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公共经济学(刘宇飞)----复习和作业1-----00925012-----王沫尘
北京大学公共经济学刘宇飞作业及往年试题整理

北京大学公共经济学三次作业及2009、2011年试题任课教师:刘宇飞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注:2016年试题多与作业题相同复习与作业1一、理解并简述以下概念:1.帕累托效率和帕累托改善:帕累托效率:已不存在其它可行的配置可使得该经济中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比其初始状况严格地更好,而同时保持其他人至少与其初始状况一样良好。
帕累托改善:从原来的配置向新配置的转变。
2.外部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3.公共品:严格地讲,公共品是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不能排斥不付费者的消费〕和非竞争性〔多增加一个使用者并不引起额外的成本增加〕的物品;但这种物品在现实中少而又少,所以,不严格地,公共品也可以指要么具有非排他性,要么具有非竞争性的物品,又可称为不纯粹的公共品。
4.俱乐部物品:即同时具有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5.共同资源: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6.免费搭乘: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乘者。
7.非排他性:不能排斥不付费者的消费;8.非竞争性:多增加一个使用者并不引起额外的成本增加;9.纳什行为:在给定对方策略下选择自己的最优对策,同时假定自己的选择不影响对方的行为。
10.纳什均衡:如果有一组策略,其中给定A的策略,B 的策略是最优的;给定B的策略,A的策略是最优的,那么这组策略可以称为纳什均衡。
11.科斯定理: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可以忽略的条件下,外部效应的有关方面必然会达成自愿的交易,将外部效应内部化,获得令各方满意的结果。
12.公地悲剧: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
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13. 逆向选择:或对信息较少的当事方不利的选择。
公共经济学习题及答案1-11章

第1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一、习题1.填空题(1)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称作这种物品的___ __。
(2)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与其社会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称作这种物品的____。
(3)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条件是:配置在每种物品或服务上的资源的____等于____。
(4)公共财政需要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
(5)公共物品的三个特性分别是____、____、____。
2.判断题(1)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帕累托效率可以完全实现。
()(2)一种物品的社会边际效益,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增加。
()(3)一种物品或服务的净边际效益是正数,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在这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上,会获得追加的效益。
()(4)效率是评判社会资源配置状况的唯一标准。
()(5)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包括资源配置职能、调节分配职能、替代市场职能、稳定经济职能。
()3.单项选择题(1)对于帕累托效率准则,下面唯一正确的解释是()。
A.如果对资源配置的任何重新调整都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状况就符合帕累托效率准则B.对于资源配置的任何重新调整,如果要改善某人的境况不必以其他任何人的境况恶化为条件,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状况就符合帕累托效率准则C.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即“帕累托效率”的条件是: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服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均大于其社会边际成本D.如果对资源配置的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状况就符合帕累托效率准则(2)下面关于社会边际成本(MSC)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社会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种物品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B.社会边际成本可以通过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来测定C.一种物品的社会边际成本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增加D.社会边际成本实际上就是社会总成本曲线的斜率(3)为了使某种物品的产量最优,该种物品产量的增加应当持续到哪一点上()A.其社会边际效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或其净边际效益为0B.其社会边际效益就会大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其净边际效益为正数C.其社会边际效益就会小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其净边际效益为负数D.其社会总效益等于社会总成本(4)下面哪个公式是完全竞争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MPB<MSB,且P=MPC<MSC=MPB=MSB=MPC=MSC=MPB>MSB,且P=MPC>MSCD. P=MPB<MSB,且P=MPC>MSC(5)下面关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论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公式 = 的含义是: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物品或服务数量()的总和B.公式的含义是: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他为了消费而实际可以支配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就是该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总量C.当一种公共物品或服务增加一个消费者时,其边际成本大于零D.当一种公共物品或服务增加一个消费者时,其边际成本小于零4.多项选择题(1)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的必要条件是()。
公共经济学部分课后答案(参考)

第一章导论1、公共经济学的定义是什么,其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
它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科学。
研究的内容:公共部门,即政府及其附属物。
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行为、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以及包括官方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经营的企事业的存在意义和经济行为。
2、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是什么,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活动既不能忽视收益与成本,又必须以全社会的公正与公平为前提和目标。
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政府有时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收入再分配功能;社会资源配置功能;宏观经济稳定功能。
3、政府定义以及政府的四个层次是什么,政府:国民经济中唯一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特定区域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实体。
政府除了对辖区内居民负有政治责任外,还参与辖区内非市场性社会生产活动,从事非市场性财富分配。
政府含义的四个层次:? 狭义政府:中央政府的各部、委、办及其内部各厅局、附属机构;? 广义政府: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及其附属机构;? 统一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性公共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兴办的各种企事业,包括国有和公营):? 一般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性公共企业+政策性官方金融机构。
政府的经济行为:? 非市场性社会生产活动:政府为满足辖区内全体居民的公共消费需要,通过向社会成员征税或强制转移财富的办法来筹措资金,以不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和提供诸如国防、治安、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产品和服务。
? 费市场型社会财富分配:为了保证辖区内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与公正,维护社会稳定,采取税收制度和其他强制性手段对社会成员的财富进行重新分配。
4、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的相互关系如何,财政学研究政府行为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公共经济学的前身。
财政学的研究局限于财政收支,特别关注于税收。
公共经济学的传是人是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他在1959年出版的《财政学院里:公共经济研究》首次引入“公共经济”概念。
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公共财政学》教学大纲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生课程2013年春季学期上课时间:每周四7-9节(15:10-18:00)上课地点:理教314任课教师:李力行联系方式:lilixing@课程介绍:本课程为研究生专业课,要求选课同学具有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背景。
本课程将介绍公共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并以实证分析为基础,重点讨论个人和公司税收的经济效果、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以及中国财政税收制度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等题目。
考核方式:20%-出勤与课堂参与;25%-文献报告(1-2次);25%-审稿报告(1篇);30%-研究计划(学期结束后一个月以内提交)课程提纲:1. Taxation1.1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taxation: labor supply and taxable income1.2 Taxation and efficiency, tax avoidance and evasion1.3 Application to China2. Expenditure2.1 Social security2.2 Other public insurances2.3 Public goods, education, and program evaluation3. Fiscal instit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3.1 Economic theory of federalism3.2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China3.3 Interaction of fis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local governance阅读材料:1. Taxation1.1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taxation: labor supply and taxable incomeMacurdy, Thomas (1992). Work Disincentive Effects of Taxes: A Reexamination of Some Evidenc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Papers and Proceedings, May, pp. 243-49. Eissa, Nada (1995) “Taxation and Labor Supply of Married Women: The Tax Reform Act of 1986 as a Natural Experiment” NBER Working Paper 5023.Eissa, Nada (1996). Labor Supply and the Economic Recovery Tax Act of 1981. In EmpiricalFoundations of Household Taxation, Chapter 1, M. Feldstein and J. Poterba, ed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nd Comment by James J. Heckman)Feldstein, Martin (1995). The Effect of Marginal Tax Rates on Taxable Income: A Panel Study of the 1986 Tax Reform Ac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 ol. 103, No. 3, June, pp. 551-72.Meyer, Bruce and D. Rosenbaum (2001), “Welfare, the Earned Income Tax Credit, and the Labor Supply of Sin gle Mother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6 (3), 1063-1114. Salanie,Bernard. The Economics of Taxation, MIT press, 2003. Chapter 2 “Distortions and Welfare losses”Feldstein, Martin (1999). Tax Avoidance and the Deadweight Loss of the Income Tax,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 ol. 81, No. 4, November, pp. 674-80.Goolsbee, Austan (2000). What Happens When You Tax the Rich? Evidence from Executive Compens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 ol. 108, No. 2, April, pp. 352-378.1.2 Taxation and efficiency, tax avoidance and evasionThe Economics of Taxation, Chapter 1, "Tax Incidence."Auerbach, Alan J. and James R. Hines, Jr. (2002). "Taxation and Economic Efficiency,"Handbook of Public Economics, v3, Chapter 21, pp. 1349-61.La Porta, R. and A. Shleifer, 2008, “The Unofficial Econom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Marion, J. and E. Muehlegger, 2008, “Me asuring Illegal Activity and the Effects of Regulatory Innovation: Tax Evasion and the Dyeing of Untaxed Diese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6(4), 633-666.Desai, M., Dyck A. and Zingales, L., 2007, “Theft and Tax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84(3), 591–623.Fisman, Raymond and Shang-Jin Wei, 2008. “Tax Rates and Tax Evasion: Evidence from “Missing Imports” in China”,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Cai H. and Q. Liu, 2009, “Competition and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ial firms”, Economic Journal, 119, 764-795.马光荣、李力行,“政府规模、地方治理与企业逃税”, 《世界经济》2012年第6期1.3 Application to ChinaWong, Christine and Richard Bird, 2008. "China's Fiscal System: A Work in Progress." In Loren Brandt and Thomas Rawski, 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Ahmad, Ehtisham, “Taxation Reforms and the Sequencing of Intergovernmental Reforms in China: Preconditions for a Xiaokang Society,” in Public Finance in China: Reform and Growth for a Harmonious Society, edited by Jiwei Lou and Shuilin Wang, World Bank, 2008Chong-en Bai and Binzhen Wu “Tax Reduction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Behavior in Rural Areas” (农业税)Binzhen Wu and Xin Wang “Consumer Response to the Raise of Personal Income Tax Deduction” (个人所得税)Chen, Yuyu, Zongyan He, and Lei Zhang. “The Effect of Investment Tax Incentives:Evidence from China's Value-Added Tax Reform” (增值税)Jing Cai, Ann Harrison “T he Value-Added Tax Reform Puzzle” NBER working paper 17532(增值税)聂辉华、方明月和李涛,《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以东北地区为例》,《管理世界》,2009第5期(增值税)Li, Zhigang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Profit Taxes on the Productivit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Using Differential Timing of a Chinese Tax Reform”(企业所得税)Estelle Dauchy “The Impact of Tax Incentives for High-Tech and R&D Activities in China: An Empirical Estimation Based on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Reform” (企业所得税) 2. Expenditure2.1 Social securityDiamond, Peter, 1977. “A Framework for Social Security Analysi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 275-298.Feldstein, Martin, “The Optimal Level of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0 (May 1985), 300-320.Finkelstein, Amy and James Poterba, “Adverse Selecti on in Insurance Markets: Policyholder Evidence from the U.K. Annuity Marke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2 (2004), 183-208.Gruber, Jon and David Wise, “Social Security Programs and Retirement a round the World,”NBER Working Paper 6134.Krueger, Alan and Jorn-Steffen Pischke, “The Effect of Social Security on Labor Supply: A Cohort Analysis of the Notch Generation,”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0 (1992), 412-437.Feng, Jin, Lixin He and Hiroshi Sato, 2011 “Public Pension and Household Saving: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Zhigang Li “Estimating the Incidences of the Recent Pension Reform in China: Evidence from 100,000 Manufacturers”Feldstein, Martin. “Social Security Reform in China,” NBER Working Paper 6794. Also in China Economic Review, 10 (1999).Qian, Jiwei “Health Financing Reform and Fiscal Decentralization”Public Finance in China: Reform and Growth for a Harmonious Society edited by Jiwei Lou and Shuilin Wang, World Bank, 2008. Part VI.2.2 Other public insurancesMeyer, Bruc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and Unemployment Spells,” Econometrica, 58 (July 1990), 757-782.Chetty, Raj “Moral Hazard versus Liquidity and Optimal Unemployment Insur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6 (2008), 173-234.Bound, John. “The Health and Earnings of Rejected Disability Insurance Applican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9 (1989), 482-503.Gruber, Jon. “Disability Insurance Benefits and Labor Suppl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8 (2000), 1162-1183.Gruber, Jon and Jim Poterba, “Tax Incentives and the Decision to Purchase Health Insurance:Evidence from the Self-Employed,”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9 (1994), 701-733.Manning, Will et al, “Health Insurance and the Demand for Medical Care: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Experi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7 (1987), 251-277.Cutler, David and Jon Gruber, “Does Public Insurance Crowd Out Private Insuranc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1 (1996), 391-430.2.3 Public goods, education, and program evaluationSamuelson, Paul.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Nov. 1954, 387-389.Andreoni, James.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Public Goods Crowding Out Hypothe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December 1993.Chay, Kenneth and Michael Greenston e, “The Impact of Air Pollution on Infant Mortality: Evidence from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Pollution Shocks Induced by a Recess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8 (2003), pp. 1121-1167.Angrist, Josh and Alan Krueger, “Does Compulsory School Attendanc e Affect Schooling and Earning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6 (1991), 979-1014.Card, David and Alan Krueger (1992) “Does School Quality Matter? Returns to Edu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Duflo, Esther. “Schooling and Labor Market Consequences of School Construction in Indonesia: Evidence from an Unusual Policy Experi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1 (2001), 795-813.Hoxby, Caroline. “How Teachers’ Unions Affect Education Produc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1 (1996), 671-718.Banerjee, Abhijit and Esther Duflo, 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abal Poverty, Public Affairs, 2011.3. Fiscal instit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3.1 Economic theory of federalismTiebout, Charles. “A Pure Theory of Local Public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6, 416-424.Oates, Wallace and Robert Schwab, “Economic Competition among Jurisdictions: Efficiency Enhancing or Distortion-Inducing?”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88), 333-354. Weingast, Barry, (1995). “The Economic Role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11, 1–31.Oates, Wallace, 2005. Toward A Second-Generation Theory of Fiscal Federalism,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12, 349–373Besley, Tim and Stephen Coate, “Centralized versus Decentralized Provision of Local Public Goods: A 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7 (2003), pp.2611-2637.Libman, Alexander 2010, “Constitutions, Regulations, and Taxes: Contradictions of Different Aspects of Decentraliza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8(4) 395-418.Sonin, Konstantin 2010, “Provincial Protectionsim.”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8.3.2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ChinaQian, Yingyi and Gerald. Roland. (1998). “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 1143–1162.Qian, Yingyi and B. R. Weingast. (1997). “Federalism as a Commitm 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1, 83–92.Enikolopov, Ruben and Ekaterina Zhuravskaya, 2007. “Decentralization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 olume 91, Issues 11-12Jin, Hehui; Yingyi Qian and Barry Weingast, 2005. "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s: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9(9-10), pp.1719-1742.Cai, Hongbin and Daniel Treisman, 2006. “Did Government Decentralization Cause China’s Economic Miracle.” World Politics, 58:505-535Cai, H., and D. Treisman. 2005. “Does competition for capital discipline governments?Decentral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public poli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5 (3): 817-830Public Finance in China: Reform and Growth for a Harmonious Society. Part I and II. Gordon, Roger and Wei Li, 2012. “Provincial and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Fiscal Institutions and Government Behavior.”in Capitalizing China, edited by Joseph Fan, Randall Morck and Bernard Yeung (NBER Working Paper 16694).Gordon, Roger and Wei Li, 2005. "Taxe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n Critical Issues in China'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edited by Yum Kwan and Eden Yu, pp. 22-40 Han, Li and James Kung (2010) “Urbanizing China: The Changing Fiscal Incentives of Local Governments.” Manuscript, HKUST.陶然、陆曦、苏福兵、汪晖,“地区竞争格局演变下的中国转轨:财政激励和发展模式反思—对改革30年高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再考察和来自“土地财政”视角的证据”《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Public Finance in China: Reform and Growth for a Harmonious Society. Part III.尹恒、朱虹,“县级财政生产性支出偏向研究”,2011.《中国社会科学》,1,88-101。
公共经济学复习要点及答案

公共经济学复习要点及答案复习要点第一章导论1、公共经济学对公共部门的理解2、政府经济行为的内涵3、公共财政的特征第二章政府职能1、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2、了解资源配置的方式3、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4、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范围5、政府的四大经济职能第三章公共产品1、公共产品的定义2、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无效率的解释3、林达尔模型4、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条件5、外部性的定义6、外部效应的经济影响7、矫正外部性的措施:内部化(征税、补贴)、管制、可交易排放许可证、8、科斯定理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1、一致同意原则2、投票悖论3、单峰和中位选民定理4、官员的目标5、利益集团6、寻租的概念以及寻租引起的社会成本7、官僚行为的特点第五章预算1、预算功能和原则2、功能预算论3、预算的原则4、绩效预算的原理5、部门预算的概念以及部门预算的优点第六章公共支出1、公共支出的分类2、公共支出的原则3、公共支出的瓦格纳原则4、公共支出的经济发展理论5、成本-收益分析法的步骤第七章公共收入1、税收的特征和要素2、现代税收原则3、税收前转和后转的含义4、中性税收的概念5、税收转嫁与需求弹性的关系6、所得税被推崇的原因7、税收的财政原则和效率原则第八章国民经济1、财政政策乘数2、财政政策工具3、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比较第十章地方政府1、地方政府的职能2、公共产品的层次性3、俱乐部理论4、蒂伯特模型的理论内容5、补助地方政府的必要性答案第一章导论1、公共经济学对公共部门的理解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同时介入一些准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准则2、政府经济行为的内涵非市场性的生产活动和财富分配3、公共财政的特征公共性非竞争性法制性第二章政府职能1、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2、了解资源配置的方式传统社会的习惯计划方式市场方式企业方式混合方式3、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竞争失效公共产品问题外部性问题市场的不完全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消息的不完全失业、通货膨胀以及经济的失衡收入分配公平问题4、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范围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公共选择5、政府的四大经济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经济发展第三章公共产品1、公共产品的定义指的是那种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其消费加以排他的物品;或者说,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答案(定稿)

《公共经济学》期末考试一、简答题1、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相比,研究的重点发生了那些转向?3 答:公共经济学已经从财政学所主要研究的政府收支问题转向更加注重研究这种收支活动的经济影响;转向分析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绩效水平;转向对各种类型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价。
2、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28——34答: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资源配置失效。
资源配置失效是由垄断形成的不完全竞争、外部效应、公共产品的存在、市场不完全、不充分和不对称、偏好不合理造成的。
第二,收入分配不公。
第三,宏观经济波动。
3、简述外部效应的含义、如何纠正外部效应?29——30答:外部效应,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影响,而受影响者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或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的现象。
外部效应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纠正外部效应一是根据科斯定律通过重新分配产权由私人交易自行解决;二是进行组织重构,合并与外部效应影响有关的企业;三是使用矫正性的税收(收费)政策和补贴政策。
4、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7答: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供给上的非排他性,即受排他成本或技术原因的限制,它很难排除“免费搭车”的问题;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即增加人消费这一产品并未相应增加其边际成本。
5、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分析意义是什么?90答:第一,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只有间接影响。
转移性支出则恰好相反。
第二,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政府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相对较软。
第三,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强,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软。
在公共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公共支出所配置的资源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
北大公共经济学刘宇飞作业与往年试题整理

大学公共经济学三次作业及2009、2011年试题任课教师:宇飞大学经济学院注:2016年试题多与作业题相同复习与作业1一、理解并简述下列概念:1. 帕累托效率和帕累托改善:帕累托效率:已不存在其它可行的配置可使得该经济中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比其初始状况严格地更好,而同时保持其他人至少与其初始状况一样良好。
帕累托改善:从原来的配置向新配置的转变。
2. 外部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3. 公共品:严格地讲,公共品是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不能排斥不付费者的消费)和非竞争性(多增加一个使用者并不引起额外的成本增加)的物品;但这种物品在现实中少而又少,所以,不严格地,公共品也可以指要么具有非排他性,要么具有非竞争性的物品,又可称为不纯粹的公共品。
4. 俱乐部物品:即同时具有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5. 共同资源: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6. 免费搭乘: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乘者。
7. 非排他性:不能排斥不付费者的消费;8. 非竞争性:多增加一个使用者并不引起额外的成本增加;9. 纳什行为:在给定对方策略下选择自己的最优对策,同时假定自己的选择不影响对方的行为。
10. 纳什均衡:如果有一组策略,其中给定A的策略,B 的策略是最优的;给定B的策略,A的策略是最优的,那么这组策略可以称为纳什均衡。
11. 科斯定理: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可以忽略的条件下,外部效应的有关方面必然会达成自愿的交易,将外部效应部化,获得令各方满意的结果。
12. 公地悲剧: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
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13. 逆向选择:或对信息较少的当事方不利的选择。
《公共经济学》

容外,还包括由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经济波动。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
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既有内在性因素,也有外在
性因素。
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市场的外在性和市场
的不完全性或不充分性造成的,即市场机制发挥最佳
功能所要求的若干市场条件在现实的经济运动中往往
不具备或不完全或不充分,由此引起市场失灵。(市 场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具备的问题)
维护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
(四)政府的经济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第一,提供公共物品;
第二,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鼓励对基础产
业及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投资;
第三,政府对资源合理利用施加影响,如
通过立法或行政干预,控制环境污染,避免对
地方公共经济)
第一章 导论
一、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一)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公共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
范公共部门的职能和作用的科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
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科学。
(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公共部门,即政府及其附属物。
公共经济学就是研究中央政府的经济行为、地方
政府的经济行为,以及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经
选择过程涉及的伦理标准和社会结构问题,
是政府经济学与伦理学和社会学有了内在的联系。
第二章 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
一、资源配置方式
(一)资源最优配置的涵义
1、狭义的资源配置: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
谁生产(效率问题)
2、广义的资源配置:效率、公平、稳定(和谐
社会)
(1)效率原则
文字: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改进
(3)稳定原则 物价稳定、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和作业(一)说明:下面列出的是本课程的“公共部门的必要性”部分的复习思考题。
可在其中选择若干对你复习这部分内容最有帮助的题目完成作业,或者,也可以结合课程中讲到的相关原理自拟题目并回答或分析。
篇幅要求:约相当于A4纸3-5页。
请于10月12日之前提交。
教师联系方法:助教:雷蕾:lei-lei@刑天凌:xtl_eco@任课教师:刘宇飞:liu.yufei@概念(以下解释均源自刘老师上课所提供的ppt内容以及刘老师所著《当代西方财政学》(第二版),2003年)1.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指的是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的境界:已不存在生产上的其它可行的配置可使得该经济中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比其初始状况严格地更好,而同时保持其它人至少与其初始状况一样良好。
2.帕累托改善:如果将一种可行的资源配置在不损害其他人福利状况的同时通过资源配置的转变至少使一人的福利状况得到提高,那么,这种转变就成为帕累托改善。
3.外部效应:或称为外部性。
如果某人的行为在市场机制之外对其他人产生了的有害的或有利的影响,那么就说这一行为具有外部性。
具体地说,若某人的行为对其他人的产生了有害的影响,却并不为此付费或提供补偿,则为负外部性;若某人的行为对其他人的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却并不收费,则为正外部性。
4.逆向选择:或对信息较少的当事方不利的选择。
指的是故意隐蔽信息从而给信息较少一方造成损害的现象。
5.道德风险或败德行为:道德风险,或败德行为,指的是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从而给信息较少一方造成损害的现象。
6.公共品:严格地说,公共品指的是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
7.俱乐部物品:把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称为“俱乐部物品”(club goods)。
8.共同资源:把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称为“共同资源”。
9.免费搭乘:免费搭乘是指人们通过不付款或不真实说出他们的优先选择的方法使得他们可以享受物品的利益,而不为之付费的行为。
10.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指的是不能排斥不付费者的消费。
11.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指的是多增加一个使用者并不引起额外的成本增加。
12.萨缪尔逊条件:即对于纯公共品而言,最优提供的条件为: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边际转换率。
这一条件最初由萨缪尔逊在1954年提出,因而被称为“萨缪尔逊条件”。
13.囚犯困境:是被广为引用的博弈论模型之一,它描述了无法相互沟通的个人之间由于出于自身理性考虑所进行的抉择往往并不符合双方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一两难境地。
14.纳什行为:在给定对方策略下选择自己的最优对策,同时假定自己的选择不影响对方的行为。
15.纳什均衡:如果一组策略满足:A的选择给定,B的选择是最优的,以及B的选择给定,A的选择是最优的,那么这组策略可以称之为“纳什均衡”。
16.科斯定理: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可忽略的条件下,外部效应的有关方面必然会达成自愿的交易,将外部效应内部化,从而获得令各方满意的结果。
17.公地悲剧: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
则由此导致的资源过度使用,被称为“公地悲剧”。
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思考题1.为什么公共经济学教科书通常从论述“市场失灵”开始?答: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严谨地证明了竞争市场机制与帕累托效率之间的完美的对应关系,但是同时,他也指出了达到这种理想境界所需具备的前提和所需满足的条件,当这些前提和条件无法得到满足时,也就可以说竞争的市场失灵了。
这就意味着,一旦无法满足这些前提和条件,那么,竞争市场与帕累托效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值得怀疑了,而这就意着市场的失灵。
因而竞争市场的失灵时公共部门介入经济获得了最为直接的理由,因而公共经济学教科书通常从论述“市场失灵”开始。
2.在发现市场失灵的种种表现之后,是否就应该主张政府全面介入以矫正市场失灵?为什么?如何更好地把握市场与政府的边界?答:不一定。
因为一部分市场失灵时可以通过私人协商的手段解决,并不需要政府介入。
德姆塞此证明,可排他公共品完全可以通过竞争市场有效提供;科斯定理表明,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可忽略的条件下,外部效应的有关方面必然会达成自愿的交易,将外部效应内部化,从而获得令各方满意的结果。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例子表明,即使存在“市场失灵”,在一些情况下,人们仍然可以通过私人协商的手段解决市场失灵而不需要政府的全面介入。
此外,沃尔夫曾提出关于“政府失灵”的认识,指出政府活动也有其缺陷,并不是万能的,实际上,导致市场失灵的很多原因也正是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致使发生的领域和形势有了变化。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派生外部性。
政府虽然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管制、拍卖许可权等办法叫矫正外部性,但是政府活动本身会引起新的外部性。
具体地说,政府活动可能会产生预料之内的预料之外的两类副作用。
就前者而言,比如多数表决制下通过的公共支出项目虽可使多数人受益,但对少数人来说就要遭遇外部不经济;就后者而言,比如房租管制,最低工资制等一些本与市某些应得到社会招股的团体收益的公共政策却偏偏是这些人的利益受到了伤害。
第二,内部性。
政府活动并不仅仅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组织目标,比如预算规模最大化,与此相应,不同的官僚部门还会使自己的行为遵循某种组织程序和规则,这些特点使政府部门具有了某种类似私人组织的内在目标,可以称之为内部性。
当内部性发生时,政府部门不顾及其行为引起的社会成本和收益,而只关心其所在部门的成本和收益。
第三,不完全竞争。
政府活动本身就是不完全竞争的,政府部门之间,甚至补贴那个官僚之间,很大程度上其职能都是不可相互替代的,或者说,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往往是垄断性的,斯蒂格利茨称之为真正的自然垄断。
因而政府部门在承担一项经济活动时,与私人厂商一样,也有强烈的偏好做一个垄断者,一旦如此,将使政府活动缺少可供比较的基础,人们无从判断它的运行是否有效,政府官员也缺少有效的激励,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无从谈起。
第四,分配不公平。
收入再分配是人们指望政府矫正市场失灵的另一重要领域,也姑且不论政府在这方面的表现如何,由于这一政策是由一小部分人做出的,就引起了另一类分配不公平的发生,即,权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利益分配的不公平,问题不仅是政治家可以享有种种非货币收益,而且,权力分配的不公平还可能导致滥用权力,使寻租活动由滋生蔓延的温床,从而又会加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因而,在把握市场与政府的边界问题上,我们可以引用沃尔夫一再重申的精辟之见作为讨论这一问题的回答:“现实是要在不完美的市场与不完美的政府之间抉择;或者说是在不完美的程度和类型之间,在失灵的程度和类型之间进行抉择。
”总之,在上述准则之下,我们才能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问题下对到底选择政府还是市场解决经济问题作出理性判断。
3.试结合实例讨论对“公共品”概念的纯粹的理解和不纯粹的理解。
首先可以将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定义为纯粹的公共品。
但是,现实中很难找到这样的物品。
比如国防,本是公认最好的例子,但也有人争辩说他并不完全符合上述定义,因为当国家军事力量集中部署在北方时,就减少了南方得到的保护,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排他性与竞争性;再如灯塔,包括萨缪尔逊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曾举它作为公共品的典型例子,因为它既不易排他,又具备非竞争性,所以被公认为私人无动力提供,也不应有私人提供,但是科斯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在英国历史上相当一段时间内,等它恰恰是由私人部门提供,而且是很有效率的。
此外,对于公路桥而言,在技术上可以轻易做到排他,只要设置一个活动路障,一个收费亭和几个收费员就可以了。
因而,在上述例子下,我们除了纯粹的公共品,还可以放松对于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严格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不纯粹公共品。
首先考虑非排他性的定义,定量消费这一特点是不容易满足的(见上面关于国防的例子),因而我们可以将“不能不让不付费者消费”这样的特点作为非排他性的一个不太严格的定义。
其次考虑非竞争性定义,最需要放松的是“任何人”这一条件,很少能找到对任何人都不该排他的例子,更常见的情形是非竞争性往往只在使用者数目既定的有限范围内才存在,当使用者数目超过的这个限度之后,竞争性就会取代非竞争性。
比如拥挤的公路等等。
再放松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严格定义之后,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定义不纯粹公共品。
我们可以将纯粹的公共品定义为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不纯粹公共品可答:对于纯公共品而言,最优提供的条件为: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边际转换率。
对于这一条件,斯蒂格格里茨曾用鲁宾逊和星期五生产枪支替代黄油的例子予以说明,罗森曾用亚当和夏娃生产烟火以替代苹果的例子进行解释,在他们的例子里,枪支和烟火代表公共品,黄油和苹果则代表私人品。
人们为多得到一单位枪支或烟火而愿放弃的黄油或苹果的数量极为边际替代率。
设两人边际替代率分别为(MRS XY)a=2/3;(MRS XY)b=1/3;再设该两人社会的生产可能性为,要想多生产一支枪或一单位烟火所必须放弃的黄油或苹果的数量也为一单位,即,MRT XY=1。
可通过比较MRS和MRT的关系来考察人们所愿放弃的私人品的数量是否足够用来转换为一单位公共品。
在这个例子中正好可以进行有效的转换,因为∑MRS XY = (2/3) + (1/3) = 1 =MRT XY。
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实现公共品提供的高效率。
若∑MRS XY < MRT XY,则表明人们所愿放弃的私人品数量过少,不足以用来生产一单位公共品。
若∑MRS XY > MRT XY,则表明人们所愿放弃的私人品数量过多,用来生产一单位公共品会造成浪费。
无论过多或过少都不是公共品提供的最有条件,只有在∑MRS XY = MRT XY这一条件得到满足时才算达到了最优。
5.试说明公共品提供何以会发生市场失灵。
答:公共品的特征之一是可以同时向不止一个人提供收益,计,可以同时进入许多人的效用函数或许多厂商的生产函数。
而个人或厂商从公共品中得到的利益相对于公共品的提供成本而言,往往小得足以产生反向的激励,使任何个人望而却步。
与公共品的“共同消费”特点一致的是它不具备任何可分性,这种不可分性使得对经济产量的微调成为不可能,从而一般说来无法满足竞争市场有效性的要求。
与公共品上述特点相伴随的是它的另一大特点:非排他性。
因而,对于自利的个人而言,总存在着“免费搭乘”的激励,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公共品市场提供的失灵。
6.简要评述公共品提供的囚犯困困境模型。
答:囚犯困境模型描述了无法相互沟通的个人之间出于自身理性考虑所进行的抉择往往并不符合上方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一两难境地。
在公共品私人提供这一例子中,囚犯困境表明,尽管提供公共品会给双方带来更大的利益,但是,理性的个人还是禁不住要选择不提供公共品,从而双方的利益都有所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