 对她表示了毫无理由的轻蔑以后,让西
律 王砍 下了他 的头,然后亲吻了他的嘴唇。 我们可以看 到作品的技法 渐显成熟,风格洗
< 5 ) 红印 绘
颜色 的初步彩 印。
以红色为主,能印三、四种
在比 亚兹莱 1 8 9 4 年创作的 插图《 瓦格纳的 崇
拜者》 中,他描绘 的是一群女观众正在观看德 国 伟大的剧作家瓦格纳 的名作 《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 德》时的情景 。画家别具匠心地将画面重点放在 观众身上而非舞 台上 ,并且 ,对黑色块的大胆使
被 京都人 卑称 为 “ 江户 绘” 。这种称呼表 明素有 优 秀文化 传统的京都人对它的鄙夷不屑 。但因多

论比亚兹莱插画艺术中的东方意蕴

论比亚兹莱插画艺术中的东方意蕴

论比亚兹莱插画艺术中的东方意蕴
比亚兹莱(Edmund Dulac)是20世纪初期著名的插画家和画家,他的作品常常被描述为充满了东方的神秘和异国情调。

他的插画艺术中,东方意蕴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比亚兹莱的插画风格独特,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传统插画风格。

他善于运用深沉的色彩以及具有强烈装饰性的图案,以此表现出东方神秘的气氛。

在他的插画作品中,经常出现东方文化中的精神、宗教和传统,例如阿拉伯故事、印度神话和中国传说等等。

比亚兹莱的东方意蕴可能来自他本人的人生经历。

他曾经到访过北非、中东和印度等地,这些经历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东方的异域风情和神秘氛围。

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出现了阿拉伯和印度的建筑、装饰和服饰等元素。

总的来说,比亚兹莱的插画艺术中蕴含着浓郁的东方文化元素,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东方的神秘与华丽。

这些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并且对后来的插画家和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亚兹莱的插图设计分析

比亚兹莱的插图设计分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19世纪末英国著名插画家奥勃莱·比亚兹莱以及他的作品,探悉他的创作背景、风格的形成、黑白线条装饰艺术特点以及作品赏析等方面。

比亚兹莱插图所表现的优美的线条、强烈的黑白对比和神秘的东方氛围的设计风格,以及他对于艺术追求的执着精神是值得本土插图设计师借鉴的。

关键词:黑白插图新艺术风格线条艺术比亚兹莱的插图设计分析目录前言一、风格的形成二、黑白线条装饰艺术三、另一个创作高峰结语参考资料比亚兹莱的插图设计分析奥勃莱·比亚兹莱(1872-1898)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的黑白插图装饰艺术家,以其平面装饰风格,清晰优美的线条和强烈的黑白色块而闻名于世。

他以惊人的才华和短暂的生命构成了英国绘画史上世纪末最璀璨的一页。

我们一代伟大的革命文豪鲁迅先生这样评价比亚兹莱的黑白插图:“没有一个艺术家,作为黑白画的艺术家,获得比他更为普遍的声誉;也没有一个艺术家影响现代艺术如他一般广阔。

”“视为一个纯然的装饰性艺术家,比亚兹莱是无匹的。

”——摘自鲁迅《比亚兹莱画选》小引一、风格的形成比亚兹莱(1872~1898)少年时代对于戏剧和音乐的热爱,这给他的作品注入了戏剧化的元素;除了对于绘画的热爱,他最想成为的是一个诗人,这使他的插图充满了无尽的浪漫情素和幻想,他用自己的方式精心的描绘着自己的理想世界,细致入微的刻画每一个细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亚兹莱生活在以新艺术运动为背景的时期,而他的天赋才华无疑让他成为新艺术运动中的一个核心人物。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的一次影响相当大的“装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从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中发展而来,不同于工艺美术运动的是,新艺术运动完全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主张向自然学习。

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和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以动物和植物为中心的装饰风格。

并且受到日本的平面的装饰风格,特别是江户时代的装饰艺术和浮世绘的影响。

平面构成--判断

平面构成--判断

平面构成判断遵循客观规律,保持形象不变,就是异影图形的设计思路。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最早的涂鸦形式就是3D涂鸦。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装饰画在风格上,可以赋予独特的绘画和设计风格。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装饰画是设计和绘画的基础。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装饰画的绘制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点绘法、组线法、综合法和构成法。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装画画指装饰中的一切绘画,商业广告中的广告等。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主题造型分为3大类。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重复是线唯一的表现方式。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图腾是“龙”。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中国玩家贡献了90%的下载量.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中国图形源于华夏民族对自然的崇拜。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中国图形是世界最早的图形发源地。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置换图形即形和意的转换,保持图形的基本特征,物体中的某一部分被其他类似的物体替换。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置换图形的主要思路就是把造型上相似的事物进行置换。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置换图形,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或者换药不换汤。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置换图形,没有规律可言,创作者可以随意置换,只要与原来不同就可以。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置换思维也成替代思维,思考过程将目标对象和与之相似、相近、可替代的对象进行交换,从而获得创意。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置换可以寻求反差,但更应寻求微妙的“同而不同”的美学特征。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置换即取代,由一物换取一物。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置换的目的是虚构、联想、象征、隐喻。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置换的表现形式,只有位置的置换。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只有苹果手机应用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

比亚兹莱和麦金托设计上各自特点和启示

比亚兹莱和麦金托设计上各自特点和启示

比亚兹莱和麦金托设计上各自特点和启示比亚兹莱:第一次看到奥勃利·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的作品是在一家成衣店里,五彩斑斓的女装与黑白双色的画形成明显的对比,不论店主是否意在哗众取宠,这样的装饰效果确实让人望一眼便被吸引。

之后在学习新艺术运动的课程里知道有关他的作品与理念,这些都让我更加崇拜这位虽然英年早逝却与众不同的插画家。

比亚兹莱的作品较多是插图设计,如成名作《亚瑟王之死》的插图设计,为王尔德的剧作《莎乐美》所做的插图设计等。

但他的插图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插图。

他强调插图设计的独立性,这是他区分于其他插图画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亚兹莱的画是东西方艺术元素的综合。

他在绘画当中大量运用中国“龙”的形象,特别是它身上的鳞片;日本浮士绘对其的影响也是深入内部,比如斜角的构图,深色的底边。

这些使他的作品里充斥着神秘的风格和异国的情调。

如上面这幅《莎乐美》的插图作品便是使用斜角的构图,左上角运用鳞片元素,下方是黑色的底边。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是比亚兹莱作品的一大特点,精致与简洁构成强烈对比,单纯并且高度的概括,构图和线条更加简明耐看,不会因为太多的细节而引起我们的疲惫。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黑白画,他将黑白双色运用的极其娴熟,使得我们不得不赞叹其画中黑白方寸之间的变化竟是魅力无穷,装饰意味也是更加浓厚。

比亚兹莱的画里充满浪漫的情愫和无尽的幻想。

那些诡异怪诞的形象使他的作品充满恐慌和罪恶的感情色彩。

如左图也是为《莎乐美》所作的一幅插画,画中莎乐美拎起她爱的却得不到的男人的头颅,脸上没有一丝悔恨的神情,反而露出残忍的古怪的笑容。

比亚兹莱宣扬的是一种非世人所赞同的邪恶的美。

鲁迅先生也曾评价过他的作品里表现出来的是“纯粹的美”,“恶魔的美”。

他的胆量让我佩服,有时看看他作的插画,便能鼓励我在设计学习的过程中放开胆子,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被称赞为“纯然的装饰艺术家”的比亚兹莱只活过了二十六个年头,但他在插图设计上的影响力却无人能及,短暂的生命创造了恒久的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大
64摘要:本文运用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对英国插画家比亚兹莱
为王尔德所改编的戏剧《莎乐美》的黑白插图进行解读,具体从平衡、分离、空间三个方面分析其画作。

通过视知觉理论的分析,挖掘《莎乐美》插图成功背后的因素,为文学插图提供创作上的理论指导与支持。

关键词:比亚兹莱;文学插图;视知觉力
文学插图是插附在文学书籍中的图画,一般应用在书籍封面、内页之中,主要目的是对正文内容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

比亚兹莱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为著名作家王尔德的戏剧作品《莎乐美》所做的插图在插图界甚至是艺术界都受到高度称赞与认可。

笔者通过运用视知觉理论深入剖析其插图作品的绘画语言,通过平面图形理论的支持,挖掘《莎乐美》插图成功背后的因素,探索插图艺术创作的更多可能性,从而提升文学插图的价值,提高书籍插图的地位。

一、《莎乐美》插图的艺术风格简述
作为“新艺术”时期最具争议性的艺术家,奥勃雷•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的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他的画风受拉斐尔前派、印象派、古典主义、巴洛克、日本浮世绘等风格的影响,但又独具一格,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比亚兹莱为王尔德所改编的戏剧《莎乐美》所作插图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具有他惯常的风格:多融入装饰性图案、常以黑白衬底、细长直线构图,极尽对原作残酷、恐怖与性爱主题的表述,并特别突出原作病态的格调和装饰风格。

比亚兹莱的《莎乐美》插图给人的第一印象即是简洁、流畅。

对于线条的出色运用使他仅用若干利索的线条即勾勒出生动的形象。

但是,比亚兹莱所展现的“简洁”并不意味着画面单调,相反,他极力运用极具装饰效果的图案来丰富画面,利用简单抽象的几何图形的重复与叠加表现出强烈的形式感与美感。

二、 《莎乐美》插图的视知觉分析
比亚兹莱为《莎乐美》所作的插图全部为黑白线描,笔者选取其中三幅具有代表意义的插图,分别从其所表现出的平衡、分离、空间三方面具体解析《莎乐美》的绘画艺术。

1.《舞者的奖励》的知觉力平衡艺术
在观赏这幅名为《舞者的奖励》的插图时,首先让人感受到的是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整幅画中黑与白的面积比例大约为1:2,并且,黑色以大色块出现,尤其是人物的服装,黑袍中仅穿插白色细线条以勾勒形体。

左边的圆桌和右边的站立的人物将画面分割为左右两个部分,从图中整体形象的外轮廓来看,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人的注意力会被画中右侧人物的右边缘线吸引,因为右侧的轮廓线显然比左侧简单,更容易辨认。

这时,观赏者就会发现,人物不是简单地站立在圆桌边,而是略微倾身,上半身与下半身的方向线即构成了一个大角度,角的顶点即臀部,这就构成了一个向画面右方的拉力,把我们的视觉引向右方,似乎要偏离了画面中心。

但这个力却被下垂的黑袍阻止了。

从黑袍上的褶皱不难看出,黑袍因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而向地面下垂,同时人物上半身的黑色块与下半身的比起来,被其他细节的图形打破,从而使上半身比下半身轻盈,而下半身简洁的图形使视觉也产生了向下的重力,这两种向下的力相重叠,加强了垂直方向的力,使观赏者的视觉自然地移向人物上半身,即画面的中心。

左侧及右侧人物的白色脸部、黑袍中伸出的双臂和其身上悬挂的白色的缎带是构图的焦点,这四个部分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稳定结构,不断吸引着观者的视觉。

在这个稳定结构中,两个脸部又是焦点中的亮点——人的头部是比亚兹莱绘画风格的最大的亮点,而人物的面部表情也是其个人审美取向的代表。

愤怒、轻蔑、玩世不恭、颓废,似乎各种比亚兹莱式的人物的个性全部写在了他们的表情上。

可以说,画面中的其它元素都是为了引向这些令人浮想联翩的人物面部表情的箭头,抑或是比亚兹莱所绘的人物面部是其画中所有知觉力作用的中心。

2.《高潮》体现出的分离艺术
对于《高潮》来说,建立其主要特征的初级分离将整个前景人物从图案性质的背景中区分出来。

这幅图采用的是竖立式版式,其高与宽之比大约是7:5。

这种版式使得整个画面朝垂直方向延伸,因而强调了漂浮在空中的人物的轻盈感。

同时,分割背景的弧线也起到了加强轻盈感的作用。

首先,此弧线按照人的观看事物的方向,从左向右朝着画面上方延伸。

艺术史论家海因里希•沃尔林曾指出,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斜线有一种上升感,而从右下角到左上角的斜线却有下降感。

此图中的弧线显然具有一股强烈的上升感。

再看被弧线分离的两部分,上方图形显然充满细节,而下方图形相比要简单许多,黑色的比例也大得多。

这块黑色图形不但加大了背景的重力,同时给上方人物以对比,用强烈的反作用力托举起人物。

第二级分离包括黑色头发的人物及其手中的流着血的头颅,还有画面右下方的花朵。

其中,两个人物头部的不同风格使他们的对比强烈,因为第二级分离出的元素大都是白色,为了和背景的大面积黑色达到平衡,作者将左侧人物头部平涂成简洁的黑色块,这显然是为了和画面下方的大片黑色取得平衡。

而画面右上方那个头颅上的头发则是为了和画面左上方的鳞片形图案相呼应。

3.《孔雀裙》的空间艺术
比亚兹莱在绘制《孔雀裙》时,使用的方法是试图在画面的任意部分都使空间关系变得模糊起来。

他运用左侧人物的轮廓线将两个人物及整个画面分割。

并且,左侧的人物并未画出任何肢体部分,仅一件衣袍代替,而右侧人物四肢明显。

这样做就创造了一种奇怪的空间,似乎图的一侧是图案化的、概念化的人物,而另一侧是一个追求写实的人物。

再仔细观看,左侧人物的体态也耐人寻味,很明显左侧的人物头部与右侧的相比略小一些,这可以理解为左侧人物头部在右侧人物头部后方一点,而左侧人物的衣袍下方遮盖住右侧人物的小腿及脚部,这显然表示衣袍在右侧人物前方,由此推测出未显露身体的人物姿势也许并不像那两条线显示的那么简单,他并非呆板的直立在画面左侧,而是略带挑衅地围绕着右侧的人物。

用这样的方式创作出的画面,会使观众感受到视觉对象创造出的一种幻觉:这个对象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如果不仔细观察,这些存在过的物体就会消失,或者变得与之前完全不同;虽然不同,却仍然让人不得不相信它真实存在。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视知觉理论对这几幅插图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幅优秀插图必定体现了各种视觉力相互作用而达到的平衡之美,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协调统一不可分割之美,以及令人捉摸不定的奇异空间美感。

插图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自觉地运用这些视知觉理论,而不是局限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应强调赋予“现实”一种创造性的、富于丰富想象力和创新力的领悟,平衡各种视知觉力的互相作用,最终创作出优秀的插图作品。

当插图的艺术价值提升了,自然在书籍作品中的地位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达到书籍作品的文图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新编)[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2]吕景云,朱丰顺.艺术心理学新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3]朱立元,张德兴.西方美学通史第六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4]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张友琴,童敏,欧阳马田.社会学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0
[6]余凤高.插图的文化史[M].新星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朱珠,南京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插图艺术专业。

比亚兹莱插图作品的视知觉平衡艺术
朱珠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 江苏南京 210000)
理论研究·美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