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章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章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

艺术特征: (1)人物塑造:侧重人的心灵描写表现出人物的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的中国品格。 着意刻画和赞美的主人公都是有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革命的激情、欢乐的精神的妇女,这是 孙犁塑造的独特的人物体系。 (2)写作手法:以散文的手法来写小说,以一条简单的情节线索串联起几个重要场景,精雕细琢, 将写景叙事、抒情和写人融于一体,从中发掘出生活的诗意和人情美的光华。 25.【主观题】简述李季创作的主要成就。 答案:(1)继承信天游。 (2)它为信天游增添了新的表现主题。信天游多用来表现男女爱情主题,将爱情和革命艺术地结合 在了一起; (3)给信天游增添了一些新的词汇,使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时代感。诗中的“红旗”、“白军”、 “革命”、“同志”、“赤卫军”、“少先队”、“自由结婚”。 26.【主观题】简述《漳河水》艺术特色。 答案:(1)形式上:《漳河水》也是吸取“民歌体”的创作形式。 (2)表现手法:根据女主人公不同的个性、命运来安排场景、渲染气氛。 对比中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3)体裁上:古典诗词和民歌的融合。
A《淘金记》 B《困兽记》 C《南行记》 D《还乡记》 E《湘西散记》 文字解析 抗战后,沙汀接连完成了写四川农村生活的三部作品:《淘金记》、《困兽记》与《还乡记》.其中, 《淘金记》是三记中最优秀者。故选 ABD 10.【多选题】下列作家属于七月诗派的有(ABD) A 绿原 B 阿垅 C 郑敏 D 曾卓 E 辛笛 文字解析 C.E 两项是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故选 ABD 11.【单选题】“好一记鞭子”指的是(C) A 三篇杂文 B 三篇小说 C 三个街头剧 D 三首诗歌 文字解析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子》、《三江好》、《最后一计》被当时的戏剧界合称为“好一记鞭子”,曾经 风行一时,故选 C。 12.【多选题】下列诗人属于九叶诗派的有(ACE) A 辛笛 B 鲁藜 C 郑敏 D 阿垅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 程光炜 著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鲁迅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 程光炜 著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鲁迅新

2019/2/17
11
第三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
一、他的“哲学”就在《野草》里面
鲁迅著作中,写于1924年至1926年的散 文诗集《野草》最为别致,它以简约凝练 的诗性话语囊括了复杂深邃的思想情感, 这个特点是鲁迅其他作品没有的。鲁迅自 己说过,他的“哲学”就在《野草》里面。
2019/2/17
第二节 《呐喊》、《彷徨》和 《故事新编》
一、中国文学由此跨入“现代”
如果说《怀旧》是中国现代小说卓越的 先驱,1918年的《狂人日记》则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篇成功的白话小说,中国文 学由此真正跨入现代。
2019/2/17
7
二、探索农民灵魂世界的秘密
鲁迅很少报道社会生活外在情状,而 是直指个体内心,探索他们灵魂世界的秘 密,以实践早年认定文学须是个体“心 声”、“内曜”须能改变国民灵魂的主张。
12
二、突破传统文学樊篱的现代性文本
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法国作家波德莱尔、 德国诗哲尼采以及挪威诗哲基尔凯郭尔等人,无 论在意象营造、象征构筑或语言锤炼方面,还是 在以孤立个体反抗群体压抑及批判现代社会种种 虚伪颓败方面,都给鲁迅以极大启发。这些世界 性文学因素的加入使《野草》成为突破中国文学 原有樊篱的现代性文本。
2019/2/17 1
一、家庭、世事与“第一要著”
鲁迅在这些文章中整理了自己的思想: 他站在当时中国人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批 判地梳理了中西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利弊得 失,确立文艺为“第一要著”。
2019/2/17
2
二、以“立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思考
鲁迅认定中国当务之急,既非片面移 植西方物质技术,也非皮毛地抄袭所谓民 主政治,更不是生吞活剥地搬用各种主义、 学说,而“首在立人”,树立个人独立自 由之精神,这样社会群体才能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三章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鲁迅的小说创作奠定了白话小说的地位;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的现代化带来契机;西洋小说的引进,是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推动力;小说新人涌现、作品迭出、读者众多,加速了小说地位向文学中心地位的游移。

二、为人生派的现实主义小说(一)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是指2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和与之主张相近的未名社、语丝社成员创作并形成的小说创作潮流。

这个流派在不同的时期又分为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

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是: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痼疾,执着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问题小说的艺术倾向是:虽不乏浪漫抒情成分,但基本倾向是客观写实。

强调对外部世界的真实再现。

在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的创作使现实主义在20年代形成了一股壮阔的洪峰。

(二)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以文研会为中坚的为人生派现实主义小说最早的创作潮流。

它直接师承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和《新潮》作家群的写实传统,发端于19181920间,极盛于20年代初。

问题小说旨在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题村比较广泛,举凡家庭之变、婚姻之苦、女子之地位、教育之不良乃至劳工问题、儿童问题、青年问题都有涉及。

问题小说是黑暗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迎合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需求。

问题小说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追求哲理色彩,因其只问病根,不开药方或以爱和美来弥合、净化人生,不免带有观念化和抽象化的弱点,人物形象为社会问题所冲淡,削弱了小说审美价值,因而问题小说只是一股文学潮流,而并非一个成熟的文学流派。

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和作品鲁迅:《狂人日记》、《药》俞平伯:《花匠》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一生》)《隔膜》、《苦菜》、《饭》、《校长》、《潘先生在难中》许地山:《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杨振声:《渔家》、《贞女》胡适:《一个问题》冰心:《超人》、《两个家庭》、《斯人独惟悴》、《分》、《微笑》王统照:《沉思》、《湖畔儿语》、《黄昏》、《刀柄》、《生与死的一行列》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叶绍钧是新文学开创期最早、最具知名度的作家之一。

35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二)

35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二)
•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 彭家煌、许杰等。
.
• 乡土小说的特色
• 一,坚守写实主义创作方法,是乡土小说家共同 的特色。 他们大多注意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善于刻画人 物性格,以坚实的笔触,叙写了家乡农村真实 的状况,揭示了现代文明的“死角”,在表现 农民的善良、纯朴的同时,不回避农民身上的 “劣根性”,并把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封建制 度和封建文化。
.
• 二,浓郁的地域生活风貌与气息,是乡土 小说又一特色。
乡土小说家把故乡农村的生活风貌带进了中国 现代小说,特别对农村生活的封建遗俗和恶劣 民风,进行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表现和批判。
许杰
• 许杰(1901-1993), 原名许世杰,字士仁, 浙江天台县城关清溪村 人。20年代主要的代表 性乡土小说有《惨雾》、 《赌徒吉顺》和《出 嫁的前夜》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二)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节 20年代 小说概述
20年代小说概述
• 20年代的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 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最早是以问题小说的面貌 出现的。
• 在现代小说史上最早显露出流派风范的,是1923 年左右在鲁迅小说影响下,由文研会和未名社、 语丝社一些作家创作的乡土小说。
.
• 浪漫抒情派小说的共同美学特征:
• 1,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这派作家多把 小说作为作家的“自叙传”,喜用第一人称叙事。
• 2,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家 的情绪、感受、心境、心态(特别是变态性心理 和肉欲苦恼),以此作为结构小说的线索,因此 这类小说又被称为“情绪小说”、“情调小说” 等。
• 前期创造社的一些小说家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 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在20年代的 小说界,别立新宗,另辟蹊径,开拓出现代小说 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测试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测试第三章

第三章 40年代文学(1937-1949)一、单项选择题1.诗歌创作深入地探索、表现“自我”的诗人是A.田间B.艾青C.臧克家D.穆旦【解析】:D 诗歌创作深入地探索、表现“自我”的诗人是穆旦。

2.标志着夏衍的剧作题材从历史转向现实的话剧是A.《上海屋檐下》B.《法西斯细菌》C.《心防》D.《赛金花》【解析】:A 本题考查夏衍的戏剧创作。

1937年夏衍发表的话剧《上海屋檐下》可以视为他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真正起点,从这里开始,夏衍把眼光从历史题材转向现实题材,从英雄、传奇人物转向平凡、普通的人民。

3.《乱世男女》的作者是A.于伶B.陈白尘C.阿英D.欧阳予倩【解析】:B 《乱世男女》的作者是陈白尘。

4.葛微龙出自于张爱玲的小说A.《倾城之恋》B.《沉香屑:第一炉香》C.《沉香屑:第二炉香》D.《金锁记》【解析】:B 本题考查张爱玲的作品。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为了享乐与金钱,背叛了没落世家恪守的传统道德观念。

5.《蜗牛在荆棘上》的作者是A.路翎B.田间C.田汉D.夏衍【解析】:A 本题考查《蜗牛在荆棘上》的作者。

20世纪40年代后期,路翎创作了长篇小说《燃烧的荒地》,中篇小说《蜗牛在荆棘上》、《嘉陵江畔的传奇》以及十余个短篇,大多以农村和农民为题材。

6.孙犁的代表作是A.《嘱咐》B.《荷花淀》C.《光荣》D.《铁木前传》【解析】:B 本题考查孙犁的代表作。

在孙犁诸多塑造妇女形象的小说中,写得最传神、最动人的是他的代表作《荷花淀》。

7.《漳河水》的作者是A.李季B.贺敬之C.阮章竞D.丁毅【解析】:C 本题考查《漳河水》的作者。

从1943年起,阮章竞先后发表、出版了大型话剧《未熟的庄稼》、独幕话剧《糖菜夫妻》、大型歌剧《赤叶河》、长诗《圈套》、长篇叙事诗《漳河水》。

8.《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A.李季B.贺敬之C.阮章竞D.丁毅【解析】:A 《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9.水生嫂出自于孙犁的作品A.《荷花淀》B.《暴风骤雨》C.《断魂枪》D.《光荣》【解析】:A 水生嫂出自于孙犁的作品《荷花淀》。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教材第三章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教材第三章ppt课件
《鬼恋》《吉普赛的诱惑》《精神病患者的悲歌》
徐訏的很多作品既充满浪漫、唯美色彩,又具有现代主义的深刻性, 为此,仿效他的作家很多,最有名的是无名氏,以致当时文坛产生了 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有人称之为“后期浪漫派”。
无名氏:原名卜乃夫。在台湾有国宝级作家之誉。《北极艳遇》 (《北极风情画》,韩国上校与波兰少女的跨国之恋)《塔里的女人》 《野兽、野兽、野兽》《海艳》。 7 . 此时期台湾小说: 吴浊流
吕赫若:可以说是台湾文学成熟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是第一位作 品被介绍到中国的作家之一。
二、戏剧
初期:小型街头剧:“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 你的鞭子》) 大型戏剧:《保卫卢沟桥》《台儿庄》
后期:揭露讽刺国民党黑暗腐败统治
现实题材: 夏衍 老舍《归去来兮》 田汉《秋声赋》《风雨归舟》《丽人行》 宋之的《鞭》《祖国在呼喊》《群猴》 于伶《夜上海》《长夜行》
四、本时期台湾、香港文学
台湾:1937-1949,台湾中文文艺刊物全遭摧残,只能用日文创作。
“银铃会”:诗人团体,刊物《缘草》(也译作《岸边草》),后
改为《潮流》。代表诗人:张彦勋、林亨泰、詹冰、锦连、萧金堆。 1949.10,台湾光复。本籍作家出现集体失声、大陆作家大批来台。
香港:大批大陆作家南来香港
同时,在国统区也展开了民族形式的讨论。一方主要以林冰为代 表,重视民间旧形式,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章中, 提出了创造新民族形式以及创造新民族形式的主要途径是运用民间 形式。另一类观点(葛一虹)是完全否定民间形式有可以批判继承 的合理成份,认为旧形式都是封建“没落文化”,全盘肯定五四新 文学,忽视了新文学中确实存在与人民大众脱节的弱点。
内容: 第一,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文艺为 什么人服务,关系到文艺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第三章20年代小说(二)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一、20年代小说创作的总体状况20年代小说从体裁上来看,主要是短篇小说。

从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看,则有“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和“为艺术”的浪漫抒情小说之分。

1、“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在20年代的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做出成绩的主要是在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

他们师承文学革命的传统,从各种角度触及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

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与潮流有:(1)问题小说(2)乡土小说2、(“为艺术”的)浪漫抒情小说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

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开拓了现代小说的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明显受西方文学的影响。

代表作家:如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

二、问题小说20年代的人生写实派小说直接师承了“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新潮》作家群的传统。

在《新青年》发表小说的鲁迅,及在《新潮》发表小说的罗家伦、叶绍钧、俞平伯、汪敬熙、杨振声等,在《晨报》发表小说的冰心,在《每周评论》发表小说的胡适等,首开问题小说的先河。

代表作家与作品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超人》等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商人妇》等。

(许地山创作初期的问题小说,外表浪漫,骨子里写实。

1928年后变为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王统照:《沉思》、《微笑》庐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等问题小说五四启蒙思想,造就了“思考的一代”,青年作家积极思考现实人生,尖锐提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这是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题材热”。

“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

现当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

现当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

• (五)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浩瀚的杂文创作 • 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成两个时期。 • 1918-1926年杂文:《坟》、《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其主要内容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 文化批评。他从进化论出发,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武 器,对带有落后封建意识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剖析 和批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927—1936年杂文:有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 谈》、《花边文学》、《且界亭杂文》、《集外集》等。 主要集中于政治批评、社会批评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理论斗 争性建设。 •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是20、 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 1、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的、时代的、历史的一 面镜子,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 2、鲁迅杂文的文化意蕴:质疑。对中国传统文化、 现实社会、政治、思想、人生、人性的批判和反 省、对现代化的探索和思考。 • 3、鲁迅杂文的斗士风格:批判性、否定性和攻击 性。作为思想批判和文化批判、攻击落后传统与 时政的武器,是解剖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和现实黑 暗的的匕首, • 4、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尖锐锋利,精练泼辣
• 《故事新编》读解 • 写于1922年—1935年的8篇小说。《补天》、《奔月》、 《铸剑》三篇写于1922-1926年间、《理水》《采薇》、 《非攻》、《出关》、《起死》写于1934-1935年间。 把神话融入现实之中进行重新解构。它是超历史、超时空、 超逻辑的文学形式。作家把杂文笔法、戏剧程式、故事演 义混在一起,将神性与世俗环境对立进行了消解,把历史 人物与现实场景、英雄事迹与世俗生活,客体对象与自我 感受融注为对历史、文化意义的解构,对现实、生命的复 杂体验。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反思和解构,对中 国传统文化无意义的思考。作者通过油滑和讽刺,使神性 降低,把历史人物和英雄放置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传统 和历史的虚无的批判,表现历史英雄人物的悲剧性和世俗 性,来讽刺现实的虚无和荒诞,从历史中去追寻人的价值 和意义所在。是历史文本到个人文本的再创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20年代小说(二)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一、20年代小说创作的总体状况20年代小说从体裁上来看,主要是短篇小说。

从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看,则有“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和“为艺术”的浪漫抒情小说之分。

1、“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在20年代的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做出成绩的主要是在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

他们师承文学革命的传统,从各种角度触及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

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与潮流有:(1)问题小说(2)乡土小说2、(“为艺术”的)浪漫抒情小说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

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开拓了现代小说的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明显受西方文学的影响。

代表作家:如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

二、问题小说20年代的人生写实派小说直接师承了“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新潮》作家群的传统。

在《新青年》发表小说的鲁迅,及在《新潮》发表小说的罗家伦、叶绍钧、俞平伯、汪敬熙、杨振声等,在《晨报》发表小说的冰心,在《每周评论》发表小说的胡适等,首开问题小说的先河。

代表作家与作品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超人》等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商人妇》等。

(许地山创作初期的问题小说,外表浪漫,骨子里写实。

1928年后变为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王统照:《沉思》、《微笑》庐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等问题小说五四启蒙思想,造就了“思考的一代”,青年作家积极思考现实人生,尖锐提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这是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题材热”。

“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

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代表作家冰心、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庐隐等。

但初期的问题小说大多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以冰心为代表的作家也试图用爱的哲学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但“爱”不是万能的,问题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爱的作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

并且问题小说的创作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虚、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

庐隐(1899-1934),原名黄英,福建闽侯人,五四时期是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

她的创作开始多为问题小说。

代表作中篇《海滨故人》、长篇《象牙戒指》等。

她的小说大量运用日记体、书信体和第一人称叙述,对男女情爱心理的描绘尤为成功,受中国古典小说和婉约派诗词的影响,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使新闻学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

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

初期写作探索社会问题小说,代表作《沉思》、《微笑》,多用象征手法,执着地追求“爱”与“美”。

后转向乡土文学,代表作《沉船》。

1933年出版长篇小说《山雨》。

二、乡土小说•所谓“乡土小说”,主要是指一批从乡村来到都市的“侨寓作家”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周作人在1923年连续发表了《地方与文艺》、《旧梦》等文章,提倡“乡土艺术”。

明确提出要“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充分张扬“风土的力”,将文学的“国民性,地方性与个性”统一起来,周作人并充满自信地宣称道“我相信强烈的地方趣味也正是…世界的‟文学的一个重大成分。

”代表作家与作品•王鲁彦《柚子》、《菊英的出嫁》•彭家煌《怂恿》•台静农《地之子·天二哥》、《地之子·拜堂》•许钦文《故乡》、《父亲的花园》、《鼻涕阿二》•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废名:《竹林的故事》《桃园》《菱荡》20年代“乡土小说”的文学史意义:1、乡土小说是2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泥土气息,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的相对狭小的天地,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转向民众身上,而使得新文学和社会生活土壤的连接更形紧密。

2、乡土小说对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用巨大,大部分乡土作家从关心个人的感伤情绪、个人的回忆,到关注社会和民众,从浪漫理想转向对现实的探索;并纠正旧小说遗留的简括式叙述方式,加强实地描写,加强场面人物的细节描写,小说的重心由以情绪、情节的展示转向以人物为重心的刻画。

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得以加强和巩固。

当然,乡土作家都是崭露头角的年轻人,一般还缺少把握农村复杂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眼光,还未能像鲁迅那样的深邃,往往单纯地描绘落后愚昧的农村生活图景,总体的艺术质量尚属稚拙阶段。

但作为一股潮流,一个流派,乡土小说对于现代小说的确立是有不小贡献的。

浪漫抒情小说代表作家与作品•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采石矶》《过去》《银灰色的死》《迟桂花》等•郭沫若:《飘流三部曲》《行路难》《残春》•张资平:《冲击期化石》(新文学第一部长篇小说,采用自叙传的手法。

但张的小说沉迷于写性爱与肉欲)•倪贻德:《玄武湖之秋》•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菊子夫人》《鸩绿媚》,长篇《未完成的忏悔录》•陶晶孙:《音乐会小曲》《木犀》•王以仁:《孤雁》•滕固:《壁画》•庐隐:《海滨故人》•淦女士:《隔绝》《隔绝之后》《慈母》《旅行》•胡山源:《散花寺》•陈翔鹤:《茫然》《西风吹到了枕边》•陈炜谟:《轻雾》•林如稷:《将过去》•还有许地山的小说浪漫抒情派小说的特征一是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小说常用第一人称叙事;二是散文化和诗化倾向,通过表现作家的情绪、心境来结构小说,具有情绪化和抒情性;三是注重个性主义的张扬,小说具有强烈的个人化倾向,但又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时代青年的心理现实;四是在创作手法上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借鉴了西方小说创作的一些现代技巧,如弗洛伊德心理学、意识流等。

这种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更新了传统的小说作法,丰富了小说的体式,以较高的美学价值,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第二节叶绍钧许地山冰心一、冰心(1900-1999)的创作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1919年下半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两个家庭》、《去国》、《斯人独憔悴》等,就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1921年发表的《超人》成为“问题小说”的代表作,掀起了“超人热”。

冰心创作的思想艺术特征:1、对童心、母爱、自然的真诚礼赞,是她所有创作的一个总主题。

2、不事情节铺排,重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2、冰心初期问题小说,一方面有着鲜明强烈的时代气息,另一面“爱的哲学”的宣扬也给作品投下了感伤忧郁的印迹,风格清新、飘逸、感伤,所谓“满贮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

3、独特的语言文体。

形成了被称之为“冰心体”的文字风格,“冰心体”的文学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

她以白话为主,杂糅古今中外,努力实践“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把率真的自我和童真的个性,自然地渗入流利凝练的文字之中,呈现出诗情洋溢,含蓄不露的闺秀风范。

以此观之,“冰心体”实是冰心文学创作的最大成就。

二、叶绍钧(1894-1988)的创作名圣陶,江苏苏州人。

早期也写作问题小说,有《这也是一个人?》等作品。

后转向写实主义,代表作是《潘先生在难中》,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具有拓荒价值。

叶绍钧小说的特征:1、题材上以对小市民灰色人生的关注和对知识分子弱点的审视为主。

多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被称为“教育小说家”。

或讽刺教育界的黑暗内幕,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世界;或书写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探求其人性的软弱抑或灵魂的卑污。

2、格调朴实、冷隽、自然。

3、结构严谨、匀称。

讲究点题、章法、布局和结尾。

4、语言规范、严谨、平实、纯正。

叶绍钧的小说创作为初期新文学的规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许地山的创作许地山(1893~1941)名赞堃,字地山,出生于台湾,笔名落华生。

主要作品有《命命鸟》、《缀网劳蛛》、《春桃》。

许地山作品特点:1、多写缅甸、印度等异域生活,充满了异域情趣。

2、情节上多贯穿爱情主线。

3、作品风格独特,卓然不群,具有宗教情怀,在宗教氛围中探讨女性的命运。

第三节郁达夫的创作郁达夫••郁达夫(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创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失踪, 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小说的特点•郁达夫小说里塑造了一个“零余者”人物序列形象(社会人生被侮辱的形象,孤芳自赏、郁郁寡欢的人物形象)。

•郁达夫的小说呈现出强烈的士大夫情结,有着挥之不去的传统隐逸思想。

《迟桂花》折射出作者人生跌宕中的身心疲惫和对自然纯净境界的神往,是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

•自我写真(大胆的自我暴露,感情率真、诚挚);•感伤的抒情,单纯的感伤抒情格调,忧郁、颓废、忏悔情绪。

作品整体上的呈现出一种感伤美的自然美。

•结构的散文化,小说善于创造风景画,呈现出强烈的诗情画意,用瞬间万变的自然景物来创造和渲染气氛;•流丽、清新的文笔。

如何看待郁达失夫小说中的色欲描写?1、小说中的色欲成分常作反判封建道德,抨击封建礼教的表现,具有挑战和宣战性质;2、作为探索人性的窗口,性的苦闷涵盖有深广的社会内容,而非官能刺激和肉欲挑逗;3、性在郁达夫小说中常有自我解剖、认识意义;性在郁小说中常是人性冲突、精神升华、灵魂超越的通道;4、性在郁小说中是一种审美呈现,具有美学和心理学价值。

故此,郁小说中性的描写并非淫靡成分,而是审美的题材开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