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县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小流域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思路

小流域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思路

小流域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思路1背景为推动新农村在四川省范围的进一步推进,省委省政府、省环保厅拟选择3个典型区、县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并以此推进全省范围内的农村生态环境整治。

而四川省是水资源大省,全省范围内相当数量的乡镇分布在一定的小流域范围内,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将在四川省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中起到关键性支撑作用。

目前,我国尚没有制定系统的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方法导则和技术指南,导致了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工作的不规范,降低了评估结论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

基于此,四川省省委省政府、省环保厅以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为带动,拟选择5个典型小流域作为重点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工作,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提出一套具有较强系统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技术指南,为全国范围内的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2评估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为导向,将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根据生态系统类型特点,以水域、水陆交错带和陆地的区域分类作为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工作的基础与核心;中观层面,基于区域分类,以乡镇行政边界为依据进一步划分评估控制单元,并识别相应的敏感点;微观层面,分别确定三类区域生态环境所对应的评估指标,并以此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和定量化评估方法,从而将三个层面的评估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最终在水生生态环境评估、水陆交错带生态环境评估以及陆地生态环境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对整个小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估。

3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区域划分四川省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估从顶层设计上探索采用“四个层级”的模式,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功能区-生态环境控制单元-生态环境敏感点”。

全流域即把整个小流域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生态环境功能区,是将整个小流域划分为四类生态环境功能区,包括:水域生态环境功能区、水陆交错带生态环境功能区、涵养带生态环境功能区、农田生态环境功能区;生态环境控制单元则是结合乡镇的行政边界,确定每一个功能区中的重点控制空间范围和主要控制因素的评估单元;生态环境敏感点的划分将进一步通过确定控制单元中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空间位置点与问题性质,为防治对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2024年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可持续发展

2024年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可持续发展

2024年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可持续发展一、林业生态工程概述林业生态工程是指依据生态学、林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原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为目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对林业生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综合性工程。

林业生态工程旨在促进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推动林业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以推进。

目前,林业生态工程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建设原则与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始终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确保林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改善。

科学规划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特点,科学规划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内容和布局,确保工程建设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综合治理原则: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林业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加强森林抚育、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等。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包括:加强森林资源保护:通过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管和保护,防止乱砍滥伐和非法占用林地等行为。

推进造林绿化工程: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工程,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特色林业产业,提高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核心目标。

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可以实现以下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有助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资源的合理利用:林业生态工程能够合理规划林业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方案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方案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对于森林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 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导致了许多的生态问题, 这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 我们有必要进行林业生态工程规划。

二、项目目标1. 增加森林覆盖率:通过移植和种植树木,增加森林覆盖率,稳定土壤, 保护水源, 改善生态环境。

2. 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恢复濒危物种栖息地, 保障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3. 促进生态旅游:打造具有生态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 吸引游客, 增加收入,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 实施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规划内容1. 森林改良工程通过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 提高森林的整体生态环境。

具体措施包括种植适生树种、保护天然林、修复退化林地、防治荒漠化等。

2. 野生动植物保护修复和完善栖息地, 保护或种植濒危植物, 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生态旅游开发利用原生态资源,结合山水田园风光、世界自然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打造生态观光旅游区, 推进农业观光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 生态农业示范建设通过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推广绿色、有机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促进农民增收。

四、项目具体内容1. 林业改良工程(1) 移植适生树种:选择幼龄、中幼龄和中龄优良木本植物, 移植到地貌弱化或半弱化坡地,加紧恢复和稳固土地。

(2) 保护天然林:禁止砍伐,对天然林进行保护,促进天然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修复退化林地:对现有的退化林地采取治理措施,加强保护和修复,提高林地的生态价值。

(4) 防治荒漠化:加强对沙漠、荒漠地区的治理, 恢复和改善荒漠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

2. 野生动植物保护(1) 修复栖息地:对损害丛林,湿地等栖息地进行修复和重建,提高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5平方公里)

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5平方公里)

项目名称:镇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规划治理面积:20.5平方公里项目建设单位:镇人民政府项目负责人:(镇长)一、小流域概况1、自然地理(1)地理位置:小流域位于镇域北部,距镇政府6公里,京源铁路穿境而过,周张、石水公路交错境内,交通便捷。

(2)地形地貌:项目区位于山区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800.6米,最低海拔160米,大部分地区为山前台地,20-30度坡地24.5平方公里,25度以下坡地18平方公里。

(3)地质土壤:该小流域地质条件一般,岩性多以白云岩和石灰岩为主,土壤多以褐土和黄粘土为主,土层厚度10・40厘米。

(4)植被:海拔300米以上阳坡以荆条、酸枣、白草为主,300米以下阳坡以经济林、荆条、酸枣为主,阴坡多以灌草为主。

2、社会经济状况(1)人口与劳动力:该流域范围包括七个行政村,总人口7568人,劳动力3260人。

(2)土地利用现状:该流域有耕地5268亩,林地16000亩,果园1452亩,荒坡地708亩,其它用地19000亩,未利用坡地27135亩,山地利用率36%o(3)经济指标:规划区农村经济营业收入9600万元,各业增加值32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50元。

3、水土流失及治理情况(1)水土流失情况:该流域总面积42.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20.5平方公里,流失形式主要是面蚀、浅沟侵蚀为主,轻度侵蚀占总面积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规划区的中上部。

(2)水土流失治理情况:截止到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小流域治理面积14.2平方公里,修整梯田100公顷,植水保林751.9公顷,发展经济林90.5公顷,建塘坝3处,截流1处,护堤2处,修水泵站5处,发展节水灌溉3000亩,五小网络化工程266处,修路15公里,水利富民综合开发收到了显著成效。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依据1、为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突出以富裕农民为主线,发展农村经济,加速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区域开发,扩张主导产业,实现规模效益。

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可研(初设)阶段章节编排、工程特性表、水土保持常用树草种、配置及整地规格表

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可研(初设)阶段章节编排、工程特性表、水土保持常用树草种、配置及整地规格表
整地要求
应用条件
穴才及整地
小穴
直径0.3〜0.4m,松土深度0.3m
原土留于坑内,外沿踏实不作展
地面坡度小于5°的平缓造林地小苗造林
大穴
直径(干果类果树)1.0m,松土深度0.8m:直径(鲜果类果树)1.5m,松土深度1Om
挖出心土做宽0.2m、高0.1m的墙,表土回填
地面坡度小于5。地段大苗造林和各种干鲜果树
鱼鳞坑整地
小鱼鳞坑
长径0.6〜0.8m,短径0.4〜
0.5m»坑深0.5m
坑内取土在下沿做成弧状土埋,高0.2〜0.3m。各坑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布置,上、下两行呈品字形相错排列。坑两端各开挖约0.2〜0.3m的倒,,八,,字形截水沟
坡面破碎、土层较薄的造林地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
大鱼鳞坑
长径1.0〜1.5m,短径0.6〜
西北黄土高原区
油松、侧柏、华北落叶松、华山松、白皮松、杜松、云杉、白榆、文冠果、茶条械、胡桃楸、山杏、刺槐、臭椿、麻栋、栓皮栋、棚栋、早柳、河北杨、械树、红桦、白毛杨、山茱萸、漆树、沙棘、柠条、酸枣

区域
立地类型
适生树种
北方土石山区
阳坡上部
华北落叶松、刺槐、侧柏、白桦、杜松、臭椿、火炬树、文冠果、辽东棕、酸枣、小叶锦鸡儿
7.1监测任务
7.2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
7.3监测网点的布设和监测方法
8技术支持
9工程管理
9.1建设期管理
9.2运行期管理
10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10.1危险与有害因素分析
10.2劳动安全措施
10.3工业卫生措施
10.4安全卫生评价
H节能评价
11.1设计依据
11.2能耗分析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一、项目概况本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旨在解决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植被丰富度不足的问题,改善该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农田和森林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性。

该小流域位于XX省XX市XX县,流域面积约为XXX平方公里,人口约为XXX人,主要以农业和林业为主要产业。

二、工程目标1. 减少水土流失量,提高土地保持率;2. 提高植被覆盖率,促进生态恢复;3. 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性;4. 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改善环境质量;5. 增加土地的碳汇功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三、工程内容1. 植被恢复工程: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2. 土地整治工程:对于农田、坡地和草地进行整治,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加固土壤,提高耕地质量;3. 地貌防护工程:在沟壑处进行加固,采取生态工程进行保护,降低沟壑的侵蚀力;4. 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修建沟渠、塘坝、水库等设施,调节水流,减少水的侵蚀力;5. 生态廊道建设:建设生态廊道,增加植物种类,促进生态平衡;6. 环境教育宣传:开展水土保持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四、技术措施1. 种植适应性强、生长快、生存率高的树种;2. 采用合理的植树造林密度和配置;3. 选择适宜的土地整治措施,如梯田、植被带等;4. 设计合理的水土保持设施和设备。

五、工程投资本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预计投资约XXX万元,具体预算和资金来源将在后期细化拟定。

以上为本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欢迎各方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六、实施方案1. 植被恢复工程针对该小流域植被覆盖率不足的问题,我们将采取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措施。

首先,根据当地地形和土壤条件,选取适应性强、生长快、抗逆性强的树种进行植树造林工程,以提高植被覆盖率。

其次,在草原地区,我们将进行草原生态恢复,通过引种适应性强的牧草植被,增加草地覆盖,减轻水土流失压力。

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实施方案

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实施方案

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实施方案目录1 综合说明 (1)1.1 项目背景 (1)1.2 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1)1.3 建设目标、任务和规模 (3)1.4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3)1.5 施工组织设计 (4)1.6 水土保持监测 (5)1.7 技术支持 (5)1.8 项目组织管理 (5)1.9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6)1.10 效益分析 (6)2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8)2.1项目背景 (8)2.2项目建设必要性 (8)3 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9)3.1项目区选择理由 (9)3.2项目区概况 (9)4 建设目标、任务和规模 (17)4.1建设目标 (17)4.2建设任务及规模 (17)5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18)5.1布局原则 (18)5.2工程措施 (18)5.3水土保持林设计 (25)5.4封禁治理设计 (31)6 施工组织设计 (34)6.1 施工条件 (34)6.2 施工组织 (35)6.3 施工进度安排 (35)7 水土保持监理、监测与监督 (36)7.1 项目监理 (36)7.2 水土流失监测 (36)7.3 水土保持监督 (38)8 技术支持 (39)8.1 技术支持方案 (39)8.2 技术培训 (39)8.3 技术推广 (40)9 项目组织管理 (41)9.1 组织管理机构 (41)9.2 组织管理措施 (41)9.3 技术保障措施 (42)9.4 监督保证措施 (42)10 投资概算 (44)10.1 工程概况 (44)10.2 编制依据 (44)10.3 基础单价 (44)10.4 建筑工程单价编制 (45)10.5 独立费用 (45)10.6 编制成果 (46)10.7 资金筹措 (53)11 效益分析 (54)11.1 效益分析依据及原则、范围、期限 (54)11.2经济效益 (54)11.2生态效益 (56)11.3 社会效益 (57)12 结论 (58)12.1技术设计合理 (58)12.2 经济效益显著 (58)12.3有利于改善环境 (58)12.4 社会影响良好 (58)1 综合说明1.1 项目背景根据(陕水规计发110号)文件要求,通过对后河小流域进行的野外调查、勘测,调查了项目区及周边地形地貌、植被情况,水土流失类型、分布和侵蚀强度,调查适宜当地生长的树种、种植模式及治理经验等,收集了相应的资料,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开展了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于20XX年编制完成了《***县***镇后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下游区初步设计报告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下游区初步设计报告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下游区初步设计报告在现代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水土保持的重要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因此项目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下游区初步设计报告进行探讨。

1. 项目背景根据对下游区现状环境及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发现下游区主要存在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土地退化、水资源匮乏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决定启动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2. 项目目标本项目的目标是实现下游区水土保持、土地退化治理和水资源平衡的目标。

通过多方面手段,包括水土保持措施、植被修复、水资源调控等来达到此目的。

3. 项目措施(1)水土保持措施:对于水土流失的问题,采取建设沟道护岸、石块形成梯田等技术手段,使得水能更好地滞留在土壤中,保持水土的平衡。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质量。

(2)植被修复:为了缓解土地退化和山体滑坡的问题,对下游区的植被进行修复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种植大面积的防护林,以及加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可以提高当地生态环境的质量,缓解生态破坏的问题。

(3)水资源调控:由于下游区的水资源数量较少,在大量使用之后,容易导致水资源的匮乏。

因此,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调控,包括加强水库的建设和维护、开展节水宣传和教育等等手段,以达到水资源平衡的目标。

4. 项目建议(1)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完善的指导体系和培训机制,让相关人员掌握更加科学的水土保持技术。

(2)加强宣传和教育: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社会和居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宣传教育,让他们意识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中来。

(3)实行集约化经营:通过实行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以及节约用水、节约用地、节约能源,保障下游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砚山县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1 前言1.1设计意义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是项目实施前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环节。

它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利用必要的准确的设计基础资料,以图、表方式对项目的各项工程进行通盘研究、总体安排和概略计算,对各项拟建工程作出基本技术、经济规划,并为后续的项目投资建设实施进度和质量,落实组织管理。

是分析评价项目建设综合效益的主要依据。

通过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也能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的具体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工作能力,学以致用。

1.2 设计思路(1)在地形图上划定一个完整的小流域(回龙小流域),并量算流域面积;(2)对小流域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对每一类型的面积进行量算;(3)根据立地类型的特点配置合理的林业生态工程体系;(4)对每一种林业生态工程林种进行造林模式设计,包括树种的选择、整地方式方法、种植点配置、苗木规格、造林季节、种植等容;(5)进行简单的效益分析;(6)进行简单的经费概算。

(7)设计结论2 回龙小流域概况回龙小流域位于省砚山县中部,距县城西北3km,属珠江流域水系,流域面积19.64km²。

耕地占46.2%,林地占33.7%,荒山荒坡占15%,水域占2.7%,难利用地占0.3%,非生产用地占2.1%。

最高海拔1900米,呈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差400米。

地层以碎屑岩为主,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012.5mm,80%以上降雨集中在5~9月,11~4月为旱季。

土壤侵蚀模数为2600T/km²·a,年侵蚀总量5.1064万吨,属中度侵蚀。

流域的回龙水库是砚山县城区唯一水源地,同时担负着江那坝子0.66万亩的农田灌溉任务,323国道从流域穿过,所以必须做好流域规划工作,改善生态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

2.1 自然概况2.1 .1地理位置回龙小流域位于省砚山县中部,距县城西北3km,距州府35km,距省会336km。

海拔在1500~1900米之间,地理位置为东经104°17′44″,北纬23°36′50″。

东与江那镇大外革村委会相邻,南与江那镇郊址村委会相邻,西与江那镇路德村委会迤勒村相邻,西北与江那镇舍木那、铳卡两村委会相邻。

回龙小流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公革河的一个集水单元,为公革河的源头,交通便捷,323国道从境穿过。

2.1.2 地质地貌回龙小流域位于云贵高原南缘,总体地势自西向东倾斜,高原面保存较完整,地貌类型属侵蚀构造——浅切割山地地貌。

构造侵蚀丘陵地形,地质构造较复杂,其两侧为三江褶皱系哀牢山褶皱带,褶皱的翼部伴有平行的小断层,地层以碎屑岩为主,出露有第四系、泥盆系、奥系、寒武系地层。

2.1.2.1 第四系(Q)主要分布在河谷、洼地、山坡、山麓等,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较小。

(1)残坡积层(Q el+dl)分布在山坡、山麓等部位,岩性为浅黄色紫灰色砂质粘土,含少量碎石,局部有白色粘土透镜体,结构松散。

(2)冲洪积层(Q al+pl)分布在河谷底部,岩性为浅黄色粘土、亚粘土,含砂浑圆状、次棱角状砾石、漂石。

2.1.2.2 泥盆系(D)(1)下泥盆统坡脚组(D1P)棕黄色、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页岩,局部夹粉砂岩,厚43~256米。

(2)下泥盆系统翠峰山组(D11)上部紫灰色,棕红色页岩夹粉砂岩,中部灰白色中层状细砂岩,下部紫红色页岩及粉细砂岩。

厚91~1334米。

2.1.2.3 奥系(Q)下奥统湄谭组(Q1m)浅黄、灰绿及浅色薄弱——中层粉砂岩、砂质泥岩,局部夹中层细砂岩。

厚124~614米。

2.1.2.4 寒武系(E)上寒武统歇场组(E3x)。

夹深灰色薄——中厚层白云岩、泥质条带白云质灰岩,局部夹少量硅质岩团块。

厚335~613米。

2.1.3 水文气象小流域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云贵高原地带,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6ºC,极端最高气温33.2ºC,最低气温-7.8ºC。

七月气温最高,为26.1ºC,一月气温最低,为10ºC左右。

无霜期302天,全年大于等于10ºC积温为4851ºC。

多年平均降雨量1012.5mm,降雨垂直分布特点是随海拔高程上升逐渐递增。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934.9小时,年蒸发量为1100 mm。

干湿季节分明,旱季为11至来年4月,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空气干燥、风大、蒸发量大,其降雨量仅占全年14%~17%,而蒸发量却占全年的63%,雨季为5~10月,受西北和东南暧温气流控制,降雨多,占年降雨量的83%~86%。

而其中又以7~8月最多,占全年的17%~23%。

日照短,风速小。

气候垂直变化异常明显,立体气候特征突出。

2.1.4 河流泥沙回龙流域径流面积19.64km²,泉水3处,涧沟12条,径流总量413万m³。

流域的公革河发源于回龙水库,河道比降2%~8%之间,多年平均含沙率、输沙量及变化趋势为:70年代含沙率为0.48kg/m³,输沙量为198T;80年代含沙率为0.8 kg/m³,输沙量为330T;90年代含沙率为1.19 kg/m³,输沙量为419T,含沙率、输沙量呈递增趋势。

2.1.5 土壤回龙小流域土壤为砂页岩类坡积地表覆盖层,以砂页岩黄壤土、红壤土、鸡粪土为主。

脱硅富铝化作用强烈,铁猛结核较多,有机质含量为1.4%~4.5%,PH值为4.5~6.8。

砂页岩黄、红壤土主要分布在林地、旱地,鸡粪土分布于旱地、水田。

土层厚为0.3~0.5米。

适合植被、作物的生长。

2.1.6植被由于当地群众水保意识淡薄,森林植被受不同程度破坏,由建国初期50%下降到现在的33%。

坡耕地多,顺坡耕作时有发生,土壤侵蚀严重。

造林结构为松、麻栎、栓皮栎、水冬瓜、直杆桉、针阔叶混交的灌木林为主,以蕨类、豆科、菊科、茜草科等草本植物为辅。

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有烤烟、蔬菜等;经果林有桃、、椿、梨、柑、桔、竹等。

2 .2社会经济状况2.2.1 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回龙小流域共有5个自然村765户3359人,境居住着汉、壮、彝等民族,人口密度171人/km²。

农业人口3334人,占流域人口的99.3%,农业劳动力1930人。

2.2.2 土地利用现状2.2.2.1 耕地回龙小流域有耕地面积907.93公顷(13619亩),占流域面积的46.2%。

其中,水田99.80公顷(1497亩);梯田41.73公顷(626亩);坡耕地766.40公顷(11496亩,其于25º的630亩)。

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84.4%。

过多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灌溉设施欠缺,部分水田、梯田呈“靠天吃饭”局面,干旱季节对作物长势极为不利。

2.2.2.2 林地流域林地为662.87公顷(9943亩),占流域面积的33.7%。

疏幼林323.53公顷(4853亩),占林地面积的48.8%;有林地329.73公顷(4946亩),占林地面积的49.7%;灌木林3.20公顷(48亩);果木林6.40公顷(96亩)。

2.2.2.3 水域回龙流域水域面积为53.07公顷(796亩),占流域面积的2.7%。

主要由回龙水库、公革河、泉水、水工建筑物构成。

2.2.2.4 未利用地未利用土地包括荒山坡及难利用地:荒山荒坡295.00公顷(4425亩),占流域面积的15%;难利用地包括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等,共6.20公顷(93亩)。

2.2.2.5 非生产用地非生产用地包括村庄、交通用地、田坎、坟墓、田间道路等,共39.40公顷(591亩),占流域面积的2%。

土地利用现状详见土地利用现状图(HL-1)2.2.3 农业生产情况流域现有耕地面积13619亩,属典型的农业区,其中坡耕地11496亩,人均耕地4.05亩,水田1794亩,粮食总产量107.5万kg,农业人均有粮320kg 。

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辣椒、蔬菜等;经果林有子、梨、桃等。

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化程度较低,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20元/人。

2.2.4 工、农业产值回龙小流域地处北亚热带与暧温带交汇处,气候温和,属典型的农业区,目前境无成规模的乡镇企业,其主要经济来源于农业经济收入,2001年农业总产值为497.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为420万元,林业产值为15.6万元,牧业产值为62万元。

2.3 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2.3.1 水土流失现状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13.85 k m²,占小流域面积的70.15%,轻度流失面积3.4km²,占流失总面积的24.6%,主要分布于原有疏幼林地。

中度流失面积5.48 k m²,占流失面积的39.6%,主要分布于荒山荒坡。

强度流失面积4.26 km²,占流失面积的30.7%,主要分布于坡耕地。

极强度流失面积0.71 km²,占流失总面积的5.1%,主要分布于冲沟地段。

小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600T/ km²·a,年侵蚀总量5.1064万吨,年平均侵蚀深2mm,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耕地和荒山荒坡,以面蚀为主,伴有部分滑坡。

水土流失强度见水土流失现状图(HL-2)。

2.3.2 水土流失成因2.3.2.1 自然因素2.3.2.1.1 地质地貌流域地形破碎且高差大、地形复杂、立体气候明显,抗侵蚀能力差,在风化和雨水的强烈侵蚀下,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形成了水土流失。

2.3.2.1.2 岩性流域有较多的砂页岩、砂砾、碎石裸露于地表,易风化,土壤结构松散,遇大雨、暴雨时,易产生泥石流。

2.3.2.1.3 植被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主要措施,由于流域植被覆盖率低,抗侵蚀能力弱,雨滴直接对地表产生侵蚀。

且流域坡耕地多,水土流失加剧。

2.3.2.1.4 降雨降雨是形成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回龙流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多发生在夏季,且呈单点性暴雨、连续降雨等形式,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摩擦角变小,易产生滑坡、塌方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3.2.2 人为因素2.3.2.2.1 坡耕地流域坡耕地较多,且有相当部分为陡坡耕地,据不完全统计,大于25º度坡耕地多达42公顷(630多亩),加上顺坡耕作时有发生,一遇暴雨及坡面径流,极易形成水土流失,增加了“三跑”,导致土壤变薄,耕地减少,土壤肥力及有机质下降。

2.3.2.2.2 人口增长由于区人口增长过快,生活和生产资源匮缺,农民知识贫乏,水保意识薄弱,生活贫困,传统耕作方式的沿用致使陡坡地增加,加之开荒日趋严重,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

2.3.2.2.3 植被破坏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过度垦荒,而当地群众又长期以薪材作为生活、生产的主要能源,大量林木被砍伐,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加之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