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政府统治前十年的金融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原文出处】民国档案199201【作者】宗玉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于政治统一的同时也开始了国民经济的建设工作。
十年中,国民政府为振兴经济作了不少努力,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36年,国民经济达到了旧中国的最高峰。
这里,根据其发展过程及特点,把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分为三个时期。
一1927年8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经济建设这是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初步开展时期,其重心是财政的整顿和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刚建立时所面临的局面是极其困难的:它外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十分低下,命运操在列强手中;国内,以奉系张作霖为首的“安国军政府”控制着京、津、东北及山东、苏北等地,维持着北洋军阀的最后统治;滇、黔等省仍由地方军阀割据着;国民党内部则派系林立,地方实力派实际上割据一方,企图和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权分庭抗礼;各派军阀政客集团为争夺政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这一切都威胁着蒋政权的统治。
为了巩固、稳定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国民政府把政治的安定,国内的统一放在首位,而“殊甚少虑及”经济建设(《革命文献》第26辑,第55页。
)。
不过,因为经济力量是政治斗争的物质基础,国民政府在进行政治统一之时,也以部分精力从事经济建设;为了顺乎民意,国民政府也需要进行经济建设。
蒋介石曾说:“我们要复兴国家,完成革命,最切实最急需的工作莫如生产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吴曼君:《总裁思想》第六册,“经济”。
)。
国民政府是“依据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所指示之方策原则,为确定物质建设实施程序之标准(《革命文献》第76辑,第55页。
)”的。
据此,孙科拟定“建国大纲”,把经济建设按程序分为交通、工矿、农业等项。
当然,由于各时期的具体条件不同,经济建设重心也不同,并非一概遵循这一程序。
当时训政刚开始,百废待兴,万端待举,国民政府把财政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
因为财政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没有强大的财力作后盾,经济建设便无从谈起。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外国人曾经这样描述过
“中国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 见仅有的最坏的制度,它是乱七八糟一大 堆铸币、重量单位不同一和纸币凑成的大 杂烩”
2 加强对全国的经济掌控和解决政府财政困难是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现实动因 1930年中原大战后,国民政府虽然在政治上军 事上取得了完全较大的优势,但是,国民政府仍 然无法掌控或者说完全掌控两广、云贵、青海、 宁夏、山西、新疆和西藏等偏远地区,地方派仍 有较强的实力,他们不但拥有自己的势力,而且 在经济上自行其是 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也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增 加财政收入,然后消灭异己,强化国家机器,扩 充军事实力
湖南湘潭钢铁厂,年产量10万吨; 湖南茶陵及湖北灵乡铁 矿; 湖北大冶阳新及四川彭县铜矿厂,年产江西天河煤矿,年产量10万吨; 河南禹县煤矿,年产量40万吨; 以及四川巴县达县石油矿、湖南湘潭飞 机发动机厂、永利煤气厂和天利氮气制 造公司等
参考资料
• 《略论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兼谈对抗日战争的作
• • • • • • • •
用》 陈雷 《谈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陈晋文 《略论抗日战争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抗战》 陈柯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周绍英 《1927_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吴玉文 《1935年币制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颜翠芳 《浅论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庄梦兰 《试论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国内动因》申成玉 《试析影响民国时期币制改革的外部因素》江姗
名词解释: 废两改元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废除银两改用银 元的币制改革。1933年3月1日,财政部颁发 《废两改元令》。4月6日,国民政府实行 “废两改元”,规定即日起,所有公私款收 付等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使用银 两。持有银两者。可以由中央银行代铸银元, 或者在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兑换银元。废 两改元是法币改革的前提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演变1910年的《币制则例》和1914年的《国币条例》均确立了银元为唯一主币的基本原则,20世纪30年代之前,历届政府、银行公会也曾进行了数次废两改元的尝试,但均未成功。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对废两改元问题非常重视。
在1928年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与财政会议上通过决议,决定1929年7月1日起实施废两改元,但未如期实现。
直到1932-1933年间,经过政府和商界的多方努力,废两改元、统一货币单位的时机才成熟。
1933年3月国民政府立法院通过并公布了《银本位币铸造条例》,重申了银元作为法定本位货币的地位。
4月5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从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令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①。
6月6日,《财政部咨各省市政府文》制订了用赋改征银币办法,按照这项规定,从上海开始,各地银行公会和钱业公会先后议定详细实施办法,进行了废两改元改革②。
废两改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统一货币,便利交易,并利于中央银行纸币的推行,扩大了中央银行活动的规模和机能,为之后实行法币制度奠定基础。
关税用金单位计征是重要且成功的改革,中国财政由此免受外国银行投机风波影响,稳定了海关收入,国民政府也由此掌握了大量外汇储备,为1935年11月法币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1933年,金融界酝酿已久的中央造币厂终于建立,但控制权掌握在国民政府手中而非在民族资本家手中,因此国民政府已开始着手加重金融权的控制权,法币改革势在必行。
1929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急剧下降。
为了迅速摆脱危机的不利影响,英、美、日等国向中国大肆倾销商品,并广泛的占据了中国的主要原材料产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加剧了南京国民政府财政危机。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地经济地位发生了重大改变,为了挫败日本,也为了独占中国的商品和资本市场,美国开始加速向南京政府资本输出,并逐步在当时的财政中占据了左右全局的地位。
国民党统治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巩固练习4: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币制改革” 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为防止白银外流而采取的措施 B.以中央、中国、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 C.白银与法币共同流通 D.中央、中国、交通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1)含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
官
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 而形成的资本形式。
僚
2)特点:
资
①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垄断性
本
②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具有买办性
③与本国封建主义相结合,具有封建性
3)典型:
四大家族(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 陈果夫、陈立夫)
消极(主要): 4)评价:
政治: 一党专政、独裁统治的建立 了解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 表现: 新的阻碍因素:官僚资本主义
课标解读: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了解“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一、政治: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统治的建立
(一)独裁统治的建立(训政时期)
1、背景: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国民政府背离民主原则、 利用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三政”)和五权宪法来建立独裁统治 2、表现:
(1)、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召开标志训政时期开始。 (2)、1928年10月,国民党公布《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
核心内容:训政时期国家的一切权力归国民党 (3)、1928年10月实行“五权宪法”,对国民党及国民政府负责。权利归党中 央少数人。 (4)、蒋介石个人独裁统治逐步建立
1)1932年,蒋介石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2) 1932年大力发展特务组织。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税收制度的借鉴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税收借鉴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在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客观而言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在这里我们探讨一下南京国民政府在其统治前期(1927-1937年)对税收制度的一些重大变革,并联系我国九四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作些粗浅的比较分析。
当然时势相异,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关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正是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各国以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因此国民政府关税收入之多,占财政收入比重之大就不足为奇了。而我国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和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因此降低关税水平也是合乎经济规律的。
三、开征具有前瞻性税种
一般而言,经济不发达国家以流通税为主体税种,而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辅助税种,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税收制度的借鉴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税收制度的借鉴 2008-12-20 15:10:43
内容提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税收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不乏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之举的税收政策,本文通过对其前期税收制度的分析,并结合我国一九九四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的实践,试图找出其对当今我国税收体制进一步改革有所借鉴的地方。
(二)关税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9年公布实施《海关进出口税则》,宣告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此后通过与英、美、法、日等国的谈判,至1934年先后公布了四个国定进出口税则,税率实行十四级,最低百分之五,最高达百分之八十,平均税率为百分之二五,改变了过去进口货物不分种类,一律值百抽五的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关税体制。同时还统一了海陆关关税,由于过去陆路关税比海路关税少纳三分之一,因此改订新约后将增加陆海关关税。为了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国民政府还减免了出口关税。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12~194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
在这个时段,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民国末年日益萎缩。
1、民国初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却没有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民族工业的繁荣景象转瞬即逝,成为“短暂的春天”。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国际形势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更激发了实业家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于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拓植协会等。
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
由知名华侨人士创办的同仁民生实业会得到华侨的热烈响应,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这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
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1919年达到高潮。
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
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c、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选择题刷题-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选择题刷题--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古田召开,会议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等重大的任务。
”这一决议()A.全面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B.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形势向前发展C.实现了党工作重心的第一次转移D.是对国民党大力“围剿”的回击2.下图分别是1920年和1936年中国境内产业资本比例示意图,与其中的变化有关的是()A.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B.清政府实行奖励兴办实业的政策C.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3.1928年11月,中共中央指出:“没有城市的领导,乡村斗争很少有胜利的可能;没有工人的领导,农民革命很少有成功的希望,所以建立城市工作尤其是工人运动,成为党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更要加十倍的努力做城市工作—尤其是工人运动。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共中央()A.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B.否定了农民革命运动的必要C.规范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形式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4.下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它是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
下列内容与该法律相关的是()A.号召打倒列强除军阀B.实行农民减租减息政策C.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D.消灭一切土地租佃契约5.1928年,毛泽东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
”毛泽东旨在强调()A.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B.开展农村土地革命的重要性C.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D.千里跃进大别山区的重要性6.下表20世纪30年代报刊《红色中华》使用高频词汇的统计表,据表可知,当时()A.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B.人民革命政权得以创建C.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逐步形成D.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7.1930年,上海《民国日报》刊登文章称,“年年大批的毕业学生自乡村跑进都会,不见一个返到乡间……都会的漩涡卷去了乡村的干柱,剩下的只有老弱和稚幼……乡村衰败了,没有一些生气”。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中国近代化的进一步探索时期这一阶段是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最终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胜利的阶段。
1、时代特征:政治上: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运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无产阶级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表现出较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思想上:国民党一大会议上新三民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毛泽东思想产生并发展成熟。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还有许多知识分子怀着对农村实施改造与建设的良好愿望,做了艰辛的探索与努力,如胡适关于走哪条路的探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等,但是由于他们并未抓住改造与发展农村的关键,因而农民仍摆脱不了贫穷与悲惨的命运。
在这一时期,国民党强化一党独裁统治,所以国内存在有民主与独裁的辩论,同时依然存在有中西文化之争,即“本位文化派”和“西化派”的论争。
社会生活上:在国民党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西方物质文明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城市出现了许多新风尚,兴起一批大城市,比如大上海。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缓慢。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的总特征:政治上: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北洋军阀统治结束,中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国共对峙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法币改革等。
思想上:新三民主义思想,国民党强化一党专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外交上:南京国民政府曾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帝国主义国家的一些特权逐步被取消,但截至1946年,治外法权才最终完全废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上述业务外,它还设立中央储蓄会, 办理有奖储蓄。但更主要的业务则是 采购军火和垄断进出口的物资的收购, 可以说,中央信托局就是国民党政府 的军火采购部。
★1930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在上海成立 邮政储金汇业总局,1935年改组为邮 政储金汇业局。
★1935年4月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各省 建立合作金库,配合中国农民银行开 展业务。
◎1910年的币制改革确立了银本位制,但银 本位币的单位尚未统一,“元两并行”的 银本位制成为旧式钱庄操纵市场、把玩 “洋厘”和“银拆”以牟利的制度土壤, 这不仅提高了交易成本,而且也极易引发 金融恐慌,不利于优化银行业结构,不利 于维持金融稳定和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主持召开的全国 财经会议就采纳工商金融界代表的建 议,确定了改良币制,完善银行体系, 发展新式银行业,发展民族经济的方 针。
中央信托局汉口分局
★中央信托局的资本总额为100万元,由中 央银行一次拨足。按章程规定,中央信托 局的业务是办理公有财物及政府机关重要 文件契约等的保险及保管事项,经理国营 事业或公用事业债券股票的募集和发行, 经收公共机关或公共团体的信托存款并代 理运用,办理各种保证事项和委托代理事 项等。
中央信托局第一期投資信托证券
◎公债结构的变迁与发展。 ◎公司债券的增发成为债券市场的亮点。 ◎股票发行市场并没有像股票交易市场那样
沉寂下来。 ◎抗战前十年证券市场管理制度建设加强。 ◎抗战前十年证券市场在中国近代化建设中
的作用。
★以钱庄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进一步衰落(P315)。 ★以上海为中心的各类金融市场获得显著发展,其
中上海金业交易所的交易额居世界第三位;1932 年上海华商银行联合准备委员会成立,实施资产 证券化来增强华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1933年 设立上海票据交换所,票据市场获得发展。1934 年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发展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 证券交易所(P317)。
☆法币制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P314
◎稳定了币值,使中国迅速摆脱了货币危机。
◎打击了钱庄和外资银行的势力,增强了民 族新式银行的力量,有利于改善银行业结 构和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确立了管理通货制度,解决了通货紧缩的 问题,有利于政府运用统一的货币政策来 干预经济,进而也有利于金融与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稳 定发展。
★1926年北伐军在武汉成立中央银行。 ★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在上海设立中央银行。
蒋介石(左)与宋子文(右)
南京国民政府财 政部长孔祥熙
1928年11月成立的中央银行
★1935年国民政府利用金融危机,以救助金 融机构为由,发行公债预约券筹集资金并 向中国、交通银行注资,增加官股比例, 控制这两家中国最大的民族商业银行,使 之成为国有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1906年建)
四明商业储蓄银行
中国实业银行
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天津)
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原名 新华储蓄银行,1915年2 月正式开办。行址北京。 1931年改组为新华信托储 蓄银行,总行迁上海,董 事长先后有马耿江、谢寿 天等,总经理先后有方仁 元、王志莘等。该行办理 储蓄信托、经营房地产业 务,设有服务部,办理经 济报导、教育文化、社会 服务工作,设有附属企业 新原、新公公司。1948 年11月改名为新华信托储 蓄商业银行。上海解放后 公私合营。
☆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的首次全国财经会 议上,提出废两改元方案10条,打算在1929年7 月施行,但因为形势变化,银元短缺而作罢。
☆1932年因为内地经济凋敝而上海商业繁荣,内 地银元大量流入上海,洋厘价格下跌,有利于 在上海推行废两改元。当年夏天,国民政府财 政部组织上海金融界重要人士参加的废两改元 委员会提出了先上海后全国的废两改元实施步 骤。
★了解抗战前十年外国金融资本在华的货币 金融活动及其影响。
★把握抗战前十年新民主主义货币金融事业 的产生及其原因和特点。
●建立以四行二局一库为代表的垄断性 金融体系:P304-311
★我国中央银行制度建设源于清末户部银行 (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设立。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设立国民革命政府的 中央银行。
☆1933年4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又颁布《废两改元布告》, 规定在全国实行废两改元,从当年4月6日起,所有公私 款项收付和订立的契约票据,以及一切交易,必须一律 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中央、中国、交通三行负责 按照1银元折合银两7钱1分5厘的比率兑换银两和银元。 另外限制白银外流,中央造币厂加紧铸造新银币供应市 场。这样,废两改元得以在全国推行,统一了中国的货 币单位,提高了交易效率,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并对 钱庄业造成打击,有利于新式银行业的发展,值得肯定。
☆1933年3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 元令》和《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从 1933年3月1日起,在上海停开洋厘行市, 将银拆改名为拆息;规定银本位币的单位 名称为“元”,规定银元的成色、重量和 铸币权,规定中央、中国、交通银行组织 专门的兑换委员会,按照银币1元折合银两 7钱1分5厘的比率负责银两和银元的兑换; 铸造和发行新版的银币。这样,废两改元 得以在上海通过。
★1935年实施法币制度改革。
☆废两改元并未取消银本位制,中国面 临的货币危机问题并未解决。
☆受20世纪30年代美国购银法案的影响, 国际银价上涨,中国爆发严重通货紧 缩,维持银本位制已不可能,被迫进 行币制改革。
☆在英美两国支持下,国民政府财政部不顾日本的 反对,在1935年11月3日颁布《施行法币布告》, 规定:中央、中国、交通银行的钞票为法定货币, 1936年增加中国农民银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其 他银行发行新的银行券,并限期要求这些银行以 中央银行券收回这些银行钞票,并将发行准备金 上交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禁止公私团体和个人持 有白银,即白银国有,要求前者在规定期限内将 白银兑换成法币;中央、中国、交通银行无限制 买卖外汇来稳定法币价值。这样中国放弃了银本 位制,建立起了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度。
国近代银行体制初步确立。 ☆政府积极扶持下的合作金融获得了较
快的发展。
☆国营保险事业产生,保险立法和监管 加强,民族保险业出现发展高潮。
◎民族保险业的发展显著。 ◎华资保险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 ◎民族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信托业出现恢复性发展,国有信托业
产生。
☆证券市场的发展呈现财政化,证券市场监 管制度渐趋完备(P319)。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为摆脱货币危机而 考虑改良币制,这为英美日介入中国币制 改革,争夺中国货币支配权提供了契机:
◎世界经济大危机摧垮了金本位制,国际金 价上涨,银价下跌,这使得仍然实行银本 位制的中国货币对外价值(汇率)下跌, 外债负担加重,对外贸易条件恶化,国际 收支逆差加重,国内银根收紧,这不利于 货币、金融与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1929年美国人甘末尔向国民政府提出 金本位制改革方案,建议中国金本位 币“孙”与美金按照法定的黄金平价 建立固定汇率。由于世界金银比价剧 烈波动,金贵银贱,国民政府通过出 售白银来建立黄金准备很困难,以至 于计划流产。
★1935年4月国民政府改组1933年4月成立的 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为中国农民银行。
上海中国银行大楼(外滩)
原交通银行南京分行
青岛(左)和上海(右)交通银行旧址
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贰角
1935年中国农民银行壹圆
1936年中央银行壹圆
1936年中国银行壹圆
★1928年后信托业得到恢复与发展。南 京国民政府积极发展国有信托事业,于 1935年10月在上海设立业内规模最大 的中央信托局,该局成立后很快就垄断 了信托业务。
1926年的广东银行汉口分行大楼
广州市立银行壹圆
●民营资本金融业的发展与变迁
★民营新式金融业继续发展(P313)。 ☆民族新式银行业出现第二次发展高潮
(P313-314)。 ◎民族新式银行业的行业规模继续扩 大。 ◎民族新式银行业的实力继续增强。
◎民族新式银行业发展的稳定性提高。 ◎民族新式银行的专业化获得发展,我
1934年江西瑞金县的红军股票
★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也发行与 流通自己的货币(P334)。
●抗战前十年在华外国金融势力的消长:P326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外国在华银行业的实力地位 继续相对下降:
☆外资银行机构数量比例继续下降(P253); ☆外资银行的资力在中国银行业总资力中的比重继
续下降(P253); ☆外资银行的业务相对于过去继续减色,业务范围、
●新民主主义货币金融事业的产生: P331
★新民主主义货币金融事业产生的原因。 ★新民主主义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
☆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银行适应土地革命斗争 的需要而产生。 ☆信用合作社在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也获得了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公债产生。 ☆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保险事业产生。
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毛泽东主席署 名的经济建设公债券
☆在英美两国支持下,国民政府财政部不顾日本的 反对,在1935年11月3日颁布《施行法币布告》, 规定:中央、中国、交通银行的钞票为法定货币, 1936年增加中国农民银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其 他银行发行新的银行券,并限期要求这些银行以 中央银行券收回这些银行钞票,并将发行准备金 上交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禁止公私团体和个人持 有白银,即白银国有,要求前者在规定期限内将 白银兑换成法币;中央、中国、交通银行无限制 买卖外汇来稳定法币价值。这样中国放弃了银本 位制,建立起了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度。
第十二章
南京政府前十年的金融
本章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了解抗战前十年南京国民政府垄断性金融 体系的架构、构建过程与影响。
★了解抗战前十年民营新式金融业快速发展 和传统金融业衰落的概况及其原因。
★了解抗战前十年金融市场体系的结构及其 发育情况。
★把握抗战前十年中国币制改革的原因、条 件、内容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