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爱〉及其他》课堂实录(一)
《张爱玲的〈爱〉及其他》课堂实录(一)

张爱玲的〈爱〉及其他》课堂实录(一)师:上课。
(背景音乐渲染情境)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师:有这样一种表达,说“普通人的一生,有时就像一把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在扇子上,然后略加点染,就成了一枝桃花”,这是张爱玲式的经典语录。
“张爱玲”三个字,粉红骇绿,影响了半个世纪。
她的一生,又是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那么就让我们回眸,回眸那绝美的世界。
方才说道因为张爱玲是一个传奇的女子,她的传记也是林林总总。
大陆的女作家胡辛,她写张爱玲传,命名为《旧上海的最后一个贵族》;台湾的著名女作家、传记作家周芬伶,她的张爱玲传记名字叫《艳异》;还有宋家宏写的张爱玲传,干脆就叫《走进荒凉》。
展示课件旧上海的最后一个贵族》艳异》走进荒凉》你怎样理解这个中含义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你们怎么解读,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上了张爱玲的专题课,同学们的课外阅读应该说已经做很大铺垫了。
大家想一想,可以就其中的某个方面,谈一谈你的感受,想到可以举手说。
师:于淼你先来说一下?生:张爱玲出生于1920 年,生活在旧上海时期,她的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伦,他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他的父亲是个遗老式的人物,所以说她是“旧上海的最后一个贵族”。
师:于淼同学是通过张爱玲的出身在解读贵族的含义,旧上海的含义。
同学谁还有其他的理解?生:我想说说“走进荒凉” ,我感觉对于张爱玲来说,她觉得人生是荒凉的。
余秋雨这样评价过张爱玲“她死得很寂寞,正如她活得很寂寞,然而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正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也同样有一个不在乎多少火药气的角,正是在这一角远连着的上海文化犹存。
” 师:这里面有许多是“余秋雨式”的话语,背起来很生涩,这位同学掌握的还是很好的。
余秋雨应该是一个著名的文艺理论评论家,同时又是散文家,他的评论十分深刻。
那么我们说张爱玲的小说反映的是两座城市的故事,哪两座城市?生:(齐答)上海和香港。
师:既然如此,那也就是说她的视角是独特的,是绝然不同的。
张爱玲散文爱

张爱玲散文爱张爱玲散文爱引导语:《爱》是张爱玲散文创作中的一个异类,其中看不到张爱玲其他散文"世俗"的影子,张爱玲通过讲故事加哲理性总结的方式向读者传达了她自己对于"爱情"——这一人类永恒话题的独特个人体验,让读者去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下文是这篇文章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这是真的。
这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的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你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门后,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着一件月白色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
他走了过来,离的不远,站定了,轻轻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的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好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张爱玲散文爱读后感一直很喜欢张爱玲。
都说张爱玲的小说好,散文更好。
她的小说大部分渗透着一种苍凉,使读者常陷入一种很深很沉的痛与窒息的压抑状态,而她的散文却常是她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张爱玲的文章向来深刻,她的这篇《爱》很短小,却又很精美。
有着散文的质朴,同时又有小说的情节。
它描写了一段短暂的爱情情感片断,却又将这个片断化为了永远。
《爱》描写了一个很美的故事:春天里一个月色朦胧的晚上,她邂逅了他。
轻轻地,他问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么?”就这一句问候,却胜似无尽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她的心。
世事的变化无法预料,女孩的命运十分坎坷,他们没能再相见。
老了的时候,她依然怀念那相见短暂却是她一生中最绚丽的瞬间,依然记得那句“噢,你也在这里么?”这篇文章的结构如它的故事一样简单,开头交代“这是真的”,这是作者的坦言,简单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只能相信。
《白杨》教学实录

白杨教学实录引言《白杨》是张爱玲创作的一部精华小说,通过塑造女主角霜华的形象,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深刻描绘了白杨文化的历史与传统。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提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的个性与特质,通过对中西文化的碰撞,呈现出了一种深刻的文化认同感。
因此,在教学《白杨》时,我们就应该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认知。
本篇文档将对教学《白杨》的实录进行记录,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参考。
课堂内容1.课前导入在开始阅读《白杨》之前,应通过引导学生看图片、听音乐、讲故事等形式,为后续阅读铺垫。
2.情感体验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进入了作品中的情感世界。
在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提问学生,针对不同的情感场景设计不同的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其中更好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体验和文化背景。
例如:在霜华因为忠贞不屈遭遇父母排斥和压迫的时候,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在不被支持的情况下如何坚定信念和意志。
这样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够增强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3.语言表达除了学生在情感上的体验外,在语言表达上也需要不断的探讨和理解。
在教学中,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物形象和情节背景的内在数据,再用生动有力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文化认识和理解。
4.文化研究《白杨》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其中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元素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在课堂中,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研究和探索,对作品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深度剖析,不断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对文化的敏锐感受力。
5.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学生们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样的讨论氛围既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又能够让学生走出自己的思维局限,从而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框架。
张爱玲《爱》及赏析

爱·张爱玲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凄美而无奈的爱——张爱玲散文《爱》赏析“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述说不尽的主题,张爱玲仅以三百四十余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轻松地淡淡道来。
语言洗尽铅华,单纯干净,全然没有她惯有的华丽绚烂。
然而,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她轻轻地触及;而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让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泪。
文章以四个字起首做一段:“这是真的”,潜台词即:这不是小说,更不是传奇。
“这是真的”,读完全文,回味过来,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
接下来叙述一个真的、美的、纯的,同时又是那么虚的、淡的、凄的关于“爱”的故事。
春天的晚上,桃树的底下,着月白衫子的十五六岁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梦怀春的豆蔻年华,对爱可以有无数的美好憧憬。
正当此际,那个对门的他,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对她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
仿佛要发生点什么,却什么也没发生。
结果的确什么也没有发生——“就这样就完了”,张爱玲在此另起一段,六个字里用了两个“就”,就冷酷的葬送了那个春天的桃花盛开的萌芽着爱的情感的晚上。
《散步》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散步》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散步》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先容现代文学课程是高中文学课程中最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内容,也是高中阅读能力提升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而现代文学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相当关键,把握得当,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文学作品的美。
《散步》是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具有深厚的港式派头,富含暧昧情怀,又充满对生活种种真相的呈现。
本篇论文以《散步》为例,通过教学实录和教案设计,探讨如何让学生在教室里愉快地阅读、领悟和享受张爱玲的文学之美。
一、教学实录本文将从三个部分进行教学实录的描述:读到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中抽象他者;读的行动中的教学指导。
一、读到文学作品学生在课前阅读了《散步》这篇短篇小说,教师立刻引领学生重读整篇文章,并逐句分析文中暧昧情愫;二、从文学作品中抽象他者教师在学生分析之后,抽象出作家的写作方法,让学生重新读懂这篇文章;三、读的行动中的教学指导在整体阅读后,教师根据《散步》这篇文学作品的特点,进行教学指导,引导全体学生分析黑云和叶红的感觉,从而体会到张爱玲多层次的写作手法。
教学实录的这三个部分,让学生对《散步》这篇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培养了学生赏词聚义的习惯,理解文化底蕴的层次,展现了严谨的授课风范。
二、教案设计本文将从三个部分进行教学实录的描绘:教学目的,课程重点,教学过程一、教学目的1、学生通过全体研讨、合作和分享,感悟《散步》这篇文章的艺术价值;2、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眼光和文化素养;3、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领悟出生活中的重大价值,进而提升人工智能思维水平。
二、课程重点1、教师介绍《散步》这篇文章的背景、作品特点和作家写作手法,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小说中的情感、言辞、风格和描写,促进学生的个体思考和研究;3、在小组分享之后,以概念图、表格和轮廓图为工具,提高学生感知和思考的深度。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带上她的眼睛》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带上她的眼睛》课堂实录【导语】《带上她的眼睛》讲述了一个盲人姑娘和一个看到万物美好的男孩的感人故事,它不仅是一篇感人肺腑的小说,更是一篇关于爱与希望的启示。
下面是一篇《带上她的眼睛》课堂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堂内容】一、导入环节1.张老师带领全班学生背诵《带上她的眼睛》中的口号:“把爱带回家,把快乐带回家。
”2.张老师问全班同学:爱和快乐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二、新知呈现1.张老师向全班同学展示了盲人用来阅读的点字书,让同学与盲人交流,更深入地了解盲人的生活和困难。
2.张老师朗读了《带上她的眼睛》的第一段,开展了讨论。
同学们积极参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3.张老师与同学们讨论生活中遇到的不公,引出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
4.张老师通过图片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了组成眼睛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三、知识讲解1.张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她们的性格特点。
分析了男孩和盲人姑娘之间的关系,引导同学们谈论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和力量。
2.张老师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小说中的一些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描写等。
3.张老师与同学一起阅读了小说故事中的关键段落,细致解析了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四、案例分析1.张老师列举了几个生活中的案例,让同学们分析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智慧。
从案例中学习如何保持乐观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张老师让全班同学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帮助他人和被他人帮助的经历,并讲述这些经历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
五、情感体验1.张老师感性朗读了小说中的动人段落,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文本中所传递的“爱、希望、自信”等情感。
2.张老师安排同学们观看《盲女几度泪》的视频,让他们了解盲人生活中的困难和需要改善的地方,体验爱和关爱的真正含义。
六、小结归纳1.张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学习本节课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同学们记录下关键知识点并进行各自的理解和总结。
大学语文张爱玲爱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爱》一文的主题思想,把握张爱玲独特的写作风格。
2. 通过对文章的赏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思考爱情、命运等人生主题,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1. 理解《爱》一文的主题思想。
2. 把握张爱玲独特的写作风格。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张爱玲作品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赏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简要介绍张爱玲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爱》。
二、课文阅读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三、主题思想分析1. 分析《爱》一文的主题思想,即命运的无常和爱情的无奈。
2. 讨论文章中“这是真的”这句话的内涵,以及它在文中的作用。
四、写作风格分析1. 分析张爱玲独特的写作风格,如简洁的语言、含蓄的情感、深刻的哲理等。
2. 比较张爱玲与其它作家的写作风格,引导学生认识张爱玲的独特之处。
五、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文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文章中的爱情有何特点?- 你如何看待张爱玲在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第二课时一、课堂回顾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重点回顾《爱》一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风格。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二、深入赏析1. 教师引导学生对《爱》一文进行深入赏析,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
2. 比较不同版本《爱》的异同,探讨张爱玲在不同时期对爱情、命运等主题的表达。
三、拓展阅读1. 引导学生阅读张爱玲的其他作品,如《金锁记》、《色,戒》等,进一步了解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和人生观。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张爱玲作品的读书笔记。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爱》一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风格。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爱情、命运等人生主题,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张爱玲专题PPT课件

张爱玲的作品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 材进行创作,这对当代作家在选择题材上具有重要的启示。
张爱玲作品在当代的传播与接受
传播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张爱玲的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人们可以 通过网络阅读、电子书等方式方便地获取她的作品。
读者群体
张爱玲的作品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不仅包括文学爱好者,还包括 很多普通读者,她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张爱玲的语言风格独特,她善于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
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细腻的心理描写
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
张爱玲的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描 写非常细腻,她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 的深入剖析,让读者更加了解人物的 性格和情感。
心理冲突的展现
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法
张爱玲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进行心理描 写,如通过梦境、幻觉、回忆等方式 ,让心理描写更加丰富多彩。
张爱玲专题ppt课件
目 录
• 张爱玲生平简介 • 张爱玲作品赏析 • 张爱玲的文学风格与特点 • 张爱玲与同时代作家及文化背景 • 张爱玲的争议与批评 • 背景与家庭环境
总结词
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其家族背景深厚,但家道中落。
详细描述
争议点:张爱玲的个人生活和行为经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些人认为她的行为和品行与她的作品 中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存在矛盾。
张爱玲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言论引起了争议,例如她与胡兰成的感情纠葛、她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表 现等。这些事件反映出她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作家个人品行与作品之间 关系的思考和反思。
对女性价值的肯定
张爱玲的作品中,她肯定女性的价值,认为女性 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追求,不应该被束缚在 传统的角色定位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的〈爱〉及其他》课堂实录(一)师:上课。
(背景音乐渲染情境)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师:有这样一种表达,说“普通人的一生,有时就像一把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在扇子上,然后略加点染,就成了一枝桃花”,这是张爱玲式的经典语录。
“张爱玲”三个字,粉红骇绿,影响了半个世纪。
她的一生,又是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那么就让我们回眸,回眸那绝美的世界。
方才说道因为张爱玲是一个传奇的女子,她的传记也是林林总总。
大陆的女作家胡辛,她写张爱玲传,命名为《旧上海的最后一个贵族》;台湾的著名女作家、传记作家周芬伶,她的张爱玲传记名字叫《艳异》;还有宋家宏写的张爱玲传,干脆就叫《走进荒凉》。
展示课件● 《旧上海的最后一个贵族》● 《艳异》● 《走进荒凉》你怎样理解这个中含义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你们怎么解读,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上了张爱玲的专题课,同学们的课外阅读应该说已经做很大铺垫了。
大家想一想,可以就其中的某个方面,谈一谈你的感受,想到可以举手说。
师:于淼你先来说一下?生: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生活在旧上海时期,她的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伦,他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他的父亲是个遗老式的人物,所以说她是“旧上海的最后一个贵族”。
师:于淼同学是通过张爱玲的出身在解读贵族的含义,旧上海的含义。
同学谁还有其他的理解?生:我想说说“走进荒凉” ,我感觉对于张爱玲来说,她觉得人生是荒凉的。
余秋雨这样评价过张爱玲“她死得很寂寞,正如她活得很寂寞,然而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正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也同样有一个不在乎多少火药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远连着的上海文化犹存。
”师:这里面有许多是“余秋雨式”的话语,背起来很生涩,这位同学掌握的还是很好的。
余秋雨应该是一个著名的文艺理论评论家,同时又是散文家,他的评论十分深刻。
那么我们说张爱玲的小说反映的是两座城市的故事,哪两座城市?生:(齐答)上海和香港。
师:既然如此,那也就是说她的视角是独特的,是绝然不同的。
可以说在沦陷区的时候,她是一枝独秀,何谓沦陷区?上海沦陷了,香港倾城了,于是叫沦陷区,所以在这里,要理解他那份“荒凉”。
生:张爱玲传奇的人生结束于1995年9月8日,在洛杉矶的家中,她这样的离开的人世,一生光鲜骄傲的张爱玲,死在难以与家人团聚的异乡,这对于她自己,也是一种荒凉。
师:她是“生的荒凉,死的荒凉”的确如此,张爱玲许多话,都成为谶语,有个词语叫一语成谶,我们讲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时候,老师曾经说过徐志摩,还记得徐志摩么,“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语成谶。
徐志摩的生命正是轻轻的来,轻轻的走。
张爱玲也是这样,也可能是艺术家对生命的一种直觉吧,她曾经说过“快一点吧,快一点吧,否则热闹就赶不上了”,于是这一生就走过荒凉,结局仍是荒凉,她还有一句话“生命是一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也有的说是蚤子,总之,在晚年的时候,孤独寂寞的张爱玲,在洛杉矶时候,张爱玲小的时候也几乎不穿布制衣服了,用什么当衣服?用报纸,因为她觉得总是有蚤子,这恐怕是一种宿命吧。
好了,不想说太多了。
同学们有自己的解读。
生:我想解读一下张爱玲的“艳异”,张爱玲式的美学追求,不是悲壮,而是葱绿配桃红的,能给人以启示的,悲凉的。
师:说的要慢一点,什么配什么?生:葱绿配桃红。
师:葱绿配桃红,同学们要想象,这种色彩的对比,还是那句老话,列宾说的“色彩即思想” ,葱绿和桃红的相配,才是张爱玲的艳异。
你还有怎样的理解?生:她的艳表现在词藻的华丽,比喻的大胆,新颖的用词,具有表现力,正如她一幅奇装惊艳过闹市,给人视觉以强烈的冲击!师:啊,强烈的冲击,这一点我有点不同意,张爱玲在这一段话当中还有一句“我不喜欢的是大红配大绿”,你还要说“强烈的冲击”,这就不是张爱玲了,张爱玲要的不是强烈的冲击,她要的是心灵的暗示,是她那种独特的艳异和荒凉。
生:我感觉她的“艳异”在作品中是虚伪中真实,是浮华中的朴素。
她在美学上不甘心做一个屈服者,她宁愿做一个征服者,她的放纵,她的跋扈,她的……这些都体现她的“艳异”。
师:你用的词是非常“艳异”的,放纵、跋扈,这些词用得非常好。
飞扬跋扈为实雄,这的确是一个褒义词,很有启示,请坐。
那位同学还有补充?生:我认为这种艳异是体现一种桀骜不驯的性格。
师:啊,是一种桀骜不驯的。
生:她在上女子中学的时候,曾写过两首打油诗,讽刺她的老师。
类似这样的事情,金庸先生也做过。
但是我感觉,她作为一个女孩子,毕竟不是金庸。
师:金庸毕竟是金大侠么?生:但是,她作为一个女孩子,她与别人不一样。
师:与众不同的。
生:对,她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度!比如说她表现对后母的憎恨时,她曾经说过“希望天上掉下炸弹,把他们一起炸死”,她还说如果她的后母站在他面前,她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
她给人感觉很特别,所以我用一个“异”字来形容她。
师:文如其人,说的太好了。
她将艳异的“异”解读的很有特点,张爱玲一生特立独行,特立独行到什么程度?她喜欢华装炫服,招摇过市,她曾经在旧上海的时候,红遍了上海滩,于是大牌导演争相导演她的作品,这时候一个大导演,阅尽人间浮华的大导演,当她看到张爱玲穿着清末老祖母的衣服,她惊呆了,两个小时几乎无言,这就是张爱玲。
你们还有补充么,读了这么多的书,谁还有想法要表达,大家可以尽情的谈。
生:她的艳异可以从她的文章里读出来,比如说,她敢说一个山是荒凉的,她还会在那里布置一些开的轰轰烈烈的野杜鹃。
师:野杜鹃,你居然在读张爱玲作品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个特别的意象“野杜鹃”,这是张爱玲的所爱,你可以解读一下么,能不能给我们阐释一下这个意象的特别内涵。
生:她好像在特别的地方,布置了这些东西。
比如说她这一次,选的地方,拿荒山为背景,在一个非常空旷的地方,展示了她特别喜爱的这些野杜鹃,而且用“轰轰烈烈“这个词形容。
再比如她文章中写到了房子里的故事,她写古典的东西在里头,同时把非常西方的元素混入到其中。
形成一种不伦不类的特点,从这一方面引出要进场的主人公。
师:非常好,刚才在这位同学的回答过程中,我们有些信息还需要强化,如“野杜鹃”这一形象,首先说杜鹃这个意象就了不得,还记得么?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当中,它承载的是什么呢?应该是大悲,于是我们说“杜鹃啼血猿哀鸣”,当你听到猿的叫声,你不要忘记,这是在暗示你,这是悲哀,于是杜甫才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不要忘记了,杜鹃的形象是啼血的形象,野杜鹃的形象,轰轰烈烈的野杜鹃的形象,那正是张爱玲人文个性的写照。
第二个关键词,我很感兴趣的是刘嘉丹同学用的“不伦不类”,她用什么来表达不伦不类,张爱玲既是中国古典的,又是西方的,她将西方的和中国古典融合到一起,于是才有《传奇》的“传奇”。
第一个“传奇”加书名号,第二个“传奇”加引号,同学们既然那么了解张爱玲,你们知不知道,张爱玲是一个自己非常在意封面设计的作家,这个大家应该知道,因为她自己能画。
第一版的《传奇》的封面,是她一个好朋友,她一生只有一个好朋友,说起来既多又少,叫什么?叫炎樱。
炎樱的炎怎么写呀?生:(齐答)炎热的炎。
师:炎热的炎,樱是那个樱啊?生:(齐答)樱花的樱。
师:我们说樱花的绚烂,还是在炎热的夏天,这才是张爱玲赋予她一生好友的名字——炎樱。
炎樱为她设计了《传奇》的封面是什么样子?谁能描述一下,想起来了么?看来没有同学注意封面这个问题,看书还要再细。
那老师为大家描述一下:这个书的封面是一个旧式的家庭,背景很昏暗,一个少奶奶正在玩纸牌,奶妈抱着一个孩子站在客厅的角落里,很大的一扇窗子,很大的,很怪异的,一个现代女性,从这个窗子向屋子里窥视,我们说这里包括那两个要素——古典与现代,同学们还有没有补充。
生:张爱玲到美国后,遭到了美国主流文学的反对,她认为这些不要紧,她说过一句话“我在一切潮流之外”,她认为走进荒凉不要紧,因为荒凉之中有真我,有自我。
师:太棒了,张爱玲的话万语千言,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我在潮流之外”,这是怎样的自信与自负,正是这样的自信与自负才造就了一代才女——张爱玲。
二十三岁红遍上海滩的她,仅用两年时间就燃烧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智慧、诗情与才华,所以我们仰望张爱玲,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说女性的话,总要打个比方,最接近的比方莫过于花,在你心中张爱玲是什么花?注意我的要求,“张爱玲像什么花,因为……”,一定要简短。
好么?想好的就举手,有麦克的就可以回答问题了。
生:我说张爱玲是“废墟上的罂粟花”。
师:废墟上的罂粟花,我是废墟上的破旗,这是谁的意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是谁啊?(裴多菲)说得好,现在有了废墟上的罂粟花。
我想你不用再说了,表现力非常的强,哪位同学再说?生:我认为张爱玲是荒野上的一朵野花。
师:荒野上的一朵野花,旧上海的最后一个贵族,你用野花来形容,看来你得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我认为野花开在荒野里,是一片荒凉,像张爱玲一样,但是野花有她娇艳的色彩,给人一种惊异的感觉。
师:惊异的感觉,在荒野上开的野花,经过你的解释,我们似乎懂了。
哪位同学继续说?生:我觉得张爱玲像一支蔷薇,因为蔷薇本身很艳异,且有锋芒,蔷薇花带刺,但蔷薇花与玫瑰花相比,多了一份野性,少了一份俗气。
师:这个感觉把握得很准。
请最后一个同学比喻。
生:我觉得张爱玲像“烈焰中的一朵红玫瑰”。
师:烈焰中的一朵红玫瑰,多有背景呀,可以啊,为什么是烈焰中的红玫瑰?生:因为旧上海正处于战争的背景中,她的艳异,他的才华的锋芒包裹在酡红烈焰中,呈现出一种艳异。
师:很好,毕竟用生命的两年时光绽放,于是有了一种烈焰中的红玫瑰的感觉。
还是不错的。
看来同学们对张爱玲的感觉把握得很准,下面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听同学来朗诵张爱玲的散文精品《爱》,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呢?认真地听,认真地读这篇散文,然后用四字短语概括你听完的感受,或对文章评价,四字短语,不一定是成语,范围可以大一些。
(找两名同学配合音乐朗诵)课件展示:《爱》张爱玲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青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个青年。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师:大家稍作思考,然后把你读文章的感受用四个字的词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