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分析思想感情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案诗歌欣赏与鉴赏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案诗歌欣赏与鉴赏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案诗歌欣赏与鉴赏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案诗歌欣赏与鉴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2.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自主欣赏和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1. 学生对诗歌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2. 通过学生自主欣赏和鉴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形式。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选择适合小学生的优秀诗歌作品。

2. 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3. 整理备课教案并进行合理安排。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们喜欢听诗歌吗?为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诗歌欣赏(15分钟)1. 选择一首简短的诗歌进行欣赏。

可以选择经典的儿童诗歌,如《咏鹅》、《梅花》等。

2. 教师朗读诗歌,并鼓励学生跟读。

3. 分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4. 针对诗歌的形式和语言特点,向学生解释相关知识。

三、诗歌鉴赏(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让他们自主选择一首进行鉴赏。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表现手法等。

3.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4.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四、诗歌创作(20分钟)1.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给予一些主题或词语的启发。

2. 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示范,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进行小组交流和欣赏。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 整理课堂内容,复习所学知识。

2. 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的诗歌欣赏和鉴赏方法。

3. 鼓励学生对诗歌持续的兴趣和参与。

自主学习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选读优秀的诗歌作品,并进行欣赏和鉴赏。

2. 提供额外的诗歌创作任务,让学生继续锻炼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诗歌情感鉴赏教案

诗歌情感鉴赏教案

诗歌情感鉴赏教案教案标题:诗歌情感鉴赏教案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形式与特点的介绍。

2. 情感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选取经典或现代的优秀诗歌进行分析和欣赏。

教学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介绍诗歌的魅力和重要性。

2. 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例如通过朗诵或播放一段优秀诗歌的音频。

探究:1. 介绍诗歌的形式和特点,如押韵、节奏、意象等。

2.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实践:1. 选取一首经典或现代的优秀诗歌,与学生共同阅读和分析。

2.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3.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可以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

拓展: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诗歌作品,培养广泛的诗歌欣赏能力。

2. 提供一些优秀诗人的作品,供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和分析。

3.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诗歌形式、情感鉴赏方法和技巧。

2. 强调诗歌对情感的表达和传递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诗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学生的诗歌创作或朗诵表演,评估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程度。

教学资源:1. 优秀诗歌选集,包括经典和现代作品。

2. 音频或视频素材,用于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 课堂展示材料,如PPT、图片等,用于讲解诗歌形式和特点。

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促进互动和思维碰撞。

3. 不断更新教学资源,提供更多样化的诗歌作品和素材。

语文教案诗歌鉴赏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语文教案诗歌鉴赏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语文教案诗歌鉴赏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语文教案:诗歌鉴赏——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一、引言诗歌作为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鉴赏古代和现代诗歌的例子,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区别;2. 能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并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鉴赏水平;4.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内容1. 观摩古代经典诗歌作品《静夜思》分析诗中的词语、修辞手法和句式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唐代杜甫通过描绘夜晚孤寂的景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2. 鉴赏现代诗人作品《乡愁》通过学习、分析现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从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示范演示法: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引导学生模仿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步骤1. 引入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他们对诗歌的认知和初步感受。

2. 观摩古代经典诗歌作品《静夜思》1)教师分析《静夜思》的词语、修辞手法和句式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诗人在描绘夜晚的同时,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感受?3)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鉴赏现代诗人作品《乡愁》1)学生独立阅读《乡愁》,并标注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和修辞手法。

2)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乡愁》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诗歌中的深层次情感。

3)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和体会。

4. 总结与拓展通过对两首诗歌的鉴赏,总结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思想与情感的区别》优秀教案

《诗歌鉴赏:思想与情感的区别》优秀教案

诗歌鉴赏:思想与情感的区别一、思想与感情思想感情常常连用,但还是有区别的,思想就是形成感情的原因,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说感情必须要说明其原因,也就是思想。

比如诗中表现了诗人的愁苦,但是必须要说明,是什么造成的。

是远离故乡,是仕途不顺被贬谪,还是国家动荡忧国忧民。

这一点一定要区别写出来。

二、感情的分类(一)感情坐标系我们首先为感情建立一个坐标系,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区分感情的种类,在描述的时候更加准确。

一个维度是情感的性质,一端是不愉快,另一端是愉快。

一个维度是情感的强度,一端是弱,另一端是强。

比如我们就可以将下列词在坐标系中标示出来。

恬淡、闲适、轻松、愉悦、欢乐、狂喜,把这些词连起来,就是在性质正半轴的一条线段,由弱到强。

建立这个坐标系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大家,在分析诗歌感情时,要先判断情感的性质,是悲是喜;再判断情感的强度,是强是弱;最后再确定具体描述情感的那个词。

这样,我们的描述才能称得上是比较准确的。

(二)确定感情1看题目、看注释、看正文1注意题目中的直接涉及喜怒哀乐的词,如《征人怨》《哀江头》《田园乐》《静夜思》。

2要特别注意注释的内容,考试时,试卷的空间极为宝贵,出题人不会写一句废话,有注释就一定会有用,如果我们的答案中和注释一点关系没有,那么这个答案一定是有问题的。

除了字词上的注释,关于作者作品的注释往往和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

2看关键词:1找“感情词”:找诗词中“喜、笑、怨、泪、哭、怒、气”这样直接表达感情的字眼,或是“思、奠、悼、卧(表示一种闲适、超脱之情)”等描述与感情密切相关的行为的词。

2找“属性词”:苦词:孤、残、寒、苦、冷、霜、硬等这些触感寒冷、坚硬、粗糙的,味道苦涩的,气味不好的,视觉残破、破旧的词,我们称之为苦词,都是表达凄凉悲苦哀愁的感情的。

乐词:丽、细、小、柔、暖、轻、香、婀娜、婉转……这些词都是色彩艳丽的,体量轻小的,触感温暖细腻的,气味芬芳的,声音清脆悦耳的,味道香甜的。

《诗歌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韵律、节奏、意象、情感等。

2. 诗歌的鉴赏方法:朗读、感悟、分析、对比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深入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并通过示例进行分析。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鉴赏。

4. 互动交流:各组汇报鉴赏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2. 搜集有关诗歌的资料,了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著名诗人。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交流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互动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独立思考能力、鉴赏水平等。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诗歌特点和鉴赏方法。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促进学生间的思想交流。

八、教学资源1. 诗歌素材:收集各类诗歌作品,包括古代诗词、现代诗歌等,丰富教学内容。

2. 鉴赏指南:整理诗歌鉴赏的相关资料,如诗歌理论著作、鉴赏文章等,供学生参考。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教案标题: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敏感度。

3.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诗歌鉴赏和思考。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思想和情感。

2.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诗歌鉴赏和表达。

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诗歌作品。

2. 准备相关的诗歌鉴赏教材和辅助材料。

3. 提前制定教学活动和讨论的问题。

教学过程:引入:1. 通过展示一幅诗意的图片或播放一段与诗歌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他们对诗歌的期待和感受。

知识讲解:1. 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诗歌的形式特点、意象的运用、韵律的感受等。

2. 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解读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多层次意义。

实践操作:1. 分发选定的诗歌作品,让学生阅读并标注自己感兴趣的诗句或段落。

2. 小组讨论:学生根据标注的诗句或段落,分享自己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诗歌鉴赏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

拓展延伸:1. 邀请一位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诗歌鉴赏讲座,让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和鉴赏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写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结反思: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

2.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诗歌鉴赏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诗歌鉴赏作品和讨论记录,评估他们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选定的诗歌作品和相关的鉴赏材料。

2. 图片和音乐资源,用于引入课堂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诗歌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的分类、诗的形式、诗的语言等。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诗的起源、发展历程、分类等。

2. 诗歌的形式: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等。

3. 诗歌的语言:韵律、节奏、押韵、修辞等。

4. 诗歌的鉴赏方法:抓住诗的主题、分析诗的艺术特色、理解诗的意境等。

5. 鉴赏古今中外的经典诗歌。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解析经典诗歌。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鉴赏的方法。

3. 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创作实践法:鼓励学生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诗歌鉴赏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教学。

3. 教学资源:收集古今中外的经典诗歌,用于教学鉴赏。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品性评价:欣赏学生的诗歌创作,评价其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

3. 总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知识的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形式。

2. 诗歌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3.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4. 经典诗歌的分析和欣赏。

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意境的理解。

2. 诗歌语言的细腻感受和情感把握。

3. 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诗歌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第2周:诗歌的形式与结构第3周:诗歌的语言与修辞第4周:诗歌的鉴赏方法与实践第5周:经典诗歌鉴赏(上)八、教学活动设计1. 第1周:通过引入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示例分析,让学生初步认识诗歌的分类。

《诗歌鉴赏》教案教学教案

《诗歌鉴赏》教案教学教案

《诗歌鉴赏》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节奏、韵律、形象、情感等。

2. 诗歌的鉴赏方法:了解作者背景、分析诗歌结构、品味意象、感受情感等。

三、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2. 如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五、教学准备:1. 诗歌素材: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为教学案例。

2. 教学工具:课件、黑板、投影仪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优美的诗歌朗诵,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选取的诗歌,让学生实践运用鉴赏方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

5. 总结提升: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七、课后作业:1. 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鉴赏。

2. 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感悟文章。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的态度和表现。

九、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

2. 邀请诗人或文学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3. 组织诗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优点和改进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诗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 运用讨论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七、教学步骤:1. 导学: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分析思想感情教案高三语文组 013.3.25这类题目一般设置为“简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简析××句的意境特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是让我们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把握作者在诗歌中透露出的思想、心情、志向等等。

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应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物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象就是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而意象就是这些物象里面的一个。

为什么又叫它意象呢?那是因为物象一经作者选取,它的身上就附着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物”。

因而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

我们在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同时还应该掌握一些它们经常包含的感情,或者说是它们的特点。

如杨柳――惜别、月亮――思念、落叶――失意、大海――开阔、春风――得意、秋风――肃杀、流水――叹息、古迹――怀旧、梅花――节操??答题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然后思考由这样的意象构成的意境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如果把意境比作一片云,那么意象就是这片云中的一个小水滴。

意境的特点取决于作者所选意象的特点,答题时用两个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的双音节词即可,常见的有雄浑阔大、清丽淡远、凄凉萧瑟、肃杀悲凉、秾丽美艳、孤寂冷清等等。

最后我们可以根据意境的特点揣摩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古人云:诗言志。

作者写诗的目的在于映射出作者当时的思想、心情。

另外,要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做到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其中考题中诗歌的写作背景常常出在诗歌的序文或诗歌后面的注释中,因而,我们在解答思想感情题时,除把握意象和意境特点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序言或注释中所说明的内容。

答题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类试题一般的答题思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题:这首诗中作者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诗人选取了空旷的原野、渡头的郭门、村边的绿树、粼粼的白水、青翠的峰峦以及忙碌的农人,营造了一个清新幽静秀丽而又充满生机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几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①此诗是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作者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②陂:池塘。

前人说这是诗“恰是自己身份”。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艺术方法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说明自己的观点。

同意。

艺术方面:托物言志,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

思想内容方面:杏花妖娆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

写景咏物诗,指的是以自然的景物为主要写作对象,在景物之中寄寓作者的情感或某种不便明说的志向的一类诗歌。

此类诗体物细微,景中含情,物中寄志,情景志往往融为一体。

鉴赏时需抓住诗人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方能体会作者所渗透,所寄托的情怀。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2、汴河曲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赏析这首诗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汴水春色、堤柳飞花,这满目春色,不但不使人怡情悦目,反而让诗人吊古伤今,引发了许多感慨,因为眼前这汴河堤柳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

让后人在它面前深切感受到豪奢易尽,历史无情。

隋鉴不远,但当代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

这类诗的内容包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或感伤的情怀,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政事和事物的认识。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必须掌握几把“钥匙”:首先,要弄清史实。

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的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其次,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人个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

再者是要分析写法。

不同的写法,是由于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3、春泛若耶溪綦毋潜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这首诗中作者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我愿永作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

“持竿叟”,又应附近地域的严子陵富春江隐居垂钓的故实,表明诗人心迹。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贩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其次,诗人笔下的山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

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

4、塞下曲六首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这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感情。

首联“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

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却只觉寒气逼人。

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

颔联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颈联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随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

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

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尾联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

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

由于楼兰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愿”字与“直为”,语气斩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

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壮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它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

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际遇应有所了解,反映在试题中就是诗歌作品后面的注释。

其次,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我们应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5、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简析作者在颔联寄寓的思想感情。

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

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

唤起了诗人的激情,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这类诗主要抒写作者的离情别绪,表现作者对被送者或送行者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有一些诗词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劝勉、鼓励和祝愿之情。

6、如梦令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

这首小令,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

这首词中作者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夜色苍茫,沉沉如水,寒风阵阵紧吹,驿馆荒凉简陋,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马嘶人起,这些景况,无不蕴含着天涯飘泊的旅思况味,婉曲地传出了作者的孤独冷寂和郁积于心的不平之气。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鉴赏羁旅行役诗,要注意分析以下几种状况:1.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7、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于是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的生活,吟咏情性。

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

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祥和的心情。

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第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

2012届高三复习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教案1.熟悉古诗词中所抒发的各种思想情感的类型及其鉴赏术语;2.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解题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