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材料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方法研究——以山西省昔阳县为例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方法研究——以山西省昔阳县为例摘要我国在1986年一1994年期间完成的全国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获取了有史以来最为详尽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信息。
但目前,全国大部分县区距离上次的土地详查工作已过了10多年的时间,土地利用状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虽然国家要求对土地详查成果进行逐年变更,但许多县区的土地变更仅停留在数据上,出现图件和数据“两张皮”的现象。
而且以往的土地变更调查过程以手工操作为主,速度慢,周期长,开支大,效益低。
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和图件信息的非现势性已逐渐制约国土资源的信息化与科学化管理。
本研究就是针对这一现实,以山西省昔阳县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基于正射影像图和GIS技术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方法。
该研究在土地利用及其分类理论和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系统建设相关应用技术的基础上,介绍了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三种方法:传统调查方法、“3S”技术支持的调查方法以及基于正射影像图和GIS技术的调查方法。
结合实证研究,重点介绍了基于正射影像图争GIS技术的土地更新调查方法。
这种方法是以1:l万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为外业调查工作底图,依据《山西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相关技术规范的具体要求,进行野外地类调绘扣权属界线调查,并对新增地物和近年变更状况进行补充调查,内业采用MapGis软件,依照国家数据库建库标准,进行图形奔属性库建设,最终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建立昔阳县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之后,对比了此次更新调查的辖区总面积、分幅面积、地类面积和2000年束的相应变更面积,分析了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来自不同的作业手段,并提出了数据差异的处理方法,同时还对本次更新调查所采用的分类体系进行了分析。
本研究还对土地变更调查的三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及存在问题。
对比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正射影像图和GIS技术的变更调查方法引进了计算机地理信息技术,具有误差小、效率高,耗费的时间、人力物力少,成果资料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优点;与“3s”技术支持的变更调查方法相比,该方法对设备配套和技术条件的要求低,调查的组织实施相对简单,具有经济可行,便于操作、易于实现的优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一、调查背景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利用方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现状,需要进行调查。
二、调查目的1.了解当前土地利用的情况,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土地的分布情况和面积占比。
2.掌握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包括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等占用耕地的情况。
3.了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利用的情况,包括集体经济组织对耕地保护和发展的态度。
4.掌握不同行业对土地资源需求量和使用情况。
三、调查方法1.实地走访:通过实际走访不同区域,观察不同类型土地分布情况,并记录下来。
2.统计数据:通过查询相关部门公开发布的数据,获取各种类型土地面积占比等数据信息。
3.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收集群众对于土地利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意见建议。
四、调查内容1.耕地利用现状:包括耕地面积、耕地质量、粮食产量等情况。
2.林地利用现状:包括森林覆盖率、森林类型、森林资源保护等情况。
3.草地利用现状:包括草原面积、草原类型、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
4.水域利用现状:包括水域面积、水资源保护与开发等情况。
5.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包括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等占用耕地的情况。
6.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利用的情况:包括集体经济组织对耕地保护和发展的态度,以及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开发中扮演的角色。
7.不同行业对土地资源需求量和使用情况:包括建筑业、工业企业、旅游业等行业对土地资源需求量以及使用方式的调查。
五、调查结果分析通过以上各项内容的调查,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耕地总面积逐年减少,粮食产能下降;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草原面积逐年缩小,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资源保护与开发不平衡,水污染问题严重。
2.城市化进程对耕地占用情况较为严重,需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3.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开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土地利用现状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建议和措施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重要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土 地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加 速推进,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 巨大变化,需要加强土地资源 管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控制 建设用地总量和布局,优化城 乡建设用地结构。
推进土地整治工作,加大土地 整理复垦力度,增加耕地有效 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促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推动 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
加强土地资源环境保护,减少污 染和生态破坏,提高土地生态功
能。
技术进步
随着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技术的不断发展,土地利用现状 调查的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能 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调查结果 更加准确和精细。
数据应用前景广阔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不仅在土 地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具有重要 作用,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 生态、环境、经济等多个领域,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
05
建议和措施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防止非农用地盲目扩张。 加大土地复垦和整理力度,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推进土地利用规划和整治
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
建设用地类型
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用地 、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一)现状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
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三位,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除一部分处于寒温带(约占1.2%)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约占26.7%)外,其余土地的水热条件尚比较好。
但是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多、平地少且分布不均匀,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约为633·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为326.3万平方千米,占34%。
以海拔高度计,超过1000米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8%;超过500米的占国土面积的75%。
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约800米,而中国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25米。
山地面积如此之大,成为扩展农业用地的巨大障碍。
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直接关系到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
据统计,我国现有人均耕地和主要农产品,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人口过多和耕地资源不足,始终是传统社会生产力矛盾的焦点,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关系上。
在战国时期,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之下,人均12.5亩耕地是维持生计的临界点;到了唐代中国人均耕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为17.88亩;而后一直下降,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人均耕地已下降至1774年的3.7亩;到1850年人均耕地又降至2.95亩。
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2.7亩。
50年代中期,我国耕地面积扩大到16.8亿亩,达到历史上的新高峰,而后又下降,与此同时,总人口却迅速增长,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到1987年为1.33亩,为历史上的最低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力差异较大。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东南部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拥有全国95%以上的人口,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
而西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生物量的10%,生产能力低。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调查方法与技术
调查方法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采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遥感影像图为基础,通过野外实地测量、问卷调 查、访谈等方式获取数据。
技术手段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 效率。同时,采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提高调查成果的精度和质量。
展示土地利用变更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情况。
评估土地利用变更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 政策实施等方面的影响。
调查成果的应用与价值
为政府制定土地政策和发展规 划提供科学依据。
为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可持 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为社会公众提供土地利用信息 和咨询服务。
为科研机构和学者提供土地利 用研究和教育资源。
沟通协作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各参与人员之 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
进度控制
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对工作进 度进行实时监控和控制。
实施方案的保障措施
技术保障
选择先进的调查技术和方法,确保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资金保障
合理安排预算,确保调查工作的顺 利进行。
法律保障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确保调 查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内容等。
确定调查范围
根据调查目的,确定需要调查的地域范围 ,包括已利用土地和未利用土地。
选择调查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包 括实地调查、遥感影像解译、GIS辅助等 。
实施方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组织与协调
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专门的调查组织机构,负责协调和管 理整个调查过程。
人员分工
根据参与人员的专业特长和职务,合理分 配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第一部分基本概况1、1、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概念为贯彻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96号)与《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的通知》(鄂政办发[2004]99号)的要求,XX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以下简称更新调查)指在土地详查成果基础上,依据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与规定,参考土地详查与土地变更调查的图件、数据等有关资料,并借助遥感影像图等现势性较强的数据资料,启用最新的国家勘界成果,采用新的土地分类体系,按照不小于详查的调查比例尺度,对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一次全新的实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现状与所有权状况,在此基础上建设或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
这就是对土地详查与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全面更新的调查。
1.2、目标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就是新形势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一项新任务,通过使用现代测绘、卫星遥感、GIS、GPS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快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速度、减轻调查强度,客观、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状况,提高国土资源调查的科技水平,保持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的现势性,全面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准确摸清XX县土地资源家底、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等农村集体土地权属调查提供基础。
本次更新调查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构成与分布,实现土地利用图件、数据、实地相一致,建立或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奠定基础。
2、通过土地更新调查真正实现新旧土地分类的转换,使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都统一到新分类中去,发挥土地分类在城乡土地一体化管理中的作用。
3、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提供基础数据。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第一局部根本概况1.1.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概念为贯彻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96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的通知?〔鄂政办发[2004]99号〕的要求,XX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县X围内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以下简称更新调查〕指在土地详查成果根底上,依据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和规定,参考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的图件、数据等有关资料,并借助遥感影像图等现势性较强的数据资料,启用最新的国家勘界成果,采用新的土地分类体系,按照不小于详查的调查比例尺度,对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展一次全新的实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现状和所有权状况,在此根底上建立或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
这是对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展全面更新的调查。
1.2.目标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新形势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一项新任务,通过使用现代测绘、卫星遥感、GIS、GPS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快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速度、减轻调查强度,客观、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状况,提高国土资源调查的科技水平,保持土地利用根底图件和数据的现势性,全面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准确摸清XX县土地资源家底、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等农村集体土地权属调查提供根底。
本次更新调查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构成和分布,实现土地利用图件、数据、实地相一致,建立或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奠定根底。
2、通过土地更新调查真正实现新旧土地分类的转换,使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都统一到新分类中去,发挥土地分类在城乡土地一体化管理中的作用。
3、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提供根底数据。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地 14 牧草地
42 改良草地 43 人工草地
——
——
63 农村道路
其它 15 农用地
74 坑塘水面 ——
77 沟渠
87 田坎
——
50A 城市
51B 建制镇
20 城镇用地 52 农村居民点 53 独立工矿用地
54 盐田
55 特殊用地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新旧地类编码对照表
2001 过渡地类 编码 过渡地类名称 111 灌溉水田 112 望天田 113 水浇地 114 旱地 115 菜地 121 果园 122 桑园 123 茶园 124 橡胶园 125 其它园地 131 有林地 132 灌木林地 133 疏林地 134 未成林造林地 135 迹地 136 苗圃 141 天然草地 142 改良草地 143 人工草地 151 畜禽饲养 152 农业设施 153 农村道路 154 坑塘水面 155 养殖水面 156 农田水利 157 田坎 158 晒谷场等 201 城市 202 建制镇 203 农村居民点 204 独立工矿 205 盐田 206 特殊用地 ——
园地
全国土地分类(2002):过渡期间使用
林地
林地
全国土地分类(2007):全国标准化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GB/T21010-2007)。为两级分类体系。其中 一级为12类,二级为56类。
类别 类别 类别
类别
含
义
编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
04 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指人工种牧草的草地
043 其他草地 指树林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第一部分基本概况1.1.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概念为贯彻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96 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的通知》(鄂政办发[2004]99 号)的要求,XX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以下简称更新调查)指在土地详查成果基础上,依据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和规定,参考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的图件、数据等有关资料,并借助遥感影像图等现势性较强的数据资料,启用最新的国家勘界成果,采用新的土地分类体系,按照不小于详查的调查比例尺度,对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一次全新的实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现状和所有权状况,在此基础上建设或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
这是对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全面更新的调查。
1.2. 目标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新形势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一项新任务,通过使用现代测绘、卫星遥感、GIS、GPS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快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速度、减轻调查强度,客观、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状况,提高国土资源调查的科技水平,保持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和数据的现势性,全面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准确摸清XX县土地资源家底、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等农村集体土地权属调查提供基础。
本次更新调查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构成和分布,实现土地利用图件、数据、实地相一致,建立或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奠定基础。
2、通过土地更新调查真正实现新旧土地分类的转换,使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都统一到新分类中去,发挥土地分类在城乡土地一体化管理中的作用。
3、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提供基础数据。
1.3.更新调查范围及地理概况1、更新调查面积XX县面积约3125.39平方公里,辖XX个乡;XX个国营农场。
涉及1 : 10000国际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153幅。
2、地理概况XX县地处长江中游平原南端,位于湖北省中南部。
南依长江,与湖南省岳阳市、华容、临湘县一衣带水;北枕汉水支流东荆河,与仙桃、潜江市隔河相望;东滨洪湖,与洪湖市共水同渔;西搀荆沙,与江陵县、石首市唇齿相连。
全县南北长84 公里,东西宽73 公里,跨东经112°35'—113° 18',北纬29° 28'—30° 12’ 之间。
1.4.制定本方案的工作依据I、《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1 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补充规定和说明》(1987 年国家土地管理局)。
3、《日常地籍管理办法<农村部分>(试行)》(1992年国家土地管理局)。
4、《城镇地籍调查规程》(1993 年国家土地管理局)5、《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年国家土地管理局)。
6、《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 年国土资源部)。
7、《土地登记规则(修正)》(1996 年国家土地管理局)8、《全国土地分类》(试行)(2001 年国土资源部)。
9、《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2002年国土资源部)。
10、《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2001 年国土资源部)。
II、《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规范》(试用)(2002年国土资源部)。
12、《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规程》(国土资源部TD/T1010—1999);13、《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1987 年湖北省土地管理局);1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业实施办法》(1989 年湖北省土地管理局);15、《土地现状调查县(市)级汇总技术细则》(1992 年湖北省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16、《湖北省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试行)(2004 年湖北省国土资源厅);17、国土资源部、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其它有关土地详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文件、规定、标准、要求等。
1.5. 资料分析1、1988年土地利用图斑图、现状图和相关资料。
该资料为1988-1993 年由土地部门直接进行外业调绘,经过转绘、面积量算和图件编制、统计汇总等各道工序而获得的成果,该成果内容翔实,可信度高,作业思路清晰。
在1988年土地利用详查成果的基础上,1993 年至2005 年,我县开展了每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并于2001 年采用瑞得农村地籍信息系统建立了初始数据库和变更数据库,这套数据是我们此次更新调查的基础资料,但尚需在如下几方面加以分析利用:⑴权属界线的进一步核实。
由于行政体制的变更或地形地物的变化,行政界线和权属界线可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此次应实事求是进行核实。
⑵执行规程发生变化。
此次应按新的规程进行地类调绘,原作业资料按八大类、47 个二级地类作业,此次应全部按新的规程即三大类进行地类确认。
⑶实地利用状况变化大,年度变更调查技术手段落后,造成年度变更调查的精度不高。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平垸行洪、生态退耕、水利工程、土地整理、随(州)岳(阳)高速工路等大型工程的实施,给我县的土地利用带来巨大的变化,但一直以来,年度变更调查采用的是尺拉绳丈等落后测绘方法,至使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存大很大欠缺。
⑷由于时间的原因,现势性变得较差,在地类的判读上,应进行补充和重新判读,对于不好利用的地类图斑则应采用全野外的方法重新作业。
2、1 : 10000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的正射影像图,其分辩率2.5 米,数学基础为1954 年北京坐标系,彩色可见光,作为各调绘队的作业资料。
3、民政部门进行行政界线确定的资料。
主要有图件、界碑、坐标等资料,用于县级以上行政界线的确定。
4、土地权源资料。
主要是1988 年土地详查的乡村界确权资料、城市红线区以外的大型厂矿、企业等具有独立权源资料,用于核定界址点的位置和用地面积依据。
5、1 : 10000地形图规范和图示,用于相应比例尺精度及图示符号的依据。
6、其它资料。
如行政单位合并政府所发的文件、相关的统计资料、水利、交通、林业、水产等相关资料,主要用于参考作业。
1.6. 技术方法1、技术作业路线以航空(航天)遥感正射影像图为工作底图,参考土地详查和历年变更资料,采用全野外调绘方法按照实地情况,将境界线、地类、新增地物和属性等信息调绘到更新调查工作底图上,结合GIS 技术,根据清绘后的更新调查工作底图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以实现自动管理、自动汇总、自动成图的目的。
2、数字化卫星遥感正射影像图和土地利用详查资料相结合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选择精度满足1: 10000比例尺要求,相对较为经济、商业化程度高的影像资料作为数据源,根据XX 市局的要求,选择好数字化的1: 10000正射影像图。
本次更新调查全部采用以正射影像图作为工作底图进行全面、全野外调绘的方法,从而获取2005年更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件与数据,并以此成果建设更新后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1.7. 作业流程作业流程图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设计书编写前期准备工作室内预判土地利用分类及变化信息外业调查(权属和地类、聚脂薄膜或影像图着铅)清绘(1:10000正射影像图)外业成果检查验收建设土地利用数据库(包括面积汇总、图件编制)更新调查面积数据与最近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衔接编写各项报告、说明书、成果资料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成果资料归档1.8. 更新调查基本要求1、更新调查必须利用最近两年的遥感正射影像图为工作底图,依据有关技术规程,进行野外实地调绘、补测,并做好外业记录;外业调绘记录表按《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填写(见附件),此次重新记录、重新编号,已通过民政部门确定的界线,如实地埋有界桩和测有坐标的,应严格按坐标展绘到图上,并连线处理;2、更新调查的乡镇界线沿用土地详查的界线,乡镇界线没有变化的,按第一次详查界线描绘上图,有变化的界线实地调绘上图,并对于因土地置换的地区应作集体土地处置,地类依现状调绘上图。
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村(场)之间的合并在建立数据库时集中处理。
3、土地分类按照《全国土地分类(试行)》(过渡期间适用)标准执行;4、更新调查过程中发现遗漏的土地变更情况,经调绘后作为2005 年的变更结果上报;5、更新调查工作底图上的线划标准及着色、各种注记清晰易读,符合规程要求;6、由耕地变为园地、林地、养殖水面的,若变更时间为2000 年1 月1 日前则变更为园地、林地、养殖水面,若变更时间为2000 年1 月1 日后则变更为相应的可调整地类;退耕还林、灾毁耕地表层不能恢复耕种的按实际情况进行调绘;对抛荒耕地,仍按耕地调绘,做好文字记录。
第二部分工作准备2.1. 资料准备1、调绘底图准备本次更新调查采用最新拍摄的XX 县全域范围内的卫片和制作处理好的1/1 万的正射影像图(影像空间分辩率、图像质量、云层覆盖、平面位置精度、图廓边长要符合技术规定要求,地理名称待本次调查后加注)。
2、更新调查需要的各种表格根据实际需要统一印制下列表格中的若干种:①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②境界接边确认书;③田坎系数测算记录表;④地类面积汇总表;⑤其他表格。
表格样式均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3、收集资料⑴调绘底图及相关资料:根据需要收集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遥感正射影像图件、地形图等。
⑵城镇地籍调查资料:包括城镇地籍图、各种调查表、面积量算表、汇总表及文字报告。
⑶土地利用资料:包括土地的征用、划拨、出让、开发、复垦、整理、建设用地审批、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方面的图件、表格及有关文字报告资料。
⑷行政区域境界、权属界资料。
包括:民政部门行政区域勘界的图件、表格及文字报告;政府或法院最新裁定的变更权属界图件、表格及文字报告资料。
⑸土地权属资料:①指权属性质发生变化的有关资料,包括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界线的最新划定和调整资料;②土地详查时形成的有关土地权属方面的权属界线协议书、权属争议原由书;③有关土地权属争议处理裁定书、司法裁定等资料。
⑹撤乡并镇、行政村代码一览表。
2.2. 仪器工具准备根据土地利用更新调查需要,准备全站仪、GPS扫描仪、笔记本电脑、钢尺、皮尺、三棱尺、三角板、铅笔、绘图笔、图夹(板)、计算器等仪器工具。
第三部分外业调查3.1. 调查内容1、地类调查。
在外业调查中必须严格按照《湖北省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试行)》、《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国土资发[2002]247 号)等技术规定执行。
地类调查包括地类图斑调查、线状地物的调查、零星地物的调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