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拉单晶硅相关知识汇总
直拉单晶的原理和应用

直拉单晶的原理和应用原理直拉单晶是一种用于生产单晶材料的方法,其原理基于拉伸应力的作用。
通过将某种材料加热至熔点,然后在特定条件下迅速拉伸,使得材料变成单晶结构。
直拉单晶的原理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原料准备:选取高纯度的材料作为原料,经过精细处理,确保其纯度和均匀性。
2.熔融:将原料加热至熔点以上,通常使用电炉或激光加热来实现。
在熔融状态下,原料呈现液态。
3.拉伸:将熔融状态的材料进行迅速拉伸,通常在大气中进行。
拉伸的速度和方向对于最终单晶的品质有重要影响。
4.冷却固化:拉伸后的材料在冷却过程中逐渐固化,形成单晶结构。
直拉单晶的原理基于拉伸应力对材料结构的影响。
在迅速拉伸的过程中,由于拉伸力的作用,原料分子排列有序,形成了单晶结构。
通过控制拉伸的速度和方向,可以对单晶结构的形态和品质进行调控。
应用直拉单晶技术在材料科学和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领域:1.光电子学:直拉单晶技术可以生产高品质的单晶材料,用于制造光电子器件,例如光电检测器、激光器等。
单晶结构能够提供更好的电子传导性能和光学性能,提高器件效率和稳定性。
2.半导体器件:直拉单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器件的制造。
例如,用于制造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硅单晶材料就是通过直拉单晶技术生产的。
单晶硅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子传导性能和热传导性能,是半导体器件制造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3.航空航天:航空航天领域对材料的要求非常高,直拉单晶技术可以生产高强度、高温耐受性和抗腐蚀性的合金材料,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航天器结构和燃气轮机等关键部件。
4.医学器械:直拉单晶技术可以生产生物惰性材料,用于制造医学器械。
例如,使用直拉单晶技术生产的钛合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骨科植入物和人工关节等医疗器械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
5.能源领域:直拉单晶技术可以生产用于能源转换和储存的材料。
例如,用于制造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和燃料电池的阴极材料就是通过直拉单晶技术生产的。
直拉单晶硅工艺技术黄有志

直拉单晶硅工艺技术黄有志直拉单晶硅工艺技术是制备单晶硅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
该技术的发展,对于现代半导体产业的推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有志博士是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科学家之一。
以下是对其工艺技术的一些介绍。
直拉单晶硅工艺技术是制备高纯度、高晶质结构的单晶硅材料的关键技术之一。
它是将多晶硅材料通过高温熔融状态下拉制而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是通常用石英砂进行还原制备的多晶硅材料,通过特定的工艺参数控制,使其在高温下逐渐冷却凝固,形成单晶硅材料。
直拉单晶硅工艺技术具有高效、高质量的特点。
首先,该工艺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单晶硅材料的纯度。
在熔融状态下,通过控制氧气处理时间和掺杂剂的加入,可以有效地去除杂质。
其次,该工艺技术能够制备出高质量的单晶硅材料。
通过控制拉伸速度和温度梯度,可以减少晶体结构的缺陷,提高晶体的完整性和结晶度。
最后,该工艺技术还具有高效率的特点。
相比于其他制备单晶硅材料的方法,直拉工艺技术可以大规模生产,并且成本低廉,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黄有志博士在直拉单晶硅工艺技术的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主要关注在工艺参数的优化和工艺过程的监控控制方面。
通过对熔融硅的温度、拉伸速度、氧气处理时间等参数的研究,他成功地优化了工艺参数,提高了单晶硅材料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他还研发了一套先进的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熔融硅的温度和拉伸速度等参数,确保工艺过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黄有志博士的工艺技术在半导体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单晶硅材料是半导体器件制备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而直拉单晶硅工艺技术能够高效、高质量地制备出该材料,为半导体器件的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目前,黄有志博士的工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材料制备企业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效果。
总之,直拉单晶硅工艺技术是制备高纯度、高质量的单晶硅材料的关键技术之一。
黄有志博士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创新,为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工艺技术在半导体产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提供了重要支持。
直拉单晶硅的制备工艺

直拉单晶硅的制备工艺内容提要:单晶硅根据硅生长方向的不同分为区熔单晶硅,外延单晶硅和直拉单晶硅。
直拉单晶硅的制备工艺一般包括多晶硅的装料和熔化,种晶,缩颈,放肩,等径和收尾。
目前,单晶硅的直拉生长法已经是单晶硅制备的主要技术,也是太阳电池用单晶硅的主要制备方法。
关键词:直拉单晶硅,制备工艺一,直拉单晶硅的相关知识硅单晶是一种半导体材料。
直拉单晶硅工艺学是研究用直拉方法获得硅单晶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主要内容:硅单晶生长的一般原理,直拉硅单晶生长工艺过程,改善直拉硅单晶性能的工艺方法。
直拉单晶硅工艺学象其他科学一样,随着社会的需要和生产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
十九世纪,人们发现某些矿物,如硫化锌、氧化铜具有单向导电性能,并用它做成整流器件,显示出独特的优点,使半导体材料得到初步应用。
后来,人们经过深入研究,制造出多种半导体材料。
1918年,切克劳斯基(J Czochralski)发表了用直拉法从熔体中生长单晶的论文,为用直拉法生长半导体材料奠定了理论基础,从此,直拉法飞速发展,成为从熔体中获得单晶一种常用的重要方法。
目前一些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如硅单晶,锗单晶,红宝石等大部分是用直拉法生长的。
直拉锗单晶首先登上大规模工业生产的舞台,它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发展迅速;但是,锗单晶有不可克服的缺点:热稳定性差,电学性能较低,原料来源少,应用和生产都受到一定限制。
六十年代,人们发展了半导体材料硅单晶,它一登上半导体材料舞台,就显示了独特优点:硬度大,电学热稳定性好,能在较高和较低温度下稳定工作,原料来源丰富。
地球上25.8%是硅,是地球上锗的四万倍,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因此,硅单晶制备工艺发展非常迅速,产量成倍增加,1964 年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单为晶硅50-60 吨,70年为300-350 吨,76年就达到1200吨。
其中60%以上是用直拉法生产的。
随着单晶硅生长技术的发展,单晶硅生长设备也相应发展起来,以直拉单晶硅为例,最初的直拉炉只能装百十克多晶硅,石英坩埚直径为40毫米到60毫米,拉制单晶长度只有几厘米,十几厘米,现在直拉单晶炉装多晶硅达40 斤,石英坩埚直径达350毫米,单晶直径可达150毫米,单晶长度近2米,单晶炉籽晶轴由硬构件发展成软构件,由手工操作发展成自动操作,并进一步发展成计算机操作,单晶炉几乎每三年更新一次。
单晶小知识直拉法

固液界面形状对单晶均匀性、完整性有重要影响,正常情况下,固液界面的宏观形状应该与热场所确定的熔体等温面相吻合。在引晶、放肩阶段,固液界面凸向熔体,单晶等径生长后,界面先变平后再凹向熔体。通过调整拉晶速度,晶体转动和坩埚转动速度就可以调整固液界面形状。
生长过程中各阶段生长条件的差异
3,磁控直拉技术与直拉法相比所具有的优点在于:
减少了熔体中的温度波度。一般直拉法中固液界面附近熔体中的温度波动达10 C以上,而施加0.2 T的磁场,其温度波动小于1℃。这样可明显提高晶体中杂质分布的均匀性,晶体的径向电阻分布均匀性也可以得到提高;
降低了单晶中的缺陷密度;
减少了杂质的进入,提高了晶体的纯度。这是由于在磁场作用下,熔融硅与坩锅的作用减弱,使坩锅中的杂质较少进入熔体和晶体。将磁场强度与晶体转动、坩锅转动等工艺参数结合起来,可有效控制晶体中氧浓度的变化;
1,在直拉法中,氧含量及其分布是非常重要而又难于控制的参数,主要是熔体中的热对流加剧了熔融硅与石英坩锅的作用,即坩锅中的O2,、B、Al等杂质易于进入熔体和晶体。热对流还会引起熔体中的温度波动,导致晶体中形成杂质条纹和旋涡缺陷。
2,半导体熔体都是良导体,对熔体施加磁场,熔体会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反的洛伦兹力作用,可以阻碍熔体中的对流,这相当于增大了熔体中的粘滞性。在生产中通常采用水平磁场、垂直磁场等技术。
直拉法的引晶阶段的熔体高度最高,裸露坩埚壁的高度最小,在晶体生长过程直到收尾阶段,裸露坩埚壁的高度不断增大,这样造成生长条件不断变化(熔体的对流、热传输、固液界面形状等),即整个晶锭从头到尾经历不同的热历史:头部受热时间最长,尾部最短,这样会造成晶体轴向、径向杂质分布不均匀。
直拉法-技术改进
一,磁控直拉技术
直拉单晶硅相关知识汇总

直拉单晶硅国标相关知识汇总参考标准:硅单晶GB/T12962-2005硅片径向电阻率变化测定方法GB/T11073硅单晶电阻率的测量GB/T1551-2009代位碳原子含量红外吸收测量方法GB/T1558-2009光电衰减法测硅和锗体内少子寿命测定GB/T1553-2009红外吸收光谱测量硅晶体中间隙氧GB/T1557-2006非本征半导体材料导电类型测试方法GB/T15501. 径向电阻率变化1)定义:晶片中心点与偏离中心的某一点或若干对称分布的设定点(晶片半径的1/2处或靠晶片边缘处)的电阻率之间的差值。
差值与中心值的百分数即为径向电阻率变化。
2)测量方法:GB/T11073规定径向电阻率变化的测量方法为:用四探针法测量硅片中心点和设定点的电阻率。
按以下公式计算:RV=(ρM-ρC)/ρM×100%其中:ρM为硅片中心点处测得的两次电阻率的平均值。
ρC为硅片半径中点或距边缘6mm处,90°间隔4点电阻率的平均值。
3)国标对径向电阻率变化的要求:GB/T12962-2005规定掺杂硼元素的P 型单晶(直径为200mm的)电阻率范围为:0.0025~60Ω·cm。
其径向电阻率变化为:0.0025~0.1Ω·cm ≤12%0.1~60Ω·cm ≤5%2. O、C含量GB/T12962-2005规定直拉硅单晶的间隙氧含量应小于 1.8×1018a/cm3 (36ppma),具体指标应根据客户要求而定。
其测定的依据标准为:GB/T1557-2006。
替位碳含量应小于 5.0×1016a/cm3 (1ppma),其测定的依据标准为:GB/T1558-2009利用红外吸收光谱测量间隙氧的有效范围从 1.0×1016a/cm3到硅中间隙氧的最大固溶度。
3.少子寿命GB/T1553-2009规定用光电导衰减法不能测量硅单晶抛光片的少子寿命。
区熔单晶硅和直拉单晶硅

区熔单晶硅和直拉单晶硅区熔单晶硅和直拉单晶硅是两种常用的单晶硅生产工艺。
单晶硅是一种高纯度的硅材料,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行业。
在制备单晶硅时,区熔和直拉是两种常见的工艺路线。
本文将对这两种工艺进行比较和介绍。
一、区熔单晶硅区熔单晶硅是一种传统的生产工艺,也是最早被应用的工艺之一。
它的主要步骤包括:选材、熔炼、晶化、切割和修整等。
1. 选材:区熔单晶硅的选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选材要求硅原料的纯度高,杂质含量低,以确保生产出的单晶硅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
2. 熔炼:在区熔工艺中,硅原料被放入石英坩埚中,在高温下进行熔炼。
通过控制熔炼条件和熔炼时间,使硅原料逐渐熔化并形成单晶硅。
3. 晶化:熔融的硅原料在逐渐冷却的过程中,通过特定的方法来形成单晶硅。
晶化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冷却速率,以保证单晶硅的晶体结构完整性和纯度。
4. 切割:晶化后的硅块需要经过切割处理,使其成为适合半导体器件制造的单晶硅片。
切割时要保证切割面的光洁度和平整度,以提高单晶硅片的质量。
5. 修整:切割后的单晶硅片需要进行修整处理,以去除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缺陷和杂质。
修整过程通常包括化学腐蚀、机械研磨和抛光等步骤。
区熔单晶硅工艺的优点是工艺成熟、可控性好,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但是,由于区熔工艺存在晶体生长速度慢、晶体纯度不易控制等问题,生产出的单晶硅片质量相对较差。
二、直拉单晶硅直拉单晶硅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生产工艺,也是目前主流的单晶硅生产工艺之一。
它的主要步骤包括:选材、熔炼、晶化、拉丝和修整等。
1. 选材:直拉单晶硅的选材要求与区熔工艺相似,同样需要高纯度的硅原料。
选材的关键是减少杂质的含量,以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单晶硅。
2. 熔炼:直拉工艺中的熔炼过程与区熔工艺类似,硅原料被放入石英坩埚中,在高温下进行熔炼。
熔炼后的硅液通过特定的方法形成一根硅棒。
3. 晶化:在直拉工艺中,硅棒从熔液中被拉出,并在拉伸过程中逐渐冷却和凝固。
通过控制拉伸速度和温度等参数,使硅棒逐渐凝固并形成单晶硅。
直拉法单晶硅 -回复

直拉法单晶硅-回复单晶硅是一种具有高纯度的硅晶体,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和热电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本文将以“直拉法单晶硅”为主题,详细介绍直拉法制备单晶硅的步骤和工艺。
一、什么是直拉法单晶硅?直拉法单晶硅是一种通过直接拉取的方法制备的高纯度硅晶体。
该方法通过溶解高纯度的多晶硅在熔融的硅熔体中,然后逐渐拉伸出一根单晶硅柱。
得到的单晶硅柱可以被切割成具有特定晶向的晶圆,用于制备半导体器件和太阳能电池等。
二、直拉法制备单晶硅的步骤:1. 原材料准备:选择高纯度的多晶硅作为原材料,通常其纯度需达到99.9999以上。
这种高纯度的多晶硅块通常是由卤化硅还原法制备而来。
2. 熔炼硅熔体:将高纯度多晶硅块放入石英玻璃坩埚中,然后将坩埚放入电阻加热炉中进行熔炼。
在特定的温度和保温时间下,多晶硅逐渐熔化成硅熔体。
3. 准备拉晶装置:将石英棒固定在拉晶装置上,调整装置的温度和拉伸速度等参数,使其适合拉晶过程。
4. 开始拉晶:将熔融的硅熔体与石英棒接触,通过向上拉伸石英棒,使熔体附着在棒的一端,并由此逐渐形成硅晶体。
拉晶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拉伸速度以及拉伸方向等参数,以保证拉晶产生单晶硅。
5. 晶柱切割:拉晶结束后,得到的硅晶体为一根长柱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切割成不同规格和方向的晶圆。
切割过程需要使用专业的切割设备和切割工艺,以获得所需的单晶硅片。
三、直拉法制备单晶硅的工艺特点:1. 高纯度:直拉法制备的单晶硅可以达到非常高的纯度要求,这对于一些对杂质含量极为敏感的电子器件非常重要。
2. 大尺寸:直拉法制备的单晶硅柱可以达到较大的尺寸,使得每次拉晶得到的单晶硅片面积更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 较低的缺陷密度:直拉法制备的单晶硅的晶界和缺陷密度较低,有利于提高电子器件的性能。
4. 可重复性好:直拉法制备单晶硅的过程相对稳定,能够实现较好的生产批量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四、直拉法制备单晶硅的应用:1. 半导体器件:直拉法制备的单晶硅片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晶体管、场效应晶体管等半导体器件的制造。
直拉法生产单晶硅

直拉法生产单晶硅
设备:直拉单晶炉
直拉单晶炉
直拉单晶炉
直拉单晶炉
直拉单晶炉主要由炉体、电气部分、加热系统、水冷 系统、真空系统和氩气装置六大部分组成。 一、炉体
炉体包括主架、主炉室、副炉室等部件 。
主架由底座、立柱组成,是炉子的支撑机构。
主炉室是炉体的心脏,有炉底 盘、下炉筒、上炉筒以及炉盖组 成,他们均为不锈钢焊接而成的 双层水冷结构,用于安装生长单 晶的热系统、石英坩埚及原料等。
直拉法的特点
设备和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易于制造大直径 单晶硅。 易于控制单晶中的杂质浓度,可以制备低阻单晶。
生产温度高,硅料易被坩埚污染,使晶体的纯度 下降。
直拉法生产单晶硅
1、清 炉
冷却停加热6-8 小时后,打开炉 膛清理挥发物。
2、装料
3、抽空、通氩气 4、加热、熔硅
5、种晶 籽晶相当于在硅熔体中加入了一个定向晶核,使晶体按 晶核的晶向定向生长,制得所需晶向单晶。
先将籽晶降至液面数毫米处暂停片刻,使籽晶温度尽量 接近熔硅温度,然后将籽晶浸入熔硅,使头部熔解,接 着籽晶上升,生长单晶硅。
6、缩颈(引晶) 将籽晶快速提升,缩小结晶直径 目的:抑制位错从籽晶向晶体延伸
7、放肩 放慢生长速度,晶体硅直径增大
8、等径
等直径生长
9、收尾 单晶拉完时,由于热应力作用,尾部会产生大量位错,并 沿着单晶向上延伸,延伸的长度约等于一个直径。
三、加热系统
四、水冷系统
水冷系统包括总进水管道、分水器、各路冷却水管 道以及回水管道。由循环水系统来保证水循环正常运 行。 水冷系统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必须随时保持各部 位冷却水路畅通,不得堵塞或停水,轻者会影响成晶 率,严重会烧坏炉体部件,造成巨大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拉单晶硅国标相关知识汇总
参考标准:
硅单晶GB/T12962-2005
硅片径向电阻率变化测定方法GB/T11073
硅单晶电阻率的测量GB/T1551-2009
代位碳原子含量红外吸收测量方法GB/T1558-2009
光电衰减法测硅和锗体内少子寿命测定GB/T1553-2009
红外吸收光谱测量硅晶体中间隙氧GB/T1557-2006
非本征半导体材料导电类型测试方法GB/T1550
1. 径向电阻率变化
1)定义:晶片中心点与偏离中心的某一点或若干对称分布的设定点(晶片半径的1/2处或靠晶片边缘处)的电阻率之间的差值。
差值与中心值的百分数即为径向电阻率变化。
2)测量方法:GB/T11073规定径向电阻率变化的测量方法为:用四探针法测量硅片中心点和设定点的电阻率。
按以下公式计算:RV=(ρM-ρC)/ρM×100%
其中:ρM为硅片中心点处测得的两次电阻率的平均值。
ρC为硅片半径中点或距边缘6mm处,90°间隔4点电阻率的平均值。
3)国标对径向电阻率变化的要求:GB/T12962-2005规定掺杂硼元素的P 型单晶(直径为200mm的)电阻率范围为:0.0025~60Ω·cm。
其径向电阻率变化为:0.0025~0.1Ω·cm ≤12%
0.1~60Ω·cm ≤5%
2. O、C含量
GB/T12962-2005规定直拉硅单晶的间隙氧含量应小于 1.8×1018a/cm3 (36ppma),具体指标应根据客户要求而定。
其测定的依据标准为:GB/T1557-2006。
替位碳含量应小于 5.0×1016a/cm3 (1ppma),其测定的依据标准为:GB/T1558-2009
利用红外吸收光谱测量间隙氧的有效范围从 1.0×1016a/cm3到硅中间隙氧的最大固溶度。
3.少子寿命
GB/T1553-2009规定用光电导衰减法不能测量硅单晶抛光片的少子寿命。
本方法测量硅单晶的少子寿命单个实验室测量的精密度为±20%。
本方法可以测的最低寿命值为10μs,而最高可测寿命值主要取决于试样的尺寸和抛光的表面。
所要求的试样尺寸和最高可测寿命值如下:
表1 少子寿命分析试样标准尺寸类型
表2 光电导衰减法可测的最高寿命值
4. 晶棒直径
GB/T12962-2005规定硅单晶直径及其允许的偏差为:200±0.3mm (指加工后的硅片标称直径,未经滚圆的单晶棒的直径和允许的偏差由供需双方商定)
5.抽样方案:
1)GB/T12962-2005中规定对单晶棒抽样方案为:每批产品随机抽取20%的试样。
5根~9根晶棒/锭抽取两个试样,5根以下抽取一个试样。
2)导电类型、晶向和外形尺寸3项为全检项目,若有一项不合格即为不合格。
3)检验氧含量时应在晶棒头部切取试样,检验碳时应在尾部取样。
当不能区分晶棒的头尾或分析别的参数时可随机取样。
4)国标中作出规定的单晶硅的相关参数还有:晶向偏离、晶体完整性等。
6.四探针法测硅单晶的电阻率
GB/T1551-2009中规定用四探针法测硅单晶的电阻率有效范围为 1.0×10-3~3.0×103Ω·cm。
试样要求:试样厚度和从试样边缘与任一探针端间距应大于探针间距的4倍。
四探针法也可以测量直径大于探针间距10倍、厚度小于探针间距4的硅单晶圆片。
环境要求:温度为23±1℃,相对温度≤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