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读书笔记2022

中国文化读书笔记2022

中国文化读书笔记2022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文化意义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文化意义读书心得1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汉服社办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

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正因言不尽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讲稿,也是了了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

我能进入决赛,是一种侥幸,但侥幸,也是一种天意。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

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

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

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

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

基辛格的《论中国》读后感想读书笔记

基辛格的《论中国》读后感想读书笔记

基辛格的《论中国》读后感想读书笔记基辛格的《论中国》读后感想读书笔记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块土地上活了十八年,对中国还是比较了解的。

当读了《论中国》之后,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又发现了另外一个中国,与我以往的认知大相径庭。

基辛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对于中国的了解和接触不必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少。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 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劳。

多亏基辛格,让中美双方搭建了友谊交流之桥。

多亏基辛格,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在十多年间,我对中国的认识都是通过生活得来,却并没有深入探究自己的祖国。

曾经,我也好奇中国为什么是共产党执政,弄不清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知道中国终将向何方发展。

但是,这些突发奇想只是奇想,我并没有更进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后潜藏着怎样的缘由。

许多问题在历史课本上,在人们饭后闲谈中,在电视节目的讲授里略有解说,只是不够具体完备,且带有很多主观色彩。

基辛格的《论中国》则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站在一个更加客观和宏观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中国的历史和价值内核。

在史实方面,基辛格是很负责的,冷静客观陈述了中国的历史,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还包括鲜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历史真相。

比如,看完这本书,我不再简单地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两国关系复杂多变相生相杀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

再比如,对于美国出兵朝鲜,我也不再天真认为那是所谓的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这实质上就是二战后全球两大正营的较量和角逐。

《论中国》的重点,自然在一个“论”字。

通过漫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基辛格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了中国的社会模型,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清晰的中国面貌。

在整本书的论证中,最触动我的就是对于中国建国后六十年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建设进程的解读。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疑让人难以看清,基辛格透过独到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由浅及深探讨了中国的转型过程,客观评价了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论证了中国在今后的世界中将成为一支独立的强大的力量。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康有为出生于一个新儒学家庭。

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

他在1891年所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1897年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动摇了中国学者和士绅的思想基础,它们所造成的思想反响分别被比作一场飓风和火山喷发,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

他为今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

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

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

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

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

认为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

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

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在改良和革命之间犹豫。

他曾倾向于与孙中山的革命派合作,但最终因各种原因终告失败。

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这在梁启超许多实际考虑的层面上发挥了作用。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19世纪90年代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

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同时将这一传统固有的关切转变为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其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论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论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论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论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由盛转衰——《论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基辛格在第三章开篇即讲:“鸦片战争前,外交和国际贸易对于中国来说不过是承认它上国地位的形式。

《中国智慧》读书笔记(精品5篇)

《中国智慧》读书笔记(精品5篇)

《中国智慧》读书笔记(精品5篇)《中国智慧》读书笔记篇1《中国智慧》是一本由著名学者钱文忠教授所著的书籍,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的核心价值观,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智慧的独特魅力。

这本书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中国的哲学、道德、艺术和科学等多个领域,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的主要观点是:中国智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和谐与稳定,以及追求内心平衡和满足。

这种智慧的核心在于强调“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基石,也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指导原则。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故事和经典文献,如《论语》、《道德经》等。

这些故事和文献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这种智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对我来说,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更加欣赏和尊重中国的传统智慧。

我认为这种智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总的来说,《中国智慧》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用和传承这种智慧。

《中国智慧》读书笔记篇2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我读《中国智慧》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和北京大学教授张康之联名主编的一本关于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书籍。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的标题《中国智慧》非常吸引我。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需要理解并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这本书的出版,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揭示其智慧的内涵。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们通过引用古代经典和现代学者的观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的智慧。

这些智慧包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道德修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强调社会责任感等等。

《论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

《论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

《论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导读:读书笔记《论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如题所述,《论中国》第二章主要讲了两个问题:1793年马嘎尔尼使华和1840年的鸦片战争。

马嘎尔尼算得上是一位东方通,曾作为特使出访沙俄,并与之在谈判中达成友好通商的条约,故而他对中国之行抱有同样乐观的期待。

当时的内政大臣邓达斯更交代他:“设法与一国人民,或许是地球上最杰出的一国人民,建立自由往来的关系。

”但清政府和英国政府的脑回路根本不在一条线上,马嘎尔尼的船上被挂上“英吉利贡使”的旗子,但并没有人对他带来的工业品有丝毫的兴趣。

到了觐见乾隆皇帝,也就是《延禧攻略》中的“大猪蹄子”的时候,马嘎尔尼被要求按照中国的传统行叩拜之礼,马嘎尔尼则不肯妥协,坚持按照英国礼仪单膝下跪。

很明显,这是一次什么都没谈成的出访,信心满满的马嘎尔尼被地大物博自给自足的大清赤裸裸地拒绝了,此后二十年再也没有英使访华。

直到1834年的时候,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巴麦尊派了一名叫内皮尔的苏格兰军官使华,内皮尔在广州四处生事,还盯上了香港岛,不过后来他染上疟疾一命呜呼了。

虽然内皮尔死了,但英国的野心才刚刚开始,谈判不成,就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并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出兵,逼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的条约。

大清的琦善与英方的义律谈成的《穿鼻草约》承诺清政府赔款600万美元并使英国政府在香港享有特殊权利,但这一条约两方政府都不予同意。

此后在英兵进一步的武力恫吓下签订的《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在丧权辱国上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赔款和割让香港,同时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作为通商口岸。

大清本以此作为安抚之策,不曾想此先河一开,列强蜂拥而至,美国来了,法国也来了,都打着如意算盘来签条约捞好处。

骄傲的大清,左一巴掌右一巴掌地挨,脸很快肿得像馒头了。

作者:玟小媗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时评中国4读书笔记

时评中国4读书笔记

时评中国4读书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时评中国4是中国知名历史学者、文化评论家梁文道先生主持的线上著名读书活动,该活动以“4”为主题,每期邀请四位受邀嘉宾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探讨各类与中国相关的书籍内容,是广大读者热爱的文化盛宴。

本文将针对时评中国4读书笔记进行详细探讨和解读,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时评中国4读书笔记每期邀请的嘉宾都是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或知名人士,他们的读书经历各有不同,所选择的书籍主题也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

通过观看时评中国4的节目,读者可以得到不同领域、不同观点的碰撞,从而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时评中国4的读书笔记分享内容涉及广泛,既有对于经史子集等传统经典的解读和评述,也有对当代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

每位嘉宾在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时,都会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个人经历,给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为广大读者带来不同的启发和感悟。

在时评中国4的读书笔记中,梁文道先生本人也会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和心得体会,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通过他的分享,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时评中国4读书笔记是一档内容丰富、观点独到的文化节目,通过该节目,读者可以了解各类与中国相关的书籍内容,触碰到各类领域的精品著作,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认识,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修养提供重要的启发和帮助。

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观看时评中国4读书笔记,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第二篇示例:时评中国4是一本由著名学者刘瑜所编写的书籍,囊括了他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在这本书中,刘瑜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政治进行了精辟的评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以下是本人对《时评中国4》中的几篇文章所做的读书笔记。

第一篇文章是《中国的改革方向问题及其途径》。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精品3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精品3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精品3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

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

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

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

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

《中国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

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中国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

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2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的国际关系这个题目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试想,中美对立了二十年,要坐在一起谈判了,知彼知己的功课一定会极好的做。

抱着这个想法我认真读完了整个篇幅,有几个问题想不通。

借助电脑,我查了基辛格当时的身份,美国开始“破冰之旅”的目的,以及基辛格先生的责任,有了以下感悟。

做真学者和做纯官员是两码事。

请注意我加上的“真”和“纯”两个字,以区别挂名的官员或学者。

基辛格先生是哈佛大学的博士,一定是货真价实的,研究课题一定够学者水平。

但是他做了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事物助理并担当“破冰之旅”特使后,就由真学者变成纯官员,把学问当成工具了。

为了讨好中方领导人,恭维话说的很巧妙,连批判都说的娓娓动听。

基辛格此来北京要达到挑拨中国和苏联关系并且让美,中,苏三方形成微妙的互相制约关系,尽快从越南战场脱离的目的,他竟然说中国没有和同样大国“长期”打交道的历史,我之所以在长期一词上加引号,是这纯属外交辞令,难道丧权辱国一百年还不够长吗?这么说就是为了回避沙俄(包括前苏联)欺负中国甚狠那段令中国领导人可能会难于启齿,会尴尬的往事,还谈到中国历史上“以夷制夷”,“近伐远联”的例子,还不失时机挑拨说历史上越南就不服中国,扬言要打败中国。

按理说,清朝距离现在的年代比较近,而且清朝也是封建社会治国制度,手段达到高峰的朝代,对外签订很多条约,协定,好歹还有类似外交部的政府部门。

美国也是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之一,对于清朝的外交无论从理论,实践以及文献资料整理起来都相对容易,可是在中国外交独特性上却绝口不提。

书中还有一段话,“天朝的自大和地大物博,反倒害了自己,引来了四面八方的敌人。

”这是故意装糊涂吗?不!这是不折不扣的强盗逻辑。

中国讲传统礼仪和风度,就算是自大,就算是地大物博,就是自己害自己,就应该被围殴往死打,被抢夺吗?敌人不一定是强盗,强盗必然是敌人(我没看原文,不一定确切)。

书中多次提到中国自动放弃航海业,放弃了海外“冒险和探索的时机。

”我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是,本来中国也可以到海外开拓领土占殖民地的,可以去抢掠的,可是目光短浅啊!怀柔啊!自愿当“土财主”啊!当初的大英帝国,西班牙,葡萄牙等航海业发达的国家不是去传播友谊,冒险,探索的,是去杀人抢夺的!是去占地殖民的!包括美国人的先辈到美洲,是杀光印第安人,抢了人家的土地和财富得到第一桶金的!能说是印第安人落后,不该生活在富饶的美洲吗?到这里,基辛格先生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政府的代言人了。

从现已得到的资料上看,我不同意“基辛格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个说法,白求恩帮助中国抗击侵略,才是我们的朋友。

我认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基辛格先生为美,中两国和两国人民做过好事。

《论中国》第一章的结束语看似写的很精彩,读起来朗朗上口,振聋发聩,提出的许多问题到现在我们也没有很好解决。

可是认真分析起来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关键问题没有谈到或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对重点问题的剖析似乎隔靴搔痒;甚至还设了“陷阱”! 结束语原文是这样的:“中国挟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步入近代。

这个独特的帝国声称它的文化和体制适用于四海,却不屑于去改变异族的宗教信仰;它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却对与外国通商和技术革新漠不关心;它文化发达,却受制于一个对西方探险时代的来临一无所知的政治统治集团;它在辽阔的疆土上建立了一套政治体系,却对即将威胁其生存的技术文化大潮茫然无知。

” 那么中国是怎样步入近代的呢?一般来说,近代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

从整个世界看,最显著的是西欧与北美因工业革命促成的技术与经济上的进步。

自然科学学科逐渐成形。

火车的普及使交通运输效率大增。

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报,无线电通讯相继问世。

化学工业开始出现。

以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国家通过强大的生产力与武器,成功殖民世界大多数地区,并以倾销的方式破坏了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古国既有的社会与经济体系。

再说中国。

1840年中国与英国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由此签署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除赔款外,将香港岛永久让予英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而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工业品倾销面前崩溃性破产。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吏治败坏,国防空虚,军备废弛。

随着对人民剥削压迫的加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导致发生太平天国运动。

也就是说,此时的中国这“独特的帝国”已经风雨飘摇,近乎灭亡,哪还有什么优越感?哪有脸声称文化和体制适用于四海?哪还顾得上去改变异族的宗教信仰?清朝政府怎么能对即将垮台的现实茫然无知呢?后期是要搞“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但是中国因长期官本位,文化人对科举考官趋之若鹜,没人考虑科技促进实业的事,理工科人才极度缺乏,又没有现代化教育体系,远水解不了近渴。

归根到底,中国的封建专制体制太久了,根本无法抗衡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像一个瘫痪的病人,眼看着刀架在脖子上也是无何奈何罢了。

《论中国》的第二章的标题是叩头问题和鸦片战争。

立了1.马嘎尔尼使团2.两种世界秩序的冲突3.耆英办外交:抚夷三个子标题。

其中以第一个子标题文字最多,后两个差不多。

1793年6月,马戛尔尼勋爵代表英国使团来中国访问。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研究,最让人流泪流血的外交事件。

大致经过是清朝政府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

而马嘎尔尼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

经协商,马戛尔尼等人按照觐见英王的礼仪单膝跪地,未曾叩头。

就此引得乾隆龙颜大怒,义正言辞的否决了马嘎尔尼提出的所有谈判条件。

其实乾隆很重视英使来访,专门编了名为《四海升平》的剧,既有惯例中的神怪,又有实际内容的戏文——英吉利来朝贡,路途比越南更遥远。

"今当进表赐宴之期,隆典特开"。

可是英使对这出戏没太看懂,认为这是一出关于大地与海洋联姻的戏。

最可悲可怜可恨的是满朝文武官员还把英王国特使看成是朝贡者,看不懂马嘎尔尼带来的不是“精美贡品”而是昂贵商品;看不懂蒸汽机与烤鸭炉的区别;看不出加农炮和红夷大炮怎么就更新换代了……而马嘎尔尼却透过乾隆绣着集兽类最凶部位之大成的看似霸主的龙袍,看到了暮年老人外强中干的身躯。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归国途中看出清军没有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用的是刀枪弓箭,坚定了一个说法:"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

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马嘎尔尼使团带了一封乾隆皇帝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回英国了,向全世界证明清朝闭关锁国,但却对强要中国领土及关税自主等无理要求避而不谈。

写了一部出访记,使欧洲人对中国的观点发生根本性的转折,那个强盛的文明古国几乎变成搁浅的鲸鱼。

哲学家黑格尔甚至断言:"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专制政治的帝国……个人从道德上来说没有自己的个性。

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非历史的:它翻来覆去只是一个雄伟的废墟而已……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

” 于是,基辛格先生说马戛尔尼访华受到清朝不平等的待遇,成为两种世界秩序发生冲突的导火索,并导致鸦片战争。

这又是强盗逻辑。

有学者指出18世纪的欧洲,没有所谓的"主权国家外交平等"的理念:"在马戛尔尼还没有离开伦敦去中国前,英国就有了这样一幅漫画:英国大使面向高高在坐的中国皇帝,单膝下跪。

它表明,英国人早就预想到了他们的大使会见中国皇帝的场面。

马戛尔尼的日记里也记载了他对于中国'磕头礼仪'的担忧。

可是后来,很多英文资料大都对'磕头礼仪'进行了渲染,讲中国自高自大,不肯和英国平等相处,进行平等贸易。

也就是说,侵略中国,卖鸦片给中国,是有道理的。

在这个问题上,美英两国的说法和做法如出一辙。

美国人的前辈不就是因为“印第安人的秩序和他们的秩序”发生冲突,于是发动战争吗?那其实是一场实力相差悬殊的强抢,一场屠杀,几千万印第安人只剩下几十万并被“圈养在笼子里”。

还有一点基辛格先生没有说:林肯总统绞死了三十八位土著的酋长,并且这三十八位酋长并没有被指控犯了“美国罪”,就是因为他们带头“赖在家里不走”! 基辛格先生不愧是当代著名外交家,把耆英(负责处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中国官员)的黔驴伎俩看的清清楚楚——“拖延、推诿和适当施与小恩小惠,一可抚平蛮夷,二又为中国最终战胜外夷袭击争取了时间。

”“中国人的热忱其实是精明算计的结果,诚信被当做一种武器;至于中国人是否真心实意并不重要。

”我想请问一下基辛格先生(对不起,打扰您长眠了。

谁让我才读您的著作呢):假如您是耆英,该怎样处理为好呢? 鸦片战争最终以签订两项屈辱条约为结果。

由此中国开始认识到冷兵器时代令人丧胆的滚滚铁骑和百万雄师在大炮和毛瑟枪面前是一堆堆肉。

民族英雄僧格林沁的墓就在我老家屯子边上(我去吊唁过三次,研究过有关他的史料),八里桥一战,他带领三万步骑兵英勇拼杀,浴血奋战,伤亡三千多人,却因侵略者大量使用新研制的射程在两千米的康格里夫火箭,无法近战,只毙敌十二人,伤敌百人,血肉之躯终归抵挡不住侵略者的新式枪炮。

侵略者根本没把中华文化放在眼里,就是要掠夺财富,榨取利益。

从此以后,中国沦为殖民势力争夺的目标。

《论中国》第三章的标题是“由盛转衰”。

设了1.“魏源的蓝图:以夷制夷,师夷长技2.大权旁落:内乱外患3.应对衰落4.日本的挑战5.朝鲜6.义和团运动六个子标题。

本章开篇就谈到:“鸦片战争前,外交和国际贸易对于中国来说不过是承认它上国地位的形式。

自鸦片战争起,中国进入了一个国内动荡不安的时期。

与此同时,它遇到三大外来挑战,其中任何一个都足以颠覆一个王朝。

……”书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是哪三大外来挑战,却用三个自然段表达出来:一是西方列强。

主要限于在中国沿海地区掠取经济利益,要求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和自由传教的权利。

“欧洲人认为这根本算不上征服。

列强们还不想取代现有的清朝政府,而是要迫使中国接受一个本质上与中国人的世界秩序格格不入的全新的世界秩序。

”二是奉行扩张主义的俄国。

“俄国根本不承认本国领土与接壤的中国领土之间的疆界。

……俄国侵蚀的领土,中华帝国永远也拿不回来了。

(随时不忘要分裂社会主义阵营)”三是日本。

还在这里强调说:无论是西方列强还是俄国都认识到“清廷覆亡不符合它们的利益。

而日本的意识就不一样了。

……日本不仅图谋侵占中国的大片国土,还想取代北京成为新的东亚国际秩序的中心。

” 书里写道:“外国军队在中国大地上横冲直撞,胁迫中国接受屈辱的条约。

与此同时,天朝始终坚持它的中央政府地位,继续行使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管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